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大气环流

2.4全球性大气环流

■ 金君丽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 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 运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位移

4、 运用:亚洲两类季风的成因及性质

(二) 能力目标

1、 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 通过读图、绘图、分析,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能力

3、 理论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 德育目标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

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四) 美育目标

1、 教学中应用优美的语言进行讲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2、 用多媒体精美的画面,身临其境的音响效果,创设问题情境,给人以美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的成因

2、 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移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3)季风的成因

3、 解决办法:

(1)在讲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时,可先让学生看书、讨论,然后再采用多媒体课件,边看老师演示边跟老师画图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重点知识。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讲这个问题时,教师要先讲明三圈环流形成的前提条件:地表均一、地球自转却不公转。可实际上地球不仅自转而且公转,公转的结果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因此造成气压带风带的位置不会停止不动,而是随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讲明形成条件后再让学生看课件演示加以理解。

(3)讲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时,要先讲明三圈环流的形成是在地表均一的条件下形成的。实际上地表却不是如此,尤其是北半球海陆分布复杂,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则使同纬度的海陆出现不同的气压值,所以造成气压带风带的断裂。讲这段内容时可用设问法,便讲便演示flash,化抽象为直观,较好理解。

(4)在讲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后,再讲东亚和南亚夏季风的形成原因,则起到了巩固练习的作用。所以可让学生自己来讨论分析,教师起辅助作用即可。

【导入新课】

【问】我们知道热带有椰岛风情,两极却冰天雪地。两地间哪里获得的热量更多些? 那么这种冷热不均的现象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答】大气运动。

【讲述新课】

【问】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各是什么?

【答】根本原因是高低纬度间受热不均;直接原因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

【讲述】大气运动的形式和规模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比如山谷风,海陆风等;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即大气环流。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就是全球性大气环流。

【问】它有哪些作用呢?

【答】调整全球的水热状况,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转】那么全球大气是如何运动的呢?

我们还是简单回顾一下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请大家拿出纸和笔,和我一起来画一下。

【讲述】假设有AB两地,由于受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从而使得同一水平产生气压差异,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过渡】如果把这个热力环流范围扩大,扩大到全球,那又将如何呢?

边讲边演示课件——单圈环流的形成

【讲述】为简化起见,我们以北半球为例,而且不考虑自转,那么赤道和极地受热状况如何?

赤道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终年炎热高温,而两极终年严寒。大家有没发现这和我们刚才讲得AB地条件很相似?

我们把热力环流图给旋转90°,运用到北半球上来,再来一起分析一下。

赤道地区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而极地大气冷却收缩下沉。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极地上空。

近地面,大气由极地流向赤道。

这样,在北半球的赤道和极地间形成了一个闭合环流,我们把它称为单圈环流。

【承转】事实上,这样的环流是否存在?为什么?

因为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这样赤道上空的气流是否还能直接到达北极上空?风向又是如何变化的?我们来分析一下。

【讲述】

(一)低纬环流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当它到达北纬30°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

气流就不能继续北上了。赤道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增高,形成副热高压带。而赤道地区,由于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赤道低压带。

在近地面,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这支流向赤道低压(北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东北信风在赤道附近辅和上升。这样,在赤道和副热带地区便形成一个环流圈,这就是低纬环流。

(二)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而向北的这支气流继续北上,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偏为西南风,习惯上称为盛行西风。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逐渐右偏为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较暖的盛行西风与寒冷的极地东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形成锋面,称为极锋。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了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一支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于是在副热带地区与副极地地区之间构成了中纬度纬度环流圈。向北的一支气流在北极地区下沉,于是在副极地与极地之间构成了高纬度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便向南北流出,致使近地面的气压降低,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问】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南半球是不是也存在三圈环流呢?气压带,风带怎样分布的呢?

