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发银行数据标准体系建设
国家开发银行(CHINADevelopment Bank Co.,Ltd)简称国开行,成立于1994年
3月,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是直属于国务院领导的、政府全资拥有的国有商业性银行,2008年12月改制成为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国开行自成立以来,致力于实现金融和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和薄弱环节,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建设,大力拓展海外业务,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银行数据标准化在促进企业向信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增强银行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国开行自2008年成立专门的数据标准管理机构以来,从规划、组织机制、制度、标准制定和实施等方面构建企业数据标准体系,开启了国开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标准化时代。
一、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数据标准体系规划
国开行秉承“规划先行”的理念,借鉴FS-LDM(金融服务逻辑数据模型),立足开行集团架构特点,规划了数据标准体系框架,包括基础类数据标准、分析类数据标准和专有类数据标准,绘制了数据标准化工作蓝图,有效指导后续标准制定实施工作。
(二)建立数据标准化工作机制
1.工作组织
以数据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转型是一种理念的转变,需要银行高层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更需要整个企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国开行构建了数据标准管理组织架构,形成了高层决策、数据标准管理部门统筹、全行各部门参与的数据标准管理长效机制,其中行长信息化办公会是数据标准化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数据标准化工作小组负责组织推动全行数据标准化工作。
2.制度建设
国开行于2010年发布《国家开发银行数据标准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明确了在标准化工作中相关方的职责,建立了数据标准制定与发布、落地执行流程、变更与复审机制,使数据标准在机制上做到与时俱进,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三)数据标准制定
国开行坚持以“内外部标准有机结合”、“业务与技术融合”、“标准制定与落地衔接”、“基础类标准中7个主题有机组合”、“基础类与分析类标准有机结合”的方法,按照“现状调研-标准定义-标准映射-执行建议”的工作步骤开展数据标准制定工作。截至目前已发布《国家开发银行基础类数据标准》和《国家开发银行管理分析类数据标准》,包括客户、产品、协议、交易、资产、财务、内部机构与员工7个主题共2406项基础类数据
标准和1068项管理分析类数据标准,覆盖我行信贷、资金、财会、风险等关键业务条线,基本形成行内数据标准完整的体系框架。
(四)依托系统对数据标准进行管理
从2008年期持续建设和不断完善数据管理系统,强化数据标准管理,充分发挥系统在数据标准维护、监督检查等管理方面以及对外宣传窗口的作用。
二、标准实施情况
(一)总体情况。截至目前,国开行在核心、全流程信贷、中小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和数据仓库等重要IT 系统以及和其相关联的37个周边系统中完成1735项标准落地,标准实施覆盖了开行90%以上的业务以及全部关键IT 系统,同时开展了客户、机构与员工、产品及行业代码的专项落地工作,点面结合,有效地保证了系统间的数据规范性和一致性。同步组织完成各类系统标准落地后的20万余项历史数据的清洗与核对工作,有效解决含义及口径不清,数据质量差等历史遗留问题。
(二)充分发挥组织机制优势。
1、行领导高度重视是数据标准化推动的决定力量。行领导多次对标准化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和要求,有力推动国开行标准化工作。陈元董事长指示“全面推进数据标准化工作”,郑之杰行长要求“做好数据标准在业务领域和技术领域的落地,实现数据标准对业务发展和IT 建设的规范和引导作用”。行领导明确要求2012年全流程、中小企业和数据仓库等重大项目投产要把数据标准落地做为必要条件。
2、数据标准管理从组织层面做到与信息科技有效融合。国开行在信息科技局下设数据标准管理专门机构,具有先天的内生优势,做到了标准实施与IT 系统建设的无缝衔接,决定了标准落地的问题永远是“人民内部矛盾”,从而利于协调和解决。
