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则答案

七年级(22)班语文导学案

课题:《论语》八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①学而时习之学习并且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学学习 而表并列,并且,又 时 按时 之 指学到的知识

②不亦说乎不也愉快吗? 不亦„乎 反问句式,不是„吗? 说 同“悦”,愉快,高兴 乎 吗

③朋 志同道合的人 ④而 表转折,却⑤愠 怨恨,恼恨 ⑥君子 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译文:孔子说:“ 学习并且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而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这一则讲的是 讨论学习方法、态度与个人修养:只有按时温习,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朋友一起探讨问题,才能集思广益;与朋友探讨问题,其中也有无限的乐趣。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才能,不是为了夸耀,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德时,不应该怨恨,这才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应有的态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① 而 表并列,又,并且②可 可以 ③以 凭借 ④为 做 ⑤矣 了 ⑥故 旧的知识

译文:孔子说:“复习了旧知识,又领悟了新知识,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这一则讲的是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常复旧课,领悟新知。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① 学(第一个)死读书,死记硬背 学(第二个)认真学 ②而(两个“而”) 表转折,但是

③思(第一个) 思考,动脑筋 思(第二个) 空想 ④则 就 ⑤罔 迷惑而无所得 ⑥殆 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精神疲倦无所得。”

这一则讲的是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①诲 教导,教诲 ②女 同“汝”,你 ③知(第一、六个) 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 ④之(第一个) 孔子的训言 ⑤之(第二、三个) 事物 ⑥为 就是 ⑦是 这

译文:孔子说:“子路,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

这一则讲的是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 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①何以=以何,为什么②谓 称为 ③之 他,指孔文子 ④也 疑问语气,呢 ⑤敏 聪敏 ⑥而 表并列,又,并且 ⑦耻以„„为耻⑧是以 以是,因此 ⑨也 不译

译文:子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一则讲的是 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勤奋好学,谦虚好问。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①默静默,不说话 ②而(第一个) 表修饰,地 ③识 记住 ④而(第二个) 表顺接, ⑤厌 满足 ⑥何有 有何,有什么 ⑦哉 呢

译文: 孔子说:“ 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在心里,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学生从不感到厌倦,哪一样我有呢?” 这一则讲的是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默记成诵,积累知识,好学不止,热情教导。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 三人虚数,几个人 ②行 走 ③焉=于之,在里面 ④其 他们的,“三人”的 ⑤善者 优点,好的方面

⑥而 顺接连词,就 ⑦从跟从,遵循,这里指学习 ⑧者 „„的方面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一则讲的是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①愤 想弄明白却不能 ②启 启发 ③悱 想说而不能表达④发 启发

⑤举 提出 ⑥隅 方角 ⑦反 类推 ⑧则 就 ⑨复 答复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有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我就不教他了。”

这一则讲的是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亲身实坐践胜于呆空想.

单元三

1.(1)孔子主张应该树立的正确的学习态度是:要以学习为乐,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诚实,懂得就是懂

得,不懂就是不懂;要“学而不厌”;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择善而从。

(2)孔子主张应取的学习方法是:要“学而时习之”;要“温故而知新”;要“学”与“思”结合;要“默而识之”。

(3)孔子主张应取的教学方法是:先让学生思考、表达,再给以适当的启发。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再教他就没有作用。

2.成语有: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择善而从等,成语意思略。 3.语录体,中国文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彩,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

特点:1.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2.篇幅简短,语言简短。

日 日 清

一、(1)古义:地位高的人 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2)古义:优点 今义:善良的人

(3)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或能够

(4)古义:满足 今义:厌烦

三、(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5)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有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四、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五、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善于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七年级(22)班语文导学案

课题:《论语》八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①学而时习之学习并且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学学习 而表并列,并且,又 时 按时 之 指学到的知识

②不亦说乎不也愉快吗? 不亦„乎 反问句式,不是„吗? 说 同“悦”,愉快,高兴 乎 吗

③朋 志同道合的人 ④而 表转折,却⑤愠 怨恨,恼恨 ⑥君子 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译文:孔子说:“ 学习并且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而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这一则讲的是 讨论学习方法、态度与个人修养:只有按时温习,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朋友一起探讨问题,才能集思广益;与朋友探讨问题,其中也有无限的乐趣。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才能,不是为了夸耀,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德时,不应该怨恨,这才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应有的态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① 而 表并列,又,并且②可 可以 ③以 凭借 ④为 做 ⑤矣 了 ⑥故 旧的知识

译文:孔子说:“复习了旧知识,又领悟了新知识,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这一则讲的是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常复旧课,领悟新知。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① 学(第一个)死读书,死记硬背 学(第二个)认真学 ②而(两个“而”) 表转折,但是

③思(第一个) 思考,动脑筋 思(第二个) 空想 ④则 就 ⑤罔 迷惑而无所得 ⑥殆 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精神疲倦无所得。”

