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第四版课后答案(第3章)

离散数学课后答案

第3章 习题解答

3.1 A:③; B:④; C:⑤; D:⑦;E:⑧

3.2 A:③;B:①; C:⑤; D:⑥; E:⑦

3.3 A:①;B:③; C:⑧; D:⑤; E:⑩ 分析 对于给定的集合或集合公式,比如说是A和B,判别B是否被A包含,可以有下述方法:

1° 若A和B是通过列元素的方式给出的,那么依次检查B中的每个元素是否在A中出现,如果都在A中出现,则BA,否则不是。例如,3.3题给的答案中有{{1,2}}和{1},

S谁是S{,{1},{1,2}}的子集呢?前一个集合的元素是{1,2},要

中出现,但后一个集合的元素是1,不在S中出现,因此,{{1,2}}S.

2° 若A和B是通过用谓词概括元素性质的主试给出的,B中元素的性质为P,A中元素的性质为Q,那么,

“如果P则Q”意味着BA,

“只有P才Q”意味着AB,

“除去P都不Q”意味着AB,

“P且仅P则Q”意味着AB.

例如,3.1题(1)是“如果P则Q”的形式,其中“计算机专业二年级学生”是性质P,“学《离散数学》课”是性质;题(2)是“P且仅P则Q”的形式,此外

“如果P就非Q”则意味着AB。

例如,3.1 题(3)和3.2题(3)都是这种形式。 3° 通过集合运算差别B

BAA,如果ABA,BAB,三个等式中有任何一个成立,则有BA.。

4° 通过文氏图观察,如果代表B的区域落在代表A的区域内部,则BA.。这后两种方法将在后面的解答中给出实例。

3.4 A:②; B:④; C:⑦; D:⑥;E:⑧

3.5 A:②;B:④; C:⑤; D:⑥; E:⑨

3.6 A:①;B:⑨; C:④; D:⑦; E:⑧

3.7 A:④;B:⑨; C:①; D:⑧; E:① 分析 设只买1本、2本及3本书的学生集合分别为S和S,它们之间两两不交,由题意可知, 31,S2

|S3|20,|S2S3|55.

又知|S2S3|,所以,

|S2||S2S3||S3|552035.

然后列出下面的方程:

|S1|2|S2|3|S3|140

求得|S1|10.因此,没有买书的人数是

75-(10+35+20)=10.

3.8 (1)和(4)为真,其余为假.

分析 这里可以应用集合运算的方法来差别集合之间

的包含或相等关系.如题(3)中的条件ST意味着, ST,

E这时不一定有S=T成立.而对于题(4),由条件~SUT

S(~SUT)SE(S~S)(ST)S

(ST)SSTS.可推出

这是ST的充公必要条件,从而结论为真.

对于假命题都可以找到反例,如题(2)中令S{1,2},Tz{1},M{2}即可;而对于题(5),只要S即可.

3.9 (2),(3)和(4)为真,其余为假.

3.10 (1) A{0,1,2}.

(2) A{1,2,3,4,5}

(3) A{1}

(4)A{0,0,0,11,0,0,2,1,1,2,0,0,3,

1,2,2,1,3,00,4,1,3,2,3,2,2,3,1,4,0}

3.11 (1) ac或 cb

(2) 任何a,b

(3) bcd

(4) abc

(5) ac且b{}.

3.12 (1),(2)和(6)都是BA,而(3),(4),(5)是A=B. 分析 对于用谓词给定的集合先尽量用列元素的方法表示,然后进行集合之间包含关系的判别.如果有的集合不能列元素,也要先对谓词表示尽可能化简.如题(3)中的A可化简为

{x|xNx2};

题(5)中的A和B都可以化简为{1,2};题(6)中的

而对于题(4),不难看出A=B=R,是实数集合.

3.13 (1) AB{{a,b},c,d},AB{c}. A{x|xN2x12},B{1,2

AB{{a,b}}, AB{{a,b}},d}.

(2) AB{{a{b}},c,{c},{a,b},{b}}.

AB{{a,b},c}, AB{{a,{b}},{c}},

AB{{a{b},{c},{b}}.

(3) ABN,AB{2},AB{0,1}

ABN{2}

(4)观察到BA,故

ABA,ABB,ABAB{x|xRZx1}.

(5) 观察到AB,故

ABZ{0,1}

ABAAB ABN{0,1}

3.14 (1) P(A){,{}}.

(2) P(A){,{{1}},{1},{{1},1}}.

(3) P(A){,{},{{1}},{{2}},{{1,2}},{{2}},{{2}},{,{1,2}},

{{1},{2}},{{1},{1,2}},{{2},{1,2}},{{2},{1,2}},{,{1},{2}} {,{1},{2}},{{1},{1,2}},{,{2},{1,2}},{{1},{2}{1,2}},

{,{1},{2},{1,2}}}.