【讲述】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

【小结】在近地面,全球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它们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及极地高压带。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高低压相同。

6个风带分别是东北、东南信风带,盛行西风,极地东风带。风带、气压带相间分布。

【问】我们再来看一下,同样为低气压带,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的形成有什么不同?同样为高压带,极地高压带与副热带的成因又有何差异?(学生回答略)

【答】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跟温度有关,我们称为热力原因,而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我们称为动力原因。

【转】刚才,我们曾提到大气环流是大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那么它到底是如何影响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

【讲述】赤道地区为上升气流,当气流到达高空时,由于冷却凝结,容易成云致雨,因而以阴天多雨为主。表现为对流雨较丰沛,这里形成了赤道多雨带,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

而在南北纬60°附近有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形成锋面,易降水。这是低压带的气候状况,那么高压呢

高压带产生的是下沉气流,由于近地面产生的是下沉气流,由于近地面气温较高,不易凝结,因而天气干燥少雨。

【问】那么,受哪些风带的影响易产生降水?

(学生回答略)

【答】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都是从较高纬吹向较低纬,气流温度升高,不易产生降水。相反,受西风控制的地区易产生降水。

【转】刚才我们学习的三圈环流及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形成是仅考虑了地表均一和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得出的,但事实上,地球还在绕日公转,也就是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那么气压带、风带又会发生怎样变化呢?(演示课件)

【问】接下来,大家看课件(演示),从演示的过程中,大家能不能总结出一些规律啊?

【答】在春秋分日,赤道低气压带以赤道为中心,其余风带、气压带呈南北对称。从夏至到冬至,随太阳直射点的南移,气压带和风带也南移;从冬至日到次年夏至,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和风带也随之北移。

【小结】就北半球来说,它的移动规律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转】事实上,上述的气压带和风带并不是如此理想分布着的,因为地表不存在着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得气压带和风带局部断裂,呈块状分布。(演示课件)

由于陆地比热小,升温、降温都较快,所以夏季,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而海洋温度较低,形成高压。东西,陆地气温低,形成高压,而海洋温度高,形成低压。

由此可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会影响到海陆气压的分布从而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带状分布。

【问】7月,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哪个气压中心所切断?为什么?

【答】被亚洲大陆的低压所切断,因为夏季陆地气温高,所以副热带高压只能保留在海洋上。

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北太平洋高压为夏威夷高压,北大西洋高压为亚速尔高压。

【问】1月,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哪个气压中心所切断?为什么?

【答】被亚洲大陆的高压所切断,因为冬季陆地气温低,所以副极地低气压带只能保留在海洋上。

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北太平洋上的低压为阿留申低压,北大西洋上的

低压为冰岛低压。

读图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问】南北半球的气压带分布有何不同特点?

(学生回答略)

【答】南半球海洋占优势,纬向的气压带分布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冬夏海陆上的这些高低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气候的异常。

请同学们课后阅读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分析副高如何影响我国天气和气候。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使得陆地与海洋上形成不同的气压中心。

【转】夏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这种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环流。

季风的成因除了海陆热力差异外还有没其他因素,以及它主要分布在哪里?我们在下一节课里再学习。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还学习了一个方法,就是分析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近,层层深入。

2.4全球性大气环流

■ 金君丽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 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 运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位移

4、 运用:亚洲两类季风的成因及性质

(二) 能力目标

1、 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 通过读图、绘图、分析,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能力

3、 理论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 德育目标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

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四) 美育目标

1、 教学中应用优美的语言进行讲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2、 用多媒体精美的画面,身临其境的音响效果,创设问题情境,给人以美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的成因

2、 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移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3)季风的成因

3、 解决办法:

(1)在讲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时,可先让学生看书、讨论,然后再采用多媒体课件,边看老师演示边跟老师画图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重点知识。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讲这个问题时,教师要先讲明三圈环流形成的前提条件:地表均一、地球自转却不公转。可实际上地球不仅自转而且公转,公转的结果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因此造成气压带风带的位置不会停止不动,而是随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讲明形成条件后再让学生看课件演示加以理解。

