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乡党]中的说话礼仪

  摘 要 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全然置礼仪于不顾。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为了国家的安定团结,提出了“正名”的主张,要求“克己复礼”。《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作,对人们的行为礼仪提出了很多要求。最终从古代礼仪中联系实际生活,注意礼仪在和谐社会中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礼仪 乡党   中图分类号:K892.9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在世界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拥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作为一个极度重视礼仪的国度,生活在其中的炎黄子孙总是将身体力行地实践自古流传下来的文明礼仪作为最高的行为标准。《礼记》曰:“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倘若没有礼仪规范,人们就不能正常有序的生活,社会就会失去秩序,国家也不会得到安宁。可以充分看出古人对待礼的重视程度。儒家学说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其思想体系庞大,内容丰富,更是对礼仪极度重视。儒家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在谈及“仁”的时候,“礼”总是形影相随。常常把“仁”“礼”并称,正所谓“克己复礼为仁”。   在《论语》中孔子也多次谈到守礼给为人和为政所带来的好处。如“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说文解字》中,训“礼”为“履”即指出,礼仪的实践性。孔子告诉自己的儿子孔鲤“不知礼,无以立也”,教育自己的弟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他自己无论在居家生活的衣食住行还是职场中点滴小事都成为了“礼”的忠实实践者和继承者。尤其是《乡党》篇,它不仅仅是对孔子言谈的记录,更注重对孔子举止行为的记录。记录了一系列的生活细节,包括孔子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甚至是简单地一举手一投足。近乎白描的手法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至圣”孔子的音容笑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食不言,寝不语。”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君在,��如也,与与如也。”   《四书辨证》:“‘孔子于乡党’至‘��如也’,言孔子言语之变。自‘君在,��如也’至‘私觌,愉愉如也’,言孔子容貌之变。自‘君子不以绀�’至‘必有明衣’,言孔子衣服之变。自‘齐必变食’至‘必齐如也’,言孔子饮食之变。自‘席不正不坐’至‘不亲指’,言孔子应事接物之变。按此皆圣人之时,故末借孔子言点出时字作结。”孔子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言谈是不一样的。上面四段文字分别记录了孔子在吃饭睡觉,乘车,本乡本土,宗庙朝廷四种不同的场合下的言谈。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言谈方式;不同的对象,甚至是神情都要有所不同。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非常恭顺,好像不能说话的样子。究其原因,孔子认为乡里大都是长辈,因此要恭顺。在上朝的时候,同事官僚,不同的职位,等级不同言谈有异。君主还没来的时候,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恭敬的样子。君主来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但又行步安详的样子。从这简短的四句话中,我们也隐约地能体会到儒家思想中对于言谈方面的要求,“唯谨尔”说出要“慎言”,谨慎是言谈的最低要求。在现在也有“祸从口出”这一说,时刻提醒我们做人要低调,讲话需谨慎。“食不言,寝不语”本章记载孔子对不同人而采用不同的语态、语调以及语气。   孔子对说话的要求既多且严,他认为君子说话一点儿不能马虎随意,“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苟”,苟且,马虎,随便。并且说话要严谨,“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做事要多,说话要少,“敏于事而慎于言。”说话要看对象,“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说话要讲究契机,当说则说,不当说则不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浮躁”、“隐瞒”、“瞽瞎”三者皆是未能把握讲话的契机。孔子不仅有以上要求,重要的是他更注意说话时的容貌态度以及语调语气的变化。在父兄宗族乡人中讲话,谦卑逊顺,迂讷迟滞;在宗庙朝廷讲话,晓畅明晰,轻快流利;与下大夫讲话,温和快乐,简捷刚直;与上大夫讲话,正直恭敬,和悦而诤;与君王讲话,恭敬局促,但行步安详。“恂恂如也,便便言。”是讲话的语态,“似不能言者,唯谨乎!”以及“屏气似不息”皆是说话的语气,“侃侃如也。”“��如也。”“躇�如也。”“与与如也。”既有说话的语态,又兼说话的语气。今人讲话却不注意语态语气语调,今人研究语言学,多研究静态语言学,而不研究动态语言学,记录孔子语态语气的句子虽然不多,但足以窥见古人对说话要求的具体翔实。在坐车的时候,“不疾言”。古时候乘车,风尘颠簸,车具简陋,话说快了听着可能不清楚,再者,是说说话时要清晰,要有君子风度。孔子在言谈中的榜样作用,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慎言,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参考文献   [1] 许双子.解读《论语》中的“礼”[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3(6).   [2] 姚振黎.从《论语乡党》看孔子饮食观[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0(4).   [3] 杨素萍.从衣食举止看孔子的礼制思想[J].六安师专学报,2000,16(4).   [4] 陈以风.事君尽礼非谄论语乡党中的孔子形象[J].人物春秋,2013,(1).

