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浙江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一、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 ....................................................................................................... 3

(一)地区分布 .................................................................................................................... 3 (二)规模分布 .................................................................................................................... 3 (三)行业分布 .................................................................................................................... 3 (四)企业类型分布 ............................................................................................................ 4 (五)调查范围 .................................................................................................................... 4

二、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状况 ................................................................................................... 5

(一)创业情况分析 ............................................................................................................ 5

1、创业者年龄特征 ......................................................................................................... 5 2、创业者地区构成 ......................................................................................................... 6 3、创业经历与传承 ......................................................................................................... 7 4、创业者素质分析 ......................................................................................................... 7

(二)中小企业状况分析 ..................................................................................................... 9

1、中小企业创业时间 ..................................................................................................... 9 2、中小企业经营管理 ................................................................................................... 10 3、中小企业融资情况 ................................................................................................... 10 4、中小企业技术研发 ................................................................................................... 12 5、中小企业品牌建设 ................................................................................................... 13 6、中小企业用工情况 ................................................................................................... 14 7、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 15 8、中小企业配套情况 ................................................................................................... 16 三、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情况 ................................................................................................. 16

(一)什么是转型升级 ....................................................................................................... 16 (二)转什么与升什么 ....................................................................................................... 16 (三)为什么要转型升级 ................................................................................................... 17 (四)什么因素影响当前转型升级 .................................................................................... 19 (五)什么时候转型升级 ................................................................................................... 21

四、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及趋势 ............................................................................................. 23

(一)主要挑战及投资打算 ............................................................................................... 23 (二)对企业及其所在行业发展的趋势判断 ...................................................................... 23 (三)对政府及中介机构的评价 ........................................................................................ 24 (四)政府的财政扶持情况 ............................................................................................... 25 (五)企业的负担情况 ....................................................................................................... 27

五、情况分析与判断 ............................................................................................................. 28

(一)转型升级的基本分析 ............................................................................................... 28 (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 31

六、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建议 ......................................................................... 37

(一)引导加深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认识 ...................................................................... 37 (二)准确把握推进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 ......................................................................... 37 (三)着力培育转型升级的新生主体和力量 ...................................................................... 38 (四)探索构建转型升级的资金支撑体系 ......................................................................... 39 (五)制定完善推进转型升级的配套政策 ......................................................................... 40

一、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 2008年11月份,浙江省中小企业局对全省工业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问题进行了专项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4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1份,回收率达到34.3%。

(一)地区分布

本次问卷覆盖11个市,58个县(市、区),覆盖面达到64.4%,扣除回收问卷仅个位数的县(市、区),仍剩余37个县(市、区),覆盖面达到41.1%。因此,问卷反映的情况基本上可以体现全省面上的情况。

表1 全省11市问卷回收情况

(二)规模分布

本次调查以小企业(指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为主,占调查样本的57.9%,其中规模以下小企业占26.3%。中型企业(指销售收入大于等于3000万元,同时小于3亿元的企业)占样本企业数的37.1%。大型企业(指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的企业)占5%。

表2 样本企业的规模分布 (三)行业分布

本次调查的企业涉及32个行业大类,但主要集中在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这七个行业的受调查企业分别占全部样本企业的17.2%、8.9%、8.3%、8.1%、7.7%、6.8%和6.4%,合计占63.5%,近三分之二。

图1 样本中小企业主要行业分布情况

(四)企业类型分布

从企业的登记注册类型看,本次调查的企业有超过一半为有限责任公司,占样本企业数的57.6%;其次是私营企业,占样本企业数的20.8%。

表3 样本企业登记注册类型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并不是完全随机生成的,主要包括三类对象:一是省中小企业局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评价认定的成长型中小企业;二是2005年以来列入省中小企业局微小企业培育库的小企业;三是除此之外的其他企业。根据回收的问卷统计,成长型中小企业占16.3%,其中,2004年评价认定的占4.5%,2006年评价认定的占11.8%;微小企业库中的小企业占7.6%;其他企业占77.2%。这也是受调查企业情况要好于一般企业的原因。

二、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状况 (一)创业情况分析 1、创业者年龄特征

根据对样本企业创业者的年龄分析,发现了三个特征:

一是创业主体以中年人为主。从图5-2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小企业的创业主体主要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年龄在40-50岁之间。出生于1960-1970年之间的中小企业创业者比例为50.8%,超过一半。50岁以上的创业者占样本数的29.2%,其中,年龄最大的创业者已经有82岁。

图2 中小企业创业者年龄分布

二是创业者有老龄化趋势。与2005年调查的数据相比,本次调查的创业者年龄偏大,年轻创业者相对偏少。40岁以下的创业者比重比2005年调查的数据有较大幅度下降,2005年比重为36.9%,2008年下降到20%,下降了16.9个百分点。而50岁以上的创业者比重则上升了6.3个百分点。

表4 样本中小企业中创业者年龄分布情况

三是总体上看销售规模在500-5000万元的企业创业者相对比较年轻。尽管存在一些例外,但是从图5-3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销售收入在500-5000万元的企业创业者年龄比其他年龄段更年轻。在这一销售收入区间,40岁以下创业者的平均比重为20.3%,而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其40岁以下创业者的平均比重为17.4%。而50岁以上创业者

二、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状况 (一)创业情况分析 1、创业者年龄特征

根据对样本企业创业者的年龄分析,发现了三个特征:

一是创业主体以中年人为主。从图5-2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小企业的创业主体主要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年龄在40-50岁之间。出生于1960-1970年之间的中小企业创业者比例为50.8%,超过一半。50岁以上的创业者占样本数的29.2%,其中,年龄最大的创业者已经有82岁。

图2 中小企业创业者年龄分布

二是创业者有老龄化趋势。与2005年调查的数据相比,本次调查的创业者年龄偏大,年轻创业者相对偏少。40岁以下的创业者比重比2005年调查的数据有较大幅度下降,2005年比重为36.9%,2008年下降到20%,下降了16.9个百分点。而50岁以上的创业者比重则上升了6.3个百分点。

表4 样本中小企业中创业者年龄分布情况

三是总体上看销售规模在500-5000万元的企业创业者相对比较年轻。尽管存在一些例外,但是从图5-3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销售收入在500-5000万元的企业创业者年龄比其他年龄段更年轻。在这一销售收入区间,40岁以下创业者的平均比重为20.3%,而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其40岁以下创业者的平均比重为17.4%。而50岁以上创业者

的平均比重前者为25.8%,后者则达到了32.9%。

图3 不同规模企业创业者年龄结构

2、创业者地区构成

在所有受调查企业中,有90.9%的中小企业由本地(指地级市,下同)创业者创办,有5.6%的企业由省内非本地创业者创办,有2.7%的企业由外省人员创办,还有0.8%的企业由港、澳、台商创办。为了便于分析,我们使用了两个新概念。本地创业率是指,由某行政区居民创办的所有工商企业中,位于该行政区域范围内的企业比重。外地人创业率是指,在某行政区域范围内创办的所有工商企业中,由非本行政区居民创办的企业比重。对11个市的创业情况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全省不同地区创业的几种类型。

一是并蓄型,主要表现为本地创业率高,外地人创业率也高。也就是说,不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喜欢在该地创业,这意味着该地的创业环境相对较好,对各地的创业者均有较强的吸引力。典型的如杭州、嘉兴、湖州等,这三地的本地创业率分别为91.2%、98.3%和95.3%,同时,外地人创业率为15.2%、11.2%和15.6%。

二是外拓型,主要表现为本地创业率较低,外地人创业率也较低。这说明本地企业多数由本地人创办,同时,有大量本地人外出创业,从而产生溢出效应。典型的如宁波、温州,这两个地区本地创业率均低于90%,分别为85.9%和89.4%,同时,外地人创业率也不高,分别只有2.9%和1.9%。这一地区往往是经济先发地区,并对其他地区产生大量溢出效应。

三是守土型,主要表现为本地创业率高,外地人创业率低。这表明,当地企业基本上由本地人创办,并且本地人也较少外出创业。典型的如台州、绍兴、金华等,这三个地市本地创业率分别达到了96.7%、94.8%和92.5%,但是外地人创业率却分别只有3.7%、3.0%和3.6%。 四是对流型,主要表现为本地创业率低,外地人创业率高。这一结构意味着本地人并不局限于在本地创业,同时本地经济也吸纳了大量的外地创业者。典型的如丽水地区,本地创业率仅为80%,有高达20%的丽水人跑到其他地市创业;同时,外地人创业率却高达25%,

也即受调查企业中丽水地区的企业有1/4是由外地人创办的。

本地创业率

外地人创业率

图4 浙江中小企业不同地区创业类型分布

表5 各市地创业情况

(2)外地人创业率指样本库中,由外地人创办的本地企业占所有本地企业的比重; (3)所谓本地指地级市。 3、创业经历与传承

调查数据表明,样本企业中有34.1%的创业者在创业之前曾经务农;有36.5%的创业者在创业之前曾经在本地企业务工;有5.1%的创业者曾经到外地企业务工;有4.2%的创业者曾经当过教师;有31.4%的创业者曾经经商;有5.1%创业者为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下海创业;有23.4%的创业者曾经担任过企业的高管;有1.4%的创业者为知青返乡创业;有5.7%的创业者为退伍军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几点:第一,农民仍然是浙江省中小企业创业的主力军;第二,当地企业的发展是培养创业者的摇篮;第三,经商不但为创业积累了资本,同时也培养了创业家;第四,企业的裂变效应是催生中小企业的一种重要方式。

此外,样本企业中有84.9%的企业是由现在的经营者亲自创办的;有15.1%的企业其经营者已经不是第一代创业者,其中,通过国有或集体企业转制的占43.5%,子承父业的占21.1%,股权扩散导致经营权所有权变更的占15.3%,非家族成员股权变更的占13.4%。

由此可见,浙江省第二代创业者与第一代创业者的更替才刚刚开始,远未形成主流。本次调查创业者平均年龄为45.9岁,其中,50岁以上的创业者占了29.2%,而2005年的调查数据为22.9%,高出了6.3个百分点。如何推动中小企业创业者顺利完成新老交接是一个今后需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4、创业者素质分析 本次调查表明,中小企业创业者文化程度有所提高,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创业者比重由2005年的22.8%提高到2008年的40.2%,提高了17.4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初高中文化程度占比有较明显下降,而大专和本科的占比显著提高,尤其是大专比例,由原来的占比排

名第三位上升到目前的第二位,并且已经十分接近高中学历创业者的比重。

表6 中小企业创业者文化程度

单位:%

从中小企业创业者的培训进修情况看,有37%的创业者曾参加工商管理类学位教育;有20.2%的创业者曾参加过夜校、函授教育;有6.9%的创业者曾参了加现代远程(网络)教育;有61.8%的创业者曾参加了各类短期培训。这个数据比2005年调查的数据都要高,这说明中小企业创业者的学习热情不断提高,受教育和培训的人数不断扩大,创业者的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中小企业创业者已经不再满足于干中学,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但是创业者的学历教育普遍较低,干中学的学习方式也因此受到许多限制。因此,利用第三方力量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注:

1表示创业者对企业三到五年内发展目标的规划能力; 2表示创业者通过财务预算等评价发展战略的能力;

3表示创业者利用个人的社会网络与资源,与其他企业或个人合作、联合科研院所获取实现目标所需的资金、技术等能力;

4表示创业者随着企业外部环境和市场条件的变化,重新组合企业资金、技术、员工等资源,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5表示创业者觉察到地方政府政策的不合理之处,预测未来的变化和其中蕴藏的经济利益的能力;

6表示创业者了解影响政府政策制定的途径和方法(反映政策建议、利用舆论、通过行业协会等),对这些途径和方法的功能和效果有明确的认识的能力;

7表示创业者能够认识本企业的产权结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能力;

8表示创业者改革内部管理制度,建立经营管理团队,建立员工工作绩效评价与激励

制度的能力。

图5 中小企业创业者对自身能力的判断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创业者以内向型为主,即相对于外部事务的处理能力方面,他们显得更擅长处理内部事务。在内部管理上,受调查的创业者表现出了更强的自信心,不论是战略规划还是内部的制度建设和团队建设,用我们的满意度指标测算(满意度指标是用1-7的满意程度作为权重,将创业者对自身能力的打分值进行加权求和,其值再除以最高满意度即700分得到。)均超过了70%。而在外部联系方面,创业者的自信显然要小一些,尤其是对政府部门制定政策的程序和内容知之甚少,这也是我们政府部门需要改进之处。此外,受调查的创业者在利用社会网络关系获得资金和技术方面的能力显然也要差一些,这一方面体现了创业者的个人能力,但同时也与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和地位有关。虽然市场适应能力相对较好,但与创业者在内部管理上的自信相比,尚需加强。通过财务预算来评价发展战略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有较多的创业者对自己在这方面能力的评价并不高。

表7 中小企业创业者能力的自我评价

注:1表示很不满意,4表示一般,7表示非常满意 (二)中小企业状况分析 1、中小企业创业时间 从图5-6中可以看出,本次调查的中小企业主要创办于1995-2005年这10年时间中,共有1169家企业,占样本企业的66%。其中,又以2000-2004年创办的企业为多,共689家,占样本企业的38.9%,其中又以2003年创办的企业最多,共178家。2008年创办的有19家,占1.1%。从图中也可以看出,创办于1985年之前的企业偏少,只有89家企业,占样本企业的5%。样本企业中最早的一家企业创办于1952年,距今已有57年历史。

Coun

t

Year

图6 样本中小企业创办时间分布图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计算出受调查企业的平均年龄为10.4岁。尽管我们无法知道有多少中小企业在创办后不久便消亡了,但是我们可以肯定,有幸存活下来的中小企业其平均年龄可以达到10岁以上,而我们在2005年对全省工业小企业的问卷调查表明,小企业的平均年龄为6岁。是中小企业的生命力在增强,还是由于企业规模的影响?为此,我们从数据库中剔除了规模以上企业,重新计算得到规模以下企业的平均年龄为8.8岁,仍然比2005年调查的6岁高了2.8岁。可见,浙江省小企业的生命力正在逐步增强。

2、中小企业经营管理

问卷调查表明,浙江省中小企业仍以家族企业为主。有52.3%的企业其股份由创业者及其家庭成员100%占有,占有股份超过50%的企业达到88%,而家庭股份占有低于30%的企业仅占4.6%。从聘用职业经理人的情况看,只有31.8%的企业聘用了非家族成员担任总经理职务。

从企业的经营情况看,2007年中小企业经营情况要好于2005年,2007年企业的应收账款有较为明显地下降。2005年企业应收账款占总销售额比重在30%以上的企业占样本企业数的37.5%,而2007年只有18%,下降了一半多。但这一情况到了2008年又有所反弹,截止2008年10月底,全省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占总销售额的比重明显上升,比重达到30%以上的企业占了样本数的26.9%,比2007年底上升了8.9个百分点。

表8 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占总销售额的比重

3、中小企业融资情况

据调查,64.7%的样本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短缺情况,还有35.3%的企业认为现阶段尚不存在资金短缺情况。在861家资金短缺企业中,资金缺口达到了84.3亿元,企业最大资金缺口为4亿元,主要用于技术改造,最小资金缺口为2万元,主要用于流动资金,企业平均资金缺口为979.3万元。有55.9%的企业主要存在流动资金的短缺;有16.5%的企业则在技改项目上短缺资金;有13.4%的企业希望在新项目中获得资金支持;还有13.2%的企

10

业则在固定资产投资上资金紧张。

从信用调查来看,有26%的企业尚没有进行信用评级,39.4%的企业其信用评级为AAA,27%的企业信用评级为AA,7.7%的企业其信用评级为A。

有42.7%的企业认为银行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是银行对企业财务状况或经营状况要求过于苛刻,并且有37.8%的企业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原因。有50.5%的企业认为担保条件过于苛刻是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有29%的企业将其列为最重要的原因。有38.5%的企业认为银行缺乏专门针对小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有17%的企业将其列为贷款难的最重要原因。其他还有15.9%的企业认为银行对信用等级要求偏高,有11.7%的企业认为银行贷款业务流程设置不合理,有4.6%的企业认为本企业的确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目前银行贷款比较困难。

表10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原因

有14.6%的企业曾经通过信用获得银行贷款,而无需担保;有77.2%的企业主要通过房产、设备抵押的担保方式获得银行贷款;有7.2%的企业通过其他担保物担保的方式获得银行贷款;有14%的企业通过专业担保公司担保获得银行贷款;有38.6%的企业通过其他企业或第三方担保方式获得银行贷款;还有3.6%的企业通过其他担保方式获得银行贷款。由此可见,中小企业通过房产、设备抵押获得银行贷款是最重要的担保方式;企业互保或第三方担保也是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重要的方式;专业担保公司在中小企业融资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也日益增强;信用贷款已经占了中小企业贷款的一席之地,但其融资数额尚小,与其他几种主要担保方式相比,其地位有待于加强。

11

图7 中小企业贷款主要担保方式

4、中小企业技术研发

从样本企业主要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看,有47.9%的企业主要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有5.4%的企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有42.3%的企业其设备的技术水平为国内一般。与2005年调查数据相比,浙江省中小企业的设备技术水平已经有了相当大程度的提高。

图8 中小企业主要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

根据我们对企业产品技术含量的调查,有71.7%的企业其主要产品的主要技术依靠自主开发,2005年的调查为54%,自主开发比例提高了17.7个百分点;有11.7%的企业其主要产品的主要技术依靠模仿;有8.3%的企业其主要技术依托大专院校及其他研究机构;有8.3%的企业其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主要依靠委托加工。与2005年调查数据比较发现,产品的自主开发比重明显增加,而模仿和委托加工则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为9.1和11.6个百分点。此外,依托学校或研究机构研发产品技术也有所上升,共提高了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紧密程度有所提高。

12

表11 中小企业的产品技术开发方式 单位:%

调查表明,有48.1%的企业已经建立了与大专院校或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并通过多种方式与科研院所开展了合作。有16.5%的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并将研发中心设在本企业中;有6.3%的企业将研发中心设在高校或研究机构;有27.2%的企业聘请了高校教师或其他专业研究人员为企业兼职技术顾问;有14.8%的企业以委托开发的方式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关系;有8.1%的企业向高校等科研单位购买技术,并由此建立合作关系。

样本企业中,有31.3%的企业拥有自己的产品专利。

图9 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方式

5、中小企业品牌建设

企业产品商标的注册与使用情况的调查表明,企业使用自己注册商标的比例仍然不高,但与前几年相比有所提高。有68.6%的企业拥有自己的注册商标,比2005年调查时提高了16.6个百分点;有48.3%的受调查企业其全部产品均使用自己的注册商标,而2005年调查的数据是39%,其中可能还包括一部分同时使用自己注册商标和贴牌生产的企业;本次调查中,有15.5%的企业部分使用自己的注册商标,部分贴牌生产;有4.8%的企业所有产品均贴牌生产,但已经注册自己的商标。

13

图10 企业注册第一支商标的时间分布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企业注册商标数直线上升。并且,受调查企业的产品商标注册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2000-2008年,企业注册商标数占全部注册年份的69.4%。此外,统计表明,企业从成立当年便注册商标的占样本企业数的21.3%;企业成立后三年内注册商标的占44.8%;成立后五年内注册商标的占64.3%;十年内注册商标的占85.6%。可见,尽管中小企业对产品商标的重视程度在日益上升,已注册商标的企业已经超过了2/3,但是真正使用商标,制定并实施品牌战略的企业仍然不多。据调查,在拥有自己注册商标的企业中,已经实施品牌创建计划的占53.7%,刚好超过一半。