3、探索形成了“数据标准制定与落地互动,基础类数据标准与分析类数据标准互通,数据标准在业务领域与IT 系统落地并重”标准化方法。将基础类数据标准与分析类数据进行映射,保证了从基础数据到指标数据的贯通。将制定与落地同步开展,抓住系统建设的关键时机,推动数据标准的落地,既在落地过程中检验了标准制定成果,又通过落地将标准制定成果效益最大化。
(三)有机结合行内重大项目建设,灵活高效推动标准制定落地工作。
1、正式发布《数据标准在IT 系统中落地工作方案》。明确了数据标准落地的工作原则和目标,提出了数据标准落地“六步法”,即“编计划、定范围、找差异、估影响性、提方案和落系统”,有效指导项目组开展标准落地工作。
2、形成了与时俱进标准落地工作模式。开行数据标准管理部门先后投入30人近7000人天组织实施全行的标准化工作。针对行内重大关键系统,我们采取了“保姆式”的工作方式,通过标准工作小组进驻重大系统开发场地,与开发团队共同制定落标方案、共同开发测试等方式,保证了标准的落地和执行。针对行内目前IT 建设大发展时期,通过宣介、培训、
协调解决业务问题和考核等“胡萝卜加大棒”方式,逐步规范业务和IT 系统建设上的标准执行工作。
(四)助推国开行信息化建设转型。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由分散走向集中,数据的逻辑大集中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趋势。银行信息化的价值是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应用实现的,数据标准是数据大集中的关键,国开行吸取了同业数据大集中的教训,走出了“先建设数据标准,后建设数据仓库”数据大集中新模式,以数据标准的逻辑数据模型构成数据仓库数据模型的核心骨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逻辑大集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标准落地具体案例
1、客户标准落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设中依据客户数据标准中客户信息描述框架构建客户统一视图,提高系统开发效率;在数据处理中按照客户数据标准中的对公客户识别规则以及录入维护规则对客户信息进行整合,并对关键信息进行约束性校验提高数据质量。
2、信贷类产品数据标准落地。打通了行内贷前、贷后、核算环节产品数据流,提
升不同业务环节产品数据的一致性。原贷款种类存在分类维度交叉、类别不全、含义模糊等问题,导致贷款种类数据质量差,给经营管理分析带来困扰。标准落地实施后,规范了贷款种类,对7万条存量合同数据按照产品标准进行了清洗,提升了贷款种类数据质量,建立了贷前、贷后、核算产品信息的关联关系,使产品信息在整个信贷业务流程中贯通,提升产品信息一致性。
3、行业标准的落地。解决国开行多套行业代码现状、减少重复录入、适应监管要
求。由于历史原因,行内一直存在多套行业代码,并且数据不准确,给统计分析带来困难。通过行业标准实施,取消了3套老行业代码,同时对约4.5万条客户和项目的行业信息进行了清理,减少了重复录入,提高了数据质量,同时满足了监管部门按照新行业标准报送的要求。
三、标准化工作带来的效益
(一)提高生产效率,注入正能量。通过制定和实施国开行数据标准,统一了全行的数据业务含义和技术实现,避免了数据传递的转换和映射,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系统“多、小、散、乱”、业务管理口径不一、数据填报规则不清、数据难以跨系统、重复录入严重等老大难问题,极大提高了业务运行效率,极大解放了总分行一线生产力。
(二)业务精细化管理的有力抓手。国开行依托开发性金融与中长期投融资优势,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基础设施、民生金融和国际合作业务。标准成为业务管理的重要抓手,通过制定并推广产品标准、落地2011版国标行业代码、国标企业规模代码等工作,有力支持业务上精细化管理,握信贷总量、投向和进度,统筹调度,优化配置。其中在民生领域增大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贷款发放同比增长25%;助学贷款去年新增占市场份额达85%。
(三)在业内起到标准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在我行推行数据标准化工作,形成具有普适意义的标准化工作模式、方法和机制,对同业的数据标准化工作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通过宣介、交流和研讨等多种方式提升了整体金融行业的标准化水平。
(四)实现信息安全管理有据可依。信息的本质就是数据,通过实现数据标准化,转变了信息安全的管理方式,依据具体信息的标准定义易于检核数据的安全性、重要性和敏感性,成为信息管理的有利手段。
国开行通过建立数据标准体系,对促进数据集中与共享、提升数据质量、支持业务发展、满足监管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统一了业务和技术的数据字典,搭建业务和技术沟通的桥梁,提高了交互效率和数据质量,形成了标准的有效闭环管理。
后续国开行将通过着力在两方面加强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工作,一是做好与人行《银行业标准体系框架》衔接,在人民银行金标委领导下做好行业标准制定和执行工作;二是持续完善深入标准机制建设,把标准形成企业文化必要组成部分,更好推动业务发展。
(摘自:《中国标准化》海外版金融特刊)
