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第二课时教案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了《穷人》的第一段。

描述画面,带入情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着托尔斯泰爷爷到海边的渔家小屋里,听到了夜深人静时海上狂风的怒吼,波涛的轰鸣,而渔夫起早出海打鱼到深夜还没回来,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小屋里焦急地等待着,等待着,可是始终没有见到丈夫的影子。桑娜再也坐不住了,提着灯到海边,可是天太黑,什么也看不见。后来,却让桑娜看到了一幅令人揪心的画面——那是怎么样的画面呢?请打开课本。

二、引读谈话,导入西蒙场景。

师(引):风掀起她的围巾,卷着被挂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于是,桑娜想起了—— 生(读):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 ‛

师(引):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可是没人答应。于是,她又想——

生(读):‚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师(启):同学们,从刚才老师与你们的交流中,你对桑娜有什么认识? 生(谈)…… 师(导):是啊,往往越是穷人,越是善良!让我们跟随着桑娜,走进西蒙的小屋——桑娜,还有你们,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谁能以朗读来描述这个画面?(指名朗读)

师(导):看了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想,请联系有关语句说说。 生(谈)

师(随机提示):提示:这个细节,使我们很自然地想象到在西蒙生命的最后一刻,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那情景你能想象到吗?生(想象描述)

师(结):是啊,西蒙的家境,让人同情;西蒙的不幸,让人揪心;西蒙的孩子,真让人特别心疼啊!让我们以深深的怜惜之情朗读这一段。(学生齐读)

三、解读桑娜行为和心理,体会桑娜品质。

1、过渡:读到这儿,我们都为孩子担忧,没有父亲,又失去了母亲,他们怎么生活下去呢?

2、强调指出:啊,是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头巾裹好,抱回家里。 学到这儿,老师出一个小练习,考考你们有没有把上下文看懂。

出示:桑娜( )把孩子抱回家。(表示她一下子拿定主意,态度很坚决。)

渲染:她有没有想,家里多了两张嘴,吃饭更困难?(没有) 她有没有想,把人家的孩子抱回家,自己的孩子会更苦?(也没有) 她有没有想家里七口人如今变成九口人,丈夫会更苦?(也没有) 有没有想到这样她自己会更苦,(更没有) 这些都没有想。

师:对,桑娜毫不犹豫地把孩子抱回家,她没有迟疑,是抱回家呢,还是不抱回家。所以书上说:‚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指点:她只知道要这样做,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再强调‚非这样做不可‛。从这里可以看出穷人的本色,一心想着别人,而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困难。

指导朗读。

3、你们看,她把两个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这时,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个画面:桑娜不安地坐在床前,身后的帐子里睡着七个孩子。(稍定,让学生想象一

下那动人的情景。) 这时桑娜有些害怕了,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显出了她心里很不平静。

(忐忑不安)

她为什么这样地不安,哪一句话是最主要的?(‚这不是闹着玩的‛) 为什么说‚这不是闹着玩的‛呢?(‚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他‛是谁,后面省略了,你们能给她补上吗? 所以她说‚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指导朗读) 此时的桑娜,希不希望丈夫回来?从哪里看出来?(‚是他来啦?不,还没来!……‛)桑娜是那么渴望丈夫回来,所以文中说,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但是她想到丈夫可能会责怪她,所以又害怕丈夫回来,这种矛盾的心情我们该怎么读?

这段话用了几个省略号?(5个)这五个省略号把桑娜不安矛盾的心理串了起来。你们发现了没有,在这段的末尾,省略号变成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桑娜矛盾的心理此时已经变得坚定,她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这两个可怜的孩子。)(指导朗读)

四、品读对话,再次体会穷人的品质。

1、过渡:就这样,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不安地等待着丈夫的回来。渔夫回来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同学们默读12到27自然段渔夫与桑娜的对话,看看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

2、生默读,体会。

3、汇报。

预设: (1)、‚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说明桑娜此时不安的心情。)

(2)、‚两人沉默了一阵。‛‚……桑娜沉默了。‛(指导学生理解两次‚沉默‛的原因,让学生理解到桑娜的善良。)

