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问题

南方论刊·2012年第8期

政工园地

浅谈高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问题

郑晓茹 陆卫群

(贵州大学法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

【摘要】高校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无论是对于学生的个体成长而言,还是对于学校的发展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讨论建立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影响学生学校归属感建立的因素,最后提出如何提高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措施及建议,从而使他们更愉快地度过校园生活,为将来走向社会和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校学生;归属感;学校归属感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其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每个人都有归属和爱的需要,并且人的这种需求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作为社会群体一部分的高校学生,也同样具有归属感的需要,他们进入高校学习、生活的阶段,正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重要时期。然而,已有研究表明,许多高校学生心理上面临的困惑日益增多,心理承受力愈来愈弱,心理健康情况也令人堪忧,尤其在学校归属感的建立上,普遍存在着归属感较低的现象。许多学生存有这样的思想,比如“毕业后不会再和母校有关系了”。当在描述对大学母校的印象时,除了对母校留有些许的留恋和感恩之外,不少学生还表达出了对母校感到失望的情绪,甚至有16.2%的学生用“烂”字来形容自己的母校。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学者熊丙奇这样说道:“从我自己的调查来看,这些年高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感情确实存在越来越淡的趋势。”由此可见,学生学校归属感渐淡的现象给社会敲响了警钟,如何使得青年学生建立起学校归属感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鉴于上述思考,本文旨在讨论建立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影响学生学校归属感建立的因素,最后提出如何提高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措施及建议,从而使他们更愉快地度过校园生活,为将来走向社会和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识,但它却客观地存在并影响着人的行为表现。

关于学校归属感,目前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本文采用De Vos 和Dijkatra(2000)的定义,学校归属感是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级或学校中重要的一员、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认为有价值及与他人成为一个整体的一种情感。这也就是说,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能够自愿地把自己归入所就读的学校,并且在思想、感情以及心理上认同学校,自愿接受学校的各项责任和义务,乐意融入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高校学生建立学校归属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校学生建立学校归属感,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还是学校的整体而言,都是极其必要的,且对于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一)良好的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取得成就的前提,也是增强学校凝聚力的基础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对群体归属感与群体对个体的归属感是相互作用的。学生与学校就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归属感是相互影响的。学生在学校的利益、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是他们自身相当重视的,一旦学生的利益被得到保护和重视,他们就自然而然地会对学校产生一种强烈的被感知感和被认同感。此外,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还存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学生能够借助学校的环境和条件实现自身价值时,他们就会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在学校这个集体里得到了肯定和认可。如果学生能拥有这样的心理状态,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并且会逐渐形成积极的集体精神,而这种向心力与集体精神则会使得学生为实现学校的目标而加倍努力,从而推动学校的前进与发展。

(二)有利于学生形成较为健全的心理

正如马斯洛所说,归属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学生对学校整体环境的认识和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归属感,又称隶属感,是个体对自己有所隶属的一种心理体验,可以简单理解为归于或属于某种事物所产生的情感。换言之,归属感是指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一个自身认同的团体,并会对该团体渐渐产生亲切、自豪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是长期存在的。归属感不易被感知,是外界环境作用于人而产生的一种内部主观意

心态是个很关键的问题。如果一个学生不能够对学校有个正确的认识,或者对学校有着排斥的心理,那么他将很难真正成为学校集体中的一员,他也将很难形成较为健全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近些年来,许多心理学家对归属感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他们得出的结论是:高校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与学生的积极情感、自我概念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些因素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强大动力。若一个学生对学校缺乏归属感,就会对自身的学习和工作缺乏激情,没有责任感,不爱社交和交友,缺乏兴趣爱好。久而久之,便会严重不利于心身的健全发展。

(三)有利于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高校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不仅代表着学生对学校的认同,而且也意味着学生具有为学校发展而作出努力的潜意识。学生对学校具有归属感或者是集体归属感,不仅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去, 而且还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反之,若学生不喜欢或不认同自己的学校,那么他们就会游离于学校的活动和发展之外,从而不利于学校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

四、高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

许多研究者将同伴关系、教师支持、规章制度、硬件设施等四个维度作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当然,影响学生建立学校归属感的因素纷繁复杂,且其中各个因素的作用大小不等,下面笔者就从几个比较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来进行探讨。

