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三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答案

第一章的习题答案

1.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强弱程度(即所释放能量的大小)的指标。地震烈

度是衡量一次地震时某地区地面震动强弱程度的尺度。震级大时,烈度就高;但某地区地震烈度同时还受震中距和地质条件的影响。 2. 参见教材第10面。

3. 大烈度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小烈度地震发生概率较高,可根据地震烈度

的超越概率确定小、中、大烈度地震;由统计关系:小震烈度=基本烈度-1.55度;大震烈度=基本烈度+1.00度。

4. 概念设计为结构抗震设计提出应注意的基本原则,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抗震计算为结构或构件达到抗震目的提供具体数据和要求;构造措施从结构的整体性、锚固连接等方面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以及弥补部分情况无法进行正确、简洁计算的缺陷。

5. 结构延性好意味可容许结构产生一定的弹塑性变形,通过结构一定程度

的弹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从而减小截面尺寸,降低造价;同时可避免产生结构的倒塌。

第二章的习题答案

1. 地震波中与土层固有周期相一致或相近的波传至地面时,其振幅被放大;与土层固有周期相差较大的波传至地面时,其振幅被衰减甚至完全过滤掉了。因此土层固有周期与地震动的卓越周期相近,

2. 考虑材料的动力下的承载力大于静力下的承载力;材料在地震下地基承载力的安全储备可低于一般情况下的安全储备,因此地基的抗震承载力高于静力承载力。

3. 土层的地质年代;土体中的粘粒含量;地下水位;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地震的烈度和作用时间。

4. a 中软场地上的建筑物抗震性能比中硬场地上的建筑物抗震性能要差(建筑物条件均同)。

b. 粉土中粘粒含量百分率愈大, 则愈容易液化.

c.液化指数越小,地震时地面喷水冒砂现象越轻微。 d.地基的抗震承载力为承受竖向荷载的能力。

5. v m =

20

2. 25. 88. 23. 8

+++[1**********]0

=244. 5m s 因v m 小于250s ,场地为中软场地。

6.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烈度为7度,取N =8

砂土的临界标贯值:N cr =N 0[0. 9+0. 1(d s -d w ) ],其中d w =1. 5m

土层厚度:第i 实测标贯点所代表的土层厚度的上界取上部非液化土层的底面或第

i -1实测标贯点所代表土层的底面;其下界取下部非液化土层的顶面或相邻实测标贯点

的深度的均值。 由计算结果可知:场地的液化程度为中等。

第三章的习题解答

一、 问答题

1. 高度≤40m ,以剪切变形为主,质量、刚度分布较均匀的结构采用底部

剪力法计算;其他结构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譜法计算;重要建筑、超高层建筑或特别不规则建筑采用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

2. 结构由地震产生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内力及变形等称为结构的地

震反应;结构由地震引起惯性,而由惯性产生的动力作用称为结构的地震作用。

3. 在一个确定的地震运动下,各种结构体系的最大地震加速度反应与自

振周期间的关系曲线称为地震反应譜;将不同地震运动下的结构的地震反应譜按可靠度的原理进行平滑处理得到的地震反应譜称为设计反应譜。

4. 重力荷载=恒载+部分活载;活载取值取决于活载的变异程度,变异

大者取值大。

5. 反映地震烈度对地面运动影响程度的系数称为地震系数;反映结构在

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加速度与其自振周期的关系的系数称为地震影响系数。二者的影响对象不一样;但两者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地震影响系数与地震系数呈线性关系。

6. 软场地的刚度较小,其自振周期较长,不同振动混合在一起的地震波

传入后,与场地自振周期接近的振动波得以保留或放大,反之则衰减或滤掉;因此软场地的Tg >硬场地的Tg 。远震经过的距离长,高频波(振动周期短)易衰减,保留下来的成分多为长周期的低频波,因此远震的Tg 要大一些。

7. 进行小震作用下的结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计算,以保证结构的安全

性;进行大震作用下的结构的弹塑变形能力的计算,以保证结构不倒塌。

8. 一般结构应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计算,层数不多、刚度无突变的钢

筋混凝土、钢结构的框架结构、厂房结构可采用简化计算方法。 9. 结构楼层按其构件实际尺寸、配筋和材料强度计算得到的抗剪能力与

大震作用下楼层应承受的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称为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10. 根据楼层屈服强度系数的分布来判断:如其沿高度分布较均匀时,薄

