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家电市场到底最缺啥?

中国家电市场当下最缺啥?当我抛出这个问题时,脑海中就浮现了很多答案:缺好产品、缺高利润、缺大需求、缺乏厚资源。但这些统统都不是当下最缺的。很多家电厂商对于这一问题也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或许各有各的苦衷吧!

文剑||撰稿

多年来,我都不太理解,为什么国人总喜欢不远千里、万里去日韩欧美国家背回一台台家电产品。

后来慢慢发现,中国家电不只是在精益制造和品质制造上,与上述国家的家电同行存在差距。更为重要的是在打造好产品的道路上,中国家电企业缺乏坚持、坚守和持续性。很容易受到外部市场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的变化而波动。由此也就造成很多家电企业的产品质量是时好时坏、跌宕起伏、变化莫测。

其实对于当前的中国家电产业,特别是行业里的众多家电企业和商家来说,最为缺乏的不是资源、消费需求,而是来自于大量用户持续而长期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而且最近十年以来,这种信任感并没有随着中国家电产业规模的持续做大,中国千亿家电俱乐部企业数量的增多得到改善。反而是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对于本土家电企业在高端精品上的品牌和产品信任感,缺乏显著提升。

相信这也是很多家电厂商会思考的问题。这种不信任感越来越多,成为正在谋求向高端转型的不少中国家电巨头们感到迷茫和无助的地方:

明明我的电饭煲丝毫不比日本的差,为什么很多人还是要从日本背回电饭煲。明明我的空调、冰箱已经做到全球规模最大,但是很多人选择高端产品是还会想到西门子、三菱电机。甚至我的生产线上贴牌某个洋品牌的空调、冰箱,一出厂人家可以卖3000块而我只能卖1500元。

的确在家电企业提出的这些问题背后,其实自己早就找到了答案。因为我们对于质量的坚守、对于产品品质的信仰,对于产品工艺的执著,对于用户的尊重,离不少外资洋家电企业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即便是一条生产线、一班生产线员工生产的中外企业两家产品,实际上对于产品品质、工艺和细节的苛求和保障也是有差异的。中国的家电工厂永远都是“差不多就行了”,而人家的要求是“这么做绝对不行”。很多时间,一些本土家电企业拿到了外资洋品牌的订单,往往是要付出比自家家电生产制造多一倍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这就是差距,也是隐藏在大量中国消费者对于中外家电产品不同信任感的症结所在。

从市场层面来看,过去多年以来,支撑中国家电企业快速扩张和发展的是大量中低端产品,甚至是次品需求井喷式增长。至今,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市场上,杂牌还比大品牌要卖的多、卖的好。这主要是低层次的市场需求在驱动,再配合当地商家的主推和主卖。

如今这种中低端的消费需求,特别那种家电不用太好,“只要能用就行”消费需求,已经出现大幅度的衰减。很多新成长起来的消费群体,以及面临二次更新换代的消费需求,其追求正在变成“希望买一台性能更好、款式更新、技术更牛”好家电。这个时候,如果中国企业还继续将重心和资源放到中低端产品,特别是超低价的次品、入门级产品推广和市场引爆上,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从消费心理来看,实际上中国家电市场在经历温饱阶段的发展之后,开始慢慢迎来了小康和富裕生活。很多刚刚富起来的中国消费群体,普遍都存在着一种“炫富”心理,都希望可以在各个方面享受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冯小刚导演的《大腕》有一段对中国式富豪心理状态的描述: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这种心理在家电市场也存在,甚至很严重。中国家电产业发展起步,就是在日本、欧美家电企业的驱动下建立和。所以长期以来中国人对于洋家电品牌,特别是日本的索尼、松下、大金、三菱电机,德国的西门子等洋品牌都存在着非常高的信任度。当然,这种信任从一开始可能是盲目跟风心理作祟。但最终吸引他们的还是洋品牌产品的可靠与稳定性能。

所以当前中国家电市场真正缺乏的不是消费力减弱,也不是相关家电企业缺乏把握和刺激消费需求的能力,真正缺乏的是消费者对于国产品牌,特别是在高端家电的信任和信心。这也正是近年来国人跑到欧美日韩买原装进口家电的症结所在。

最近两年来,不少国内家电企业负责人都已经认识到问题所在,开始谋求以打造高品质精品家电为核心目的转型与升级。通过扎扎实实做好每一台家电产品的品质和性能,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赢得消费者的口碑。但是这毕竟需要时间,还需要外部市场环境的配合。

可以面对当前的市场竞争需求,基于企业过去一直以来的市场操作惯性,很多中国企业对于高品质家电产品的制造研发能力存在,但是却没有很好地坚持与坚守。说白了,像欧美日那样的高品质家电,中国企业不是不能造,而是没有办法坚持不懈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很多时候同行一打价格战,就逼着自己的生产体系开始采取松懈的管理体系。甚至为了提升在低端市场竞争的价格优势,很多时候不得不采取更换材料、减少工序等手段,来打造所谓的定制产品。

如果只是三心二意,甚至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地去打造精品家电,中国家电产业永远不会找到自己在“去大规模化和低成本”竞争优势之后的发展新通道。站在家电企业和商家的角度来看,当前中国家电市场缺的东西有很多,好产品、高利润,甚至是新模式、新道路,和持续的大需求。但这些都不是最缺的,而且都是可以在市场的动态竞争中优化和调配的。

唯有来自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是需要依靠家电厂商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付出和投入,真刀真枪地通过一台台持续高品质的家电产品和服务,慢慢建立和培养起来的。既急不得,也慢不得!

