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不宜王

电影   《一维》   导演: 吕乐   原著:鹿桥   解读:胡兰成   上映日期: 2013-08   本刊推荐:★★★   《一维》是内地第五代导演吕乐具有强烈探索意味的微电影作品,改编自美籍华裔作家鹿桥的短篇小说《人子》。鹿桥先后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和耶鲁大学,获得美术史博士学位,留美任教。在小说创作领域有奇诡表现,《未央歌》是被内地忽视很久的《围城》类小说,而短篇小说集《人子》十三篇犹如鲁迅的《彷徨》和《故事新编》,对于人性汪洋、幽暗、精深、异质有着特别的发挥。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78级的吕乐,以摄影师的身份入行,终以风格突出的导演为观众所知。《一维》从片名开始,就对《人子》进行了继承性革新,首先将印度故事转述为童音旁白的寓言。原文本就洗练、曲笔经营、寄寓幽深,影像更是黑白分明、真人剪影,以中国水墨画为背景,兼有皮影戏元素,神韵隽永,通片是对善恶的分辨、判断与历练,当然现代人忽然跳出来纵论世界诸宗教的识见,也让部分观众愕然,实则那些看法多数来自胡兰成。   1974年,台湾地区远景出版公司初版《人子》。《人子》讨论的是哲人不宜为王的命题,这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母题之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里雄辩得到答案,既然世界的本质就是精神,而一切皆完备的哲人王 便可以替代大众(公民、人民不等)进行思考和选择。哲人王超越经验之上,作为人类的共同理想和心灵史观而存在。《人子》和《一维》中的太子,便是被认定的哲人王,他的老师在原著中是婆罗门教大法师,教给他一切知识、技能,从分辩善恶开始。《人子》更多宗教色彩, 而《一维》则多以人性阐释, 即使有五个现代人插入说儒释道的善恶观。   十五岁的太子,游学归来,口碑誉满天下,分辨善恶的剑法已经天下无敌,哲人王即将登基。在高台之上,老法师突然如同孙悟空与六耳猕猴一般,两个分身同时问太子“你看我是善,还是恶?”太子陷于惘然之中,他回忆起“你只有一击的机会,一击不中,自己就要被击,就要丧生!”的终极训诫,不过老法师又说“丧生固然可哀,仍然只是一生一死的事。若是判断错误,杀了善,纵了恶……” 就在太子犹豫不定之时,老法师空手夺剑,直上、直下、将太子一剑劈成两半。六年的游历,在善恶路上的烛照洞明、生死河的跋涉苦旅,就这样结束。   这个太子,白日飞升,成佛去了,本身有着存在主义终极体验的感觉,令我想起《铸剑》里的眉间尺,虽然表面看来后者是极度张扬的复仇,而前者则是顺其自然的自我发展,然而都是企图达到人生境界的制高点,他们的人生,注定要做太子或者为父复仇,没有其他路可以选择,有经验者会给他们指路,同时又会遇到自我的潜意识,《人子》和《一维》里的船夫,《铸剑》的黑衣人,都可以看做是他们的分身。船夫说河对面生死相反、善恶相悖,其实两岸都是苍茫,这时候老法师昏睡过去,无法监督或者释疑。《铸剑》里的黑衣人,终究是给了眉间尺复仇的可能性,就是先行杀死自己,然后将命运交托出去,最终两人及国王的头颅在一大口锅里混战一团。而但丁的《地狱》、歌德的《浮士德》、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也有指引者、诱惑者对主人公进行人性的锻造,最终裁决的只能是人子。