弱层为底层,如分布不均匀时,薄弱层为楼层屈服强度系数较小的楼层;厂房结构的薄弱层为上柱层。

11. 大跨度结构、高耸结构、超高层结构等需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12. 原因为:a .动力荷载下材料强度高于静力荷载下材料强度; b.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可靠度要求可低于一般条件下结构的可 靠度要求。

二、 计算题

1.解:k 11=k 1+k 2=20800⨯2=41600kN m

k 12=k 21=-k 2=-20800=-20800kN m k 22=k 2=20800kN m

⎡4. 16-5ω2

所以频率方程为:⎢

⎣-2. 08

-2. 08⎤4

⨯10=0 2⎥2. 08-5ω⎦

即: (5ω2)-6. 24(5ω2)+4. 3264=0

2

ω12=31. 2-31. 22-4⨯25⨯4. 3264=0. 1589 ω1=0. 3986s ω22

31. 22

2

(

=(31. 2+-4⨯25⨯4. 3264=1. 0891 ω

=1. 043s

x 21m 1ω12-k 11(5⨯0. 1589-4. 16)⨯1041. 618 ===4

x 11k 121-2. 08⨯10

2x 22m 1ω2-k 11(5⨯1. 0891-4. 16)⨯104-0. 618

===

x 12k 121-2. 08⨯104

2.解:查表3-2,得 T g =0. 35s

查表3-3,得 αmax =0. 16

因 T 1>T g ,故 α1=(0. 0. 467). 09⨯0. 16=0. 1234

0. 1

γ1

γ2

m x ∑=

m x

i i i i

i 12i 1

=

2. 7⨯0. 334

(2. 7⨯0. 334+2. 7⨯0. 667+1. 8⨯1)⨯104

2

+2. 7⨯0. 6672+1. 8⨯1⨯104

=1. 363

∑m x =

m x

m x =

m x

i i

i 22i 2

=

2. 7⨯0. 6672. 7⨯4. 019

(-2. 7⨯0. 667-2. 7⨯0. 666+1. 8⨯1)⨯104

2

+2. 7⨯0. 666+1. 8⨯1⨯10

2

4

=0. 429

γ3

i 32i 3

=

(2. 7⨯4. 019-2. 7⨯3. 035+1. 8⨯1)⨯104

2

+2. 7⨯3. 0352+1. 8⨯1⨯104

=0. 063

质点上的地震作用:

151. 68 k N 第一振型下:F 11=α1γ1x 11G 1=

F 21=α1γ1x 21G 2=303. 36 k N F 31=α1γ1x 31G 3=302. 75 k N

第二振型下:F 12=α2γ2x 12G 1=-123. 47 k N

F 22=α2γ2x 22G 2=-123. 28 k N F 32=α2γ2x 32G 3=-123. 41 k N

第二振型下:F 13=α3γ3x 13G 1=110. 08 k N

F 23=α3γ3x 23G 2=-83. 13 k N F 33=α3γ3x 33G 3=18. 26 k N

各振型下,各层中柱上的剪力:

第一振型下:V 3=75. 84k N ; V 2=227. 52k N ;V 1=378. 90k N 。 第二振型下:V 3=-61. 74k N ;V 2=-123. 38k N ; V 1=-61. 67k N 。 第三振型下:V 3=55. 04k N ; V 2=13. 47k N ; V 1=22. 60k N 。 组合后的柱上剪力:

V 3=75. 842+61. 742+55. 042=112. 22k N

V 2=227. 522+123. 382+13. 472=259. 17k N V 1=378. 902+61. 672+22. 602=384. 55k N

层间位移和总位移:

∆1=V 1K 1=384. 245000=0. 00157m ∆2=V 2K 2=259. =0. 00133m

∆3=V 3K 3=112. =0. 00115m ∆=∆1+∆2+∆3=0. 00405m

3.解:查表3-2,得 T g =0. 45s

查表3-3,得 αmax =0. 16

4.解:采用能量法因T g

G eq =0. 85g ∑m =0. 85⨯10⨯(116. 62+110. 85+59. 45)⨯103=2438. 8kN F Ek =αG eq =0. 1053⨯2438. 8=256. 81kN