(一)学校的社会声誉

学校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可以说明该学校具有较为优秀的办学质量,并且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一个学校若是有较高的社会声誉,那么就较有可能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和骄傲感,从而间接地促进学生形成学校归属感。具体地说,如果学校的社会声誉很高,学生在还未进入该学校之前就会对之产生不错的印象并且还会为自己即将成为这个学校的一员而感到很骄傲,也会较快地适应校园生活,较容易建立起学校归属感,而且他的学校归属感水平也会比较容易得到提高。相反,如果这个学校不被社会大众所认可,那么学生会为自己成为该学校一员而感到很受挫,这种负面的情绪势必会影响学生形成学校归属感。

(二)校园环境1、硬环境

(1)生活基础设施。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进入高校后,学校便成为了他们主要的生活场所。学校的住宿和饮食条件好坏是最易被率先感受到的。宿舍里的基本生活设施(如沐浴设施、床铺、桌椅等),若不能满足学生最基本的需求,必然会使学生对学校怨声载道,更谈不上学生对学校的好感和归属感。同样的,学校食

堂所提供的伙食不能基本使学生满意,那么也会影响学生对学校的总体看法和态度。因此,学校为学生所提供的生活基础设施是影响学生建立学校归属感的重要因素。

(2)学习基础设施。学生学习的基础设施包括教室、图书馆、媒体资源等,这些方面可以归结为学习资源。高校中学生的习惯更多地是靠自己的自觉性,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使用到与学习有直接关系的资源,如学校图书馆。图书馆对于学生而言,就是第二课堂,学校必须要为学生提供条件较为优越的图书馆,以使得学生在知识方面的需求得到相应的满足。当学生在知识方面的需求得不到基本的满足时,学生的求知欲望就会受到挫败。总之,学生的学业在学校得不到发展,对学校就不会有很强的归属感。

2、软环境

(1)规章制度。学校针对管理学生所制定和实施的各项规章制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校的看法和认知。因此,学校的规章制度(如行为规范、守则、奖惩制度等)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制定的管理条例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以规范学生的行为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合理的学校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培养。

(2)师资力量。师资队伍是形成学校特色和优势的根本,是学校力量强弱的关键所在。有学者经研究提出,学校的师资力量的大小直接作用于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而这种作用往往是通过学生的自尊间接作用于归属感的建立。这里所指的自尊是学生的集体自尊,也就是学生对所在群体价值的评价和主观感受,较高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很有可能会使得学生对学校产生好评,促进学生形成集体自尊,从而获得较高的学校归属感。

(3)课程设置。学生的学习与所学的课程是密切相关的。课程设置是一个学校培养目标和培养理念的体现。学生作为培养对象,所设置的课程一定要与学生的发展需要相吻合。在高校中,可能会存在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之间不匹配的情况,这种不匹配会让学生产生困惑,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业的完成也因此受阻。学业方面的困惑与困难自然会影响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形成。

(三)人际关系1、同伴关系

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同宿舍的舍友和同班级的同学,是否能与这些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水平。简单来说,如果学生能够和同伴拥有深厚的情谊,那么他就能够很好地融入诸如宿舍和班级这样的小集体,也就会拥有较为愉快的日常生活,从而促使他们形成较强的学校归属感。此外,在学校中还有一类群体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那就是非正式群体。学校中的非正式群

1

体并不在少数,诸如各类社团、学生会、老乡会等等。非正式群体往往具有非常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员在其中的集体意识会变得浓厚,其归属感需求亦可以从非正式群体中得到满足,从促使学生加强学校归属感。

2、师生关系

对老师的敬畏感是学生的普遍心理,这种心理有时会阻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地进行相互交流。学生有困难时,若能得到教师的细心指导与帮助,便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总而言之,只要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那么归属感就不会很低。

五、提高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措施及建议

根据前面的分析,高校学生的归属感是可以逐步培养和加强的。针对前文所提到的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第一,完善学校的制度和目标,提高学生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首先,在学校制度和目标的完善上,要做到重德育、重实践。比如,在对学生的管理方面,学校应针对学生的个体成长和发展需求,来制定相应的制度,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制度的建设。其次,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学生管理队伍,事事要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管理要真正做到民主化,给予学生一定的学校事务参与权,促使其产生主人翁意识,从而形成较高的集体意识和归属感。

