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浦东新区高考生命科学第二次模拟考试解析版答案

2013年浦东新区高考生命科学试卷二模卷

一、选择题

1.B 【解析】磷脂合成时不需要模版,A 错;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合成时不需要模版,C 错;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乙酰胆碱合成时不需要模版,D 错。

2.B 【解析】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是同时含有细胞壁、核糖体、中心体等细胞结构的的生物,可能为低等植物,选项中的乳酸菌没有中心体,肝细胞没有细胞壁,小麦的叶肉细胞不含有中心体。

3.D 【解析】固定化酶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酶与固相载体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仍具有酶活性的酶复合物,所以A 错误,D 正确;固定化酶的优势为可以重复使用,易于与产物分离等,C 错;固定化细胞中含有多种酶可以催化一系列的酶促反应,B 错。

4.A 【解析】图中A 为水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和离子通道等,都不需要ATP ,B 为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在由兴奋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C 选项为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D 选项为细胞的增殖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

5.C 【解析】在细胞内葡萄糖费解为丙酮酸,丙酮酸进一步氧化分解为H+,H+和O2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所以若a 能抑制丙酮酸的分解,则丙酮酸的消耗减少,A 错;若b 能抑制葡萄糖的分解,丙酮酸的含量减少,B 错;若d 能抑制ATP 生成,ADP 的消耗减少,D 错。

6.B 【解析】物镜测微尺是用来标定目镜测微尺用的,A 错;脊蛙的反射实验中有设置自身对照实验,C 错;区分颤藻和水绵细胞时,不需要染色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即可,在比较观察颤藻和水绵细胞的光合作用部位时需用碘液染色,D 错误。

7.C 【解析】诱导细胞融合时,融合的细胞种类有B 淋巴细胞和B 淋巴细胞的融合,B 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融合,骨髓瘤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融合,在选择培养时只有B 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融合的细胞才能生长。

8.D 【解析】A 选项中,造血干细胞分化的过程中没有形成新的个体,所以没有体现出细胞的全能性;B 选项中B 淋巴细胞可以继续分化成浆细胞、记忆B 细胞等;C 选项中致敏T 细胞和浆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增殖分化而来的,所以他们核内的DNA 完全相同,C 错。

9.C 【解析】由于色素不溶于水,所以用水做提取液和层析液时得不到色素,A 正确;如果在研磨时没有加入二氧化硅,会使研磨不充分,得到的色素少,B 正确;如果在研磨时没有加入碳酸钙会使色素中的叶绿素分解,D 正确;色素中叶绿素的含量比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多,但是在层析液中,类胡萝卜素比叶绿素的溶解度大,距点样处远。

10.B 【解析】由题意可知基因A 控制红色色素表达,基因a 控制粉红色色素的表达,基因型Aa 的植株在pH 值不同时表现不同的花色,是由于环境影响了花色素的表现的原因。

11.C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如果在培养基中加入纤维二糖后细胞的出芽率明显降低,细胞

的分裂率明显升高,所以可以推出纤维二糖有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并且降低了细胞分化的能力。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要对所有用的器具、培养基等进行严格的灭菌,防治污染。对要培养的的组织进行消毒,不能进行灭菌,否则会杀伤组织细胞,使实验失败。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需要加入各种植物激素。

12.B 【解析】由题图可知甲物质可以使乙细胞,使乙细胞产生丙物质,只有B 选项符合题意,神经递质可以刺激下一神经元使下一神经元产生相应的神经递质。

13.C 【解析】酵母菌为碱性厌氧菌,乳酸菌为严格厌氧菌,只能在无氧的环境中生存,硝化细菌为需氧型,化能自养型的生物,可以合成有机物供自身利用,所以图甲中1号试管中为硝化细菌,2号试管中为酵母菌,3号试管中为乳酸菌,图乙中a 对应乳酸菌,b 对应酵母菌,c 对应硝化细菌。

14.B 【解析】交感神经兴奋,使心排血量增加,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动脉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神经兴奋,血压降低,A 错;心输血量增加,外周阻力增大都会使血压升高,故B 正确,C 错误;突然增大血液渗透压会使血压升高,D 错误。

15.C 【解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但是他并没有推测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是摩尔根第一次把遗传因子定位在了染色体上。

16.B 解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但是他并没有推测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是摩尔根第一次把遗传因子定位在了染色体上。

17.B 解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但是他并没有推测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是摩尔根第一次把遗传因子定位在了染色体上。

18.C 解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但是他并没有推测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是摩尔根第一次把遗传因子定位在了染色体上。

19.D 解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但是他并没有推测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是摩尔根第一次把遗传因子定位在了染色体上。

20.D 【解析】解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但是他并没有推测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是摩尔根第一次把遗传因子定位在了染色体上。

21.C 【解析】解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但是他并没有推测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是摩尔根第一次把遗传因子定位在了染色体上。

