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大辞典(3)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 ,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 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 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 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 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 “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 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 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 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 的浩阔, 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 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 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 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 , 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 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 “端居 耻圣明” ,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 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 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 “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 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 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 )的古语,另翻新意; 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 味的。 作为干谒诗, 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 称颂对方要有分寸, 不失身分。 措辞要不卑不亢, 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刘逸生)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 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当为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的作品。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 归隐的情绪,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诗。 第一联从正面写“所欲” 。作者的所欲,本为隐逸;但诗中不用隐逸而用“一丘”“三 、 径”的典故。 “一丘”颇具山野形象, “三径”自有园林风光。用形象以表明隐逸思想,是颇 为自然的。然而“苦无资”三字却又和所欲发生了矛盾,透露出作者穷困潦倒的景况。 “北土非吾愿” ,是从反面写“不欲”“北土”指“秦中” 。 ,亦即京城长安,是士子追求 功名之地,这里用以代替做官,此句表明了不愿做官的思想。因而,诗人身在长安,不由怀 念起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来了。 “东林怀我师”是虚写,一个“怀”字,表明了对“我师”的 尊敬与爱戴,暗示追求隐逸的思想,并紧扣诗题中的“寄远上人” 。这二句,用“北士”以 对“东林” ,用“非吾愿”以对“怀我师” ,对偶相当工稳。同时正反相对,相得益彰,更能 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人进而抒写自己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 “黄金燃桂尽” ,表现了旅况的穷困: “壮志 逐年衰” ,表现了心意的灰懒。对偶不求工稳,流畅自然,意似顺流而下,这正是所谓“上 下相须,自然成对”《文心雕龙。丽辞》。 ( ) 七句写“凉风” ,八句写“蝉鸣” 。这些景物,表现出秋天的景象,恰好扣住题目的“感 秋” 。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况艰难, 官场失意,呼吁无门,怎能不“益悲”呢?

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情之难抒,在于抽象。诗人常借用具体事物的形 象描写以抒发感情; 表达感情的词语, 往往一字不用。 而此诗却一反这种通常的写法。 “一 对 丘”称“欲” ,对“无资”称“苦” ;对“北土”则表示“非吾愿” ,思“东林”自然“怀我 师” ;求仕进而不能,遂使壮志衰颓;流落秦中,穷愁潦倒;感凉风、闻蝉声而“益悲” 。这 种写法,有如画中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而读来并不感到抽象,反而觉得 诗人的率真,诗风的明朗。 (李景白)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这首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 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桐庐江为钱塘江流 经桐庐县一带的别称。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诗人伫立

而 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 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 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象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接下去“风 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 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 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可以 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 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 同时还必然有置身于 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 都蕴含其中了。

诗人何以在宿桐庐江时有这样的感受呢?“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建德当时为桐 庐邻县,这里即指桐庐江流境。维扬,扬州的古称。按照诗人的诉说,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 是自己的故乡, “虽信美而非吾士” ,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 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 江夜流,把自己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说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恐怕是不够的。孟浩然出游吴越,是他 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 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 “山水寻吴越, 风尘厌洛京” ( 《自 洛之越》, ) 这种漫游, 就不免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的情绪。 然而在诗中, 诗人只淡淡地把 “愁” 说成是怀友之愁,而没有往更深处去揭示。这可以看作孟浩然写诗“淡”的地方。孟浩然作 诗,原是“遇思入咏” ,不习惯于攻苦着力的。然而,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 好处的。一方面,对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朋友自会了解。另一方面,如果真 把那种求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破坏诗所给人的 清远的印象。 除了感情的表达值得我们注意以外, 诗人在用笔上也有轻而淡的一面。 全诗读起来只有 开头两句“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中的“愁”“急”二字给人以经营锤炼的感觉,其余 、 即不见有这样的痕迹。特别是后半抒情,更象是脱口而出,跟朋友谈心。但即使是开头的经 营,看来也不是追求强刺激,而是为了让后面发展得更自然一些,减少文字上的用力。因为 这首诗,根据诗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 ,写不好可能使上下分离,前面是“宿” ,下面是 “寄” ,前后容易失去自然的过渡和联系。而如果在开头不顾及后面,单靠后面来弥补这种 联系,肯定会分外显得吃力。现在头一句着一个“愁”字,便为下面作了张本。第二句写沧 江夜流,着一“急”字,就暗含“客心悲未央”的感情,并给传泪到扬州的想法提供了根据。 同时,从环境写起,写到第四句,出现了“月照一孤舟” ,这舟上作客的诗人所面临的环境 既然是那样孤寂和清峭, 从而生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的想法便非常自然了。因此, 可以说这首诗后面用笔的轻和淡,跟开头稍稍用了一点力气,是有关系的。没有开头这点代 价,后面说不定就要失去浑成和自然。 孟浩然写诗, “遇思入咏” ,是在真正有所感时才下笔的。诗兴到时,他也不屑于去深深 挖掘,只是用淡淡的笔调把它表现出来。那种不过分冲动的感情,和浑然而就的淡淡诗笔, 正好吻合,韵味弥长。这首诗也表现了这一特色。 (余恕诚)

