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神剧"何以多?

  在纳粹集中营,面对可爱的一儿一女,索菲被迫作出生死抉择——只能留下一个孩子,另一个将被纳粹送进焚尸炉。索菲精神接近崩溃,当她选择留下儿子时,内心已经鲜血淋漓。两个孩子最终都未能存活下来。这段残酷的血色记忆,从此终生跟随索菲,成为折磨她的心狱魔鬼。战后,无论她多么努力地尝试开始新生活,也无法摆脱战争带来的戕害和阴影。   这就是著名的二战电影《索菲的抉择》。这样一部经典作品,让全世界都看到了德国法西斯的罪恶,让战争贩子在人类共同的情感与正义的谴责面前,不得不低头认罪,面壁反省,彰显出文学艺术的巨大心灵穿透力,也成为一个国家主流价值观念的重要表达。   这些年,同样作为二战中深受法西斯之害的国家,我们除了对死不悔改的日本右翼一波接一波地抗议、声讨,是否曾扪心自问,中国产生了多少像《索菲的抉择》这样的抗日题材作品,让那些逃避战争罪责的日本人也受到震撼、心服口服呢?相反,众所周知的抗日“神剧”充斥荧屏,回避苦难的娱乐打闹取代了严肃深刻的痛苦反思,一场灾难深重的民族抗争,变异为敌弱我强的嘉年华式战争狂欢,呈现为阿Q式意淫的战争游戏。这样的创作模式,遑论震撼日本人,就是自己人也吐糟不断,引为笑谈。   苏联战争文学名著《静静的顿河》,这部长达四部八卷、140万字皇皇巨著,结尾却是那么出人意料,意味深长——那种巨大的悲悯情怀深深地打动人心,一种沧桑无穷的命运感使人久久无法平息:   “好了,葛利高里在多少个不眠之夜幻想的那点心愿,终于实现了。他站在自家的大门口,手里抱着儿子。这就是葛利高里生活中剩下的一切了。这就是暂时还是他和大地,和整个这个在太阳的寒光照耀下光辉灿烂的大千世界相联系的一切了。”   这是目前为止,我最为敬重的一个长篇小说的结尾。   伟大的战争文学,表现的正是这种超越阶级之后的变幻无常的历史哲思,以及遭遇极端困境的人生命运,带给人们长久的思索。   围绕《静静的顿河》的这个结尾,曾经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插曲。作者肖洛霍夫的长女米哈伊罗夫娜提供了这样一个细节:   有一次,斯大林向肖洛霍夫问到葛利高里的最后命运:“他什么时候会成为布尔什维克?”   肖洛霍夫回答:“我很想劝说葛利高里,可是他无论如何不想入党。”   许多好心的文友一致要求共产党员肖洛霍夫在作品中“介绍”葛利高里入党。这是主流意识的一致呼声。但肖洛霍夫坚定地说:“葛利高里最后(的结局)下令放下武器,放弃斗争……我无论如何不能让他成为布尔什维克。”   肖洛霍夫在苏共十三大的发言中说了这样一段话:“作家哪怕在细小的地方说了假话,他就会失去读者的信任。这就是说,读者会想:‘他在大的方面也会撒谎’。”“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肖洛霍夫心如明镜。   对于我们的战争文学来说,这种深层次触及灵魂反思战争的作品,你能数出几部来呢?   中国和苏联分别诞生过一部脍炙人口的儿童题材战争电影作品,那就是《闪闪的红星》和《伊万的童年》。比较一下这两部电影的不同创作思路,或许更有启示。   《伊万的童年》表现的也是一位少年英雄,但其着重突出了战争对儿童的伤害摧残。该片采用梦境化的诗意镜头贯穿全片,用梦幻的美好真诚来反衬战争的冷酷残忍。影片结尾,伊万被绞死的镜头那么震撼人心:从缴获德军的死亡档案里发现伊万的照片,不小心掉进黑黑的地下室,镜头变幻照片里伊万仇恨的眼神,接着是地牢的阴森景象,耳边响起处死伊万时德国人的对话,跟着出现刑具、绞索、伊万倒滚地上的头部特写。伊万临死前的眼神触动生命最后的记忆,镜头回到美好的童年,饮水、游戏、追逐……   而《闪闪的红星》中,那个机器人般聪明也机器人般无情的孩子潘冬子,太过于成熟冷静甚至可怕了,战争把他变成了小英雄,变成复仇的机器。而战争留给他的心灵创伤,对每一个“人”的人性戕害(不管是敌人还是我们自己),有几部中国作品表述到了呢?   没有反思的眼泪只是水。在艳羡美国军事大片风靡全球时,我们必须反思梳理中国战争文学创作的成败得失,作家要增强艺术良知和勇气,审查体制要提供更宽松的创作空间,赋予我们的战争文学作品全新的东方内涵和丰富的人文情感,提升中国战争文学的内在张力和外在传播力。

