八上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11 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理解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方式。

4、激发学生赞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力量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2、学习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

3、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赞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力量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见过很多桥,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介绍)大家介绍的都很生动,但却没有把你举的桥系统的说出来,怎样说呢,那得抓住各个桥的特点,怎样抓住特点去说,《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会给你一个很好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

1、正音:洨河(xiáo) 匀称(chân) 惟妙惟肖(xiào)

2、解词:匀称 古朴 惟妙惟肖 巧妙绝伦

三、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茅以升,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座桥?

明确:(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桥洞拱形、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2)课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桥。

四、研讨归纳

提名学生朗读有关段落,思考研讨以下问题。

1、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

2、卢沟桥的特点是什么?

3、赵州桥、卢沟桥各是怎样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明确:1、赵州桥:(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 (2)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 (4))全桥结构匀称,石栏石板雕刻得古朴美观

2、卢沟桥:(1)联拱石桥 (2)坚固 (3)形式美观

3、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桥洞呈拱形的特点;“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结构坚固的特点;“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全桥结构匀称,石栏石板雕刻得古朴美观”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美的特点。

卢沟桥:“联拱石桥”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桥洞呈拱形的特点;“坚固,发水时极少出事”现出中国石拱桥的桥的结构坚固的特点;“狮子形态各异,卢沟晓月”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美的特点。

因为赵州桥是单拱石桥,而卢沟桥是联拱石桥,选择事物时,即要抓住事物的共同特点,又要抓住事物本身的特点,这样才能把事物说明全面。

五、畅谈收获: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总结,比如字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等,力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进行总结,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都有成就感。)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记住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来说明的?

2、课文主要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中国石拱桥的?

明确:逻辑顺序

二、赏析探究

1、作者把中国石拱桥介绍得清楚明白,是因为用到了一些说明方法,接下来分小组找一找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1)列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通过确凿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桥的规模,突出了赵州桥“雄伟”的特点。)

(2)打比方: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形象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上的基本特征。)

(3)引用:创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突出了赵州桥构造的奇特。)

(4)举例子: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用具体例子作证,显得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5)下定义: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使读者具体直观地认识到联拱石桥的形态特征。)

2、品味课文语言: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的比较早。

(2)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3)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4)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明确:这些加粗的词不可以去掉,因为它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然后再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语句,进一步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三、感悟抒情

学了本文,你领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吗?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呢?

明确:本文体现了作者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赞美和敬佩,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赞扬,(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让学生领会本文的中心)。

教后记:

12桥 之 美

教学目标: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3. 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4.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

(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

(2)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有的领悟到: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有的领悟到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的同学领悟到: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有的领悟到: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三、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教师提示:可以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就形成了全文的思路,也就得出了全文的说明顺序。

(2)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段意,理清行文思路。

(3)同桌之间交流看法。

(4)教师选三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明确:画家眼中的桥的特殊美感,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为了能让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这个观念,文章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接着以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强调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大而言之,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水上城市威尼斯同样在构成当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

接下来作者强调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是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为下文张本。

课文随后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选用四个例子——石桥与苇丛的配合,石桥与细柳的合作,在背景烘托下的长桥之美,险峰、急流映衬下的风雨桥——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然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桥之美”的进一步补充。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

四、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

1.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明确:(1)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2.学生自己在文中另外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涵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感受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五、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一幅山水画,画面上有高山、流水、长桥、树木、薄雾。要求学生运用对比、变化、和谐的美学原则来品味、欣赏画面美,并模仿课文第4段的写法把它表述出来。

学生观赏画面,并口头描述。

教后记:

13 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4.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5.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方法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要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式。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研讨解决,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即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

1.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苏州园林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园林。全国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留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同时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等。

2.教师检查预习,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1)辨明字音:

轩榭(xuān xiâ) 池沼(zhǎo) 邱壑(hâ) 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

相间(jiàn) 嶙峋(lín xún) 庸俗(yōng) 镂(lîu)空 蔷薇(qiáng wēi)

(2)辨明词义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重峦叠嶂: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3.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文章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特点:

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

学生明确:文章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的。

四、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1)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2)同桌之间交流,求同存异。

(3)小组内部交流,求同析异,并统一看法。

(4)全班交流,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

(2)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3)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①学生齐读第4段。

②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五、难点探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

学生讨论,明确:1.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3.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5.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6.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1、2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3、4、5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6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1.课后了解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简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复习《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找出两文中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一、把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教师简单介绍有关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的知识。

关于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方法。当然,作者也有选择的自由。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等。 说明方法及表达作用一览表

2.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

(2)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存同析异。

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二、比较阅读,加强对说明方法的理解

运用从本文学到的知识分析《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语文科代表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最后科代表作总结发言。

明确:《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选用的说明方法有:

(1)打比方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桥洞不是普遍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2)举例子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江南乡间石桥„„”“长桥„„”“风雨桥„„”

(3)列数字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卢沟桥)桥长265米„„”

(4)引用

“唐朝的张族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三、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多媒体显示: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明确:(1)“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2.学生另找几例品评涵泳。

如:“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明确:“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跟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五、布置作业

1.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2.预习《故宫博物院》,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角落的图画美

门窗的图案美

色彩的的谐美

总 分

教后记:

14 故宫博物院 【教学目标】

1、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

2、了解方位词在空间说明顺序中的重要作用;

3、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4、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他们民族创造精神。

【教学难点、重点】

1、重点:

⑴ 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

⑵ 了解方位词在空间说明顺序中的重要作用。

2、难点:

了解方位词在空间说明顺序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

1、认真预习课文,画出有关游览的方位词语。

2、查找有关故宫的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就是明清两朝帝王所居住的皇城──故宫,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如果你有去参观,肯定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它规模的宏大、建筑的精美、布局的统一。特别是那些珍藏着的无数稀世珍宝,更和其建筑艺术一样闻名于世,每个参观者从中深刻地了解到封建帝王生活的奢华靡费,并为古代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惊叹不已。

