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精读与学生课外自主化阅读教学的尝试与探究

古诗文精读与学生课外自主化阅读教学的尝试与探究

摘 要 :国家教育部门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是有目共睹的,随着教改的开展,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例明显大幅增加,古诗文字字珠玑,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想真切地体会个中真意,是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的。本文从读、悟、写三个层面探究文言文教学的思路,提出“挖掘情感,关注体验,降低阅读评价的标准,让学生亲近文言文;对自主化学习进行系统的方法指导,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自主化阅读;与古文人对话,精、泛读融会贯通,强化古诗文阅读成效;以写促读,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理解古文人,愉快进入经典主题” 等教学思路。

关键词 :古诗文 文言文 教学 精读 泛读 自主化阅读

上个世纪初,一场“白话文运动”,使文学更加贴近了大众,雅俗真正实现了共赏,然而,当人们陶醉于各种新书,吸纳各类知识时,灿烂了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人们用来表情达意、听之言之的语言,戴上了“文言文”的帽子,成了“半门外语”,与我们一夜之间天人阻隔,现代文明似乎刹那之间就断了根!文言文教学的尴尬在于,如果学生连课内的东西,“授之以鱼”,都丝毫没有兴趣,还谈什么“授之以渔”,让他进行课外的自主化阅读呢?

国家教育部门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是有目共睹的,随着教改的开展,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例明显大幅增加,《新课程标准》里对课内、课外的古诗文阅读都有了明确的要求,而且有了量化的标准,义教阶段学生需要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并在附录中推荐古诗文120篇(段)。诵读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文,是学生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让古诗文教学实现人类内在的“志”和“情”统一,着重体现鉴赏个性,它所要求的是自我感悟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精读教育必须有更高的教育艺术,从而去激发学生课外自主化阅读的浓厚兴趣,通过学习活动和自主建构,学生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审美力、鉴赏力、个性、品德意志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中和活动结果上。同时通过学习活动,又丰富、发展着学生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审美力、鉴赏力、个性等,从而提升学生个体的诗歌鉴赏资质和素养。

因此, 让人性化的课内精读引领学生自主进行课外广泛而愉悦的泛读, 是当下初高中古诗文教学一个必要的探讨。

一、挖掘情感,关注体验,降低阅读评价的标准,让学生亲近文言文

文言文本身是有很大的可读性的,学生惧怕文言文也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根据古诗文、典籍、史学著作改变的影视作品却从来不缺少观众。电视剧《三国演义》拍成就风靡一时,而且至今久播不衰,易中天的《品三国》在刚过去的几年里赚足了人气,当前热播的电影《赤壁》,还是仰仗罗贯中《三国演义》的素材,为什么学生就不像看电视、看电影甚至听教授讲座那么热衷的主动去读名著《三国演义》呢?原因是:读不懂!

读不懂,首先是情感的隔膜。文言文语言对信达雅的追求,使其缺少了群众基础,这是白话文能够迅速取代文言文的重要原因。文言文居庙堂之高,不能走下神坛是其莫大的悲哀,但是并不能说文言文就是腐朽陈旧,文言文的情感也是十分浓烈的,而情感往往能够引起共鸣。《新课标》要求学生:“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中学文言文有许多十分感性的文章。如果能够充分关注体验,文言文教学就可以达到以内促外。

如初中教材里沈复的《童趣》,这是学生进入初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面对童心未泯的孩子,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我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学生们争先恐后、活灵活现地向大家讲述着他们的童年趣事、傻事。一个导入, 使学生在“扫描”了一下课文后,就迅速进入课文复述环节,因为作者讲述的故事和他们的故事是那么的相像,他们把故事讲的活灵活现。在情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语法教学,轻松得多了。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对生动的情节有了深切的感受,获得自己切身的感受,体验自己真挚的情感,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汲取心灵的智慧,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课文讲完,我告诉同学们《浮生六记》还有别的篇目,并且告诉学生,那些我没有时间讲了,学生此时阅读兴趣已经被完全调动了起来,他们晚上回家自己到网上查到《浮生六记》,半懂不懂地咀嚼起来,第二天一早又和我争论„„其实孩子们所看到的只是沈复夫妇布衣蔬食生活的一个轮廓,这又有什么要紧呢,关键是,孩子们开始关注了沈复,和《浮生六记》这个连我都没有关注过的文言散文,是他们文化素养的宝贵积累。