  在纳粹集中营,面对可爱的一儿一女,索菲被迫作出生死抉择——只能留下一个孩子,另一个将被纳粹送进焚尸炉。索菲精神接近崩溃,当她选择留下儿子时,内心已经鲜血淋漓。两个孩子最终都未能存活下来。这段残酷的血色记忆,从此终生跟随索菲,成为折磨她的心狱魔鬼。战后,无论她多么努力地尝试开始新生活,也无法摆脱战争带来的戕害和阴影。   这就是著名的二战电影《索菲的抉择》。这样一部经典作品,让全世界都看到了德国法西斯的罪恶,让战争贩子在人类共同的情感与正义的谴责面前,不得不低头认罪,面壁反省,彰显出文学艺术的巨大心灵穿透力,也成为一个国家主流价值观念的重要表达。   这些年,同样作为二战中深受法西斯之害的国家,我们除了对死不悔改的日本右翼一波接一波地抗议、声讨,是否曾扪心自问,中国产生了多少像《索菲的抉择》这样的抗日题材作品,让那些逃避战争罪责的日本人也受到震撼、心服口服呢?相反,众所周知的抗日“神剧”充斥荧屏,回避苦难的娱乐打闹取代了严肃深刻的痛苦反思,一场灾难深重的民族抗争,变异为敌弱我强的嘉年华式战争狂欢,呈现为阿Q式意淫的战争游戏。这样的创作模式,遑论震撼日本人,就是自己人也吐糟不断,引为笑谈。   苏联战争文学名著《静静的顿河》,这部长达四部八卷、140万字皇皇巨著,结尾却是那么出人意料,意味深长——那种巨大的悲悯情怀深深地打动人心,一种沧桑无穷的命运感使人久久无法平息:   “好了,葛利高里在多少个不眠之夜幻想的那点心愿,终于实现了。他站在自家的大门口,手里抱着儿子。这就是葛利高里生活中剩下的一切了。这就是暂时还是他和大地,和整个这个在太阳的寒光照耀下光辉灿烂的大千世界相联系的一切了。”   这是目前为止,我最为敬重的一个长篇小说的结尾。   伟大的战争文学,表现的正是这种超越阶级之后的变幻无常的历史哲思,以及遭遇极端困境的人生命运,带给人们长久的思索。   围绕《静静的顿河》的这个结尾,曾经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插曲。作者肖洛霍夫的长女米哈伊罗夫娜提供了这样一个细节:   有一次,斯大林向肖洛霍夫问到葛利高里的最后命运:“他什么时候会成为布尔什维克?”   肖洛霍夫回答:“我很想劝说葛利高里,可是他无论如何不想入党。”   许多好心的文友一致要求共产党员肖洛霍夫在作品中“介绍”葛利高里入党。这是主流意识的一致呼声。但肖洛霍夫坚定地说:“葛利高里最后(的结局)下令放下武器,放弃斗争……我无论如何不能让他成为布尔什维克。”   肖洛霍夫在苏共十三大的发言中说了这样一段话:“作家哪怕在细小的地方说了假话,他就会失去读者的信任。这就是说,读者会想:‘他在大的方面也会撒谎’。”“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肖洛霍夫心如明镜。   对于我们的战争文学来说,这种深层次触及灵魂反思战争的作品,你能数出几部来呢?   中国和苏联分别诞生过一部脍炙人口的儿童题材战争电影作品,那就是《闪闪的红星》和《伊万的童年》。比较一下这两部电影的不同创作思路,或许更有启示。   《伊万的童年》表现的也是一位少年英雄,但其着重突出了战争对儿童的伤害摧残。该片采用梦境化的诗意镜头贯穿全片,用梦幻的美好真诚来反衬战争的冷酷残忍。影片结尾,伊万被绞死的镜头那么震撼人心:从缴获德军的死亡档案里发现伊万的照片,不小心掉进黑黑的地下室,镜头变幻照片里伊万仇恨的眼神,接着是地牢的阴森景象,耳边响起处死伊万时德国人的对话,跟着出现刑具、绞索、伊万倒滚地上的头部特写。伊万临死前的眼神触动生命最后的记忆,镜头回到美好的童年,饮水、游戏、追逐……   而《闪闪的红星》中,那个机器人般聪明也机器人般无情的孩子潘冬子,太过于成熟冷静甚至可怕了,战争把他变成了小英雄,变成复仇的机器。而战争留给他的心灵创伤,对每一个“人”的人性戕害(不管是敌人还是我们自己),有几部中国作品表述到了呢?   没有反思的眼泪只是水。在艳羡美国军事大片风靡全球时,我们必须反思梳理中国战争文学创作的成败得失,作家要增强艺术良知和勇气,审查体制要提供更宽松的创作空间,赋予我们的战争文学作品全新的东方内涵和丰富的人文情感,提升中国战争文学的内在张力和外在传播力。


