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 史 记 ]张学良晚年谈"不抵抗政策"2014-09-18 第243期

2014-09-18 第243期

0人跟帖

张学良晚年谈“不抵抗政策”

  “九一八事变”爆发83周年特别策划。

张学良晚年回顾往事,常予人一种“反复无常”之感

“九一八”事变,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甚巨。东北军之“不抵抗”乃是事实,然80余年来,针对“不抵抗命令”从何而来,却众口纷纭,莫衷一是。即便是张学良本人,晚年之言辞,亦予人“反复无常”之感。如1990年,张接受日本NHK采访时,曾明言:“是我自己不想扩大事件,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稍后,张又对媒体说道:“九一八事变,我轻信了老蒋,成了万人唾骂的不抵抗将军。”①…[详细]

张的这种“反复无常”,实际上反映的是“不抵抗”一节的错综复杂。按:日本外务省及关东厅情报档案中,收有蒋介石7月12日致张学良之密电,内有“此非对日作战之时”之语;还收有同期张学良致荣臻密电,内称:“此时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本将要求割地赔款,东北万劫不复,宜力避冲突,以公理相周旋。”换言之,事变之前,南京及张学良方面,已意识到关东军可能在东北生事;关东军方面,亦已侦测到中方应付其生事的退让立场。②…[详细]

关于“不抵抗政策”,最接近事变的指示,是9月6日张学良致电东北军方及东三省政务委员会:“现在日方外交渐趋吃紧,应付一切,亟宜力求稳健。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当万分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属切实遵照注意为要。”③…[详细]

不难看出,“不抵抗”实际上是事变前南京与张学良方面的“共识”。该“共识”之基础,乃是认为日本政府有能力控制日本军方,使冲突不致扩大。故而,事变前夕,宋子文已与重光葵商定,将于9月20日同赴东北,对中日悬案做通盘商讨。此前之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也已打开僵局,结案似已指日可待。…[详细]

如南京之所料,日本外务省确曾阻挠过事变。在获悉“关东少壮军官图迫中国军队使其冲突”之密报后,外相币原喜重郎曾电训驻奉天总领事,命其取缔企图寻事之浪人,时为9月5日。电报称:“近来关东军坂垣大佐,在贵处储备相当丰厚之资金,策动国粹会浪人,制造中日事变。闻将……在九月中旬作具体之行动。希对浪人,切实取缔。”④但这种阻挠未能发生实际效果,南京显然错估了日本政府对军方的约束能力。…[详细]

  晚年张学良夫妇,摄于1991年

这种“反复无常”,恰是对“不抵抗政策”之历史的完整反映

及至事变爆发,国民政府利用“国联”展开外交运作,对东北局势仍有挽救余地。“特种外交委员会”(专为解决事变而设)之最机密报告,对形势判断非常准确:“日本之军事政策,必定要达到完全占领东三省之目的,其外交当局……已逐渐追随军部行动。”“国联……此次决不对日作战,因此不能采取任何有力之制裁。”至于中方对策,虽“决不先对日本宣战”,但“军事牺牲,亦所不恤”,尤其是“对于锦州方面,如日本来攻,只有尽力抵抗,以树立政府在人民间之信仰……俾中国不至瓦解而亡。”⑤…[详细]

换言之,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之“不抵抗政策”,实以锦州为最后底线。蒋介石亦曾多次致电张学良,望其务必坚守锦州。但张最终仍以“要玉碎不要瓦碎”为由,不放一枪一弹弃守锦州。⑥张之所以如此,军阀心态,固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国民政府之分裂、内斗愈演愈烈,且严重波及张,亦是其心怀疑惧不愿抵抗的根源。…[详细]

