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精神世界

苏轼的精神世界

苏轼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圆融兼通,在不同的处境中,能够以不同的思想体系支撑着自己的人生信念。

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他往往能够保持一种旷达乐观的心态。他的顺生、达观态度,浸透着佛家“禅学”思想的影响。从生活实践的角度来看,在逆境中能保持乐观,并且出之以自然旷达,而不是放大自恣,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但苏轼却能够常常如是坚持。这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明证。

他贬官黄州期间写的《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一个岁末的不眠之夜,自己与同样被贬在黄州的张怀民漫步在承天寺庭中的情形。清幽如水的夜景描绘,“何夜无月,何处无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议论,全然没有迁客骚人的悲戚和消沉,以恬淡旷达的襟怀和慧笔灵心作着平和、亲切的娓娓叙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逆境苏轼的人格魅力。

再如,他在黄州写的札记小品,《二红饭》云:“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乃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鲜二红饭也’”其间除了民生艰难的忧患,以苦作乐的欢然心态,超然旷达的心胸,哪里有什么消沉悲戚之思!在他的影响下,连他的家人不是也能苦中作乐吗?

后来,他被贬往时称瘴疠之地的惠州时,竟能放声高歌:“日食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智慧,更是一种傲岸不屈的伟大人格。苏轼的“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态度,又一次惹恼了那些当权的势要,半年之后他就再被贬为琼州别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之时,他看到的不是茫茫沧海,仕途险恶;想到的也不是此去蛮荒,前途未卜。“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蛮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豪放词句中洋溢的豁达乐观情绪,真正表达出了苏轼之所以为苏轼的本来面目。

苏轼的精神世界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豪放乐观的苏轼

您,一人一笔,走遍天涯海角;您,壮志难酬,唯有寄情于文字。屡次遭贬,打不倒您的信念;艰难世事,造就了您的豪放诗作。您的杰作,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怀古伤今,只为报效国家;论史谈玄,方显男儿本色。

您把苦难研成墨,把贬谪当做笔,挥毫出一首又一首豪放旷达的词章。

是您,凝望庐山,道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是您,遥望苍穹,唱出了“西北望,射天狼”的气概;是您,对饮明月,吟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间祝福。

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您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您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消逝了多少哀伤与生活磨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给赤壁带来了完美壮烈,这是诗,更是实。

您,苏轼,让世人领悟到: 面对生活坎坷应乐观,面对人生浮沉应有风度。

喜 欢 苏 东 坡

方方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标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可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也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酒、月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若将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都“馀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情,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的“之最”。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去佩服和仰慕,再无话说。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太才华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安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年;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笔,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一个人能活到如此地步,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

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逝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座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称“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选自福建高考满分作文《苏轼的赤壁》

面对挫折

鱼儿游弋于大海,接受惊涛骇浪的洗礼,才有鱼跃龙门的美丽传说;雄鹰翱翔蓝天,接受风刀雪剑的磨砺,才能拥有叱咤风云的豪迈;人也一样,需要驰骋于荒原,接受荆棘的考验,才能造就辉煌的人生。

人生道路,少不了直面挫折的磨砺:有了挫折的磨砺,才能增长能力;有了挫折的磨砺,才能走向成功;有了挫折的磨砺,才能使人生丰富多彩。

所以说,挫折也是一笔财富。

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没有了功名,没有了皇帝的垂青,可他却在不如意中明

白: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欧阳修虽遭贬谪,可他却能面对挫折,没有悲叹,没有灰心丧气,而是与滁民同乐,写出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大气胸襟。

李白因遭受谗言被免官,此时的他“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可他对自己施展才能、实现理想依然充满自信,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于是他留下了“惊风雨、泣鬼神”的绝妙诗篇。

苏轼一生多次遭贬,可他在种种困境中明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以豁达大度对待一切磨难,留下了名垂千古的绝唱。