下面,请打开课本,让我们按照作者给我们安排的游览路线,去参观一下这座宏大壮丽的古代建筑群吧。

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即1406年),历时14年竣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1925年改名为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之一。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词语教学:

紫禁城(jīn) 鳌头(áo) 金銮殿(luán) 额枋(fāng) 蟠龙(pán) 攒(cuán) 磬(qìng) 鎏(liú) 迥然不同(jiǒng) 中轴线(zhïu) 藻井(zǎo)

3、画出有关的方位词,理清游览路线,填好故宫博物院平面图。

⑴ 交代行踪的词:“从„„往里„„,沿着„„穿过„„到„„”

“走进„„”“进了„„就到„„”“从„„出„„就到„„”

⑵ 方位词语:“北面”“中心”“中轴线上”“后面”“往北”„„

三、合作探究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故宫博物院

2、作者抓住故宫博物院的哪些特征来写?请迅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证明。

A、规模宏大壮丽:

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

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十宽的护城河。

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B、建筑精美:

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

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风流云„„

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桂,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一,有行龙、开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鎏金宝顶,轮廓非常化美。

C、布局统一:

紫禁城(东西南北各)有四座城门;

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

三大殿建筑都处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

紫禁城前后两大建筑群“基本一样”。

3、全文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

总说和分说相结合。

分说时,又按由南向北的空间顺序:

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景山

四、课堂小结

课文紧紧住事物的特征,利用合理的说明顺序,向我们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给我们留下一个清楚的了解。一般而言,凡是介绍建筑或建筑群的说明文,大抵都按照空间顺序,即参观游览的方位变化,进行详细的说明。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明确故宫博物院的特征、说明顺序;

2、尝试着向家人有序地介绍故宫博物院。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默写词语:

2、故宫博物院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⑴ 紫禁城的城墙十多米高,有四座城门。 (列数字)

⑵ 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打比方)

⑶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 (作比较)

二、合作探究

1、故宫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间,绝不可能都一一作详细介绍,必须详写重点部分,略写一般才行。那么,课文重点介绍了哪个宫殿?

太和殿

2、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学生小组讨论)

A、台基──修建得很高(三层台基高七米),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龙头),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

B、外观气势雄伟(是故宫最大的殿堂),色彩壮丽;

内部装饰庄严富丽;

C、位置和功用(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借雄伟的建筑显示威严。

3、课文怎样安排这一部份的说明顺序?

由外到内、总说和分说相结合。

4、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

5、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分清主次,有详有略,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课文以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作为重点,详细介绍它的方位、外观、内部装饰以及功用,使读者既对故宫的“心脏”──太和殿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又能由点到面,对故宫的整体特点产生比较深刻的印象。

三、体验拓展

1、体验感悟:

以导游者的口吻,介绍其他景点,可结合课外查找的有关资料

① 学生讲解:

② 其余同学认真听讲,加以评点或补充。

2、拓展交流:

① 你知道吗,皇宫为什么被称为“紫禁城”?

“紫”,即紫微垣,代称皇帝,供皇帝、皇后、皇族居住。又因严禁百姓靠近,所以叫紫禁城。 ② 你又如何理解太和殿里多姿多彩“龙”的图案的用意?

因为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所以用龙来突出皇权、皇帝的尊严。

四、课堂总结

北京故宫博物院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本文详略得当地选择了材料,合理安排说明顺序,用不长的篇幅,鲜明地介绍出了规模宏大、结构精美、布局统一的故宫。学习本文,我们要明确介绍建筑物,首要是抓住事物的特征,另外还要学习运用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物的方法,学以致用,把握方位词语。

教学后记:

15 说 屏

教学目标

1.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4.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说“味”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小小的一方屏风,承载着这样丰富的功能,蕴藉着这么浓郁的文化,实在出乎我们的意料。下面还请大家跟随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再次走进“屏”的世界,去感受中国屏风的无穷魅力。

同学们预习了课文,我想了解一下大家对题目的了解,“说屏”的“说”是什么意思?

明确:解说、闲说、话说、议说„„

二、读“说明味”

1、快速阅读

阅读说明文我们要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特别是快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信息海量,瞬息变化的时代,这种能力特别需要着力培养。

下面我们用快速阅读的方式来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请大家齐读“快速阅读”的要点。

快速阅读

整体扫视,搜寻要点,把握核心

2、示范快读

快速阅读不仅要读得快,还要理解得快,记忆得快。这需要整体扫视,搜寻要点,把握核心。

比如整体扫视第二段,就要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分隔”,“艺术点缀”,“挡风”,“流动空间”,“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根据这些关键词语,我们可以用一个短语“屏风的功能”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3、学生快读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一、三、四、五段,搜寻要点,抓住核心,用精要语言(词语、短语、句子等)概括每段内容。

明确:第一段:屏风特点;第二段:屏风功能;第三段:屏风种类;第四段:屏风设置;第五段:文化休憩。

4、特点追问

“巧”是屏的特点,这个特点是怎样体现的?

明确:功能巧,种类巧,设置更要巧,还具有巧妙的文化休憩作用。

5、梳理小结

通过梳理,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篇文章确实具有说明文特点,我们不妨简要的梳理一下作者说明的思路及说明的顺序。

总说:引出对象,点出巧妙

作用

分说:种类 逻辑顺序

设置

总结:强调作用,点明得体

三、品“散文味”

刚才我们感受了一下这篇文章的说明特点,体会了文章的“说明味”。其实,这篇文章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的闲说味道,自由闲适,漫不经心,娓娓随意,把它当成一篇散文来读,也许更有味。

下面我们来品一品文章的“散文味”。

1、关于散文

我想问一问大家,什么是散文?