事变发生前,宁(蒋介石)、粤(胡汉民)分裂,武力相向。粤方甚至曾三次派密使赴东京会见外相币原,谋以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之“既得权益”,作为购买日本武器的交换条件。事变发生后,蒋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欲谋统一,然粤方志在倒蒋去张,并无共赴国难之念,如其“外交部长”陈友仁对日方所言:“日本除蒋去张之主张,与粤府毫无二致”,且谓倒蒋成功后,粤府可按“大亚洲主义”与日本谋妥协。⑥…[详细]

故而,当锦州告急之日,恰是粤方激烈通电要求蒋介石下野之时。蒋乃张学良之政治靠山,蒋下野,势必牵动锦州战局,粤方绝非不知,然胡汉民恨蒋已深,坚持蒋下野乃和解统一的不可妥协条件,蒋遂于1931年12月15日通电辞去本兼各职,南京政府随之陷入运作真空;1932年1月3日,日军兵不血刃占领锦州。⑦锦州既失,东北局势遂无可挽救。此后,张学良审时度势,转与胡汉民愈走愈近,却亦屡遭胡之算计。…[详细]

综上,即不难理解,张学良晚年对“不抵抗政策”的讲述,何以呈现出一种“反复无常”——所谓“是我自己不想扩大事件,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乃是事实;“九一八事变,我轻信了老蒋,成了万人唾骂的不抵抗将军”,亦非无因,南京方面确实高估了日本政府对军方的制约能力;而张对唐德刚称:放弃锦州,与蒋无关,“那个时候,蒋公根本就不负责任,他不负这责任,我也根本没有向他请示的必要”,也是事实。今人重新审视“不抵抗”,须深切体察当日内政之芜杂,而不能仅将目光聚焦于蒋、张二人。…[详细]

  1920年代,蒋介石(左一)与胡汉民(左三)等合影

注释:

①(日)臼井胜美:《昭和史的最后证言——张学良》,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P72-73。《张学良口述历史——西安事变是逼出来的》,(台)联合报2001年10月28日。②蒋指示,收录于日本外务省纪录密电情报关系卷;张指示,见关东厅7月15日上外务省次官电。转引自梁敬錞《九一八事变史述》,P114。至晚在8月25日,关东军还曾破译过沈阳市公安局对下属秘密传达的“容忍自重、力避发枪”的指示。③中央档案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资料选编·九一八事变》,中华书局1988,P67。④东京审判纪录,P30343。⑤《特种外交委员会呈送中央政治会议之报告》,收录于《戴季陶文存》。⑥日本外务省纪录(中国内乱关系卷),转引自梁敬錞《九一八事变史述》,P140。⑦《张学良为何不放一枪一弹弃守锦州?》,今日话题历史版第214期。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投票区

您认为1931年中国有实力与日本一战吗?

0

2

没有

0%

100%

2014-09-18 第243期

0人跟帖

张学良晚年谈“不抵抗政策”

  “九一八事变”爆发83周年特别策划。

张学良晚年回顾往事,常予人一种“反复无常”之感

“九一八”事变,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甚巨。东北军之“不抵抗”乃是事实,然80余年来,针对“不抵抗命令”从何而来,却众口纷纭,莫衷一是。即便是张学良本人,晚年之言辞,亦予人“反复无常”之感。如1990年,张接受日本NHK采访时,曾明言:“是我自己不想扩大事件,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稍后,张又对媒体说道:“九一八事变,我轻信了老蒋,成了万人唾骂的不抵抗将军。”①…[详细]

张的这种“反复无常”,实际上反映的是“不抵抗”一节的错综复杂。按:日本外务省及关东厅情报档案中,收有蒋介石7月12日致张学良之密电,内有“此非对日作战之时”之语;还收有同期张学良致荣臻密电,内称:“此时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本将要求割地赔款,东北万劫不复,宜力避冲突,以公理相周旋。”换言之,事变之前,南京及张学良方面,已意识到关东军可能在东北生事;关东军方面,亦已侦测到中方应付其生事的退让立场。②…[详细]

