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落卜中心校:支光会

“孟母三迁”的典故家喻户晓,讲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可见古人对于子女的教育比现代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个孩子呱呱坠地,从生物角度来讲他只是一个动物而已,算不上一个真正的“人”,只有接受了人类语言、情感、生活常识、基本文化、工作技能以及道德、人格等等多方面教育,能够融入社会后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人”。而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环境中,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时间最长的监护者和教育者,对孩子具有更好感染力和引导力,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比任何一种教育形式要深刻的多。下面就家庭教育的几个观点与大家探讨

一、 言传身教,做好孩子的榜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庭是“百年树人”的起点,父母是孩

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行为方式是家庭教育的一大特点,所以家长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行为方式,具有良好品德和生活习惯的家长对孩子的人格和习惯起着良好的引导作用。

孩子学习树立良好人格的过程不是看多少书、听多少教诲,而更

多的是学习成年人的行为,而父母是孩子接触最多的成年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养成的很多品德和个性都是从父母身上学到的,所以作为父母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品德修养和良好生活习惯养成。做一

个值得孩子崇拜的人,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

二、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用爱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儿童正处于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因心理发育尚未健全,还缺乏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心理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尤其是在情绪上极不稳定。而家庭是孩子认知世界的窗口和进入社会的跳板,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之道对孩子来说就是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缩影,如果夫妻间长期吵架会对孩子造成永久性的心理阴影,长期得不到关爱的孩子会逐步淡化亲情、排斥家庭、排斥社会以至于形成反社会人格。 和睦家庭的特点是家庭成员相互尊敬,彼此体贴、关心,孩子会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逐步形成开朗性格和活泼乐观向上的心态,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入社会后更容易融入集体,具有更强力的人格魅力,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强。温馨的家庭除了整洁的居住环境更多的是家庭成员之间要和谐相处,用爱为孩子建造一个避风的港湾。

三、放开孩子的手脚,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现在从中学到大学出现了很多陪读的家长,不但使自己身心疲惫还给孩子造成了更大的学习压力和让孩子形成了很强的依赖心理。部分十七八岁的孩子连洗衣做饭等等最基本等生活技能都不具备,从学习、工作到生活都需要父母安排,甚至很多家长都为子女规划好了“人生”。但当这些孩子开始承担赡养父母,抚养子女的社会责任时他们如何承担巨大的压力。

很多父母认为等孩子工作后再教会他打理生活,但是自理生活并不是所想象的会洗衣做饭、打扫房间这么简单,而是在漫长的成长过

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养成的习惯,尤其是从小培养出来的生活习惯将伴随孩子的整个人生。 自理能力最基本的要求是具备能够满足独立生活的知识和技能,更详细说就是妥善处理学习、工作、生活以及人际交往、家庭关系等等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在人的一生中最容易接受知识和形成习惯的阶段是幼年时期,在这个时期有意识的多教孩子一些生活技能,放开手脚让孩子参与家庭劳动,并多鼓励,让孩子有成就感,循环渐进的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具备勤劳、节俭、坚韧的优良品德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完善孩子的人生。

四、消除社会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崇尚物质文明导致物质至上、拜金主义、攀比心理、唯利是图等社会的不正之风和各种充斥着情色、恐怖、暴力的媒体、影视剧、娱乐节目、网络等对孩子起到了恶劣的示范作用。家庭作为社会的组成要素也不可避免的接触到这些信息,当不加过滤的让孩子接收不良信息,孩子将不加思考的进行效仿。近年来各国的青少年性犯罪和暴力犯罪呈上升趋势。这不得不让父母思考如何消除社会的不良因素对孩子健康成长的不利影响。

第一是筛选良好的信息让孩子接收,尽量不要再孩子面前讨论掺杂着不良风气的社会问题,因为孩子没有辨别是非的观念。在选择影视剧方面尽量看一些自然科学和人文方面的记录片;儿童片;健康的言情片;让孩子在家长的监护下上网和玩游戏等等过滤调一部分不良的信息。

第二要想彻底的隔离不良信息是不实际的,因为不可能让孩子和社会隔开。当孩子接触各种信息时,更多的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比如说贪官可以当做反面教材,充斥着暴力美学的影视剧也包含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歌星在舞台上悲伤的嘶吼也喊出拥有真爱的向往。作为父母我们要从各种信息中进一步的提炼出具有积极意义的信息,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引导孩子驶向正确的轨迹。

五、保持童心接近孩子的心灵,提高与孩子相处的质量

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是现代人的一大特点,每天忙录所以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相对较少,没有办法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就要关注与孩子相处的质量,但是很多家长都觉得与孩子沟通困难。