生命如花朵,挫折如风雨;生命如蓝天,挫折如乌云;生命如海洋,挫折如暗礁。挫折使生活变得炫丽多彩,挫折是一个人难得的一笔财富,让人们收获颇多„„

品读山水

中国人自古对山水情有独钟。中国许多成语山水契合成妙语。有山无水,山便显得顽冥;有水无山,水便显得落寞。山与水是一对甜蜜的情人。山因水而俊秀,水因山而灵动。没有水的山如同没有情感的男人,没有山的水就像没有韵味的女人。

的确,中国人早已把山与水人格化,使它成为托志言情的对应物。所谓“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所谓“有容乃大唯山水”,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寄寓了多少贤达仁人的豪情与壮志,希望与感慨„„

每当呤诵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时,总令人对中华民族的山山水水肃然起敬。

山与水各有各的性格:山,高深博大志存高远;水,灵动柔变波蜿流蜒。山寓意正直,水寓意机智。山的性格是耸立挺拔不畏浮云遮望眼。水的习惯是迂回曲折缓缓渗透,水滴石可穿也。山是静止的书,因此读山能懂得什么是持之以恒;水是流动的情,所以读水会悟出什么叫稍纵即逝。不过,同样的山,同样的水,在不同人眼中,便有了不同。同是剑门山路,在李白是险阻:“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陆游那里,却变得清秀可亲:“此身合似诗人来,细雨骑驴入剑门。”同是洞庭湖水,在孟浩然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势逼人;在李白却是“将船买酒白云边”,变得温情可人。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看来,要当个仁人智士就必须寄情山水,去接受山川河流那深奥而耐心的教诲。何况,好山好脉,多有河流的芳影。五指山和万泉河,喜玛拉雅山和雅鲁藏布江,巴颜喀拉山和黄河、长江,大兴安岭和黑龙江,长白山和松花江,阿里山和日月潭„„名山必有名水相伴,名水必有名山相托,山水依偎,缱绻缠绵的生死恋。

山水是自然最生动、最完美的体现。那屹立万年的大山,多像静穆庄重的仁者;那欢快流动的江河,多像才华横溢的智者。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智者则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人们品读山水,可以领略到世界的兴衰变迁,人生的喜怒哀乐,故历代文人墨客无不于名山大川寻求灵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置身山水,寄情山水,感悟山水。

是的,山水风光中蕴藏着许多哲学命题,孕育着无限的诗情画意,乍入其间,你会感到山水永恒,生

命永恒,让人心扉洞开,领悟到伟山丽水那特有的和谐与真诚。尤其是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丛中的都市人,有机会常去山水之间,更会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清新。碧波荡漾的湖水使人们心静气平;雄伟高山的险景胜地,又使人们振奋。有人将山水归纳为形态美、色彩美和景致的听觉美。游山玩水所进行的山水审美过程,可以获得心灵深处的愉悦,而这种愉悦则是陶冶性灵的最好的精神养料。人们一旦进入山水,过滤了私心与杂念,荣辱可以皆忘,同时清洗浮躁、苦恼、不平„„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苏东坡在落难的时候,才在岸边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完美的诗句来。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而且得意。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让很多人受过伤。他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然要恨他。但是他落难写的书法,那么笨,那么拙,歪歪倒倒无所谓,却变成中国书法的极品。

此时苦味出来了,他开始知道生命的苦味,并不是你年轻时得意忘形的样子,而是在这么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见你的时候,在河边写出最美的诗句。

他原来是一个翰林大学士,但因为政治,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连累,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所以苏轼就改名叫苏东坡。

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争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在历史上建立一个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

所以他那时候写出最好的诗。他有米可吃了,还跟他太太说,让我酿点酒喝好不好?他还是要喝酒!“夜饮东坡醒复醉”是说,晚上就在这个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醒了又醉。“归来仿佛三更”则是,回来已经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鸣”是说,当地还有一个小孩帮他管管家务,但是他睡着了,鼻子打呼。“敲门都不应”是指,苏东坡敲门都不应。我们看到他之前的诗,敲门都不应,就要发脾气了,可是现在就算了,他就走去听江水的声音,“倚杖听江声”。