(4) P(A){,{{1}},{{1,2}},{{1}},{{1,2}}

(5) P(A){,{1},{1},{2},{1,1},{1,2}{1,2}{1,1,2}.

分析 在做集合运算前先要化简集合,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计算.这里的化简指的是元素,谓词表示和集合公式三种化简.

元素的化简——相同的元素只保留一个,去掉所有冗余的元素。

谓词表示的化简——去掉冗余的谓词,这在前边的题解中已经用到。

集合公工的化简——利用简单的集合公式代替相等的复杂公式。这种化简常涉及到集合间包含或相等关系的判别。

例如,题(4)中的A{{1,1},{2,1},{1,2,1}}化简后得A{{1},{1,2}},而题(

352)中的化A{x|xRx2xx20}

简为A{1,1,2}。

3.15

3.16 (1),(2),(3)和(6)为真。(4)和(5)不为真。

分析

如果给出的是集合恒等式,可以用两种方法验

证。一是分别对等式两边的集合画出文氏图,然后检查两个图中的阴影区域是否一致。二是利用集合恒等式的代入不断对等式两边的集合公式进行化简或者变形,直到两边相等或者一边是另一边的子集为止。例如,题(1)中的等式左边经恒等变形后可得到等式右边,即

(AB)C(AB)~C

(A~C)(B~C)(AC)(BC)

类似地,对题(2)和(3)中的等式分别有

AB(BC)A~(B~C)

A(~BC)(A~B)(AC)

(AB)AC)

A(BC)(AB)(AC)

(AB)(A~C)((AB)A)~C

(AB)~C(AB)C

但对于等式(4),左边经变形后得

(ABC)(AB)((AB)(AB))(C(AB))

=(C(AB))C(AB).

易见,C(AB)C,但不一定有C(AB)C.如令ABC{1}.时,等式(4)不为真。类假地,等式(5)的左边经化简后得(AC)B,而(AC)B不一定恒等于A-C。

3.17 (1)不为真。(2),(3)和(4)都为真。对于题(1)举反例如下:令A{1},

A{1},B{1,4},C{2},D{2,3},则AB且CB,但ACBD,与结论矛盾。

分析 (2)由于CD~D~C,又由AB可得AC~DB~C,即ADBC成立。

(3)由于A(BA)AB,故有

BA(BA)BABAB。

这里用到

AB.AB的充要条件为BAB或BAB或

(4)易见,当A=B成立时,必有A-B=B-A。反之,由A-B=B-A得

(AB)B(BA)B

化简后得BA,即BA,同理,可证出AB,从而得到A=B。

3.18 由|P(B)|64可知|B|=6。又由|P(AB)|256知|AB|8,代入包含排斥原理得

836|AB|,

从而有|AB|1,|AB|2,|AB|257.

3.19 令S{x|xN1x1000000}.

A{x|xSx是完全平方数},

B{x|xSx是完全立方数},

从而有|S|1000000

原理得 ,|A|1000,|B|100,|AB|10.代入包含排斥

|AB||S|(|A||B|)|AB|

1000000(1000100)10

=998910

离散数学课后答案

第3章 习题解答

3.1 A:③; B:④; C:⑤; D:⑦;E:⑧

3.2 A:③;B:①; C:⑤; D:⑥; E:⑦

3.3 A:①;B:③; C:⑧; D:⑤; E:⑩ 分析 对于给定的集合或集合公式,比如说是A和B,判别B是否被A包含,可以有下述方法:

1° 若A和B是通过列元素的方式给出的,那么依次检查B中的每个元素是否在A中出现,如果都在A中出现,则BA,否则不是。例如,3.3题给的答案中有{{1,2}}和{1},

S谁是S{,{1},{1,2}}的子集呢?前一个集合的元素是{1,2},要

中出现,但后一个集合的元素是1,不在S中出现,因此,{{1,2}}S.

2° 若A和B是通过用谓词概括元素性质的主试给出的,B中元素的性质为P,A中元素的性质为Q,那么,

“如果P则Q”意味着BA,

“只有P才Q”意味着AB,

“除去P都不Q”意味着AB,

“P且仅P则Q”意味着AB.

