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及教学设想

作者: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张海运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第3 ~ 4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 通过观察、想像、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 继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过程

一、认识立体图形和长方体

1.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物体的形状。你能说一说国旗、手帕、红领巾各是什么形状的吗?

小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都是平面图形。

谈话:请同学们看老师办公桌上的一些物体,注意观察它们的形状。它们的形状和平面图形一样吗?(媒体显示)

2.指出:像办公桌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出来都是立体图形。其中投影片盒子、书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还能说一些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吗?

3.引导:下面这两个图形是长方体吗?什么物体大致是这种形状?从桌面上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二、探究长方体特征

1.讨论长方体的面。

提问: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说明:长方体是由6个面围成的,这是长方体区别于其他立体图形的最明显的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特征很快从立体图形中分辨出长方体。

2.认识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说明:在长方体中,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3.研究面、棱、顶点的特征。

提问:大家己经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一个长方体,它的面、棱、顶点还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继续展开研究,并把发现的特点整理成一份材料,准备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交流研究的成果和研究的方法。

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观察、比较、测量)

棱: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数、观察、比较、测量、推理)

顶点:8个。(数)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5.再次抽象长方体。

谈话:同一个长方体,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情形也不一样。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下手中的长方体纸盒,看一看是不是这样。有三个小动物也从不同的位置看一个长方体,你能分辨出下面的三种情形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它们中间谁最能确定这是一个长方体?

说明:我们画长方体通常画出三个面,把看不见的几条棱用虚线表示出来。(媒体显示)

6. 应用特征判断哪几个图形是长方体。

三、认识长、宽、高

1.提问:同学们,我们教室的形状是长方体吗?怎样才能描述教室的大小呢?你能估计它大约有多长、多宽、多高吗?

提问:(媒体出示一个长方体)你能说一说这个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少吗?

2.揭示长、宽、高的概念。(媒体显示)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提问:(媒体显示)你能依据长、宽、高分辨这两幢大楼吗?

4.引导:动手量一量你手中的长方体纸盒,说一说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5.拓展:知道了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还能知道长方体的什么?(媒体显示)

四、全课总结

1.总结:回忆一下我们通过研究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研究的?

2.谈话:谈一谈你的学习体会。

教学设想

1.现实生活是数学学习的源泉。

数学学习内容的组织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中,我设计了蕴含学习内容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数学的普遍存在,初步体会了数学学习的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列举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组织学生利用实物展开研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研究的价值。学习内容的现实性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也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2.观察、操作、想像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而不是靠接受获得。在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视觉、触觉为大脑思维提供了直接的、丰富的素材,因此要让学生的手、眼、脑协同发挥作用。在本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看、摸、比较、描述等活动,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位置关系有正确把握,对相对的面和相对的棱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有效改善。

3.教学内容的呈现要有根基。

教学内容一般来说具有生成性,不过有的可以预测,有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随机生成。教学内容一旦失去生成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则有可能变为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在本课中,我仔细分析“立体图形”和“长方体的长、宽、高”这几个概念的生成基础。“立体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是“立体图形”这一概念生成的基础,让学生体会不同正是帮助学生找准了新知构建的基点。长方体长、宽、高的概念教学如果没有“为什么要有长、宽、高?”或“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对我们有什么用?”这些问题作为生成基础的话,学生则只能被动接受这一概念。

作者: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张海运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第3 ~ 4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 通过观察、想像、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 继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过程

一、认识立体图形和长方体

1.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物体的形状。你能说一说国旗、手帕、红领巾各是什么形状的吗?

小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都是平面图形。

谈话:请同学们看老师办公桌上的一些物体,注意观察它们的形状。它们的形状和平面图形一样吗?(媒体显示)

2.指出:像办公桌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出来都是立体图形。其中投影片盒子、书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还能说一些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吗?

