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生命的延续.遗传变异与进化

专题四 生命的延续、遗传变异与进化

能力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 (2004年湖南师大附中第五次月考题)人的体细胞有23对同源染色体,在下列情况中,预料有多少条染色体

a. 初级精母细胞 b. 次级精母细胞 c. 精原细胞 d. 极体

A.a :46,b :23,c :23,d :46 B.a :23,b :46,c :23,d :23

C.a :46,b :23,c :46,d :23 D.a :23,b :23,c :46,d :23

解析:初级精母细胞是由精原细胞染色体复制后形成的,着丝点没有分开,染色体条数仍为46条,次级精母细胞只是初级精母细胞的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极体由次级卵母细胞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细胞形成,含23条染色体。

答案:C

2. 某一生物有四对染色体。假设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产生精细胞的过程中,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则这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正常精细胞和异常精细胞的比例为

A.1∶1 B.1∶2 C.1∶3 D.0∶4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精子形成过程的特点。但出题角度较新,因而也是对考生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和分析判断能力的考查。题干中某一生物有四对染色体是干扰信息,与解题无关。原始生殖细胞经复制形成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分别形成两个精细胞。若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同一极,则产生了两个异常的精细胞,而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正常分裂形成两个正常的精细胞,因此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可产生正常精细胞和异常精细胞的比例为1∶1。

答案:A

3. (2004年湖南师大附中第六次月考题)图1-4-2所示的四个细胞中,属于二倍体生物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A B

C D

图1-4-2

解析:由图可知A 、B 、C 、D 都是二倍体生物的细胞,C 中无同源染色体而有姐妹染色单体。所以C 为二倍体生物次级精母细胞。

答案:C

4. 西瓜的瓜子壳、西瓜的两片仁及大豆的豆荚壳,分别由下列哪项发育而来

A. 珠被、基细胞、子房壁 B. 子房壁、顶细胞、子房壁

C. 珠被、顶细胞、子房壁 D. 子房壁、基细胞、珠被

解析:①明确被子植物花的结构与果实形成的关系。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

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受精卵经一次分裂形成的顶细胞→球状胚体→胚;形成的基细胞→胚柄。②掌握西瓜子是西瓜的种子,西瓜子壳是种皮,由珠被发育而来,西瓜两片仁是子叶,由顶细胞发育而来,大豆的豆荚是果实,豆荚壳是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来。

答案:C

5. 用四倍体水稻作为母方、二倍体水稻(24条染色体)作为父方杂交产生的种子中,种皮细胞、胚细胞、胚乳细胞的染色体个数分别是

A.24、38、46 B.48、36、60

C.36、48、72 D.48、36、48

解析:二倍体水稻有24条染色体,作为父方产生的精子中染色体数为12条,四倍体水稻有48条染色体,作为母方产生的卵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种皮是由母方的珠被发育成的,珠被是体细胞,染色体数是48条,经有丝分裂产生种皮细胞中染色体数仍为48条。胚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精子染色体数为12条,卵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4条,受精卵的染色体数为36条。胚乳是由受精极核发育成的,一个精子(12)和两个极核(24×2=48)三者融为受精极核,其染色体数为60,胚乳细胞中染色体数即为60。

答案:B

6. 在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中,早期原肠胚的细胞从一个部位移植到另一个部位时,被移植的细胞能适应新的部位,并参与那里器官的形成。但如果在原肠胚的末期,把未来发育成蝾螈下肢的部分细胞移植到另一个蝾螈胚胎不长下肢的部分,将发育成一条多余的腿,这说明

A. 细胞是全能的 B. 原肠胚末期已出现了组织和器官的形成

C. 原肠胚已出现了三个胚层 D. 原肠胚末期出现了细胞分化

解析:现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已能在许多植物身上实现细胞的全能性。而继植物组织培养后,克隆绵羊的成功,证明动物细胞也具有全能性,但要表达是有条件的。原肠胚早期就出现了三个胚层,但细胞并未分化,原肠胚末期组织和器官并未形成,只是出现了细胞的分化,这样,在移植这种细胞后,它们将继续分化、发育成特定的组织或器官。

