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用语说来由

  老头子      在日常口语中,北方称上年岁的男性老者为“老头儿”,南方则称之为“老头子”。   湖南女性,特别是中、老年女性,在与人交谈时说到“丈夫”时,也往往以“我家老头子”一语代之。   到了现在,一个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资深年长,具有很高的权威,下属也背地里称其为“老头子”。   在清代,“老头子”还成为皇帝的一种尊称。“何义门(何焯)先生值南书房时,尝夏日裸体坐。仁皇帝(康熙)骤至,不及避,因匿炉坑中。久之不闻五音,乃作吴音问人曰:‘老头子去否?’上大怒,欲置之法。先生徐曰:‘先天不老之谓老,首出庶物之谓头,父天母地之谓子,非有心诽谤也。’上大悦,乃舍之”(清・昭连《啸亭杂寻》)。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则发生在纪晓岚身上,见杨汝泉所著的《滑稽故事类编》中。“河间纪晓岚先生,一日在朝房待漏,坐久倦甚,戏语同僚曰:‘老头儿胡尚迟迟其来?’”话音刚落,乾隆皇帝已到了,令其解释“老头儿”的不敬之意。反应敏捷的纪晓岚从容而答:“万寿无疆谓之老,顶天立地谓之头,父天母地谓之儿。”于是,圣上喜逐颜开。另一则文章中,纪晓岚说“老头子”是“都中人称皇上之普通名辞也。夫称曰万岁,岂非老乎?君日元首,得非头乎?皇上为天之子而子万民,是以谓之子也。”   一国之尊被称之为“老头子”,到国民党蒋介石统治旧中国时,此风亦延续下来。蒋的部下,在背底里谈论他时,也往往称其为“老头子”。   此外,旧时代的青红帮,亦称帮主为“老头子”。在《上海滩野史・青帮的帮规》一文中说:“青帮头目实行家长式统治,以‘师父’名义招收徒弟传宗接代,其组织形式类似宗族或家族,具有强烈的神权和封建色彩。”“师父”是一帮之主、一“家”之主,是至高无上的领袖,故徒子徒孙皆称之为“老头子”,如黄金荣、杜月笙诸辈。“荣社的社长是黄金荣,黄虽然没有正式进香堂拜过‘老头子’,只是青帮中的‘空子’,但他在帮中势力极大,门徒众多”(《上海滩野史・帮会一瞥》)。凡加入帮会者,必拜黄金荣为“老头子”。恒社的“老头子”是杜月笙,他是青帮“通”字辈陈世昌的徒弟,也就是说陈世昌是杜的“师父”和“老头子”。      枪手      在报纸的新闻报导中,经常会爆出这样的新闻:在一些极为庄重、严肃的考试中,如公务员录取、高中生考大学等考场上,查出某人冒名顶替进场应试。这个冒名顶替者,称之为“枪手”。   《肄海》说:“枪手,旧时指代人应考的人,亦称‘枪替手’。”清代小说《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凡是考试,都可以请枪手冒名顶替进场。”   代人应考,名之曰“枪手”;代人写文章、作画、写字、撰各种文牍者,亦称之为“枪手”。当今许多明星大腕,所写的关于自己生平事迹的传记,经报刊披露,多是花钱请“枪手”代写,但落下的却是自己的名字。   齐白石在《白石老人自述》一书中,说到他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应钦廉兵备道郭葆生之邀,去了钦州。“葆生本也会画几笔花鸟,留我住了几个月,叫他的如夫人跟我学画。他是一个好名的人,自己的画虽不太好,却很喜欢挥毫,官场中本没有真正的是非,求他画的人倒也不少。我到了之后,应酬画件,葆生就叫我代为捉刀,送我一笔润资。”代人作画,也就是枪手。   “捉刀”是一个典故。曹操欲挟天子册封自己为魏王,遭到皇后的反对,曹操便废了皇后。重臣崔琰对曹操欲称王,亦心怀不满,曹操早有觉察。