22. B解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但是他并没有推测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是摩尔根第一次把遗传因子定位在了染色体上。

23.A 解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但是他并没有推测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是摩尔根第一次把遗传因子定位在了染色体上。

24.B 解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但是他并没有推测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是摩尔根第一次把遗传因子定位在了染色体上。

25.A 解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但是他并没有推测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是摩尔根第一次把遗传因子定位在了染色体上。26.B 【解析】图中④为蛋白质,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的是磷脂双分子层,A 错;人体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反应是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C 错;病原体侵入细胞的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27.C 【解析】由题意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BBoo 和bbOO ,F1的基因型为BbOo 表现为花纹蛇,A 正确;由图可知控制酶1和酶2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 正确;让F1相互交配花纹蛇为9/16,其中纯合子为1/16,所以F2中花纹蛇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9,C 错;杂合的花纹蛇的基因型为bbOo ,所以后代出现白蛇的概率为1/2×1/4=1/8,D 正确。

28.D 【解析】单体黑腹果蝇相互交配,后代中有1/4的正常个体,有1/2的单体,有1/4d 的个体死亡,所以后代中单体的比例为2/3。

29.B 【解析】在选育的过程中没有改变等位基因的种类,也没有改变基因型的种类,改变的是基因的频率,使得控制产油的的等位基因中的高产油基因的频率增高。

30.C 【解析】由题意可知基本高度为8cm 的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 ,由于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的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其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株高为14cm 的植株中含有3个显性基因,共有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 四种基因型,株高为10cm 的个体中只含有1个显性基因,假设基因型为Aabbcc ,则自交F1中

AAbbcc :Aabbcc :aabbc=1:2:1。

二、非选择题

(一)

31. 细胞膜蛋白质不同(或膜蛋白质结构不同)

32. 载体蛋白A

33. 生物催化(或催化)

34.C

35. 甘油和脂肪酸

36. 细胞质基质的pH 高于溶酶体,导致酶活性降低

【解析】由图可知,该图中的细胞不同部位膜蛋白不同,有膜蛋白A 、B 、C 、D 四种,且功能各不相同。由图可知膜蛋白A 为葡萄糖的载体蛋白,膜蛋白A 主要分布在微绒毛上,膜蛋白B 为连接蛋白,膜蛋白C 为受体。食物中的脂肪经消化吸收在小肠中形成乳糜颗粒,乳糜颗粒所携带的甘油三酯通过血液循环主要运往人体脂肪组织中。溶酶体中的液体pH 在5左右,是溶酶体内的水解酶的最适pH 。而细胞质基质的pH 在7左右,水解酶泄漏到细胞质之后,由于水解酶所处环境的pH 升高而导致活性降低,所以分解能力减弱,少量的酶不会引起细胞损伤。

(二)

37.A 与C (B 与C )

38. 从遗传多样性向物种多样性变化(或从遗传多样性向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

发展)

39. (1)甲 种群甲中的基因种类比种群乙多 30% (2)40

40. 岛上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导致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向不同的方向变化;基因频率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两个种群之间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C (2分)

【解析】 【解析】由图可知,该图中的细胞不同部位膜蛋白不同,有膜蛋白A 、

B 、C 、D 四种,且功能各不相同。由图可知膜蛋白A 为葡萄糖的载体蛋白,膜蛋白A 主要分布在微绒毛上,膜蛋白B 为连接蛋白,膜蛋白C 为受体。食物中的脂肪经消化吸收在小肠中形成乳糜颗粒,乳糜颗粒所携带的甘油三酯通过血液循环主要运往人体脂肪组织中。溶酶体中的液体pH 在5左右,是溶酶体内的水解酶的最适pH 。而细胞质基质的pH 在7左右,水解酶泄漏到细胞质之后,由于水解酶所处环境的pH 升高而导致活性降低,所以分解能力减弱,少量的酶不会引起细胞损伤。

(三)41. 活性污泥

42. 甲醛 分解甲醛的细菌(以甲醛为唯一碳源的细菌) 需氧型

43. 单个菌落 甲醛浓度最低的培养瓶

44.1200 对甲醛的分解能力很弱,甚至失去降解能力 甲醛的浓度过高会使菌体蛋白质变性,从而降低了细菌降解甲醛的能力(甲醛浓度过高会产生毒害作用,降低了细菌降解甲醛的能力)(2分)