图11 中小企业产品商标注册距离企业创办时间

从产品品牌的经营情况看,样本企业中有34.4%的企业其产品品牌曾经获得过各类荣誉。其中,5.6%的企业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0.3%的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0.8%的企业拥有浙江省名牌产品;17.7%的企业拥有浙江省著名商标。

6、中小企业用工情况

从2008年开始,外省员工出现微弱的回流趋势。2007年底,外省员工占企业员工总数50%以上的企业达到55.4%,但到2008年10月底,这个比重为55%,略降了0.4个百分点。

14

从受调查企业雇用外省员工的实际数看,2007年样本企业共雇用外省员工22.4万名,占当年所有员工数的47.2%;到2008年10月底,样本企业共雇用外省员工24.6万名,占所有员工数的45.3%。因此,尽管从2007年底到2008年浙江省中小企业雇用外省员工的绝对数量有所上升,但上升速度低于本省员工的增长速度,外省员工的占比减少了1.9个百分点。这是多年以来少有的现象。近几年来,浙江中小企业中雇用外省劳动力的比重不断上升,2005年这个比重仅为30.4%,到2007年底则上升了14.9个百分点。

员工频繁跳槽仍是令中小企业主较头疼的一大问题。调查数据表明,有9%的企业工作两年及以上的员工不足员工总数的1/3,还有35%的企业有一半左右的员工在本单位工作时间不到两年。

关于企业急需人才类型的调查表明,企业最急需的人才仍然是熟练工人,其中有40.1%的企业将其列为最急需的人才,共有58.2%的企业将其列为本单位的急需人才之一。与2005年的调查相比,管理人员与销售人员的急需程度发生了新变化。2005年的调查显示,销售人员的急需程度排在第二位,共有37.3%的企业将其列为急需人才,而仅有24.5%的企业将管理人才列为急需人才,在各类人才中排名最后。但是,2008年的调查明显有了变化,管理人才成为第三急需的人才,超过了销售人才,共有43.7%的企业将其列为本单位的急需人才,并有13.9%的企业将其列为本单位最急需的人才。技术人员仍是企业非常需要的人才之一,有21.9%的企业将其列为最急需的人才。研发人才的需求度有所上升,尽管企业将其列为急需人才的比例比销售人员略低0.2个百分点,但有12.3%的企业将其列为最急需的人才,超过销售人员2.8个百分点。

7、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调查表明,有59.2%的企业通过互联网开展贸易活动。其中,有32.9%的企业其网上贸易额(包括通过网上信息获取的贸易机会)占企业贸易总额的比重为10%以下;有29.2%的企业其网上贸易比重在10-20%区间;网上贸易超过30%的企业达到了20.4%,其中有8%的企业网上贸易额已经超过其网下贸易额。

表14 中小企业互联网贸易比重

有62.4%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通过企业的门户网站开展商务活动;有33.4%的企业通过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只有4.2%的企业利用上下游龙头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电子商务活动;还有18.3%的企业通过其他网络形式开展商务活动。

获取市场信息是企业利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之一,有80.6%的企业通过互联网来获取市场信息;有61.9%的企业利用互联网来宣传企业,树立企业形象;还有44.6%的企业通过互联网来保持与改善客户关系;发展电子商务在企业利用互联网的目的之中只排在第四位,仅34.8%的企业将互联网用于发展电子商务;还有23.1%的企业利用互联网建立现代管理体系。由此可以看出两点:一是互联网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对互联网的应用已经融入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二是对互联网的应用还停留在较低水平,利用互联网直接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还不多。

表15 中小企业利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

8、中小企业配套情况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样本企业中有31.6%的企业为本地企业配套生产,且配套生产部分的产值占本企业总产值的比重平均达到32.1%。其中,有5.9%的企业其产品100%为当地企业配套,配套比重超过一半的企业为25.8%。有50.2%的企业存在本地配套生产厂家,且由本地企业配套部分占全部采购成本的比重平均达到33.9%,有28.9%的企业至少有一半零部件等配套由当地企业提供。

三、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情况 (一)什么是转型升级

什么是转型升级?从问卷调查统计来看,创业者一般认为,转型升级包括产业转型、产品升级、企业类型转型、商业模式转型、进入新的市场、管理转型以及创业者自身的转型等。其中,有过半数创业者认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内涵主要为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开发新产品、提升创业者自身的战略决策水平,选择这几项的创业者分别占样本数的56.8%、53.2%和50.5%。此外,较多的创业者认为,转型升级还包括打造名牌产品、在本行业中向上游产业延伸、主业不变进入新行业、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实行精细化管理、从低端市场转向高端市场、建立新的人才激励制度、实现新的人才战略、采用新的营销模式等,以上这几方面的选择比例分别为46.6%、43.9%、41.7%、40.8%、37.9%、35.7%、32.6%、32.5%、29.2%。

转型升级牵涉到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全面发展的过程。从企业的角度看,转型升级更多的体现为产品的升级,而从宏观经济层面上看,政府部门强调更多的则是产业的转型。这是由于企业与政府对转型升级的关注角度有所不同。对企业来说,产业转型需要许多条件和机会,要承担一定风险,难度较大,因此,多数企业认为产业转型主要还是指以本行业为主,然后向上下游相关产业延伸。对政府来说,区域经济的产业发展从传统向现代、从低端向高端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而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则主要是推动这一转变的实现。

(二)转什么与升什么

从转型升级的内容看,有46.1%的企业实现了产业转型,这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最主要的方式,其中,主业不变进入新行业的占18.2%;主业转向新的行业,但仍保留原行业的占4.9%;退出原行业,完全进入新行业的占3.4%;在本行业中向上游产业延伸的占6.7%;在本行业中向下游产业延伸的占2.2%;有0.4%的中小企业从制造业领域转向了服务业领域。通过产品升级方式实现转型升级的企业占36.9%,其中,开发新产品的占10.6%;提高产品

技术含量的占6.3%,打造名牌产品的占2.2%;战略重点从生产向研发转移的占1.1%。此外,通过企业类型转型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占17.1%;通过商业模式转型的占4.5%;通过进入新的市场实现转型的占11.7%;通过管理转型的占8.3%;还有2.9%的企业实现了创业者自身的转型。

表16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类型

对那些正在考虑转型升级的企业来说,转型的方式最主要的是选择产业转型,占44.4%。其次是产品升级,占34.8%,企业类型的转型也是一种重要的转型方式,有3.9%的企业准备进行股份制改造,有1.4%的企业准备上市。

图12 中小企业主要的转型升级方式

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一个假设题目,即假设企业正准备寻找新的产业,则创业者最希望进入的产业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有46.5%的企业认为最希望进入的产业是与本行业相关联的产业,有高达36.7%的企业希望进入高新技术产业,还有18.9%的企业希望进入节能环保产业。此外,有5%的企业希望进入健康休闲产业;4.9%的企业希望进入装备制造业;3.9%的企业希望进入有稳定市场的传统产业;2.2%的企业希望进入商贸服务业。以下,在我们列出的余下的7类项目中,希望进入的企业占比排序依次为金融业、房地产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业、重化工业、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领域、现代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

(三)为什么要转型升级

对于那些已经开始考虑转型升级问题的创业者来说,推动其加快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是出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考虑,有63.9%的企业选择了该选项。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也是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原因,有24.3%的创业者选择该选项。此外,22.5%的企业认为考虑转型升级是因为找到了新的市场渠道和新技术;而产能过剩、恶性竞争所带来的压力也是促使企业转型升级较重要的原因,20.2%的企业选择该选项;认为企业成本难以消化、市场萎缩以及行业发展前景暗淡等原因迫使企业转型升级的分别占样本企业的15.1%、14.3%和

13.7%。还有2.6%的创业者受周围其他创业者的影响,存在“大家都在谈转型升级,所以我也要转型升级”的情况。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转型升级主要受两类因素影响:一是拉动因素,主要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自身发展水平以及机会,企业相对处于较主动的地位;二是推动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环境推动、市场竞争推动、企业成本推动等三类,推动因素往往使企业处于被动的局面。这两类因素一般不是完全分离的,而是经常同时起作用,但从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看,拉动因素相对显得更重要一些。

问卷表明,2008年对中小企业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能源与原材料价格的涨跌多变,影响综合指数达到76.3%,有26.8%的企业认为该因素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而只有2.8%的企业认为该因素对企业生产经营基本上不存在影响。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A股市场的暴跌,尽管总体上对企业的影响不大,但仍有5.2%的企业认为其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以及有6.5%的企业认为影响很大。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企业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它的影响仅次于能源与原材料价格上涨,综合影响指数为64.6%,有13.2%的企业认为影响非常大。

图13 中小企业发展各影响因素综合指标

注:

1表示流动资金紧张; 2表示缺乏中长期投资资金; 3表示利率与汇率的变动; 4表示美国次贷危机; 5表示政府对节能减排的要求; 6表示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7表示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 8表示能源与原材料价格上涨; 9表示A股市场暴跌; 10表示没有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 11表示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

表18制约企业发展主要因素的影响程度

(四)什么因素影响当前转型升级

对当前形势下企业的转型升级问题,不同企业持不同的看法。有32.6%的企业认为,当前经济形势不利于企业转型升级,但是强化了企业下一步实行转型升级的决心;有19.7%的企业认为,当前经济形势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是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有利时机;有16.7%的企业认为转型升级本身存在很大风险,目前不会考虑企业转型升级问题;有15.4%的企业认为,本行业发展前景良好,企业自身发展也很好,因此不会考虑转型升级问题;有15.6%的企业还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企业认为,当前进行转型升级最大的困难是市场风险太大,63.1%的企业选择该选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不确定性因素使得多数企业开始采取观望态度,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投资欲望,也使得企业对转型升级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制约企业转型升级的第二个因素是资金投入过大,有53.8%的企业选择了该选项,资金投入过大无疑也增加了风险,使企业难以承受。排在第三位的是缺乏高端人才,尽管创业者有着转型升级的强烈愿望,但转型升级需要高端人才,如何促进企业与高端人才的联姻是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课题,有38.4%的企业将缺乏高端人才列为重要制约因素。此外,有29.4%的企业认为缺乏进入新产业的门路也是制约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有21.2%的企业认为不掌握关键技术是制约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16.2%的企业认为企业员工素质偏低也制约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其他制约因素还有,产业政策的限制、技术门槛过高、市场准入的限制、企业家自身难以适应以及绿色环保壁垒等。

从调查数据看,2009年企业最有可能采取的行动是加强企业的精益化管理,压缩企业成本,问卷调查的综合可能指数为78.3%,其中,有27.1%的企业认为这是2009年最有可能去做的事。其次是提升企业家自身素质也是2009年企业创业者非常想做的一件事,综合可能指数为75.7%。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档次,使产品进入中高端市场成为企业最想做的第三件事,综合可能指数为74.3%。综合可能指数超过50%的创业者在2009年打算做的事排序依次为:开拓国内新市场、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商业营销模式、开拓国际新市场、寻找新的产业、引进职业经理人、改变股权结构建立激励机制等。此外,样本企业中往省外搬迁企业的可能性综合指数为30.1%;减产、裁员的可能性综合指数为43.7%;暂时停产歇业的可能性综合指数为28.9%。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浙江中小企业确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2009年有近一半的企业表示要减产、裁员;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萌生往省外搬迁的想法;还有四分之一强的企业可能会暂时停产歇业。在如此不景气的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创业者都希望能在这个“冬天”做点什么,而继续压缩成本是几乎所有企业家的普遍想法。但是,压缩成本的空间有多大?能源与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等这些成本,企业自身难以控制,能做的是在经营管理上做文章,但这与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关,也与创业者自身素质有关。因此,提升自身素质成为创业者在这个“冬天”想做的第二件事。这不仅仅是因为企业订单下降了,创业者有较多的时间来考虑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困境中创业者存在许多困惑,而这些困惑是创业者自身目前所难以解决的。他们已经意识到,只有通过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和创业水平,才能将企业的发展推上新台阶。

(五)什么时候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并不是今天才遇到的问题,企业也不是到现在才需要转型升级,政府也不是在当前才提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调查分析表明,有30.1%的中小企业曾经历过转型升级。虽然从企业的角度看,转型升级的时机选择各有不同,但从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看,转型升级的阶段性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在2007年之前,实现转型升级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多,2001年起开始转型升级的企业数量直线上升,从2001年开始转型升级的企业占3.6%,从2006年开始转型升级的企业上升到15.6%,2007年又回落到12.9%,2008年继续回落到6.5%。

2001-2006年,浙江中小企业发展出现了高速增长的黄金周期。2006年规模以上中小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达到27.8%,利润增长率达到28.6%。2007年开始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各项经济指标也开始出现下滑。由此可以看出,中小企业选择转型升级的时机与其自身的发展状况相适应,企业发展越快,创业者越有信心加快转型升级,转型升级的成功率也越高。在面临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中小企业也可能实行转型,但这只是被动的转型,风险较大,凤凰涅槃、死而后生的毕竟不是多数。在总体发展环境不利的时候,一部分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相对较好,市场结构的重新组合变化,使得这一部分企业成为得利最多的企业,而对于多数相对比较弱小的中小企业来说,被动的转型升级无疑是一场大考。

图14 中小企业经历转型升级的时间

调查数据显示,已经有54.1%的企业开始考虑企业的转型升级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小企业考虑转型升级主要是近三年的事,2007年开始考虑转型升级的企业占所有准备转型升级企业的43.4%,2008年开始考虑的占28.7%,比2007年有所下降。这也说明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需要信心的支撑,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让企业信心受到了挫伤。我们认为,促进转型升级的力量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创业者的信心和战略眼光;其二是外部环境的压力。前者是拉动力,后者是推动力。2008年拉动力在逐渐减弱,推动力却不断增强。可以说,2005-2007年是转型升级的良好时机,一方面创业者的信心较高,另一方面宏观形势与环境压力已经显现,并不断增强。可惜的是,许多企业却错失了良机。

图15 中小企业开始考虑企业转型升级问题的时间

四、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及趋势 (一)主要挑战及投资打算

资金问题始终是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62.2%的企业将其列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挑战。值得注意的是,人才问题已日益显得重要,认为缺乏人才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挑战的企业已经超过了一半,达到50.4%,排在所有挑战的第二位,这是在前几次调查中不曾出现过的。出现这一新变化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可能是企业原有发展模式的弊端已经充分暴露,企业的转型升级问题已经迫在眉捷,而要成功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人才是关键。要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企业必须积极实施人才战略,一方面通过吸引高端人才加盟来提高企业竞争力,而更重要的是加快提升创业者自身素质,这才是更关键的问题。技术创新和研发水平低成为企业需要应对的第三大挑战。由于近年来国际国内形势的风云多变,使得国际环境变化和国内环境变化成为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重大挑战。企业用地难问题在以前问卷调查调研中反映特别强烈,在当下形势突变的情况下,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但仍有20.8%的企业将其列为企业未来发展中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表21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根据对未来12个月没有新的投资打算,比例超过样本企业数的一半。对于为什么不进行新投资的原因调查发现,有41%的企业认为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从而抑制了企业的投资欲望,使多数企业持观望态度。还有27.2%的企业认为不进行新投资是因为看不准投资方向。因为资金不落实而没有新投资的企业仅占18.9%。而对于占46.6%的有投资打算的企业来说,其主要投资方向为本行业,以强化主业为主,占68.3%。其次,有15.9%的企业打算在制造业中选择新的产业投资;5.1%的企业希望进入商业、服务业领域投资;3.2%的企业希望投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有2.2%的企业希望投资房地产业;1.7%的企业希望投资金融领域;还有3.6%的企业希望投资到其他领域。

(二)对企业及其所在行业发展的趋势判断

从创业者对企业目前及未来发展的判断可以看出,浙江省中小企业创业者的信心处于低落期,但并没有出现大幅的下降,各项指标的综合指数均超过了50%。在未来12个月内,创业者判断企业的设备利用率将有所下降,11.3%的企业认为设备利用率将低于正常水平,设备利用率的综合指数为69.5%。企业流动资金也比较紧张,用综合指数衡量的流动资金充足度为57%。从销售和利润的增长情况看,分别有20.4%和28.5%的创业者表示不乐观。有32.4%的企业预计未来三年进行新投资的可能性不大。有34.6%的企业认为未来两年银行贷款将更加困难,有34.6%的企业认为小额贷款公司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帮助较小,认为帮助较大的占27.2%。

表22 创业者对企业目前及未来发展的判断

从创业者对本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判断看,创业者对行业的信心超过了对本企业短期内发展的信心,这说明企业的长期发展信心仍然是稳定的,目前形势影响的只是创业者的短期信心。有52%的企业认为本行业的发展前景较好,其中有8.5%的企业认为本行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好,该项综合指数为66.8%。本行业市场秩序的规范状况也相对较好,有43.6%的企业认为本行业市场秩序良好。有41.2%的企业认为本行业的政策环境较好。有超过一半的企业认为本企业在本行业中的发展与前几年相比更好了,有46.4%的企业认为在本地区发展本行业的优势更明显了。尽管如此,企业主营业务的市场竞争却更加激烈了,77.4%的企业认为主营业务市场竞争比较激烈,而2005年的调查数据为70.3%。

表23创业者对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评价

(三)对政府及中介机构的评价

从企业对政府行为的评价来看,评价最高的是对企业经营信心的提升方面,2008年上半年以来,各级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59.2%的企业认为对企业信心提升的帮助较大。在解决企业用地方面,企业对政府的评价也较高,有50.1%的企业认为帮助较大。此外,各级政府均出台了一系列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有49%的企业认为这些政策对企业的帮助较大。有46.3%的企业认为政府工作人员进入企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企业的帮助较大;有37.3%的企业认为政府在改善市场环境方面所做的工作对企业的帮助较大;有40.2%的企业

认为政府在缓解企业融资难方面的帮助较大;有38.1%的企业认为政府在财政资金方面的支持对企业帮助较大。

表24 企业对政府扶持项目的评价

从企业对行业协会及各类中介机构的评价看,浙江各类机构已经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企业的评价比之前的调查也有所提升,但总体上看,这些机构提供的第三方服务有待于加强。相比而言,会计事务所的评价最高,综合指数为58.3%,有36.4%的企业认为其对企业的帮助较大。其次是各类质量检测中心,综合指数为57.8%,36.6%的企业认为帮助较大。信息及人才服务机构的评价也较高,有32.7%的企业认为帮助较大。以下依次是各类咨询及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律师事务所、各类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各类研发机构,其综合指数分别为54.5%、54.1%、52%、51.6%、49.5%。值得注意的是,各类研发机构的综合指数低于50%,排在各类机构的最后一名,而各类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也排在倒数第二位。

表25 企业对所在地行业协会及各类中介机构的评价

(四)政府的财政扶持情况

从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扶持情况看,财政的扶持面和扶持金额都在逐年提高。2005-2008年四年中,样本企业接受政府财政扶持的比重为33%,刚好1/3的企业接受了政府的财政扶持。

一是各级政府的财政扶持面在逐年扩大。2005年省级财政扶持比例为3.3%,2007年扩

大到5.2%,年增速达到25.5%;市级财政扶持面也从2005年的4.4%,扩大到2007年的8.6%,年增39.8%;县(市、区)财政扶持面年增28.3%;街(乡、镇)财政扶持面年增20.6%。