散文是一种侧重于抒发主观情志和体验的文学样式。它可以叙事,可以写人,也可以状物,但首要目的是以人或事或景或物表现自身的感情认识,它更为注重的是情趣、思绪、体悟的抒发。

2、示范品味

万物皆有味。我想,散文的味道不外体现在这些方面:我是不可少的,我的情感体验也不可少,在素材的撷取上,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皆可信手拈来。

李老师在读这篇散文时,就读出了这些“散文味道”:

有一个“我”在

有一片“情”在

有一串“诗”在

3、问题探究

下面我们以问题解决的方式,深入品读文章的“散文味”。

分组探究下面三个问题:

(1)有一个“我”在——勾画有“我”的语句,概括文中叙述了我与屏风相联系的哪些经历?

(2)有一片“情”在——朗读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勾画关键词语品味: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有哪些感悟?

(3)有一串“诗”在——勾画出课文引用的古诗词,说说这些引用有什么好处?

4、交流明确

(1)有一个“我”在

交流明确:

紧扣记叙要素:贯穿始终的叙述穿插,如“记得童年”、“后来每次”、“直至今日”、“小时候”、“近来我也注意到”,增添了行文的情韵。

精要概括事件:我对屏风的美好感觉和印象;注意到屏风使用缺少诗意;写下文章,不为徒劳。

(2)有一片“情”在

交流中相机点评和明确:

运用赞叹词语:比如“神秘作用”“实在微妙”“齐声称道”“富有诗意的名词”“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等等,此类赞叹的话语,抒情味浓郁,感染力极强。

虚词表达情感:“总”字用得比较好,因为它体现了作者经常受这种诗意的熏陶,所以对屏产生了向往之情,才有了后来对屏的更深一层的了解和研究,才能进行描写。还有比如“怪不得”“真”“总是”“很”等等。

经历情感表达: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在感悟先人们的聪明和感慨外国人的称道中,更加的痴迷和自豪于屏风。当然,对当下屏的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的制作和把屏风当活动门板来用,设置不得体等问题,又表达了深深的遗憾。这种遗憾,正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初衷和主旨,所以文章不只在解说,闲说,还有点论说的味道,议论了屏风使用中的不得体,希望建筑师、家具师们能够以智慧超越前人。

关于屏的感悟:神秘作用实微妙,功能美感结合巧。雅俗有别各得所,只做门板忒棒槌。屏风安放讲得体,文化休憩要智慧。

(3)有一串“诗”在

①师导

屏风因其具有精美、古典、静默、掩映、朦胧之美,与诗词甚为结缘。

晚年白居易在诗酒中打发岁月,在《自咏》诗中不无惬意地述说自己微醉清旷的形象被画于屏风之上的轶事,“卧疾瘦居士,行歌狂老翁。仍闻好事者,将我画屏风。”他在《赠梦得》中的诗句“心中万事不思量,坐倚屏风卧向阳”更是勾勒出他展开床榻伴着屏风,自在轻松的生活。

②交流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银烛伴秋光摇曳和画屏相映成趣,轻摇小扇飞扑流萤,是多么让人快乐的一幅画面。陈从周先生儿时从“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优美诗句中,生出了对美丽的屏风的向往和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作者后来又从各式各样古朴典雅的屏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那“锦屏人”感叹“良辰美景奈何天”时的幽怨,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抱膝看屏山”

说与旁人浑不解,愁多转觉心闲。纸窗竹户屋三间,垂帘无个事,抱膝看屏山。一缕沉檀萦佛火,小楼今夜新寒。斜风细雨扑疏栏,残更来永巷,如水梦初还。——引自张恨水原著《金粉世家》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作者不仅品味到“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的闲逸,还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③积累

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白居易《赠梦得》:“心中万事不思量,坐倚屏风卧向阳”

四、总结拓展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是作者用散文笔法写成的说明文。和一般的生动说明的小品文不同的是,这篇说明文始终有一个“我”在,文章非常自然地将自己的经历、情感、感悟、诗词的积累巧妙地融入到文章中,这种自然闲适的写法很值得我们去揣摩和运用。

教学后记:

综合性学习三:说不尽的桥

活动目标

较全面地了解有关桥的结构、功能、建材等方面的知识。

使学生养成借助网络和图书来查找资料的习惯,掌握做知识卡片和小档案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

●课时安排 3课时。

●活动准备

让学生了解关于“桥”的力学原理及“桥”分类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做摘抄并做成知识卡片;学生查找当地各种桥梁、世界名桥的资料,建立桥梁档案;每人将收集资料装入资料袋,交给老师打分后,同学相互间交流。

搜集有关中外名桥的一些图片或照片,做成课件,上课备用。

将学生分成兴趣小组,分别安排桥梁知识和桥梁文化两个小组。两个小组又细分为“桥梁分类”“桥梁建材”“桥梁之最”“中外名桥”“桥的故事”“桥的命名”“桥诗”“桥联”“桥梁设计”等各子小组。小组内的同学设计互动问题,准备好课件,教师参与安排指导。

课后以“桥”为内容,各小组自办一份手抄报,做材料上积累,班内做成果展示。

(提前一周左右布置,让学生充分准备)

活动步骤

四小组擂台,各子小组各选派一名主持。利用课余时间先装饰教室,美化黑板写上

标题“桥之旅”。上课时由老师导人,桥梁竞赛活动开始。

■导入活动

宋范与求诗云:“画桥依约垂杨外,映带残阳一抹红。”

唐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每首诗中都提到了一座古桥,一处景致,一个动人的故事。岁月流逝,世事变迁,不

变的是那些桥的风姿,向我们真情诉说„„今天就让我们步人“桥’’的世界,一起来感受

多姿多彩,妙趣横生的“桥”文化。 ’

■展开活动

第一轮

由知识小组选派一个主持向大家提问,四小组同学抢答。(对一个加10分)