F G 1H 1

. 0673)⨯256. 811=

∑G (1-δ62⨯6. 5⨯(1-0n )F Ek =116. i H i

116. 62⨯6. 5+110. 85⨯12. 5+59. 45⨯17. 5=57. 02kN

F G 2H 2

2=

∑G (1-δ110. 85⨯12. 5⨯(1-0. 0673)⨯256. 81n )F Ek =i H i

116. 62⨯6. 5+110. 85⨯12. 5+59. 45⨯17. 5=104. 24kN

F 3=

G 3H 3

∑G (1-δ59. 45⨯17. 5⨯(1-0. 0673)⨯256. 81n )F Ek =i H i

116. 62⨯6. 5+110. 85⨯12. 5+59. 45⨯17. 5=78. 26kN

∆F n =δn F Ek =0. 0673⨯256. 81=17. 28kN

V 3=F 3+∆F n =95. 54kN ;V 2=V 3+F 2=199. 78kN ;V 1=V 2+F 1=256. 81kN 。

6

6

u 1=∑G i K 1=583982=0. 0935m ;u 2=u 1+∑G i 2=0. 16936m ;

i =1

i =2

66

u 3=u 2+∑G i K 3=0. 22923m ;u 4=u 3+∑G i K 4=0. 28324m

i =3i =4

6

6

u 5=u 4+∑G i K 5=0. 31758m ; u 6=u 5+∑G i K 6=0. 33287m

i =5

i =6

∑6

G i u 2i =10360⨯0. 09352+9330⨯(

0. 16942+0. 22922+0. 28322+0. 31762

)i =1

+6950⨯0. 33292=3308. 05

∑6

G i u

=10360⨯0. 0935+9330⨯(0. 1694+0. 2292+0. 2832+0. 3176)i =1

+6950⨯0. 3329=12606. 72

6

G 2i u

i

T i =1

1=2

∑6

=2⨯

3308. 05

∑G i u

12606. 72

=1. 0245s

i =1

第四章的习题解答

1. 见教材。

2. 多层砌体结构一般不考虑垂直地震作用。

3. a. 增强纵横墙的连接;b. 加强楼盖的整体性;c. 约束墙体裂缝的开展;

d. 提高抗震能力;e. 抵抗不均匀沉降.

4. 底层框架砌体结构的设计原则为:根据结构受力和变形的阶段性,设

置两道抗震防线;a. 由于墙体的抗侧移刚度远大于框架的抗侧移刚度;在墙体未破坏条件下,只考虑墙体承受地震作用;b. 在地震作用下,墙体已遭受破坏,此时应考虑在墙体未破坏条件下与框架共同承受地震作用。同时各墙体和框架仅承受平行于其平面的地震作用。 5. a. 正确;b. 正确;c. 正确;d. 错误,因两方向的ξ不一定相同。 6. a.500mm ,2Ф6,1m ;b. 端部,拐角;c. 主拉应力理论,剪摩擦理论;

d. 小于,小于,等于;e. 芯柱 7. 解:楼梯间的楼层剪力 V =82. 8kN

楼梯间的竖向压力 N =210kN

墙体上的压应力 σ=N A ==210⨯103⨯5700⨯240≈0. 08 N mm 2 查表 墙体的f v =0. 08N mm 2,γRE =1. 0

因 σf v =1,所以 ξN =1. 0, f VE =ξN f v =0. 08N mm 2

f VE A

γRE

=0. 08⨯2⨯5700⨯240=218. 8kN >V =82. 8kN 安全。

8. 解: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查表 多遇地震烈度的αmax =0. 08 因是砌体结构,α=αmax =0. 08,δn =0

所以 底部剪力 F EK =α⨯G eq =0. 08⨯28422=2273. 8kN 底层的抗侧移刚度: 因 ρ=H B =4. . 6=0. 5

砖墙:K =2⨯

Et 2704⨯240

=2⨯=8. 653⨯105 3ρ3⨯0. 5

Et 2. 8⨯104⨯200

钢筋混凝土墙:K =2⨯=2⨯=7. 47⨯106

3ρ3⨯0. 5

4004

12⨯2. 8⨯10⨯

12EI =2. 333⨯105 框架:K =12⨯(3⨯3) =36⨯3h 4800

4

总抗侧移刚度:K =(8. 653+74. 7+2. 333) ⨯105=8. 57⨯106 二层的抗侧移刚度:ρ=H B =2. 9. 6=0. 292

砖墙:K =6⨯

Et 2704⨯240

=6⨯=4. 444⨯106(二层的总抗侧移刚度) 3ρ3⨯0. 292

4. 444

=0. 52, 8. 569

抗侧移刚度比 γ=

剪力增大系数 ξ==0. 72

0. 8653

⨯2728. 6=283. 3kN

0. 8653+7. 47

7. 47

⨯2728. 6=2445. 3kN 混凝土墙 V W =

0. 8653+7. 47

第二受力阶段:

0. 2⨯0. 8653

⨯2728. 6=178. 4kN 砖墙 V Z =

0. 2⨯0. 8653+0. 3⨯7. 47+0. 233

0. 3⨯7. 47

⨯2728. 6=2309. 7kN 混凝土墙 V W =

0. 2⨯0. 8653+0. 3⨯7. 47+0. 233

0. 2333

⨯2728. 6=240. 5kN 框架 V K =

0. 2⨯0. 8653+0. 3⨯7. 47+0. 233

砖墙 V Z =

第五章的习题解答

1. 刚度中心是整个结构抗力的合力中心点,也是结构平动+扭转变形的

中心点;质量中心是结构平面各部分质量的中心点,即结构平面重力的合力点;两者最好重合。

2. 水平地震作用按各部分的抗侧移刚度在结构中进行分配;其计算假定

是:楼板平面内的刚度无限大;某方向的地震作用由该方向的抗侧力体系承担;一般不考虑结构的扭转效应。

3. 结构的抗震等级是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结构的高度、构件的重

要性划分的;它是结构进行地震下内力调整和采用抗震构造措施的依据之一。

4. 柱轴压比过大时,箍筋对柱延性的影响很小,柱多产生脆性破坏。 5. 满足这些原则就能保证结构不产生危及结构安全的脆性破坏和结构的

倒塌;通过调整地震下结构内力(增大柱上的设计弯矩和构件上的设计剪力,对节点进行抗震验算)来满足这些要求。

6. 框架结构在节点附近的柱端和梁端加密箍筋;其作用为承担柱上的剪

力,约束混凝土的变形和裂缝的开展,防止纵筋的压屈。

7. 不能对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弯矩进行调幅;因为水平荷载下的内力是按

D 值法计算的,而D 值法要求框架节点为刚性连接,如对此条件下的弯矩进行调幅则不能保证节点为刚性连接。

8. 节点的承载力不低于其连接构件的承载力;多遇地震烈度下,节点应

处于弹性阶段;罕遇地震烈度下,节点不得影响竖向荷载的传递;节点范围内的受力钢筋不得产生滑移。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答案

第一章的习题答案

1.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强弱程度(即所释放能量的大小)的指标。地震烈

度是衡量一次地震时某地区地面震动强弱程度的尺度。震级大时,烈度就高;但某地区地震烈度同时还受震中距和地质条件的影响。 2. 参见教材第10面。

3. 大烈度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小烈度地震发生概率较高,可根据地震烈度

的超越概率确定小、中、大烈度地震;由统计关系:小震烈度=基本烈度-1.55度;大震烈度=基本烈度+1.00度。

4. 概念设计为结构抗震设计提出应注意的基本原则,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抗震计算为结构或构件达到抗震目的提供具体数据和要求;构造措施从结构的整体性、锚固连接等方面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以及弥补部分情况无法进行正确、简洁计算的缺陷。

5. 结构延性好意味可容许结构产生一定的弹塑性变形,通过结构一定程度

的弹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从而减小截面尺寸,降低造价;同时可避免产生结构的倒塌。

第二章的习题答案

1. 地震波中与土层固有周期相一致或相近的波传至地面时,其振幅被放大;与土层固有周期相差较大的波传至地面时,其振幅被衰减甚至完全过滤掉了。因此土层固有周期与地震动的卓越周期相近,

2. 考虑材料的动力下的承载力大于静力下的承载力;材料在地震下地基承载力的安全储备可低于一般情况下的安全储备,因此地基的抗震承载力高于静力承载力。

3. 土层的地质年代;土体中的粘粒含量;地下水位;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地震的烈度和作用时间。

4. a 中软场地上的建筑物抗震性能比中硬场地上的建筑物抗震性能要差(建筑物条件均同)。

b. 粉土中粘粒含量百分率愈大, 则愈容易液化.