二是各级政府的财政扶持金额也在不断扩大。省级财政从2005年的1939.4万元财政扶持,增加到2007年的3999万元,年增长高达43.6%,增长了一倍;市级财政在这三年中则增长了三倍多,年增长率高达85.5%;县(市、区)财政扶持额也增长了一倍,年增长40.9%;街(乡、镇)财政扶持额年增长65.4%,三年增长了三倍多。

三是各级政府扶持比例以县(市、区)财政为主。2007年,县(市、区)财政扶持比例为51.4%,占样本企业受财政扶持总额的一半以上;其次是市级财政,占28.8%,超过财政扶持总额的1/4;省级财政占16.9%,不到扶持总额的1/5;街(乡、镇)财政仅占2.9%。

图16 2007年中小企业各级财政扶持比例

四是市级财政的扶持比例逐年上升。从各级财政历年的扶持比例看,市级财政扶持比例逐年上升,从2005年的19.2%的扶持比例逐渐上升到2007年的28.8%,年增长率达到22.3%。同时,县(市、区)财政扶持比例逐年下降,从2005年的59.4%,下降到2007年的51.4%。省级财政扶持比例也在下降,从2005年的18.9%下降到2007年的16.9%,年降幅为5.3%。街(乡、镇)财政扶持比例也略有上升,从2005年的2.4%上升到2007年的2.9%。

图17 2005-2007年各级财政浙江比例变动情况

表26各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扶持情况

中小企业获得政府财政扶持的方式主要包括技改贴息、税收优惠、各种奖励、培训补助等,其中又以前三项最为普遍。在我们的调查中,享受过政府各类财政扶持的企业有52.4%曾经享受过政府部门的各种奖励;技改贴息也是比较普遍的一种政府财政扶持方式,有47.9%的企业曾经享受过各级政府的技改贴息政策;还有较多的企业通过税收优惠获得政府的财政资助,44.9%的企业曾经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此外,还有12.1%的企业曾经获得各级政府的培训补助,有9.2%的企业获得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其他资助项目。

(五)企业的负担情况

调查发现,与2005年相比,2008年中小企业主要负担情况又有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小企业对负担的反映更强烈了。在问卷列出的12项企业负担中,只有安置亲朋一项企业反映的比例下降了,乱培训一项选择比例变化不大,其余各项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这可能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企业在某些方面的实际负担在近几年中可能的确有所上升;其次,2008年不景气的经济环境对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使他们更能感受到企业负担的存在;再次,政府公共管理理念的普及为企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使得企业更加愿意说真话、说实话。

二是乱收费和乱检查是企业反映最多的负担。有29%的中小企业认为存在乱收费问题,是所有列出的负担中比例最高的。2005年反映乱收费的比例为17.4%,也是当年反映最多的企业负担。其次是乱检查,反映比例为22.5%。通过计算每项负担的占比情况,我们发现,乱收费和乱检查两项合计已经超过了1/4。

三是强拉赞助在所有企业负担中的排名上升,而乱培训和安置亲朋的排名下降。强拉赞助在2005年调查时,排在12类企业负担的第9位,但2008年调查则一下子跳到了第三位,有21.3%

的企业反映这一负担。而乱培训在2005年时负担中排名第三位,2008年则排名第8位。

表27 中小企业主要负担情况

单位:%

五、情况分析与判断

(一)转型升级的基本分析

1、转型升级不等于产业转换

转型升级首先是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对什么是转型升级,政府的认识与中小企业创业者的理解两者往往不一致,需要进行分析研究。问卷调查显示,有过半数创业者认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内涵主要为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开发新产品、提升创业者自身的战略决策水平。可以说,中小企业创业者把转型升级主要理解为产品升级。同时,也有较多的创业者认为转型升级还包括在本行业中向上游产业延伸、主业不变进入新行业等方式,但对于完全转换行业的做法,创业者认同较少,他们认为除了极少数极为偶然成功的情况下,转换行业的风险较大。在经历过转型升级的样本企业中,只有3.4%的企业退出原行业,完全进入新的行业;而主业转向新的行业,但仍保留原行业的企业也只占4.9%。

中小企业创业者对转型升级的理解与政府强调的政策导向是有差距的。各地出台的政策普遍存在这样的导向:产业转型是转型升级的最重要内涵。这一认识主要来源于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理论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告诉我们,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一般会经历从低层次向高层次,从低端向高端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的产业发展也曾得益于这种全球性的产业转移。政府对转型升级的认识主要是基于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长期考虑,这与创业者基于企业发展相对短期的考虑存在认识上的差距。

任何一个区域的长期发展都是通过企业的微观发展来实现的,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也是建立在企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之上的,怎样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来实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是目前摆在政府面前的十分迫切的课题。

2、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充分的准备

中小企业的基本目标是追求利润,而转型升级的直接好处是能提高产品附加值。高回报高风险是市场经济的一条铁律。转型升级的动力是追求和提高产品附加值,高风险往往相伴相随。因此,转型升级需要认真准备,充分论证,既要大胆冒险,又要周密谨慎。

调查数据表明,样本企业中有30.1%的中小企业曾经历过转型升级,而尚未进行转型升级的企业中,有54.1%的企业已经开始考虑转型升级问题。这些企业是如何考虑是否进行转型升级的?问卷统计显示,有63.9%的企业认为“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是推动他们转型升级的主要原因;而“产能过剩、恶性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在促使企业转型升级中则处于相对较次要的位置。前者是出于企业的主动选择,因而对转型升级一般有较为深刻地认识和充分地准备;后者则主要出于被动选择,往往仓促进行,其失败率较高。

我们认为,企业进行转型升级既有主动选择的因素,也有被动选择的成份,两方面往往同时起作用。但是,不论哪些因素为主,如果一个企业在转型升级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其成功的可能性将大打折扣。在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尤其要注意到这一点,既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越俎代庖。

3、经济进入低谷期是转型升级的最佳准备期

有人把企业转型升级看作是对自己动手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这对一般人来说,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下不了手。也有人把企业转型升级看作是登山,登山队员在攀岩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但是山顶的风景和成功的喜悦足以让一批批登山者勇往直前。这就是我们前面所分析的转型升级的两种效应,即推动效应和拉动效应。尽管这两种效应是同时起作用的,但事实上这也预示了两类不同类型的创业者,前者往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属于风

险厌恶型;后者则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属于风险偏好型。从创业类型来看,前者往往属于生存型创业,即迫于环境进行创业;后者则属于机会型创业,创业目的是为了事业发展。浙江中小企业是以农民出身的创业者为主体,根据我们2008年的调查显示,浙江机会型创业者比重已经超过了生存型创业,达到65.9%。结合前面对创业者考虑转型升级的原因分析,我们认为,推动浙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为拉动效应,推动效应仅起到催发和调节作用。

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看法是,中小企业创业者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才会进行转型升级,而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则往往满足于企业的高增长,意识不到转型升级的重要性。这个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却不是事实。常识不等于事实。萧条的经济和竞争的压力确实有助于创业者深刻认识到转型升级的必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企业会在这个时期选择转型升级。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分析,中小企业恰恰是在经济高速增长期才选择转型升级。每当经历一次经济低谷之后,转型升级都会有一个快速增长期,呈波浪式上行走势。这其实反映了创业者对转型升级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一条创业者及其企业的成长曲线。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俗话也说“吃一堑,长一智”。中小企业创业者在经历了危机的洗礼之后,才会真正地成长和成熟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经历过经济危机的企业家才是真正成熟的企业家。

对当前形势下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问题,有32.6%的创业者认为,当前经济形势不利于企业转型升级,但是强化了企业下一步推进转型升级的决心;有19.7%的创业者认为,当前经济形势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这也证实了我们的分析,经济低谷时期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最佳准备期。

4、经济探底回升期是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

什么时候开始转型升级,是中小企业与政府部门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企业来说,希望通过转型升级来获取高利润,提高竞争力;作为政府部门来说,希望通过转型升级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区域竞争力,两者有着共同的目标。但是,转型升级的时机选择,在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一般是有差异的。问卷调查发现,1997-2006年实现转型升级的样本企业数量总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997年推进转型升级的企业占2.2%,到2006年上升到15.6%。2007年转型升级企业数量开始回落到12.9%,2008年继续回落到6.5%。

图18 1997-2008年转型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通过分析发现,中小企业选择转型升级的时机与全省GDP的增长速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在经济上行期,转型升级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而在经济下行期,转型升级的企业比重则相应地出现下降。从上图可以看出,在1997年到2008年的十年时间里,浙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7-2000年,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也影响了浙江的经济增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经历了一个低潮;第二个阶段是2000-2006年,“911”事件打击了美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并继而导致全球经济低迷,浙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也在2001年出现了回落,但从2001年开始,伴随GDP增速的不断上行,中小企业创业者信心大增,转型升级到2006年达到了顶峰;第三个阶段是2007年至今,全球经济猛然遭受了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的袭击,各大经济体纷纷下滑,浙江经济亦未能幸免,中小企业中转型升级的比重也相应地出现下降。

从宏观上看,中小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是宏观经济的探底回升期,因为这个时候资产价格普遍比较便宜,转型升级的成本相对较低。从微观上看,单个中小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是企业的高速发展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创业者往往有着强烈的自信心、充裕的资金、难得的项目和机会,而这些因素恰好是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必备条件。由此可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时机选择,依赖于对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只有那些在危机中能够保存实力,并能正确判断经济走势的中小企业才能顺利实现“抄底”。当前,浙江经济正处于低迷期,经济下行尚未见底,中小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风险极大。并且这次由美国带来的世界金融危机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年的全球经济放缓不同,不但在深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两次,而且浙江中小企业受影响的程度也远远超过了此前。因此,如何分析判断当前世界经济的走势,对这一阶段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问题至关重要。

5、优质企业是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些观点:要推动那些传统型、劳密型、低层次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从而使浙江的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优化。但事实上,真正有能力通过转型升级来改造自身的企业却不是这些企业,调查发现,在现实中积极实行转型升级来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往往是那些优质企业。

从营利水平看,在样本企业中,那些经历过转型升级的企业,其平均利润率要高于没有经历过转型升级的企业,平均利润率高1.4个百分点。从规模看,企业规模越大越倾向于转型升级。从行业看,利润率较高的行业更倾向于转型升级,如转型升级企业比重最高的前10个行业分别是:橡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专用设备制造业。这些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总体上要高于其他行业。

30

图19分规模转型升级与企业发展关系

图20 行业利润率与企业转型升级的关系

此外,我们也对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的转型升级问题进行了调查,那些回答“转型升级本身存在很大风险,不会考虑转型升级问题”的企业,其平均利润率仅为3.1%;而回答“当前经济形势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的企业,平均利润率为4.8%;回答“当前经济形势不利于企业转型升级,但是强化了企业转型升级的决心”的企业,平均利润率为5.3%;认为“本行业发展前景良好,不会考虑转型升级问题”的企业,平均利润率为5.3%。 由此可见,除了那些本行业发展前景不错,企业自身发展也较好的企业,暂时不打算进行转型升级以外,其他面临转型升级问题的企业,其进行转型升级的动力和决心与企业的发展水平成正比,如果从利润率指标来说,通常是利润率越高的企业越希望通过转型升级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转型升级不仅包括产业转型,更重要的是产品升级。

(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31

1、拔苗助长的心态是推进转型升级的误区

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看,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各类生产成本呈不可逆地上涨态势、中西部地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对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压力等因素都表明,浙江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从企业发展现状看,虽然已经有一部分中小企业已经开始或实现了转型升级,但总的来说,浙江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在整体上实现转型升级。宏观效果上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急迫要求,与当前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张力。这股张力在政府部门和经济工作者中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出现了要求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的迫切心理,这助长了一些人拔苗助长的心态。

转型升级的主体是中小企业。何时进行转型升级以及怎样进行转型升级,应由中小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和宏观发展环境自行决定,因为中小企业更了解自身的发展情况,对经济环境的变化也更敏感。但是,一些地区通过鼓动、警告、资源控制以及资金扶持等手段强制性或半强制性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这些行政手段的使用扭曲了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往往提供了错误的信号,容易产生误导。例如,有的中小企业由于设备更新过快,导致债务负担过重,流动资金紧张,资金周转率下降,设备利用率下降,有的设备甚至由于过于先进,员工素质难以跟上。

拔苗助长的心态还带来了认识误区。2008年年初开始,由于危机袭来,造成一批中小企业停产歇业甚至倒闭,一些人认为,死掉一批中小企业是好事,淘汰一批企业有利于提高剩下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多年来都难以推进的转型升级能顺利推进。这种看法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能够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但在客观上对中小企业创业者造成了困扰,也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仔细分析这种看法,存在几个问题:首先,这次危机影响的不仅仅是经营比较差、管理不善或存在各种问题的企业,它影响的是一批行业以及在行业链上的每一个企业,并且这个行业未必都是我们希望调整的行业。美国的经济萧条事实上影响最大的是奢侈品的消费,而日用廉价品的消费作为替代反而有所增加,浙江有一批新兴的专门生产奢侈品的企业反而遭受了较大的打击,如一批生产健康休闲产品的企业。其次,在经济下行期,由于需求总体萎缩,事实上受损的是整个中小企业群体,他们的区别只是损失的程度不同。虽然在经济复苏期,经过重新“洗牌”,部分中小企业可以脱颖而出,但通过大萧条来实现这种经济的转型毕竟代价太大,是得不偿失的。再次,企业之间彼此联系非常紧密,每家企业都是某一个产业链中的一环,而不同的产业链也是彼此交叉,难分你我,其联系的密切程度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因此,一批中小企业的非正常倒闭极有可能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而不论这些中小企业是谁,属于哪个产业或哪个环节,最终影响的是整个区域经济。最后,小企业作为一个群体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存在大量活跃的小企业是企业生态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小企业不仅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责任,在解决就业与繁荣经济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小企业也是大中型企业的后备军,绝大多数大中型企业都发源于小企业,我们很难判断谁会最终长大成大企业。因此,是否实行转型升级最终由企业通过市场来决定,政府只能起到推动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

2、创业活力的减弱是推进转型升级的难点

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中小企业创业者,因此,创业者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下几个问题:企业是否要进行转型升级?企业怎样实行转型升级?怎样才能实现成功转型升级?创业者的学历尽管不能完全代表创业者的素质,但是其相关性是比较大的,从我们的调查数据看,创业者的学历与企业的转型升级存在正相关,即随着创业者学历的上升,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概率增加了。

32

图21 转型升级与创业者学历的关系

从近几年的调查来看,浙江中小企业创业者的学历层次逐步上升,高学历比重有所增加,这表明新创办企业者的学历层次不断上升。新创业者在改善全省中小企业创业者学历结构,提升创业者总体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省统计局数据,以及我们近几年来的调查发现,浙江省中小企业创业活力有所下降。2007年全省工业中小企业数量达到了86.9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为51412家,比上年增长了12.9%。虽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增长仍保持了较快的速度,但是与前几年相比增速已经连续几年快速下降。据测算,2003-2006年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数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4.5%,2007年的增速比前几年的平均值下降了11.6个百分点,2008年下降了13.3个百分点。当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数量增幅下降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中小企业数量基数上升之后难以继续支撑高速增长,但是,这与近年来浙江中小企业创业活力下降也是分不开的。

图22 2003-2007年中小企业数量增长情况

从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数量变化情况看,2008年企业的绝对数将会低于上年。2008年前三个季度的企业总数在逐季增加,但增幅已经大幅放缓,二、三季度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数

33

的环比增幅仅为0.8%和1.5%。并且三季度企业数比2007年底企业数减少了0.78万家。

此外,企业数量与增幅的下降与创业者老龄化趋势相伴。与我们前几年的调查数据对比发现,浙江省中小企业创业者出现老龄化趋势。2008年调查的数据表明,全省40岁以下的创业者比重比2005年调查的数据有较大幅度下降,2005年比重为36.9%,2008年下降到20%,下降了16.9个百分点。而50岁以上的创业者比重则上升了6.3个百分点。

3、软环境建设滞后是推进转型升级的软肋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中小企业的生存方式与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行政部门的工作导向和工作内容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调整,但是行政部门在工作手段与方式上的转变仍滞后于这种变化。许多政府部门仍习惯于沿用旧的工作手段与方式,或者在原来的基础上稍作修改与调整,而适应当前形势创新工作手段与方式的还不多。总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重政策,轻评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需要通过政策来推进,各级政府部门每年都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果将出台一个政策分为三个阶段:事前的研究制定、事中的宣传落实、事后的跟踪评估,则许多政府部门都存在重视第一阶段,忽视第二阶段,缺乏第三阶段的现象。由此造成以下几个问题:我们无法判断一个政策的好坏,评估绩效的优劣;我们也无法估计政策的受益对象、受益面和其他落实情况;并且我们无法合理有据地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政策。

重项目,轻管理。通过项目来引导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是一个不错的手段。许多中小企业都曾从各级政府获得项目,为了获得一个好项目,中小企业往往要经历严格的审查和激烈的竞争,在项目申请中花费大量的资源。但是,行政部门对项目管理,往往只是到项目的审批阶段为止,而事中的检查与事后的评估工作则要相对薄弱得多。如果将部分政府部门的工作精力进行一下划分,估计绝大部分的精力花在了项目的审批阶段,而用在检查和评估阶段的精力严重不足。

重平台,轻运作。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在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在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如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各类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信息网络平台、培训教育平台、创业辅导中心、小企业创业基地等,在各地建了许多,其中不少平台目前还没有真正地运作起来,有形无实、有名无实、有办公地点无编制人员的情况普遍存在。

重奖励,轻扶持。对企业家或企业的各种资金奖励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手段。虽然将财政资金直接通过“奖励”或“补贴”给企业在操作管理上十分方便,在某些情况下也非常必要,但在多数情况下,这种做法存在两个弊端。一是财政扶持资金分摊到每个企业后通常金额都不大,因此,从资金上来说不能解决企业的问题,而往往是一种名誉上的表彰,这种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效率较低。二是这种将财政扶持资金直接“奖”或“补”给企业的做法容易引起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争端。因此,如何高效地使用财政资金,应更多地从改善政府部门对企业的服务,可从政府采购的方式改善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第三部门等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上着手。

4、金融支持力度偏弱是推进转型升级的瓶颈

从宏观经济发展层面看,一个区域金融支持的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这个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速度和能力;从企业的微观层面看,一个企业融资能力的强弱也制约着该企业是否进行转型升级,以及转型升级是否能够成功。也就是说,无论是区域总体经济转型升级还是单个企业转型升级,均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有力的资金保障。根据我们的调查,有53.8%的企业认为,资金投入过大而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不足是制约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在制约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中,该因素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市场风险的影响。在已经开始考虑或准备推进转型升级的企业中,有74.8%的企业认为存在资金短缺情况,平均资

34

金缺口达到了869.4万元;而尚未开始考虑转型升级的企业,有64.9%的企业存在资金短缺情况,比准备转型升级的企业低9.9个百分点,平均资金缺口也有520.7万元,比准备转型升级的企业平均少348.7万元。这表明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对资金量的需求是较大的。而资金短缺是浙江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二大因素。