在接见匈奴使节时,曹令崔琰假扮魏王,自己则捉刀立于侧。事毕,匈奴使者赞叹捉刀人乃英雄也。因上古以刀为笔,故“捉刀”引申为顶替别人做事或作文,此人则称之为“捉刀人”。   “枪手”和“捉刀人”,其义相近,只不过“枪手”一语,应流行于清代。   《凌霄一士随笔》的作者为徐凌宵、徐一士,清末民初人,此书中有《怆手》一文。“古来文人于文中代作他人辞歌,往往有之。如柳宗元《故襄阳丞赵君墓志铭》有云:‘卜秦俐兆之曰:金食其墨,而火以贵……’林纾《柳文研究法》谓:鄙意兆词或柳州代为之制。”   林纾即著名文学家、翻译家,他还指出柳宗元在《道州薛伯高毁鼻亭碑记》中的“州民之歌,子厚又作枪手矣。”      山长      友人和同学中,有的在大学任重要领导职务,有的在作协系统所办的文学院当头,见面时,大伙都会称其为“山长”。湖南省作家协会所办之毛泽东文学院,年久资深,院长是挚友、散文家梁瑞郴,我们常称他为“梁山长”。   “山长”之名,最早见于《剂湘近事》。五代时,名儒蒋维东,隐居于湖南南岳衡山讲学,他的弟子称他为“山长”。到了元代,书院正式设“山长”一职,“山长”除讲学之外,并总领院务。清乾隆时,书院的总负责人改称“院长”,但到清末,仍称“山长”。宋代时,名儒雷简夫,隐居治学,出入乘牛,戴铁冠,自号“山长”(见《宋史》)。   《凌霄-士随笔・山长名称之兴废》说:“元制设山长,遂为教授书院者之定称。不必有山矣。明清因之。乾隆三十年上谕:‘各省书院,延师训课,向有山长之称,名义殊为未协。既日书院;则主讲席者自应称为院长。’是已明谕改称,然以相沿已久,犹多呼为山长也。”   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历代薪火相传,从未废圮,育人多矣。书院座落于长沙城西岳麓山上,“大江横前,碧波粼粼,山壑中古树参天,素以‘泉涧盘绕,诸峰叠秀’的自然景色称胜”(《中国书院揽胜》)。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刘珙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增建山斋为山长居处”(见上书)。清代是岳麓书院大发展时期,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为其御书“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匾额,把岳麓书院提高到理学正宗地位。“主教者多为学术大师,如山长王文清,独治朴学,卓然为一代鸿儒。山长罗典、旷敏本、李文昭、王先谦等都是著名的汉学家”(见上书)。在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岳麓书院的学生中,脱颖而出一大批经世致用人才,如著名思想家魏源、改革家陶澍、外交家郭嵩焘、中兴大臣曾国藩和左宗棠……他们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宋代名儒张拭,任岳麓书院山长时,住在“山斋”。逢朱熹来访,也寓居于此,两人分别作同题《山斋》五言诗以纪:“藏书楼上头,读书楼下屋。怀哉千载心,俯仰数椽足”(朱熹)。“叠石小峥嵘,修篁高下生。地偏人迹罕,古井辘轳鸣”(张拭)。      宁馨儿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人夸奖长得俊美、言谈举止雅静的小孩子为“宁馨儿”。从字面上看,“宁”者,雅静;“馨”者,芬芳。这样的小孩子当然招人喜爱。但这是望文生义,“宁馨儿”原本的意思并非这样。   “宁馨”在晋、唐、宋时,是常用的俗语。“王若虚《滹南遗老集・谬误杂辨》