桥从形式的角度主要分几类?(梁桥、浮桥、吊桥、拱桥„„)

桥从功用的角度主要分几类?(公路桥、铁路桥、公路两用桥、立交桥„„)

建桥的常用建材有哪些?(石头、木材、竹、钢筋水泥、钢铁„„)

现存最古老的敞肩石拱桥是哪座桥?(是河北赵县的赵州桥)

现存最早、桥洞最多的联拱石桥是哪座桥?(是江苏苏州的宝带桥)

我国目前最大的城市立交桥是哪座桥?(四元桥)

第二轮

请文化小组派一个同学主持,做必答题。

请四小组各选一名同学,写出自己了解的中外名桥的名字,计时2分钟。(对一个加5分)

赵州桥、宝带桥、南京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

英国泰晤士河伦敦桥„„

每组一张白纸,组内和议,写出已知桥的对联、诗句、成语、俗语,计时3分钟。(对一个加5分) “山县早休市,江桥春聚船”——杜甫

“我欲追寻万里桥,山花风叶暮萧萧”——苏轼

“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欧阳修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

“长桥卧波”、“船到桥头自然直”‘‘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将桥名与其命名方式连接起来,记时2分钟连线。(对一个加5分)

a.表扬:安济桥、绩麻桥

b.纪事:兰亭桥、虎渡桥

c.抒情:销魂桥、思乡桥

d.神异:圣女桥、白鹤桥

第三轮

四小组各派一名同学讲述一个关于桥的故事,看谁讲得清楚。(每个故事10分)

a.当阳桥的故事,

曹操统帅五十万大军杀气腾腾地直奔刘备驻地新野。当时,刘备手下的战将只有关

羽、张飞和赵云,士兵不过三千人,难抵曹操大军。刘备打算率领部下逃到江陵,又不忍

丢下百姓,于是只能日行十几里路。曹军追兵日行三百里,终在长坂坡追上刘军。刘备

眷属失散,赵云几进曹军救出阿斗,但至当阳桥时却无力对付敌兵,幸好张飞出现,他怒

喝三声,吓死曹将夏侯杰,使曹操也由疑到惊到怕,狼狈逃窜。京剧里有唱词:“当阳桥头

一声吼,喝断桥梁水倒流”。

b.洗耳桥

相传尧要将天下传给许由,许由自命清高,认为听了这话污了自己的耳朵,就去河边

洗耳,后来就在许由洗耳处,现在的河南汝州建了一座桥,定名为“洗耳桥”,。 .

c.大渡河上的铁索桥

d.万里桥

第四轮

由中外名桥小组选派主持出示名桥图片,学生抢答桥名、国别、特点或著名的原因。

英国泰晤士河伦敦桥、澳大利亚悉尼海港大桥、加拿大魁北克桥、意大利威尼斯里阿尔托桥„„ ’ 第五轮

请桥梁设计组选派一名同学主持。

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未来的桥,并说明设计的宗旨。(每人次给所在小组加15分)

小组内交流,推荐高水平有创意的,在班内口头介绍。当堂设计图示。

学生评价。

教师总结。

无阂桥:这是一种用微电子锌片设计的小装置,以解除人们彼此间的隔阂。适用于

那些性格内向和外界交流极少的人。将此装置安装在人体的任何部位,几秒钟后,人真

实的想法就会被采集整合,不会涉及人的隐私。对方只要输入简单密码,就可掌握被了

解人的信息,对方可同时收录自己的信息,另一方也可通过输入密码的方式,洞察其精神世界,沟通变得更简单。

地月桥:到22世纪,月球将可能成为人类的第二家园。在地球与月球间要修筑空间轨道,设计成螺旋折叠式,不阻碍空中日常航行,便于宇宙飞船通行,方便人们走亲访友和到月球旅行。

■活动小结

答案由各主持人评判,做必要的补充介绍,决定优胜组。

同学评出“桥梁小博士”和“最佳桥梁设计师”各一名。

老师小结: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的谈说桥:“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历经2500多年,那些凝聚智慧和汗水、林林总总的“板凳”,仍让人叹为观止。同时它们也孕育了丰富多彩、其乐无穷的“桥”文化。

今天我们坐在一起领略了无数名桥风采,十几年后,或许我们同学设计的桥梁,将入围世界名桥画廊。就让我们一起去跨越时代的桥梁,去构架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桥梁吧。

11 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理解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方式。

4、激发学生赞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力量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2、学习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

3、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赞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力量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见过很多桥,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介绍)大家介绍的都很生动,但却没有把你举的桥系统的说出来,怎样说呢,那得抓住各个桥的特点,怎样抓住特点去说,《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会给你一个很好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

1、正音:洨河(xiáo) 匀称(chân) 惟妙惟肖(xiào)

2、解词:匀称 古朴 惟妙惟肖 巧妙绝伦

三、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茅以升,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座桥?

明确:(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桥洞拱形、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2)课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桥。

四、研讨归纳

提名学生朗读有关段落,思考研讨以下问题。

1、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

2、卢沟桥的特点是什么?

3、赵州桥、卢沟桥各是怎样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明确:1、赵州桥:(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 (2)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 (4))全桥结构匀称,石栏石板雕刻得古朴美观

2、卢沟桥:(1)联拱石桥 (2)坚固 (3)形式美观

3、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桥洞呈拱形的特点;“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结构坚固的特点;“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全桥结构匀称,石栏石板雕刻得古朴美观”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美的特点。

卢沟桥:“联拱石桥”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桥洞呈拱形的特点;“坚固,发水时极少出事”现出中国石拱桥的桥的结构坚固的特点;“狮子形态各异,卢沟晓月”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美的特点。

因为赵州桥是单拱石桥,而卢沟桥是联拱石桥,选择事物时,即要抓住事物的共同特点,又要抓住事物本身的特点,这样才能把事物说明全面。

五、畅谈收获: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总结,比如字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等,力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进行总结,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都有成就感。)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记住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来说明的?