45. 图2 金属离子改变酶的空间结构,导致酶的活性部位结构改变,使其不能与底物结合

【解析】在分离和纯化分解甲醛的细菌的过程中,通过①过称制取各种菌的悬浊液,此过程中的活性污泥不需要灭菌操作,②过程可以获得各种微生物,③中的培养基中的碳源只含有甲醛,只有可以分解甲醛的细菌能够存活,所以通过③过程可以筛选出能分解甲醛的微生物,④过程可以获得单菌落,获得单菌落过程中常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或者稀释涂布平板法,培养基灭菌的常用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由题意中的震荡培养可推知分解甲醛的细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是需氧型。由图中的曲线图可知,当甲醛的浓度小于1200mg/L时,菌株可以把甲醛完全降解掉,但是当甲醛的初始浓度为1600mg/L时,48小时后菌株对甲醛的降解能力很弱甚至失去降解能力的原因是甲醛的初始浓度太大,会产生毒害作用,使菌体蛋白质变性,从而降低了细菌降解甲醛的能力 。图1中抑制剂抑制酶活性的机理是抑制剂与底物的结构相似,竞争酶的活性位点从而抑制酶的活性;图2中抑制剂抑制酶活性的机理是抑制剂与酶的其他部位结合,改变酶的活性位点,使得酶与底物无法结合而抑制酶的催化活性,所以应该选择图2 的方式。

(四)46. 胰高血糖素 ② 下丘脑 刺激X →①→②→③→分泌细胞分泌激素 肝细胞和脂肪细胞 使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47. 促进甲状腺细胞生长发育,分泌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

48. 不能 胰岛素无法与受体结合 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有葡糖糖,增加了尿液的渗透压,从而使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导致尿量增多

49. 失活或被酶分解 神经和激素调节

【解析】【解析】由图可知,该图中的细胞不同部位膜蛋白不同,有膜蛋白A 、B 、

C 、D 四种,且功能各不相同。由图可知膜蛋白A 为葡萄糖的载体蛋白,膜蛋白A 主要分布在微绒毛上,膜蛋白B 为连接蛋白,膜蛋白C 为受体。食物中的脂肪经消化吸收在小肠中形成乳糜颗粒,乳糜颗粒所携带的甘油三酯通过血液循环主要运往人体脂肪组织中。溶酶体中的液体pH 在5左右,是溶酶体内的水解酶的最适pH 。而细胞质基质的pH 在7左右,水解酶泄漏到细胞质之后,由于水解酶所处环境的pH 升高而导致活性降低,所以分解能力减弱,少量的酶不会引起细胞损伤。

(五)50. 组织液

51.Na+

52. 改变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由正变负

53.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54.A

【解析】【解析】由图可知,该图中的细胞不同部位膜蛋白不同,有膜蛋白A 、B 、

C 、D 四种,且功能各不相同。由图可知膜蛋白A 为葡萄糖的载体蛋白,膜蛋白A 主要分布在微绒毛上,膜蛋白B 为连接蛋白,膜蛋白C 为受体。食物中的脂肪经消化吸收在小肠中形成乳糜颗粒,乳糜颗粒所携带的甘油三酯通过血液循环主要运往人体脂肪组织中。溶酶体中的液体pH 在5左右,是溶酶体内的水解酶的最适pH 。而细胞质基质的pH 在7左右,水解酶泄漏到细胞质之后,由于水解酶所处环境的pH 升高而导致活性降低,所以分解能力减弱,少量的酶不会引起细胞损伤。

(六)55. 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 20:00

56. 气孔开度减小 CO2的吸收减少 叶绿体基质 暗反应 不相同 (14:00时)塔干拐枣的气孔开度并未变小

57. 自然选择 适应

58. 能 10小时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大于14小时黑暗条件下消耗的有机物 0.6(2分)

【解析】8:00时的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小于0,说明此时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大于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在10:00时植物的经光合作用速率最大,合成有机物的速率最大,但是在20:00之前植物一直在进行光合作用,

并且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所以在20:00时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在在12:00—14:00时间段内由于塔干怪柳的气孔开度下降,使得进入叶片内的二氧化碳减少,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从而使光合作用的速率降低,改时间段内塔干拐枣的净光合速率也有所下降,但由于塔干拐枣的气孔开度并没有变化,所以光合速率降低的原因不同。塔干怪柳和塔干拐枣的光合作用的特点是两种植物经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对沙漠环境的适应性。根据题意可知绿藻一昼夜有机物的积累量为3.75×10—2.25×14=6,大于0,所以绿藻可以正常生活,连续光照30分钟,30摄氏度比20摄氏度因光合作用消耗的的二氧化碳多(3.5+3.0-1.5-3.25)×0.5=0.875mg,则多合成的葡萄糖为(0.875×180)/(44×6)=0.6mg。

(七)59.4 1:2

60.x bbX a Y 1/2 3/16

61. 正常:深色斑:浅色斑=5:4:1 图间右侧(图省略)