早寒有怀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是一首抒情诗。 根据诗的内容看, 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 当时正是秋季, 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 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 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 明季节。 木叶渐脱, 北雁南飞, 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 但是单说秋, 还不能表现出 “寒” , 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 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 (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 ) 何况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呢!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 免油然而生。 “襄水” ,亦即“襄河” 。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 “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 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 ,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 下游相比) ,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

透露出思乡的情绪。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 “乡泪客中尽” ,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自己这样思乡,而且 家人也在想望着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 。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 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迷津欲有问” ,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 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 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 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 ,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 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 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本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

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 “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 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最后又以景作结, 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 黄昏江景中了。 (李景白)

留别王维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 。这首 诗便是临行前留给王维的,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 第一联写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 “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 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 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一个落第士子, 又有谁来理睬, 又有谁来陪伴? 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考虑到返 回故乡了, “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 “芳草”一词,来自《离骚》 ,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 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 “欲寻芳草去” ,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 “惜与故人违” ,表明了他 同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 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

,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 酸之泪。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 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一个“稀”字,准确地 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 就是由于这两句, 使得全诗才具有一种强烈的怨怼、 愤懑的气氛。 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 起共鸣。如果再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 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只是由于体验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表明了归隐的坚决。 “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 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 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 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 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李景白)

与诸子登岘首 与诸子登岘首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 ,羊 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 “自有宇宙,便有此山, 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 ”羊祜生前有政绩,死 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 “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作者登上岘首山,见 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 及人们的生老病死、 悲欢离合, 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 有谁没有感觉到呢?寒来暑往, 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又有谁没有感觉到呢?首联凭空落笔,似不着题, 却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 第二联紧承第一联。 “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 “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作者 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 第三联写登山所见。 “浅”指水,由于“水落” ,鱼

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 : “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 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 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羊公碑尚在” ,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 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 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 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 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 ,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 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这首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 情,这就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 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 “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这首诗的确有如 此情趣。 (李景白)

晚泊浔阳望庐山 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这首诗色彩淡素,浑成无迹,后人叹为“天籁”之作。上来四句,颇有气势,尺幅千里, 一气直下。诗人用淡笔随意一挥,便把这江山胜处的风貌勾勒出来了,而且还传递了神情。 试想在那千里烟波江上, 扬帆而下, 心境何等悠然。 一路上也未始无山, 但总不见名山, 直到船泊浔阳城下,头一抬,那秀拔挺出的庐山就在眼前突兀而起, “啊,香炉峰,这才见 到了你,果然名不虚传! ”四句诗,一气呵成,到“始”字轻轻一点,舟中主人那欣然怡悦 之情就显示出来了。 香炉峰是庐山的秀中之秀, 在不少诗人的歌咏中常见它美好的身影。 “日照香炉生紫烟” (李白《望庐山瀑布》,在李白笔下,香炉峰青铜般的颜色,被红日映照,从云环雾绕中透 ) 射出紫色的烟霞,这色彩何等浓丽。 李白用的是七彩交辉的浓笔, 表现出他热烈奔放的激情和瑰玮绚烂的诗风。 而此时的孟 浩然只是怡悦而安详地观赏,领略这山色之美。因而他用的纯乎是水墨的淡笔,那么含蓄、 空灵。从悠然遥望庐山的神情中,隐隐透出一种悠远的情思。 诗人以上半首叙事,略微见景,稍带述情,落笔空灵;下半首以情带景,情是内在的, 他又以空灵之笔来写,确如昔