注 解

  柏拉图认为,哲学家应当作统治者全面管理城邦事务,包括对后继者的培养,以此对抗城邦的衰退。哲人王对宇宙、世界、社会、自然、道德、法律、人情、世故等都有着独到、客观而全面的认识,能够设置出完善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   孔子、耶稣、释迦穆尼都是人子,然而他们成为圣人,凭借的就是牺牲、坚毅和布道,太子也是如此(当然短篇小说和微电影只能从略)。   善和恶有如名家辩论时的抽象点,要么至大无外,要么至小无内,内涵和外延都容不得半点含糊,杀人剑法和活人剑法取决于自己的刹那判断,太子的犹豫本身就说明他不足以担当杀伐果断的王。   云飞扬   1978年生于山东日照,知名娱乐评论人,现居北京。

电影   《一维》   导演: 吕乐   原著:鹿桥   解读:胡兰成   上映日期: 2013-08   本刊推荐:★★★   《一维》是内地第五代导演吕乐具有强烈探索意味的微电影作品,改编自美籍华裔作家鹿桥的短篇小说《人子》。鹿桥先后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和耶鲁大学,获得美术史博士学位,留美任教。在小说创作领域有奇诡表现,《未央歌》是被内地忽视很久的《围城》类小说,而短篇小说集《人子》十三篇犹如鲁迅的《彷徨》和《故事新编》,对于人性汪洋、幽暗、精深、异质有着特别的发挥。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78级的吕乐,以摄影师的身份入行,终以风格突出的导演为观众所知。《一维》从片名开始,就对《人子》进行了继承性革新,首先将印度故事转述为童音旁白的寓言。原文本就洗练、曲笔经营、寄寓幽深,影像更是黑白分明、真人剪影,以中国水墨画为背景,兼有皮影戏元素,神韵隽永,通片是对善恶的分辨、判断与历练,当然现代人忽然跳出来纵论世界诸宗教的识见,也让部分观众愕然,实则那些看法多数来自胡兰成。   1974年,台湾地区远景出版公司初版《人子》。《人子》讨论的是哲人不宜为王的命题,这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母题之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里雄辩得到答案,既然世界的本质就是精神,而一切皆完备的哲人王 便可以替代大众(公民、人民不等)进行思考和选择。哲人王超越经验之上,作为人类的共同理想和心灵史观而存在。《人子》和《一维》中的太子,便是被认定的哲人王,他的老师在原著中是婆罗门教大法师,教给他一切知识、技能,从分辩善恶开始。《人子》更多宗教色彩, 而《一维》则多以人性阐释, 即使有五个现代人插入说儒释道的善恶观。   十五岁的太子,游学归来,口碑誉满天下,分辨善恶的剑法已经天下无敌,哲人王即将登基。在高台之上,老法师突然如同孙悟空与六耳猕猴一般,两个分身同时问太子“你看我是善,还是恶?”太子陷于惘然之中,他回忆起“你只有一击的机会,一击不中,自己就要被击,就要丧生!”的终极训诫,不过老法师又说“丧生固然可哀,仍然只是一生一死的事。若是判断错误,杀了善,纵了恶……” 就在太子犹豫不定之时,老法师空手夺剑,直上、直下、将太子一剑劈成两半。六年的游历,在善恶路上的烛照洞明、生死河的跋涉苦旅,就这样结束。   这个太子,白日飞升,成佛去了,本身有着存在主义终极体验的感觉,令我想起《铸剑》里的眉间尺,虽然表面看来后者是极度张扬的复仇,而前者则是顺其自然的自我发展,然而都是企图达到人生境界的制高点,他们的人生,注定要做太子或者为父复仇,没有其他路可以选择,有经验者会给他们指路,同时又会遇到自我的潜意识,《人子》和《一维》里的船夫,《铸剑》的黑衣人,都可以看做是他们的分身。船夫说河对面生死相反、善恶相悖,其实两岸都是苍茫,这时候老法师昏睡过去,无法监督或者释疑。《铸剑》里的黑衣人,终究是给了眉间尺复仇的可能性,就是先行杀死自己,然后将命运交托出去,最终两人及国王的头颅在一大口锅里混战一团。而但丁的《地狱》、歌德的《浮士德》、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也有指引者、诱惑者对主人公进行人性的锻造,最终裁决的只能是人子。