(3)讲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时,要先讲明三圈环流的形成是在地表均一的条件下形成的。实际上地表却不是如此,尤其是北半球海陆分布复杂,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则使同纬度的海陆出现不同的气压值,所以造成气压带风带的断裂。讲这段内容时可用设问法,便讲便演示flash,化抽象为直观,较好理解。

(4)在讲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后,再讲东亚和南亚夏季风的形成原因,则起到了巩固练习的作用。所以可让学生自己来讨论分析,教师起辅助作用即可。

【导入新课】

【问】我们知道热带有椰岛风情,两极却冰天雪地。两地间哪里获得的热量更多些? 那么这种冷热不均的现象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答】大气运动。

【讲述新课】

【问】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各是什么?

【答】根本原因是高低纬度间受热不均;直接原因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

【讲述】大气运动的形式和规模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比如山谷风,海陆风等;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即大气环流。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就是全球性大气环流。

【问】它有哪些作用呢?

【答】调整全球的水热状况,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转】那么全球大气是如何运动的呢?

我们还是简单回顾一下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请大家拿出纸和笔,和我一起来画一下。

【讲述】假设有AB两地,由于受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从而使得同一水平产生气压差异,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过渡】如果把这个热力环流范围扩大,扩大到全球,那又将如何呢?

边讲边演示课件——单圈环流的形成

【讲述】为简化起见,我们以北半球为例,而且不考虑自转,那么赤道和极地受热状况如何?

赤道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终年炎热高温,而两极终年严寒。大家有没发现这和我们刚才讲得AB地条件很相似?

我们把热力环流图给旋转90°,运用到北半球上来,再来一起分析一下。

赤道地区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而极地大气冷却收缩下沉。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极地上空。

近地面,大气由极地流向赤道。

这样,在北半球的赤道和极地间形成了一个闭合环流,我们把它称为单圈环流。

【承转】事实上,这样的环流是否存在?为什么?

因为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这样赤道上空的气流是否还能直接到达北极上空?风向又是如何变化的?我们来分析一下。

【讲述】

(一)低纬环流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当它到达北纬30°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

气流就不能继续北上了。赤道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增高,形成副热高压带。而赤道地区,由于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赤道低压带。

在近地面,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这支流向赤道低压(北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东北信风在赤道附近辅和上升。这样,在赤道和副热带地区便形成一个环流圈,这就是低纬环流。

(二)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而向北的这支气流继续北上,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偏为西南风,习惯上称为盛行西风。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逐渐右偏为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较暖的盛行西风与寒冷的极地东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形成锋面,称为极锋。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了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一支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于是在副热带地区与副极地地区之间构成了中纬度纬度环流圈。向北的一支气流在北极地区下沉,于是在副极地与极地之间构成了高纬度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便向南北流出,致使近地面的气压降低,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问】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南半球是不是也存在三圈环流呢?气压带,风带怎样分布的呢?

【讲述】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

【小结】在近地面,全球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它们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及极地高压带。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高低压相同。

6个风带分别是东北、东南信风带,盛行西风,极地东风带。风带、气压带相间分布。

【问】我们再来看一下,同样为低气压带,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的形成有什么不同?同样为高压带,极地高压带与副热带的成因又有何差异?(学生回答略)

【答】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跟温度有关,我们称为热力原因,而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我们称为动力原因。

【转】刚才,我们曾提到大气环流是大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那么它到底是如何影响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

【讲述】赤道地区为上升气流,当气流到达高空时,由于冷却凝结,容易成云致雨,因而以阴天多雨为主。表现为对流雨较丰沛,这里形成了赤道多雨带,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

而在南北纬60°附近有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形成锋面,易降水。这是低压带的气候状况,那么高压呢

高压带产生的是下沉气流,由于近地面产生的是下沉气流,由于近地面气温较高,不易凝结,因而天气干燥少雨。

【问】那么,受哪些风带的影响易产生降水?

