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事迹材料

我叫夏宗云,与共和国同龄,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出生在斋坛乡小石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我3岁那年,不幸被牛角撞瞎了右眼,从那时起,我就只能用左眼模糊地看世界了。从懂事时年起的漫长的日日夜夜里,我靠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同厄运抗争,走出了一条特殊的人生轨迹。

我是农民的儿子,种过田。从19岁开始做木工,走村串户,不仅练就了一身好手艺,而且开阔了眼界。1987年,在乡政府的鼓励和父老乡亲的帮助下,经历了多年见识的我开始了创业之路。经过多年艰苦地耕耘,我办起了一个木制品加工厂——宏兴工艺品厂,终于有了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

1997年,又逢村两委换届选举。我们小石村地处肥沃的松古平原,村民世世代代以种粮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其他村的人都逐步走上小康之路。而我们的小石村,由于交通不便,村两委班子思想不统一,集体经济为负数,光欠供电局电费就达3万多元,全村已被停电了。村里的工作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村民们都急切盼望有一个人能挑起这副重担。乡党委政府深入我村调查、座谈、了解情况,最后找到了我。乡领导对我说:“小石村至今还未脱贫,村里的工作很困难,你办过厂,见过世面,已率先走上了致富路,乡党委和小石的村民都希望你能回村担任书记,领着大伙儿走致富路。”乡领导的这番话,让我彻夜难眠,我深知创业的艰难,如果回村当书记的话,自己的厂肯定会受影响。同时,我的妻子、儿女也极力劝阻我,亲朋好友也规劝我,他们都认为回去当书记,影响家庭经济不说,弄不好还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经过反反复复的思量和激烈的思想斗争,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自己走上致富路离不开党的政策和村民的支持,带领村民致富应是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我软磨硬泡说服了妻子儿女,顶住了少数人的冷嘲热讽,义无返顾地把组织关系迁回了村里,并以全票当选了小石村的党支部书记,我被党员村民的信赖深深地感动了,从此,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小石村好好干出个样子来。

在我接手后,才真正发现小石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壳子村”。当时,村里共负债9万余元,村民人均收入只有1020元,大多数村民依然没有脱贫。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村里因拖欠电缆而被供电局切断了电源,出现了“日间有阳光,夜间无灯光,白村变黑村,户户叫黄天”的现象,这一上任就遇上这么棘手的问题,我想这莫不是老天有意在考验我夏宗云吗?怎么办?村民在试目以待。“开弓没有回头箭,再困难也得硬着头皮干下去了”我心里一边这么想,一边带着两委一班人,一方面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稳定村民的情绪;一方面抓紧与供电局协调,并到处筹集资金,为了还款,我以自己的名义贷了款,先交清了村里所欠的3万多的电费,这下,灯亮了,村民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我提在心头的石头才落下来:当村干部真不易呀!

经过此事,我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是沉甸甸的,要想改变小石村的落后面貌,下一步的路该如何走?就这个问题,我不知走了多少路,度过了多少个不眠夜,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筛选。最终把目光投向了村外溪滩的一块荒芜了很久的乱石地,经过多方论证,争取县国土部门的支持,我就带着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一刨一锄硬是在这片乱石滩上开出100多亩土地,得到上补助资金10余万元,并将它承包给人搞开发,每年为村集体增加了1万余元的收入。然而,由于小石村地处平原,没有山可供开发,集体土地又少得可怜,切要壮大集体经济光靠农业开发显然不行。想到这点,我从自己办厂的经历中深要体会到发展村集体经济也要走发展工业的道路,自己没有资金、人才,就向外争取外地人来兴办企业。于是,我们研究规划了100余亩工业开发小区,引进了一外老板,投资100余万元在村里创办了一个“松阳县人和泵阀制造厂”和温州一家投资50万元左右的铁器铸件厂,引进企业后,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的收入,而且为村民增加了就业渠道。