童心是最纯真的,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孩子,也都有隐藏已久的童心,只是没有找到开启童心的钥匙。家长需要跟上孩子的发展变化,了解不停时期孩子的身心变化,理解孩子的欢乐与苦恼,缩短与孩子之间心理年龄的差距,多倾听孩子的心声,用孩子的思维考虑问题,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开启你的童心。这样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你会得到放松和更多的快乐,与孩子的沟通也会成一种幸福。 总而言之,社会在不断进步,家庭教育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庭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为人父母也是一个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也要不断的学习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今天社会飞速发展正应验了中国一句古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关于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落卜中心校:支光会

“孟母三迁”的典故家喻户晓,讲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可见古人对于子女的教育比现代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个孩子呱呱坠地,从生物角度来讲他只是一个动物而已,算不上一个真正的“人”,只有接受了人类语言、情感、生活常识、基本文化、工作技能以及道德、人格等等多方面教育,能够融入社会后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人”。而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环境中,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时间最长的监护者和教育者,对孩子具有更好感染力和引导力,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比任何一种教育形式要深刻的多。下面就家庭教育的几个观点与大家探讨

一、 言传身教,做好孩子的榜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庭是“百年树人”的起点,父母是孩

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行为方式是家庭教育的一大特点,所以家长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行为方式,具有良好品德和生活习惯的家长对孩子的人格和习惯起着良好的引导作用。

孩子学习树立良好人格的过程不是看多少书、听多少教诲,而更

多的是学习成年人的行为,而父母是孩子接触最多的成年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养成的很多品德和个性都是从父母身上学到的,所以作为父母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品德修养和良好生活习惯养成。做一

个值得孩子崇拜的人,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

二、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用爱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儿童正处于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因心理发育尚未健全,还缺乏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心理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尤其是在情绪上极不稳定。而家庭是孩子认知世界的窗口和进入社会的跳板,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之道对孩子来说就是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缩影,如果夫妻间长期吵架会对孩子造成永久性的心理阴影,长期得不到关爱的孩子会逐步淡化亲情、排斥家庭、排斥社会以至于形成反社会人格。 和睦家庭的特点是家庭成员相互尊敬,彼此体贴、关心,孩子会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逐步形成开朗性格和活泼乐观向上的心态,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入社会后更容易融入集体,具有更强力的人格魅力,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强。温馨的家庭除了整洁的居住环境更多的是家庭成员之间要和谐相处,用爱为孩子建造一个避风的港湾。

三、放开孩子的手脚,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现在从中学到大学出现了很多陪读的家长,不但使自己身心疲惫还给孩子造成了更大的学习压力和让孩子形成了很强的依赖心理。部分十七八岁的孩子连洗衣做饭等等最基本等生活技能都不具备,从学习、工作到生活都需要父母安排,甚至很多家长都为子女规划好了“人生”。但当这些孩子开始承担赡养父母,抚养子女的社会责任时他们如何承担巨大的压力。

很多父母认为等孩子工作后再教会他打理生活,但是自理生活并不是所想象的会洗衣做饭、打扫房间这么简单,而是在漫长的成长过

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养成的习惯,尤其是从小培养出来的生活习惯将伴随孩子的整个人生。 自理能力最基本的要求是具备能够满足独立生活的知识和技能,更详细说就是妥善处理学习、工作、生活以及人际交往、家庭关系等等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在人的一生中最容易接受知识和形成习惯的阶段是幼年时期,在这个时期有意识的多教孩子一些生活技能,放开手脚让孩子参与家庭劳动,并多鼓励,让孩子有成就感,循环渐进的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具备勤劳、节俭、坚韧的优良品德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完善孩子的人生。

四、消除社会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崇尚物质文明导致物质至上、拜金主义、攀比心理、唯利是图等社会的不正之风和各种充斥着情色、恐怖、暴力的媒体、影视剧、娱乐节目、网络等对孩子起到了恶劣的示范作用。家庭作为社会的组成要素也不可避免的接触到这些信息,当不加过滤的让孩子接收不良信息,孩子将不加思考的进行效仿。近年来各国的青少年性犯罪和暴力犯罪呈上升趋势。这不得不让父母思考如何消除社会的不良因素对孩子健康成长的不利影响。

第一是筛选良好的信息让孩子接收,尽量不要再孩子面前讨论掺杂着不良风气的社会问题,因为孩子没有辨别是非的观念。在选择影视剧方面尽量看一些自然科学和人文方面的记录片;儿童片;健康的言情片;让孩子在家长的监护下上网和玩游戏等等过滤调一部分不良的信息。