关于“不抵抗政策”,最接近事变的指示,是9月6日张学良致电东北军方及东三省政务委员会:“现在日方外交渐趋吃紧,应付一切,亟宜力求稳健。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当万分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属切实遵照注意为要。”③…[详细]

不难看出,“不抵抗”实际上是事变前南京与张学良方面的“共识”。该“共识”之基础,乃是认为日本政府有能力控制日本军方,使冲突不致扩大。故而,事变前夕,宋子文已与重光葵商定,将于9月20日同赴东北,对中日悬案做通盘商讨。此前之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也已打开僵局,结案似已指日可待。…[详细]

如南京之所料,日本外务省确曾阻挠过事变。在获悉“关东少壮军官图迫中国军队使其冲突”之密报后,外相币原喜重郎曾电训驻奉天总领事,命其取缔企图寻事之浪人,时为9月5日。电报称:“近来关东军坂垣大佐,在贵处储备相当丰厚之资金,策动国粹会浪人,制造中日事变。闻将……在九月中旬作具体之行动。希对浪人,切实取缔。”④但这种阻挠未能发生实际效果,南京显然错估了日本政府对军方的约束能力。…[详细]

  晚年张学良夫妇,摄于1991年

这种“反复无常”,恰是对“不抵抗政策”之历史的完整反映

及至事变爆发,国民政府利用“国联”展开外交运作,对东北局势仍有挽救余地。“特种外交委员会”(专为解决事变而设)之最机密报告,对形势判断非常准确:“日本之军事政策,必定要达到完全占领东三省之目的,其外交当局……已逐渐追随军部行动。”“国联……此次决不对日作战,因此不能采取任何有力之制裁。”至于中方对策,虽“决不先对日本宣战”,但“军事牺牲,亦所不恤”,尤其是“对于锦州方面,如日本来攻,只有尽力抵抗,以树立政府在人民间之信仰……俾中国不至瓦解而亡。”⑤…[详细]

换言之,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之“不抵抗政策”,实以锦州为最后底线。蒋介石亦曾多次致电张学良,望其务必坚守锦州。但张最终仍以“要玉碎不要瓦碎”为由,不放一枪一弹弃守锦州。⑥张之所以如此,军阀心态,固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国民政府之分裂、内斗愈演愈烈,且严重波及张,亦是其心怀疑惧不愿抵抗的根源。…[详细]

事变发生前,宁(蒋介石)、粤(胡汉民)分裂,武力相向。粤方甚至曾三次派密使赴东京会见外相币原,谋以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之“既得权益”,作为购买日本武器的交换条件。事变发生后,蒋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欲谋统一,然粤方志在倒蒋去张,并无共赴国难之念,如其“外交部长”陈友仁对日方所言:“日本除蒋去张之主张,与粤府毫无二致”,且谓倒蒋成功后,粤府可按“大亚洲主义”与日本谋妥协。⑥…[详细]

故而,当锦州告急之日,恰是粤方激烈通电要求蒋介石下野之时。蒋乃张学良之政治靠山,蒋下野,势必牵动锦州战局,粤方绝非不知,然胡汉民恨蒋已深,坚持蒋下野乃和解统一的不可妥协条件,蒋遂于1931年12月15日通电辞去本兼各职,南京政府随之陷入运作真空;1932年1月3日,日军兵不血刃占领锦州。⑦锦州既失,东北局势遂无可挽救。此后,张学良审时度势,转与胡汉民愈走愈近,却亦屡遭胡之算计。…[详细]

综上,即不难理解,张学良晚年对“不抵抗政策”的讲述,何以呈现出一种“反复无常”——所谓“是我自己不想扩大事件,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乃是事实;“九一八事变,我轻信了老蒋,成了万人唾骂的不抵抗将军”,亦非无因,南京方面确实高估了日本政府对军方的制约能力;而张对唐德刚称:放弃锦州,与蒋无关,“那个时候,蒋公根本就不负责任,他不负这责任,我也根本没有向他请示的必要”,也是事实。今人重新审视“不抵抗”,须深切体察当日内政之芜杂,而不能仅将目光聚焦于蒋、张二人。…[详细]