【解析】乙图中的B 细胞为有丝分裂的后期,含有4个染色体组,C 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此时细胞内DNA 和染色体的比值为1:2,由乙图中的C 细胞可知基因a 位于的染色体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可推测基因a 位于X 染色体上。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Ⅰ1的基因型为BbX a Y, Ⅱ1的基因型为 bbX a Y ,Ⅱ2的基因型为2/3BbXA X a ,1/3BBXA X a ,Ⅱ3的基因型为BbX a Y, 所以个体U 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2/3 ×(3/4×1/2+1/4×1/2)+1/3×1/2=1/2,若U 为苯丙酮尿症患者,则Ⅱ2的基因型为BbX A X a ,Ⅱ2和Ⅱ3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为3/4×1/4=3/16。设Md//mD的交换值为x ,则产生图中配子的概率为x ×1/2×1/2=10%,所以x=40%,所以其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0.3Md ,0.3mD ,0.2md ,0.2MD ,所以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杂交,后代中正常的个体为0.75,0.09的个体的基因型为MMdd ,0.12的基因型为Mmdd ,0.04的基因型为mmdd ,所以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深色斑:浅色斑=75:21:4,图示如图。

(八)62.ABCE 63. 草甘膦 64.2 2和3

65.

66. 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没有表达,或表达的酶没有活性。

67. 白色

68.3.0和3.7或1.0和5.7

【解析】【解析】由图可知,该图中的细胞不同部位膜蛋白不同,有膜蛋白A 、B 、

C 、D 四种,且功能各不相同。由图可知膜蛋白A 为葡萄糖的载体蛋白,膜蛋白A 主要分布在微绒毛上,膜蛋白B 为连接蛋白,膜蛋白C 为受体。食物中的脂肪经消化吸收在小肠中形成乳糜颗粒,乳糜颗粒所携带的甘油三酯通过血液循环主要运往人体脂肪组织中。溶酶体中的液体pH 在5左右,是溶酶体内的水解酶的最适pH 。而细胞质基质的pH 在7左右,水解酶泄漏到细胞质之后,由于水解酶所处环境的pH 升高而导致活性降低,所以分解能力减弱,少量的酶不会引起细胞损伤。

(九)69. 生长素浓度 乙烯浓度及根尖生长

每组根尖的数量、溶液体积、蔗糖的量、环境的温度温度等

70. 蒸馏水

71. 高浓度生长素诱导根细胞合成了乙烯,乙烯抑制了根近地侧的生长

72. 步骤二:生长状况相同的燕麦幼苗若干株

步骤三:用相同的白炽灯和紫外灯管同时照射

步骤四:去除尖端的胚芽鞘

73. 胚芽鞘向b 侧弯曲生长

【解析】根据题干将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所以此实验中自变量是生长素浓度,因变量是乙烯浓度。无关变量有每组根尖的数量、溶液体积、蔗糖的量、环境的温度温度等。该实验应设置将根尖放在蒸馏水中培养为对照实验。据此实验结果,推测水平放置的植物根的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导致乙烯浓度高,抑制了向地侧根尖的生长,所以根尖向地生长。在生命科学实验中,因控制无关变量,所以该实验中选取燕麦幼苗长势应相同。A 组用40W 白炽灯照射作为对照组,B 组用紫外灯管照射作为实验组。由于紫外光可促进生长素氧化分解,所以b 中生长素含量较少,胚芽鞘应向放置b 侧弯曲生长。

2013年浦东新区高考生命科学试卷二模卷

一、选择题

1.B 【解析】磷脂合成时不需要模版,A 错;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合成时不需要模版,C 错;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乙酰胆碱合成时不需要模版,D 错。

2.B 【解析】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是同时含有细胞壁、核糖体、中心体等细胞结构的的生物,可能为低等植物,选项中的乳酸菌没有中心体,肝细胞没有细胞壁,小麦的叶肉细胞不含有中心体。

3.D 【解析】固定化酶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酶与固相载体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仍具有酶活性的酶复合物,所以A 错误,D 正确;固定化酶的优势为可以重复使用,易于与产物分离等,C 错;固定化细胞中含有多种酶可以催化一系列的酶促反应,B 错。

4.A 【解析】图中A 为水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和离子通道等,都不需要ATP ,B 为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在由兴奋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C 选项为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D 选项为细胞的增殖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

5.C 【解析】在细胞内葡萄糖费解为丙酮酸,丙酮酸进一步氧化分解为H+,H+和O2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所以若a 能抑制丙酮酸的分解,则丙酮酸的消耗减少,A 错;若b 能抑制葡萄糖的分解,丙酮酸的含量减少,B 错;若d 能抑制ATP 生成,ADP 的消耗减少,D 错。

6.B 【解析】物镜测微尺是用来标定目镜测微尺用的,A 错;脊蛙的反射实验中有设置自身对照实验,C 错;区分颤藻和水绵细胞时,不需要染色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即可,在比较观察颤藻和水绵细胞的光合作用部位时需用碘液染色,D 错误。

7.C 【解析】诱导细胞融合时,融合的细胞种类有B 淋巴细胞和B 淋巴细胞的融合,B 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融合,骨髓瘤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融合,在选择培养时只有B 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融合的细胞才能生长。