人评曰: “一片空灵” 。 香炉峰烟云飘逸,远“望”着的诗人,神思也随之悠然飘忽,引起种种遐想。诗人想起 了东晋高僧慧远,他爱庐山,刺史桓伊为他在这里建造了一座禅舍名“东林精舍” 。据云那 处所是: “洞尽山美,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清泉环阶,白云满室。 ”到这儿来 的人都感到“神清而气肃” 。这地方如此清幽,使人绝弃尘俗,当然也是为那些山林隐逸之 士所向往的了。孟浩然是一位“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李白《赠孟浩然》 )的人物,所 以他那“永怀尘外踪”的情怀是不难理解的。 诗人在遐想,深深怀念这位高僧的尘外幽踪,这时,夕阳斜照,忽然隐隐约约听到从远 公安禅之地的东林寺里传来阵阵钟声,东林精舍近在眼前,而远公早作古人,高人不见,空 闻钟声,心中不禁兴起一种无端的怅惘。 “空”字情韵极为丰富。这儿是倒装句法,应该是 先闻东林之钟然后得知精舍已“近” 。这一结余音袅袅,含有不尽之意。且点出东林精舍, 正是作者向往之处。 “日暮”二字说明闻钟的时刻, “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气氛,加深 了深远的意境;同时,也是点题。 这首诗,诗人写来毫不费力,真有“挥毫落纸如云烟”之妙。诗人写出了“晚泊浔阳” 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倾羡。然而尽管“精舍”很“近” ,诗人却不 写登临拜谒,笔墨下到“空闻”而止, “望”而不即,悠然神远。难怪主“神韵”说的清人 王士禛极为赞赏此诗,把它与李白诗“牛渚西江夜”并举,用以说明司空图《诗品》中所谓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境,还说: “诗至此,色相俱空,真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

(钱仲联徐永端)

题义公禅房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这是一首题赞诗,也是一首山水诗。义公是位高僧,禅房是他坐禅修行的屋宇。这诗通 过描写义公禅房的山水环境,衬托出义公的清德高风,情调古雅,潇洒物外,而表现自然明 快,词句清淡秀丽,是孟诗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禅寂”是佛家语,佛教徒坐禅入定,思惟寂静,所谓“一心禅寂,摄诸乱恶”《维摩 ( 诘经》。义公为了“习禅寂” ) ,在空寂的山里修筑禅房, “依空林”点出禅房的背景,以便自 如地转向中间两联描写禅房前景。 禅房的前面是高雅深邃的山景。 开门正望见一座挺拔秀美的山峰, 台阶前便与一片深深 的山谷相连。人到此地,瞻仰高峰,注目深壑,自有一种

断绝尘想的意绪, 神往物外的志趣。 而当雨过天晴之际,夕阳徐下时分,天宇方沐,山峦清净,晚霞夕岚,相映绚烂。此刻,几 缕未尽的雨丝拂来,一派空翠的水气飘落,禅房庭上,和润阴凉,人立其间,更见出风姿情 采,方能体味义公的高超眼界和绝俗襟怀。 描写至此,禅房山水环境的美妙,义公眼界襟怀的清高,都已到好处。然而实际上,中 间二联只是描写赞美山水,无一字赞人。因此,诗人再用一笔点破,说明写景是写人,赞景 以赞人。不过诗人不是直白道破,而是巧用佛家语。 “莲花”指通常所说的“青莲” ,是佛家 语,其梵语音译为“优钵罗” 。青莲花清净香洁,不染纤尘,佛家用它比喻佛眼,所谓菩萨 “目如广大青莲花”《法华妙音品》。这两句的含意是说,义公选取了这样美妙的山水环境 ( ) 来修筑禅房,可见他具有佛眼般清净的眼界,方知他怀有青莲花一样纤尘不染的胸襟。这就 点破了写景的用意,结出了本诗的主题。