引城阳居士《桑榆杂录》:‘宁,犹如此;馨,语助也’”(《辞海》)。   唐人刘禹锡《赠日本僧智藏》诗云:“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宋人苏东坡《平山堂次王居卿祠部韵》诗也说:“六朝兴废余丘垅,空使奸雄笑宁馨。”在这里“宁馨”皆是“如此”、“这样”的意思。   “宁馨儿”,《辞海》称:“犹今语这样的孩子。”   《晋书・王衍传》:“何物老妪,生宁馨儿。”   《南史・宋前废帝纪》:“太后疾笃,遣呼帝,帝曰:‘病人间多鬼可畏,那可往?’太后怒,语侍者曰:‘将刀来,破我腹,那得生宁馨儿!”太后发怒之语,译成白话为:拿刀来,剖开我的腹看看,怎么生了这样的儿子。   但《辞海》说“宁馨儿”一语,“后来多用于褒义”,就有些偏颇了。在文史掌故集《凌霄一士随笔》中,有一则《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说:“宁馨儿三字,今日文中常用之,不独以为文雅之词,且兼以为赞誉之词,诚昔人所料不到也……近人望文生义,以其既安宁,复馨香,字面好看,乃用于赞誉小儿之雅称,或并省略儿字而‘那样’竟若作‘安宁馨香之小儿’解矣,真怪事也。”   《晋书・王衍传》中,因名士山涛看到儿童时代的王衍“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才发出“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的赞叹。这里的“宁馨儿”含有褒义。而《南史・宋前废帝纪》中,太后的儿子不仁不孝,卑屑、鄙俗,她所说的“那得生宁馨儿”则是贬义了。故“宁馨儿”一语,本身无褒无贬,而是要结合其它文字来考察。   时至今日,人们用“宁馨儿”来比喻、夸赞可爱的孩子,属于用语不当。      大手笔      夸奖某人的文章写得佳妙,或书画作得精美,人们会禁不住说:“那真是大手笔!”   赞誉谁办事有气魄,而且取得很让人瞩目的成果,也会说:“此人有大手笔!”   “大手笔”一语,出典何处?   “大手笔,旧指有关朝廷大事的文字”(《辞海》)。《晋书・王殉传》载:“殉梦人以大笔如橼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殉所草。”王殉极有才华,年仅弱冠,就与谢玄一道当上了大司马桓温的属吏,桓温对他们也十分欣赏和器重。尔后,王殉在东晋孝武帝时,任尚书令,官职显赫。引文中的故事,也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梦中有人将如椽之笔交与他,醒来后他便预感到“此当有大手笔事”,即将要起草有关朝廷大事的公文要件。   “大手笔”一语,“也指有名的文章家或作品”(《辞海》)。《新唐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对号燕、许大手笔。”   “大手笔”又称“如椽笔”,两者意思相同。古诗中有句云:“烦公更�如椽笔,摹尽云天不尽容。”“如椽笔”,又常用来比喻笔力雄健,“气吞万里如虎”。   比喻某人不仅文章惊世,而且有大作为、大成就,也称“大手笔”。唐人白居易在《冯宿除兵部郎中知制诰制》一文中说:“吾闻武德暨开元中,颜师古、陈叔达、苏颞称大手笔。”   以后。夸赞某人阔绰,敢于大把花钱,亦名曰“大手笔”。“金慕暾又是个大手笔,整把银子撒出来,毫无吝色”(清《负曝闲谈》)。      狐朋狗友・驴友      俗语中将一群不三不四、行为不端的人纠集在一起,称之为“狐朋狗友”。   “狐朋狗友”脱胎于成语“狐群狗党”。元代无名氏所作的戏曲《气英布》第四折:“咱若不是扶刘锄项,逐着那狐群狗党,兀良怎显得咱这黥面当王。”《红楼梦》第九十回:“连一个正经的也没有,来一起子,都是些狐群狗党。”该书第十回:“恼的是那狐朋狗友,搬弄是非,调三窝四。”   狐,狡猾、阴险、多疑,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与鼠一样可恶,有关它们的成语比比皆是:“狐奔鼠窜”、“狐潜鼠伏”,“狐鼠之徒”、“狐凭鼠伏”……而狗仗势帮凶、摇尾乞怜的种种丑态,亦为人之不齿,谓之“狐鸣狗盗”,“誓与义士忠臣,共剪狐鸣狗盗”(《旧唐书・郑畋传》)。   “狐朋狗友”,自然是一群小人、坏人、恶人。   “朋”和“友”的原意,在古代典籍中,则各有不同。“同门日朋”,跟着同一个老师学习的人称为“朋”,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同学”。而“同志为友”,志同道合的人方以“友”称之,也就是今天常说的“同志”。   “狐朋狗友”,既是同门――邪门歪道,也是同志――以损人利己为目的。   这几年,网络和报纸上,又出现了一个新词:“驴友”。   “驴友”,是指户外、自助的旅游者,彼此相邀,确定所去的风景地,而且背着行李,与驴一样,以负重徒步旅行为主。   “驴友”与“旅游”谐音。   称“驴友”而不称“驴朋”,细想来颇有道理。一群陌生人来自各地,年纪、性别、经历各不相同,但热爱大自然,敢于吃苦,培养战胜困难的耐力和毅力。“友”在古文中,是个会意字:两只右手紧紧握在一起,表达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以及人与人之间深厚的交情。《论语・季氏》说:“友直、友谆、友多闻,益矣。”译成白话为:与正直的、诚实的、见闻渊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事。