相关内容

  • 红军何以飞跃大渡河
  • 滔滔的大渡河水挟着大雪山彻骨的寒威从奇崛的深山峡谷中奔流而下,落在犬牙参差的暗滩上,激起冲天的浪花,继而化作诡谲的漩涡,危机四伏的险象伴随着骇人的轰鸣和瘆人的阴冷,使每一个身临其境的人战战兢兢. 正由于天险之称的名不虚传,才使一百多年前太平军将领石达开在它面前全军覆没.石达开在这里率数万军队,奋一月 ...

  • (伟大历程)同仇敌忾御强虏--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国画<热血"一二·九"> 作者:张江舟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办公室供图) 初夏的陕北,山川披绿,杨柳青青.距离延安市区70公里的子长县二道街秀延河畔一处静谧的农家小院,访客不绝. 瓦窑堡,一个深藏在黄土高原山坳河湾的小镇,因为76年前中国共产党的一次重要会议 ...

  • 不正视历史何以面向未来
  • 2015-09-07 09:27 来源:文汇报 我有话说 2015-09-07 09:27:21来源:文汇报作者:责任编辑:康慧珍 孙颙(作家) [核心观点]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安倍政府提出一个颇有迷惑性的口号,即不要纠缠历史,应该面向未来.玩弄辞藻的小勾当,本 ...

  • 以国典纪念抗战的现实意义|日本|细川护熙
  • 原标题:以国典纪念抗战的现实意义 9月3日,是以立法形式确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后的第一个纪念日.首都各界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相关活动.此前,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以及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国 ...

  • [电视剧评论]"抗日神剧"娱乐了谁?
  • [电视剧评论]"抗日神剧"娱乐了谁? "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被轮奸女战士自动穿衣射杀数十人"等雷人镜头相继出现在电视荧幕上,这些雷人的画面成为了人们诟病抗战剧娱乐化的热议焦点.科幻.武侠.爱情--这些电视元素 ...

  • 简论近年来中国抗战题材文学的特点
  • 简论近年来中国抗战题材文学的特点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日战争的爆发.此后,不到一年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于1932年3月成立伪满洲政权,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中国的抗日战争分为战略防御阶段.战略 ...

  • 名人馆观后感
  • 寻找苏州的足迹--访苏州名人馆有感 秋已经渐渐入深了,在这个周未,我也慕名来到了坐落在北寺塔北400米处的苏州名人 馆. 这是一幢现代中不失典雅的两层建筑物,名人馆建筑面积2368平方米,展陈面积1500 平方米.全馆陈列以苏州名人447人为展示对象,先秦至宋元.明清.民国至现代,展示了 苏州人文对 ...

  •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
  •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 这是毛泽东1938年说的一句名言.这句名言所体现的建军总原则和核心意思,由来已久,是从血的教训中得出来的!追根溯源,还得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和掌握的第一支正规武装说起. 人民军队成立之初就标明了自己的属性:由中��共产党领 ...

  • 史书,当以真实示天下
  • 史书,当以真实示天下(全文)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13年04月25日 14:56 在上个世纪大跃进之后的大饥荒,饿死3600多万人,这远远高于中国人抗日死亡人数的大劫难,有谁书写在案?令史学家汗颜的是,第一个记录这一真相的不是史学家,而是新华社记者杨继绳 历史,是人类的行程,记录这一行程的是史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