作为一首题赞诗,诗人深情赞美了一位虔诚的和尚,也有以寄托诗人自己的隐逸情怀。 作为一首山水诗,诗人以清词丽句,素描淡抹,写出了一帧诗意浓厚的山林晚晴图。空林一 屋,远峰近壑,晚霞披洒,空翠迷蒙,自然幽雅,风光闲适,别有一种生意,引人入胜,至 今仍不失为精品。 (倪其心)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 ,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 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 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 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 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 “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 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 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 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 的浩阔, 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 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 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 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 , 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 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 “端居 耻圣明” ,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 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 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 “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 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 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 )的古语,另翻新意; 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 味的。 作为干谒诗, 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 称颂对方要有分寸, 不失身分。 措辞要不卑不亢, 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刘逸生)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 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当为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的作品。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 归隐的情绪,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诗。 第一联从正面写“所欲” 。作者的所欲,本为隐逸;但诗中不用隐逸而用“一丘”“三 、 径”的典故。 “一丘”颇具山野形象, “三径”自有园林风光。用形象以表明隐逸思想,是颇 为自然的。然而“苦无资”三字却又和所欲发生了矛盾,透露出作者穷困潦倒的景况。 “北土非吾愿” ,是从反面写“不欲”“北土”指“秦中” 。 ,亦即京城长安,是士子追求 功名之地,这里用以代替做官,此句表明了不愿做官的思想。因而,诗人身在长安,不由怀 念起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来了。 “东林怀我师”是虚写,一个“怀”字,表明了对“我师”的 尊敬与爱戴,暗示追求隐逸的思想,并紧扣诗题中的“寄远上人” 。这二句,用“北士”以 对“东林” ,用“非吾愿”以对“怀我师” ,对偶相当工稳。同时正反相对,相得益彰,更能 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人进而抒写自己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 “黄金燃桂尽” ,表现了旅况的穷困: “壮志 逐年衰” ,表现了心意的灰懒。对偶不求工稳,流畅自然,意似顺流而下,这正是所谓“上 下相须,自然成对”《文心雕龙。丽辞》。 ( ) 七句写“凉风” ,八句写“蝉鸣” 。这些景物,表现出秋天的景象,恰好扣住题目的“感 秋” 。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况艰难, 官场失意,呼吁无门,怎能不“益悲”呢?

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情之难抒,在于抽象。诗人常借用具体事物的形 象描写以抒发感情; 表达感情的词语, 往往一字不用。 而此诗却一反这种通常的写法。 “一 对 丘”称“欲” ,对“无资”称“苦” ;对“北土”则表示“非吾愿” ,思“东林”自然“怀我 师” ;求仕进而不能,遂使壮志衰颓;流落秦中,穷愁潦倒;感凉风、闻蝉声而“益悲” 。这 种写法,有如画中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而读来并不感到抽象,反而觉得 诗人的率真,诗风的明朗。 (李景白)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这首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 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桐庐江为钱塘江流 经桐庐县一带的别称。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诗人伫立

而 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 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 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象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接下去“风 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 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 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可以 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 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 同时还必然有置身于 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 都蕴含其中了。