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他开始欣赏不同的东西,他那时候跑到黄州的夜市喝酒,碰到一身刺青的壮汉,那个人就把他打在地上说:“什么东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这里混得怎样?”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苏东坡,然而倒在地上的苏东坡,忽然就笑起来,回家写了封信给马梦得说:“自喜渐不为人知。”这是了不起生命的过程,他过去为什么这么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认识他,可是落难之后,他的生命开始有另外一种包容,有另外一种力量。

所以我觉得,苏东坡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最后出来的一个味道是“淡”,所有的味道都尝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道是生命中最深的滋味。

你会发现他在做官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清风徐来,但是从他的诗中看到,因为他不做官,才感觉到清风。

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点。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出来。

他可以感受到:历史上那些争名争利,最后变成一场虚空。可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因为他回到自我。

我相信,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美到最后不管你是富贵,或是贫穷,有自我,才有美可言;如果这个自我是为别人而活着,其实感觉都不会美。

所以你经历酸甜苦辣咸以后,才知道淡的可贵。所以他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词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我回头看我走来的这一生,心很静,也就无所谓了。

高考热点话题:苏轼频出场 李杜皆浮云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范宁,大学生记者杨蔚、许玲娜 ,实习生向莉) 在高考语文卷中,谁能横跨文言文阅读、诗词赏析、填空三大领域且“长盛不衰”?这个人就是苏轼。

在2012年高考语文卷中,据不完全统计,苏轼作品至少成为8省考题;而从2004年起,苏轼9年10次亮相高考湖北语文卷。老爷子一开始“跑场子”,屈贾李杜都成了浮云。

武汉大学教授李敬一认为,苏轼作为“全能式”的文学家受青睐并不奇怪,“他不是单纯的诗人,有很多散文、词赋可用;而且宋朝文人喜欢讲理,与生活、人生和哲学靠得比较近,也更适合作为考题出现。”华师一附中高级教师吴洪涛说,苏轼旷达、乐观的个性融入其作品中,让他的作品容易受青睐,“对考生,对当代人也是有启示作用的。”

[热评] 早已长眠于地下的苏东坡或许不会想到,他的诗文与人格魅力会对后人有如此大的引力和影响。 苏东坡“生前”虽屡遭迫害,但谈诗论文,矢志不渝,其诗文刊刻之多,流传之广,在中国历史上难找第二人。中国苏轼学会常务理事、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创作室主任刘小川对苏东坡满怀敬仰之情。他说:“和苏东坡相比,我们才像古人,当我们作古千百年以后,苏东坡三个字肯定还会闪闪发光。”他说,《品中国文人》中有一句话:“一个苏东坡,胜过十万影视明星。”是苏东坡让我们知道人的生命、人的精神的丰富性和高度。苏东坡文化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他留下的诗文等文化遗产方面,还体现在他旷达不屈服的人生精神、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悲天悯人的情怀等方面。

苏轼的精神世界

苏轼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圆融兼通,在不同的处境中,能够以不同的思想体系支撑着自己的人生信念。

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他往往能够保持一种旷达乐观的心态。他的顺生、达观态度,浸透着佛家“禅学”思想的影响。从生活实践的角度来看,在逆境中能保持乐观,并且出之以自然旷达,而不是放大自恣,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但苏轼却能够常常如是坚持。这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明证。

他贬官黄州期间写的《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一个岁末的不眠之夜,自己与同样被贬在黄州的张怀民漫步在承天寺庭中的情形。清幽如水的夜景描绘,“何夜无月,何处无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议论,全然没有迁客骚人的悲戚和消沉,以恬淡旷达的襟怀和慧笔灵心作着平和、亲切的娓娓叙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逆境苏轼的人格魅力。

再如,他在黄州写的札记小品,《二红饭》云:“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乃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鲜二红饭也’”其间除了民生艰难的忧患,以苦作乐的欢然心态,超然旷达的心胸,哪里有什么消沉悲戚之思!在他的影响下,连他的家人不是也能苦中作乐吗?