  老头子      在日常口语中,北方称上年岁的男性老者为“老头儿”,南方则称之为“老头子”。   湖南女性,特别是中、老年女性,在与人交谈时说到“丈夫”时,也往往以“我家老头子”一语代之。   到了现在,一个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资深年长,具有很高的权威,下属也背地里称其为“老头子”。   在清代,“老头子”还成为皇帝的一种尊称。“何义门(何焯)先生值南书房时,尝夏日裸体坐。仁皇帝(康熙)骤至,不及避,因匿炉坑中。久之不闻五音,乃作吴音问人曰:‘老头子去否?’上大怒,欲置之法。先生徐曰:‘先天不老之谓老,首出庶物之谓头,父天母地之谓子,非有心诽谤也。’上大悦,乃舍之”(清・昭连《啸亭杂寻》)。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则发生在纪晓岚身上,见杨汝泉所著的《滑稽故事类编》中。“河间纪晓岚先生,一日在朝房待漏,坐久倦甚,戏语同僚曰:‘老头儿胡尚迟迟其来?’”话音刚落,乾隆皇帝已到了,令其解释“老头儿”的不敬之意。反应敏捷的纪晓岚从容而答:“万寿无疆谓之老,顶天立地谓之头,父天母地谓之儿。”于是,圣上喜逐颜开。另一则文章中,纪晓岚说“老头子”是“都中人称皇上之普通名辞也。夫称曰万岁,岂非老乎?君日元首,得非头乎?皇上为天之子而子万民,是以谓之子也。”   一国之尊被称之为“老头子”,到国民党蒋介石统治旧中国时,此风亦延续下来。蒋的部下,在背底里谈论他时,也往往称其为“老头子”。   此外,旧时代的青红帮,亦称帮主为“老头子”。在《上海滩野史・青帮的帮规》一文中说:“青帮头目实行家长式统治,以‘师父’名义招收徒弟传宗接代,其组织形式类似宗族或家族,具有强烈的神权和封建色彩。”“师父”是一帮之主、一“家”之主,是至高无上的领袖,故徒子徒孙皆称之为“老头子”,如黄金荣、杜月笙诸辈。“荣社的社长是黄金荣,黄虽然没有正式进香堂拜过‘老头子’,只是青帮中的‘空子’,但他在帮中势力极大,门徒众多”(《上海滩野史・帮会一瞥》)。凡加入帮会者,必拜黄金荣为“老头子”。恒社的“老头子”是杜月笙,他是青帮“通”字辈陈世昌的徒弟,也就是说陈世昌是杜的“师父”和“老头子”。      枪手      在报纸的新闻报导中,经常会爆出这样的新闻:在一些极为庄重、严肃的考试中,如公务员录取、高中生考大学等考场上,查出某人冒名顶替进场应试。这个冒名顶替者,称之为“枪手”。   《肄海》说:“枪手,旧时指代人应考的人,亦称‘枪替手’。”清代小说《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凡是考试,都可以请枪手冒名顶替进场。”   代人应考,名之曰“枪手”;代人写文章、作画、写字、撰各种文牍者,亦称之为“枪手”。当今许多明星大腕,所写的关于自己生平事迹的传记,经报刊披露,多是花钱请“枪手”代写,但落下的却是自己的名字。   齐白石在《白石老人自述》一书中,说到他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应钦廉兵备道郭葆生之邀,去了钦州。“葆生本也会画几笔花鸟,留我住了几个月,叫他的如夫人跟我学画。他是一个好名的人,自己的画虽不太好,却很喜欢挥毫,官场中本没有真正的是非,求他画的人倒也不少。我到了之后,应酬画件,葆生就叫我代为捉刀,送我一笔润资。”代人作画,也就是枪手。   “捉刀”是一个典故。曹操欲挟天子册封自己为魏王,遭到皇后的反对,曹操便废了皇后。重臣崔琰对曹操欲称王,亦心怀不满,曹操早有觉察。在接见匈奴使节时,曹令崔琰假扮魏王,自己则捉刀立于侧。