这一则讲的是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①诲 教导,教诲 ②女 同“汝”,你 ③知(第一、六个) 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 ④之(第一个) 孔子的训言 ⑤之(第二、三个) 事物 ⑥为 就是 ⑦是 这

译文:孔子说:“子路,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

这一则讲的是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 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①何以=以何,为什么②谓 称为 ③之 他,指孔文子 ④也 疑问语气,呢 ⑤敏 聪敏 ⑥而 表并列,又,并且 ⑦耻以„„为耻⑧是以 以是,因此 ⑨也 不译

译文:子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一则讲的是 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勤奋好学,谦虚好问。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①默静默,不说话 ②而(第一个) 表修饰,地 ③识 记住 ④而(第二个) 表顺接, ⑤厌 满足 ⑥何有 有何,有什么 ⑦哉 呢

译文: 孔子说:“ 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在心里,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学生从不感到厌倦,哪一样我有呢?” 这一则讲的是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默记成诵,积累知识,好学不止,热情教导。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 三人虚数,几个人 ②行 走 ③焉=于之,在里面 ④其 他们的,“三人”的 ⑤善者 优点,好的方面

⑥而 顺接连词,就 ⑦从跟从,遵循,这里指学习 ⑧者 „„的方面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一则讲的是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①愤 想弄明白却不能 ②启 启发 ③悱 想说而不能表达④发 启发

⑤举 提出 ⑥隅 方角 ⑦反 类推 ⑧则 就 ⑨复 答复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有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我就不教他了。”

这一则讲的是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亲身实坐践胜于呆空想.

单元三

1.(1)孔子主张应该树立的正确的学习态度是:要以学习为乐,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诚实,懂得就是懂

得,不懂就是不懂;要“学而不厌”;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择善而从。

(2)孔子主张应取的学习方法是:要“学而时习之”;要“温故而知新”;要“学”与“思”结合;要“默而识之”。

(3)孔子主张应取的教学方法是:先让学生思考、表达,再给以适当的启发。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再教他就没有作用。

2.成语有: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择善而从等,成语意思略。 3.语录体,中国文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彩,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

特点:1.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2.篇幅简短,语言简短。

日 日 清

一、(1)古义:地位高的人 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2)古义:优点 今义:善良的人

(3)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或能够

(4)古义:满足 今义:厌烦

三、(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5)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有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四、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五、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善于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相关内容

  • 李泽厚访谈录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9―22题.(18分) 李泽厚访谈录 ①新京报:李老师,国内现在关于<论语>的争论很大,但是现在我想暂时抛开这场争论,和您单纯地探讨一下<论语>. 李泽厚:争论是抛不开的,今天要谈<论语>,自然就会牵扯到这争论.我们如何来读<论语> ...

  • 文言文课外经典名句集锦答案
  • 课外经典名句集锦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5.朝闻道, ...

  • 〈论语〉十则阅读练习及答案
  • <十则>按要求默写题型集锦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 ):2.文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 , ):3.<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 , ):4.<论语>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 ...

  • 论语八则阅读答案
  •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语>可以作为一本文学书看,里面有故事,有对话,有文章,用种种形式表达思想.在以简.帛作书的时代里,书面语言不能不简短:这书又是传闻记录,往往残缺不全:又是传授门人弟子的内部读物,许多口头讲授的话都省略了:因此,书中意义常 ...

  • 2016老子论语今读考试题目和答案
  • 一. 单选题(题数:30,共 60.0 分)1孔子在<论语>里有云:"吾道一以贯之."这句话中"一"指的是:()2.0 分A.信B.忠C.仁D.礼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2"知常容,容乃公"中"容" ...

  •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与自我管理答案
  • 经典与人生(上):古今教育生态概论已完成 1 关于今天的教育生态现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官学独大 ∙ B.私学式微 ∙ C.家学没落 ∙ D.网教盛行 我的答案:D 2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不包括(). ∙ A.官学 ∙ B.私学 ∙ C.家学 ∙ D.国学 我的答案:D 3 关于当前中 ...

  • 老子论语今读
  • 道经(一)已完成成绩: 75.0分 1 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下列哪个阶段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库":() 窗体顶端 A. B. C. D.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是:() 窗体顶端 A. B. C. D. 我 ...

  •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下列问题.(一)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二)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四)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 ...

  • 论语十二则--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 论语十二则默写 姓名: 班级: 号次: 1. <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 . 2. <论语>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短处的句子是: , . 3. 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 , . 4. 现实生活中, ...

  • 超星慕课[论语]导读(上)答案
  • 绪 (论一)钱:森学之问 1 国中古教育的渠代道()有. A.官 学.私B学 C.家学D 以上.对都 正答案:D确 2 " 之古学者为己,""己为"指的是问向学内,为求是自的我格人提升.的) 正(答案确: √3 " 钱森学之问"的是钱指学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