目前,浙江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既有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也有金融体系的原因,也有金融政策方面的因素。从2003年开始一直到2008年9月份,央行连续2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10%上调到17.5%,上涨幅度达到7.5个百分点,年均上调1.5个百分点。贷款利率自2002年以来到2007年底共上调了9次,其中2007年一年内上调了6次,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2002年的最低点5.31%上调至2007年底的7.47%,共上调了2.16个百分点。从紧的货币政策增加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难度,尽管2008年下半年开始央行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由于金融海啸的影响,金融机构不敢放贷,出现了“政策上的宽货币、事实上的紧信贷”的现象。

图23 1987-2008年存款准备金率变动情况

图24 2002-2007年贷款基准利率变动情况

“收小放大”成为金融机构向企业放贷的第一个基本导向。从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的贷款结构看,中长期贷款偏少。“收长放短”成为金融机构的第二个基本导向。根据对省内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调查,中小企业中短期借款占全部中短期贷款比例大多在60%~80%之间,但是长期借款占银行全部长期借款往往不足20%。如稠州商业银行、泰隆商业银行2007年中小企业贷款中短期贷款比例接近100%,浦发银行等中短期贷款也在70%-80%之间。

近年来浙江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市场均有较快发展,但中小企业由于受自身方面的制约,融资渠道仍较狭窄,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和向社会融资成为中小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把自有资金作为首要资金来源的中小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72.2%,把银行贷款列为第二位来源的占66.5%。中小企业对自有资金的依赖程度基本与其业务规模呈负相关,业务规模越小,对自有资金的依赖性越强,销售收入在1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85.7%以自有资金作为第一位来源。

5、创业者信心不强是当前推动转型升级的焦点

转型升级的最终推动者是全省中小企业的创业者,而决定创业者选择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是创业者的信心。受全球经济萧条的影响,浙江中小企业创业者的信心也遭受了较大的打击。调查发现,有63.1%的企业认为,当前进行转型升级最大的困难是市场风险太大。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不确定性因素使得多数企业开始采取观望态度,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投资欲望,也使得企业对转型升级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

从创业者对企业目前及未来发展的判断也可以看出,当前浙江中小企业创业者的信心处于低落期。在未来12个月内,创业者判断企业的设备利用率将有所下降,11.3%的企业认为设备利用率将低于正常水平;从销售和利润的增长情况看,分别有20.4%和28.5%的创业者表示不乐观;有32.4%的企业预计未来三年进行新投资的可能性不大。有53.4%的企业表示未来12个月内没有新的投资打算,比例超过样本企业数的一半。其中,有41%的企业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从而抑制了企业的投资欲望,使多数企业对未来投资持观望态度。调查还发现,有近一半的企业认为在2009年可能会面临减产、裁员的境况;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萌生了往省外搬迁的想法;还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企业可能会暂时停产歇业。

六、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建议

现政府和社会形成的共识是强调化“危”为机,推进转型升级。由以上实证分析可知,经济进入低谷期,不是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而是最佳准备期;经济探底回升期,才是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按照这样的分析,在世界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的当下,不宜一味地强调转型升级,更不能拔苗助长,而是要因势利导,科学指导,处理好“保稳”与“促调”的关系,才能实现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预期目的。

(一)引导加深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认识

一是要深入开展转型升级课题研究。从中观和微观层面,对转什么升什么、为什么转为什么升、怎么转怎么升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寻找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规律,分析探讨总结国内外转型升级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组织力量编写转型升级案例,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和方法,在科学指导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上做好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准备,克服认识误区,避免出现拔苗助长的做法,少走弯路,规避风险,因势利导,提高转型升级的成功率。

二是要面向企业深入宣传转型升级。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开展多种形式,介绍企业转型升级的案例以及政府扶持政策的做法,引导中小企业加深对转型升级的理性认识,使更多中小企业做好转型升级的思想认识准备,以便在经济探底回升期到来时实行转型升级。

三是要组织开展转型升级专项培训。创业者素质是影响和制约其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许多中小企业创业者不是想而是不敢转型升级,因为转型升级意味着要闯新路子,创业者不了解不熟悉,自身难以掌控,形成了“不熟不做”的思维定势。为改变这种状况,建议在全省范围把普及型的高级工商管理培训转变为提高型的转型升级专项培训,使企业经营管理者做好再创业的知识与能力的准备,摆脱迷茫和困惑,变陌生为熟悉,成功走上转型升级之路。

(二)准确把握推进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与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对我们准确把握推进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要准确判断和把握目前我省经济总体上处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我们认为,目前我省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过渡期。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史表明,三次产业之间的发展演变,一般要经历较长的历史,每一次更替都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产业转换。在同一个产业内部其结构的调整变化,也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和发展过程,集中表现为产业升级。不管是产业转换还是产业升级,不可能一蹴而就,都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经历了上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就工业化这一过程也经历了上百年时间,比如英国从18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完成用了110年左右时间。发达国家和地区从二产为主转为三产为主,也花了较长时期,比如美国在1884年工业比重超过农业比重,1953年三产超过二产,比重达48.7% ,用了近70年时间。1978年,我省一产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38.95%,二产为43.25%。从建国后算起,产业结构从“一二三”过渡到“二一三”,我省用30来年时间。1987年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到27%,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的比重,实现了“二一三”到“二三一”的转变,用了近10年时间。轻工业占全部工业比重从1978年的60.19%上升到1990年的65.2%,之后比重逐渐下降;2003年重工业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比重达到51.3%,轻工业占48.7%,工业增长格局发生重大变化。2008年规模以上轻工业下降到44.4%,相应的重工业比重则由1978年的37.6%上升到2008年55.6%,30年间上升了近20个百分点。由此,浙江从轻工业时代进入重工业时代。目前我省正处于“二三一”向“三二一”迈进的阶段。1998年,

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速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改变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第二产业增速大大快于服务业的局面。2002年浙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达到了40%。2008年我省三次产业比例为5.1∶53.9∶41.0。估计还要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过渡到“三二一”。因此,不可采取冒进的做法,也不可消极等待,而要因势利导,渐进式地推进产业转换及其产业升级。

二是要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我省经济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时期。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当前我省经济基本上处于转型升级的准备期。从2008年开始,我省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波动周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也因此进入了新一轮发展周期。从问卷数据可以看出,我省中小企业自2007年开始转型升级的意愿就开始下降,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到了2008年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进入了一个低潮。从总体上判断,从2008年底至今,我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处于准备阶段。在这个准备阶段,存在以下几个特征:其一,它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思想准备期。每经历一次危机都会使中小企业创业者的心智更加成熟一些,使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暴露得更加多一些,这将使政府部门和中小企业深刻认识到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当前形势下,多数中小企业都将在这一段时间中韬光养晦,并等待着下一次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高涨期的到来。其二,它是中小企业产业机会的蕴育期。广大的中小企业正在经历一次重新洗牌的过程,这个过程将既痛苦又漫长,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结构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新生的机会在慢慢地蕴育出来。对中小企业来说,只有那些了解危机、熟悉危机并深刻认识危机的企业,才能敏感地抓住经济触底反弹的机会,才能成功地实现转型升级。其三,它是中小企业资金实力的积聚期。在如今市场不振、需求疲软的时候,中小企业创业者急需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才能保存自己的资金实力,因为只有这样,等到经济回暖的时候,才可能积聚到足够的能量快速发展,也才有足够的能力推进转型升级。其四,它是中小企业人才素质的提升期。在这个时期中,最具投资价值的是人力资本,因为此时其他资产的投资风险都较大,而人力资本的保值功能最强。中小企业首先应考虑提高创业者本身的素质,因为下一阶段的转型升级成功与否取决于创业者的素质。同时,中小企业还应考虑如何打造一支具有竞争力的创业团队。

三是要密切关注和把握今后我省经济进入什么样的发展时期。经济危机过后进入恢复阶段,一般是推进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期。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我国经济和我省经济的发展走势,及时把握经济回暖、市场需求上升的时机,乘势而上,推进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此外,我们也应该看到,不同区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地区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小,发展形势较好,因此可以提前进入转型升级的过渡期,而对于多数受危机影响较大的地区则仍然处于准备期。不同产业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那些在此次经济危机中打击较大的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准备期;而对于那些受打击较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有所获益的行业则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过渡期,甚至部分行业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推进期。企业之间的差别也非常大,同样是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一部分企业由于较早开始了转型升级,因此受到的影响较小,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开始进入转型升级的过渡期或推进期。而对于多数同类企业来说,它们对这次经济危机缺乏准备,因而遭受了较大的打击,转型升级尚处于准备期。因此,我们要深入分析和把握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以及不同企业所处的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因势利导,引导中小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三)着力培育转型升级的新生主体和力量

如何培育和发展转型升级的新生主体和力量呢?我们认为,从培育转型升级新生力量的源头上,要着重抓好社会优秀人才创业和扶持创新型创业;从发展壮大转型升级的主体上,重点要抓好现有企业转型升级和推进优质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一是着力支持社会优秀人才创业。优秀人才创业是培养转型升级主体的直接源头。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创业者的学历层次跟其企业转型升级呈正相关,即随着创业者学历的提高,

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概率增加。近几年来我省中小企业创业者中高学历的比重有所增加。2006年全省中小企业创业者大专以上学历的创业者比例占27.95%,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为44.57%,初中以及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为27.48%。而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创业者大学以上学历者比重比较高,其次是专科、高中、高中以下;在中等收入水平国家,创业者专科学历者排名第一,大学排在第二,然后是高中。为了贯彻落实“两创”总战略,改善创业者结构,增强推动转型升级的新动力,要大力鼓励和支持高学历、高素质的社会优秀人才创业。

二是着重培育和扶持创新型创业。创新型创业是推进转型升级的重要源头。创新型创业,按照熊彼特的观点,一般表现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创新和组织创新等。国际经验表明,创新型创业虽然不到创业总数的1%,但却具有较大的成长潜力,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要鼓励民众走新型创业之路,培养创新型创业的种子;要及时发现和寻找创新型创业的苗子,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通过创新型创业,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不断壮大转型升级的新兴力量。

三是着力引导现有企业转型升级。目前我省产业结构不合理,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因此,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和有机农产品业,培育发展本省目前还没有但有国际市场的新兴轻工类产业,着力发展提升产业集群的衍生配套产业,重点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本省急需推进产业化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以改善和优化产业结构。总结推广一批产业实现成功转型的示范企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示范企业。企业结构以私营企业为主,有限责任公司不足,股份有限公司偏少。要引导中小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或股份制改造,改善企业治理结构,树立一批现代企业制度的示范企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要实施专业化、精益化、高端化、集约化、信息化、品牌化和国际化等“七化”战略,引导企业转变经营方式,树立一批“七化”系列的示范企业。中小企业产业组织化偏低。实行协作配套和并购重组,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提高中小企业产业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经验。要鼓励中小企业与产业集群内龙头企业在生产、研发、设计、营销等方面开展协作配套,建立稳定的协作配套关系,走“专、精、特、新”的道路,树立起一批协作配套的示范企业。要抓住当前经济形势有利于并购重组的时机,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横向或纵向的方式,兼并、收购、重组行业内中小企业,在土地、税收、固定资产处理、劳资关系处理等方面予以扶持,培育产业集群的领军企业,树立一批并购重组的示范企业。可在全省选择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开展协作配套与并购重组试点,总结成功经验,向全省推广。

四是着力推进优质企业转型升级。哪些企业是转型升级的主力军?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提供了明确的答案,是那些优质企业。具体说,营利水平越高的企业,企业规模越大的企业,所在行业利润率越高的企业等,这些优质企业越有积极性推进转型升级。问题是哪些企业属于优质企业?关键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方法,寻找出那些优质企业,加以重点培育和扶持,使之成为加快转型升级的主力军,产生示范效应。

(四)探索构建转型升级的资金支撑体系

问卷统计表明,市场需求和资金支持是影响和制约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市场需求的增长依赖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和我国经济的回暖。资金是企业的血液,缺乏资金保障和支持,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难以启动和推进。去年上半年在国家实行从紧货币政策的背景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缺乏资金支持的前提条件,到了下半年10月份开始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灵活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型升级所需要的资金支撑条件才逐步好转。现企业等待市场需求好转,而资金条件已逐步具备,但仍需进一步改善和优化。

一是争取银行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目前银行信贷资金仍是企业解决资金问题的基本渠道。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是一个渐进和长期的过程,需要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资金上的有力保障,特别是中长期信贷的支撑,才能够加以推进。当前我省银行信贷结构失衡问题较突出,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未得到实质性解决,转型升级缺乏资金支撑,因而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督促,改变银行对大中小企业信贷结构“大小失衡”的问题,增加和扩大中小企业信贷资金的比重及其规模,使大中小企业信贷结构保持基本平衡;改变银行对大中小企业信贷结构“长短失衡”的问题,增加和扩大中长期信贷资金的比例及其投放数量,使中长期信贷结构实现基本平衡;改变银行金融机构目前变相提高企业融资成本的做法,切实提供理财咨询的服务,特别是增加能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咨询项目,帮助企业改善转型升级所需资金的投入、使用与管理。

二是争取发展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应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融资体系。目前我省不缺大银行,缺的是分布在各地区的中小银行。发展中小银行可以弥补在所有制、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缺陷,形成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方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银行体系。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比之于大银行,具有出生于本区域的本土性和根植性,因而拥有地缘、人缘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其生存发展与本地中小企业存在天然的亲和性与共荣性。因此,要争取扩大村镇银行试点,发挥浙江民间资本比较雄厚的优势,适度发展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和社区银行,探索建立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区域性金融体系。

三是探索企业转型升级的专门融资通道。企业转型升级,其资金需求往往较大,而且更多需要的是中长期的投资。而目前我省支持企业转型升级的中长期融资渠道缺乏。一边是民间资金丰富,民间借贷活跃,另一边是企业中长期投资筹资难,缺少转型升级所需的资金。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起一种有效机制,让民间资金参与企业创业创新的投资,把民间的散资、游资转变成为大资、巨资,成为产业资本,成为促进转型升级的资本。为此,要争取开展股权交易市场试点,发挥民间资本的创值能力,弥补主板市场和中小企业板市场不能充分有效地配置民间资本的缺陷;争取更多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金融债以及可转换债券;争取建立产业投资基金,以推动我省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等。设立转型升级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探索建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信贷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银行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信贷支持。

四是完善和推进信用担保与再担保体系建设。在市场经济中,信用是基础,担保是保障,二者互为条件、互为促进。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信不足,融资难主要是担保难。目前我省中小企业不仅仅是信用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担保不足。银行贷款以土地厂房抵押为主,信用担保严重缺乏。因此,需要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担保体系建设,以此来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虽然我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发展较快,但规模普遍较小,资金实力较弱;信用担保在区域覆盖、产业覆盖、服务对象覆盖上还不够全面;担保内容和方式上还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需要在市、县(市、区)之间的区域、产业之间的行业以及担保服务的企业对象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规划,建立起区域分布合理、市场业务细分、功能健全、体系完善的全省信用担保机构服务网络。鼓励有条件的担保机构实行强强联合,组建信用担保集团公司,增强实力,重新调整发展思路,开拓业务新领域;鼓励和引导实力较弱的担保机构,增资扩股或兼并重组,增强实力,提升信用,规范发展。去年发生的企业贷款互保链风险,影响区域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充分暴露了再担保制度的缺失。因此,迫切需要设立政策性再担保,加快构建再担保体系,建立起担保的“防火墙”,减少和切断企业之间的互保链风险,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建立防范担保风险的安全地带。

(五)制定完善推进转型升级的配套政策

当前要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按照“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总体思路和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以《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为先导,加快出台涵盖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转型的配套政策,积极引导

我省中小企业推进转型升级。

一是制定实施全省产业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规划。最近国家先后制定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我省应结合实际,加紧研究制定推进我省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规划。同时,针对我省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制定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规划。例如,杭州、宁波等地可借鉴美国的发展经验,采取“转型与升级并重”的发展战略;温州、台州、绍兴、金华等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地区,可借鉴德国、法国特别是意大利的成功做法,实施“以升级为主导”的发展战略,走传统产业升级之路;嘉兴、湖州、衢州、舟山、丽水等后发地区,可借鉴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模式,推行“以转型为主导”的发展战略,着重发展新兴产业。

二是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土地、技术和人才政策。要制定和完善土地资源配置政策,创新土地使用制度。调整优化现有土地配置政策,改变当前过于向大企业大集团倾斜和集中的现象,把土地资源要向有先进技术、有市场前景、有发展前途和成长潜力的企业倾斜,要向土地投入产出比高、边际效益高的企业倾向。对于优质成长型中小企业,要重点保障其用地需求,因为这些企业是转型升级的主力军;对于社会优秀人才创办的科技型和创新型企业,要安排其用地空间和相应的公共配套服务,如政府安排专门用地用于建设科技孵化器和小企业创业基地,既可以提供初创企业的创业场地,又可以降低创业前期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鼓励引导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零土地技改”,加改多层厂房,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鼓励中小企业并购重组,实施“腾笼换鸟”、“腾鸟换鸟”,提高土地产出率,推进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推进校企、院企之间建立深度合作机制,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的新产品产值率和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完善企业引进和使用人才的政策,鼓励企业抓住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机遇,引进国外高端人才;深入推进校企战略合作,培养创业创新型人才,着重发展高职教育,解决中小企业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三是完善促进转型升级的财政税收扶持政策。深入宣传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用足用活用好这些优惠政策,促进和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调整财政扶持政策,在政策导向上,要改变“抓大放小”、“重大轻小”的倾向,实行“抓大扶小、两头并举”的方针,体现政策的普惠性。在扶持对象上,要改变设计笼统简单的问题,实行分类指导,分层扶持。在产业导向上,要改变“重技术密集型、轻劳动密集型”,“高新产业热、传统产业冷”的情况,既要扶持高新技术类产业,这是方向和新增长点,又要扶持广大传统产业,这是根本和基础。在具体实施上,要改变“重奖励,轻扶持”的做法,要重扶持,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兼顾奖励。在政策协调上,要改变某些企业享受不同部门政策,即重复享受优惠政策,而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享受不到的问题,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避免交叉重复,突出各自部门扶持的重点对象和不同目标,使扶持政策更具层次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执笔:王国勇)

浙江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一、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 ....................................................................................................... 3

(一)地区分布 .................................................................................................................... 3 (二)规模分布 .................................................................................................................... 3 (三)行业分布 .................................................................................................................... 3 (四)企业类型分布 ............................................................................................................ 4 (五)调查范围 .................................................................................................................... 4

二、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状况 ................................................................................................... 5

(一)创业情况分析 ............................................................................................................ 5

1、创业者年龄特征 ......................................................................................................... 5 2、创业者地区构成 ......................................................................................................... 6 3、创业经历与传承 ......................................................................................................... 7 4、创业者素质分析 ......................................................................................................... 7

(二)中小企业状况分析 ..................................................................................................... 9

1、中小企业创业时间 ..................................................................................................... 9 2、中小企业经营管理 ................................................................................................... 10 3、中小企业融资情况 ................................................................................................... 10 4、中小企业技术研发 ................................................................................................... 12 5、中小企业品牌建设 ................................................................................................... 13 6、中小企业用工情况 ................................................................................................... 14 7、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 15 8、中小企业配套情况 ................................................................................................... 16 三、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情况 ................................................................................................. 16

(一)什么是转型升级 ....................................................................................................... 16 (二)转什么与升什么 ....................................................................................................... 16 (三)为什么要转型升级 ................................................................................................... 17 (四)什么因素影响当前转型升级 .................................................................................... 19 (五)什么时候转型升级 ................................................................................................... 21

四、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及趋势 ............................................................................................. 23