诗人何以在宿桐庐江时有这样的感受呢?“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建德当时为桐 庐邻县,这里即指桐庐江流境。维扬,扬州的古称。按照诗人的诉说,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 是自己的故乡, “虽信美而非吾士” ,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 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 江夜流,把自己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说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恐怕是不够的。孟浩然出游吴越,是他 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 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 “山水寻吴越, 风尘厌洛京” ( 《自 洛之越》, ) 这种漫游, 就不免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的情绪。 然而在诗中, 诗人只淡淡地把 “愁” 说成是怀友之愁,而没有往更深处去揭示。这可以看作孟浩然写诗“淡”的地方。孟浩然作 诗,原是“遇思入咏” ,不习惯于攻苦着力的。然而,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 好处的。一方面,对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朋友自会了解。另一方面,如果真 把那种求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破坏诗所给人的 清远的印象。 除了感情的表达值得我们注意以外, 诗人在用笔上也有轻而淡的一面。 全诗读起来只有 开头两句“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中的“愁”“急”二字给人以经营锤炼的感觉,其余 、 即不见有这样的痕迹。特别是后半抒情,更象是脱口而出,跟朋友谈心。但即使是开头的经 营,看来也不是追求强刺激,而是为了让后面发展得更自然一些,减少文字上的用力。因为 这首诗,根据诗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 ,写不好可能使上下分离,前面是“宿” ,下面是 “寄” ,前后容易失去自然的过渡和联系。而如果在开头不顾及后面,单靠后面来弥补这种 联系,肯定会分外显得吃力。现在头一句着一个“愁”字,便为下面作了张本。第二句写沧 江夜流,着一“急”字,就暗含“客心悲未央”的感情,并给传泪到扬州的想法提供了根据。 同时,从环境写起,写到第四句,出现了“月照一孤舟” ,这舟上作客的诗人所面临的环境 既然是那样孤寂和清峭, 从而生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的想法便非常自然了。因此, 可以说这首诗后面用笔的轻和淡,跟开头稍稍用了一点力气,是有关系的。没有开头这点代 价,后面说不定就要失去浑成和自然。 孟浩然写诗, “遇思入咏” ,是在真正有所感时才下笔的。诗兴到时,他也不屑于去深深 挖掘,只是用淡淡的笔调把它表现出来。那种不过分冲动的感情,和浑然而就的淡淡诗笔, 正好吻合,韵味弥长。这首诗也表现了这一特色。 (余恕诚)

早寒有怀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是一首抒情诗。 根据诗的内容看, 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 当时正是秋季, 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 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 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 明季节。 木叶渐脱, 北雁南飞, 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 但是单说秋, 还不能表现出 “寒” , 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 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 (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 ) 何况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呢!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 免油然而生。 “襄水” ,亦即“襄河” 。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 “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 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 ,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 下游相比) ,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

透露出思乡的情绪。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 “乡泪客中尽” ,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自己这样思乡,而且 家人也在想望着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 。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 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迷津欲有问” ,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 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 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 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 ,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 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 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本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

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 “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 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最后又以景作结, 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 黄昏江景中了。 (李景白)

留别王维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 。这首 诗便是临行前留给王维的,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 第一联写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 “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 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 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一个落第士子, 又有谁来理睬, 又有谁来陪伴? 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考虑到返 回故乡了, “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 “芳草”一词,来自《离骚》 ,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 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 “欲寻芳草去” ,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 “惜与故人违” ,表明了他 同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 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

,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 酸之泪。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 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一个“稀”字,准确地 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 就是由于这两句, 使得全诗才具有一种强烈的怨怼、 愤懑的气氛。 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 起共鸣。如果再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 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只是由于体验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表明了归隐的坚决。 “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 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 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 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 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李景白)

与诸子登岘首 与诸子登岘首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 ,羊 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 “自有宇宙,便有此山, 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 ”羊祜生前有政绩,死 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 “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作者登上岘首山,见 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 及人们的生老病死、 悲欢离合, 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 有谁没有感觉到呢?寒来暑往, 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又有谁没有感觉到呢?首联凭空落笔,似不着题, 却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 第二联紧承第一联。 “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 “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作者 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 第三联写登山所见。 “浅”指水,由于“水落” ,鱼

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 : “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 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 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羊公碑尚在” ,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 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 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 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 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 ,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 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这首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 情,这就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 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 “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这首诗的确有如 此情趣。 (李景白)

