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还乡的引魂之幡--20世纪中国神话学回眸

命运又如何呢? 一、资料发掘:把根

留住

20世纪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代之一,随着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传统文化

受到了猛烈冲击,许多传承了千百年的民族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的危险。有鉴于此,中国

的文化精英们,首先关注的是如何尽力抢救、发掘、整理和保存包括神话在内的民间文

学财产。

据有关资料,1903年留日学生蒋观云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神话历史养成之人

物》,是中国的第一篇神话学论文。此后,王国维、梁启超、夏曾佑、鲁迅、周作人、

章太炎等,相继把“神话”概念作为启蒙新工具,引入到文学和历史研究领域。(注:

马昌仪:《中国神话学发展的一个轮廓》,载《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中国广播电视

出版社,1994年。)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神话作为民族文化传统中富有生命力的材料,受到了人

们的普遍关注与认真挖掘。特别是以北京大学为发源地的中国现代民间文学运动,对于

搜集、整理和研究包括神话在内的民间文学资料,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对中国神话资料的发掘,首先是从整理中国丰富的古文献资料开始的。1905年,夏

曾佑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指出:“中国自黄帝以上,包xī@①女娲神农诸帝,其

人之形貌,事业,年寿,皆在半人半神之间,皆神话也。”(注:转引自上书第27页。

)20年代,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1920-1924)第二篇“神话与传说”,以及《中国小

说的历史的变迁》(1924)中的“从神话到神仙传”,比较集中地谈到了中国神话。茅盾

是中国现代神话学的奠基人,他1928年写的《中国神话研究abc 》,对中国神话资料进行

了系统的清理,认为中国古代的神话材料由北中南三部分组成,“或者此北中南三部分

的神话本来都是很美丽伟大,各自成为独立的系统,但不幸均以各种原因而歇灭,至今

三者都存了断片”。(注:茅盾:《神话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39页

。)从20年代到抗战爆发以前,一批学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中国神话的整理工作,如陈

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黄芝岗《中国的水神》、郑德坤《〈山海经〉及其神话》

等等,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在这个时期,以顾颉刚、杨宽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对

中国典籍神话的主要内容和神话人物,进行了扎实细致的考证与辨析,提出了中国上古

神话资料是层累而成的著名论断,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抗战爆发后,中国的神话资料发掘工作的方向发生了一个大的转折:从文献研究转

向了田野作业。当时,由于日寇的侵略,许多著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先后迁移到西南地

区,使一大批学者有机会接触到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文化。通过田野作业,学者们发

现和记录、保存了一些处在前文字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的神话。这些神话资料的发现,

使中国神话学研究的视野大大扩展,研究水平也达到空前的高度。其中,像芮逸夫《苗

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他与凌纯声合作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凌纯声

的《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马长寿的《苗瑶之起源神话》,以及民族学家吴泽霖、陈

国钧、陶云逵、马学良等对少数民族的调查报告,都包含了许多极珍贵的神话资料。

从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由于少数民族工作(特别是民族鉴别)的需要,全国各

数民族地区都开展了社会与文化普查,搜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口传神话。这时期无论是

实施田野作业的地区,还是参加调查的人数,或者是所收集到的神话资料的数量,都远

非三四十年代可比。一些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如云南、贵州等省,印出的民间文学集

多达几十甚至上百种,其中有不少是神话。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神话资料的搜集整理

活动又有一次高潮,这就是编辑全国各地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该活动被列入国家

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之一,在文化部门领导和民间文艺学专家的指导下,对全国各地

进行拉网式地普查、采录、整理,并出版了上千本各地民间故事集成的资料本。据1990

年的统计,已经采录出版的民间故事达183万篇。(注:钟敬文:《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民