8.D 【解析】A 选项中,造血干细胞分化的过程中没有形成新的个体,所以没有体现出细胞的全能性;B 选项中B 淋巴细胞可以继续分化成浆细胞、记忆B 细胞等;C 选项中致敏T 细胞和浆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增殖分化而来的,所以他们核内的DNA 完全相同,C 错。

9.C 【解析】由于色素不溶于水,所以用水做提取液和层析液时得不到色素,A 正确;如果在研磨时没有加入二氧化硅,会使研磨不充分,得到的色素少,B 正确;如果在研磨时没有加入碳酸钙会使色素中的叶绿素分解,D 正确;色素中叶绿素的含量比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多,但是在层析液中,类胡萝卜素比叶绿素的溶解度大,距点样处远。

10.B 【解析】由题意可知基因A 控制红色色素表达,基因a 控制粉红色色素的表达,基因型Aa 的植株在pH 值不同时表现不同的花色,是由于环境影响了花色素的表现的原因。

11.C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如果在培养基中加入纤维二糖后细胞的出芽率明显降低,细胞

的分裂率明显升高,所以可以推出纤维二糖有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并且降低了细胞分化的能力。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要对所有用的器具、培养基等进行严格的灭菌,防治污染。对要培养的的组织进行消毒,不能进行灭菌,否则会杀伤组织细胞,使实验失败。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需要加入各种植物激素。

12.B 【解析】由题图可知甲物质可以使乙细胞,使乙细胞产生丙物质,只有B 选项符合题意,神经递质可以刺激下一神经元使下一神经元产生相应的神经递质。

13.C 【解析】酵母菌为碱性厌氧菌,乳酸菌为严格厌氧菌,只能在无氧的环境中生存,硝化细菌为需氧型,化能自养型的生物,可以合成有机物供自身利用,所以图甲中1号试管中为硝化细菌,2号试管中为酵母菌,3号试管中为乳酸菌,图乙中a 对应乳酸菌,b 对应酵母菌,c 对应硝化细菌。

14.B 【解析】交感神经兴奋,使心排血量增加,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动脉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神经兴奋,血压降低,A 错;心输血量增加,外周阻力增大都会使血压升高,故B 正确,C 错误;突然增大血液渗透压会使血压升高,D 错误。

15.C 【解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但是他并没有推测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是摩尔根第一次把遗传因子定位在了染色体上。

16.B 解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但是他并没有推测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是摩尔根第一次把遗传因子定位在了染色体上。

17.B 解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但是他并没有推测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是摩尔根第一次把遗传因子定位在了染色体上。

18.C 解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但是他并没有推测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是摩尔根第一次把遗传因子定位在了染色体上。

19.D 解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但是他并没有推测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是摩尔根第一次把遗传因子定位在了染色体上。

20.D 【解析】解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但是他并没有推测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是摩尔根第一次把遗传因子定位在了染色体上。

21.C 【解析】解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但是他并没有推测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是摩尔根第一次把遗传因子定位在了染色体上。

22. B解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但是他并没有推测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是摩尔根第一次把遗传因子定位在了染色体上。

23.A 解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但是他并没有推测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是摩尔根第一次把遗传因子定位在了染色体上。

24.B 解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但是他并没有推测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是摩尔根第一次把遗传因子定位在了染色体上。

25.A 解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但是他并没有推测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是摩尔根第一次把遗传因子定位在了染色体上。26.B 【解析】图中④为蛋白质,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的是磷脂双分子层,A 错;人体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反应是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C 错;病原体侵入细胞的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27.C 【解析】由题意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BBoo 和bbOO ,F1的基因型为BbOo 表现为花纹蛇,A 正确;由图可知控制酶1和酶2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 正确;让F1相互交配花纹蛇为9/16,其中纯合子为1/16,所以F2中花纹蛇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9,C 错;杂合的花纹蛇的基因型为bbOo ,所以后代出现白蛇的概率为1/2×1/4=1/8,D 正确。

28.D 【解析】单体黑腹果蝇相互交配,后代中有1/4的正常个体,有1/2的单体,有1/4d 的个体死亡,所以后代中单体的比例为2/3。

29.B 【解析】在选育的过程中没有改变等位基因的种类,也没有改变基因型的种类,改变的是基因的频率,使得控制产油的的等位基因中的高产油基因的频率增高。

30.C 【解析】由题意可知基本高度为8cm 的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 ,由于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的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其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株高为14cm 的植株中含有3个显性基因,共有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 四种基因型,株高为10cm 的个体中只含有1个显性基因,假设基因型为Aabbcc ,则自交F1中

AAbbcc :Aabbcc :aabbc=1:2:1。

二、非选择题

(一)

31. 细胞膜蛋白质不同(或膜蛋白质结构不同)