(学生回答略)

【答】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都是从较高纬吹向较低纬,气流温度升高,不易产生降水。相反,受西风控制的地区易产生降水。

【转】刚才我们学习的三圈环流及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形成是仅考虑了地表均一和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得出的,但事实上,地球还在绕日公转,也就是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那么气压带、风带又会发生怎样变化呢?(演示课件)

【问】接下来,大家看课件(演示),从演示的过程中,大家能不能总结出一些规律啊?

【答】在春秋分日,赤道低气压带以赤道为中心,其余风带、气压带呈南北对称。从夏至到冬至,随太阳直射点的南移,气压带和风带也南移;从冬至日到次年夏至,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和风带也随之北移。

【小结】就北半球来说,它的移动规律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转】事实上,上述的气压带和风带并不是如此理想分布着的,因为地表不存在着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得气压带和风带局部断裂,呈块状分布。(演示课件)

由于陆地比热小,升温、降温都较快,所以夏季,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而海洋温度较低,形成高压。东西,陆地气温低,形成高压,而海洋温度高,形成低压。

由此可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会影响到海陆气压的分布从而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带状分布。

【问】7月,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哪个气压中心所切断?为什么?

【答】被亚洲大陆的低压所切断,因为夏季陆地气温高,所以副热带高压只能保留在海洋上。

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北太平洋高压为夏威夷高压,北大西洋高压为亚速尔高压。

【问】1月,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哪个气压中心所切断?为什么?

【答】被亚洲大陆的高压所切断,因为冬季陆地气温低,所以副极地低气压带只能保留在海洋上。

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北太平洋上的低压为阿留申低压,北大西洋上的

低压为冰岛低压。

读图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问】南北半球的气压带分布有何不同特点?

(学生回答略)

【答】南半球海洋占优势,纬向的气压带分布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冬夏海陆上的这些高低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气候的异常。

请同学们课后阅读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分析副高如何影响我国天气和气候。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使得陆地与海洋上形成不同的气压中心。

【转】夏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这种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环流。

季风的成因除了海陆热力差异外还有没其他因素,以及它主要分布在哪里?我们在下一节课里再学习。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还学习了一个方法,就是分析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近,层层深入。


相关内容

  •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1
  •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李娟 35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 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 球气压带. ...

  • 教案(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 板书 标题: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三圈环流 (1).单圈环流 (2).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原因 2.移动状况 3.根据图中反应的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球表面的纬度分布规律,判断其相应的节气 ...

  •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
  •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 <全球性大气环流>出自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第二节,本节课共分三个课时学习,本节说课为第一课时,适合高一年级学生.本节课要想顺利的学习,必须把握住学习的思路:从理想到现实,从简单到复杂,注入的因素越多,离现实越近,越能反映实际状况. 一.说 ...

  •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例
  •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例(第一课时) [设计思想] 本节的内容设计通过"问题导学"的形式开展教学,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第一,运用地图(图表.资料等)的能力,即通过绘图.读图进行分析.说明.归纳的能力 ...

  • 教学设计: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
  •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 ...

  • 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完整版
  •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完整版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的部分内容.①说教材.说本教材目的.联系.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课 时安排. ②说教法.说本课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其教育理论依据. ③说学法 ...

  • 第13题 全球性大气环流
  • 第13题 全球性大气环流 [高考会这样考] 高考可能会给出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或等压线示意图,要求考生分析某气压带或风带的成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考生应注意的问题] (1)在复习全球性大气环流时,注意从理想状态到实际状况的逐步过渡,从而理解并掌握从单圈环流-三圈环流一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的变 ...

  •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 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四课时 教学设计(新授课) 一.课标内容标准 课题: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四课时 课标内容: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二.课标标准解读 1.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有哪两个? ★2.请简要 ...

  •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 三圈环流 课程章节: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节全球性大气环流之 三圈环流. 课时:1课时  一.教材和内容分析: 本小节是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第二单元主要讲大气,我们这节课所要讲述的内容--三圈环流就是一种特殊的大气运动形式.本节课主要是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通过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