后来,他被贬往时称瘴疠之地的惠州时,竟能放声高歌:“日食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智慧,更是一种傲岸不屈的伟大人格。苏轼的“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态度,又一次惹恼了那些当权的势要,半年之后他就再被贬为琼州别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之时,他看到的不是茫茫沧海,仕途险恶;想到的也不是此去蛮荒,前途未卜。“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蛮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豪放词句中洋溢的豁达乐观情绪,真正表达出了苏轼之所以为苏轼的本来面目。

苏轼的精神世界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豪放乐观的苏轼

您,一人一笔,走遍天涯海角;您,壮志难酬,唯有寄情于文字。屡次遭贬,打不倒您的信念;艰难世事,造就了您的豪放诗作。您的杰作,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怀古伤今,只为报效国家;论史谈玄,方显男儿本色。

您把苦难研成墨,把贬谪当做笔,挥毫出一首又一首豪放旷达的词章。

是您,凝望庐山,道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是您,遥望苍穹,唱出了“西北望,射天狼”的气概;是您,对饮明月,吟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间祝福。

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您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您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消逝了多少哀伤与生活磨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给赤壁带来了完美壮烈,这是诗,更是实。

您,苏轼,让世人领悟到: 面对生活坎坷应乐观,面对人生浮沉应有风度。

喜 欢 苏 东 坡

方方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标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可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也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酒、月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若将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都“馀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情,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的“之最”。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去佩服和仰慕,再无话说。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太才华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安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年;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笔,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一个人能活到如此地步,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

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逝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座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称“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选自福建高考满分作文《苏轼的赤壁》

面对挫折

鱼儿游弋于大海,接受惊涛骇浪的洗礼,才有鱼跃龙门的美丽传说;雄鹰翱翔蓝天,接受风刀雪剑的磨砺,才能拥有叱咤风云的豪迈;人也一样,需要驰骋于荒原,接受荆棘的考验,才能造就辉煌的人生。

人生道路,少不了直面挫折的磨砺:有了挫折的磨砺,才能增长能力;有了挫折的磨砺,才能走向成功;有了挫折的磨砺,才能使人生丰富多彩。

所以说,挫折也是一笔财富。

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没有了功名,没有了皇帝的垂青,可他却在不如意中明

白: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欧阳修虽遭贬谪,可他却能面对挫折,没有悲叹,没有灰心丧气,而是与滁民同乐,写出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大气胸襟。

李白因遭受谗言被免官,此时的他“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可他对自己施展才能、实现理想依然充满自信,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于是他留下了“惊风雨、泣鬼神”的绝妙诗篇。

苏轼一生多次遭贬,可他在种种困境中明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以豁达大度对待一切磨难,留下了名垂千古的绝唱。

生命如花朵,挫折如风雨;生命如蓝天,挫折如乌云;生命如海洋,挫折如暗礁。挫折使生活变得炫丽多彩,挫折是一个人难得的一笔财富,让人们收获颇多„„

品读山水

中国人自古对山水情有独钟。中国许多成语山水契合成妙语。有山无水,山便显得顽冥;有水无山,水便显得落寞。山与水是一对甜蜜的情人。山因水而俊秀,水因山而灵动。没有水的山如同没有情感的男人,没有山的水就像没有韵味的女人。

的确,中国人早已把山与水人格化,使它成为托志言情的对应物。所谓“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所谓“有容乃大唯山水”,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寄寓了多少贤达仁人的豪情与壮志,希望与感慨„„

每当呤诵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时,总令人对中华民族的山山水水肃然起敬。

山与水各有各的性格:山,高深博大志存高远;水,灵动柔变波蜿流蜒。山寓意正直,水寓意机智。山的性格是耸立挺拔不畏浮云遮望眼。水的习惯是迂回曲折缓缓渗透,水滴石可穿也。山是静止的书,因此读山能懂得什么是持之以恒;水是流动的情,所以读水会悟出什么叫稍纵即逝。不过,同样的山,同样的水,在不同人眼中,便有了不同。同是剑门山路,在李白是险阻:“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陆游那里,却变得清秀可亲:“此身合似诗人来,细雨骑驴入剑门。”同是洞庭湖水,在孟浩然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势逼人;在李白却是“将船买酒白云边”,变得温情可人。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看来,要当个仁人智士就必须寄情山水,去接受山川河流那深奥而耐心的教诲。何况,好山好脉,多有河流的芳影。五指山和万泉河,喜玛拉雅山和雅鲁藏布江,巴颜喀拉山和黄河、长江,大兴安岭和黑龙江,长白山和松花江,阿里山和日月潭„„名山必有名水相伴,名水必有名山相托,山水依偎,缱绻缠绵的生死恋。