2、课文主要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中国石拱桥的?

明确:逻辑顺序

二、赏析探究

1、作者把中国石拱桥介绍得清楚明白,是因为用到了一些说明方法,接下来分小组找一找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1)列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通过确凿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桥的规模,突出了赵州桥“雄伟”的特点。)

(2)打比方: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形象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上的基本特征。)

(3)引用:创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突出了赵州桥构造的奇特。)

(4)举例子: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用具体例子作证,显得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5)下定义: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使读者具体直观地认识到联拱石桥的形态特征。)

2、品味课文语言: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的比较早。

(2)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3)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4)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明确:这些加粗的词不可以去掉,因为它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然后再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语句,进一步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三、感悟抒情

学了本文,你领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吗?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呢?

明确:本文体现了作者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赞美和敬佩,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赞扬,(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让学生领会本文的中心)。

教后记:

12桥 之 美

教学目标: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3. 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4.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

(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

(2)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有的领悟到: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有的领悟到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的同学领悟到: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有的领悟到: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三、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教师提示:可以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就形成了全文的思路,也就得出了全文的说明顺序。

(2)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段意,理清行文思路。

(3)同桌之间交流看法。

(4)教师选三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明确:画家眼中的桥的特殊美感,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为了能让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这个观念,文章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接着以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强调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大而言之,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水上城市威尼斯同样在构成当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

接下来作者强调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是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为下文张本。

课文随后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选用四个例子——石桥与苇丛的配合,石桥与细柳的合作,在背景烘托下的长桥之美,险峰、急流映衬下的风雨桥——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然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桥之美”的进一步补充。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

四、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

1.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明确:(1)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2.学生自己在文中另外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涵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感受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五、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一幅山水画,画面上有高山、流水、长桥、树木、薄雾。要求学生运用对比、变化、和谐的美学原则来品味、欣赏画面美,并模仿课文第4段的写法把它表述出来。

学生观赏画面,并口头描述。

教后记:

13 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4.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5.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方法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要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式。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研讨解决,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即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

1.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苏州园林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园林。全国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留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同时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等。

2.教师检查预习,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1)辨明字音:

轩榭(xuān xiâ) 池沼(zhǎo) 邱壑(hâ) 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

相间(jiàn) 嶙峋(lín xún) 庸俗(yōng) 镂(lîu)空 蔷薇(qiáng wēi)

(2)辨明词义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重峦叠嶂: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3.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文章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特点:

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

学生明确:文章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的。

四、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1)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2)同桌之间交流,求同存异。

(3)小组内部交流,求同析异,并统一看法。

(4)全班交流,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

(2)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3)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①学生齐读第4段。

②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五、难点探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

学生讨论,明确:1.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3.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5.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6.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1、2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3、4、5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6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1.课后了解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简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复习《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找出两文中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一、把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教师简单介绍有关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的知识。

关于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方法。当然,作者也有选择的自由。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等。 说明方法及表达作用一览表

2.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

(2)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存同析异。

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二、比较阅读,加强对说明方法的理解

运用从本文学到的知识分析《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语文科代表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最后科代表作总结发言。

明确:《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选用的说明方法有:

(1)打比方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桥洞不是普遍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2)举例子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江南乡间石桥„„”“长桥„„”“风雨桥„„”

(3)列数字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卢沟桥)桥长265米„„”

(4)引用

“唐朝的张族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三、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多媒体显示: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明确:(1)“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2.学生另找几例品评涵泳。

如:“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明确:“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跟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五、布置作业

1.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2.预习《故宫博物院》,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角落的图画美

门窗的图案美

色彩的的谐美

总 分

教后记:

14 故宫博物院 【教学目标】

1、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

2、了解方位词在空间说明顺序中的重要作用;

3、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4、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他们民族创造精神。

【教学难点、重点】

1、重点:

⑴ 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

⑵ 了解方位词在空间说明顺序中的重要作用。

2、难点:

了解方位词在空间说明顺序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

1、认真预习课文,画出有关游览的方位词语。

2、查找有关故宫的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就是明清两朝帝王所居住的皇城──故宫,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如果你有去参观,肯定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它规模的宏大、建筑的精美、布局的统一。特别是那些珍藏着的无数稀世珍宝,更和其建筑艺术一样闻名于世,每个参观者从中深刻地了解到封建帝王生活的奢华靡费,并为古代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惊叹不已。

下面,请打开课本,让我们按照作者给我们安排的游览路线,去参观一下这座宏大壮丽的古代建筑群吧。

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即1406年),历时14年竣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1925年改名为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之一。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词语教学:

紫禁城(jīn) 鳌头(áo) 金銮殿(luán) 额枋(fāng) 蟠龙(pán) 攒(cuán) 磬(qìng) 鎏(liú) 迥然不同(jiǒng) 中轴线(zhïu) 藻井(zǎo)

3、画出有关的方位词,理清游览路线,填好故宫博物院平面图。

⑴ 交代行踪的词:“从„„往里„„,沿着„„穿过„„到„„”

“走进„„”“进了„„就到„„”“从„„出„„就到„„”

⑵ 方位词语:“北面”“中心”“中轴线上”“后面”“往北”„„

三、合作探究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故宫博物院

2、作者抓住故宫博物院的哪些特征来写?请迅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证明。

A、规模宏大壮丽:

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

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十宽的护城河。

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B、建筑精美:

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

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风流云„„

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桂,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一,有行龙、开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鎏金宝顶,轮廓非常化美。

C、布局统一:

紫禁城(东西南北各)有四座城门;

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

三大殿建筑都处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

紫禁城前后两大建筑群“基本一样”。

3、全文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

总说和分说相结合。

分说时,又按由南向北的空间顺序:

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景山

四、课堂小结

课文紧紧住事物的特征,利用合理的说明顺序,向我们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给我们留下一个清楚的了解。一般而言,凡是介绍建筑或建筑群的说明文,大抵都按照空间顺序,即参观游览的方位变化,进行详细的说明。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明确故宫博物院的特征、说明顺序;

2、尝试着向家人有序地介绍故宫博物院。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默写词语:

2、故宫博物院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⑴ 紫禁城的城墙十多米高,有四座城门。 (列数字)

⑵ 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打比方)

⑶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 (作比较)

二、合作探究

1、故宫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间,绝不可能都一一作详细介绍,必须详写重点部分,略写一般才行。那么,课文重点介绍了哪个宫殿?