例如,3.1题(1)是“如果P则Q”的形式,其中“计算机专业二年级学生”是性质P,“学《离散数学》课”是性质;题(2)是“P且仅P则Q”的形式,此外

“如果P就非Q”则意味着AB。

例如,3.1 题(3)和3.2题(3)都是这种形式。 3° 通过集合运算差别B

BAA,如果ABA,BAB,三个等式中有任何一个成立,则有BA.。

4° 通过文氏图观察,如果代表B的区域落在代表A的区域内部,则BA.。这后两种方法将在后面的解答中给出实例。

3.4 A:②; B:④; C:⑦; D:⑥;E:⑧

3.5 A:②;B:④; C:⑤; D:⑥; E:⑨

3.6 A:①;B:⑨; C:④; D:⑦; E:⑧

3.7 A:④;B:⑨; C:①; D:⑧; E:① 分析 设只买1本、2本及3本书的学生集合分别为S和S,它们之间两两不交,由题意可知, 31,S2

|S3|20,|S2S3|55.

又知|S2S3|,所以,

|S2||S2S3||S3|552035.

然后列出下面的方程:

|S1|2|S2|3|S3|140

求得|S1|10.因此,没有买书的人数是

75-(10+35+20)=10.

3.8 (1)和(4)为真,其余为假.

分析 这里可以应用集合运算的方法来差别集合之间

的包含或相等关系.如题(3)中的条件ST意味着, ST,

E这时不一定有S=T成立.而对于题(4),由条件~SUT

S(~SUT)SE(S~S)(ST)S

(ST)SSTS.可推出

这是ST的充公必要条件,从而结论为真.

对于假命题都可以找到反例,如题(2)中令S{1,2},Tz{1},M{2}即可;而对于题(5),只要S即可.

3.9 (2),(3)和(4)为真,其余为假.

3.10 (1) A{0,1,2}.

(2) A{1,2,3,4,5}

(3) A{1}

(4)A{0,0,0,11,0,0,2,1,1,2,0,0,3,

1,2,2,1,3,00,4,1,3,2,3,2,2,3,1,4,0}

3.11 (1) ac或 cb

(2) 任何a,b

(3) bcd

(4) abc

(5) ac且b{}.

3.12 (1),(2)和(6)都是BA,而(3),(4),(5)是A=B. 分析 对于用谓词给定的集合先尽量用列元素的方法表示,然后进行集合之间包含关系的判别.如果有的集合不能列元素,也要先对谓词表示尽可能化简.如题(3)中的A可化简为

{x|xNx2};

题(5)中的A和B都可以化简为{1,2};题(6)中的

而对于题(4),不难看出A=B=R,是实数集合.

3.13 (1) AB{{a,b},c,d},AB{c}. A{x|xN2x12},B{1,2

AB{{a,b}}, AB{{a,b}},d}.

(2) AB{{a{b}},c,{c},{a,b},{b}}.

AB{{a,b},c}, AB{{a,{b}},{c}},

AB{{a{b},{c},{b}}.

(3) ABN,AB{2},AB{0,1}

ABN{2}

(4)观察到BA,故

ABA,ABB,ABAB{x|xRZx1}.

(5) 观察到AB,故

ABZ{0,1}

ABAAB ABN{0,1}

3.14 (1) P(A){,{}}.

(2) P(A){,{{1}},{1},{{1},1}}.

(3) P(A){,{},{{1}},{{2}},{{1,2}},{{2}},{{2}},{,{1,2}},

{{1},{2}},{{1},{1,2}},{{2},{1,2}},{{2},{1,2}},{,{1},{2}} {,{1},{2}},{{1},{1,2}},{,{2},{1,2}},{{1},{2}{1,2}},

{,{1},{2},{1,2}}}.

(4) P(A){,{{1}},{{1,2}},{{1}},{{1,2}}

(5) P(A){,{1},{1},{2},{1,1},{1,2}{1,2}{1,1,2}.

分析 在做集合运算前先要化简集合,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计算.这里的化简指的是元素,谓词表示和集合公式三种化简.

元素的化简——相同的元素只保留一个,去掉所有冗余的元素。

谓词表示的化简——去掉冗余的谓词,这在前边的题解中已经用到。

集合公工的化简——利用简单的集合公式代替相等的复杂公式。这种化简常涉及到集合间包含或相等关系的判别。

例如,题(4)中的A{{1,1},{2,1},{1,2,1}}化简后得A{{1},{1,2}},而题(

352)中的化A{x|xRx2xx20}

简为A{1,1,2}。

3.15

3.16 (1),(2),(3)和(6)为真。(4)和(5)不为真。

分析

如果给出的是集合恒等式,可以用两种方法验

证。一是分别对等式两边的集合画出文氏图,然后检查两个图中的阴影区域是否一致。二是利用集合恒等式的代入不断对等式两边的集合公式进行化简或者变形,直到两边相等或者一边是另一边的子集为止。例如,题(1)中的等式左边经恒等变形后可得到等式右边,即

(AB)C(AB)~C

(A~C)(B~C)(AC)(BC)

类似地,对题(2)和(3)中的等式分别有

AB(BC)A~(B~C)

A(~BC)(A~B)(AC)

(AB)AC)

A(BC)(AB)(AC)

(AB)(A~C)((AB)A)~C

(AB)~C(AB)C

但对于等式(4),左边经变形后得

(ABC)(AB)((AB)(AB))(C(AB))

=(C(AB))C(AB).