第二要想彻底的隔离不良信息是不实际的,因为不可能让孩子和社会隔开。当孩子接触各种信息时,更多的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比如说贪官可以当做反面教材,充斥着暴力美学的影视剧也包含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歌星在舞台上悲伤的嘶吼也喊出拥有真爱的向往。作为父母我们要从各种信息中进一步的提炼出具有积极意义的信息,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引导孩子驶向正确的轨迹。

五、保持童心接近孩子的心灵,提高与孩子相处的质量

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是现代人的一大特点,每天忙录所以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相对较少,没有办法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就要关注与孩子相处的质量,但是很多家长都觉得与孩子沟通困难。

童心是最纯真的,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孩子,也都有隐藏已久的童心,只是没有找到开启童心的钥匙。家长需要跟上孩子的发展变化,了解不停时期孩子的身心变化,理解孩子的欢乐与苦恼,缩短与孩子之间心理年龄的差距,多倾听孩子的心声,用孩子的思维考虑问题,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开启你的童心。这样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你会得到放松和更多的快乐,与孩子的沟通也会成一种幸福。 总而言之,社会在不断进步,家庭教育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庭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为人父母也是一个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也要不断的学习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今天社会飞速发展正应验了中国一句古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相关内容

  • 财政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 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1.政府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浅析 2.对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思考 3.乡镇财政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分析 4.论影响消费需求的财政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 5.促进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6.宪政视角下的我国财政改革 7.财政支农效果的成因及建议 8.谈政府财政监督的信息化 ...

  • 关于党教育问题的思考
  • 活动主题:关于党的教育问题的思考 时间: 地点: 内容: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就要展开了,所以最近对党的教育问题做了一点思考,不过思考可能还是初步的和浅层次的,还不够成熟,只是一点想法,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的那种想法而已.所以有什么不到或者不确切的地方,请方家斧正. 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问题是一个非 ...

  • 关于一位百万年薪的经理人和他的人生段子
  • 衣者YZ 11-15 18:41 文/衣者 图/衣者 [衣者说]昨天和一个年薪百万的经理人朋友一起喝茶,他开着50多万的SUV,拿着百万的年薪,抽着一包五十多元的香烟,住着100多方的大房子,还有一个可爱的闺女和一个爱他的女人,也许这是很多经理人一生所追求的工作和生活,但是我们却不知道他成功背后的故 ...

  • 自考公安管理论文题目总汇
  • 一.公安管理方向 1. 基层公安机关警务效能现状与改进对策研究 2. 公安机关大接访工作效果分析 3. 公安派出所警务管理机制研究 4. 试论基层公安机关走出经费保障困境的长效机制 5. 试论公安管理体制改革思路与模式 6. 跨地区.多警种的警务协作模式研究 7. 基层公安机关机构改革的设想 8. ...

  • 经济生活文摘
  • 期刊简介: <经济生活文摘>杂志是由中国经济 报刊协会主管主办的.中英文双语半 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11-4505/F,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5535.以 权威性.科学性.实效性.准确性. 可读性为办刊方针:办刊宗旨:展示 国家发展成就,关注百姓生活状态. 栏目设置: & ...

  • 刘少奇关于反腐倡廉问题的思考及其现实意义
  • 作者:李斌雄吴国斌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02期 中图分类号:D 6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2012)12-0005-08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在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 ...

  • 老师的书斋
  • 老师的书斋 1, <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1980年版 2, <学记评注>, 高时良编撰,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3, <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 <爱弥儿>,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 人民教 ...

  • "思考之室"--我们的阅览室
  • "思考之室"--我们的阅览室 一个人终其一生能够读完的书不会超过2000本,而且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不少于半数)是应当在上学的年代里读过的.因此,我非常严格地挑选供少年们阅读的书籍,目前共有图书360种. 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 ...

  • 关于教育技术应以人为本的论证与思考
  • 关于教育技术应以人为本的论证与思考 [摘 要] 近年来,教育技术"人文关怀"类研究日渐增多,然而教育技术须"以人为本"并不是一个不辩自明的命题.教育技术的学科定位为其"以人为本"提供了内在逻辑,教育技术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决定了其应" ...

  • 高二期中考试作文:关于应试教育的思考
  • 高二期中考试作文:关于应试教育的思考 原文: 关于应试教育的思考 我不敢说什么,我只是个学生.正如韩寒在<三重门>里所说:他的思想觉悟还没有达到推翻中国现行教育制度的高度,等他的思想觉悟达到这个高度时,他已经被中国的教育制度推翻了. 中国的教育制度是一个大方面,这里多言无益,我暂且用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