事毕,匈奴使者赞叹捉刀人乃英雄也。因上古以刀为笔,故“捉刀”引申为顶替别人做事或作文,此人则称之为“捉刀人”。   “枪手”和“捉刀人”,其义相近,只不过“枪手”一语,应流行于清代。   《凌霄一士随笔》的作者为徐凌宵、徐一士,清末民初人,此书中有《怆手》一文。“古来文人于文中代作他人辞歌,往往有之。如柳宗元《故襄阳丞赵君墓志铭》有云:‘卜秦俐兆之曰:金食其墨,而火以贵……’林纾《柳文研究法》谓:鄙意兆词或柳州代为之制。”   林纾即著名文学家、翻译家,他还指出柳宗元在《道州薛伯高毁鼻亭碑记》中的“州民之歌,子厚又作枪手矣。”      山长      友人和同学中,有的在大学任重要领导职务,有的在作协系统所办的文学院当头,见面时,大伙都会称其为“山长”。湖南省作家协会所办之毛泽东文学院,年久资深,院长是挚友、散文家梁瑞郴,我们常称他为“梁山长”。   “山长”之名,最早见于《剂湘近事》。五代时,名儒蒋维东,隐居于湖南南岳衡山讲学,他的弟子称他为“山长”。到了元代,书院正式设“山长”一职,“山长”除讲学之外,并总领院务。清乾隆时,书院的总负责人改称“院长”,但到清末,仍称“山长”。宋代时,名儒雷简夫,隐居治学,出入乘牛,戴铁冠,自号“山长”(见《宋史》)。   《凌霄-士随笔・山长名称之兴废》说:“元制设山长,遂为教授书院者之定称。不必有山矣。明清因之。乾隆三十年上谕:‘各省书院,延师训课,向有山长之称,名义殊为未协。既日书院;则主讲席者自应称为院长。’是已明谕改称,然以相沿已久,犹多呼为山长也。”   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历代薪火相传,从未废圮,育人多矣。书院座落于长沙城西岳麓山上,“大江横前,碧波粼粼,山壑中古树参天,素以‘泉涧盘绕,诸峰叠秀’的自然景色称胜”(《中国书院揽胜》)。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刘珙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增建山斋为山长居处”(见上书)。清代是岳麓书院大发展时期,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为其御书“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匾额,把岳麓书院提高到理学正宗地位。“主教者多为学术大师,如山长王文清,独治朴学,卓然为一代鸿儒。山长罗典、旷敏本、李文昭、王先谦等都是著名的汉学家”(见上书)。在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岳麓书院的学生中,脱颖而出一大批经世致用人才,如著名思想家魏源、改革家陶澍、外交家郭嵩焘、中兴大臣曾国藩和左宗棠……他们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宋代名儒张拭,任岳麓书院山长时,住在“山斋”。逢朱熹来访,也寓居于此,两人分别作同题《山斋》五言诗以纪:“藏书楼上头,读书楼下屋。怀哉千载心,俯仰数椽足”(朱熹)。“叠石小峥嵘,修篁高下生。地偏人迹罕,古井辘轳鸣”(张拭)。      宁馨儿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人夸奖长得俊美、言谈举止雅静的小孩子为“宁馨儿”。从字面上看,“宁”者,雅静;“馨”者,芬芳。这样的小孩子当然招人喜爱。但这是望文生义,“宁馨儿”原本的意思并非这样。   “宁馨”在晋、唐、宋时,是常用的俗语。“王若虚《滹南遗老集・谬误杂辨》