第二,健全学校硬件设施,加强学术文化建设。由前文可知,学校的硬件设施对学校归属感的建立有着直接的影响。学校的硬件设施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必备的物质基础,学校应提供条件良好的的图书资源、自习室、电子设施等,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提供多种平台,尽力满足学生在各方面发展的需求,从而使学生对学校产生好感和认同感。当然,除了建设硬件设施之外,学校应更加注重学术文化的建设,努力形成扎实、认真做学问的风气,培养求真、务实、创新之学风,使学校能有良好的文化氛围,最终促进学生对学校的认可。

第三,提高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一个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最能反映学校的实力,也最能吸引学生的条件之一。教师的教学水平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同时也会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成绩。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自身知识量的增加,以有效的、正确的、适当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在学校里学有所得,在所取得的成绩前有自豪感,从而对使学生对学校的教书育人之道产生认同。

第四,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师生之间的

沟通。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学校归属感的重要手段。学校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广泛深入地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成长、职业选择、交友、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在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合理行为,平等交流,真正了解学生的愿望和需求,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安全、归属、团结、信赖,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目的。

第五,组织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是增进学生们感情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学生加强人际关系的契机。例如,学校可以举办学校常规活动(学校运动会、歌咏比赛、体操比赛等)使学生在与同伴、老师相互的交流中增强友谊,进而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此外,学校还应注重非正式群体的重要作用,学校可以大力发挥学校各社团和学生会的作用。因为各社团都是以学生为主的组织,他们所举办的活动大多数是以学生的需求为主,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社团或学生会组织的活动中更能找到乐趣,更能觉得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进而能够让他们从中找到归属感。

综上所述,高校作为青年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学生成长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学校归属感的研究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校以及学校里的每一位教师都要从自己的岗位和职责出发,一点一滴地营造出一个具有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校园,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为学生们的长远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同时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松涛:教育让学生淡漠和功利——当下青年对母校印象变了[N].中国青年报,2006-12-11.

[2]王锦:归属感探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1(8).[3]包克冰,徐琴美: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2).

[4]田丽丽:青少年学校满意度发展特点及其对学校归属感的预测[J].心理学探新,2007, (4).

[5]俞大森:大学生归属感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6,(1).

[6]潘岳生:高职院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缺失与建构[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 (6).

[7]庞海波:初中生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J].心理科学,2009, (3).

作者简介:1.郑晓茹,浙江省温州市人,贵州大学2010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性别与区域发展;2.陆卫群,贵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人口健康、婚姻家庭和性别研究。

编辑/韩江 校对/欢欢

2

南方论刊·2012年第8期

政工园地

浅谈高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问题

郑晓茹 陆卫群

(贵州大学法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

【摘要】高校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无论是对于学生的个体成长而言,还是对于学校的发展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讨论建立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影响学生学校归属感建立的因素,最后提出如何提高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措施及建议,从而使他们更愉快地度过校园生活,为将来走向社会和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校学生;归属感;学校归属感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其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每个人都有归属和爱的需要,并且人的这种需求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作为社会群体一部分的高校学生,也同样具有归属感的需要,他们进入高校学习、生活的阶段,正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重要时期。然而,已有研究表明,许多高校学生心理上面临的困惑日益增多,心理承受力愈来愈弱,心理健康情况也令人堪忧,尤其在学校归属感的建立上,普遍存在着归属感较低的现象。许多学生存有这样的思想,比如“毕业后不会再和母校有关系了”。当在描述对大学母校的印象时,除了对母校留有些许的留恋和感恩之外,不少学生还表达出了对母校感到失望的情绪,甚至有16.2%的学生用“烂”字来形容自己的母校。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学者熊丙奇这样说道:“从我自己的调查来看,这些年高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感情确实存在越来越淡的趋势。”由此可见,学生学校归属感渐淡的现象给社会敲响了警钟,如何使得青年学生建立起学校归属感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鉴于上述思考,本文旨在讨论建立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影响学生学校归属感建立的因素,最后提出如何提高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措施及建议,从而使他们更愉快地度过校园生活,为将来走向社会和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识,但它却客观地存在并影响着人的行为表现。