村集体经济上去了,如何使村民的腰包鼓起来呢?这是我上任后的第二个看点。我想到了一个根本点,那就是“要致富先修路”。小石村原只从一条小机耕路通向村外,而且路况很差,车进不了村,农副产品的价格明显低于别的村,村民心里有说不出的无奈和苦处。想着这些,我心里很急,千方百计,经历几多波折,终于开通了一条8米宽,2.5公里长,直通乡政府的公路。后又结合康庄工种浇筑了水泥路面,这样连大型的货车都能开进村了,提高了农副产品的含金量。路修好了,小石村的祖祖辈辈都是靠种良田为主的,但农田因松荫溪古道冲击而成,烂田糊较多,而且高低不平,排水不畅,有许多田只能种两季水稻,效益低下。如何改造这700多亩烂糊田,成了村民们关注的又一个难点问题。是啊,这是村民的民生之本,我们作为村民父母官,怎么能袖手旁观呢?经过几番周折,才与县国土部门联系并争取到土地整理项目。经过半年的努力,顺利完成了土地整理,现在是田成方,路成网,排灌方便,用村民的话说:“现在的田是想干就干,想湿就湿,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有了良田好路,村民的农业经济效益自然也就上去了,村民的腰包渐渐地鼓起来了。

然而,毕竟富起来村民在少数,尤其是村中有10多户残疾人家庭,他们还是贫困不堪。想到他们,我这心里就泛酸。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残疾人,和他们是同根同枝的兄弟姐妹,和他们有着同样的经历、感受和痛苦,就凭这点,如今,我自己又闯出来了,也富裕了,看着这些兄弟姐妹眼巴巴地指望着我,我怎么能无动于衷呢?可又如何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呢?转念一想,我想到了自己办的厂,何不把厂办成一个福利企业呢?心潮澎湃的我坐不住了,立马放下手头的活,立刻赶到民政局咨询有关办福利企业的事宜,我的思路得到民政局领导的赞同,他们决心帮我这个忙。于是,我费尽心思着手搞规划,写申请,跑报批,一路折腾下来,总算如愿以偿了。接下来,我就把村里12位有劳动能力但干不了重体力活残疾人招进了自己的工厂,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这样他们的生活也就有着落了。

“要当好书记离不开村民的支持,要得到村民的支持,要得到村民的支持,就必须深入村民,了解村民,和他们交朋友。”对于这点,我是心知肚明的。因此,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我经常利用晚上时间走门串户,到村民们家中喝茶,拉拉家常,谁家的生活、生产碰上困难,谁家需要哪些帮助,我都把它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本上,以便能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逢年过年,我会带领村两委成员去慰问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困难户、孤寡老人、残疾人,送上一些慰问品和慰问金,以表我们党对群众的一点心意。村民们信赖我,愿把我当知心朋友,有事都找我商量,或是到家中,或是打手机,无事也好与我唠唠。

无论是为集体的事,还是为村民个人的事,工作做得多了,对外联系也多了,招待的客人也多了,开支自然也多了。起初,有少数村民认为我当老板大手大脚惯了,村开支肯定增多,甚至到村会计处查帐,村会计是摆出所有的招待帐目,村民们哑口无言了。其实,自打我上任以来,我从没有向村里报过一包香烟,招待客人多数时候也是自个掏腰包,甚至有几次涉及到一些经济问题,都是我自己出钱摆平的,事后也没有向集体报过帐。这点我是问心无愧的。

8年的时间过去了,这8年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回忆这8年来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虽然觉得有点累,但更多的还是欣慰。如今,我们小石村面貌已大有改观了,村集体经济从负数到有存款20余万元,人均收入从1020元到3440元,并且成了小康村、县级文明村、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村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我本人也连续两届当选为县人大代表,两届当选为县残疾人代表,连续三年被授予县优秀人大代表荣誉称号,多次被评为县优秀共产党员。我所办的宏兴工艺品厂受到了县残联的热切关注,如今我厂年产值已达500多万元,年上缴税收10多万元,全厂40名职工中就安置了本村和外村的残疾人20多名。残疾朋友们在我这儿越干越有劲,越过越开心,我自己也倍感欣慰。在人生的里程中,我成功地翻越了一座大山,今天,我要大声说:“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同样能够驾驭命运,能够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在今后的路程中,我会继续努力,奋力拼搏,能多为乡亲们干点事,就多为乡亲们干点事吧!