中学语文,在中高考的指挥棒下,对语法的过分强调,抹煞了文言文的韵味。在我们给学生增加课外阅读材料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只要求他“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不要求字词句章条分缕析,只要能跳跃式的理解文章即可呢?否则,他们会因为读不懂语法,就连文言文章里的情节、智慧、韵味都一并隔膜起来,知难而退的。跳出语法的圈子,不再苛求字斟句酌后的文言文,给予人的正是这种

深沉而美丽的高妙境界,古文是一个璀璨的宝库,学生完全可以取自己所需,把阅读变成一件愉快的事,一件可以意会、不必言传的事,何愁孩子们不主动去寻找阅读材料呢。当然,即使对初中生,语法也不能全然不讲,那样他们就真的读不懂了,教师语法教学的分寸很重要。

我给学生讲过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是课外拓展,我不讲省略倒装,也不提词的平仄韵律,也不太关心风格流派是豪放还是婉约,可是指引所有的孩子去了读词中浪漫的故事,渲染“花褪残红青杏小”的清新明媚的意境,学生被深深地感染了,自己有的问我还有没有别的词,有的去查找其他的宋词,一下子他们自己摘录了许多词,背诵了很多词,宋祁的《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云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等等,都是他们痴迷的华章,可是没有人来问我词意是什么,他们在不可言传的美感中陶醉,这不正是诗歌鉴赏教学所期待的境界吗?热爱能创造最大的动力。

二、对自主化学习进行系统的方法指导,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自主化阅读

文言文的学习,经历了情感的亲近,生活化的理解,语言还可以在这种体验中更加深入,从中获得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从而达到与文学作品的深度共鸣。授之以渔,有体系的方法指导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化学习。

首先,知人论世。现在的孩子得到了课改的许多好处,也在课改中磨合。比如,《历史与社会》这门课取代以前的《历史》、《地理》等教材,可是古诗文的学习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知人论世,历史课程的改革使他们没有了系统详细的历史知识基础,他们理解文言文就很困难。做语文老师,往往需要填补历史知识的空白。在教学文言文前,应适当介绍文化背景、作者生平思想等,且应与课文内容联系而有所侧重,使学生初步奠定情感基础,把握古诗文的主旨。现在电脑普及,学生自己到网上搜索一下古文人的生平也很简单,把课内的先读好,再搜索课外的短文,找自己感兴趣的、可以理解的去读,学生的泛读会有比较明确的方向。

如《醉翁亭记》,了解欧阳修一生的宦海沉浮,才能理解这个“饮少辄醉”的太守的乐此不疲;不知道欧阳修勤政爱民,不但无法准确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理解文章的人文性,可能会只觉得这句话幽默。再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只是读文章的景物描写是很难被感染到主动去读其他篇目,了解柳宗元的坎坷人生,景物里的清幽高洁会和人物的命运相辉映,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会有更迷人的魅力,八篇游记风格相近、思想高标,就算不去深究文意,诵读也能给人以超出文本的收获。

其次理解文意。理解文意向来是最大的难点,不可忽略又很难解决,除了前文所说的降低标准(粗知文意即可),还可以提供给学生解决疑难的途径。很多课外的文言文读本都有详细的注释,向课外延伸,可以从这些教辅书起步;有条件的话,网络是比较好的途径;实在没有网络支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可以一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上有许多义项可供选择,还有很多例句,可供揣摩;向老师请教,与同学讨论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然后是品味语言。自主品味文言文语言,比较难的,是意象、典故。经过几千年的积淀,文化赋予了很多事物以特殊的含义,这就是意象。如《天净沙·秋思》:几乎全都是意象,枯藤、昏鸦、小桥、流水、夕阳、古道,不是形象的无序堆积,每一个形象都有着丰富的固有内涵,枯藤的黯然,夕阳的凄凉,小桥的温馨、流水的柔情和不可挽留、古道的悠远思念,使小令渲染的天涯游子羁旅思乡的情怀特别殷切。意象可以以讲座的形式进行系统的讲解,也可以在课堂上展开去具体细致地讲。古文讲究信达雅,一件事要写得“雅”,就往往和一些“旧事”联系起来,喜欢用典。如《破阵子》“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不仅是写实的烤肉,还指主帅的坐骑,把坐骑杀了慰劳士卒,意蕴深远,不讲典故不但学生理解不透,还要闹笑话了。典故靠积累,学生在课内的广泛深厚的积累,可以为他们课外的阅读打基础。在情感亲近、知人论世、理解文意、积累意象和典故之后,品味语言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理解古文人,愉快进入经典主题,与古文人对话

古代文人,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难酬的感慨,历尽沧桑、几经浮沉后的寄情山水、归隐林泉的飘逸,是古诗文的重要主题。现在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理解困境:力图建功立业是不是追求功名利禄?忠君是不是时代局限?归隐林泉、寄情山水是不是逃避?这样追究起来,真的要“洪桐县里无好人”了!那么是不是一定要用“时代局限性”、“阶级局限性”才能解释呢?