晚泊浔阳望庐山 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这首诗色彩淡素,浑成无迹,后人叹为“天籁”之作。上来四句,颇有气势,尺幅千里, 一气直下。诗人用淡笔随意一挥,便把这江山胜处的风貌勾勒出来了,而且还传递了神情。 试想在那千里烟波江上, 扬帆而下, 心境何等悠然。 一路上也未始无山, 但总不见名山, 直到船泊浔阳城下,头一抬,那秀拔挺出的庐山就在眼前突兀而起, “啊,香炉峰,这才见 到了你,果然名不虚传! ”四句诗,一气呵成,到“始”字轻轻一点,舟中主人那欣然怡悦 之情就显示出来了。 香炉峰是庐山的秀中之秀, 在不少诗人的歌咏中常见它美好的身影。 “日照香炉生紫烟” (李白《望庐山瀑布》,在李白笔下,香炉峰青铜般的颜色,被红日映照,从云环雾绕中透 ) 射出紫色的烟霞,这色彩何等浓丽。 李白用的是七彩交辉的浓笔, 表现出他热烈奔放的激情和瑰玮绚烂的诗风。 而此时的孟 浩然只是怡悦而安详地观赏,领略这山色之美。因而他用的纯乎是水墨的淡笔,那么含蓄、 空灵。从悠然遥望庐山的神情中,隐隐透出一种悠远的情思。 诗人以上半首叙事,略微见景,稍带述情,落笔空灵;下半首以情带景,情是内在的, 他又以空灵之笔来写,确如昔

人评曰: “一片空灵” 。 香炉峰烟云飘逸,远“望”着的诗人,神思也随之悠然飘忽,引起种种遐想。诗人想起 了东晋高僧慧远,他爱庐山,刺史桓伊为他在这里建造了一座禅舍名“东林精舍” 。据云那 处所是: “洞尽山美,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清泉环阶,白云满室。 ”到这儿来 的人都感到“神清而气肃” 。这地方如此清幽,使人绝弃尘俗,当然也是为那些山林隐逸之 士所向往的了。孟浩然是一位“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李白《赠孟浩然》 )的人物,所 以他那“永怀尘外踪”的情怀是不难理解的。 诗人在遐想,深深怀念这位高僧的尘外幽踪,这时,夕阳斜照,忽然隐隐约约听到从远 公安禅之地的东林寺里传来阵阵钟声,东林精舍近在眼前,而远公早作古人,高人不见,空 闻钟声,心中不禁兴起一种无端的怅惘。 “空”字情韵极为丰富。这儿是倒装句法,应该是 先闻东林之钟然后得知精舍已“近” 。这一结余音袅袅,含有不尽之意。且点出东林精舍, 正是作者向往之处。 “日暮”二字说明闻钟的时刻, “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气氛,加深 了深远的意境;同时,也是点题。 这首诗,诗人写来毫不费力,真有“挥毫落纸如云烟”之妙。诗人写出了“晚泊浔阳” 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倾羡。然而尽管“精舍”很“近” ,诗人却不 写登临拜谒,笔墨下到“空闻”而止, “望”而不即,悠然神远。难怪主“神韵”说的清人 王士禛极为赞赏此诗,把它与李白诗“牛渚西江夜”并举,用以说明司空图《诗品》中所谓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境,还说: “诗至此,色相俱空,真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

(钱仲联徐永端)

题义公禅房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这是一首题赞诗,也是一首山水诗。义公是位高僧,禅房是他坐禅修行的屋宇。这诗通 过描写义公禅房的山水环境,衬托出义公的清德高风,情调古雅,潇洒物外,而表现自然明 快,词句清淡秀丽,是孟诗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禅寂”是佛家语,佛教徒坐禅入定,思惟寂静,所谓“一心禅寂,摄诸乱恶”《维摩 ( 诘经》。义公为了“习禅寂” ) ,在空寂的山里修筑禅房, “依空林”点出禅房的背景,以便自 如地转向中间两联描写禅房前景。 禅房的前面是高雅深邃的山景。 开门正望见一座挺拔秀美的山峰, 台阶前便与一片深深 的山谷相连。人到此地,瞻仰高峰,注目深壑,自有一种

断绝尘想的意绪, 神往物外的志趣。 而当雨过天晴之际,夕阳徐下时分,天宇方沐,山峦清净,晚霞夕岚,相映绚烂。此刻,几 缕未尽的雨丝拂来,一派空翠的水气飘落,禅房庭上,和润阴凉,人立其间,更见出风姿情 采,方能体味义公的高超眼界和绝俗襟怀。 描写至此,禅房山水环境的美妙,义公眼界襟怀的清高,都已到好处。然而实际上,中 间二联只是描写赞美山水,无一字赞人。因此,诗人再用一笔点破,说明写景是写人,赞景 以赞人。不过诗人不是直白道破,而是巧用佛家语。 “莲花”指通常所说的“青莲” ,是佛家 语,其梵语音译为“优钵罗” 。青莲花清净香洁,不染纤尘,佛家用它比喻佛眼,所谓菩萨 “目如广大青莲花”《法华妙音品》。这两句的含意是说,义公选取了这样美妙的山水环境 ( ) 来修筑禅房,可见他具有佛眼般清净的眼界,方知他怀有青莲花一样纤尘不染的胸襟。这就 点破了写景的用意,结出了本诗的主题。