  1920年代,蒋介石(左一)与胡汉民(左三)等合影

注释:

①(日)臼井胜美:《昭和史的最后证言——张学良》,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P72-73。《张学良口述历史——西安事变是逼出来的》,(台)联合报2001年10月28日。②蒋指示,收录于日本外务省纪录密电情报关系卷;张指示,见关东厅7月15日上外务省次官电。转引自梁敬錞《九一八事变史述》,P114。至晚在8月25日,关东军还曾破译过沈阳市公安局对下属秘密传达的“容忍自重、力避发枪”的指示。③中央档案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资料选编·九一八事变》,中华书局1988,P67。④东京审判纪录,P30343。⑤《特种外交委员会呈送中央政治会议之报告》,收录于《戴季陶文存》。⑥日本外务省纪录(中国内乱关系卷),转引自梁敬錞《九一八事变史述》,P140。⑦《张学良为何不放一枪一弹弃守锦州?》,今日话题历史版第214期。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投票区

您认为1931年中国有实力与日本一战吗?

0

2

没有

0%

100%


相关内容

  • 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
  • 有关"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政策,多年来都流传说:是蒋介石下命令让张学良不抵抗的,但后来又把不抵抗的责任都归到张学良的头上.张学良替蒋介石背了黑锅.现在史学界正在对此进行澄清.这里专门介绍张学良晚年对此问题的说法. 张学良晚年多次谈及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责任问题.他反复说明,九一八 ...

  • 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是哪一天
  • 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奉天事变.盛京事变.满洲事变.柳条湖事变等,是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 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日本军队以中国军队炸毁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为借口而占领沈阳.事变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矛盾激化,而日本军部主战派 地位上升,国会和内 ...

  • 中国近现代史人物专题
  • xuanxiuke中国近代史人物专题 张学良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陆军一级上将,汉族,祖籍辽宁海城,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人称"少帅", ...

  • 自古英雄皆好色--少帅身边的那些女人
  • 热播电视剧<少帅>的亮点之一就是引出了一长串张学良的风流情史.少帅曾自己说过:"于凤至是最好的夫人,赵一荻是最患难的妻子,贝太太是最可爱的女友.我的最爱在纽约." 文 | 祝淳翔   编辑 | Agnes 天寒地冻,正是围炉夜读的好辰光. 顷阅董桥<今朝风日红& ...

  • 难忘9.18教学设计
  • 发布者:杨秀宝发布日期:2011-07-18 09:02:19.0 [教学目标]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和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掌握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结果和和平解决意义. 2.讨论东北沦亡的原因,提高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讨论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 ,能够正确分析问题. 3.牢记历 ...

  • 第16课[难忘九一八]教案
  • 第16课 难忘九一八 课型:新授 执笔: 审核: 班级: 时间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2. 学习掌握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和原因. 学习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学习难点: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影响. 二.前 ...

  • 读史的境界
  • 最近有件令人实在看不下去的事,身边竟有那么多人在看<宫锁心玉>这部毫无逻辑的的宫廷剧.难道真是麦小兜说 的"烂片心理",弗洛伊德老师说过的自虐倾向--"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让自己好过一些.把 痛苦视为 ...

  • 对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认识与思考
  • 对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认识与思考 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日本称满洲事变.在1931年9月18日中国东北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 ...

  • 第四讲 抗日战争
  • 第四讲 抗日战争 一.日本法西斯势力的崛起和侵华战争的准备: 1. 日本早期侵华政策: 大陆政策 : 日本向东亚大陆进行侵略扩张的政策.发端于明治维新,以侵略朝鲜开始,以侵略中国为核心. 1868年3月,明治<宸翰>: "继承列祖列宗伟业, 开拓万里波涛, 布国威于四方&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