关于学校归属感,目前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本文采用De Vos 和Dijkatra(2000)的定义,学校归属感是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级或学校中重要的一员、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认为有价值及与他人成为一个整体的一种情感。这也就是说,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能够自愿地把自己归入所就读的学校,并且在思想、感情以及心理上认同学校,自愿接受学校的各项责任和义务,乐意融入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高校学生建立学校归属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校学生建立学校归属感,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还是学校的整体而言,都是极其必要的,且对于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一)良好的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取得成就的前提,也是增强学校凝聚力的基础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对群体归属感与群体对个体的归属感是相互作用的。学生与学校就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归属感是相互影响的。学生在学校的利益、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是他们自身相当重视的,一旦学生的利益被得到保护和重视,他们就自然而然地会对学校产生一种强烈的被感知感和被认同感。此外,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还存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学生能够借助学校的环境和条件实现自身价值时,他们就会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在学校这个集体里得到了肯定和认可。如果学生能拥有这样的心理状态,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并且会逐渐形成积极的集体精神,而这种向心力与集体精神则会使得学生为实现学校的目标而加倍努力,从而推动学校的前进与发展。

(二)有利于学生形成较为健全的心理

正如马斯洛所说,归属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学生对学校整体环境的认识和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归属感,又称隶属感,是个体对自己有所隶属的一种心理体验,可以简单理解为归于或属于某种事物所产生的情感。换言之,归属感是指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一个自身认同的团体,并会对该团体渐渐产生亲切、自豪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是长期存在的。归属感不易被感知,是外界环境作用于人而产生的一种内部主观意

心态是个很关键的问题。如果一个学生不能够对学校有个正确的认识,或者对学校有着排斥的心理,那么他将很难真正成为学校集体中的一员,他也将很难形成较为健全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近些年来,许多心理学家对归属感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他们得出的结论是:高校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与学生的积极情感、自我概念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些因素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强大动力。若一个学生对学校缺乏归属感,就会对自身的学习和工作缺乏激情,没有责任感,不爱社交和交友,缺乏兴趣爱好。久而久之,便会严重不利于心身的健全发展。

(三)有利于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高校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不仅代表着学生对学校的认同,而且也意味着学生具有为学校发展而作出努力的潜意识。学生对学校具有归属感或者是集体归属感,不仅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去, 而且还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反之,若学生不喜欢或不认同自己的学校,那么他们就会游离于学校的活动和发展之外,从而不利于学校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

四、高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

许多研究者将同伴关系、教师支持、规章制度、硬件设施等四个维度作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当然,影响学生建立学校归属感的因素纷繁复杂,且其中各个因素的作用大小不等,下面笔者就从几个比较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来进行探讨。

(一)学校的社会声誉

学校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可以说明该学校具有较为优秀的办学质量,并且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一个学校若是有较高的社会声誉,那么就较有可能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和骄傲感,从而间接地促进学生形成学校归属感。具体地说,如果学校的社会声誉很高,学生在还未进入该学校之前就会对之产生不错的印象并且还会为自己即将成为这个学校的一员而感到很骄傲,也会较快地适应校园生活,较容易建立起学校归属感,而且他的学校归属感水平也会比较容易得到提高。相反,如果这个学校不被社会大众所认可,那么学生会为自己成为该学校一员而感到很受挫,这种负面的情绪势必会影响学生形成学校归属感。

(二)校园环境1、硬环境

(1)生活基础设施。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进入高校后,学校便成为了他们主要的生活场所。学校的住宿和饮食条件好坏是最易被率先感受到的。宿舍里的基本生活设施(如沐浴设施、床铺、桌椅等),若不能满足学生最基本的需求,必然会使学生对学校怨声载道,更谈不上学生对学校的好感和归属感。同样的,学校食