国家开发银行数据标准体系建设
国家开发银行(CHINADevelopment Bank Co.,Ltd)简称国开行,成立于1994年
3月,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是直属于国务院领导的、政府全资拥有的国有商业性银行,2008年12月改制成为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国开行自成立以来,致力于实现金融和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和薄弱环节,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建设,大力拓展海外业务,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银行数据标准化在促进企业向信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增强银行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国开行自2008年成立专门的数据标准管理机构以来,从规划、组织机制、制度、标准制定和实施等方面构建企业数据标准体系,开启了国开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标准化时代。
一、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数据标准体系规划
国开行秉承“规划先行”的理念,借鉴FS-LDM(金融服务逻辑数据模型),立足开行集团架构特点,规划了数据标准体系框架,包括基础类数据标准、分析类数据标准和专有类数据标准,绘制了数据标准化工作蓝图,有效指导后续标准制定实施工作。
(二)建立数据标准化工作机制
1.工作组织
以数据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转型是一种理念的转变,需要银行高层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更需要整个企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国开行构建了数据标准管理组织架构,形成了高层决策、数据标准管理部门统筹、全行各部门参与的数据标准管理长效机制,其中行长信息化办公会是数据标准化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数据标准化工作小组负责组织推动全行数据标准化工作。
2.制度建设
国开行于2010年发布《国家开发银行数据标准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明确了在标准化工作中相关方的职责,建立了数据标准制定与发布、落地执行流程、变更与复审机制,使数据标准在机制上做到与时俱进,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三)数据标准制定
国开行坚持以“内外部标准有机结合”、“业务与技术融合”、“标准制定与落地衔接”、“基础类标准中7个主题有机组合”、“基础类与分析类标准有机结合”的方法,按照“现状调研-标准定义-标准映射-执行建议”的工作步骤开展数据标准制定工作。截至目前已发布《国家开发银行基础类数据标准》和《国家开发银行管理分析类数据标准》,包括客户、产品、协议、交易、资产、财务、内部机构与员工7个主题共2406项基础类数据
标准和1068项管理分析类数据标准,覆盖我行信贷、资金、财会、风险等关键业务条线,基本形成行内数据标准完整的体系框架。
(四)依托系统对数据标准进行管理
从2008年期持续建设和不断完善数据管理系统,强化数据标准管理,充分发挥系统在数据标准维护、监督检查等管理方面以及对外宣传窗口的作用。
二、标准实施情况
(一)总体情况。截至目前,国开行在核心、全流程信贷、中小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和数据仓库等重要IT 系统以及和其相关联的37个周边系统中完成1735项标准落地,标准实施覆盖了开行90%以上的业务以及全部关键IT 系统,同时开展了客户、机构与员工、产品及行业代码的专项落地工作,点面结合,有效地保证了系统间的数据规范性和一致性。同步组织完成各类系统标准落地后的20万余项历史数据的清洗与核对工作,有效解决含义及口径不清,数据质量差等历史遗留问题。
(二)充分发挥组织机制优势。
1、行领导高度重视是数据标准化推动的决定力量。行领导多次对标准化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和要求,有力推动国开行标准化工作。陈元董事长指示“全面推进数据标准化工作”,郑之杰行长要求“做好数据标准在业务领域和技术领域的落地,实现数据标准对业务发展和IT 建设的规范和引导作用”。行领导明确要求2012年全流程、中小企业和数据仓库等重大项目投产要把数据标准落地做为必要条件。
2、数据标准管理从组织层面做到与信息科技有效融合。国开行在信息科技局下设数据标准管理专门机构,具有先天的内生优势,做到了标准实施与IT 系统建设的无缝衔接,决定了标准落地的问题永远是“人民内部矛盾”,从而利于协调和解决。
3、探索形成了“数据标准制定与落地互动,基础类数据标准与分析类数据标准互通,数据标准在业务领域与IT 系统落地并重”标准化方法。将基础类数据标准与分析类数据进行映射,保证了从基础数据到指标数据的贯通。将制定与落地同步开展,抓住系统建设的关键时机,推动数据标准的落地,既在落地过程中检验了标准制定成果,又通过落地将标准制定成果效益最大化。