间文艺事业的新阶段——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会务报告》,载《民间文

学论坛》1992年第1期第40页。)其中,又有大量口传神话被发现和记录了下来。

近40年来,中国学者对古籍中神话资料的钩沉与整理,也达到了新的水平。其中成

绩最为卓著的是袁珂先生,他数十年如一日,从事中国神话资料的校勘、整理、编辑工

作,出版了大量有关著作,其中影响较大的如《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中国神话史》、《山海经校注》等等,不少被一版再版,并被译成多种外语在国

外出版。

本世纪来,中国考古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以珍贵的实物资料丰富了中国古代神话

的宝库,如河南发现的蚌塑中国第一龙,东北发现的红山文化女神庙,湖南出土的汉代

飞衣帛画,云南广西等地的岩画等等,都在中国神话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纵观20世纪中国神话资料的发掘与整理,我们可以发现:没有哪个时代的人们对神

话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也没有哪个时代有如此众多的学者参与神话资料的发掘与整

理工作,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神话热”呢?这恐怕与中国20世纪

的整个社会文化背景有关。在这个世纪,中国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向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转变,中华民族面临历史的挑战,更需要以神话这个“根”来凝聚整个民族的

精神。一个民族,如果“失掉了神话,不论在哪里,即使在文明社会中,也总是一场道

德灾难。”(注:容格:《集体无意识和原型》,马士沂译,载《文艺理论译丛》第1辑

。)20世纪中国神话资料搜集整理的巨大成就,代表了国民的心声:留住我们的根!

二、理论研究:期待着旧梦重圆

在中国向现代文明转型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集体精神中始终存在着两个突出的情

结:一是对失去了的旧精神家园的眷念;二是对伴随现代化初期而来的精神荒漠的困惑

。为了寻找民族精神力量的源泉,人们对神话这个民族精神的源头,进行了由浅入深的

理论研究。

20世纪是中国现代神话学从创建到形成相当规模的时期。据马昌仪先生的意见,现

代中国神话学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1. 萌芽阶段(1903-1923)。这20年间西方神话学

传入我国,特别是人类学派神话学家安德烈·兰、泰勒、弗雷泽的神话理论,以及以今

证古的研究方法,为中国神话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武器。2. 奠基阶段(1923-1937)。这时

期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至今仍有影响的著作与论文,奠定了神话学的学科基础。3. 拓展

阶段(1937-40年代末)。由于抗战爆发,一大批学者随所在大学或研究机关迁到西南后

方,他们将田野作业与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相结合,大大拓宽了中国神话学的视野,提高

了研究水平。4. 低谷阶段(50年代—70年代),此时虽资料搜集工作成绩不小,但理论

研究上受庸俗社会学和极左教条主义的影响,在总体上无多大进展。5. 新的发展阶段(

70年代末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神话学生气勃勃。老一代神话学家时有新

作,新起的中青年学者不断脱颖而出,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与流派此起彼伏,成果累累

。(注:马昌仪:《中国神话学发展的一个轮廓》,载《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中国

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

笔者认为,20世纪的中国神话学,按不同研究目的与方法,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流派

: (一)人类学的神话学

文化人类学是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一门显学,出现了摩尔根、泰勒、弗雷泽、安德

烈·兰等大师。他们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解释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与演变规律,提

供了有力的武器。神话作为人类早期的精神遗产,一直是人类学家最感兴趣的研究对象

之一。

在中国神话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人类学的神话学派在中国似乎一直处于主流话 语的地位。其研究特点,是以人类学的基本理论与比较方法为指导,来将中国神话赖以 形成的文化背景复原,达到揭示神话本来意义的目的。这个流派所取得的成果非常多, 比较有代表性的,早期有茅盾的《中国神话abc 》(1928),闻一多的《伏羲考》(1942); 近期的有台湾学者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世界——各民族的创世神话及信仰》(1987),萧 兵的《中国文化的精英——太阳英雄神话比较研究》(1989),等等。 (二)历史学的神话学