山水是自然最生动、最完美的体现。那屹立万年的大山,多像静穆庄重的仁者;那欢快流动的江河,多像才华横溢的智者。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智者则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人们品读山水,可以领略到世界的兴衰变迁,人生的喜怒哀乐,故历代文人墨客无不于名山大川寻求灵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置身山水,寄情山水,感悟山水。

是的,山水风光中蕴藏着许多哲学命题,孕育着无限的诗情画意,乍入其间,你会感到山水永恒,生

命永恒,让人心扉洞开,领悟到伟山丽水那特有的和谐与真诚。尤其是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丛中的都市人,有机会常去山水之间,更会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清新。碧波荡漾的湖水使人们心静气平;雄伟高山的险景胜地,又使人们振奋。有人将山水归纳为形态美、色彩美和景致的听觉美。游山玩水所进行的山水审美过程,可以获得心灵深处的愉悦,而这种愉悦则是陶冶性灵的最好的精神养料。人们一旦进入山水,过滤了私心与杂念,荣辱可以皆忘,同时清洗浮躁、苦恼、不平„„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苏东坡在落难的时候,才在岸边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完美的诗句来。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而且得意。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让很多人受过伤。他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然要恨他。但是他落难写的书法,那么笨,那么拙,歪歪倒倒无所谓,却变成中国书法的极品。

此时苦味出来了,他开始知道生命的苦味,并不是你年轻时得意忘形的样子,而是在这么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见你的时候,在河边写出最美的诗句。

他原来是一个翰林大学士,但因为政治,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连累,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所以苏轼就改名叫苏东坡。

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争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在历史上建立一个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

所以他那时候写出最好的诗。他有米可吃了,还跟他太太说,让我酿点酒喝好不好?他还是要喝酒!“夜饮东坡醒复醉”是说,晚上就在这个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醒了又醉。“归来仿佛三更”则是,回来已经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鸣”是说,当地还有一个小孩帮他管管家务,但是他睡着了,鼻子打呼。“敲门都不应”是指,苏东坡敲门都不应。我们看到他之前的诗,敲门都不应,就要发脾气了,可是现在就算了,他就走去听江水的声音,“倚杖听江声”。

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他开始欣赏不同的东西,他那时候跑到黄州的夜市喝酒,碰到一身刺青的壮汉,那个人就把他打在地上说:“什么东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这里混得怎样?”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苏东坡,然而倒在地上的苏东坡,忽然就笑起来,回家写了封信给马梦得说:“自喜渐不为人知。”这是了不起生命的过程,他过去为什么这么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认识他,可是落难之后,他的生命开始有另外一种包容,有另外一种力量。

所以我觉得,苏东坡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最后出来的一个味道是“淡”,所有的味道都尝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道是生命中最深的滋味。

你会发现他在做官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清风徐来,但是从他的诗中看到,因为他不做官,才感觉到清风。

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点。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出来。

他可以感受到:历史上那些争名争利,最后变成一场虚空。可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因为他回到自我。

我相信,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美到最后不管你是富贵,或是贫穷,有自我,才有美可言;如果这个自我是为别人而活着,其实感觉都不会美。

所以你经历酸甜苦辣咸以后,才知道淡的可贵。所以他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词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我回头看我走来的这一生,心很静,也就无所谓了。

高考热点话题:苏轼频出场 李杜皆浮云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范宁,大学生记者杨蔚、许玲娜 ,实习生向莉) 在高考语文卷中,谁能横跨文言文阅读、诗词赏析、填空三大领域且“长盛不衰”?这个人就是苏轼。

在2012年高考语文卷中,据不完全统计,苏轼作品至少成为8省考题;而从2004年起,苏轼9年10次亮相高考湖北语文卷。老爷子一开始“跑场子”,屈贾李杜都成了浮云。