易见,C(AB)C,但不一定有C(AB)C.如令ABC{1}.时,等式(4)不为真。类假地,等式(5)的左边经化简后得(AC)B,而(AC)B不一定恒等于A-C。

3.17 (1)不为真。(2),(3)和(4)都为真。对于题(1)举反例如下:令A{1},

A{1},B{1,4},C{2},D{2,3},则AB且CB,但ACBD,与结论矛盾。

分析 (2)由于CD~D~C,又由AB可得AC~DB~C,即ADBC成立。

(3)由于A(BA)AB,故有

BA(BA)BABAB。

这里用到

AB.AB的充要条件为BAB或BAB或

(4)易见,当A=B成立时,必有A-B=B-A。反之,由A-B=B-A得

(AB)B(BA)B

化简后得BA,即BA,同理,可证出AB,从而得到A=B。

3.18 由|P(B)|64可知|B|=6。又由|P(AB)|256知|AB|8,代入包含排斥原理得

836|AB|,

从而有|AB|1,|AB|2,|AB|257.

3.19 令S{x|xN1x1000000}.

A{x|xSx是完全平方数},

B{x|xSx是完全立方数},

从而有|S|1000000

原理得 ,|A|1000,|B|100,|AB|10.代入包含排斥

|AB||S|(|A||B|)|AB|

1000000(1000100)10

=998910


相关内容

  • [信息论与编码]课后习题答案
  • 1. 在认识论层次上研究信息的时候,必须同时考虑到 形式.含义和效用 三个方面的因素. 2. 1948年,美国数学家 香农 发表了题为"通信的数学理论"的长篇论文,从而创立了信息论. 3. 按照信息的性质,可以把信息分成 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 . 4. 按照信息的地位,可 ...

  • 超多大学课后习题答案与大家分享啦~~
  • 超多大学课后习题答案与大家分享啦~~.txt男人应该感谢20多岁陪在自己身边的女人.因为20岁是男人人生的最低谷,没钱,没事业:而20岁,却是女人一生中最灿烂的季节.只要锄头舞得好,哪有墙角挖不到?2500份课后答案,很值得收藏,这里只介绍了一部分. 还有很多,可以去课后答案网(http://bbs ...

  • 大学课后习题答案
  • [大学四年100万份资料大集合] http://www.3ch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083&fromuid=582866 新视野大学英语课后习题答案1-4册全集 http://www.3che.com/forum.php?mod=vi ...

  • 离散数学答案[4]
  • 第十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4.判断下列集合对所给的二元运算是否封闭: (1) 整数集合Z 和普通的减法运算. 封闭, 不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无零元和单位元 (2) 非零整数集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普通的除法运算.不封闭 (3) 全体n ⨯n 实矩阵集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R )和矩阵加法及乘法运 ...

  • 信息论基础与编码课后题答案(第三章)
  • 3-1 设有一离散无记忆信源,其概率空间为 Xx1x2 ,信源发出符号通过 P(x)0.60.4 16 ,求: 34 56 一干扰信道,接收符号为Y{y1,y2},信道传递矩阵为P 14 (1) 信源X中事件x1和x2分别含有的自信息量: (2) ...

  • 数学期望 2
  • 高二数学选修2-3第二章2.3.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 使用日期: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1)理解数学期望刻画的是离散型随机变量所取的平均值,是描述 随机变量集中趋势的一个特征数. (2)掌握数学期望的求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自主研习] 1. 随机变量:如果随机试验 ...

  • 数字图像处理课后题答案
  • 1. 图像处理的主要方法分几大类? 答:图字图像处理方法分为大两类:空间域处理(空域法)和变换域处理(频域法). 空域法:直接对获取的数字图像进行处理. 频域法:对先对获取的数字图像进行正交变换,得到变换系数阵列,然后再进行处理,最后再逆变换到空间域,得到图像的处理结果 2. 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是什 ...

  • 统计学第五版(贾俊平)课后思考题答案(完整版)
  • 统计学 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思考题 1.3统计学的类型和不同类型的特点 统计数据:按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不同分: (定性数据)分类数据: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它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数据表现为类别,用文字来表述: (定性数据)顺序数据: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它也是有类别的,但 ...

  • 信息论基础
  • <信息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31305) 课程名称:信息论基础 参考学时:48 其中实验或上机学时:0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概率论.信号与系统 后续课:通信原理.数字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 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 2.课程教学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