太和殿

2、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学生小组讨论)

A、台基──修建得很高(三层台基高七米),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龙头),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

B、外观气势雄伟(是故宫最大的殿堂),色彩壮丽;

内部装饰庄严富丽;

C、位置和功用(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借雄伟的建筑显示威严。

3、课文怎样安排这一部份的说明顺序?

由外到内、总说和分说相结合。

4、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

5、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分清主次,有详有略,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课文以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作为重点,详细介绍它的方位、外观、内部装饰以及功用,使读者既对故宫的“心脏”──太和殿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又能由点到面,对故宫的整体特点产生比较深刻的印象。

三、体验拓展

1、体验感悟:

以导游者的口吻,介绍其他景点,可结合课外查找的有关资料

① 学生讲解:

② 其余同学认真听讲,加以评点或补充。

2、拓展交流:

① 你知道吗,皇宫为什么被称为“紫禁城”?

“紫”,即紫微垣,代称皇帝,供皇帝、皇后、皇族居住。又因严禁百姓靠近,所以叫紫禁城。 ② 你又如何理解太和殿里多姿多彩“龙”的图案的用意?

因为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所以用龙来突出皇权、皇帝的尊严。

四、课堂总结

北京故宫博物院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本文详略得当地选择了材料,合理安排说明顺序,用不长的篇幅,鲜明地介绍出了规模宏大、结构精美、布局统一的故宫。学习本文,我们要明确介绍建筑物,首要是抓住事物的特征,另外还要学习运用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物的方法,学以致用,把握方位词语。

教学后记:

15 说 屏

教学目标

1.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4.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说“味”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小小的一方屏风,承载着这样丰富的功能,蕴藉着这么浓郁的文化,实在出乎我们的意料。下面还请大家跟随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再次走进“屏”的世界,去感受中国屏风的无穷魅力。

同学们预习了课文,我想了解一下大家对题目的了解,“说屏”的“说”是什么意思?

明确:解说、闲说、话说、议说„„

二、读“说明味”

1、快速阅读

阅读说明文我们要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特别是快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信息海量,瞬息变化的时代,这种能力特别需要着力培养。

下面我们用快速阅读的方式来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请大家齐读“快速阅读”的要点。

快速阅读

整体扫视,搜寻要点,把握核心

2、示范快读

快速阅读不仅要读得快,还要理解得快,记忆得快。这需要整体扫视,搜寻要点,把握核心。

比如整体扫视第二段,就要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分隔”,“艺术点缀”,“挡风”,“流动空间”,“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根据这些关键词语,我们可以用一个短语“屏风的功能”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3、学生快读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一、三、四、五段,搜寻要点,抓住核心,用精要语言(词语、短语、句子等)概括每段内容。

明确:第一段:屏风特点;第二段:屏风功能;第三段:屏风种类;第四段:屏风设置;第五段:文化休憩。

4、特点追问

“巧”是屏的特点,这个特点是怎样体现的?

明确:功能巧,种类巧,设置更要巧,还具有巧妙的文化休憩作用。

5、梳理小结

通过梳理,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篇文章确实具有说明文特点,我们不妨简要的梳理一下作者说明的思路及说明的顺序。

总说:引出对象,点出巧妙

作用

分说:种类 逻辑顺序

设置

总结:强调作用,点明得体

三、品“散文味”

刚才我们感受了一下这篇文章的说明特点,体会了文章的“说明味”。其实,这篇文章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的闲说味道,自由闲适,漫不经心,娓娓随意,把它当成一篇散文来读,也许更有味。

下面我们来品一品文章的“散文味”。

1、关于散文

我想问一问大家,什么是散文?

散文是一种侧重于抒发主观情志和体验的文学样式。它可以叙事,可以写人,也可以状物,但首要目的是以人或事或景或物表现自身的感情认识,它更为注重的是情趣、思绪、体悟的抒发。

2、示范品味

万物皆有味。我想,散文的味道不外体现在这些方面:我是不可少的,我的情感体验也不可少,在素材的撷取上,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皆可信手拈来。

李老师在读这篇散文时,就读出了这些“散文味道”:

有一个“我”在

有一片“情”在

有一串“诗”在

3、问题探究

下面我们以问题解决的方式,深入品读文章的“散文味”。

分组探究下面三个问题:

(1)有一个“我”在——勾画有“我”的语句,概括文中叙述了我与屏风相联系的哪些经历?

(2)有一片“情”在——朗读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勾画关键词语品味: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有哪些感悟?

(3)有一串“诗”在——勾画出课文引用的古诗词,说说这些引用有什么好处?