(一)主要挑战及投资打算 ............................................................................................... 23 (二)对企业及其所在行业发展的趋势判断 ...................................................................... 23 (三)对政府及中介机构的评价 ........................................................................................ 24 (四)政府的财政扶持情况 ............................................................................................... 25 (五)企业的负担情况 ....................................................................................................... 27

五、情况分析与判断 ............................................................................................................. 28

(一)转型升级的基本分析 ............................................................................................... 28 (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 31

六、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建议 ......................................................................... 37

(一)引导加深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认识 ...................................................................... 37 (二)准确把握推进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 ......................................................................... 37 (三)着力培育转型升级的新生主体和力量 ...................................................................... 38 (四)探索构建转型升级的资金支撑体系 ......................................................................... 39 (五)制定完善推进转型升级的配套政策 ......................................................................... 40

一、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 2008年11月份,浙江省中小企业局对全省工业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问题进行了专项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4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1份,回收率达到34.3%。

(一)地区分布

本次问卷覆盖11个市,58个县(市、区),覆盖面达到64.4%,扣除回收问卷仅个位数的县(市、区),仍剩余37个县(市、区),覆盖面达到41.1%。因此,问卷反映的情况基本上可以体现全省面上的情况。

表1 全省11市问卷回收情况

(二)规模分布

本次调查以小企业(指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为主,占调查样本的57.9%,其中规模以下小企业占26.3%。中型企业(指销售收入大于等于3000万元,同时小于3亿元的企业)占样本企业数的37.1%。大型企业(指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的企业)占5%。

表2 样本企业的规模分布 (三)行业分布

本次调查的企业涉及32个行业大类,但主要集中在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这七个行业的受调查企业分别占全部样本企业的17.2%、8.9%、8.3%、8.1%、7.7%、6.8%和6.4%,合计占63.5%,近三分之二。

图1 样本中小企业主要行业分布情况

(四)企业类型分布

从企业的登记注册类型看,本次调查的企业有超过一半为有限责任公司,占样本企业数的57.6%;其次是私营企业,占样本企业数的20.8%。

表3 样本企业登记注册类型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并不是完全随机生成的,主要包括三类对象:一是省中小企业局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评价认定的成长型中小企业;二是2005年以来列入省中小企业局微小企业培育库的小企业;三是除此之外的其他企业。根据回收的问卷统计,成长型中小企业占16.3%,其中,2004年评价认定的占4.5%,2006年评价认定的占11.8%;微小企业库中的小企业占7.6%;其他企业占77.2%。这也是受调查企业情况要好于一般企业的原因。

二、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状况 (一)创业情况分析 1、创业者年龄特征

根据对样本企业创业者的年龄分析,发现了三个特征:

一是创业主体以中年人为主。从图5-2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小企业的创业主体主要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年龄在40-50岁之间。出生于1960-1970年之间的中小企业创业者比例为50.8%,超过一半。50岁以上的创业者占样本数的29.2%,其中,年龄最大的创业者已经有82岁。

图2 中小企业创业者年龄分布

二是创业者有老龄化趋势。与2005年调查的数据相比,本次调查的创业者年龄偏大,年轻创业者相对偏少。40岁以下的创业者比重比2005年调查的数据有较大幅度下降,2005年比重为36.9%,2008年下降到20%,下降了16.9个百分点。而50岁以上的创业者比重则上升了6.3个百分点。

表4 样本中小企业中创业者年龄分布情况

三是总体上看销售规模在500-5000万元的企业创业者相对比较年轻。尽管存在一些例外,但是从图5-3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销售收入在500-5000万元的企业创业者年龄比其他年龄段更年轻。在这一销售收入区间,40岁以下创业者的平均比重为20.3%,而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其40岁以下创业者的平均比重为17.4%。而50岁以上创业者

二、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状况 (一)创业情况分析 1、创业者年龄特征

根据对样本企业创业者的年龄分析,发现了三个特征:

一是创业主体以中年人为主。从图5-2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小企业的创业主体主要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年龄在40-50岁之间。出生于1960-1970年之间的中小企业创业者比例为50.8%,超过一半。50岁以上的创业者占样本数的29.2%,其中,年龄最大的创业者已经有82岁。

图2 中小企业创业者年龄分布

二是创业者有老龄化趋势。与2005年调查的数据相比,本次调查的创业者年龄偏大,年轻创业者相对偏少。40岁以下的创业者比重比2005年调查的数据有较大幅度下降,2005年比重为36.9%,2008年下降到20%,下降了16.9个百分点。而50岁以上的创业者比重则上升了6.3个百分点。

表4 样本中小企业中创业者年龄分布情况

三是总体上看销售规模在500-5000万元的企业创业者相对比较年轻。尽管存在一些例外,但是从图5-3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销售收入在500-5000万元的企业创业者年龄比其他年龄段更年轻。在这一销售收入区间,40岁以下创业者的平均比重为20.3%,而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其40岁以下创业者的平均比重为17.4%。而50岁以上创业者

的平均比重前者为25.8%,后者则达到了32.9%。

图3 不同规模企业创业者年龄结构

2、创业者地区构成

在所有受调查企业中,有90.9%的中小企业由本地(指地级市,下同)创业者创办,有5.6%的企业由省内非本地创业者创办,有2.7%的企业由外省人员创办,还有0.8%的企业由港、澳、台商创办。为了便于分析,我们使用了两个新概念。本地创业率是指,由某行政区居民创办的所有工商企业中,位于该行政区域范围内的企业比重。外地人创业率是指,在某行政区域范围内创办的所有工商企业中,由非本行政区居民创办的企业比重。对11个市的创业情况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全省不同地区创业的几种类型。

一是并蓄型,主要表现为本地创业率高,外地人创业率也高。也就是说,不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喜欢在该地创业,这意味着该地的创业环境相对较好,对各地的创业者均有较强的吸引力。典型的如杭州、嘉兴、湖州等,这三地的本地创业率分别为91.2%、98.3%和95.3%,同时,外地人创业率为15.2%、11.2%和15.6%。

二是外拓型,主要表现为本地创业率较低,外地人创业率也较低。这说明本地企业多数由本地人创办,同时,有大量本地人外出创业,从而产生溢出效应。典型的如宁波、温州,这两个地区本地创业率均低于90%,分别为85.9%和89.4%,同时,外地人创业率也不高,分别只有2.9%和1.9%。这一地区往往是经济先发地区,并对其他地区产生大量溢出效应。

三是守土型,主要表现为本地创业率高,外地人创业率低。这表明,当地企业基本上由本地人创办,并且本地人也较少外出创业。典型的如台州、绍兴、金华等,这三个地市本地创业率分别达到了96.7%、94.8%和92.5%,但是外地人创业率却分别只有3.7%、3.0%和3.6%。 四是对流型,主要表现为本地创业率低,外地人创业率高。这一结构意味着本地人并不局限于在本地创业,同时本地经济也吸纳了大量的外地创业者。典型的如丽水地区,本地创业率仅为80%,有高达20%的丽水人跑到其他地市创业;同时,外地人创业率却高达25%,

也即受调查企业中丽水地区的企业有1/4是由外地人创办的。

本地创业率

外地人创业率

图4 浙江中小企业不同地区创业类型分布

表5 各市地创业情况

(2)外地人创业率指样本库中,由外地人创办的本地企业占所有本地企业的比重; (3)所谓本地指地级市。 3、创业经历与传承

调查数据表明,样本企业中有34.1%的创业者在创业之前曾经务农;有36.5%的创业者在创业之前曾经在本地企业务工;有5.1%的创业者曾经到外地企业务工;有4.2%的创业者曾经当过教师;有31.4%的创业者曾经经商;有5.1%创业者为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下海创业;有23.4%的创业者曾经担任过企业的高管;有1.4%的创业者为知青返乡创业;有5.7%的创业者为退伍军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几点:第一,农民仍然是浙江省中小企业创业的主力军;第二,当地企业的发展是培养创业者的摇篮;第三,经商不但为创业积累了资本,同时也培养了创业家;第四,企业的裂变效应是催生中小企业的一种重要方式。

此外,样本企业中有84.9%的企业是由现在的经营者亲自创办的;有15.1%的企业其经营者已经不是第一代创业者,其中,通过国有或集体企业转制的占43.5%,子承父业的占21.1%,股权扩散导致经营权所有权变更的占15.3%,非家族成员股权变更的占13.4%。

由此可见,浙江省第二代创业者与第一代创业者的更替才刚刚开始,远未形成主流。本次调查创业者平均年龄为45.9岁,其中,50岁以上的创业者占了29.2%,而2005年的调查数据为22.9%,高出了6.3个百分点。如何推动中小企业创业者顺利完成新老交接是一个今后需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4、创业者素质分析 本次调查表明,中小企业创业者文化程度有所提高,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创业者比重由2005年的22.8%提高到2008年的40.2%,提高了17.4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初高中文化程度占比有较明显下降,而大专和本科的占比显著提高,尤其是大专比例,由原来的占比排

名第三位上升到目前的第二位,并且已经十分接近高中学历创业者的比重。

表6 中小企业创业者文化程度

单位:%

从中小企业创业者的培训进修情况看,有37%的创业者曾参加工商管理类学位教育;有20.2%的创业者曾参加过夜校、函授教育;有6.9%的创业者曾参了加现代远程(网络)教育;有61.8%的创业者曾参加了各类短期培训。这个数据比2005年调查的数据都要高,这说明中小企业创业者的学习热情不断提高,受教育和培训的人数不断扩大,创业者的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中小企业创业者已经不再满足于干中学,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但是创业者的学历教育普遍较低,干中学的学习方式也因此受到许多限制。因此,利用第三方力量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注:

1表示创业者对企业三到五年内发展目标的规划能力; 2表示创业者通过财务预算等评价发展战略的能力;

3表示创业者利用个人的社会网络与资源,与其他企业或个人合作、联合科研院所获取实现目标所需的资金、技术等能力;

4表示创业者随着企业外部环境和市场条件的变化,重新组合企业资金、技术、员工等资源,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5表示创业者觉察到地方政府政策的不合理之处,预测未来的变化和其中蕴藏的经济利益的能力;

6表示创业者了解影响政府政策制定的途径和方法(反映政策建议、利用舆论、通过行业协会等),对这些途径和方法的功能和效果有明确的认识的能力;

7表示创业者能够认识本企业的产权结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能力;

8表示创业者改革内部管理制度,建立经营管理团队,建立员工工作绩效评价与激励

制度的能力。

图5 中小企业创业者对自身能力的判断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创业者以内向型为主,即相对于外部事务的处理能力方面,他们显得更擅长处理内部事务。在内部管理上,受调查的创业者表现出了更强的自信心,不论是战略规划还是内部的制度建设和团队建设,用我们的满意度指标测算(满意度指标是用1-7的满意程度作为权重,将创业者对自身能力的打分值进行加权求和,其值再除以最高满意度即700分得到。)均超过了70%。而在外部联系方面,创业者的自信显然要小一些,尤其是对政府部门制定政策的程序和内容知之甚少,这也是我们政府部门需要改进之处。此外,受调查的创业者在利用社会网络关系获得资金和技术方面的能力显然也要差一些,这一方面体现了创业者的个人能力,但同时也与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和地位有关。虽然市场适应能力相对较好,但与创业者在内部管理上的自信相比,尚需加强。通过财务预算来评价发展战略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有较多的创业者对自己在这方面能力的评价并不高。

表7 中小企业创业者能力的自我评价

注:1表示很不满意,4表示一般,7表示非常满意 (二)中小企业状况分析 1、中小企业创业时间 从图5-6中可以看出,本次调查的中小企业主要创办于1995-2005年这10年时间中,共有1169家企业,占样本企业的66%。其中,又以2000-2004年创办的企业为多,共689家,占样本企业的38.9%,其中又以2003年创办的企业最多,共178家。2008年创办的有19家,占1.1%。从图中也可以看出,创办于1985年之前的企业偏少,只有89家企业,占样本企业的5%。样本企业中最早的一家企业创办于1952年,距今已有57年历史。

Coun

t

Year

图6 样本中小企业创办时间分布图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计算出受调查企业的平均年龄为10.4岁。尽管我们无法知道有多少中小企业在创办后不久便消亡了,但是我们可以肯定,有幸存活下来的中小企业其平均年龄可以达到10岁以上,而我们在2005年对全省工业小企业的问卷调查表明,小企业的平均年龄为6岁。是中小企业的生命力在增强,还是由于企业规模的影响?为此,我们从数据库中剔除了规模以上企业,重新计算得到规模以下企业的平均年龄为8.8岁,仍然比2005年调查的6岁高了2.8岁。可见,浙江省小企业的生命力正在逐步增强。

2、中小企业经营管理

问卷调查表明,浙江省中小企业仍以家族企业为主。有52.3%的企业其股份由创业者及其家庭成员100%占有,占有股份超过50%的企业达到88%,而家庭股份占有低于30%的企业仅占4.6%。从聘用职业经理人的情况看,只有31.8%的企业聘用了非家族成员担任总经理职务。

从企业的经营情况看,2007年中小企业经营情况要好于2005年,2007年企业的应收账款有较为明显地下降。2005年企业应收账款占总销售额比重在30%以上的企业占样本企业数的37.5%,而2007年只有18%,下降了一半多。但这一情况到了2008年又有所反弹,截止2008年10月底,全省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占总销售额的比重明显上升,比重达到30%以上的企业占了样本数的26.9%,比2007年底上升了8.9个百分点。

表8 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占总销售额的比重

3、中小企业融资情况

据调查,64.7%的样本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短缺情况,还有35.3%的企业认为现阶段尚不存在资金短缺情况。在861家资金短缺企业中,资金缺口达到了84.3亿元,企业最大资金缺口为4亿元,主要用于技术改造,最小资金缺口为2万元,主要用于流动资金,企业平均资金缺口为979.3万元。有55.9%的企业主要存在流动资金的短缺;有16.5%的企业则在技改项目上短缺资金;有13.4%的企业希望在新项目中获得资金支持;还有13.2%的企

10

业则在固定资产投资上资金紧张。

从信用调查来看,有26%的企业尚没有进行信用评级,39.4%的企业其信用评级为AAA,27%的企业信用评级为AA,7.7%的企业其信用评级为A。

有42.7%的企业认为银行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是银行对企业财务状况或经营状况要求过于苛刻,并且有37.8%的企业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原因。有50.5%的企业认为担保条件过于苛刻是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有29%的企业将其列为最重要的原因。有38.5%的企业认为银行缺乏专门针对小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有17%的企业将其列为贷款难的最重要原因。其他还有15.9%的企业认为银行对信用等级要求偏高,有11.7%的企业认为银行贷款业务流程设置不合理,有4.6%的企业认为本企业的确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目前银行贷款比较困难。

表10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原因

有14.6%的企业曾经通过信用获得银行贷款,而无需担保;有77.2%的企业主要通过房产、设备抵押的担保方式获得银行贷款;有7.2%的企业通过其他担保物担保的方式获得银行贷款;有14%的企业通过专业担保公司担保获得银行贷款;有38.6%的企业通过其他企业或第三方担保方式获得银行贷款;还有3.6%的企业通过其他担保方式获得银行贷款。由此可见,中小企业通过房产、设备抵押获得银行贷款是最重要的担保方式;企业互保或第三方担保也是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重要的方式;专业担保公司在中小企业融资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也日益增强;信用贷款已经占了中小企业贷款的一席之地,但其融资数额尚小,与其他几种主要担保方式相比,其地位有待于加强。

11

图7 中小企业贷款主要担保方式

4、中小企业技术研发

从样本企业主要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看,有47.9%的企业主要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有5.4%的企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有42.3%的企业其设备的技术水平为国内一般。与2005年调查数据相比,浙江省中小企业的设备技术水平已经有了相当大程度的提高。

图8 中小企业主要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

根据我们对企业产品技术含量的调查,有71.7%的企业其主要产品的主要技术依靠自主开发,2005年的调查为54%,自主开发比例提高了17.7个百分点;有11.7%的企业其主要产品的主要技术依靠模仿;有8.3%的企业其主要技术依托大专院校及其他研究机构;有8.3%的企业其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主要依靠委托加工。与2005年调查数据比较发现,产品的自主开发比重明显增加,而模仿和委托加工则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为9.1和11.6个百分点。此外,依托学校或研究机构研发产品技术也有所上升,共提高了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紧密程度有所提高。

12

表11 中小企业的产品技术开发方式 单位:%

调查表明,有48.1%的企业已经建立了与大专院校或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并通过多种方式与科研院所开展了合作。有16.5%的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并将研发中心设在本企业中;有6.3%的企业将研发中心设在高校或研究机构;有27.2%的企业聘请了高校教师或其他专业研究人员为企业兼职技术顾问;有14.8%的企业以委托开发的方式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关系;有8.1%的企业向高校等科研单位购买技术,并由此建立合作关系。

样本企业中,有31.3%的企业拥有自己的产品专利。

图9 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方式

5、中小企业品牌建设

企业产品商标的注册与使用情况的调查表明,企业使用自己注册商标的比例仍然不高,但与前几年相比有所提高。有68.6%的企业拥有自己的注册商标,比2005年调查时提高了16.6个百分点;有48.3%的受调查企业其全部产品均使用自己的注册商标,而2005年调查的数据是39%,其中可能还包括一部分同时使用自己注册商标和贴牌生产的企业;本次调查中,有15.5%的企业部分使用自己的注册商标,部分贴牌生产;有4.8%的企业所有产品均贴牌生产,但已经注册自己的商标。

13

图10 企业注册第一支商标的时间分布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企业注册商标数直线上升。并且,受调查企业的产品商标注册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2000-2008年,企业注册商标数占全部注册年份的69.4%。此外,统计表明,企业从成立当年便注册商标的占样本企业数的21.3%;企业成立后三年内注册商标的占44.8%;成立后五年内注册商标的占64.3%;十年内注册商标的占85.6%。可见,尽管中小企业对产品商标的重视程度在日益上升,已注册商标的企业已经超过了2/3,但是真正使用商标,制定并实施品牌战略的企业仍然不多。据调查,在拥有自己注册商标的企业中,已经实施品牌创建计划的占53.7%,刚好超过一半。

图11 中小企业产品商标注册距离企业创办时间

从产品品牌的经营情况看,样本企业中有34.4%的企业其产品品牌曾经获得过各类荣誉。其中,5.6%的企业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0.3%的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0.8%的企业拥有浙江省名牌产品;17.7%的企业拥有浙江省著名商标。

6、中小企业用工情况

从2008年开始,外省员工出现微弱的回流趋势。2007年底,外省员工占企业员工总数50%以上的企业达到55.4%,但到2008年10月底,这个比重为55%,略降了0.4个百分点。

14

从受调查企业雇用外省员工的实际数看,2007年样本企业共雇用外省员工22.4万名,占当年所有员工数的47.2%;到2008年10月底,样本企业共雇用外省员工24.6万名,占所有员工数的45.3%。因此,尽管从2007年底到2008年浙江省中小企业雇用外省员工的绝对数量有所上升,但上升速度低于本省员工的增长速度,外省员工的占比减少了1.9个百分点。这是多年以来少有的现象。近几年来,浙江中小企业中雇用外省劳动力的比重不断上升,2005年这个比重仅为30.4%,到2007年底则上升了14.9个百分点。

员工频繁跳槽仍是令中小企业主较头疼的一大问题。调查数据表明,有9%的企业工作两年及以上的员工不足员工总数的1/3,还有35%的企业有一半左右的员工在本单位工作时间不到两年。