(3)、渔夫说的那段话。(从‚皱起眉、严肃、忧虑‛说明渔夫内心慎重的考虑,充满了同情, ‚得‛说明渔夫说话时的坚定,‚熬‛字说明不仅是桑娜,渔夫也有一颗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心。)

五、拓展延伸。 ‚‘你瞧,他们在里啦’桑娜拉开帐子。‛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请展开想象,渔夫和桑娜收留了两个孩子后结果会怎样?请写下来。

六、总结。 1、归纳写法。 文章主要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了渔夫和桑娜的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的品质。

2、总结,回应课题。 让我们记住这些可爱的穷人吧,记住穷人们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高尚品质吧! [板书设计] 9 穷人

桑娜(勤劳 善良 有同情心) 渔夫

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环境、人物对话、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了《穷人》的第一段。

描述画面,带入情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着托尔斯泰爷爷到海边的渔家小屋里,听到了夜深人静时海上狂风的怒吼,波涛的轰鸣,而渔夫起早出海打鱼到深夜还没回来,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小屋里焦急地等待着,等待着,可是始终没有见到丈夫的影子。桑娜再也坐不住了,提着灯到海边,可是天太黑,什么也看不见。后来,却让桑娜看到了一幅令人揪心的画面——那是怎么样的画面呢?请打开课本。

二、引读谈话,导入西蒙场景。

师(引):风掀起她的围巾,卷着被挂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于是,桑娜想起了—— 生(读):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 ‛

师(引):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可是没人答应。于是,她又想——

生(读):‚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师(启):同学们,从刚才老师与你们的交流中,你对桑娜有什么认识? 生(谈)…… 师(导):是啊,往往越是穷人,越是善良!让我们跟随着桑娜,走进西蒙的小屋——桑娜,还有你们,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谁能以朗读来描述这个画面?(指名朗读)

师(导):看了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想,请联系有关语句说说。 生(谈)

师(随机提示):提示:这个细节,使我们很自然地想象到在西蒙生命的最后一刻,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那情景你能想象到吗?生(想象描述)

师(结):是啊,西蒙的家境,让人同情;西蒙的不幸,让人揪心;西蒙的孩子,真让人特别心疼啊!让我们以深深的怜惜之情朗读这一段。(学生齐读)

三、解读桑娜行为和心理,体会桑娜品质。

1、过渡:读到这儿,我们都为孩子担忧,没有父亲,又失去了母亲,他们怎么生活下去呢?

2、强调指出:啊,是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头巾裹好,抱回家里。 学到这儿,老师出一个小练习,考考你们有没有把上下文看懂。

出示:桑娜( )把孩子抱回家。(表示她一下子拿定主意,态度很坚决。)

渲染:她有没有想,家里多了两张嘴,吃饭更困难?(没有) 她有没有想,把人家的孩子抱回家,自己的孩子会更苦?(也没有) 她有没有想家里七口人如今变成九口人,丈夫会更苦?(也没有) 有没有想到这样她自己会更苦,(更没有) 这些都没有想。

师:对,桑娜毫不犹豫地把孩子抱回家,她没有迟疑,是抱回家呢,还是不抱回家。所以书上说:‚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指点:她只知道要这样做,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再强调‚非这样做不可‛。从这里可以看出穷人的本色,一心想着别人,而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困难。

指导朗读。

3、你们看,她把两个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这时,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个画面:桑娜不安地坐在床前,身后的帐子里睡着七个孩子。(稍定,让学生想象一

下那动人的情景。) 这时桑娜有些害怕了,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显出了她心里很不平静。

(忐忑不安)

她为什么这样地不安,哪一句话是最主要的?(‚这不是闹着玩的‛) 为什么说‚这不是闹着玩的‛呢?(‚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他‛是谁,后面省略了,你们能给她补上吗? 所以她说‚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指导朗读) 此时的桑娜,希不希望丈夫回来?从哪里看出来?(‚是他来啦?不,还没来!……‛)桑娜是那么渴望丈夫回来,所以文中说,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但是她想到丈夫可能会责怪她,所以又害怕丈夫回来,这种矛盾的心情我们该怎么读?