很多古代文学作品正是具有极高的人性色彩,才能与日月长存,够跨越时空流转到我们的眼底,在岁月里与我们时时共鸣。我们在讲古文时如果强调了太多的“时代局限性”,“阶级局限性”,本以为学生藉此会更加理解“那个时代”的古人,其实这反倒使学生原本可以与古人展开的对话又隔膜开来。学生一旦觉得文言文是过时的东西,属于那个时代,与现实无关,那么我们那些自诩时代精英

的学生,就很难对古文心存景仰,愉悦进入那些经典的主题,领会其中真意了。

诗中李杜,词中苏辛无一不是思想深邃,笔力遒劲,但是时代和阶级的归属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这些也一定会在他们的文章里体现出来,我们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可以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评价,或能比较容易地让学生亲近古文人,从而展开积极的对话。

如我在教学高中教材里的《范进中举》时,就碰到了问题:因为选文有限,学生没有读到后来范进中进士做学道,提携后生的文字,只看到范进中举发疯的极端的例子,对封建科举制的“毒害”深恶痛绝,这种抵触和其他的古人的郁郁不得志、陶渊明等一些高人的隐逸联系起来,就对古人建功立业的理想无法理解,甚至是不屑。其实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的贡献是不可埋没的,隋以来的科举,到唐已经很“经典”了,史载唐太宗曾在端门上,看见新科进士络绎而行,唐太宗就有“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的喜悦感叹。何况,当代莘莘学子无不在为学历学位奔忙,不也是一种建功立业吗?联系学生们熟悉的中考、高考,古人的建功立业就可以理解为一种进取。事实上,“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追求功成名就,报效国家是一种十分积极的心态,错的只是某些人在追求的过程中的种种不法、无耻的做法。这个,在初中学生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入京应试之前写给张九龄的),学习“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时,就可以告诉他。

又如教学苏轼的《赤壁赋》,我引导学生对“积极还是消极”进行讨论:苏轼吟风咏月,潇洒之极,可就有些“积极”的评论家说苏轼“消极”,但是,当时苏轼为当权所逼,在政治舞台上几无立足之地,尚能不屈不挠,坚持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使自己在精神上不倒,贯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精髓,已经是十分积极了,还能叫消极吗?讨论的结果是,学生对苏轼纵横宇宙的精神自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时,大江之上的明月清风,冯虚御风的潇洒,就非苏轼所独有,我的学生们也一下子心明眼亮,与东坡公同见同历了。这种引领,不仅解决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的积极品悟,还让学生理解了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在后来的课外拓展中,后来学生在《小石潭记》的读后感里这样评价柳宗元:“寄情山水并不是柳宗元的逃避,他在精神的自由里,无论外在的环境如何‘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他的心灵深处,永州的穷山恶水,无不化成诗意空灵、幽深静谧的人间天堂„„”

再如教学《窦娥冤》,我没有勉强用唯物主义的标准去评讲,文化往往平淡真切却表达了人民是非审美、深切愿望,你感觉到了,就无法不为之动容。这里

我引导学生将《窦娥冤》的主题理解为一种曲不敢言的愿望:窦娥冤感天动地,关汉卿无论如何也不能坐视不管,为了对得起在黑暗中挣扎的人们,现实中无法解决,也一定要用浪漫的手法为之昭雪,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大团圆”情结。当今时代的杰出作品,无论悲剧还是喜剧,那一部不 在“替天行道”,惩恶扬善,弘扬人性呢?窦娥不是古老遥远的冤魂,她与命运作斗争的精神,做鬼也要明辨是非的执着怎能说与时代无关呢?而且全剧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唯是非,唯美,这才是其价值所在。在审美陶醉中,学生把古文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与伟人对话才能一步步深入。一个学生拍案而起,情不自禁地叫道:“哦,怪不得,《孔雀东南飞》里最后焦仲卿和刘兰芝变成了鸳鸯,原来就是要表达一种祝福!”另一个学生说:“王实甫在《西厢记》里,改写了故事结局,让张生和莺莺最后团圆了!”