4、交流明确

(1)有一个“我”在

交流明确:

紧扣记叙要素:贯穿始终的叙述穿插,如“记得童年”、“后来每次”、“直至今日”、“小时候”、“近来我也注意到”,增添了行文的情韵。

精要概括事件:我对屏风的美好感觉和印象;注意到屏风使用缺少诗意;写下文章,不为徒劳。

(2)有一片“情”在

交流中相机点评和明确:

运用赞叹词语:比如“神秘作用”“实在微妙”“齐声称道”“富有诗意的名词”“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等等,此类赞叹的话语,抒情味浓郁,感染力极强。

虚词表达情感:“总”字用得比较好,因为它体现了作者经常受这种诗意的熏陶,所以对屏产生了向往之情,才有了后来对屏的更深一层的了解和研究,才能进行描写。还有比如“怪不得”“真”“总是”“很”等等。

经历情感表达: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在感悟先人们的聪明和感慨外国人的称道中,更加的痴迷和自豪于屏风。当然,对当下屏的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的制作和把屏风当活动门板来用,设置不得体等问题,又表达了深深的遗憾。这种遗憾,正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初衷和主旨,所以文章不只在解说,闲说,还有点论说的味道,议论了屏风使用中的不得体,希望建筑师、家具师们能够以智慧超越前人。

关于屏的感悟:神秘作用实微妙,功能美感结合巧。雅俗有别各得所,只做门板忒棒槌。屏风安放讲得体,文化休憩要智慧。

(3)有一串“诗”在

①师导

屏风因其具有精美、古典、静默、掩映、朦胧之美,与诗词甚为结缘。

晚年白居易在诗酒中打发岁月,在《自咏》诗中不无惬意地述说自己微醉清旷的形象被画于屏风之上的轶事,“卧疾瘦居士,行歌狂老翁。仍闻好事者,将我画屏风。”他在《赠梦得》中的诗句“心中万事不思量,坐倚屏风卧向阳”更是勾勒出他展开床榻伴着屏风,自在轻松的生活。

②交流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银烛伴秋光摇曳和画屏相映成趣,轻摇小扇飞扑流萤,是多么让人快乐的一幅画面。陈从周先生儿时从“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优美诗句中,生出了对美丽的屏风的向往和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作者后来又从各式各样古朴典雅的屏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那“锦屏人”感叹“良辰美景奈何天”时的幽怨,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抱膝看屏山”

说与旁人浑不解,愁多转觉心闲。纸窗竹户屋三间,垂帘无个事,抱膝看屏山。一缕沉檀萦佛火,小楼今夜新寒。斜风细雨扑疏栏,残更来永巷,如水梦初还。——引自张恨水原著《金粉世家》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作者不仅品味到“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的闲逸,还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③积累

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白居易《赠梦得》:“心中万事不思量,坐倚屏风卧向阳”

四、总结拓展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是作者用散文笔法写成的说明文。和一般的生动说明的小品文不同的是,这篇说明文始终有一个“我”在,文章非常自然地将自己的经历、情感、感悟、诗词的积累巧妙地融入到文章中,这种自然闲适的写法很值得我们去揣摩和运用。

教学后记:

综合性学习三:说不尽的桥

活动目标

较全面地了解有关桥的结构、功能、建材等方面的知识。

使学生养成借助网络和图书来查找资料的习惯,掌握做知识卡片和小档案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

●课时安排 3课时。

●活动准备

让学生了解关于“桥”的力学原理及“桥”分类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做摘抄并做成知识卡片;学生查找当地各种桥梁、世界名桥的资料,建立桥梁档案;每人将收集资料装入资料袋,交给老师打分后,同学相互间交流。

搜集有关中外名桥的一些图片或照片,做成课件,上课备用。

将学生分成兴趣小组,分别安排桥梁知识和桥梁文化两个小组。两个小组又细分为“桥梁分类”“桥梁建材”“桥梁之最”“中外名桥”“桥的故事”“桥的命名”“桥诗”“桥联”“桥梁设计”等各子小组。小组内的同学设计互动问题,准备好课件,教师参与安排指导。

课后以“桥”为内容,各小组自办一份手抄报,做材料上积累,班内做成果展示。

(提前一周左右布置,让学生充分准备)

活动步骤

四小组擂台,各子小组各选派一名主持。利用课余时间先装饰教室,美化黑板写上

标题“桥之旅”。上课时由老师导人,桥梁竞赛活动开始。

■导入活动

宋范与求诗云:“画桥依约垂杨外,映带残阳一抹红。”

唐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每首诗中都提到了一座古桥,一处景致,一个动人的故事。岁月流逝,世事变迁,不

变的是那些桥的风姿,向我们真情诉说„„今天就让我们步人“桥’’的世界,一起来感受

多姿多彩,妙趣横生的“桥”文化。 ’

■展开活动

第一轮

由知识小组选派一个主持向大家提问,四小组同学抢答。(对一个加10分)

桥从形式的角度主要分几类?(梁桥、浮桥、吊桥、拱桥„„)

桥从功用的角度主要分几类?(公路桥、铁路桥、公路两用桥、立交桥„„)

建桥的常用建材有哪些?(石头、木材、竹、钢筋水泥、钢铁„„)

现存最古老的敞肩石拱桥是哪座桥?(是河北赵县的赵州桥)

现存最早、桥洞最多的联拱石桥是哪座桥?(是江苏苏州的宝带桥)

我国目前最大的城市立交桥是哪座桥?(四元桥)

第二轮

请文化小组派一个同学主持,做必答题。

请四小组各选一名同学,写出自己了解的中外名桥的名字,计时2分钟。(对一个加5分)

赵州桥、宝带桥、南京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

英国泰晤士河伦敦桥„„

每组一张白纸,组内和议,写出已知桥的对联、诗句、成语、俗语,计时3分钟。(对一个加5分) “山县早休市,江桥春聚船”——杜甫

“我欲追寻万里桥,山花风叶暮萧萧”——苏轼

“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欧阳修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