32. 载体蛋白A

33. 生物催化(或催化)

34.C

35. 甘油和脂肪酸

36. 细胞质基质的pH 高于溶酶体,导致酶活性降低

【解析】由图可知,该图中的细胞不同部位膜蛋白不同,有膜蛋白A 、B 、C 、D 四种,且功能各不相同。由图可知膜蛋白A 为葡萄糖的载体蛋白,膜蛋白A 主要分布在微绒毛上,膜蛋白B 为连接蛋白,膜蛋白C 为受体。食物中的脂肪经消化吸收在小肠中形成乳糜颗粒,乳糜颗粒所携带的甘油三酯通过血液循环主要运往人体脂肪组织中。溶酶体中的液体pH 在5左右,是溶酶体内的水解酶的最适pH 。而细胞质基质的pH 在7左右,水解酶泄漏到细胞质之后,由于水解酶所处环境的pH 升高而导致活性降低,所以分解能力减弱,少量的酶不会引起细胞损伤。

(二)

37.A 与C (B 与C )

38. 从遗传多样性向物种多样性变化(或从遗传多样性向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

发展)

39. (1)甲 种群甲中的基因种类比种群乙多 30% (2)40

40. 岛上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导致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向不同的方向变化;基因频率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两个种群之间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C (2分)

【解析】 【解析】由图可知,该图中的细胞不同部位膜蛋白不同,有膜蛋白A 、

B 、C 、D 四种,且功能各不相同。由图可知膜蛋白A 为葡萄糖的载体蛋白,膜蛋白A 主要分布在微绒毛上,膜蛋白B 为连接蛋白,膜蛋白C 为受体。食物中的脂肪经消化吸收在小肠中形成乳糜颗粒,乳糜颗粒所携带的甘油三酯通过血液循环主要运往人体脂肪组织中。溶酶体中的液体pH 在5左右,是溶酶体内的水解酶的最适pH 。而细胞质基质的pH 在7左右,水解酶泄漏到细胞质之后,由于水解酶所处环境的pH 升高而导致活性降低,所以分解能力减弱,少量的酶不会引起细胞损伤。

(三)41. 活性污泥

42. 甲醛 分解甲醛的细菌(以甲醛为唯一碳源的细菌) 需氧型

43. 单个菌落 甲醛浓度最低的培养瓶

44.1200 对甲醛的分解能力很弱,甚至失去降解能力 甲醛的浓度过高会使菌体蛋白质变性,从而降低了细菌降解甲醛的能力(甲醛浓度过高会产生毒害作用,降低了细菌降解甲醛的能力)(2分)

45. 图2 金属离子改变酶的空间结构,导致酶的活性部位结构改变,使其不能与底物结合

【解析】在分离和纯化分解甲醛的细菌的过程中,通过①过称制取各种菌的悬浊液,此过程中的活性污泥不需要灭菌操作,②过程可以获得各种微生物,③中的培养基中的碳源只含有甲醛,只有可以分解甲醛的细菌能够存活,所以通过③过程可以筛选出能分解甲醛的微生物,④过程可以获得单菌落,获得单菌落过程中常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或者稀释涂布平板法,培养基灭菌的常用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由题意中的震荡培养可推知分解甲醛的细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是需氧型。由图中的曲线图可知,当甲醛的浓度小于1200mg/L时,菌株可以把甲醛完全降解掉,但是当甲醛的初始浓度为1600mg/L时,48小时后菌株对甲醛的降解能力很弱甚至失去降解能力的原因是甲醛的初始浓度太大,会产生毒害作用,使菌体蛋白质变性,从而降低了细菌降解甲醛的能力 。图1中抑制剂抑制酶活性的机理是抑制剂与底物的结构相似,竞争酶的活性位点从而抑制酶的活性;图2中抑制剂抑制酶活性的机理是抑制剂与酶的其他部位结合,改变酶的活性位点,使得酶与底物无法结合而抑制酶的催化活性,所以应该选择图2 的方式。

(四)46. 胰高血糖素 ② 下丘脑 刺激X →①→②→③→分泌细胞分泌激素 肝细胞和脂肪细胞 使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47. 促进甲状腺细胞生长发育,分泌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

48. 不能 胰岛素无法与受体结合 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有葡糖糖,增加了尿液的渗透压,从而使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导致尿量增多

49. 失活或被酶分解 神经和激素调节

【解析】【解析】由图可知,该图中的细胞不同部位膜蛋白不同,有膜蛋白A 、B 、

C 、D 四种,且功能各不相同。由图可知膜蛋白A 为葡萄糖的载体蛋白,膜蛋白A 主要分布在微绒毛上,膜蛋白B 为连接蛋白,膜蛋白C 为受体。食物中的脂肪经消化吸收在小肠中形成乳糜颗粒,乳糜颗粒所携带的甘油三酯通过血液循环主要运往人体脂肪组织中。溶酶体中的液体pH 在5左右,是溶酶体内的水解酶的最适pH 。而细胞质基质的pH 在7左右,水解酶泄漏到细胞质之后,由于水解酶所处环境的pH 升高而导致活性降低,所以分解能力减弱,少量的酶不会引起细胞损伤。

