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制定有关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分析

以公共政策的性质、原因和效果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不同的政策环境中,政策系统的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过程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实践性和操作性。

1、政策:

一个或一组行动者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或相关事务所采取的相对稳定的、有目的的一系列行动。

2、决策

本质上是指在众多预案中作出特定的选择。

3、政策需求

公民个人、团体代表、立法者或其他官员对政府官员和机构提出的针对某一公共问题采取或不采取行动的要求。

4、政策输出

在政策决定或声明后实际采取的行动

5、政策结果

政策社会效果,想得到的和不想得到的结果,来自于政府有意的作为与不作为。

6、公共政策主体

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7、公共政策客体

是指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或者说,政策主体就哪些问题、针对哪些人制定政策。即公共政策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

8、政策环境

是指外在于公共政策而存在并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一切因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四个方面

9、政策形成

政策制定、采纳实施的过程,或称政策过程

10、政策规划

解决问题草拟的方案

11、公共政策问题

社会上一部分人对社会产生了新的需求或不满,想通过政府行为来加以解决或进行调整,而政府对此有解决能力和方案。

12、政策议程

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13、系统议程

指政治系统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14、政策制定、

为解决公共问题而提出相关的、可接受的行动建议(通常称为备选方案、政策建议或可选方案)的过程。

15、政策决定

官方人士或团体采纳、修改或反对某一可选方案的一系列活动。

16、合法性

取决于怎样做( 是否采用适当的程序)和做什么

17、法律性

使人们更关注政府及其活动的公正性和正当性

讨价还价(181920)

18、互投赞成票

是从那些对某一问题毫不关心或几乎没有相关利益的人那里获取支持的一种方式,通常双方就两个不同的问题直接交换支持

19、一方付款

是对预期的支持者或联盟成员所提供的奖励,这些人与先前的决策,或者至少说是其中的主要内容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由于某些原因使得他们给予这些决策重视

20、妥协

常指明确的讨价还价,通常发生在某一单独的议题上,或多或少地牵涉到一些其他问题,参与者彼此协调分歧甚至各自放弃某些东西以达成协议

21、说服

包括对事实、数据和信息的整理,对论点进行有技巧的自圆其说,并运用逻辑和推理使别人相信自己观点的正确和明智,此过程中不放弃自己立场,尽力引导别人按照他们希望的方式行事。

22、命令

涉及上下级的等级关系,处于更高地位的人有能力作出决定并使受其管辖的下级服从他的决定。可以用奖励和惩罚推动决定。

23、政策执行

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把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关注日常政府运行过程。

24、政策评估

包括了对一项政策的估算、估价或评估,包含对其内容、执行情况、目标达成和其他影响的评价,可以发生在政策过程的任何时间段,不仅是政策执行的后续行为。

25、政策终结

政策终结就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审慎评估后,采取必要措施以终止那些错误、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26、政策周期

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作为它们之间互动结果的政策过程所经历的一个循环。它以政策过程的完成阶段即政策的调整或终结为标志,往往是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政治系统理论

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对周围环境所提出要求的反映,政策过程是一个“输入→转换→输出”的系统过程。虽然力图把政策过程描述为一个科学化过程,并没有描述政策如何在政治系统中产生,没有体现一定的价值取向。

~团体理论

主要观点是公共政策是团体间斗争的产物;政策过程是一个政治过程,团体间的相互作用和斗争是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公共政策主要反映占支配地位团体的利益。过分夸大了团队在政策过程中的作用,低估了政府官员作用;现实中其他很多利益没有通过团体间冲突体现;忽视了政治过程中其它因素如观念和制度。

~精英理论

将公共政策视为握有统治权的精英人物的价值偏好的反映。主要观点是,不是人民或“大众”通过他们的要求和行动来决定公共政策,相反公共政策是由掌握统治权的精英决定的,并由政府官员和机构加以执行。

~制度理论

认为公共政策是制度的产物,制度决定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其内容。

~理性选择理论

认为所有政治行为者和经济行为者一样理性地追逐自身利益;个人主义作为方法论,作为个体的决策者是理论分析的基本单元,个体的偏好和价值被认为比其他价值,如集体、社会的都重要。

全面理性选择理论【纯粹理性模式】

最著名的决策理论,起源于经济学家关于一个理性人如何进行决策的观点,强调的是为实现个人或组织目标最大化而制定理想决策的程序。要素:A 决策者面临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并能和其他问题区分开B 目标明确且能按重要性排序C 对每一个备选方案进行检验D 对每一个备选方案的后果进行评估E 比较每一个方案F 选择能使目标或价值最大化的备选方案及其后果。批判:A 决策者面临的并非具体的、被清晰界定的问题,反而界定问题常常是决策者面临的主要问题B 对决策者的智力要求不现实,障碍还有时间短缺、收集信息和预测未来的困难、计算的复杂性等。C 决策者常常面临价值冲突而非价值一致,难以比较和权衡,还可能混淆私人价值标准和公共价值标准。D 沉没成本问题。现行政策或项目中先前的决定承诺投资可能对备选方案的选择造成妨碍或严重干扰。E 假设单一决策者是不现实的。

