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之三 处世之道(1)

2010-03-28 18:32

于丹《论语》心得之三 处世之道(1)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

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呢?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朴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

简单地说,它告诉我们的是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

我们常常会说,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

其实,很多时候对一个事情的判定,并不能简单地以应该不应该和好不好来区分。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的性质。

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让我们乍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

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

孔夫子的这种态度,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物质的繁荣,生活节奏的加快,更要求我们在面对一件事情时,要迅速地做出判断,选择属于自己的、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

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却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

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却常常做出彼此伤害的事情来;

有时费尽心机想和领导、同事拉近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

为什么会这样?

怎样的关系才能称作“好”呢?

孔夫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为什么两个人很亲密却不是相处的最佳状态呢?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数”(shuH)是“屡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有一个哲学寓言,名叫《豪猪的哲学》。

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尖利的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它们老是不知道大家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距离才最好,离得稍微远些,互相借不着热气,于是就往一起凑凑;一旦凑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体了,就又开始疏离;离得远了,大家又觉得寒冷……经过很多次磨合以后,豪猪们才终于找到了一个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

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尤其是都市里,原来的大杂院都拆了,建成了单元楼,已经没有这院里头一家包饺子、十家挨着都送到的事了,已经没有大院一起过年、大人一桌小孩一桌的情形了。往往是同在一个单元里边住了三四年,邻居都认不全。

因为周围人际关系冷漠,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障碍越来越多了。

这种障碍多了以后会怎么样呢?就会加重我们所信赖的几个朋友身上的负担。

你会觉得:我的好朋友应当对我好一点,我也会自觉地对他好一点。你会觉得:你们家有什么私事,比如两口子打架了,为什么不告诉我呢?我可以给你们调停啊!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

大家真的应该听听子游的这句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距离过近,必然要伤及他人。

那么,应该怎样与朋友相处呢?

子贡曾经问过他的老师,孔夫子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论语·颜渊》)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

所以,与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都大包大揽。

2010-03-28 18:32

于丹《论语》心得之三 处世之道(1)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

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呢?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朴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

简单地说,它告诉我们的是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

我们常常会说,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

其实,很多时候对一个事情的判定,并不能简单地以应该不应该和好不好来区分。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的性质。

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让我们乍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

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

孔夫子的这种态度,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物质的繁荣,生活节奏的加快,更要求我们在面对一件事情时,要迅速地做出判断,选择属于自己的、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

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却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

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却常常做出彼此伤害的事情来;

有时费尽心机想和领导、同事拉近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

为什么会这样?

怎样的关系才能称作“好”呢?

孔夫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为什么两个人很亲密却不是相处的最佳状态呢?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数”(shuH)是“屡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有一个哲学寓言,名叫《豪猪的哲学》。

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尖利的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它们老是不知道大家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距离才最好,离得稍微远些,互相借不着热气,于是就往一起凑凑;一旦凑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体了,就又开始疏离;离得远了,大家又觉得寒冷……经过很多次磨合以后,豪猪们才终于找到了一个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

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尤其是都市里,原来的大杂院都拆了,建成了单元楼,已经没有这院里头一家包饺子、十家挨着都送到的事了,已经没有大院一起过年、大人一桌小孩一桌的情形了。往往是同在一个单元里边住了三四年,邻居都认不全。

因为周围人际关系冷漠,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障碍越来越多了。

这种障碍多了以后会怎么样呢?就会加重我们所信赖的几个朋友身上的负担。

你会觉得:我的好朋友应当对我好一点,我也会自觉地对他好一点。你会觉得:你们家有什么私事,比如两口子打架了,为什么不告诉我呢?我可以给你们调停啊!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

大家真的应该听听子游的这句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距离过近,必然要伤及他人。

那么,应该怎样与朋友相处呢?

子贡曾经问过他的老师,孔夫子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论语·颜渊》)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

所以,与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都大包大揽。


相关内容

  • 于丹论语心得
  • 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你看,盘古在天地之间"一日九变",像一个新生的婴儿,每天都在微妙地变化着.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 ...

  •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于丹的论语心得,将学者与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为人处世的方法和规矩.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假期特意买了一本于丹的<论语心得>,空闲时间好好品读了一翻,读后爱不释手.于丹用她理性的头脑和独到的思考,把<论语>加以分析,把其中的真谛和我们生活中 ...

  • [论语]心得(三)[处世之道]
  • 视频片头语一: <论语>之所以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就在于它对于人内心最本性的理解.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事的分寸?请听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 视频片 ...

  • 关于过节的作文 (1030)
  •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2200字 当我敲击键盘在写<论语心得>读后感时,2009年的春天已经悄然来到了我的身边,尽管春寒料峭,但也着实让人嗅到春天的气息了.当我从妈妈手里接过这本封面古色古香又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书籍时,自然有了一睹为快的冲动. 抛开尘世的喧嚣,披一路风尘,孔子孤 ...

  •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
  • 教师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在读罢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后,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怀瑾先生对于<论语>独到 的见解,在学习上,南怀瑾先生对人们关于<论语>以往的见解进行了论述,并从另一角度 来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论述,墨守成规.就例如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q ...

  •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 ...

  • 论语十则心得体会
  • 《论语》一书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一、 让我们重新审视以什么样的心态来自己的人生观 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看待 ...

  • 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 央视"百家讲坛"无疑成功创立了"国学新说"的一个典型双赢个案,自开播起各家便纷纷"著书立说",恰似久旱逢甘霖,成为了一切才情得以施展的平台.商业化.学术化甚为相宜地结合便成就了一个转基因新物种,而受众也见仁见智.情态各异.曾经久久游离于学术 ...

  • 读于丹心得有感
  • 在电视上看百家讲坛,看于丹讲论语更是偶然,看过便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这个美女教授讲得太有水平了.正好校长给我们每位老师发了一本于丹<论语>心得作为新年礼物,作为一校之长,赵校长太了解我们的需要了,拿到这本书,便顿时觉得爱不释手.假期中,有闲暇时便捧起书来读,读后有一下几点体会:一. 于丹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