我叫夏宗云,与共和国同龄,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出生在斋坛乡小石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我3岁那年,不幸被牛角撞瞎了右眼,从那时起,我就只能用左眼模糊地看世界了。从懂事时年起的漫长的日日夜夜里,我靠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同厄运抗争,走出了一条特殊的人生轨迹。

我是农民的儿子,种过田。从19岁开始做木工,走村串户,不仅练就了一身好手艺,而且开阔了眼界。1987年,在乡政府的鼓励和父老乡亲的帮助下,经历了多年见识的我开始了创业之路。经过多年艰苦地耕耘,我办起了一个木制品加工厂——宏兴工艺品厂,终于有了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

1997年,又逢村两委换届选举。我们小石村地处肥沃的松古平原,村民世世代代以种粮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其他村的人都逐步走上小康之路。而我们的小石村,由于交通不便,村两委班子思想不统一,集体经济为负数,光欠供电局电费就达3万多元,全村已被停电了。村里的工作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村民们都急切盼望有一个人能挑起这副重担。乡党委政府深入我村调查、座谈、了解情况,最后找到了我。乡领导对我说:“小石村至今还未脱贫,村里的工作很困难,你办过厂,见过世面,已率先走上了致富路,乡党委和小石的村民都希望你能回村担任书记,领着大伙儿走致富路。”乡领导的这番话,让我彻夜难眠,我深知创业的艰难,如果回村当书记的话,自己的厂肯定会受影响。同时,我的妻子、儿女也极力劝阻我,亲朋好友也规劝我,他们都认为回去当书记,影响家庭经济不说,弄不好还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经过反反复复的思量和激烈的思想斗争,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自己走上致富路离不开党的政策和村民的支持,带领村民致富应是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我软磨硬泡说服了妻子儿女,顶住了少数人的冷嘲热讽,义无返顾地把组织关系迁回了村里,并以全票当选了小石村的党支部书记,我被党员村民的信赖深深地感动了,从此,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小石村好好干出个样子来。

在我接手后,才真正发现小石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壳子村”。当时,村里共负债9万余元,村民人均收入只有1020元,大多数村民依然没有脱贫。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村里因拖欠电缆而被供电局切断了电源,出现了“日间有阳光,夜间无灯光,白村变黑村,户户叫黄天”的现象,这一上任就遇上这么棘手的问题,我想这莫不是老天有意在考验我夏宗云吗?怎么办?村民在试目以待。“开弓没有回头箭,再困难也得硬着头皮干下去了”我心里一边这么想,一边带着两委一班人,一方面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稳定村民的情绪;一方面抓紧与供电局协调,并到处筹集资金,为了还款,我以自己的名义贷了款,先交清了村里所欠的3万多的电费,这下,灯亮了,村民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我提在心头的石头才落下来:当村干部真不易呀!

经过此事,我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是沉甸甸的,要想改变小石村的落后面貌,下一步的路该如何走?就这个问题,我不知走了多少路,度过了多少个不眠夜,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筛选。最终把目光投向了村外溪滩的一块荒芜了很久的乱石地,经过多方论证,争取县国土部门的支持,我就带着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一刨一锄硬是在这片乱石滩上开出100多亩土地,得到上补助资金10余万元,并将它承包给人搞开发,每年为村集体增加了1万余元的收入。然而,由于小石村地处平原,没有山可供开发,集体土地又少得可怜,切要壮大集体经济光靠农业开发显然不行。想到这点,我从自己办厂的经历中深要体会到发展村集体经济也要走发展工业的道路,自己没有资金、人才,就向外争取外地人来兴办企业。于是,我们研究规划了100余亩工业开发小区,引进了一外老板,投资100余万元在村里创办了一个“松阳县人和泵阀制造厂”和温州一家投资50万元左右的铁器铸件厂,引进企业后,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的收入,而且为村民增加了就业渠道。