纯粹理性主义

1、系统分析作为理论基础

2、统计经验主义作为方法论

3、价值最优化作为决策标准

渐进主义理论【渐进主义模型】

针对全面理性选择理论缺陷所提出来的,更贴近政府官员决策的真实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现行的政策进行有限的改变或扩充。具有特征:A 目标选择与相关行动经验分析紧密联系B 考虑部分备选方案,这些方案与现行政策只有些许差异C 每一备选方案只有产生的某些“重要”后果才被评估D 决策者面临的问题不断被重新界定,以便更易于把握E 没有独一无二的决策或正确的解决方案,当不同的分析者不约而同地赞同某个决策就代表是好的决策,即使他们不认为那是解决问题最合适或最优的方案F 本质是矫正式或补救式,更关注对现存的具体的社会不完善之处改善,不是为了促进未来社会目标。优点是A 降低了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和成本B 更现实,承认决策者没有充足的时间、智力和其他资源来对全部备选方案进行综合分析C 通常人们更注重实效,而非追求最优。批判:A 保守阻碍创新B 危机或政策重大变化时不能提供决策指导方针C 拘泥于过去行为和现有规划,追求有限变动,阻碍了寻求或使用其他备选方案D 并不是不需要理论指导。

纯粹反理性主义

1、多元主义作为理论基础;

2、历史和案例分析作为方法论;

3、社会合理性作为决策标准;

公共政策分析

以公共政策的性质、原因和效果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不同的政策环境中,政策系统的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过程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实践性和操作性。

1、政策:

一个或一组行动者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或相关事务所采取的相对稳定的、有目的的一系列行动。

2、决策

本质上是指在众多预案中作出特定的选择。

3、政策需求

公民个人、团体代表、立法者或其他官员对政府官员和机构提出的针对某一公共问题采取或不采取行动的要求。

4、政策输出

在政策决定或声明后实际采取的行动

5、政策结果

政策社会效果,想得到的和不想得到的结果,来自于政府有意的作为与不作为。

6、公共政策主体

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7、公共政策客体

是指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或者说,政策主体就哪些问题、针对哪些人制定政策。即公共政策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

8、政策环境

是指外在于公共政策而存在并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一切因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四个方面

9、政策形成

政策制定、采纳实施的过程,或称政策过程

10、政策规划

解决问题草拟的方案

11、公共政策问题

社会上一部分人对社会产生了新的需求或不满,想通过政府行为来加以解决或进行调整,而政府对此有解决能力和方案。

12、政策议程

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13、系统议程

指政治系统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14、政策制定、

为解决公共问题而提出相关的、可接受的行动建议(通常称为备选方案、政策建议或可选方案)的过程。

15、政策决定

官方人士或团体采纳、修改或反对某一可选方案的一系列活动。

16、合法性

取决于怎样做( 是否采用适当的程序)和做什么

17、法律性

使人们更关注政府及其活动的公正性和正当性

讨价还价(181920)

18、互投赞成票

是从那些对某一问题毫不关心或几乎没有相关利益的人那里获取支持的一种方式,通常双方就两个不同的问题直接交换支持

19、一方付款

是对预期的支持者或联盟成员所提供的奖励,这些人与先前的决策,或者至少说是其中的主要内容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由于某些原因使得他们给予这些决策重视

20、妥协

常指明确的讨价还价,通常发生在某一单独的议题上,或多或少地牵涉到一些其他问题,参与者彼此协调分歧甚至各自放弃某些东西以达成协议

21、说服

包括对事实、数据和信息的整理,对论点进行有技巧的自圆其说,并运用逻辑和推理使别人相信自己观点的正确和明智,此过程中不放弃自己立场,尽力引导别人按照他们希望的方式行事。

22、命令

涉及上下级的等级关系,处于更高地位的人有能力作出决定并使受其管辖的下级服从他的决定。可以用奖励和惩罚推动决定。

23、政策执行

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把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关注日常政府运行过程。

24、政策评估

包括了对一项政策的估算、估价或评估,包含对其内容、执行情况、目标达成和其他影响的评价,可以发生在政策过程的任何时间段,不仅是政策执行的后续行为。

25、政策终结

政策终结就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审慎评估后,采取必要措施以终止那些错误、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26、政策周期

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作为它们之间互动结果的政策过程所经历的一个循环。它以政策过程的完成阶段即政策的调整或终结为标志,往往是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政治系统理论

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对周围环境所提出要求的反映,政策过程是一个“输入→转换→输出”的系统过程。虽然力图把政策过程描述为一个科学化过程,并没有描述政策如何在政治系统中产生,没有体现一定的价值取向。

~团体理论

主要观点是公共政策是团体间斗争的产物;政策过程是一个政治过程,团体间的相互作用和斗争是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公共政策主要反映占支配地位团体的利益。过分夸大了团队在政策过程中的作用,低估了政府官员作用;现实中其他很多利益没有通过团体间冲突体现;忽视了政治过程中其它因素如观念和制度。