(三)有机结合行内重大项目建设,灵活高效推动标准制定落地工作。
1、正式发布《数据标准在IT 系统中落地工作方案》。明确了数据标准落地的工作原则和目标,提出了数据标准落地“六步法”,即“编计划、定范围、找差异、估影响性、提方案和落系统”,有效指导项目组开展标准落地工作。
2、形成了与时俱进标准落地工作模式。开行数据标准管理部门先后投入30人近7000人天组织实施全行的标准化工作。针对行内重大关键系统,我们采取了“保姆式”的工作方式,通过标准工作小组进驻重大系统开发场地,与开发团队共同制定落标方案、共同开发测试等方式,保证了标准的落地和执行。针对行内目前IT 建设大发展时期,通过宣介、培训、
协调解决业务问题和考核等“胡萝卜加大棒”方式,逐步规范业务和IT 系统建设上的标准执行工作。
(四)助推国开行信息化建设转型。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由分散走向集中,数据的逻辑大集中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趋势。银行信息化的价值是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应用实现的,数据标准是数据大集中的关键,国开行吸取了同业数据大集中的教训,走出了“先建设数据标准,后建设数据仓库”数据大集中新模式,以数据标准的逻辑数据模型构成数据仓库数据模型的核心骨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逻辑大集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标准落地具体案例
1、客户标准落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设中依据客户数据标准中客户信息描述框架构建客户统一视图,提高系统开发效率;在数据处理中按照客户数据标准中的对公客户识别规则以及录入维护规则对客户信息进行整合,并对关键信息进行约束性校验提高数据质量。
2、信贷类产品数据标准落地。打通了行内贷前、贷后、核算环节产品数据流,提
升不同业务环节产品数据的一致性。原贷款种类存在分类维度交叉、类别不全、含义模糊等问题,导致贷款种类数据质量差,给经营管理分析带来困扰。标准落地实施后,规范了贷款种类,对7万条存量合同数据按照产品标准进行了清洗,提升了贷款种类数据质量,建立了贷前、贷后、核算产品信息的关联关系,使产品信息在整个信贷业务流程中贯通,提升产品信息一致性。
3、行业标准的落地。解决国开行多套行业代码现状、减少重复录入、适应监管要
求。由于历史原因,行内一直存在多套行业代码,并且数据不准确,给统计分析带来困难。通过行业标准实施,取消了3套老行业代码,同时对约4.5万条客户和项目的行业信息进行了清理,减少了重复录入,提高了数据质量,同时满足了监管部门按照新行业标准报送的要求。
三、标准化工作带来的效益
(一)提高生产效率,注入正能量。通过制定和实施国开行数据标准,统一了全行的数据业务含义和技术实现,避免了数据传递的转换和映射,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系统“多、小、散、乱”、业务管理口径不一、数据填报规则不清、数据难以跨系统、重复录入严重等老大难问题,极大提高了业务运行效率,极大解放了总分行一线生产力。
(二)业务精细化管理的有力抓手。国开行依托开发性金融与中长期投融资优势,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基础设施、民生金融和国际合作业务。标准成为业务管理的重要抓手,通过制定并推广产品标准、落地2011版国标行业代码、国标企业规模代码等工作,有力支持业务上精细化管理,握信贷总量、投向和进度,统筹调度,优化配置。其中在民生领域增大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贷款发放同比增长25%;助学贷款去年新增占市场份额达85%。
(三)在业内起到标准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在我行推行数据标准化工作,形成具有普适意义的标准化工作模式、方法和机制,对同业的数据标准化工作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通过宣介、交流和研讨等多种方式提升了整体金融行业的标准化水平。
(四)实现信息安全管理有据可依。信息的本质就是数据,通过实现数据标准化,转变了信息安全的管理方式,依据具体信息的标准定义易于检核数据的安全性、重要性和敏感性,成为信息管理的有利手段。
国开行通过建立数据标准体系,对促进数据集中与共享、提升数据质量、支持业务发展、满足监管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统一了业务和技术的数据字典,搭建业务和技术沟通的桥梁,提高了交互效率和数据质量,形成了标准的有效闭环管理。
后续国开行将通过着力在两方面加强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工作,一是做好与人行《银行业标准体系框架》衔接,在人民银行金标委领导下做好行业标准制定和执行工作;二是持续完善深入标准机制建设,把标准形成企业文化必要组成部分,更好推动业务发展。
(摘自:《中国标准化》海外版金融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