在这样的精读教学后,我就不用再担心学生学习不主动进行课外的自主化阅读了,课本上那短短的一节《长亭送别》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欲望,那“花间美人”般华丽的语言,那浪漫真情的故事已经使学生无限神往。与古文人的对话使学生对古诗文的主旨有了更深的理解,反过来又会刺激他们对语言的理解。

四、以写促读,精泛读融会贯通,强化古诗文阅读成效

要实现精读引领泛读,达到融会贯通,可以借助于写。古诗文字字珠玑,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想真切地体会个中真意,还得动笔,把感知、品悟固化到纸上,形成流畅、隽永、缜密的文章,会更好地促进读。写,可以是运用文言文写自己的见闻感知(日记),也可以是“文学评论”(读后感),对中学生,比较好的办法是改写,尝试挑出几首诗,几段古文,让学生去改写,填补古诗文的想象空间的过程,也就是感悟内化的过程。当读、悟、写三位一体,主客体得到交融,精读就算是到家了,深层次的纵向交流必然引发横向的广泛阅读。

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学生学习了课文,被元方的少年老成所震慑,纷纷把矛头指向了“友人”,我没有组织讨论,我让学生展开联想,落笔成文,改写《陈太丘与友期》,指导他们留意去刻画陈太丘、元方、友人的神态和心理,并且把故事延展,文章内容之外,故事中还应有一些旁观者,他们又会怎么说怎么想。几番揣测,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元方是不是太过分了?友人都承认错误了,不摆大人的架子,向元方道歉,元方还要‘入门不顾’,好像不太礼貌哎!”那一周的周记,我没有命题,学生交上来的作品有很多都是改写《世说新语》里的故事《王戎识李》、《曹冲称象》,故事熟悉,难得的是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十分到位,穷形尽相。

在自己所渲染的意境里陶醉,其效果远胜教师的讲说。又如学生改写的李清

照的《如梦令》:“„„采莲女孩子的歌声吸引着诗人,她乘着酒意壮胆,划着船,直向那荷花深处进发。荷花一朵朵扑上来,荷叶如伞,撑出一片幽深的寂静女诗人有些冷了,酒也有点醒了,快走,快走!桨划得急起来,一片水花飞溅,鸥鹭齐飞,诗人笑起来,为自己的莽撞感到抱歉,于是放下桨,在船上躺下来,在那一阵阵的荷风里做起了芳馥的梦„„”

又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虽然是课外古诗,但是并不难理解,而且诗歌本身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人面桃花”互相辉映,意境极美,让学生尝试投入诗歌的情节、意境,一方面亲近了作品,另一方面也品味古诗文语言的不可替代性,含英咀华,妙不可言。下面是学生改写的《题都城南庄》的片段:

“桃花粉蓬蓬、红蒙蒙的开了,满树满园。金亮的蜜蜂在阳光下把翅振成一小团的黄雾。一群蝴蝶,纯黑的翅膀,软悠悠地扇着,在林花间翻飞,像报春的精灵。

赶路的青年敲着柴门。红妆的少女递过水,回身斜倚着院中桃树的干,风乍起,斑驳的花影在如霞般的脸上乱移。青年的心中一动,神情恍惚地走出门去„„”

此时课内精读和课外泛读融会贯通,相得益彰。诗的意境美丽了古文人的词,美丽了孩子的心灵,也灿烂我这个老师的教育理想。

文言文,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正是由于其本身的审美细腻感。只有注重多角度、多层次地品评,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才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第一要义。课内精读教学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在“学习维度论”理论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化教学,优化学生学习态势,通过多维开拓渠道、积淀夯实基础,引领学生在课外自主地泛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增进学生人文思想,构筑学生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

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刘 袁

古诗文精读与学生课外自主化阅读教学的尝试与探究

摘 要 :国家教育部门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是有目共睹的,随着教改的开展,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例明显大幅增加,古诗文字字珠玑,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想真切地体会个中真意,是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的。本文从读、悟、写三个层面探究文言文教学的思路,提出“挖掘情感,关注体验,降低阅读评价的标准,让学生亲近文言文;对自主化学习进行系统的方法指导,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自主化阅读;与古文人对话,精、泛读融会贯通,强化古诗文阅读成效;以写促读,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理解古文人,愉快进入经典主题” 等教学思路。

关键词 :古诗文 文言文 教学 精读 泛读 自主化阅读

上个世纪初,一场“白话文运动”,使文学更加贴近了大众,雅俗真正实现了共赏,然而,当人们陶醉于各种新书,吸纳各类知识时,灿烂了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人们用来表情达意、听之言之的语言,戴上了“文言文”的帽子,成了“半门外语”,与我们一夜之间天人阻隔,现代文明似乎刹那之间就断了根!文言文教学的尴尬在于,如果学生连课内的东西,“授之以鱼”,都丝毫没有兴趣,还谈什么“授之以渔”,让他进行课外的自主化阅读呢?