堂所提供的伙食不能基本使学生满意,那么也会影响学生对学校的总体看法和态度。因此,学校为学生所提供的生活基础设施是影响学生建立学校归属感的重要因素。

(2)学习基础设施。学生学习的基础设施包括教室、图书馆、媒体资源等,这些方面可以归结为学习资源。高校中学生的习惯更多地是靠自己的自觉性,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使用到与学习有直接关系的资源,如学校图书馆。图书馆对于学生而言,就是第二课堂,学校必须要为学生提供条件较为优越的图书馆,以使得学生在知识方面的需求得到相应的满足。当学生在知识方面的需求得不到基本的满足时,学生的求知欲望就会受到挫败。总之,学生的学业在学校得不到发展,对学校就不会有很强的归属感。

2、软环境

(1)规章制度。学校针对管理学生所制定和实施的各项规章制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校的看法和认知。因此,学校的规章制度(如行为规范、守则、奖惩制度等)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制定的管理条例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以规范学生的行为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合理的学校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培养。

(2)师资力量。师资队伍是形成学校特色和优势的根本,是学校力量强弱的关键所在。有学者经研究提出,学校的师资力量的大小直接作用于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而这种作用往往是通过学生的自尊间接作用于归属感的建立。这里所指的自尊是学生的集体自尊,也就是学生对所在群体价值的评价和主观感受,较高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很有可能会使得学生对学校产生好评,促进学生形成集体自尊,从而获得较高的学校归属感。

(3)课程设置。学生的学习与所学的课程是密切相关的。课程设置是一个学校培养目标和培养理念的体现。学生作为培养对象,所设置的课程一定要与学生的发展需要相吻合。在高校中,可能会存在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之间不匹配的情况,这种不匹配会让学生产生困惑,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业的完成也因此受阻。学业方面的困惑与困难自然会影响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形成。

(三)人际关系1、同伴关系

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同宿舍的舍友和同班级的同学,是否能与这些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水平。简单来说,如果学生能够和同伴拥有深厚的情谊,那么他就能够很好地融入诸如宿舍和班级这样的小集体,也就会拥有较为愉快的日常生活,从而促使他们形成较强的学校归属感。此外,在学校中还有一类群体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那就是非正式群体。学校中的非正式群

1

体并不在少数,诸如各类社团、学生会、老乡会等等。非正式群体往往具有非常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员在其中的集体意识会变得浓厚,其归属感需求亦可以从非正式群体中得到满足,从促使学生加强学校归属感。

2、师生关系

对老师的敬畏感是学生的普遍心理,这种心理有时会阻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地进行相互交流。学生有困难时,若能得到教师的细心指导与帮助,便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总而言之,只要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那么归属感就不会很低。

五、提高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措施及建议

根据前面的分析,高校学生的归属感是可以逐步培养和加强的。针对前文所提到的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第一,完善学校的制度和目标,提高学生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首先,在学校制度和目标的完善上,要做到重德育、重实践。比如,在对学生的管理方面,学校应针对学生的个体成长和发展需求,来制定相应的制度,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制度的建设。其次,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学生管理队伍,事事要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管理要真正做到民主化,给予学生一定的学校事务参与权,促使其产生主人翁意识,从而形成较高的集体意识和归属感。

第二,健全学校硬件设施,加强学术文化建设。由前文可知,学校的硬件设施对学校归属感的建立有着直接的影响。学校的硬件设施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必备的物质基础,学校应提供条件良好的的图书资源、自习室、电子设施等,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提供多种平台,尽力满足学生在各方面发展的需求,从而使学生对学校产生好感和认同感。当然,除了建设硬件设施之外,学校应更加注重学术文化的建设,努力形成扎实、认真做学问的风气,培养求真、务实、创新之学风,使学校能有良好的文化氛围,最终促进学生对学校的认可。

第三,提高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一个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最能反映学校的实力,也最能吸引学生的条件之一。教师的教学水平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同时也会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成绩。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自身知识量的增加,以有效的、正确的、适当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在学校里学有所得,在所取得的成绩前有自豪感,从而对使学生对学校的教书育人之道产生认同。

第四,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师生之间的

沟通。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学校归属感的重要手段。学校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广泛深入地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成长、职业选择、交友、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在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合理行为,平等交流,真正了解学生的愿望和需求,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安全、归属、团结、信赖,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目的。