引城阳居士《桑榆杂录》:‘宁,犹如此;馨,语助也’”(《辞海》)。   唐人刘禹锡《赠日本僧智藏》诗云:“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宋人苏东坡《平山堂次王居卿祠部韵》诗也说:“六朝兴废余丘垅,空使奸雄笑宁馨。”在这里“宁馨”皆是“如此”、“这样”的意思。   “宁馨儿”,《辞海》称:“犹今语这样的孩子。”   《晋书・王衍传》:“何物老妪,生宁馨儿。”   《南史・宋前废帝纪》:“太后疾笃,遣呼帝,帝曰:‘病人间多鬼可畏,那可往?’太后怒,语侍者曰:‘将刀来,破我腹,那得生宁馨儿!”太后发怒之语,译成白话为:拿刀来,剖开我的腹看看,怎么生了这样的儿子。   但《辞海》说“宁馨儿”一语,“后来多用于褒义”,就有些偏颇了。在文史掌故集《凌霄一士随笔》中,有一则《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说:“宁馨儿三字,今日文中常用之,不独以为文雅之词,且兼以为赞誉之词,诚昔人所料不到也……近人望文生义,以其既安宁,复馨香,字面好看,乃用于赞誉小儿之雅称,或并省略儿字而‘那样’竟若作‘安宁馨香之小儿’解矣,真怪事也。”   《晋书・王衍传》中,因名士山涛看到儿童时代的王衍“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才发出“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的赞叹。这里的“宁馨儿”含有褒义。而《南史・宋前废帝纪》中,太后的儿子不仁不孝,卑屑、鄙俗,她所说的“那得生宁馨儿”则是贬义了。故“宁馨儿”一语,本身无褒无贬,而是要结合其它文字来考察。   时至今日,人们用“宁馨儿”来比喻、夸赞可爱的孩子,属于用语不当。      大手笔      夸奖某人的文章写得佳妙,或书画作得精美,人们会禁不住说:“那真是大手笔!”   赞誉谁办事有气魄,而且取得很让人瞩目的成果,也会说:“此人有大手笔!”   “大手笔”一语,出典何处?   “大手笔,旧指有关朝廷大事的文字”(《辞海》)。《晋书・王殉传》载:“殉梦人以大笔如橼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殉所草。”王殉极有才华,年仅弱冠,就与谢玄一道当上了大司马桓温的属吏,桓温对他们也十分欣赏和器重。尔后,王殉在东晋孝武帝时,任尚书令,官职显赫。引文中的故事,也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梦中有人将如椽之笔交与他,醒来后他便预感到“此当有大手笔事”,即将要起草有关朝廷大事的公文要件。   “大手笔”一语,“也指有名的文章家或作品”(《辞海》)。《新唐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对号燕、许大手笔。”   “大手笔”又称“如椽笔”,两者意思相同。古诗中有句云:“烦公更�如椽笔,摹尽云天不尽容。”“如椽笔”,又常用来比喻笔力雄健,“气吞万里如虎”。   比喻某人不仅文章惊世,而且有大作为、大成就,也称“大手笔”。唐人白居易在《冯宿除兵部郎中知制诰制》一文中说:“吾闻武德暨开元中,颜师古、陈叔达、苏颞称大手笔。”   以后。夸赞某人阔绰,敢于大把花钱,亦名曰“大手笔”。“金慕暾又是个大手笔,整把银子撒出来,毫无吝色”(清《负曝闲谈》)。      狐朋狗友・驴友      俗语中将一群不三不四、行为不端的人纠集在一起,称之为“狐朋狗友”。   “狐朋狗友”脱胎于成语“狐群狗党”。元代无名氏所作的戏曲《气英布》第四折:“咱若不是扶刘锄项,逐着那狐群狗党,兀良怎显得咱这黥面当王。”《红楼梦》第九十回:“连一个正经的也没有,来一起子,都是些狐群狗党。”该书第十回:“恼的是那狐朋狗友,搬弄是非,调三窝四。”   狐,狡猾、阴险、多疑,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与鼠一样可恶,有关它们的成语比比皆是:“狐奔鼠窜”、“狐潜鼠伏”,“狐鼠之徒”、“狐凭鼠伏”……而狗仗势帮凶、摇尾乞怜的种种丑态,亦为人之不齿,谓之“狐鸣狗盗”,“誓与义士忠臣,共剪狐鸣狗盗”(《旧唐书・郑畋传》)。   “狐朋狗友”,自然是一群小人、坏人、恶人。   “朋”和“友”的原意,在古代典籍中,则各有不同。“同门日朋”,跟着同一个老师学习的人称为“朋”,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同学”。而“同志为友”,志同道合的人方以“友”称之,也就是今天常说的“同志”。   “狐朋狗友”,既是同门――邪门歪道,也是同志――以损人利己为目的。   这几年,网络和报纸上,又出现了一个新词:“驴友”。   “驴友”,是指户外、自助的旅游者,彼此相邀,确定所去的风景地,而且背着行李,与驴一样,以负重徒步旅行为主。   “驴友”与“旅游”谐音。   称“驴友”而不称“驴朋”,细想来颇有道理。一群陌生人来自各地,年纪、性别、经历各不相同,但热爱大自然,敢于吃苦,培养战胜困难的耐力和毅力。“友”在古文中,是个会意字:两只右手紧紧握在一起,表达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以及人与人之间深厚的交情。《论语・季氏》说:“友直、友谆、友多闻,益矣。”译成白话为:与正直的、诚实的、见闻渊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事。