关于企业急需人才类型的调查表明,企业最急需的人才仍然是熟练工人,其中有40.1%的企业将其列为最急需的人才,共有58.2%的企业将其列为本单位的急需人才之一。与2005年的调查相比,管理人员与销售人员的急需程度发生了新变化。2005年的调查显示,销售人员的急需程度排在第二位,共有37.3%的企业将其列为急需人才,而仅有24.5%的企业将管理人才列为急需人才,在各类人才中排名最后。但是,2008年的调查明显有了变化,管理人才成为第三急需的人才,超过了销售人才,共有43.7%的企业将其列为本单位的急需人才,并有13.9%的企业将其列为本单位最急需的人才。技术人员仍是企业非常需要的人才之一,有21.9%的企业将其列为最急需的人才。研发人才的需求度有所上升,尽管企业将其列为急需人才的比例比销售人员略低0.2个百分点,但有12.3%的企业将其列为最急需的人才,超过销售人员2.8个百分点。

7、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调查表明,有59.2%的企业通过互联网开展贸易活动。其中,有32.9%的企业其网上贸易额(包括通过网上信息获取的贸易机会)占企业贸易总额的比重为10%以下;有29.2%的企业其网上贸易比重在10-20%区间;网上贸易超过30%的企业达到了20.4%,其中有8%的企业网上贸易额已经超过其网下贸易额。

表14 中小企业互联网贸易比重

有62.4%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通过企业的门户网站开展商务活动;有33.4%的企业通过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只有4.2%的企业利用上下游龙头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电子商务活动;还有18.3%的企业通过其他网络形式开展商务活动。

获取市场信息是企业利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之一,有80.6%的企业通过互联网来获取市场信息;有61.9%的企业利用互联网来宣传企业,树立企业形象;还有44.6%的企业通过互联网来保持与改善客户关系;发展电子商务在企业利用互联网的目的之中只排在第四位,仅34.8%的企业将互联网用于发展电子商务;还有23.1%的企业利用互联网建立现代管理体系。由此可以看出两点:一是互联网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对互联网的应用已经融入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二是对互联网的应用还停留在较低水平,利用互联网直接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还不多。

表15 中小企业利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

8、中小企业配套情况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样本企业中有31.6%的企业为本地企业配套生产,且配套生产部分的产值占本企业总产值的比重平均达到32.1%。其中,有5.9%的企业其产品100%为当地企业配套,配套比重超过一半的企业为25.8%。有50.2%的企业存在本地配套生产厂家,且由本地企业配套部分占全部采购成本的比重平均达到33.9%,有28.9%的企业至少有一半零部件等配套由当地企业提供。

三、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情况 (一)什么是转型升级

什么是转型升级?从问卷调查统计来看,创业者一般认为,转型升级包括产业转型、产品升级、企业类型转型、商业模式转型、进入新的市场、管理转型以及创业者自身的转型等。其中,有过半数创业者认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内涵主要为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开发新产品、提升创业者自身的战略决策水平,选择这几项的创业者分别占样本数的56.8%、53.2%和50.5%。此外,较多的创业者认为,转型升级还包括打造名牌产品、在本行业中向上游产业延伸、主业不变进入新行业、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实行精细化管理、从低端市场转向高端市场、建立新的人才激励制度、实现新的人才战略、采用新的营销模式等,以上这几方面的选择比例分别为46.6%、43.9%、41.7%、40.8%、37.9%、35.7%、32.6%、32.5%、29.2%。

转型升级牵涉到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全面发展的过程。从企业的角度看,转型升级更多的体现为产品的升级,而从宏观经济层面上看,政府部门强调更多的则是产业的转型。这是由于企业与政府对转型升级的关注角度有所不同。对企业来说,产业转型需要许多条件和机会,要承担一定风险,难度较大,因此,多数企业认为产业转型主要还是指以本行业为主,然后向上下游相关产业延伸。对政府来说,区域经济的产业发展从传统向现代、从低端向高端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而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则主要是推动这一转变的实现。

(二)转什么与升什么

从转型升级的内容看,有46.1%的企业实现了产业转型,这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最主要的方式,其中,主业不变进入新行业的占18.2%;主业转向新的行业,但仍保留原行业的占4.9%;退出原行业,完全进入新行业的占3.4%;在本行业中向上游产业延伸的占6.7%;在本行业中向下游产业延伸的占2.2%;有0.4%的中小企业从制造业领域转向了服务业领域。通过产品升级方式实现转型升级的企业占36.9%,其中,开发新产品的占10.6%;提高产品

技术含量的占6.3%,打造名牌产品的占2.2%;战略重点从生产向研发转移的占1.1%。此外,通过企业类型转型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占17.1%;通过商业模式转型的占4.5%;通过进入新的市场实现转型的占11.7%;通过管理转型的占8.3%;还有2.9%的企业实现了创业者自身的转型。

表16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类型

对那些正在考虑转型升级的企业来说,转型的方式最主要的是选择产业转型,占44.4%。其次是产品升级,占34.8%,企业类型的转型也是一种重要的转型方式,有3.9%的企业准备进行股份制改造,有1.4%的企业准备上市。

图12 中小企业主要的转型升级方式

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一个假设题目,即假设企业正准备寻找新的产业,则创业者最希望进入的产业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有46.5%的企业认为最希望进入的产业是与本行业相关联的产业,有高达36.7%的企业希望进入高新技术产业,还有18.9%的企业希望进入节能环保产业。此外,有5%的企业希望进入健康休闲产业;4.9%的企业希望进入装备制造业;3.9%的企业希望进入有稳定市场的传统产业;2.2%的企业希望进入商贸服务业。以下,在我们列出的余下的7类项目中,希望进入的企业占比排序依次为金融业、房地产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业、重化工业、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领域、现代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

(三)为什么要转型升级

对于那些已经开始考虑转型升级问题的创业者来说,推动其加快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是出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考虑,有63.9%的企业选择了该选项。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也是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原因,有24.3%的创业者选择该选项。此外,22.5%的企业认为考虑转型升级是因为找到了新的市场渠道和新技术;而产能过剩、恶性竞争所带来的压力也是促使企业转型升级较重要的原因,20.2%的企业选择该选项;认为企业成本难以消化、市场萎缩以及行业发展前景暗淡等原因迫使企业转型升级的分别占样本企业的15.1%、14.3%和

13.7%。还有2.6%的创业者受周围其他创业者的影响,存在“大家都在谈转型升级,所以我也要转型升级”的情况。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转型升级主要受两类因素影响:一是拉动因素,主要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自身发展水平以及机会,企业相对处于较主动的地位;二是推动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环境推动、市场竞争推动、企业成本推动等三类,推动因素往往使企业处于被动的局面。这两类因素一般不是完全分离的,而是经常同时起作用,但从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看,拉动因素相对显得更重要一些。

问卷表明,2008年对中小企业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能源与原材料价格的涨跌多变,影响综合指数达到76.3%,有26.8%的企业认为该因素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而只有2.8%的企业认为该因素对企业生产经营基本上不存在影响。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A股市场的暴跌,尽管总体上对企业的影响不大,但仍有5.2%的企业认为其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以及有6.5%的企业认为影响很大。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企业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它的影响仅次于能源与原材料价格上涨,综合影响指数为64.6%,有13.2%的企业认为影响非常大。

图13 中小企业发展各影响因素综合指标

注:

1表示流动资金紧张; 2表示缺乏中长期投资资金; 3表示利率与汇率的变动; 4表示美国次贷危机; 5表示政府对节能减排的要求; 6表示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7表示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 8表示能源与原材料价格上涨; 9表示A股市场暴跌; 10表示没有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 11表示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

表18制约企业发展主要因素的影响程度

(四)什么因素影响当前转型升级

对当前形势下企业的转型升级问题,不同企业持不同的看法。有32.6%的企业认为,当前经济形势不利于企业转型升级,但是强化了企业下一步实行转型升级的决心;有19.7%的企业认为,当前经济形势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是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有利时机;有16.7%的企业认为转型升级本身存在很大风险,目前不会考虑企业转型升级问题;有15.4%的企业认为,本行业发展前景良好,企业自身发展也很好,因此不会考虑转型升级问题;有15.6%的企业还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企业认为,当前进行转型升级最大的困难是市场风险太大,63.1%的企业选择该选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不确定性因素使得多数企业开始采取观望态度,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投资欲望,也使得企业对转型升级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制约企业转型升级的第二个因素是资金投入过大,有53.8%的企业选择了该选项,资金投入过大无疑也增加了风险,使企业难以承受。排在第三位的是缺乏高端人才,尽管创业者有着转型升级的强烈愿望,但转型升级需要高端人才,如何促进企业与高端人才的联姻是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课题,有38.4%的企业将缺乏高端人才列为重要制约因素。此外,有29.4%的企业认为缺乏进入新产业的门路也是制约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有21.2%的企业认为不掌握关键技术是制约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16.2%的企业认为企业员工素质偏低也制约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其他制约因素还有,产业政策的限制、技术门槛过高、市场准入的限制、企业家自身难以适应以及绿色环保壁垒等。

从调查数据看,2009年企业最有可能采取的行动是加强企业的精益化管理,压缩企业成本,问卷调查的综合可能指数为78.3%,其中,有27.1%的企业认为这是2009年最有可能去做的事。其次是提升企业家自身素质也是2009年企业创业者非常想做的一件事,综合可能指数为75.7%。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档次,使产品进入中高端市场成为企业最想做的第三件事,综合可能指数为74.3%。综合可能指数超过50%的创业者在2009年打算做的事排序依次为:开拓国内新市场、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商业营销模式、开拓国际新市场、寻找新的产业、引进职业经理人、改变股权结构建立激励机制等。此外,样本企业中往省外搬迁企业的可能性综合指数为30.1%;减产、裁员的可能性综合指数为43.7%;暂时停产歇业的可能性综合指数为28.9%。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浙江中小企业确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2009年有近一半的企业表示要减产、裁员;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萌生往省外搬迁的想法;还有四分之一强的企业可能会暂时停产歇业。在如此不景气的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创业者都希望能在这个“冬天”做点什么,而继续压缩成本是几乎所有企业家的普遍想法。但是,压缩成本的空间有多大?能源与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等这些成本,企业自身难以控制,能做的是在经营管理上做文章,但这与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关,也与创业者自身素质有关。因此,提升自身素质成为创业者在这个“冬天”想做的第二件事。这不仅仅是因为企业订单下降了,创业者有较多的时间来考虑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困境中创业者存在许多困惑,而这些困惑是创业者自身目前所难以解决的。他们已经意识到,只有通过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和创业水平,才能将企业的发展推上新台阶。

(五)什么时候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并不是今天才遇到的问题,企业也不是到现在才需要转型升级,政府也不是在当前才提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调查分析表明,有30.1%的中小企业曾经历过转型升级。虽然从企业的角度看,转型升级的时机选择各有不同,但从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看,转型升级的阶段性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在2007年之前,实现转型升级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多,2001年起开始转型升级的企业数量直线上升,从2001年开始转型升级的企业占3.6%,从2006年开始转型升级的企业上升到15.6%,2007年又回落到12.9%,2008年继续回落到6.5%。

2001-2006年,浙江中小企业发展出现了高速增长的黄金周期。2006年规模以上中小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达到27.8%,利润增长率达到28.6%。2007年开始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各项经济指标也开始出现下滑。由此可以看出,中小企业选择转型升级的时机与其自身的发展状况相适应,企业发展越快,创业者越有信心加快转型升级,转型升级的成功率也越高。在面临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中小企业也可能实行转型,但这只是被动的转型,风险较大,凤凰涅槃、死而后生的毕竟不是多数。在总体发展环境不利的时候,一部分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相对较好,市场结构的重新组合变化,使得这一部分企业成为得利最多的企业,而对于多数相对比较弱小的中小企业来说,被动的转型升级无疑是一场大考。

图14 中小企业经历转型升级的时间

调查数据显示,已经有54.1%的企业开始考虑企业的转型升级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小企业考虑转型升级主要是近三年的事,2007年开始考虑转型升级的企业占所有准备转型升级企业的43.4%,2008年开始考虑的占28.7%,比2007年有所下降。这也说明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需要信心的支撑,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让企业信心受到了挫伤。我们认为,促进转型升级的力量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创业者的信心和战略眼光;其二是外部环境的压力。前者是拉动力,后者是推动力。2008年拉动力在逐渐减弱,推动力却不断增强。可以说,2005-2007年是转型升级的良好时机,一方面创业者的信心较高,另一方面宏观形势与环境压力已经显现,并不断增强。可惜的是,许多企业却错失了良机。

图15 中小企业开始考虑企业转型升级问题的时间

四、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及趋势 (一)主要挑战及投资打算

资金问题始终是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62.2%的企业将其列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挑战。值得注意的是,人才问题已日益显得重要,认为缺乏人才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挑战的企业已经超过了一半,达到50.4%,排在所有挑战的第二位,这是在前几次调查中不曾出现过的。出现这一新变化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可能是企业原有发展模式的弊端已经充分暴露,企业的转型升级问题已经迫在眉捷,而要成功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人才是关键。要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企业必须积极实施人才战略,一方面通过吸引高端人才加盟来提高企业竞争力,而更重要的是加快提升创业者自身素质,这才是更关键的问题。技术创新和研发水平低成为企业需要应对的第三大挑战。由于近年来国际国内形势的风云多变,使得国际环境变化和国内环境变化成为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重大挑战。企业用地难问题在以前问卷调查调研中反映特别强烈,在当下形势突变的情况下,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但仍有20.8%的企业将其列为企业未来发展中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表21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根据对未来12个月没有新的投资打算,比例超过样本企业数的一半。对于为什么不进行新投资的原因调查发现,有41%的企业认为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从而抑制了企业的投资欲望,使多数企业持观望态度。还有27.2%的企业认为不进行新投资是因为看不准投资方向。因为资金不落实而没有新投资的企业仅占18.9%。而对于占46.6%的有投资打算的企业来说,其主要投资方向为本行业,以强化主业为主,占68.3%。其次,有15.9%的企业打算在制造业中选择新的产业投资;5.1%的企业希望进入商业、服务业领域投资;3.2%的企业希望投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有2.2%的企业希望投资房地产业;1.7%的企业希望投资金融领域;还有3.6%的企业希望投资到其他领域。

(二)对企业及其所在行业发展的趋势判断

从创业者对企业目前及未来发展的判断可以看出,浙江省中小企业创业者的信心处于低落期,但并没有出现大幅的下降,各项指标的综合指数均超过了50%。在未来12个月内,创业者判断企业的设备利用率将有所下降,11.3%的企业认为设备利用率将低于正常水平,设备利用率的综合指数为69.5%。企业流动资金也比较紧张,用综合指数衡量的流动资金充足度为57%。从销售和利润的增长情况看,分别有20.4%和28.5%的创业者表示不乐观。有32.4%的企业预计未来三年进行新投资的可能性不大。有34.6%的企业认为未来两年银行贷款将更加困难,有34.6%的企业认为小额贷款公司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帮助较小,认为帮助较大的占27.2%。

表22 创业者对企业目前及未来发展的判断

从创业者对本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判断看,创业者对行业的信心超过了对本企业短期内发展的信心,这说明企业的长期发展信心仍然是稳定的,目前形势影响的只是创业者的短期信心。有52%的企业认为本行业的发展前景较好,其中有8.5%的企业认为本行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好,该项综合指数为66.8%。本行业市场秩序的规范状况也相对较好,有43.6%的企业认为本行业市场秩序良好。有41.2%的企业认为本行业的政策环境较好。有超过一半的企业认为本企业在本行业中的发展与前几年相比更好了,有46.4%的企业认为在本地区发展本行业的优势更明显了。尽管如此,企业主营业务的市场竞争却更加激烈了,77.4%的企业认为主营业务市场竞争比较激烈,而2005年的调查数据为70.3%。

表23创业者对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评价

(三)对政府及中介机构的评价

从企业对政府行为的评价来看,评价最高的是对企业经营信心的提升方面,2008年上半年以来,各级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59.2%的企业认为对企业信心提升的帮助较大。在解决企业用地方面,企业对政府的评价也较高,有50.1%的企业认为帮助较大。此外,各级政府均出台了一系列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有49%的企业认为这些政策对企业的帮助较大。有46.3%的企业认为政府工作人员进入企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企业的帮助较大;有37.3%的企业认为政府在改善市场环境方面所做的工作对企业的帮助较大;有40.2%的企业

认为政府在缓解企业融资难方面的帮助较大;有38.1%的企业认为政府在财政资金方面的支持对企业帮助较大。

表24 企业对政府扶持项目的评价

从企业对行业协会及各类中介机构的评价看,浙江各类机构已经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企业的评价比之前的调查也有所提升,但总体上看,这些机构提供的第三方服务有待于加强。相比而言,会计事务所的评价最高,综合指数为58.3%,有36.4%的企业认为其对企业的帮助较大。其次是各类质量检测中心,综合指数为57.8%,36.6%的企业认为帮助较大。信息及人才服务机构的评价也较高,有32.7%的企业认为帮助较大。以下依次是各类咨询及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律师事务所、各类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各类研发机构,其综合指数分别为54.5%、54.1%、52%、51.6%、49.5%。值得注意的是,各类研发机构的综合指数低于50%,排在各类机构的最后一名,而各类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也排在倒数第二位。

表25 企业对所在地行业协会及各类中介机构的评价

(四)政府的财政扶持情况

从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扶持情况看,财政的扶持面和扶持金额都在逐年提高。2005-2008年四年中,样本企业接受政府财政扶持的比重为33%,刚好1/3的企业接受了政府的财政扶持。

一是各级政府的财政扶持面在逐年扩大。2005年省级财政扶持比例为3.3%,2007年扩

大到5.2%,年增速达到25.5%;市级财政扶持面也从2005年的4.4%,扩大到2007年的8.6%,年增39.8%;县(市、区)财政扶持面年增28.3%;街(乡、镇)财政扶持面年增20.6%。

二是各级政府的财政扶持金额也在不断扩大。省级财政从2005年的1939.4万元财政扶持,增加到2007年的3999万元,年增长高达43.6%,增长了一倍;市级财政在这三年中则增长了三倍多,年增长率高达85.5%;县(市、区)财政扶持额也增长了一倍,年增长40.9%;街(乡、镇)财政扶持额年增长65.4%,三年增长了三倍多。

三是各级政府扶持比例以县(市、区)财政为主。2007年,县(市、区)财政扶持比例为51.4%,占样本企业受财政扶持总额的一半以上;其次是市级财政,占28.8%,超过财政扶持总额的1/4;省级财政占16.9%,不到扶持总额的1/5;街(乡、镇)财政仅占2.9%。

图16 2007年中小企业各级财政扶持比例

四是市级财政的扶持比例逐年上升。从各级财政历年的扶持比例看,市级财政扶持比例逐年上升,从2005年的19.2%的扶持比例逐渐上升到2007年的28.8%,年增长率达到22.3%。同时,县(市、区)财政扶持比例逐年下降,从2005年的59.4%,下降到2007年的51.4%。省级财政扶持比例也在下降,从2005年的18.9%下降到2007年的16.9%,年降幅为5.3%。街(乡、镇)财政扶持比例也略有上升,从2005年的2.4%上升到2007年的2.9%。