第五,组织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是增进学生们感情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学生加强人际关系的契机。例如,学校可以举办学校常规活动(学校运动会、歌咏比赛、体操比赛等)使学生在与同伴、老师相互的交流中增强友谊,进而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此外,学校还应注重非正式群体的重要作用,学校可以大力发挥学校各社团和学生会的作用。因为各社团都是以学生为主的组织,他们所举办的活动大多数是以学生的需求为主,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社团或学生会组织的活动中更能找到乐趣,更能觉得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进而能够让他们从中找到归属感。

综上所述,高校作为青年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学生成长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学校归属感的研究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校以及学校里的每一位教师都要从自己的岗位和职责出发,一点一滴地营造出一个具有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校园,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为学生们的长远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同时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松涛:教育让学生淡漠和功利——当下青年对母校印象变了[N].中国青年报,2006-12-11.

[2]王锦:归属感探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1(8).[3]包克冰,徐琴美: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2).

[4]田丽丽:青少年学校满意度发展特点及其对学校归属感的预测[J].心理学探新,2007, (4).

[5]俞大森:大学生归属感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6,(1).

[6]潘岳生:高职院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缺失与建构[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 (6).

[7]庞海波:初中生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J].心理科学,2009, (3).

作者简介:1.郑晓茹,浙江省温州市人,贵州大学2010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性别与区域发展;2.陆卫群,贵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人口健康、婚姻家庭和性别研究。

编辑/韩江 校对/欢欢

2


相关内容

  • 高校后勤物业托管项目研究
  • 2016年第1 ̄2期(总第1161.1164期) 实践探索· SHIJIANTANSUO No.1 ̄2,2016 SerialNo.1161.1164 ●科学研究与实践 高校后勤物业托管项目研究 王洪强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53) 高校开展后勤物业托管可以为学校减轻负担,提升后勤 ...

  •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 摘要: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正受到教育界的正视和重视,先进的校园文化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其对于学校师生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正确确立,以及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文化大环境的作用不容忽视.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新时期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有着极大的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 文化建设 现状与思考 一 ...

  • 激发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力的探索
  • 基层党建 JICENGDANGJIAN ●张晓敏 胡 特 蒋国华 近 年来,高校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积 不到位,开展党组织生活带有随意性,组织准备不充分,常常为开会而开会,使得与会党员也没有听取会议的精神或者参与讨论的热情. 三是组织生活载体不够,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部 ...

  • "广告学"专业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
  • "广告学"专业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 ---美国高校广告学教育的启示 ■刘悦坦 广告学专业是近年来中国高校中发展最迅猛的专业之一.但在高等教育的各个专业中,却没有一个专业像广告学这样在"门类归属"和"学科定位"方面存在如此大的分歧:中文系. ...

  • 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探讨
  • 集思广益 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22期 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探讨 ◆何沐蓉/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质量.如何提高质量?纲要在保障措施中首先提出的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 ...

  • 大学班级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 2010年8月大众商务No.8,2010 (总第116期)(Cumulatively,NO.116)PopularBusiness 大学班级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王茂园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摘 要]班级是大学生组织的基本形式,班级建设的水平对学生发展和学校教育的开展 ...

  • 高校学生干部的角色培养
  • 高校学生干部的角色.要求和培养 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必须坚持科学的角色定位和价值定位,正确认识学生干部的学生角色.管理角色.桥梁角色和模范角色,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综合能力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正确处理好奉献与荣誉的关系.学习与工作的关系.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以及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建立学生干部培养 ...

  • 2013年暑期辅导员培训总结
  • 培养专业化与职业化精神 增强归属感与认同感 做好一名高职院校辅导员 ----xx年暑期辅导员培训总结 梁小花 8月24号到28号,我参加了学院暑期的辅导员培训课程,这次培训经过学生处领导和同事的精心安排与细致组织,形式活泼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在此次培训中,我始终热情高涨,积极学习,用心感悟,细心探讨 ...

  • 高校学生会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探索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校学生会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探索 作者:谢辉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4年第15期 摘 要:针对当前社会高校学生会所面对的许多新问题以及新情况,通过对学生会自身管理经验的总结,对应该怎样在新时期建设学生会文化进行探讨.为高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