3.引导:下面这两个图形是长方体吗?什么物体大致是这种形状?从桌面上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二、探究长方体特征

1.讨论长方体的面。

提问: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说明:长方体是由6个面围成的,这是长方体区别于其他立体图形的最明显的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特征很快从立体图形中分辨出长方体。

2.认识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说明:在长方体中,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3.研究面、棱、顶点的特征。

提问:大家己经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一个长方体,它的面、棱、顶点还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继续展开研究,并把发现的特点整理成一份材料,准备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交流研究的成果和研究的方法。

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观察、比较、测量)

棱: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数、观察、比较、测量、推理)

顶点:8个。(数)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5.再次抽象长方体。

谈话:同一个长方体,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情形也不一样。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下手中的长方体纸盒,看一看是不是这样。有三个小动物也从不同的位置看一个长方体,你能分辨出下面的三种情形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它们中间谁最能确定这是一个长方体?

说明:我们画长方体通常画出三个面,把看不见的几条棱用虚线表示出来。(媒体显示)

6. 应用特征判断哪几个图形是长方体。

三、认识长、宽、高

1.提问:同学们,我们教室的形状是长方体吗?怎样才能描述教室的大小呢?你能估计它大约有多长、多宽、多高吗?

提问:(媒体出示一个长方体)你能说一说这个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少吗?

2.揭示长、宽、高的概念。(媒体显示)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提问:(媒体显示)你能依据长、宽、高分辨这两幢大楼吗?

4.引导:动手量一量你手中的长方体纸盒,说一说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5.拓展:知道了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还能知道长方体的什么?(媒体显示)

四、全课总结

1.总结:回忆一下我们通过研究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研究的?

2.谈话:谈一谈你的学习体会。

教学设想

1.现实生活是数学学习的源泉。

数学学习内容的组织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中,我设计了蕴含学习内容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数学的普遍存在,初步体会了数学学习的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列举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组织学生利用实物展开研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研究的价值。学习内容的现实性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也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2.观察、操作、想像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而不是靠接受获得。在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视觉、触觉为大脑思维提供了直接的、丰富的素材,因此要让学生的手、眼、脑协同发挥作用。在本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看、摸、比较、描述等活动,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位置关系有正确把握,对相对的面和相对的棱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有效改善。

3.教学内容的呈现要有根基。

教学内容一般来说具有生成性,不过有的可以预测,有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随机生成。教学内容一旦失去生成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则有可能变为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在本课中,我仔细分析“立体图形”和“长方体的长、宽、高”这几个概念的生成基础。“立体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是“立体图形”这一概念生成的基础,让学生体会不同正是帮助学生找准了新知构建的基点。长方体长、宽、高的概念教学如果没有“为什么要有长、宽、高?”或“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对我们有什么用?”这些问题作为生成基础的话,学生则只能被动接受这一概念。


相关内容

  • 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教案
  • <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教案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 ...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27-30页. [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立体图形知识.在低年级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已经能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体:在前几册教材中学习了一些平面几 ...

  • 新北师大一年级下公开课[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教材从描(画.印) 出简单几何体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头系.这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 ...

  • 认识平面图形精品教案
  • 鳌 江小学四栏式精品教案专用纸 课 题: 认识平面图形 设计·执教者 [教学设想](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由体到面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从身边的物体引入,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画一画等方法,利用学生手头的立体图形学具,照教材上的样子沿着表面的边缘画出图形,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 ...

  • 2012-2013第二学期六年级教学工作计划
  • 2012-2013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六年级) 时间:xx年3月1日 学期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会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掌握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掌握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 ...

  • 五年级上数学说课稿-多边形的面积-人教版
  • <多边形的面积> 说课稿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一 课时P80-81 二.我对教材的理解 小学数学关于几何知识的安排,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的.本册教材承担着让学生学会平 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

  •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小学,对小学数学的认识不多,学生的学习行为与习惯都还没有形成,所以,一年级教学上册教学任务的计划,我是按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低和学习习惯还没有形成制定的。   二、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 ...

  • 试论福禄培尔[幼儿园教育学]中的教育观
  • 试论福禄培尔<幼儿园教育学>中的教育观 文/周 燕 福禄培尔(Wilhelm .A .Frobel .1782-1852),德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学家,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幼儿园教育理论体系,并大力倡导幼儿园运动,把毕业精力献给了幼儿教育事业,被后人称为" ...

  •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
  •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 今天上完这一课,感觉到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掌握程度还可以,本节课我围绕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长方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