c.液化指数越小,地震时地面喷水冒砂现象越轻微。 d.地基的抗震承载力为承受竖向荷载的能力。

5. v m =

20

2. 25. 88. 23. 8

+++[1**********]0

=244. 5m s 因v m 小于250s ,场地为中软场地。

6.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烈度为7度,取N =8

砂土的临界标贯值:N cr =N 0[0. 9+0. 1(d s -d w ) ],其中d w =1. 5m

土层厚度:第i 实测标贯点所代表的土层厚度的上界取上部非液化土层的底面或第

i -1实测标贯点所代表土层的底面;其下界取下部非液化土层的顶面或相邻实测标贯点

的深度的均值。 由计算结果可知:场地的液化程度为中等。

第三章的习题解答

一、 问答题

1. 高度≤40m ,以剪切变形为主,质量、刚度分布较均匀的结构采用底部

剪力法计算;其他结构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譜法计算;重要建筑、超高层建筑或特别不规则建筑采用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

2. 结构由地震产生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内力及变形等称为结构的地

震反应;结构由地震引起惯性,而由惯性产生的动力作用称为结构的地震作用。

3. 在一个确定的地震运动下,各种结构体系的最大地震加速度反应与自

振周期间的关系曲线称为地震反应譜;将不同地震运动下的结构的地震反应譜按可靠度的原理进行平滑处理得到的地震反应譜称为设计反应譜。

4. 重力荷载=恒载+部分活载;活载取值取决于活载的变异程度,变异

大者取值大。

5. 反映地震烈度对地面运动影响程度的系数称为地震系数;反映结构在

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加速度与其自振周期的关系的系数称为地震影响系数。二者的影响对象不一样;但两者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地震影响系数与地震系数呈线性关系。

6. 软场地的刚度较小,其自振周期较长,不同振动混合在一起的地震波

传入后,与场地自振周期接近的振动波得以保留或放大,反之则衰减或滤掉;因此软场地的Tg >硬场地的Tg 。远震经过的距离长,高频波(振动周期短)易衰减,保留下来的成分多为长周期的低频波,因此远震的Tg 要大一些。

7. 进行小震作用下的结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计算,以保证结构的安全

性;进行大震作用下的结构的弹塑变形能力的计算,以保证结构不倒塌。

8. 一般结构应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计算,层数不多、刚度无突变的钢

筋混凝土、钢结构的框架结构、厂房结构可采用简化计算方法。 9. 结构楼层按其构件实际尺寸、配筋和材料强度计算得到的抗剪能力与

大震作用下楼层应承受的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称为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10. 根据楼层屈服强度系数的分布来判断:如其沿高度分布较均匀时,薄

弱层为底层,如分布不均匀时,薄弱层为楼层屈服强度系数较小的楼层;厂房结构的薄弱层为上柱层。

11. 大跨度结构、高耸结构、超高层结构等需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12. 原因为:a .动力荷载下材料强度高于静力荷载下材料强度; b.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可靠度要求可低于一般条件下结构的可 靠度要求。