村集体经济上去了,如何使村民的腰包鼓起来呢?这是我上任后的第二个看点。我想到了一个根本点,那就是“要致富先修路”。小石村原只从一条小机耕路通向村外,而且路况很差,车进不了村,农副产品的价格明显低于别的村,村民心里有说不出的无奈和苦处。想着这些,我心里很急,千方百计,经历几多波折,终于开通了一条8米宽,2.5公里长,直通乡政府的公路。后又结合康庄工种浇筑了水泥路面,这样连大型的货车都能开进村了,提高了农副产品的含金量。路修好了,小石村的祖祖辈辈都是靠种良田为主的,但农田因松荫溪古道冲击而成,烂田糊较多,而且高低不平,排水不畅,有许多田只能种两季水稻,效益低下。如何改造这700多亩烂糊田,成了村民们关注的又一个难点问题。是啊,这是村民的民生之本,我们作为村民父母官,怎么能袖手旁观呢?经过几番周折,才与县国土部门联系并争取到土地整理项目。经过半年的努力,顺利完成了土地整理,现在是田成方,路成网,排灌方便,用村民的话说:“现在的田是想干就干,想湿就湿,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有了良田好路,村民的农业经济效益自然也就上去了,村民的腰包渐渐地鼓起来了。

然而,毕竟富起来村民在少数,尤其是村中有10多户残疾人家庭,他们还是贫困不堪。想到他们,我这心里就泛酸。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残疾人,和他们是同根同枝的兄弟姐妹,和他们有着同样的经历、感受和痛苦,就凭这点,如今,我自己又闯出来了,也富裕了,看着这些兄弟姐妹眼巴巴地指望着我,我怎么能无动于衷呢?可又如何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呢?转念一想,我想到了自己办的厂,何不把厂办成一个福利企业呢?心潮澎湃的我坐不住了,立马放下手头的活,立刻赶到民政局咨询有关办福利企业的事宜,我的思路得到民政局领导的赞同,他们决心帮我这个忙。于是,我费尽心思着手搞规划,写申请,跑报批,一路折腾下来,总算如愿以偿了。接下来,我就把村里12位有劳动能力但干不了重体力活残疾人招进了自己的工厂,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这样他们的生活也就有着落了。

“要当好书记离不开村民的支持,要得到村民的支持,要得到村民的支持,就必须深入村民,了解村民,和他们交朋友。”对于这点,我是心知肚明的。因此,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我经常利用晚上时间走门串户,到村民们家中喝茶,拉拉家常,谁家的生活、生产碰上困难,谁家需要哪些帮助,我都把它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本上,以便能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逢年过年,我会带领村两委成员去慰问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困难户、孤寡老人、残疾人,送上一些慰问品和慰问金,以表我们党对群众的一点心意。村民们信赖我,愿把我当知心朋友,有事都找我商量,或是到家中,或是打手机,无事也好与我唠唠。

无论是为集体的事,还是为村民个人的事,工作做得多了,对外联系也多了,招待的客人也多了,开支自然也多了。起初,有少数村民认为我当老板大手大脚惯了,村开支肯定增多,甚至到村会计处查帐,村会计是摆出所有的招待帐目,村民们哑口无言了。其实,自打我上任以来,我从没有向村里报过一包香烟,招待客人多数时候也是自个掏腰包,甚至有几次涉及到一些经济问题,都是我自己出钱摆平的,事后也没有向集体报过帐。这点我是问心无愧的。

8年的时间过去了,这8年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回忆这8年来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虽然觉得有点累,但更多的还是欣慰。如今,我们小石村面貌已大有改观了,村集体经济从负数到有存款20余万元,人均收入从1020元到3440元,并且成了小康村、县级文明村、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村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我本人也连续两届当选为县人大代表,两届当选为县残疾人代表,连续三年被授予县优秀人大代表荣誉称号,多次被评为县优秀共产党员。我所办的宏兴工艺品厂受到了县残联的热切关注,如今我厂年产值已达500多万元,年上缴税收10多万元,全厂40名职工中就安置了本村和外村的残疾人20多名。残疾朋友们在我这儿越干越有劲,越过越开心,我自己也倍感欣慰。在人生的里程中,我成功地翻越了一座大山,今天,我要大声说:“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同样能够驾驭命运,能够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在今后的路程中,我会继续努力,奋力拼搏,能多为乡亲们干点事,就多为乡亲们干点事吧!