(五)50. 组织液

51.Na+

52. 改变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由正变负

53.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54.A

【解析】【解析】由图可知,该图中的细胞不同部位膜蛋白不同,有膜蛋白A 、B 、

C 、D 四种,且功能各不相同。由图可知膜蛋白A 为葡萄糖的载体蛋白,膜蛋白A 主要分布在微绒毛上,膜蛋白B 为连接蛋白,膜蛋白C 为受体。食物中的脂肪经消化吸收在小肠中形成乳糜颗粒,乳糜颗粒所携带的甘油三酯通过血液循环主要运往人体脂肪组织中。溶酶体中的液体pH 在5左右,是溶酶体内的水解酶的最适pH 。而细胞质基质的pH 在7左右,水解酶泄漏到细胞质之后,由于水解酶所处环境的pH 升高而导致活性降低,所以分解能力减弱,少量的酶不会引起细胞损伤。

(六)55. 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 20:00

56. 气孔开度减小 CO2的吸收减少 叶绿体基质 暗反应 不相同 (14:00时)塔干拐枣的气孔开度并未变小

57. 自然选择 适应

58. 能 10小时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大于14小时黑暗条件下消耗的有机物 0.6(2分)

【解析】8:00时的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小于0,说明此时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大于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在10:00时植物的经光合作用速率最大,合成有机物的速率最大,但是在20:00之前植物一直在进行光合作用,

并且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所以在20:00时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在在12:00—14:00时间段内由于塔干怪柳的气孔开度下降,使得进入叶片内的二氧化碳减少,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从而使光合作用的速率降低,改时间段内塔干拐枣的净光合速率也有所下降,但由于塔干拐枣的气孔开度并没有变化,所以光合速率降低的原因不同。塔干怪柳和塔干拐枣的光合作用的特点是两种植物经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对沙漠环境的适应性。根据题意可知绿藻一昼夜有机物的积累量为3.75×10—2.25×14=6,大于0,所以绿藻可以正常生活,连续光照30分钟,30摄氏度比20摄氏度因光合作用消耗的的二氧化碳多(3.5+3.0-1.5-3.25)×0.5=0.875mg,则多合成的葡萄糖为(0.875×180)/(44×6)=0.6mg。

(七)59.4 1:2

60.x bbX a Y 1/2 3/16

61. 正常:深色斑:浅色斑=5:4:1 图间右侧(图省略)

【解析】乙图中的B 细胞为有丝分裂的后期,含有4个染色体组,C 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此时细胞内DNA 和染色体的比值为1:2,由乙图中的C 细胞可知基因a 位于的染色体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可推测基因a 位于X 染色体上。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Ⅰ1的基因型为BbX a Y, Ⅱ1的基因型为 bbX a Y ,Ⅱ2的基因型为2/3BbXA X a ,1/3BBXA X a ,Ⅱ3的基因型为BbX a Y, 所以个体U 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2/3 ×(3/4×1/2+1/4×1/2)+1/3×1/2=1/2,若U 为苯丙酮尿症患者,则Ⅱ2的基因型为BbX A X a ,Ⅱ2和Ⅱ3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为3/4×1/4=3/16。设Md//mD的交换值为x ,则产生图中配子的概率为x ×1/2×1/2=10%,所以x=40%,所以其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0.3Md ,0.3mD ,0.2md ,0.2MD ,所以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杂交,后代中正常的个体为0.75,0.09的个体的基因型为MMdd ,0.12的基因型为Mmdd ,0.04的基因型为mmdd ,所以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深色斑:浅色斑=75:21:4,图示如图。

(八)62.ABCE 63. 草甘膦 64.2 2和3

65.

66. 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没有表达,或表达的酶没有活性。

67. 白色

68.3.0和3.7或1.0和5.7

【解析】【解析】由图可知,该图中的细胞不同部位膜蛋白不同,有膜蛋白A 、B 、

C 、D 四种,且功能各不相同。由图可知膜蛋白A 为葡萄糖的载体蛋白,膜蛋白A 主要分布在微绒毛上,膜蛋白B 为连接蛋白,膜蛋白C 为受体。食物中的脂肪经消化吸收在小肠中形成乳糜颗粒,乳糜颗粒所携带的甘油三酯通过血液循环主要运往人体脂肪组织中。溶酶体中的液体pH 在5左右,是溶酶体内的水解酶的最适pH 。而细胞质基质的pH 在7左右,水解酶泄漏到细胞质之后,由于水解酶所处环境的pH 升高而导致活性降低,所以分解能力减弱,少量的酶不会引起细胞损伤。