二、 计算题

1.解:k 11=k 1+k 2=20800⨯2=41600kN m

k 12=k 21=-k 2=-20800=-20800kN m k 22=k 2=20800kN m

⎡4. 16-5ω2

所以频率方程为:⎢

⎣-2. 08

-2. 08⎤4

⨯10=0 2⎥2. 08-5ω⎦

即: (5ω2)-6. 24(5ω2)+4. 3264=0

2

ω12=31. 2-31. 22-4⨯25⨯4. 3264=0. 1589 ω1=0. 3986s ω22

31. 22

2

(

=(31. 2+-4⨯25⨯4. 3264=1. 0891 ω

=1. 043s

x 21m 1ω12-k 11(5⨯0. 1589-4. 16)⨯1041. 618 ===4

x 11k 121-2. 08⨯10

2x 22m 1ω2-k 11(5⨯1. 0891-4. 16)⨯104-0. 618

===

x 12k 121-2. 08⨯104

2.解:查表3-2,得 T g =0. 35s

查表3-3,得 αmax =0. 16

因 T 1>T g ,故 α1=(0. 0. 467). 09⨯0. 16=0. 1234

0. 1

γ1

γ2

m x ∑=

m x

i i i i

i 12i 1

=

2. 7⨯0. 334

(2. 7⨯0. 334+2. 7⨯0. 667+1. 8⨯1)⨯104

2

+2. 7⨯0. 6672+1. 8⨯1⨯104

=1. 363

∑m x =

m x

m x =

m x

i i

i 22i 2

=

2. 7⨯0. 6672. 7⨯4. 019

(-2. 7⨯0. 667-2. 7⨯0. 666+1. 8⨯1)⨯104

2

+2. 7⨯0. 666+1. 8⨯1⨯10

2

4

=0. 429

γ3

i 32i 3

=

(2. 7⨯4. 019-2. 7⨯3. 035+1. 8⨯1)⨯104

2

+2. 7⨯3. 0352+1. 8⨯1⨯104

=0. 063

质点上的地震作用:

151. 68 k N 第一振型下:F 11=α1γ1x 11G 1=

F 21=α1γ1x 21G 2=303. 36 k N F 31=α1γ1x 31G 3=302. 75 k N

第二振型下:F 12=α2γ2x 12G 1=-123. 47 k N

F 22=α2γ2x 22G 2=-123. 28 k N F 32=α2γ2x 32G 3=-123. 41 k N

第二振型下:F 13=α3γ3x 13G 1=110. 08 k N

F 23=α3γ3x 23G 2=-83. 13 k N F 33=α3γ3x 33G 3=18. 26 k N

各振型下,各层中柱上的剪力:

第一振型下:V 3=75. 84k N ; V 2=227. 52k N ;V 1=378. 90k N 。 第二振型下:V 3=-61. 74k N ;V 2=-123. 38k N ; V 1=-61. 67k N 。 第三振型下:V 3=55. 04k N ; V 2=13. 47k N ; V 1=22. 60k N 。 组合后的柱上剪力:

V 3=75. 842+61. 742+55. 042=112. 22k N

V 2=227. 522+123. 382+13. 472=259. 17k N V 1=378. 902+61. 672+22. 602=384. 55k N

层间位移和总位移:

∆1=V 1K 1=384. 245000=0. 00157m ∆2=V 2K 2=259. =0. 00133m

∆3=V 3K 3=112. =0. 00115m ∆=∆1+∆2+∆3=0. 00405m

3.解:查表3-2,得 T g =0. 45s

查表3-3,得 αmax =0. 16

4.解:采用能量法因T g

G eq =0. 85g ∑m =0. 85⨯10⨯(116. 62+110. 85+59. 45)⨯103=2438. 8kN F Ek =αG eq =0. 1053⨯2438. 8=256. 81kN

F G 1H 1

. 0673)⨯256. 811=

∑G (1-δ62⨯6. 5⨯(1-0n )F Ek =116. i H i

116. 62⨯6. 5+110. 85⨯12. 5+59. 45⨯17. 5=57. 02kN

F G 2H 2

2=

∑G (1-δ110. 85⨯12. 5⨯(1-0. 0673)⨯256. 81n )F Ek =i H i

116. 62⨯6. 5+110. 85⨯12. 5+59. 45⨯17. 5=104. 24kN

F 3=

G 3H 3

∑G (1-δ59. 45⨯17. 5⨯(1-0. 0673)⨯256. 81n )F Ek =i H i

116. 62⨯6. 5+110. 85⨯12. 5+59. 45⨯17. 5=78. 26kN

∆F n =δn F Ek =0. 0673⨯256. 81=17. 28kN

V 3=F 3+∆F n =95. 54kN ;V 2=V 3+F 2=199. 78kN ;V 1=V 2+F 1=256. 81kN 。

6

6

u 1=∑G i K 1=583982=0. 0935m ;u 2=u 1+∑G i 2=0. 16936m ;

i =1

i =2

66

u 3=u 2+∑G i K 3=0. 22923m ;u 4=u 3+∑G i K 4=0. 28324m

i =3i =4

6

6

u 5=u 4+∑G i K 5=0. 31758m ; u 6=u 5+∑G i K 6=0. 33287m

i =5

i =6

∑6

G i u 2i =10360⨯0. 09352+9330⨯(

0. 16942+0. 22922+0. 28322+0. 31762

)i =1

+6950⨯0. 33292=3308. 05

∑6

G i u

=10360⨯0. 0935+9330⨯(0. 1694+0. 2292+0. 2832+0. 3176)i =1

+6950⨯0. 3329=12606. 72

6

G 2i u

i

T i =1

1=2

∑6

=2⨯

3308. 05

∑G i u

12606. 72

=1. 0245s

i =1

第四章的习题解答

1. 见教材。

2. 多层砌体结构一般不考虑垂直地震作用。

3. a. 增强纵横墙的连接;b. 加强楼盖的整体性;c. 约束墙体裂缝的开展;

d. 提高抗震能力;e. 抵抗不均匀沉降.