“长桥卧波”、“船到桥头自然直”‘‘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将桥名与其命名方式连接起来,记时2分钟连线。(对一个加5分)

a.表扬:安济桥、绩麻桥

b.纪事:兰亭桥、虎渡桥

c.抒情:销魂桥、思乡桥

d.神异:圣女桥、白鹤桥

第三轮

四小组各派一名同学讲述一个关于桥的故事,看谁讲得清楚。(每个故事10分)

a.当阳桥的故事,

曹操统帅五十万大军杀气腾腾地直奔刘备驻地新野。当时,刘备手下的战将只有关

羽、张飞和赵云,士兵不过三千人,难抵曹操大军。刘备打算率领部下逃到江陵,又不忍

丢下百姓,于是只能日行十几里路。曹军追兵日行三百里,终在长坂坡追上刘军。刘备

眷属失散,赵云几进曹军救出阿斗,但至当阳桥时却无力对付敌兵,幸好张飞出现,他怒

喝三声,吓死曹将夏侯杰,使曹操也由疑到惊到怕,狼狈逃窜。京剧里有唱词:“当阳桥头

一声吼,喝断桥梁水倒流”。

b.洗耳桥

相传尧要将天下传给许由,许由自命清高,认为听了这话污了自己的耳朵,就去河边

洗耳,后来就在许由洗耳处,现在的河南汝州建了一座桥,定名为“洗耳桥”,。 .

c.大渡河上的铁索桥

d.万里桥

第四轮

由中外名桥小组选派主持出示名桥图片,学生抢答桥名、国别、特点或著名的原因。

英国泰晤士河伦敦桥、澳大利亚悉尼海港大桥、加拿大魁北克桥、意大利威尼斯里阿尔托桥„„ ’ 第五轮

请桥梁设计组选派一名同学主持。

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未来的桥,并说明设计的宗旨。(每人次给所在小组加15分)

小组内交流,推荐高水平有创意的,在班内口头介绍。当堂设计图示。

学生评价。

教师总结。

无阂桥:这是一种用微电子锌片设计的小装置,以解除人们彼此间的隔阂。适用于

那些性格内向和外界交流极少的人。将此装置安装在人体的任何部位,几秒钟后,人真

实的想法就会被采集整合,不会涉及人的隐私。对方只要输入简单密码,就可掌握被了

解人的信息,对方可同时收录自己的信息,另一方也可通过输入密码的方式,洞察其精神世界,沟通变得更简单。

地月桥:到22世纪,月球将可能成为人类的第二家园。在地球与月球间要修筑空间轨道,设计成螺旋折叠式,不阻碍空中日常航行,便于宇宙飞船通行,方便人们走亲访友和到月球旅行。

■活动小结

答案由各主持人评判,做必要的补充介绍,决定优胜组。

同学评出“桥梁小博士”和“最佳桥梁设计师”各一名。

老师小结: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的谈说桥:“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历经2500多年,那些凝聚智慧和汗水、林林总总的“板凳”,仍让人叹为观止。同时它们也孕育了丰富多彩、其乐无穷的“桥”文化。

今天我们坐在一起领略了无数名桥风采,十几年后,或许我们同学设计的桥梁,将入围世界名桥画廊。就让我们一起去跨越时代的桥梁,去构架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桥梁吧。


相关内容

  • 二年级第二单元语文
  • 新安小学 语文 学科教案 第 2单元 课题 1古诗两首 课型: 新授 第 1 教时 总第 个教案 新安小学 语文 学科教案 第 2 单元 课题 1古诗两首 课型: 新授 第 2 教时 总第 个教案 新安小学 语文 学科教案 第 2 单元 课题 2蚕姑娘 课型: 新授 第 1 教时 总第 个教 新安小 ...

  • 二 上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
  •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精品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单元目标 识字1 more>> ·识字1-精彩教案好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实验教材分析 ·<识字1>课文内容 识字2 more>> ·识字2-经典教案教学设计 ·识字2-课文内容精彩推荐 识字3 ...

  • 1.2015下四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ok
  • 博才金峰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自然奇观"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由四篇课文组成.<观潮>选自<喜看今日钱塘潮>,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雅鲁藏布大峡谷>,作者用具体 ...

  • 小学教案检查小结
  • 为体现开学初教导处下发的"**小学教案编写的要求",全面促进学校的教学工作规范化,10月11日,我们教导处对全体教师的教案进行了检查.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优点 1.总体检查情况良好,绝大多数老师能根据所任学科教材及所在班级实际书写教案,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际.每个课时教案突 ...

  •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分类:中学课件   浏览:0 时间:2011-09-18 18:04 编辑 删除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分类:中学课件   浏览:0 时间:2011-09-18 18:02 编辑 删除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分类:中学课件   浏览:0 时间:2011-09-18 18:01 编辑 删除 ...

  • 四年级下册集体备课计划
  • 勐海县第二小学2012---2013学年下学期 四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计划 一.指导思想: 备课组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主阵地,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备课能力和上课水平的有效途径.本学期,我们四年级语文备课组坚持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学处和语文科组的工作计划为依据,以课 ...

  •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课教案
  •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课教案: 复习课 |举报|字号 订阅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课教案 复习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认读字:灵活的运用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训练. 复习重难点: 掌握生字:积累词句 复习方法 自由复习.合作复习.练习. 课前准备: ...

  • 三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封面+计划+教案000
  • 益民中心学校 语文学科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第四组教材紧扣 "细心观察"这个专题,共编排了三篇精读课 文:<花钟>讲对植物的有趣观察和发现:<蜜蜂>讲对动物的 细心观察和试验:<玩出了名堂>讲在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与发 单元内容 现 ...

  • 北京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目录 小学语文北京版第十一册
  • 北京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目录 小学语文北京版第十一册(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1 开国大典 2 枣核 3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4 钱学森归国 第二单元 5 天然动物园漫游记 6 城市的标志 7 黄河之水天上来 8 地球万岁 第三单元 9 顶碗少年 10 "钢琴之王"的微笑 1 ...

  • 中学语文的"备课"与"教学"
  • [摘要]"备好课"是"教好书"的前提和基础.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既"备学生"."备课文",还要"备课本和单元"."备方法和步骤". [关键词]语文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