(九)69. 生长素浓度 乙烯浓度及根尖生长

每组根尖的数量、溶液体积、蔗糖的量、环境的温度温度等

70. 蒸馏水

71. 高浓度生长素诱导根细胞合成了乙烯,乙烯抑制了根近地侧的生长

72. 步骤二:生长状况相同的燕麦幼苗若干株

步骤三:用相同的白炽灯和紫外灯管同时照射

步骤四:去除尖端的胚芽鞘

73. 胚芽鞘向b 侧弯曲生长

【解析】根据题干将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所以此实验中自变量是生长素浓度,因变量是乙烯浓度。无关变量有每组根尖的数量、溶液体积、蔗糖的量、环境的温度温度等。该实验应设置将根尖放在蒸馏水中培养为对照实验。据此实验结果,推测水平放置的植物根的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导致乙烯浓度高,抑制了向地侧根尖的生长,所以根尖向地生长。在生命科学实验中,因控制无关变量,所以该实验中选取燕麦幼苗长势应相同。A 组用40W 白炽灯照射作为对照组,B 组用紫外灯管照射作为实验组。由于紫外光可促进生长素氧化分解,所以b 中生长素含量较少,胚芽鞘应向放置b 侧弯曲生长。


相关内容

  • 高考病句语文试卷.教案.课件.作文.总复习
  • 试卷 大小 2015年高考语文病句题及答案(精校版)[☆] 13K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病句题[答案][☆] 17K 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汇编--语病[☆] 13K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病句[答案][☆] 13K 历年高考病句真题汇编(1992-2012年)[答案] ...

  • 分类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 分类汇编20: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1 .(广东省韶关市2013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数学(理科) 试题(word 版) )设M .N 分别是曲线 ρ+2sin θ= 0和ρs in (θ+ π4) = 2 上的动点, 则M .N 的最小距离是______ [答案] 1 [来源:w ...

  • 6 等比数列的综合与应用
  • 精品题库试题 理数 1. (2014大纲全国,10,5分) 等比数列{an }中,a 4=2,a5=5,则数列{lg an }的前8项和等于( ) A.6B.5C.4D.3 [答案] 1.C [解析] 1.由题意知a 1·a 8=a2·a 7=a3·a 6=a4·a 5=10,∴数列{lg an } ...

  • 山东高考数学文科导数典型例题
  • 三.解答题 1. ([解析]山东省济南市2013届高三3月高考模拟文科数学)已知函数 f (x ) =(ax 2+x -1) e x , 其中e 是自然对数的底数, a ∈R . (1)若a =1, 求曲线f (x ) 在点(1, f (1)) 处的切线方程; (2)若a (3)若a =-1, 函数 ...

  •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 (详解版)2013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专题闯关>精选2013年最新模拟题考前专测:专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一.选择题 1.(2013年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3题)<新唐书·地理志>载中唐以后全国兴修水利工程83项次,南方有71项次,其中江南一道即独 ...

  • 导数的八个求导公式和四则运算求导(高考复习)
  • 第十二单元 导数的八个求导公式和四则运算求导 体验高考 1.(2013·江西高考) 设函数f(x)在(0,+∞) 内可导, 且f(ex )=x+ex , 则 f ′(1)= . x 2+a 2.(09辽宁文15) 若函数f (x ) =在x =1处取极值,则x +1 a =本题是导数部分的基础, 考 ...

  • 2013年天津市高考压轴卷文科综合(地理)
  • 2013天津市高考压轴卷文科综合 地理部分 第Ⅰ卷 注意事项:本 卷共同11题,每题4分,共44分. 我国某中学地理活动小组于秋分日日落后2小时30分,北京时间20时42分对当地地理纬度进行测定方法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1-2题. A.阴山南麓       1.观测地可能位于 B.洞庭湖畔 C.河西走 ...

  • 2 函数的值域与最值
  • 精品题库试题 理数 1.(2014浙江,6,5分) 已知函数f(x)=x3+ax2+bx+c,且09 [答案] 1.C [解析] 1.由得 解得 则有f(-1)=f(-2)=f(-3)=c-6,由0 的定义域为,若 满足下面两个条件, 单调函数:②存在则的取值范围是( ) ,使在上值域为. 现已知为 ...

  • 近年极坐标参数方程高考真题汇编(文科)答案
  • 坐标参数方程(文) ⑥ t ⎧ x =2+⎪2(t 为参数)1.(09普宁文)设直线参数方程为⎨,则它的截距式方程为 3 ⎪y =3-t 2⎩ ⎧x =t , 2.(2013·陕西) 圆锥曲线⎨(t为参数) 的焦点坐标是________. y =2t ,⎩ 3.(08年广东文)已知曲线C 1,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