====

家电圈(cheaa007):中国家电业覆盖面最广、内容最专业、观点最鲜明的价值分享平台。欢迎评论!

====

中国家电市场当下最缺啥?当我抛出这个问题时,脑海中就浮现了很多答案:缺好产品、缺高利润、缺大需求、缺乏厚资源。但这些统统都不是当下最缺的。很多家电厂商对于这一问题也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或许各有各的苦衷吧!

文剑||撰稿

多年来,我都不太理解,为什么国人总喜欢不远千里、万里去日韩欧美国家背回一台台家电产品。

后来慢慢发现,中国家电不只是在精益制造和品质制造上,与上述国家的家电同行存在差距。更为重要的是在打造好产品的道路上,中国家电企业缺乏坚持、坚守和持续性。很容易受到外部市场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的变化而波动。由此也就造成很多家电企业的产品质量是时好时坏、跌宕起伏、变化莫测。

其实对于当前的中国家电产业,特别是行业里的众多家电企业和商家来说,最为缺乏的不是资源、消费需求,而是来自于大量用户持续而长期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而且最近十年以来,这种信任感并没有随着中国家电产业规模的持续做大,中国千亿家电俱乐部企业数量的增多得到改善。反而是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对于本土家电企业在高端精品上的品牌和产品信任感,缺乏显著提升。

相信这也是很多家电厂商会思考的问题。这种不信任感越来越多,成为正在谋求向高端转型的不少中国家电巨头们感到迷茫和无助的地方:

明明我的电饭煲丝毫不比日本的差,为什么很多人还是要从日本背回电饭煲。明明我的空调、冰箱已经做到全球规模最大,但是很多人选择高端产品是还会想到西门子、三菱电机。甚至我的生产线上贴牌某个洋品牌的空调、冰箱,一出厂人家可以卖3000块而我只能卖1500元。

的确在家电企业提出的这些问题背后,其实自己早就找到了答案。因为我们对于质量的坚守、对于产品品质的信仰,对于产品工艺的执著,对于用户的尊重,离不少外资洋家电企业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即便是一条生产线、一班生产线员工生产的中外企业两家产品,实际上对于产品品质、工艺和细节的苛求和保障也是有差异的。中国的家电工厂永远都是“差不多就行了”,而人家的要求是“这么做绝对不行”。很多时间,一些本土家电企业拿到了外资洋品牌的订单,往往是要付出比自家家电生产制造多一倍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这就是差距,也是隐藏在大量中国消费者对于中外家电产品不同信任感的症结所在。

从市场层面来看,过去多年以来,支撑中国家电企业快速扩张和发展的是大量中低端产品,甚至是次品需求井喷式增长。至今,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市场上,杂牌还比大品牌要卖的多、卖的好。这主要是低层次的市场需求在驱动,再配合当地商家的主推和主卖。

如今这种中低端的消费需求,特别那种家电不用太好,“只要能用就行”消费需求,已经出现大幅度的衰减。很多新成长起来的消费群体,以及面临二次更新换代的消费需求,其追求正在变成“希望买一台性能更好、款式更新、技术更牛”好家电。这个时候,如果中国企业还继续将重心和资源放到中低端产品,特别是超低价的次品、入门级产品推广和市场引爆上,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从消费心理来看,实际上中国家电市场在经历温饱阶段的发展之后,开始慢慢迎来了小康和富裕生活。很多刚刚富起来的中国消费群体,普遍都存在着一种“炫富”心理,都希望可以在各个方面享受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冯小刚导演的《大腕》有一段对中国式富豪心理状态的描述: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这种心理在家电市场也存在,甚至很严重。中国家电产业发展起步,就是在日本、欧美家电企业的驱动下建立和。所以长期以来中国人对于洋家电品牌,特别是日本的索尼、松下、大金、三菱电机,德国的西门子等洋品牌都存在着非常高的信任度。当然,这种信任从一开始可能是盲目跟风心理作祟。但最终吸引他们的还是洋品牌产品的可靠与稳定性能。

所以当前中国家电市场真正缺乏的不是消费力减弱,也不是相关家电企业缺乏把握和刺激消费需求的能力,真正缺乏的是消费者对于国产品牌,特别是在高端家电的信任和信心。这也正是近年来国人跑到欧美日韩买原装进口家电的症结所在。

最近两年来,不少国内家电企业负责人都已经认识到问题所在,开始谋求以打造高品质精品家电为核心目的转型与升级。通过扎扎实实做好每一台家电产品的品质和性能,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赢得消费者的口碑。但是这毕竟需要时间,还需要外部市场环境的配合。