  摘 要 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全然置礼仪于不顾。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为了国家的安定团结,提出了“正名”的主张,要求“克己复礼”。《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作,对人们的行为礼仪提出了很多要求。最终从古代礼仪中联系实际生活,注意礼仪在和谐社会中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礼仪 乡党   中图分类号:K892.9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在世界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拥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作为一个极度重视礼仪的国度,生活在其中的炎黄子孙总是将身体力行地实践自古流传下来的文明礼仪作为最高的行为标准。《礼记》曰:“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倘若没有礼仪规范,人们就不能正常有序的生活,社会就会失去秩序,国家也不会得到安宁。可以充分看出古人对待礼的重视程度。儒家学说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其思想体系庞大,内容丰富,更是对礼仪极度重视。儒家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在谈及“仁”的时候,“礼”总是形影相随。常常把“仁”“礼”并称,正所谓“克己复礼为仁”。   在《论语》中孔子也多次谈到守礼给为人和为政所带来的好处。如“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说文解字》中,训“礼”为“履”即指出,礼仪的实践性。孔子告诉自己的儿子孔鲤“不知礼,无以立也”,教育自己的弟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他自己无论在居家生活的衣食住行还是职场中点滴小事都成为了“礼”的忠实实践者和继承者。尤其是《乡党》篇,它不仅仅是对孔子言谈的记录,更注重对孔子举止行为的记录。记录了一系列的生活细节,包括孔子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甚至是简单地一举手一投足。近乎白描的手法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至圣”孔子的音容笑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食不言,寝不语。”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君在,��如也,与与如也。”   《四书辨证》:“‘孔子于乡党’至‘��如也’,言孔子言语之变。自‘君在,��如也’至‘私觌,愉愉如也’,言孔子容貌之变。自‘君子不以绀�’至‘必有明衣’,言孔子衣服之变。自‘齐必变食’至‘必齐如也’,言孔子饮食之变。自‘席不正不坐’至‘不亲指’,言孔子应事接物之变。按此皆圣人之时,故末借孔子言点出时字作结。”孔子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言谈是不一样的。上面四段文字分别记录了孔子在吃饭睡觉,乘车,本乡本土,宗庙朝廷四种不同的场合下的言谈。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言谈方式;不同的对象,甚至是神情都要有所不同。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非常恭顺,好像不能说话的样子。究其原因,孔子认为乡里大都是长辈,因此要恭顺。在上朝的时候,同事官僚,不同的职位,等级不同言谈有异。君主还没来的时候,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恭敬的样子。君主来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但又行步安详的样子。从这简短的四句话中,我们也隐约地能体会到儒家思想中对于言谈方面的要求,“唯谨尔”说出要“慎言”,谨慎是言谈的最低要求。在现在也有“祸从口出”这一说,时刻提醒我们做人要低调,讲话需谨慎。“食不言,寝不语”本章记载孔子对不同人而采用不同的语态、语调以及语气。   孔子对说话的要求既多且严,他认为君子说话一点儿不能马虎随意,“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苟”,苟且,马虎,随便。并且说话要严谨,“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做事要多,说话要少,“敏于事而慎于言。”说话要看对象,“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说话要讲究契机,当说则说,不当说则不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浮躁”、“隐瞒”、“瞽瞎”三者皆是未能把握讲话的契机。孔子不仅有以上要求,重要的是他更注意说话时的容貌态度以及语调语气的变化。在父兄宗族乡人中讲话,谦卑逊顺,迂讷迟滞;在宗庙朝廷讲话,晓畅明晰,轻快流利;与下大夫讲话,温和快乐,简捷刚直;与上大夫讲话,正直恭敬,和悦而诤;与君王讲话,恭敬局促,但行步安详。“恂恂如也,便便言。”是讲话的语态,“似不能言者,唯谨乎!”以及“屏气似不息”皆是说话的语气,“侃侃如也。”“��如也。”“躇�如也。”“与与如也。”既有说话的语态,又兼说话的语气。今人讲话却不注意语态语气语调,今人研究语言学,多研究静态语言学,而不研究动态语言学,记录孔子语态语气的句子虽然不多,但足以窥见古人对说话要求的具体翔实。在坐车的时候,“不疾言”。古时候乘车,风尘颠簸,车具简陋,话说快了听着可能不清楚,再者,是说说话时要清晰,要有君子风度。孔子在言谈中的榜样作用,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慎言,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参考文献   [1] 许双子.解读《论语》中的“礼”[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3(6).   [2] 姚振黎.从《论语乡党》看孔子饮食观[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0(4).   [3] 杨素萍.从衣食举止看孔子的礼制思想[J].六安师专学报,2000,16(4).   [4] 陈以风.事君尽礼非谄论语乡党中的孔子形象[J].人物春秋,2013,(1).