国家教育部门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是有目共睹的,随着教改的开展,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例明显大幅增加,《新课程标准》里对课内、课外的古诗文阅读都有了明确的要求,而且有了量化的标准,义教阶段学生需要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并在附录中推荐古诗文120篇(段)。诵读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文,是学生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让古诗文教学实现人类内在的“志”和“情”统一,着重体现鉴赏个性,它所要求的是自我感悟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精读教育必须有更高的教育艺术,从而去激发学生课外自主化阅读的浓厚兴趣,通过学习活动和自主建构,学生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审美力、鉴赏力、个性、品德意志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中和活动结果上。同时通过学习活动,又丰富、发展着学生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审美力、鉴赏力、个性等,从而提升学生个体的诗歌鉴赏资质和素养。

因此, 让人性化的课内精读引领学生自主进行课外广泛而愉悦的泛读, 是当下初高中古诗文教学一个必要的探讨。

一、挖掘情感,关注体验,降低阅读评价的标准,让学生亲近文言文

文言文本身是有很大的可读性的,学生惧怕文言文也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根据古诗文、典籍、史学著作改变的影视作品却从来不缺少观众。电视剧《三国演义》拍成就风靡一时,而且至今久播不衰,易中天的《品三国》在刚过去的几年里赚足了人气,当前热播的电影《赤壁》,还是仰仗罗贯中《三国演义》的素材,为什么学生就不像看电视、看电影甚至听教授讲座那么热衷的主动去读名著《三国演义》呢?原因是:读不懂!

读不懂,首先是情感的隔膜。文言文语言对信达雅的追求,使其缺少了群众基础,这是白话文能够迅速取代文言文的重要原因。文言文居庙堂之高,不能走下神坛是其莫大的悲哀,但是并不能说文言文就是腐朽陈旧,文言文的情感也是十分浓烈的,而情感往往能够引起共鸣。《新课标》要求学生:“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中学文言文有许多十分感性的文章。如果能够充分关注体验,文言文教学就可以达到以内促外。

如初中教材里沈复的《童趣》,这是学生进入初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面对童心未泯的孩子,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我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学生们争先恐后、活灵活现地向大家讲述着他们的童年趣事、傻事。一个导入, 使学生在“扫描”了一下课文后,就迅速进入课文复述环节,因为作者讲述的故事和他们的故事是那么的相像,他们把故事讲的活灵活现。在情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语法教学,轻松得多了。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对生动的情节有了深切的感受,获得自己切身的感受,体验自己真挚的情感,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汲取心灵的智慧,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课文讲完,我告诉同学们《浮生六记》还有别的篇目,并且告诉学生,那些我没有时间讲了,学生此时阅读兴趣已经被完全调动了起来,他们晚上回家自己到网上查到《浮生六记》,半懂不懂地咀嚼起来,第二天一早又和我争论„„其实孩子们所看到的只是沈复夫妇布衣蔬食生活的一个轮廓,这又有什么要紧呢,关键是,孩子们开始关注了沈复,和《浮生六记》这个连我都没有关注过的文言散文,是他们文化素养的宝贵积累。

中学语文,在中高考的指挥棒下,对语法的过分强调,抹煞了文言文的韵味。在我们给学生增加课外阅读材料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只要求他“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不要求字词句章条分缕析,只要能跳跃式的理解文章即可呢?否则,他们会因为读不懂语法,就连文言文章里的情节、智慧、韵味都一并隔膜起来,知难而退的。跳出语法的圈子,不再苛求字斟句酌后的文言文,给予人的正是这种

深沉而美丽的高妙境界,古文是一个璀璨的宝库,学生完全可以取自己所需,把阅读变成一件愉快的事,一件可以意会、不必言传的事,何愁孩子们不主动去寻找阅读材料呢。当然,即使对初中生,语法也不能全然不讲,那样他们就真的读不懂了,教师语法教学的分寸很重要。