4. 底层框架砌体结构的设计原则为:根据结构受力和变形的阶段性,设

置两道抗震防线;a. 由于墙体的抗侧移刚度远大于框架的抗侧移刚度;在墙体未破坏条件下,只考虑墙体承受地震作用;b. 在地震作用下,墙体已遭受破坏,此时应考虑在墙体未破坏条件下与框架共同承受地震作用。同时各墙体和框架仅承受平行于其平面的地震作用。 5. a. 正确;b. 正确;c. 正确;d. 错误,因两方向的ξ不一定相同。 6. a.500mm ,2Ф6,1m ;b. 端部,拐角;c. 主拉应力理论,剪摩擦理论;

d. 小于,小于,等于;e. 芯柱 7. 解:楼梯间的楼层剪力 V =82. 8kN

楼梯间的竖向压力 N =210kN

墙体上的压应力 σ=N A ==210⨯103⨯5700⨯240≈0. 08 N mm 2 查表 墙体的f v =0. 08N mm 2,γRE =1. 0

因 σf v =1,所以 ξN =1. 0, f VE =ξN f v =0. 08N mm 2

f VE A

γRE

=0. 08⨯2⨯5700⨯240=218. 8kN >V =82. 8kN 安全。

8. 解: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查表 多遇地震烈度的αmax =0. 08 因是砌体结构,α=αmax =0. 08,δn =0

所以 底部剪力 F EK =α⨯G eq =0. 08⨯28422=2273. 8kN 底层的抗侧移刚度: 因 ρ=H B =4. . 6=0. 5

砖墙:K =2⨯

Et 2704⨯240

=2⨯=8. 653⨯105 3ρ3⨯0. 5

Et 2. 8⨯104⨯200

钢筋混凝土墙:K =2⨯=2⨯=7. 47⨯106

3ρ3⨯0. 5

4004

12⨯2. 8⨯10⨯

12EI =2. 333⨯105 框架:K =12⨯(3⨯3) =36⨯3h 4800

4

总抗侧移刚度:K =(8. 653+74. 7+2. 333) ⨯105=8. 57⨯106 二层的抗侧移刚度:ρ=H B =2. 9. 6=0. 292

砖墙:K =6⨯

Et 2704⨯240

=6⨯=4. 444⨯106(二层的总抗侧移刚度) 3ρ3⨯0. 292

4. 444

=0. 52, 8. 569

抗侧移刚度比 γ=

剪力增大系数 ξ==0. 72

0. 8653

⨯2728. 6=283. 3kN

0. 8653+7. 47

7. 47

⨯2728. 6=2445. 3kN 混凝土墙 V W =

0. 8653+7. 47

第二受力阶段:

0. 2⨯0. 8653

⨯2728. 6=178. 4kN 砖墙 V Z =

0. 2⨯0. 8653+0. 3⨯7. 47+0. 233

0. 3⨯7. 47

⨯2728. 6=2309. 7kN 混凝土墙 V W =

0. 2⨯0. 8653+0. 3⨯7. 47+0. 233

0. 2333

⨯2728. 6=240. 5kN 框架 V K =

0. 2⨯0. 8653+0. 3⨯7. 47+0. 233

砖墙 V Z =

第五章的习题解答

1. 刚度中心是整个结构抗力的合力中心点,也是结构平动+扭转变形的

中心点;质量中心是结构平面各部分质量的中心点,即结构平面重力的合力点;两者最好重合。

2. 水平地震作用按各部分的抗侧移刚度在结构中进行分配;其计算假定

是:楼板平面内的刚度无限大;某方向的地震作用由该方向的抗侧力体系承担;一般不考虑结构的扭转效应。

3. 结构的抗震等级是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结构的高度、构件的重

要性划分的;它是结构进行地震下内力调整和采用抗震构造措施的依据之一。

4. 柱轴压比过大时,箍筋对柱延性的影响很小,柱多产生脆性破坏。 5. 满足这些原则就能保证结构不产生危及结构安全的脆性破坏和结构的

倒塌;通过调整地震下结构内力(增大柱上的设计弯矩和构件上的设计剪力,对节点进行抗震验算)来满足这些要求。

6. 框架结构在节点附近的柱端和梁端加密箍筋;其作用为承担柱上的剪

力,约束混凝土的变形和裂缝的开展,防止纵筋的压屈。

7. 不能对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弯矩进行调幅;因为水平荷载下的内力是按

D 值法计算的,而D 值法要求框架节点为刚性连接,如对此条件下的弯矩进行调幅则不能保证节点为刚性连接。

8. 节点的承载力不低于其连接构件的承载力;多遇地震烈度下,节点应

处于弹性阶段;罕遇地震烈度下,节点不得影响竖向荷载的传递;节点范围内的受力钢筋不得产生滑移。


相关内容

  • 第二章 桥梁抗震设计基本要求
  • 第二章 桥梁抗震设计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桥梁抗震设计基本原则.桥梁抗震设计流程,桥梁抗震设防标准.地 震动输入的选择.桥梁抗震概念设计. 基本要求:掌握桥梁抗震设计基本原则.理解和掌握桥梁抗震设防标准.掌握地 震动输入的选择要求.掌握桥梁抗震概念设计基本原则. 重 点:桥梁抗震设防标准的确定.地震动 ...

  • 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措施
  • 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抗震 设防已是工程结构设计面临的迫切任务,建筑结构设计人员 为防止.减少地震给建筑造成的危害,就需要分析研究如何 合理地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从目前抗震设计现状出发,找 出结构安全与经济合理的最佳结合点,找出合理有效的抗震 设计方法 ...

  • 建筑设计抗震策略论文
  • 建筑设计的抗震策略探究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抗震设计和抗震概念设计,然后分析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最后提出加强抗震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u45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一般来说,所谓的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就是指通过地震时 ...

  • 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
  • 建筑工程学院 2013-2014 学年 第二 学期 研究生课程读书报告 题 目: 考 核 科 目: 所 在 院 系: 专 业: 姓 名: 学 号: 目录 摘要: ........................................................ 2 1 引言 ..... ...

  • 分析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及抗震措施
  • 摘要: 近几年来,我国地震灾害的频发,以及全球性地震灾害的加剧,给我们的建筑工程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当前我国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人们为了使得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纷纷展开了将抗震理念贯彻进建筑结构设计的尝试,使得建筑结构设计在抗震设计方面的水平开始大幅度提升.基于此,本 ...

  • 人防结构设计论文抗震结构设计论文
  • 人防结构设计论文抗震结构设计论文 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房地产建造项目也不断增加.加强我国房地产建造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人防结构设计与抗震结构设计技术非常必要,那么就要做好其施工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设备问题.人员安全问题.管理制度建设的问题等一系列问题. ...

  • GB50981-2014[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解读
  •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制定背景 我们都知道,地震是一种随机性振动,有着难以把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地震发生后可能引起火灾.毒气污染.细菌污染.放射性污染.滑坡.泥石流.水灾:沿海地区还可能遭受到海啸的袭击以及地震还容易引起环境污染.瘟疫流行等等一系列的次生灾害.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 ...

  •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方法研讨
  • 第44卷第6期2014年3月下建筑结构Building Structure Vol.44No.6Mar.2014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方法研讨 王森,孙仁范,韦承基,魏琏 (深圳市力鹏工程结构技术有限公司,深圳518034) [摘要]简要介绍了近百年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历史演进,对现行规范规定的 ...

  • 抗震与非抗震在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区别
  • [摘要]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和技术是不断变化和进步的,我们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对高层建筑所处的地质和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选用适合的抗震结构,注重建筑结构材料的选择,减小地震的作用力,增强地震的抵抗力,从而达到高层建筑抗震的目的.本文分析了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非抗震与六度设防抗震设计的区别, ...

  •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非抗震与抗震设计的区别
  • 摘要:鉴于高层建筑结构的多样性,转换层的结构设计,应该针对高层建筑的结构类别,进行区别性方案的设计,通过精心组织施工,高要求控制模板.钢筋和混凝土等的施工程序,提供这些施工程序的有利条件,降低施工难度,为高层建筑转换层的结构设计奠定基础.而抗震设计与非抗震设计在具体结构构件梁.柱及剪力墙的构造配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