图17 2005-2007年各级财政浙江比例变动情况

表26各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扶持情况

中小企业获得政府财政扶持的方式主要包括技改贴息、税收优惠、各种奖励、培训补助等,其中又以前三项最为普遍。在我们的调查中,享受过政府各类财政扶持的企业有52.4%曾经享受过政府部门的各种奖励;技改贴息也是比较普遍的一种政府财政扶持方式,有47.9%的企业曾经享受过各级政府的技改贴息政策;还有较多的企业通过税收优惠获得政府的财政资助,44.9%的企业曾经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此外,还有12.1%的企业曾经获得各级政府的培训补助,有9.2%的企业获得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其他资助项目。

(五)企业的负担情况

调查发现,与2005年相比,2008年中小企业主要负担情况又有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小企业对负担的反映更强烈了。在问卷列出的12项企业负担中,只有安置亲朋一项企业反映的比例下降了,乱培训一项选择比例变化不大,其余各项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这可能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企业在某些方面的实际负担在近几年中可能的确有所上升;其次,2008年不景气的经济环境对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使他们更能感受到企业负担的存在;再次,政府公共管理理念的普及为企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使得企业更加愿意说真话、说实话。

二是乱收费和乱检查是企业反映最多的负担。有29%的中小企业认为存在乱收费问题,是所有列出的负担中比例最高的。2005年反映乱收费的比例为17.4%,也是当年反映最多的企业负担。其次是乱检查,反映比例为22.5%。通过计算每项负担的占比情况,我们发现,乱收费和乱检查两项合计已经超过了1/4。

三是强拉赞助在所有企业负担中的排名上升,而乱培训和安置亲朋的排名下降。强拉赞助在2005年调查时,排在12类企业负担的第9位,但2008年调查则一下子跳到了第三位,有21.3%

的企业反映这一负担。而乱培训在2005年时负担中排名第三位,2008年则排名第8位。

表27 中小企业主要负担情况

单位:%

五、情况分析与判断

(一)转型升级的基本分析

1、转型升级不等于产业转换

转型升级首先是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对什么是转型升级,政府的认识与中小企业创业者的理解两者往往不一致,需要进行分析研究。问卷调查显示,有过半数创业者认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内涵主要为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开发新产品、提升创业者自身的战略决策水平。可以说,中小企业创业者把转型升级主要理解为产品升级。同时,也有较多的创业者认为转型升级还包括在本行业中向上游产业延伸、主业不变进入新行业等方式,但对于完全转换行业的做法,创业者认同较少,他们认为除了极少数极为偶然成功的情况下,转换行业的风险较大。在经历过转型升级的样本企业中,只有3.4%的企业退出原行业,完全进入新的行业;而主业转向新的行业,但仍保留原行业的企业也只占4.9%。

中小企业创业者对转型升级的理解与政府强调的政策导向是有差距的。各地出台的政策普遍存在这样的导向:产业转型是转型升级的最重要内涵。这一认识主要来源于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理论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告诉我们,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一般会经历从低层次向高层次,从低端向高端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的产业发展也曾得益于这种全球性的产业转移。政府对转型升级的认识主要是基于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长期考虑,这与创业者基于企业发展相对短期的考虑存在认识上的差距。

任何一个区域的长期发展都是通过企业的微观发展来实现的,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也是建立在企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之上的,怎样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来实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是目前摆在政府面前的十分迫切的课题。

2、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充分的准备

中小企业的基本目标是追求利润,而转型升级的直接好处是能提高产品附加值。高回报高风险是市场经济的一条铁律。转型升级的动力是追求和提高产品附加值,高风险往往相伴相随。因此,转型升级需要认真准备,充分论证,既要大胆冒险,又要周密谨慎。

调查数据表明,样本企业中有30.1%的中小企业曾经历过转型升级,而尚未进行转型升级的企业中,有54.1%的企业已经开始考虑转型升级问题。这些企业是如何考虑是否进行转型升级的?问卷统计显示,有63.9%的企业认为“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是推动他们转型升级的主要原因;而“产能过剩、恶性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在促使企业转型升级中则处于相对较次要的位置。前者是出于企业的主动选择,因而对转型升级一般有较为深刻地认识和充分地准备;后者则主要出于被动选择,往往仓促进行,其失败率较高。

我们认为,企业进行转型升级既有主动选择的因素,也有被动选择的成份,两方面往往同时起作用。但是,不论哪些因素为主,如果一个企业在转型升级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其成功的可能性将大打折扣。在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尤其要注意到这一点,既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越俎代庖。

3、经济进入低谷期是转型升级的最佳准备期

有人把企业转型升级看作是对自己动手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这对一般人来说,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下不了手。也有人把企业转型升级看作是登山,登山队员在攀岩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但是山顶的风景和成功的喜悦足以让一批批登山者勇往直前。这就是我们前面所分析的转型升级的两种效应,即推动效应和拉动效应。尽管这两种效应是同时起作用的,但事实上这也预示了两类不同类型的创业者,前者往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属于风

险厌恶型;后者则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属于风险偏好型。从创业类型来看,前者往往属于生存型创业,即迫于环境进行创业;后者则属于机会型创业,创业目的是为了事业发展。浙江中小企业是以农民出身的创业者为主体,根据我们2008年的调查显示,浙江机会型创业者比重已经超过了生存型创业,达到65.9%。结合前面对创业者考虑转型升级的原因分析,我们认为,推动浙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为拉动效应,推动效应仅起到催发和调节作用。

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看法是,中小企业创业者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才会进行转型升级,而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则往往满足于企业的高增长,意识不到转型升级的重要性。这个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却不是事实。常识不等于事实。萧条的经济和竞争的压力确实有助于创业者深刻认识到转型升级的必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企业会在这个时期选择转型升级。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分析,中小企业恰恰是在经济高速增长期才选择转型升级。每当经历一次经济低谷之后,转型升级都会有一个快速增长期,呈波浪式上行走势。这其实反映了创业者对转型升级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一条创业者及其企业的成长曲线。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俗话也说“吃一堑,长一智”。中小企业创业者在经历了危机的洗礼之后,才会真正地成长和成熟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经历过经济危机的企业家才是真正成熟的企业家。

对当前形势下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问题,有32.6%的创业者认为,当前经济形势不利于企业转型升级,但是强化了企业下一步推进转型升级的决心;有19.7%的创业者认为,当前经济形势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这也证实了我们的分析,经济低谷时期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最佳准备期。

4、经济探底回升期是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

什么时候开始转型升级,是中小企业与政府部门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企业来说,希望通过转型升级来获取高利润,提高竞争力;作为政府部门来说,希望通过转型升级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区域竞争力,两者有着共同的目标。但是,转型升级的时机选择,在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一般是有差异的。问卷调查发现,1997-2006年实现转型升级的样本企业数量总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997年推进转型升级的企业占2.2%,到2006年上升到15.6%。2007年转型升级企业数量开始回落到12.9%,2008年继续回落到6.5%。

图18 1997-2008年转型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通过分析发现,中小企业选择转型升级的时机与全省GDP的增长速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在经济上行期,转型升级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而在经济下行期,转型升级的企业比重则相应地出现下降。从上图可以看出,在1997年到2008年的十年时间里,浙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7-2000年,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也影响了浙江的经济增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经历了一个低潮;第二个阶段是2000-2006年,“911”事件打击了美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并继而导致全球经济低迷,浙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也在2001年出现了回落,但从2001年开始,伴随GDP增速的不断上行,中小企业创业者信心大增,转型升级到2006年达到了顶峰;第三个阶段是2007年至今,全球经济猛然遭受了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的袭击,各大经济体纷纷下滑,浙江经济亦未能幸免,中小企业中转型升级的比重也相应地出现下降。

从宏观上看,中小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是宏观经济的探底回升期,因为这个时候资产价格普遍比较便宜,转型升级的成本相对较低。从微观上看,单个中小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是企业的高速发展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创业者往往有着强烈的自信心、充裕的资金、难得的项目和机会,而这些因素恰好是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必备条件。由此可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时机选择,依赖于对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只有那些在危机中能够保存实力,并能正确判断经济走势的中小企业才能顺利实现“抄底”。当前,浙江经济正处于低迷期,经济下行尚未见底,中小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风险极大。并且这次由美国带来的世界金融危机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年的全球经济放缓不同,不但在深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两次,而且浙江中小企业受影响的程度也远远超过了此前。因此,如何分析判断当前世界经济的走势,对这一阶段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问题至关重要。

5、优质企业是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些观点:要推动那些传统型、劳密型、低层次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从而使浙江的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优化。但事实上,真正有能力通过转型升级来改造自身的企业却不是这些企业,调查发现,在现实中积极实行转型升级来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往往是那些优质企业。

从营利水平看,在样本企业中,那些经历过转型升级的企业,其平均利润率要高于没有经历过转型升级的企业,平均利润率高1.4个百分点。从规模看,企业规模越大越倾向于转型升级。从行业看,利润率较高的行业更倾向于转型升级,如转型升级企业比重最高的前10个行业分别是:橡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专用设备制造业。这些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总体上要高于其他行业。

30

图19分规模转型升级与企业发展关系

图20 行业利润率与企业转型升级的关系

此外,我们也对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的转型升级问题进行了调查,那些回答“转型升级本身存在很大风险,不会考虑转型升级问题”的企业,其平均利润率仅为3.1%;而回答“当前经济形势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的企业,平均利润率为4.8%;回答“当前经济形势不利于企业转型升级,但是强化了企业转型升级的决心”的企业,平均利润率为5.3%;认为“本行业发展前景良好,不会考虑转型升级问题”的企业,平均利润率为5.3%。 由此可见,除了那些本行业发展前景不错,企业自身发展也较好的企业,暂时不打算进行转型升级以外,其他面临转型升级问题的企业,其进行转型升级的动力和决心与企业的发展水平成正比,如果从利润率指标来说,通常是利润率越高的企业越希望通过转型升级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转型升级不仅包括产业转型,更重要的是产品升级。

(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31

1、拔苗助长的心态是推进转型升级的误区

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看,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各类生产成本呈不可逆地上涨态势、中西部地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对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压力等因素都表明,浙江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从企业发展现状看,虽然已经有一部分中小企业已经开始或实现了转型升级,但总的来说,浙江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在整体上实现转型升级。宏观效果上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急迫要求,与当前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张力。这股张力在政府部门和经济工作者中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出现了要求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的迫切心理,这助长了一些人拔苗助长的心态。

转型升级的主体是中小企业。何时进行转型升级以及怎样进行转型升级,应由中小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和宏观发展环境自行决定,因为中小企业更了解自身的发展情况,对经济环境的变化也更敏感。但是,一些地区通过鼓动、警告、资源控制以及资金扶持等手段强制性或半强制性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这些行政手段的使用扭曲了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往往提供了错误的信号,容易产生误导。例如,有的中小企业由于设备更新过快,导致债务负担过重,流动资金紧张,资金周转率下降,设备利用率下降,有的设备甚至由于过于先进,员工素质难以跟上。

拔苗助长的心态还带来了认识误区。2008年年初开始,由于危机袭来,造成一批中小企业停产歇业甚至倒闭,一些人认为,死掉一批中小企业是好事,淘汰一批企业有利于提高剩下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多年来都难以推进的转型升级能顺利推进。这种看法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能够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但在客观上对中小企业创业者造成了困扰,也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仔细分析这种看法,存在几个问题:首先,这次危机影响的不仅仅是经营比较差、管理不善或存在各种问题的企业,它影响的是一批行业以及在行业链上的每一个企业,并且这个行业未必都是我们希望调整的行业。美国的经济萧条事实上影响最大的是奢侈品的消费,而日用廉价品的消费作为替代反而有所增加,浙江有一批新兴的专门生产奢侈品的企业反而遭受了较大的打击,如一批生产健康休闲产品的企业。其次,在经济下行期,由于需求总体萎缩,事实上受损的是整个中小企业群体,他们的区别只是损失的程度不同。虽然在经济复苏期,经过重新“洗牌”,部分中小企业可以脱颖而出,但通过大萧条来实现这种经济的转型毕竟代价太大,是得不偿失的。再次,企业之间彼此联系非常紧密,每家企业都是某一个产业链中的一环,而不同的产业链也是彼此交叉,难分你我,其联系的密切程度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因此,一批中小企业的非正常倒闭极有可能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而不论这些中小企业是谁,属于哪个产业或哪个环节,最终影响的是整个区域经济。最后,小企业作为一个群体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存在大量活跃的小企业是企业生态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小企业不仅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责任,在解决就业与繁荣经济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小企业也是大中型企业的后备军,绝大多数大中型企业都发源于小企业,我们很难判断谁会最终长大成大企业。因此,是否实行转型升级最终由企业通过市场来决定,政府只能起到推动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

2、创业活力的减弱是推进转型升级的难点

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中小企业创业者,因此,创业者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下几个问题:企业是否要进行转型升级?企业怎样实行转型升级?怎样才能实现成功转型升级?创业者的学历尽管不能完全代表创业者的素质,但是其相关性是比较大的,从我们的调查数据看,创业者的学历与企业的转型升级存在正相关,即随着创业者学历的上升,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概率增加了。

32

图21 转型升级与创业者学历的关系

从近几年的调查来看,浙江中小企业创业者的学历层次逐步上升,高学历比重有所增加,这表明新创办企业者的学历层次不断上升。新创业者在改善全省中小企业创业者学历结构,提升创业者总体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省统计局数据,以及我们近几年来的调查发现,浙江省中小企业创业活力有所下降。2007年全省工业中小企业数量达到了86.9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为51412家,比上年增长了12.9%。虽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增长仍保持了较快的速度,但是与前几年相比增速已经连续几年快速下降。据测算,2003-2006年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数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4.5%,2007年的增速比前几年的平均值下降了11.6个百分点,2008年下降了13.3个百分点。当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数量增幅下降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中小企业数量基数上升之后难以继续支撑高速增长,但是,这与近年来浙江中小企业创业活力下降也是分不开的。

图22 2003-2007年中小企业数量增长情况

从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数量变化情况看,2008年企业的绝对数将会低于上年。2008年前三个季度的企业总数在逐季增加,但增幅已经大幅放缓,二、三季度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数

33

的环比增幅仅为0.8%和1.5%。并且三季度企业数比2007年底企业数减少了0.78万家。

此外,企业数量与增幅的下降与创业者老龄化趋势相伴。与我们前几年的调查数据对比发现,浙江省中小企业创业者出现老龄化趋势。2008年调查的数据表明,全省40岁以下的创业者比重比2005年调查的数据有较大幅度下降,2005年比重为36.9%,2008年下降到20%,下降了16.9个百分点。而50岁以上的创业者比重则上升了6.3个百分点。

3、软环境建设滞后是推进转型升级的软肋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中小企业的生存方式与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行政部门的工作导向和工作内容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调整,但是行政部门在工作手段与方式上的转变仍滞后于这种变化。许多政府部门仍习惯于沿用旧的工作手段与方式,或者在原来的基础上稍作修改与调整,而适应当前形势创新工作手段与方式的还不多。总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重政策,轻评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需要通过政策来推进,各级政府部门每年都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果将出台一个政策分为三个阶段:事前的研究制定、事中的宣传落实、事后的跟踪评估,则许多政府部门都存在重视第一阶段,忽视第二阶段,缺乏第三阶段的现象。由此造成以下几个问题:我们无法判断一个政策的好坏,评估绩效的优劣;我们也无法估计政策的受益对象、受益面和其他落实情况;并且我们无法合理有据地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政策。

重项目,轻管理。通过项目来引导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是一个不错的手段。许多中小企业都曾从各级政府获得项目,为了获得一个好项目,中小企业往往要经历严格的审查和激烈的竞争,在项目申请中花费大量的资源。但是,行政部门对项目管理,往往只是到项目的审批阶段为止,而事中的检查与事后的评估工作则要相对薄弱得多。如果将部分政府部门的工作精力进行一下划分,估计绝大部分的精力花在了项目的审批阶段,而用在检查和评估阶段的精力严重不足。

重平台,轻运作。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在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在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如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各类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信息网络平台、培训教育平台、创业辅导中心、小企业创业基地等,在各地建了许多,其中不少平台目前还没有真正地运作起来,有形无实、有名无实、有办公地点无编制人员的情况普遍存在。

重奖励,轻扶持。对企业家或企业的各种资金奖励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手段。虽然将财政资金直接通过“奖励”或“补贴”给企业在操作管理上十分方便,在某些情况下也非常必要,但在多数情况下,这种做法存在两个弊端。一是财政扶持资金分摊到每个企业后通常金额都不大,因此,从资金上来说不能解决企业的问题,而往往是一种名誉上的表彰,这种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效率较低。二是这种将财政扶持资金直接“奖”或“补”给企业的做法容易引起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争端。因此,如何高效地使用财政资金,应更多地从改善政府部门对企业的服务,可从政府采购的方式改善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第三部门等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上着手。

4、金融支持力度偏弱是推进转型升级的瓶颈

从宏观经济发展层面看,一个区域金融支持的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这个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速度和能力;从企业的微观层面看,一个企业融资能力的强弱也制约着该企业是否进行转型升级,以及转型升级是否能够成功。也就是说,无论是区域总体经济转型升级还是单个企业转型升级,均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有力的资金保障。根据我们的调查,有53.8%的企业认为,资金投入过大而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不足是制约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在制约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中,该因素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市场风险的影响。在已经开始考虑或准备推进转型升级的企业中,有74.8%的企业认为存在资金短缺情况,平均资

34

金缺口达到了869.4万元;而尚未开始考虑转型升级的企业,有64.9%的企业存在资金短缺情况,比准备转型升级的企业低9.9个百分点,平均资金缺口也有520.7万元,比准备转型升级的企业平均少348.7万元。这表明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对资金量的需求是较大的。而资金短缺是浙江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二大因素。

目前,浙江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既有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也有金融体系的原因,也有金融政策方面的因素。从2003年开始一直到2008年9月份,央行连续2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10%上调到17.5%,上涨幅度达到7.5个百分点,年均上调1.5个百分点。贷款利率自2002年以来到2007年底共上调了9次,其中2007年一年内上调了6次,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2002年的最低点5.31%上调至2007年底的7.47%,共上调了2.16个百分点。从紧的货币政策增加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难度,尽管2008年下半年开始央行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由于金融海啸的影响,金融机构不敢放贷,出现了“政策上的宽货币、事实上的紧信贷”的现象。

图23 1987-2008年存款准备金率变动情况

图24 2002-2007年贷款基准利率变动情况

“收小放大”成为金融机构向企业放贷的第一个基本导向。从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的贷款结构看,中长期贷款偏少。“收长放短”成为金融机构的第二个基本导向。根据对省内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调查,中小企业中短期借款占全部中短期贷款比例大多在60%~80%之间,但是长期借款占银行全部长期借款往往不足20%。如稠州商业银行、泰隆商业银行2007年中小企业贷款中短期贷款比例接近100%,浦发银行等中短期贷款也在70%-80%之间。

近年来浙江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市场均有较快发展,但中小企业由于受自身方面的制约,融资渠道仍较狭窄,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和向社会融资成为中小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把自有资金作为首要资金来源的中小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72.2%,把银行贷款列为第二位来源的占66.5%。中小企业对自有资金的依赖程度基本与其业务规模呈负相关,业务规模越小,对自有资金的依赖性越强,销售收入在1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85.7%以自有资金作为第一位来源。