相关内容

  • 129运动班会主持稿
  • 女:翻开十二月的日历,我们仿佛看见,那怒形于色的人群,正潮水般的涌向天-安-门前; 男:翻开十二月的日历,我们仿佛听见,那激越高昂的呼声,越八十年的时光隧道,正清晰的响在耳边女:祖国母亲岂容蹂躏, 男:中华大地哪能踏践, 合:这是一群热血青年正义的呐喊,这是一群爱国志士光荣宣言 女:象一座岩浆迸发的 ...

  • 纪念"一二九"运动演讲比赛串词
  • 女:翻开十二月日历我们仿佛看见那怒形于色人群正潮水般涌向天安门前: 男:翻开十二月日历我们仿佛听见那激越高昂呼声越八十年时光隧道正清晰响在耳边 女:祖国母亲岂容蹂躏 男:中华大地哪能踏践 合:这一群热血青年正义呐喊这一群爱国志士光荣宣言 女:象一座岩浆迸发火山似一柄刺向黑暗利剑 男:似一股奔涌而来洪 ...

  • 纪念"一二·九"运动六十九周年演讲比赛串词
  • 县三中团总支纪念"一二·九"运动六十九周年 演讲比赛串词 女:翻开十二月的日历,我们仿佛看见,那怒形于色的人群,正潮水般的涌向天安门前: 男:翻开十二月的日历,我们仿佛听见,那激越高昂的呼声,越八十年的时光隧道,正清晰的响在耳边 女:祖国母亲岂容蹂躏, 男:中华大地哪能踏践, 合 ...

  • 汉字的来由
  • 满意回答 2011-09-25 18:49 1.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 ...

  • "庆祝教师节演讲赛"主持词
  • 史萌雅: 金风送欢笑,丹桂花香飘.老师的节日,今天又来到. 合: --老师,您辛苦了 付贝贝: 是谁--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史萌雅: 您用辛勤的汗水,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付: 是谁--把调皮的我们,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史: 您的 ...

  • 无来由 (山东方言故事)
  • 在俺这块块里,没有用地废话就叫无来由. 俺家雀子二哥,爱说无来由.为啥叫他家雀子二哥,为周他脑袋瓜子小,和了家雀脑袋差不离,在家排行老二,就为周这个. 头年里,三猪在城里找了个小老婆,家来就跟三猪嫂子闹离婚,三猪嫂子为周孩子小,不愿意打离婚,三猪烦连,找茬采周三猪嫂子了头发,打三猪嫂子.俺家雀子二哥 ...

  • 寻根探源电子书
  • 寻根探源 作者:张文彬主编 出版日期:2003 页数:216 关键词:科学知识 普及读物 张文彬 分类: 综合性图书 >综合性普及读物 在线阅读寻根探源电子书 超星阅读器 阅读1 阅读2 下载图书 阅读器阅读/下载图书须安装超星阅读器,立即下载 添加到学习计划 收藏 您已推荐200人推荐 分享 ...

  • 中国各省份名称来由
  • 中国各省份名称来由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得名.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得名.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 河南:以在黄河之南得名.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 河北:以在黄河之北得名.明设北平省:后称北直隶:清改直隶省:1929年改 ...

  • 关于3.8妇女节的来由,您知道吗?
  • 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又称三八节.妇女节.三八国际妇女节,是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一个世纪以来,各国妇女为争取自身的权利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妇女节来源 1909年3月8日,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市的女工和全国纺织.服装业的工人举行规模巨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