这个学派的特点,是以文献学方法为主,通过对古代典籍中神话资料的发掘、校勘 、辨伪,再参照其它学科的成就,揭示中国典籍所载史前神话人物出现的顺序,目的是 还原中国史前史的真相。它以30年代的“古史辨”派为代表,这个学派的主要成员是以 顾颉刚为首的一批历史学家。

命运又如何呢? 一、资料发掘:把根

留住

20世纪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代之一,随着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传统文化

受到了猛烈冲击,许多传承了千百年的民族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的危险。有鉴于此,中国

的文化精英们,首先关注的是如何尽力抢救、发掘、整理和保存包括神话在内的民间文

学财产。

据有关资料,1903年留日学生蒋观云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神话历史养成之人

物》,是中国的第一篇神话学论文。此后,王国维、梁启超、夏曾佑、鲁迅、周作人、

章太炎等,相继把“神话”概念作为启蒙新工具,引入到文学和历史研究领域。(注:

马昌仪:《中国神话学发展的一个轮廓》,载《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中国广播电视

出版社,1994年。)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神话作为民族文化传统中富有生命力的材料,受到了人

们的普遍关注与认真挖掘。特别是以北京大学为发源地的中国现代民间文学运动,对于

搜集、整理和研究包括神话在内的民间文学资料,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对中国神话资料的发掘,首先是从整理中国丰富的古文献资料开始的。1905年,夏

曾佑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指出:“中国自黄帝以上,包xī@①女娲神农诸帝,其

人之形貌,事业,年寿,皆在半人半神之间,皆神话也。”(注:转引自上书第27页。

)20年代,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1920-1924)第二篇“神话与传说”,以及《中国小

说的历史的变迁》(1924)中的“从神话到神仙传”,比较集中地谈到了中国神话。茅盾

是中国现代神话学的奠基人,他1928年写的《中国神话研究abc 》,对中国神话资料进行

了系统的清理,认为中国古代的神话材料由北中南三部分组成,“或者此北中南三部分

的神话本来都是很美丽伟大,各自成为独立的系统,但不幸均以各种原因而歇灭,至今

三者都存了断片”。(注:茅盾:《神话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39页

。)从20年代到抗战爆发以前,一批学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中国神话的整理工作,如陈

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黄芝岗《中国的水神》、郑德坤《〈山海经〉及其神话》

等等,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在这个时期,以顾颉刚、杨宽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对

中国典籍神话的主要内容和神话人物,进行了扎实细致的考证与辨析,提出了中国上古

神话资料是层累而成的著名论断,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抗战爆发后,中国的神话资料发掘工作的方向发生了一个大的转折:从文献研究转

向了田野作业。当时,由于日寇的侵略,许多著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先后迁移到西南地

区,使一大批学者有机会接触到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文化。通过田野作业,学者们发

现和记录、保存了一些处在前文字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的神话。这些神话资料的发现,

使中国神话学研究的视野大大扩展,研究水平也达到空前的高度。其中,像芮逸夫《苗

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他与凌纯声合作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凌纯声

的《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马长寿的《苗瑶之起源神话》,以及民族学家吴泽霖、陈

国钧、陶云逵、马学良等对少数民族的调查报告,都包含了许多极珍贵的神话资料。

从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由于少数民族工作(特别是民族鉴别)的需要,全国各

数民族地区都开展了社会与文化普查,搜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口传神话。这时期无论是

实施田野作业的地区,还是参加调查的人数,或者是所收集到的神话资料的数量,都远

非三四十年代可比。一些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如云南、贵州等省,印出的民间文学集

多达几十甚至上百种,其中有不少是神话。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神话资料的搜集整理

活动又有一次高潮,这就是编辑全国各地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该活动被列入国家

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之一,在文化部门领导和民间文艺学专家的指导下,对全国各地

进行拉网式地普查、采录、整理,并出版了上千本各地民间故事集成的资料本。据1990

年的统计,已经采录出版的民间故事达183万篇。(注:钟敬文:《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民