我给学生讲过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是课外拓展,我不讲省略倒装,也不提词的平仄韵律,也不太关心风格流派是豪放还是婉约,可是指引所有的孩子去了读词中浪漫的故事,渲染“花褪残红青杏小”的清新明媚的意境,学生被深深地感染了,自己有的问我还有没有别的词,有的去查找其他的宋词,一下子他们自己摘录了许多词,背诵了很多词,宋祁的《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云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等等,都是他们痴迷的华章,可是没有人来问我词意是什么,他们在不可言传的美感中陶醉,这不正是诗歌鉴赏教学所期待的境界吗?热爱能创造最大的动力。

二、对自主化学习进行系统的方法指导,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自主化阅读

文言文的学习,经历了情感的亲近,生活化的理解,语言还可以在这种体验中更加深入,从中获得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从而达到与文学作品的深度共鸣。授之以渔,有体系的方法指导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化学习。

首先,知人论世。现在的孩子得到了课改的许多好处,也在课改中磨合。比如,《历史与社会》这门课取代以前的《历史》、《地理》等教材,可是古诗文的学习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知人论世,历史课程的改革使他们没有了系统详细的历史知识基础,他们理解文言文就很困难。做语文老师,往往需要填补历史知识的空白。在教学文言文前,应适当介绍文化背景、作者生平思想等,且应与课文内容联系而有所侧重,使学生初步奠定情感基础,把握古诗文的主旨。现在电脑普及,学生自己到网上搜索一下古文人的生平也很简单,把课内的先读好,再搜索课外的短文,找自己感兴趣的、可以理解的去读,学生的泛读会有比较明确的方向。

如《醉翁亭记》,了解欧阳修一生的宦海沉浮,才能理解这个“饮少辄醉”的太守的乐此不疲;不知道欧阳修勤政爱民,不但无法准确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理解文章的人文性,可能会只觉得这句话幽默。再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只是读文章的景物描写是很难被感染到主动去读其他篇目,了解柳宗元的坎坷人生,景物里的清幽高洁会和人物的命运相辉映,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会有更迷人的魅力,八篇游记风格相近、思想高标,就算不去深究文意,诵读也能给人以超出文本的收获。

其次理解文意。理解文意向来是最大的难点,不可忽略又很难解决,除了前文所说的降低标准(粗知文意即可),还可以提供给学生解决疑难的途径。很多课外的文言文读本都有详细的注释,向课外延伸,可以从这些教辅书起步;有条件的话,网络是比较好的途径;实在没有网络支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可以一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上有许多义项可供选择,还有很多例句,可供揣摩;向老师请教,与同学讨论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然后是品味语言。自主品味文言文语言,比较难的,是意象、典故。经过几千年的积淀,文化赋予了很多事物以特殊的含义,这就是意象。如《天净沙·秋思》:几乎全都是意象,枯藤、昏鸦、小桥、流水、夕阳、古道,不是形象的无序堆积,每一个形象都有着丰富的固有内涵,枯藤的黯然,夕阳的凄凉,小桥的温馨、流水的柔情和不可挽留、古道的悠远思念,使小令渲染的天涯游子羁旅思乡的情怀特别殷切。意象可以以讲座的形式进行系统的讲解,也可以在课堂上展开去具体细致地讲。古文讲究信达雅,一件事要写得“雅”,就往往和一些“旧事”联系起来,喜欢用典。如《破阵子》“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不仅是写实的烤肉,还指主帅的坐骑,把坐骑杀了慰劳士卒,意蕴深远,不讲典故不但学生理解不透,还要闹笑话了。典故靠积累,学生在课内的广泛深厚的积累,可以为他们课外的阅读打基础。在情感亲近、知人论世、理解文意、积累意象和典故之后,品味语言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理解古文人,愉快进入经典主题,与古文人对话

古代文人,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难酬的感慨,历尽沧桑、几经浮沉后的寄情山水、归隐林泉的飘逸,是古诗文的重要主题。现在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理解困境:力图建功立业是不是追求功名利禄?忠君是不是时代局限?归隐林泉、寄情山水是不是逃避?这样追究起来,真的要“洪桐县里无好人”了!那么是不是一定要用“时代局限性”、“阶级局限性”才能解释呢?