~精英理论

将公共政策视为握有统治权的精英人物的价值偏好的反映。主要观点是,不是人民或“大众”通过他们的要求和行动来决定公共政策,相反公共政策是由掌握统治权的精英决定的,并由政府官员和机构加以执行。

~制度理论

认为公共政策是制度的产物,制度决定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其内容。

~理性选择理论

认为所有政治行为者和经济行为者一样理性地追逐自身利益;个人主义作为方法论,作为个体的决策者是理论分析的基本单元,个体的偏好和价值被认为比其他价值,如集体、社会的都重要。

全面理性选择理论【纯粹理性模式】

最著名的决策理论,起源于经济学家关于一个理性人如何进行决策的观点,强调的是为实现个人或组织目标最大化而制定理想决策的程序。要素:A 决策者面临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并能和其他问题区分开B 目标明确且能按重要性排序C 对每一个备选方案进行检验D 对每一个备选方案的后果进行评估E 比较每一个方案F 选择能使目标或价值最大化的备选方案及其后果。批判:A 决策者面临的并非具体的、被清晰界定的问题,反而界定问题常常是决策者面临的主要问题B 对决策者的智力要求不现实,障碍还有时间短缺、收集信息和预测未来的困难、计算的复杂性等。C 决策者常常面临价值冲突而非价值一致,难以比较和权衡,还可能混淆私人价值标准和公共价值标准。D 沉没成本问题。现行政策或项目中先前的决定承诺投资可能对备选方案的选择造成妨碍或严重干扰。E 假设单一决策者是不现实的。

纯粹理性主义

1、系统分析作为理论基础

2、统计经验主义作为方法论

3、价值最优化作为决策标准

渐进主义理论【渐进主义模型】

针对全面理性选择理论缺陷所提出来的,更贴近政府官员决策的真实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现行的政策进行有限的改变或扩充。具有特征:A 目标选择与相关行动经验分析紧密联系B 考虑部分备选方案,这些方案与现行政策只有些许差异C 每一备选方案只有产生的某些“重要”后果才被评估D 决策者面临的问题不断被重新界定,以便更易于把握E 没有独一无二的决策或正确的解决方案,当不同的分析者不约而同地赞同某个决策就代表是好的决策,即使他们不认为那是解决问题最合适或最优的方案F 本质是矫正式或补救式,更关注对现存的具体的社会不完善之处改善,不是为了促进未来社会目标。优点是A 降低了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和成本B 更现实,承认决策者没有充足的时间、智力和其他资源来对全部备选方案进行综合分析C 通常人们更注重实效,而非追求最优。批判:A 保守阻碍创新B 危机或政策重大变化时不能提供决策指导方针C 拘泥于过去行为和现有规划,追求有限变动,阻碍了寻求或使用其他备选方案D 并不是不需要理论指导。

纯粹反理性主义

1、多元主义作为理论基础;

2、历史和案例分析作为方法论;

3、社会合理性作为决策标准;


相关内容

  • 文化部立法工作规定
  • 文化部立法工作规定 (2006年3月6日文化部令第37号公布 自2006年4月10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文化部立法工作,保证文化立法质量,提高立法效率,根据<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和<法规规章备案条例> ...

  •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100题)
  •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100题) 1).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主体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 ...

  • 论宪法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保障作用
  • 社会管理的创新,离不开也不能离开法律的指导.监督以及支持和配合,当然也离不开并不能脱离宪法的指导和监督,社会管理的创新不能忽视宪法的保障作用. 社会管理创新,首先是中共中央在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第一次提出来的:"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 ...

  • 民法适用解释的政策检视
  • 齐恩平   天津商业大学副校长 民事政策是国家对民事领域的民事活动进行导引和规范的法政策,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 利益衡量中,民事政策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各种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民事政策是民法适用解释的辅 助依据,也是民事法律法意解释适当性衡量的重要标准.民法适用解释进行政策性考量具有正当性,利 于深化 ...

  • 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Word文档
  • 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工作,建立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党内法规是党的中央组织以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 ...

  • 行政过程中的政策形成
  • 行政过程中的政策形成 --一种方法论上的追问 作者:高秦伟 摘要: 传统行政法学偏重于作为行政过程最终结果的行政行为,缺乏对行政过程中各种行为形式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也忽视了行政过程中行政机关的政策形成能力.现代行政法学应当关注行政政策形成的过程与能力.美国行政法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学说,但其对于政 ...

  • 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全文)
  • 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全文)2013年05月27日 21:37 来源:新华网 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工作,建立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党内法规是党的中央组织 ...

  •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就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就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答记者问 发布时间: 2005-07-29 13:28:08 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落实司法为民工作要求,切实提升司法审判能力,解决人民法院在审理涉及农村 ...

  • 龙卫球:民法渊源规则变化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 作者:龙卫球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24日 03版) 民法渊源是民法最为基础的问题之一.所谓民法渊源,指现实民法存在的形式载体,即民法存在于何处.民法上民法渊源规定的意义在于,其就一国现行民法的形式来源进行了范畴划定,在此之内有民法,在此之外则无民法.民法渊源应该是什么,在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