可以面对当前的市场竞争需求,基于企业过去一直以来的市场操作惯性,很多中国企业对于高品质家电产品的制造研发能力存在,但是却没有很好地坚持与坚守。说白了,像欧美日那样的高品质家电,中国企业不是不能造,而是没有办法坚持不懈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很多时候同行一打价格战,就逼着自己的生产体系开始采取松懈的管理体系。甚至为了提升在低端市场竞争的价格优势,很多时候不得不采取更换材料、减少工序等手段,来打造所谓的定制产品。

如果只是三心二意,甚至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地去打造精品家电,中国家电产业永远不会找到自己在“去大规模化和低成本”竞争优势之后的发展新通道。站在家电企业和商家的角度来看,当前中国家电市场缺的东西有很多,好产品、高利润,甚至是新模式、新道路,和持续的大需求。但这些都不是最缺的,而且都是可以在市场的动态竞争中优化和调配的。

唯有来自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是需要依靠家电厂商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付出和投入,真刀真枪地通过一台台持续高品质的家电产品和服务,慢慢建立和培养起来的。既急不得,也慢不得!

====

家电圈(cheaa007):中国家电业覆盖面最广、内容最专业、观点最鲜明的价值分享平台。欢迎评论!

====


相关内容

  • 第三方物流--待发育的市场
  • 第三方物流--待发育的市场 邬跃 物流,两年前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还是很陌生的一个词,近来随着各种物流会议的召开,一股物流热瞬间在国内传播开来.究其原因,皆缘于当今企业,要想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立足与发展,必须不断地寻求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力.而随着中国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竞争的重点已经由外部的价格 ...

  • 对格力,对董明珠,我们始终怀着一颗敬畏之心
  • 提到格力,大家不自觉的就会想到董明珠."格力"对于董明珠的个人烙印非常之深. 1990年,董明珠加入海利(格力的前身),格力空调从年产量仅两万台的亏损小厂,发展到如今产销量全球第一的家电龙头:从单一生产空调的企业,发展成多元化的国际化家电企业,成长过程历历在目.尤其在董明珠担任董 ...

  • 京东\国美\苏宁烽烟战国下的三足鼎立
  • 如今,网购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从网友的购物账单来看,消费范围大到电器.手机.电子产品,小到卫生纸.睫毛刷.话费充值等杂七杂八.无奇不有,然而这其中家电网购还属于网购中较为年轻的一种.国美电器控股库巴网,京东商城急速扩张,苏宁的加入让家电网购市场格局步入"战国时代",形成" ...

  • 汇通达徐秀贤:商业模式变革主导产业发展
  • 现在是中国家电产业的渠道通路近五年以来最为稳定的时候,每个企业在国内市场都构建了成熟而稳定的渠道体系并形成了泾渭分明的竞争区隔:现在也是中国家电产业渠道通路近五年以来变量因素最多的时候,每个品牌都在谋求新的渠道来丰富自身的通路平台由此而获得竞争地位的突破,每个渠道商也都在寻求更多的品牌资源丰富自身的 ...

  • 上市公司的融资手段案例
  • 陈氏国美:一个"被架空者"的拯救 这是他的办公室会客厅.他走过来坐在圆桌既定的一隅,那里从来都是他的专属座位,虚席以待. 事实上,正如你所想象的那样:一如既往的瘦高个,白衬衫,细框眼镜与花白头发,左手一支腕表.此外再无更多修饰.儒雅,克制,没有多余的动作.他说话时,征询的眼神不漏 ...

  • 京东商城的盈利模式
  • 京东商城展现了另一种可能. 过去4年里,京东以平均340%的复合增长率增长.但与此同时,4年来,京东的利润几乎为零.刘强东和他的京东,不断遭受质疑与拷问:一家高速扩张,却不赚钱的公司,能走多远? 在刘强东看来, 有关京东的未来,业界有两种预想. 一是,打败传统连锁零售,如国美.苏宁,成为新一代渠道之 ...

  • 家电企业产品结构如何升级
  • 当下的中国家电市场,家电企业必须升级产品结构以应对消费需求的转变.那么,全产品线家电企业如何选择产品升级顺序?专业化企业有哪些升级路径?>> 刚刚结束的博鳌论坛,热议的话题是中国原有增长模式到了尽头,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型不可避免,这也是新一届政府着力通过改革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中国宏 ...

  • 2016年智能家电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 2016年智能家电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家电品牌与家电卖场如火如荼地推进家电智能化的进程.产品智能化大潮轰轰烈烈,那厢,消费者似乎对这些智能家居.家电并不"感冒". 2016年6月初,海尔厨房电器携手阿里巴巴集团旗下YunOS在北京发布了首款集视听娱乐美食于一体的云厨吸油烟机, ...

  • 大学生信仰调查报告
  • 公 民 信 仰 调 查 前言 信仰是道德存在的一种高级形式,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与崇拜经常联系在一起,但是与崇拜还有不同.概括地说,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信仰支柱体现着人生价值的可靠落实,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