很多古代文学作品正是具有极高的人性色彩,才能与日月长存,够跨越时空流转到我们的眼底,在岁月里与我们时时共鸣。我们在讲古文时如果强调了太多的“时代局限性”,“阶级局限性”,本以为学生藉此会更加理解“那个时代”的古人,其实这反倒使学生原本可以与古人展开的对话又隔膜开来。学生一旦觉得文言文是过时的东西,属于那个时代,与现实无关,那么我们那些自诩时代精英

的学生,就很难对古文心存景仰,愉悦进入那些经典的主题,领会其中真意了。

诗中李杜,词中苏辛无一不是思想深邃,笔力遒劲,但是时代和阶级的归属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这些也一定会在他们的文章里体现出来,我们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可以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评价,或能比较容易地让学生亲近古文人,从而展开积极的对话。

如我在教学高中教材里的《范进中举》时,就碰到了问题:因为选文有限,学生没有读到后来范进中进士做学道,提携后生的文字,只看到范进中举发疯的极端的例子,对封建科举制的“毒害”深恶痛绝,这种抵触和其他的古人的郁郁不得志、陶渊明等一些高人的隐逸联系起来,就对古人建功立业的理想无法理解,甚至是不屑。其实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的贡献是不可埋没的,隋以来的科举,到唐已经很“经典”了,史载唐太宗曾在端门上,看见新科进士络绎而行,唐太宗就有“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的喜悦感叹。何况,当代莘莘学子无不在为学历学位奔忙,不也是一种建功立业吗?联系学生们熟悉的中考、高考,古人的建功立业就可以理解为一种进取。事实上,“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追求功成名就,报效国家是一种十分积极的心态,错的只是某些人在追求的过程中的种种不法、无耻的做法。这个,在初中学生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入京应试之前写给张九龄的),学习“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时,就可以告诉他。

又如教学苏轼的《赤壁赋》,我引导学生对“积极还是消极”进行讨论:苏轼吟风咏月,潇洒之极,可就有些“积极”的评论家说苏轼“消极”,但是,当时苏轼为当权所逼,在政治舞台上几无立足之地,尚能不屈不挠,坚持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使自己在精神上不倒,贯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精髓,已经是十分积极了,还能叫消极吗?讨论的结果是,学生对苏轼纵横宇宙的精神自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时,大江之上的明月清风,冯虚御风的潇洒,就非苏轼所独有,我的学生们也一下子心明眼亮,与东坡公同见同历了。这种引领,不仅解决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的积极品悟,还让学生理解了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在后来的课外拓展中,后来学生在《小石潭记》的读后感里这样评价柳宗元:“寄情山水并不是柳宗元的逃避,他在精神的自由里,无论外在的环境如何‘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他的心灵深处,永州的穷山恶水,无不化成诗意空灵、幽深静谧的人间天堂„„”

再如教学《窦娥冤》,我没有勉强用唯物主义的标准去评讲,文化往往平淡真切却表达了人民是非审美、深切愿望,你感觉到了,就无法不为之动容。这里

我引导学生将《窦娥冤》的主题理解为一种曲不敢言的愿望:窦娥冤感天动地,关汉卿无论如何也不能坐视不管,为了对得起在黑暗中挣扎的人们,现实中无法解决,也一定要用浪漫的手法为之昭雪,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大团圆”情结。当今时代的杰出作品,无论悲剧还是喜剧,那一部不 在“替天行道”,惩恶扬善,弘扬人性呢?窦娥不是古老遥远的冤魂,她与命运作斗争的精神,做鬼也要明辨是非的执着怎能说与时代无关呢?而且全剧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唯是非,唯美,这才是其价值所在。在审美陶醉中,学生把古文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与伟人对话才能一步步深入。一个学生拍案而起,情不自禁地叫道:“哦,怪不得,《孔雀东南飞》里最后焦仲卿和刘兰芝变成了鸳鸯,原来就是要表达一种祝福!”另一个学生说:“王实甫在《西厢记》里,改写了故事结局,让张生和莺莺最后团圆了!”

在这样的精读教学后,我就不用再担心学生学习不主动进行课外的自主化阅读了,课本上那短短的一节《长亭送别》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欲望,那“花间美人”般华丽的语言,那浪漫真情的故事已经使学生无限神往。与古文人的对话使学生对古诗文的主旨有了更深的理解,反过来又会刺激他们对语言的理解。

四、以写促读,精泛读融会贯通,强化古诗文阅读成效

要实现精读引领泛读,达到融会贯通,可以借助于写。古诗文字字珠玑,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想真切地体会个中真意,还得动笔,把感知、品悟固化到纸上,形成流畅、隽永、缜密的文章,会更好地促进读。写,可以是运用文言文写自己的见闻感知(日记),也可以是“文学评论”(读后感),对中学生,比较好的办法是改写,尝试挑出几首诗,几段古文,让学生去改写,填补古诗文的想象空间的过程,也就是感悟内化的过程。当读、悟、写三位一体,主客体得到交融,精读就算是到家了,深层次的纵向交流必然引发横向的广泛阅读。