间文艺事业的新阶段——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会务报告》,载《民间文

学论坛》1992年第1期第40页。)其中,又有大量口传神话被发现和记录了下来。

近40年来,中国学者对古籍中神话资料的钩沉与整理,也达到了新的水平。其中成

绩最为卓著的是袁珂先生,他数十年如一日,从事中国神话资料的校勘、整理、编辑工

作,出版了大量有关著作,其中影响较大的如《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中国神话史》、《山海经校注》等等,不少被一版再版,并被译成多种外语在国

外出版。

本世纪来,中国考古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以珍贵的实物资料丰富了中国古代神话

的宝库,如河南发现的蚌塑中国第一龙,东北发现的红山文化女神庙,湖南出土的汉代

飞衣帛画,云南广西等地的岩画等等,都在中国神话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纵观20世纪中国神话资料的发掘与整理,我们可以发现:没有哪个时代的人们对神

话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也没有哪个时代有如此众多的学者参与神话资料的发掘与整

理工作,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神话热”呢?这恐怕与中国20世纪

的整个社会文化背景有关。在这个世纪,中国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向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转变,中华民族面临历史的挑战,更需要以神话这个“根”来凝聚整个民族的

精神。一个民族,如果“失掉了神话,不论在哪里,即使在文明社会中,也总是一场道

德灾难。”(注:容格:《集体无意识和原型》,马士沂译,载《文艺理论译丛》第1辑

。)20世纪中国神话资料搜集整理的巨大成就,代表了国民的心声:留住我们的根!

二、理论研究:期待着旧梦重圆

在中国向现代文明转型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集体精神中始终存在着两个突出的情

结:一是对失去了的旧精神家园的眷念;二是对伴随现代化初期而来的精神荒漠的困惑

。为了寻找民族精神力量的源泉,人们对神话这个民族精神的源头,进行了由浅入深的

理论研究。

20世纪是中国现代神话学从创建到形成相当规模的时期。据马昌仪先生的意见,现

代中国神话学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1. 萌芽阶段(1903-1923)。这20年间西方神话学

传入我国,特别是人类学派神话学家安德烈·兰、泰勒、弗雷泽的神话理论,以及以今

证古的研究方法,为中国神话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武器。2. 奠基阶段(1923-1937)。这时

期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至今仍有影响的著作与论文,奠定了神话学的学科基础。3. 拓展

阶段(1937-40年代末)。由于抗战爆发,一大批学者随所在大学或研究机关迁到西南后

方,他们将田野作业与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相结合,大大拓宽了中国神话学的视野,提高

了研究水平。4. 低谷阶段(50年代—70年代),此时虽资料搜集工作成绩不小,但理论

研究上受庸俗社会学和极左教条主义的影响,在总体上无多大进展。5. 新的发展阶段(

70年代末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神话学生气勃勃。老一代神话学家时有新

作,新起的中青年学者不断脱颖而出,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与流派此起彼伏,成果累累

。(注:马昌仪:《中国神话学发展的一个轮廓》,载《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中国

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

笔者认为,20世纪的中国神话学,按不同研究目的与方法,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流派

: (一)人类学的神话学

文化人类学是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一门显学,出现了摩尔根、泰勒、弗雷泽、安德

烈·兰等大师。他们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解释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与演变规律,提

供了有力的武器。神话作为人类早期的精神遗产,一直是人类学家最感兴趣的研究对象

之一。

在中国神话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人类学的神话学派在中国似乎一直处于主流话 语的地位。其研究特点,是以人类学的基本理论与比较方法为指导,来将中国神话赖以 形成的文化背景复原,达到揭示神话本来意义的目的。这个流派所取得的成果非常多, 比较有代表性的,早期有茅盾的《中国神话abc 》(1928),闻一多的《伏羲考》(1942); 近期的有台湾学者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世界——各民族的创世神话及信仰》(1987),萧 兵的《中国文化的精英——太阳英雄神话比较研究》(1989),等等。 (二)历史学的神话学