注 解

  柏拉图认为,哲学家应当作统治者全面管理城邦事务,包括对后继者的培养,以此对抗城邦的衰退。哲人王对宇宙、世界、社会、自然、道德、法律、人情、世故等都有着独到、客观而全面的认识,能够设置出完善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   孔子、耶稣、释迦穆尼都是人子,然而他们成为圣人,凭借的就是牺牲、坚毅和布道,太子也是如此(当然短篇小说和微电影只能从略)。   善和恶有如名家辩论时的抽象点,要么至大无外,要么至小无内,内涵和外延都容不得半点含糊,杀人剑法和活人剑法取决于自己的刹那判断,太子的犹豫本身就说明他不足以担当杀伐果断的王。   云飞扬   1978年生于山东日照,知名娱乐评论人,现居北京。


相关内容

  • 高考作文:沉重的责任
  • "沉重的责任"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哲人,寻求解脱之法.哲人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什么感觉."那人照哲人说的去做了,哲人便到路的另一头等他. 过了一会儿,那个 ...

  • 习惯于失去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习惯于失去周国平 ①出门时发现,搁在楼道里的那辆新自行车不翼而飞了.两年之中,这已是第三辆.我一面为世风摇头,一面又感到内心比前两次失窃时要平静得多. ②莫非是习惯了? ③也许是.近年来,我的生活中接连遭到惨重的失去,相比之下,丢辆把自行车真是不足挂齿.生活的劫难似乎 ...

  • 海德格尔的教席,以及哲学家为什么爱暴政?
  • 张向荣 在知识界闹得沸沸扬扬的海德格尔"黑色笔记本"事件,最近又爆出新闻:据媒体报道,海德格尔从他老师胡塞尔手里接过并传给后人的弗莱堡大学哲学教席,可能被该大学以拒绝延长现任期限的方式取消. 从百卷本<海德格尔全集>陆续出版开始,他主要写于1931-1941年的笔记里 ...

  • 『学术中国』[学术资讯]关于哲人思想的高度和视阈问题
  • 作者:黔粤行   发表日期:2010-7-17 12:51:14 据可证史料,从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公元前547或546)创建哲学,到黑格尔(1770-1831)贬低中国哲学,再到德里达(1930-2004)说"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1]直至今天的人类形而上学和实证主义 ...

  • "无为而治"与"自然秩序"
  • "无为而治"与"自然秩序" 张岱年先生说:"所谓无为,即统治者不干涉或尽量少干涉人民的生活."国愈大,政令愈不宜轻举妄动,因为实际情况时常比政令设计要复杂得多,折腾历来是治政之大忌. 1983年,被称为"伟大的传播者"的 ...

  • 如何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 如何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能够学习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 ...

  • 自由教育和责任
  • 施特劳斯:自由教育和责任 陈克艰 译 成人教育基金会跟我联系,建议我写一篇论自由教育和责任的文章,我的第一反应并不是高兴.我在许多方面有赖于教育管理当局因而也有赖于为教育服务的各个机构,所以我在思考这些事情(如果我曾经思考过它们的话)时是心怀敬畏的,这种敬畏来自夹杂着无知的感激和理解.(译按:哈哈! ...

  • 信仰是一种韧性+微课堂
  • 信仰是一种韧性 段奇清 一天,有两个青年来到一位哲人的家,他们问哲人:信仰是什么?哲人似乎没听见一样,继续着他手中的活儿. 原来哲人正在准备午餐,只见他袖子卷得老高,双手搂着一团面,揉一会儿,撒一些面粉,再用双手使劲揉.随着时间的推移,手中的面团越来越白,越来越有劲道,越来越有韧性--这时,一位青年 ...

  • 作文材料及立意1
  • 材料作文审题及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哲人,寻求解脱之法.哲人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那人照哲人说的去做了,哲人便到路的另一头等他. 过了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