这段话用了几个省略号?(5个)这五个省略号把桑娜不安矛盾的心理串了起来。你们发现了没有,在这段的末尾,省略号变成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桑娜矛盾的心理此时已经变得坚定,她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这两个可怜的孩子。)(指导朗读)

四、品读对话,再次体会穷人的品质。

1、过渡:就这样,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不安地等待着丈夫的回来。渔夫回来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同学们默读12到27自然段渔夫与桑娜的对话,看看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

2、生默读,体会。

3、汇报。

预设: (1)、‚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说明桑娜此时不安的心情。)

(2)、‚两人沉默了一阵。‛‚……桑娜沉默了。‛(指导学生理解两次‚沉默‛的原因,让学生理解到桑娜的善良。)

(3)、渔夫说的那段话。(从‚皱起眉、严肃、忧虑‛说明渔夫内心慎重的考虑,充满了同情, ‚得‛说明渔夫说话时的坚定,‚熬‛字说明不仅是桑娜,渔夫也有一颗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心。)

五、拓展延伸。 ‚‘你瞧,他们在里啦’桑娜拉开帐子。‛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请展开想象,渔夫和桑娜收留了两个孩子后结果会怎样?请写下来。

六、总结。 1、归纳写法。 文章主要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了渔夫和桑娜的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的品质。

2、总结,回应课题。 让我们记住这些可爱的穷人吧,记住穷人们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高尚品质吧! [板书设计] 9 穷人

桑娜(勤劳 善良 有同情心) 渔夫

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环境、人物对话、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相关内容

  • [穷人]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 <穷人>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河南省商丘市 民权县老颜集乡中心小学 李孝华 思路综述: <穷人>是十九世纪俄国著名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著名小小说.文章以桑娜的心理活动为线索,记叙了桑娜和渔夫收养西蒙的两个遗孤的事.表现了沙皇统治下穷苦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了沙俄社会的黑暗与 ...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第二课时教案
  • 注:标题四号黑体 内容小四宋体 行距为单倍行距 小学( 语文 )第( 十一 备课 春 风 送 人 暖 )册< 十一 >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第 2 课时 教 1.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苦人的高尚品德. 目 3. ...

  • 月光曲教案(第一课时)
  • <月光曲>第一课时 龙村中心小学 执教:王桂仙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的创作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艺术家. 2. 认写11个生字,理解"幽静,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在文中的意思. 3.研读课文,体会两次感动. ...

  • [穷人]集体备课教案评课记录4
  • <穷人>(初稿)集体备课教案评课记录 教学内容: <穷人> 时间:2013.9.15 备课组长:xx x 主备人 :xxx 材料整理 :xxx 参与人员 全体课题组教师 课题组教师意见或建议: xxx:xxx老师备的是<穷人>学生能通过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桑娜和渔 ...

  •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教案
  •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教案 课题:<穷人> 课型:阅读新授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内容,感知"穷".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查阅托尔斯泰的 ...

  • 穷人的教学反思(共8篇)
  • 篇一:穷人教学反思 <穷人>教学反思 冼村小学 凤翠芳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在本文的教学上,我力求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 德.首先,我在教学开始时采用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 ...

  • [人物描写之语言描写]教案
  • <人物描写之语言描写>教案 教学目标:语言描写要个性化.生活化,以传神的细节,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品味并构思传神的细节 教学方法:指导与训练相结合.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吕叔湘曾经这样说:"语言也就是说话.&q ...

  • 二年级.一件好事的教案doc
  • 二年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规范地书写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使别人快乐,自己也能感受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使别人快乐,自己也能感受快乐. 教学难点: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学习并积累课文中的词语. 教学准备:课件.故事书 教学过 ...

  • 24课金钱的魔力的教案
  • 24*金钱的魔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魔力.通融.刻薄.武断.熔岩.窘况.阔佬.撵跑.雅致.考究.妙不可言.十全十美"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着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