5、创业者信心不强是当前推动转型升级的焦点

转型升级的最终推动者是全省中小企业的创业者,而决定创业者选择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是创业者的信心。受全球经济萧条的影响,浙江中小企业创业者的信心也遭受了较大的打击。调查发现,有63.1%的企业认为,当前进行转型升级最大的困难是市场风险太大。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不确定性因素使得多数企业开始采取观望态度,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投资欲望,也使得企业对转型升级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

从创业者对企业目前及未来发展的判断也可以看出,当前浙江中小企业创业者的信心处于低落期。在未来12个月内,创业者判断企业的设备利用率将有所下降,11.3%的企业认为设备利用率将低于正常水平;从销售和利润的增长情况看,分别有20.4%和28.5%的创业者表示不乐观;有32.4%的企业预计未来三年进行新投资的可能性不大。有53.4%的企业表示未来12个月内没有新的投资打算,比例超过样本企业数的一半。其中,有41%的企业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从而抑制了企业的投资欲望,使多数企业对未来投资持观望态度。调查还发现,有近一半的企业认为在2009年可能会面临减产、裁员的境况;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萌生了往省外搬迁的想法;还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企业可能会暂时停产歇业。

六、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建议

现政府和社会形成的共识是强调化“危”为机,推进转型升级。由以上实证分析可知,经济进入低谷期,不是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而是最佳准备期;经济探底回升期,才是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按照这样的分析,在世界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的当下,不宜一味地强调转型升级,更不能拔苗助长,而是要因势利导,科学指导,处理好“保稳”与“促调”的关系,才能实现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预期目的。

(一)引导加深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认识

一是要深入开展转型升级课题研究。从中观和微观层面,对转什么升什么、为什么转为什么升、怎么转怎么升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寻找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规律,分析探讨总结国内外转型升级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组织力量编写转型升级案例,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和方法,在科学指导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上做好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准备,克服认识误区,避免出现拔苗助长的做法,少走弯路,规避风险,因势利导,提高转型升级的成功率。

二是要面向企业深入宣传转型升级。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开展多种形式,介绍企业转型升级的案例以及政府扶持政策的做法,引导中小企业加深对转型升级的理性认识,使更多中小企业做好转型升级的思想认识准备,以便在经济探底回升期到来时实行转型升级。

三是要组织开展转型升级专项培训。创业者素质是影响和制约其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许多中小企业创业者不是想而是不敢转型升级,因为转型升级意味着要闯新路子,创业者不了解不熟悉,自身难以掌控,形成了“不熟不做”的思维定势。为改变这种状况,建议在全省范围把普及型的高级工商管理培训转变为提高型的转型升级专项培训,使企业经营管理者做好再创业的知识与能力的准备,摆脱迷茫和困惑,变陌生为熟悉,成功走上转型升级之路。

(二)准确把握推进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与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对我们准确把握推进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要准确判断和把握目前我省经济总体上处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我们认为,目前我省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过渡期。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史表明,三次产业之间的发展演变,一般要经历较长的历史,每一次更替都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产业转换。在同一个产业内部其结构的调整变化,也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和发展过程,集中表现为产业升级。不管是产业转换还是产业升级,不可能一蹴而就,都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经历了上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就工业化这一过程也经历了上百年时间,比如英国从18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完成用了110年左右时间。发达国家和地区从二产为主转为三产为主,也花了较长时期,比如美国在1884年工业比重超过农业比重,1953年三产超过二产,比重达48.7% ,用了近70年时间。1978年,我省一产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38.95%,二产为43.25%。从建国后算起,产业结构从“一二三”过渡到“二一三”,我省用30来年时间。1987年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到27%,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的比重,实现了“二一三”到“二三一”的转变,用了近10年时间。轻工业占全部工业比重从1978年的60.19%上升到1990年的65.2%,之后比重逐渐下降;2003年重工业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比重达到51.3%,轻工业占48.7%,工业增长格局发生重大变化。2008年规模以上轻工业下降到44.4%,相应的重工业比重则由1978年的37.6%上升到2008年55.6%,30年间上升了近20个百分点。由此,浙江从轻工业时代进入重工业时代。目前我省正处于“二三一”向“三二一”迈进的阶段。1998年,

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速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改变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第二产业增速大大快于服务业的局面。2002年浙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达到了40%。2008年我省三次产业比例为5.1∶53.9∶41.0。估计还要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过渡到“三二一”。因此,不可采取冒进的做法,也不可消极等待,而要因势利导,渐进式地推进产业转换及其产业升级。

二是要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我省经济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时期。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当前我省经济基本上处于转型升级的准备期。从2008年开始,我省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波动周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也因此进入了新一轮发展周期。从问卷数据可以看出,我省中小企业自2007年开始转型升级的意愿就开始下降,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到了2008年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进入了一个低潮。从总体上判断,从2008年底至今,我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处于准备阶段。在这个准备阶段,存在以下几个特征:其一,它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思想准备期。每经历一次危机都会使中小企业创业者的心智更加成熟一些,使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暴露得更加多一些,这将使政府部门和中小企业深刻认识到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当前形势下,多数中小企业都将在这一段时间中韬光养晦,并等待着下一次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高涨期的到来。其二,它是中小企业产业机会的蕴育期。广大的中小企业正在经历一次重新洗牌的过程,这个过程将既痛苦又漫长,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结构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新生的机会在慢慢地蕴育出来。对中小企业来说,只有那些了解危机、熟悉危机并深刻认识危机的企业,才能敏感地抓住经济触底反弹的机会,才能成功地实现转型升级。其三,它是中小企业资金实力的积聚期。在如今市场不振、需求疲软的时候,中小企业创业者急需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才能保存自己的资金实力,因为只有这样,等到经济回暖的时候,才可能积聚到足够的能量快速发展,也才有足够的能力推进转型升级。其四,它是中小企业人才素质的提升期。在这个时期中,最具投资价值的是人力资本,因为此时其他资产的投资风险都较大,而人力资本的保值功能最强。中小企业首先应考虑提高创业者本身的素质,因为下一阶段的转型升级成功与否取决于创业者的素质。同时,中小企业还应考虑如何打造一支具有竞争力的创业团队。

三是要密切关注和把握今后我省经济进入什么样的发展时期。经济危机过后进入恢复阶段,一般是推进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期。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我国经济和我省经济的发展走势,及时把握经济回暖、市场需求上升的时机,乘势而上,推进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此外,我们也应该看到,不同区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地区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小,发展形势较好,因此可以提前进入转型升级的过渡期,而对于多数受危机影响较大的地区则仍然处于准备期。不同产业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那些在此次经济危机中打击较大的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准备期;而对于那些受打击较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有所获益的行业则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过渡期,甚至部分行业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推进期。企业之间的差别也非常大,同样是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一部分企业由于较早开始了转型升级,因此受到的影响较小,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开始进入转型升级的过渡期或推进期。而对于多数同类企业来说,它们对这次经济危机缺乏准备,因而遭受了较大的打击,转型升级尚处于准备期。因此,我们要深入分析和把握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以及不同企业所处的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因势利导,引导中小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三)着力培育转型升级的新生主体和力量

如何培育和发展转型升级的新生主体和力量呢?我们认为,从培育转型升级新生力量的源头上,要着重抓好社会优秀人才创业和扶持创新型创业;从发展壮大转型升级的主体上,重点要抓好现有企业转型升级和推进优质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一是着力支持社会优秀人才创业。优秀人才创业是培养转型升级主体的直接源头。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创业者的学历层次跟其企业转型升级呈正相关,即随着创业者学历的提高,

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概率增加。近几年来我省中小企业创业者中高学历的比重有所增加。2006年全省中小企业创业者大专以上学历的创业者比例占27.95%,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为44.57%,初中以及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为27.48%。而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创业者大学以上学历者比重比较高,其次是专科、高中、高中以下;在中等收入水平国家,创业者专科学历者排名第一,大学排在第二,然后是高中。为了贯彻落实“两创”总战略,改善创业者结构,增强推动转型升级的新动力,要大力鼓励和支持高学历、高素质的社会优秀人才创业。

二是着重培育和扶持创新型创业。创新型创业是推进转型升级的重要源头。创新型创业,按照熊彼特的观点,一般表现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创新和组织创新等。国际经验表明,创新型创业虽然不到创业总数的1%,但却具有较大的成长潜力,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要鼓励民众走新型创业之路,培养创新型创业的种子;要及时发现和寻找创新型创业的苗子,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通过创新型创业,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不断壮大转型升级的新兴力量。

三是着力引导现有企业转型升级。目前我省产业结构不合理,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因此,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和有机农产品业,培育发展本省目前还没有但有国际市场的新兴轻工类产业,着力发展提升产业集群的衍生配套产业,重点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本省急需推进产业化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以改善和优化产业结构。总结推广一批产业实现成功转型的示范企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示范企业。企业结构以私营企业为主,有限责任公司不足,股份有限公司偏少。要引导中小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或股份制改造,改善企业治理结构,树立一批现代企业制度的示范企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要实施专业化、精益化、高端化、集约化、信息化、品牌化和国际化等“七化”战略,引导企业转变经营方式,树立一批“七化”系列的示范企业。中小企业产业组织化偏低。实行协作配套和并购重组,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提高中小企业产业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经验。要鼓励中小企业与产业集群内龙头企业在生产、研发、设计、营销等方面开展协作配套,建立稳定的协作配套关系,走“专、精、特、新”的道路,树立起一批协作配套的示范企业。要抓住当前经济形势有利于并购重组的时机,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横向或纵向的方式,兼并、收购、重组行业内中小企业,在土地、税收、固定资产处理、劳资关系处理等方面予以扶持,培育产业集群的领军企业,树立一批并购重组的示范企业。可在全省选择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开展协作配套与并购重组试点,总结成功经验,向全省推广。

四是着力推进优质企业转型升级。哪些企业是转型升级的主力军?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提供了明确的答案,是那些优质企业。具体说,营利水平越高的企业,企业规模越大的企业,所在行业利润率越高的企业等,这些优质企业越有积极性推进转型升级。问题是哪些企业属于优质企业?关键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方法,寻找出那些优质企业,加以重点培育和扶持,使之成为加快转型升级的主力军,产生示范效应。

(四)探索构建转型升级的资金支撑体系

问卷统计表明,市场需求和资金支持是影响和制约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市场需求的增长依赖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和我国经济的回暖。资金是企业的血液,缺乏资金保障和支持,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难以启动和推进。去年上半年在国家实行从紧货币政策的背景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缺乏资金支持的前提条件,到了下半年10月份开始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灵活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型升级所需要的资金支撑条件才逐步好转。现企业等待市场需求好转,而资金条件已逐步具备,但仍需进一步改善和优化。

一是争取银行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目前银行信贷资金仍是企业解决资金问题的基本渠道。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是一个渐进和长期的过程,需要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资金上的有力保障,特别是中长期信贷的支撑,才能够加以推进。当前我省银行信贷结构失衡问题较突出,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未得到实质性解决,转型升级缺乏资金支撑,因而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督促,改变银行对大中小企业信贷结构“大小失衡”的问题,增加和扩大中小企业信贷资金的比重及其规模,使大中小企业信贷结构保持基本平衡;改变银行对大中小企业信贷结构“长短失衡”的问题,增加和扩大中长期信贷资金的比例及其投放数量,使中长期信贷结构实现基本平衡;改变银行金融机构目前变相提高企业融资成本的做法,切实提供理财咨询的服务,特别是增加能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咨询项目,帮助企业改善转型升级所需资金的投入、使用与管理。

二是争取发展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应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融资体系。目前我省不缺大银行,缺的是分布在各地区的中小银行。发展中小银行可以弥补在所有制、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缺陷,形成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方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银行体系。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比之于大银行,具有出生于本区域的本土性和根植性,因而拥有地缘、人缘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其生存发展与本地中小企业存在天然的亲和性与共荣性。因此,要争取扩大村镇银行试点,发挥浙江民间资本比较雄厚的优势,适度发展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和社区银行,探索建立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区域性金融体系。

三是探索企业转型升级的专门融资通道。企业转型升级,其资金需求往往较大,而且更多需要的是中长期的投资。而目前我省支持企业转型升级的中长期融资渠道缺乏。一边是民间资金丰富,民间借贷活跃,另一边是企业中长期投资筹资难,缺少转型升级所需的资金。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起一种有效机制,让民间资金参与企业创业创新的投资,把民间的散资、游资转变成为大资、巨资,成为产业资本,成为促进转型升级的资本。为此,要争取开展股权交易市场试点,发挥民间资本的创值能力,弥补主板市场和中小企业板市场不能充分有效地配置民间资本的缺陷;争取更多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金融债以及可转换债券;争取建立产业投资基金,以推动我省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等。设立转型升级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探索建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信贷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银行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信贷支持。

四是完善和推进信用担保与再担保体系建设。在市场经济中,信用是基础,担保是保障,二者互为条件、互为促进。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信不足,融资难主要是担保难。目前我省中小企业不仅仅是信用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担保不足。银行贷款以土地厂房抵押为主,信用担保严重缺乏。因此,需要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担保体系建设,以此来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虽然我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发展较快,但规模普遍较小,资金实力较弱;信用担保在区域覆盖、产业覆盖、服务对象覆盖上还不够全面;担保内容和方式上还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需要在市、县(市、区)之间的区域、产业之间的行业以及担保服务的企业对象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规划,建立起区域分布合理、市场业务细分、功能健全、体系完善的全省信用担保机构服务网络。鼓励有条件的担保机构实行强强联合,组建信用担保集团公司,增强实力,重新调整发展思路,开拓业务新领域;鼓励和引导实力较弱的担保机构,增资扩股或兼并重组,增强实力,提升信用,规范发展。去年发生的企业贷款互保链风险,影响区域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充分暴露了再担保制度的缺失。因此,迫切需要设立政策性再担保,加快构建再担保体系,建立起担保的“防火墙”,减少和切断企业之间的互保链风险,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建立防范担保风险的安全地带。

(五)制定完善推进转型升级的配套政策

当前要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按照“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总体思路和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以《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为先导,加快出台涵盖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转型的配套政策,积极引导

我省中小企业推进转型升级。

一是制定实施全省产业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规划。最近国家先后制定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我省应结合实际,加紧研究制定推进我省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规划。同时,针对我省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制定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规划。例如,杭州、宁波等地可借鉴美国的发展经验,采取“转型与升级并重”的发展战略;温州、台州、绍兴、金华等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地区,可借鉴德国、法国特别是意大利的成功做法,实施“以升级为主导”的发展战略,走传统产业升级之路;嘉兴、湖州、衢州、舟山、丽水等后发地区,可借鉴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模式,推行“以转型为主导”的发展战略,着重发展新兴产业。

二是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土地、技术和人才政策。要制定和完善土地资源配置政策,创新土地使用制度。调整优化现有土地配置政策,改变当前过于向大企业大集团倾斜和集中的现象,把土地资源要向有先进技术、有市场前景、有发展前途和成长潜力的企业倾斜,要向土地投入产出比高、边际效益高的企业倾向。对于优质成长型中小企业,要重点保障其用地需求,因为这些企业是转型升级的主力军;对于社会优秀人才创办的科技型和创新型企业,要安排其用地空间和相应的公共配套服务,如政府安排专门用地用于建设科技孵化器和小企业创业基地,既可以提供初创企业的创业场地,又可以降低创业前期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鼓励引导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零土地技改”,加改多层厂房,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鼓励中小企业并购重组,实施“腾笼换鸟”、“腾鸟换鸟”,提高土地产出率,推进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推进校企、院企之间建立深度合作机制,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的新产品产值率和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完善企业引进和使用人才的政策,鼓励企业抓住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机遇,引进国外高端人才;深入推进校企战略合作,培养创业创新型人才,着重发展高职教育,解决中小企业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三是完善促进转型升级的财政税收扶持政策。深入宣传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用足用活用好这些优惠政策,促进和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调整财政扶持政策,在政策导向上,要改变“抓大放小”、“重大轻小”的倾向,实行“抓大扶小、两头并举”的方针,体现政策的普惠性。在扶持对象上,要改变设计笼统简单的问题,实行分类指导,分层扶持。在产业导向上,要改变“重技术密集型、轻劳动密集型”,“高新产业热、传统产业冷”的情况,既要扶持高新技术类产业,这是方向和新增长点,又要扶持广大传统产业,这是根本和基础。在具体实施上,要改变“重奖励,轻扶持”的做法,要重扶持,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兼顾奖励。在政策协调上,要改变某些企业享受不同部门政策,即重复享受优惠政策,而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享受不到的问题,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避免交叉重复,突出各自部门扶持的重点对象和不同目标,使扶持政策更具层次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执笔:王国勇)


相关内容

  • 浙江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调查报告_吴家曦
  • <管理世界>(月刊) 2009年第8期 浙江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调查报告 □吴家曦 李华焱木 摘要: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调研,对浙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式.分布特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浙 ...

  • 衢州.丽水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与思考
  • 最近,我们到衢州.丽水就产业转型升级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分析与建议报告如下. 一.衢州.丽水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制约因素 扩大经济总量与提高发展质量的矛盾.从发展的角度看,衢州.丽水两市由于客观的原因,工业化起步比较迟,发展也不够快,社会财富的积累还不能满足再工业化的需要,需要进一步扩大经济总 ...

  • 一个产业小镇转型升级中的行与思--来自浙江诸暨店口镇的调研报告
  • 一个产业小镇转型升级中的行与思 --来自浙江诸暨店口镇的调研报告 本报记者 张小影 齐 平 张 伟 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的浙江永景科技有限公司工人正在车间工作. 本报记者 陈发宝摄 浙江诸暨市店口镇105.7平方公里土地上,聚集着大大小小4018家企业. 从40年前办起第一家五金小厂到今天,店口镇的工 ...

  • 学习领会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有感(3篇)
  • 学习领会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有感(3篇) 学习领会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有感(1)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围绕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全力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工业强市" ...

  • 二元经济结构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
  • 证券保险Capital&Insurance 资本观察 二元经济结构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 一.相似的宏观经济背景--可借鉴1970年代日本的成功经验 在工业化.城市化遭遇瓶颈的背景下,1970年代日本经济成功完成了系列转型,尤其在产业升级方面有所体现:三大产业结构中工业占比下降,服务业占比上升: ...

  • 三下乡的活动策划书
  • 三下乡活动策划书 方案名称:浙江省义乌市走进企业.走进小商品经济实践调研 活动主题:走进企业学实践,走进市场学管理 团队名称:工业大学赴义乌实践调研团 主要成员: 活动目的: 1.参观义乌工业园区和国际商贸城,了解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区域布局.生产效率. 2.通过工业工程的相关知识对工厂生产线以及后期 ...

  • 关于加快绍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建议
  • 关于加快绍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建议 薛国琴 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绍兴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地区经济总量.工业化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等经济指标位于长三角16个城市.浙江省11个地级市前列.然而,随着浙江省和东部沿海的一些省(市)陆续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 ...

  • 当前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_以宁波民营经济发展为例
  • 服务发展 2013-1 当前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以宁波民营经济发展为例 宁波市工商局局长 顾文俊 民营经济是宁波乃至浙江经济的显著特征.突出优势和主体力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国际国内复杂严峻 ...

  • 冷链物流助力医药企业转型升级·每日商报
  • 冷链物流助力医药企业转型升级 2014年度全国药品冷链物流大会在杭召开 2014-07-28 商报讯 (记者 叶根琴) "冷链物流",最近的又一个关注热点.为配合2013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的实施,加快药品冷链物流及服务体系建设步伐,中国医药商业协会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