武汉大学教授李敬一认为,苏轼作为“全能式”的文学家受青睐并不奇怪,“他不是单纯的诗人,有很多散文、词赋可用;而且宋朝文人喜欢讲理,与生活、人生和哲学靠得比较近,也更适合作为考题出现。”华师一附中高级教师吴洪涛说,苏轼旷达、乐观的个性融入其作品中,让他的作品容易受青睐,“对考生,对当代人也是有启示作用的。”

[热评] 早已长眠于地下的苏东坡或许不会想到,他的诗文与人格魅力会对后人有如此大的引力和影响。 苏东坡“生前”虽屡遭迫害,但谈诗论文,矢志不渝,其诗文刊刻之多,流传之广,在中国历史上难找第二人。中国苏轼学会常务理事、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创作室主任刘小川对苏东坡满怀敬仰之情。他说:“和苏东坡相比,我们才像古人,当我们作古千百年以后,苏东坡三个字肯定还会闪闪发光。”他说,《品中国文人》中有一句话:“一个苏东坡,胜过十万影视明星。”是苏东坡让我们知道人的生命、人的精神的丰富性和高度。苏东坡文化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他留下的诗文等文化遗产方面,还体现在他旷达不屈服的人生精神、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悲天悯人的情怀等方面。


相关内容

  • 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 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 姓名:陈泳 准考证号:[1**********]1 摘要:苏轼的豪放词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他的婉约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而最能代表他深刻思想和宽广胸襟及性格特征的则是他的旷达词.旷达是苏轼最重要的精 ...

  • 项羽之死的读写结合高考作文(周)
  • 2004年重庆市高考作文题 一名登山运动员攀登珠峰,爬到8000米处就返回了.人们很替他感到遗憾,再往上一点点就到顶了.运动员却说,我知道自己的能力只能到8000米,所以才返回. 请就"别人对我的希望和自我认知"这一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 2004年重庆高考满 ...

  • 苏轼的旷达精神及其特点
  •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8卷第1期2009年03月 JournalofChangshaTelecommunications andTechnologyVocationalCollege V01.8No.1 Mar.2009 苏轼的旷达精神及其特点 权梨舟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 ...

  • [赤壁赋]中东坡与子瞻的精神对话
  • 余秋雨说,苏轼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我想,苏轼的这种成熟,首要就成熟在他对仕途的穷通成败.生命的修短恒暂.人生的过往是非等一系列大问题的看法与评价上. 在此,有必要先来认读一下<赤壁赋>中那个无名无 ...

  • 活得有滋有味的苏轼--从苏轼作品看他的生活情趣
  • 活得有滋有味的苏轼 --从苏轼作品看他的生活情趣 陆蓉江苏省南通市妇幼保健院江苏南通226006 摘要:苏轼不仅是个文豪.诗人.书画家.思想家,还是个崇尚个性,懂得和热爱生活的人.他的个人生活丰富多彩,喜好旅游,美食.艺术.健身等,这些都在他的诗文作品中可以找到踪迹.关键词:苏轼生活情趣[中图分类号 ...

  • 杜牧[赤壁]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较谈
  • 见解精辟 怀古情深──杜牧<赤壁>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较谈 作者:凌宗伟 刘陈飞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 牧<赤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 ...

  • 论苏轼与辛弃疾文化人格之差异
  • 摘要:苏轼和辛弃疾可谓是两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两颗明星,他们跌宕沉浮的人生经历,矢志不渝的人生理想,耿介刚直的个性气质以及那灿若繁星的诗词佳作在历史的长河中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苏轼:诗文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52-0 ...

  • [前赤壁赋]教案
  • <前赤壁赋>教案 [大学语文版] 一.导入 :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 ...

  • 苏轼黄州词作的特点分析
  • 摘要 苏轼,他打破了宋词最初"词为艳科"的藩篱,一改婉约词风,开豪放派先河,让豪放词从此在宋词史上大放异彩.虽然苏轼政途坎坷,被一贬再贬,但就其文学成就来说,苏轼在贬至黄州时期,也是他在文学上占领高地的时期,纵观苏轼的黄州词作,他首创的豪放词风打破婉约一统宋词的局面,丰富词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