相关内容

  • [论语]中孔子"慎言"修辞观对辅导员工作的启示
  • [摘 要]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对于这一要求,辅导员可以借鉴孔子的"慎言"修辞观为自己的工作提供方法指导.<论语>中孔子的"慎言"修辞观不仅规劝.教导别人要"慎言",还以具体的行为践行 ...

  • 安德义论语解读10--乡党篇第十
  • 安德义论语解读--乡党篇第十 [题解] 本篇编者取"孔子于乡党"一句中"乡党"两字作为篇名.篇章节次分合,多有分歧,笔者分为26章. 上篇谈"至圣",谈至圣的德与行,本篇谈"至圣"之行"至圣"之礼.本 ...

  • 浅论[论语]的文学价值
  • 浅论<论语>的文学价值 摘要:<论语>是公认的儒家经典,学者们就<论语>的文学价值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和论述,认为它是先秦文学语录体散文的典范.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论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场景描写等几方面进行粗略分析,以期更好地从文学的视角 ...

  • 论语--谈理想
  • 论语--理想 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第九>(课本41) 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将可杀而不可辱.这是因为,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匹夫(领导人) 虽然只有 ...

  • 早课 |[论语]乡党篇第十 01
  • <论语>乡党篇第十 ▲诵读须知:诵读前,请保持仪容整洁,端身正坐,收摄身心,心存恭敬: 原文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唁唁如也.君子,椒错如也,与与如也.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攫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 ...

  • [儒]论语·乡党篇(14)孔子对太庙的每个职位都询问
  • 原文 入太庙,每事问. 注释 (1)太庙,君王为开国之祖立的庙,鲁国的太庙是祭祀周公的. (2)事,<尔雅>:"事,勤也."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说文>:"事,职也."即当差.本义是官职.本章指职位. (3)问,<说文> ...

  •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吃穿住行
  • 从< 论语> 中看孔子的吃穿住行 龙 建利 我 虽 然 算 不 上 忠 实 的儒 家思 想 的 信 徒 , 但是对孔子却是超级崇拜 , 像 粉 丝 崇 再世 . 不 知要发多 少" 之乎者 也 " 的 感 慨 了! 黑羊皮裘 . 白衣 配 白鹿 皮 裘 . 黄 衣 配 ...

  •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译文]孔子说:"先进一辈,从礼乐方面讲,像是朴野人.后进一辈,从礼乐方面讲,真像君子了.但若用到礼乐的话,吾还是愿从先进的一辈." 2.子曰:"从我于陈蔡 ...

  • 论语经典名句解析
  • <论语>名句解读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2.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父母在世时,子女轻易不要出门远行,以便守在父母身边,尽孝子之道.如果非要远出,首先要安顿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诉父母确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