这个学派的特点,是以文献学方法为主,通过对古代典籍中神话资料的发掘、校勘 、辨伪,再参照其它学科的成就,揭示中国典籍所载史前神话人物出现的顺序,目的是 还原中国史前史的真相。它以30年代的“古史辨”派为代表,这个学派的主要成员是以 顾颉刚为首的一批历史学家。


相关内容

  • 古希腊罗马神话与中国神话的特点比较
  • 中国神话与古希腊罗马神话特点比较 目 录 一.神话概念的简单界定 二.中国神话回眸 三.古希腊罗马神话回顾 四.中国神话与古希腊罗马神话特点比较 五.中国神话与古希腊罗马神话差异性原因探究(讨论题) 神话,是一种经典,是人类童年时期自发的.幼稚的反映客观世界的折光,是人类童年时期朴实思维的鲜活记录, ...

  • 外国文学研究
  • 1.女人的交谈,瓦连京.拉斯普,<当代外国文学>,2006.1. 2.从罗得西来开来的火车,纳丁.戈迪默,<当代外国文学>,2006.1. 3.伊根诗选,德斯蒙德.伊根,<当代外国文学>,2006.1. 4.历史的回声-拜厄特<占有>之多重对话关系,程 ...

  • 尼采对海子诗歌创作的影响
  • 第25卷第6期2006年12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ngzhou I nstitute of Aer onautical I ndustry Manage ment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 Vol . 25No . 6200 ...

  • 专插本 大学语文诗歌----背诵&知识点
  • 山坡羊·潼关怀古 ( 山坡羊:曲牌名) 张养浩, 号云庄, 元代作家. 此为散曲, 怀古伤今.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兴, 百姓苦; 亡, 百姓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水龙吟:词调名) 辛弃疾, 号稼轩, 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 主张抗战, 是南宋豪放词的主要代表, < ...

  • 王鼎钧脚印
  • 美文推荐 脚印 王鼎钧 2010-04-07 08:26 脚印 作者:王鼎均 乡愁是美学,不是经济学.思乡不需要奖赏,也用不着和别人竞赛.我的乡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的,带着像感冒一样的温柔. 你该还记得那个传说,人死了,他的鬼魂要把生前留下的脚印一个一个都拣起来.为了做这件事,他的鬼魂要招生平经过的路 ...

  • [西游记]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文艺晚会主持词礼仪主持
  • 序 舞台上弥漫着神秘的蓝色烟雾„„ 一阵天籁和激光声后,<敢问路在何方>音乐声起,孙悟空手持荧光金箍棒在追光下从天而降. 美猴王左顾右盼俯瞰后,拔根毫毛,吹口仙气,顿时有十名小猴手持荧光棒从空中落下,与猴王嬉戏. 孙悟空又拔毛吹气,百名小猴从四面涌出.台后抬出一个大仙桃,大家围桃欣赏表演 ...

  • 莫言的魔幻与
  • 莫言的魔幻与"神话"世界 __莫言小说魔幻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初探 大地之子2013年10月8日 莫言运用魔幻.象征.超现实.意识流(包括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意识流动.时空倒错)等艺术手法,为人们塑造了一个循环往复的,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相混合,主观心理和客观事物的空间,失去界限神奇而 ...

  • 20世纪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回眸
  • #学术述评# 20世纪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回眸 * 郑秉文 如同20世纪的经济发展史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百年一样,西方经济学在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之后,20世纪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此前任何一个世纪都未曾达到的高度. 西方经济学百年学说史向人们昭示,既要承认西方经济学的解释功能,即西方经 ...

  • 中国90年代的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论文
  •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中国90年代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文化分析,认为: 中国现代激进主义.保守主义以及自由主义,伴随着中国近百年的现代化进程而不断发展转 型,并呈现为互相对峙甚至互相循环的尖锐形态.到了本世纪末,这一问题不仅与政治经济. 意识形态.话语权力密切相关,而且与启蒙理想.新儒学.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