相关内容

  • 县人事局扶残助残先进事迹材料
  • XXX县人事劳动局扶残助残先进事迹材料 做好残疾人工作是全社会共同肩负的责任,XXX县人事劳动局一贯坚持省.市.县关于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规,积极组织实施残疾人优惠政策和帮扶工作的落实,努力维护弱势群体中最困难的人群残疾人的利益,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充分履行部门职能,把为残疾人扶贫帮困 ...

  • 残疾人扶贫工作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 全省残疾人扶贫工作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被残疾人称为“好帮手”、“贴心人”的县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阙柳松同志,1991年至1994年曾兼任第一届县残联理事长,1998年5月,一纸调令又将他调到残联任理事长。到残联后,他所面对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但他很快进入了角色。功夫不负有心人,阙柳松 ...

  • 乡镇关工委主任先进事迹材料
  • 乡镇关工委主任先进事迹材料 同志,有62年党龄,2001年11月作为正科级协理员退休,2002年担任镇关工委执行主任.几年来,她作为**镇关工委执行主任孜孜不倦发余热 真情爱护下一代,取得了突出成绩,2003年.2010年被县关工委评为先进工作者.近年来,她和镇关工委的老同志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 ...

  • 残疾人就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 残疾人就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谷秀全,女,汉族,高中文化程度.生于1965年11月,1983年参加工作,199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相继在长江重庆航道局丰都处白沙坡信号台.新生信号台和忠县信号台作信号员.信号台台长,现任忠县信号台台长.谷秀全同志在近20年的信号生涯中,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行轮服务的宗旨, ...

  • 效备社区优秀党支部事迹材料
  • 效备社区优秀党支部事迹材料 在白云街道工委的正确领导下,效备社区党支部高度重视党风廉 政建设工作,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责任制作为社区支部的大事来抓,做到管理服务各项工作紧密结合.互相促进,我们做法是: 一. 狠抓理论学习,提高党员居干的政治思想素质 社区党支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

  • 残疾人自主创业先进事迹
  • 残疾人就业.创业典型事迹材料 --记张书平同志先进事迹 张书平,男,汉族.1972年6月21日出生,初中文化,家住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涛城镇黄墅村涂湾组,现任黄墅村残疾人协理员. 1990年,初中毕业的张书平为改变家庭生活窘境当上了木工学徒.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虚心向师父求教,终于换来了一手好木工手 ...

  • 社志愿者服务队队长事迹材料
  • 李x是陕西省慈善协会公益爱心社志愿者服务队队长,今年37岁,现在中铁一局物贸公司工作.自该队于xx年成立以来,一直持续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关注和关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几年来多次组织志愿者为安康受灾灾民送关爱,先后送去价值28万多元的救灾物资,在为各地敬老院.儿童村.社区五保户.孤寡老人送温暖,为贫困 ...

  • 扶贫工作先进个人事迹
  • 扶贫工作先进个人事迹 扶贫工作先进个人事迹 全省残疾人扶贫工作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被残疾人称为"好帮手"."贴心人"的县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阙柳松同志,1991年至1994年曾兼任第一届县残联理事长,1998年5月,一纸调令又将他调到残联任理事长.到残联后,他所 ...

  • 社区干部事迹材料
  • 社区干部事迹材料 她是**社区一名普通的干部,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十年如一日默默付出,她的心里始终装着社区群众.她就是居民心中的亲人--**. 帮助困难群众 播撒爱的阳光 **街道办事处**社区是个老居民区,有不少下岗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众.**以帮助困难群众为己任,播撒着爱的阳光. 社区居民袁某是一名下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