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学生学习了课文,被元方的少年老成所震慑,纷纷把矛头指向了“友人”,我没有组织讨论,我让学生展开联想,落笔成文,改写《陈太丘与友期》,指导他们留意去刻画陈太丘、元方、友人的神态和心理,并且把故事延展,文章内容之外,故事中还应有一些旁观者,他们又会怎么说怎么想。几番揣测,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元方是不是太过分了?友人都承认错误了,不摆大人的架子,向元方道歉,元方还要‘入门不顾’,好像不太礼貌哎!”那一周的周记,我没有命题,学生交上来的作品有很多都是改写《世说新语》里的故事《王戎识李》、《曹冲称象》,故事熟悉,难得的是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十分到位,穷形尽相。

在自己所渲染的意境里陶醉,其效果远胜教师的讲说。又如学生改写的李清

照的《如梦令》:“„„采莲女孩子的歌声吸引着诗人,她乘着酒意壮胆,划着船,直向那荷花深处进发。荷花一朵朵扑上来,荷叶如伞,撑出一片幽深的寂静女诗人有些冷了,酒也有点醒了,快走,快走!桨划得急起来,一片水花飞溅,鸥鹭齐飞,诗人笑起来,为自己的莽撞感到抱歉,于是放下桨,在船上躺下来,在那一阵阵的荷风里做起了芳馥的梦„„”

又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虽然是课外古诗,但是并不难理解,而且诗歌本身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人面桃花”互相辉映,意境极美,让学生尝试投入诗歌的情节、意境,一方面亲近了作品,另一方面也品味古诗文语言的不可替代性,含英咀华,妙不可言。下面是学生改写的《题都城南庄》的片段:

“桃花粉蓬蓬、红蒙蒙的开了,满树满园。金亮的蜜蜂在阳光下把翅振成一小团的黄雾。一群蝴蝶,纯黑的翅膀,软悠悠地扇着,在林花间翻飞,像报春的精灵。

赶路的青年敲着柴门。红妆的少女递过水,回身斜倚着院中桃树的干,风乍起,斑驳的花影在如霞般的脸上乱移。青年的心中一动,神情恍惚地走出门去„„”

此时课内精读和课外泛读融会贯通,相得益彰。诗的意境美丽了古文人的词,美丽了孩子的心灵,也灿烂我这个老师的教育理想。

文言文,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正是由于其本身的审美细腻感。只有注重多角度、多层次地品评,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才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第一要义。课内精读教学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在“学习维度论”理论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化教学,优化学生学习态势,通过多维开拓渠道、积淀夯实基础,引领学生在课外自主地泛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增进学生人文思想,构筑学生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

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刘 袁


相关内容

  • 六上语文全册备课
  • 全册教材分析 一.课程目标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 识字与写字 1.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 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 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 阅读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

  • 语文S版四年级教学建议
  • 语文S版四年级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语文教科书分为上下两册,每册各有课文32篇,分精读和略读两大类.其中精读课文每册各23篇,略读课文各9篇.每册教材将课文分为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三个部分. 1.导语.导语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单元学习的内容,点明单元主题和训练重点,激发学 ...

  •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教材说课标演讲稿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研说的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册教材.我的研说流程是说课标:课程总目标.本册书的内容标准:说教材:教材特点.编排体例.内容结构.教材比较.知识整合:说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说课标 (一)总目标 语文是重要的交 ...

  •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必修课程 二.选修课程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 ...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 前言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 ...

  • 六年级语文工作计划
  • 篇一: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六年 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安龙堡小学 周树 林 一. 班级学生情况 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6 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11人 .多数学生基础较为扎实,有一定的听话.说话和朗读.背 诵的能力,但课外读书较少,作文水平还较差. 从学习态度和习惯 方面看,一些优秀生学习积极主动,有 ...

  •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2012
  •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 : 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 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 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 ...

  • 小学语文重难点 Microsoft Word 文档
  • 小学语文重难点 小学语文现行教材教法重难点 第一章 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1.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工具 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3.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与奠基作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颁发的教育方针和教学计划制定的小学语文课程的 ...

  •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教材
  •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 ,来自 小学,今天我所说的教材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很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次机会,在重新研读教科书的过程中,我的确进一步把握了课程标准和学到了一些很好的教学方法,为本期教学工作注入新的生机.下面我将对整册教材从整体概述.与课标的关系.基本结构.教学目标.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