作为一首题赞诗,诗人深情赞美了一位虔诚的和尚,也有以寄托诗人自己的隐逸情怀。 作为一首山水诗,诗人以清词丽句,素描淡抹,写出了一帧诗意浓厚的山林晚晴图。空林一 屋,远峰近壑,晚霞披洒,空翠迷蒙,自然幽雅,风光闲适,别有一种生意,引人入胜,至 今仍不失为精品。 (倪其心)


相关内容

  • 唐诗鉴赏辞典(五)
  • 唐诗鉴赏辞典(五) 古诗鉴赏 2010-07-15 19:15:33 阅读1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唐诗鉴赏辞典(五) 李华<春行即兴>鉴赏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鉴赏              岑参<春梦>鉴赏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 经典诗词饱览 ,背后故事飘香!(下)
  • 风流才子杜牧的诗与故事 帝王的诗词,当然不简单 唐朝女性爱低胸装,有诗文作证! 宋朝十一位女词人 趣谈苏东坡的哲理诗 柳宗元:大起大落的"名门之后" 唐朝诗人宋之问的悲剧:卷入政治漩涡的牺牲品 孟浩然:白驴王子风流记 唐伯虎在孤独和忧郁中死去 诗者:文学桂冠之明珠 鹧鸪是只伤情鸟 ...

  • 唐诗鉴赏辞典 子夜吴歌 李白
  • 唐诗鉴赏辞典 子夜吴歌 李白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题一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这里所选是第三.四首.六朝乐府<清商曲 ...

  • 唐诗鉴赏辞典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 唐诗鉴赏辞典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恰如刘熙载所说:"画出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艺概.书概>) ...

  • 唐诗鉴赏辞典 三日寻李九庄 常建
  • 唐诗鉴赏辞典 三日寻李九庄 常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诗的题材很平常,内容也极单纯:三月三日这一天,乘船去寻访一位家住溪边的朋友李某("九"是友人的排行).头一句写这次行程的出发点──杨林东渡头的景物.顾名思义,可以想见这个小小的渡 ...

  • 唐诗鉴赏辞典 后宫词 白居易
  • 唐诗鉴赏辞典 后宫词 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这首诗是代宫人所作的怨词.前人曾批评此诗过于浅露,这是不公正的.诗以自然浑成之语,传层层深入之情,语言明快而感情深沉,一气贯通而绝不平直. 诗的主人公是一位不幸的宫女.她一心盼望君王的临幸而终未盼得,时 ...

  • 唐诗鉴赏辞典 早寒有怀 孟浩然
  • 唐诗鉴赏辞典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是一首抒情诗.根据诗的内容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 ...

  • 唐诗鉴赏辞典 望驿台 白居易
  • 唐诗鉴赏辞典 望驿台 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元和四年(809)三月,元稹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东川按狱,往来鞍马间,写下<使东川>一组绝句.稍后,白居易写了十二首和诗,<望驿台>便是其中一首. 元稹<望驿台>云:& ...

  • 唐诗鉴赏辞典 和袭美春夕酒醒 陆龟蒙
  • 唐诗鉴赏辞典 和袭美春夕酒醒 陆龟蒙 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 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这是一首闲适诗."闲适诗"的特点,向例是以自然闲散的笔调写出人们无牵无挂的悠然心情,写意清淡,但也反映了生活的一个方面.同时,有些佳作,在艺术上不乏可资借鉴之处." ...

  • 唐诗鉴赏辞典 采桑女 唐彦谦
  • 唐诗鉴赏辞典 采桑女 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据<唐会要>记载,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六月的一项制命说:"诸县夏税折纳绫.绢.絁.绸.丝.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