答案:D

7. (2004年柳州模拟题)蛙的受精卵发育至原肠胚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A. 细胞的总面积与总体积的比值逐渐增大

B. 细胞的数目增多,有机物的含量增加

C. 每个细胞的DNA 含量不断增加,全能性增高

D. 囊胚腔逐渐减小,形成原肠腔和羊膜

解析:本题考查了蛙的受精卵发育至原肠胚过程中DNA 总量、每个细胞的体积、所有细胞体积之和、有机物总量的变化趋势,出题角度较新颖,综合性强,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受精卵发育至囊胚过程中,由于卵裂,细胞数目增多,每个分裂形成的细胞都有一份DNA ,因此DNA 总量随时间的增长而增多;在卵裂过程中,细胞以几何级数不断分裂,每个细胞的体积随时间增长而减小;由于每个细胞的体积呈减小趋势,所以所有细胞体积之和、有机物总量不可能上升。

答案:A

8. (2004年3+X高考名校联考质检抽测题)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发生在下列哪些结构中

①线粒体 ②高尔基体 ③叶绿体 ④核糖体 ⑤中心体 ⑥细胞核

A. ②⑥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③④⑥ D. ①③⑤⑥

解析:DNA 双螺旋结构具有碱基互补配对,发生DNA 复制和转录形成RNA 以及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中有碱基互补配对,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中都有DNA 分子,核糖体内完成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C

9. (2004年全国理综四高考题,4)肺炎双球菌中的S 型具有多糖类荚膜,R 型则不具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培养R 型活细菌时加S 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能产生一些具荚膜的细菌

B. 培养R 型活细菌时加S 型细菌DNA 的完全水解产物,不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

C. 培养R 型活细菌时加S 型细菌的DNA ,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

D. 培养R 型活细菌时加S 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

解析:只有S 型细菌的遗传物质才可以使R 型细菌发生转化,表现出S 型细菌的某些性状,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S 型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而不是蛋白质或多糖类物质,也不是DNA 的完全水解产物。

答案:A

10.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

A. 在噬菌体DNA 的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

B. 在细菌DNA 的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

C. 在噬菌体DNA 的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

D. 在细菌DNA 的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

解析:当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注入到细菌细胞内的只有噬菌体DNA ,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 都是在噬菌体DNA 的指导下,用细菌的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合成。

答案:A

11. (2004年上海高考题,28)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DNA 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B.DNA 能自我复制

C.DNA 是遗传物质 D.DNA 能控制蛋白质合成

解析: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及得出的结论,能力要求B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侵入细胞体内的噬菌体DNA 不但能够复制,而且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形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在整个过程中,不能证明DNA 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答案:A

12. 已知一段双链DNA 中碱基的对数和腺嘌呤的个数,能否知道这段DNA 中4种碱基的比例和(A+C)∶(T+G)的比值

A. 能 B. 否

C. 只知道(A+C)∶(T+G)的比值 D. 只知道4种碱基的比例

解析:已知腺嘌呤A 的个数,等于已知T 的个数(A=T)。知道DNA 中碱基的对数,可以求出C+G的数目,也就可以求

出G 和C 的数目(G=C)。在双链DNA 中,(A+C)/(T+G)=1。

答案:A

13. 在含有4种碱基的DNA 区段中,有腺嘌呤a 个,占该区段全部碱基的比例为b ,则

A.b ≤0.5 B.b ≥0.5

C. 胞嘧啶为a (1/2b-1) D. 胞嘧啶为b (1/2b-1)

解析: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有A=T,C=G;A=a=T,A/(A+T+C+G)=b。可以得出:a/(2a+C+G)=b,G+C=a/b-2a ,故C=G=1/2(a/b-2a )=a(1/2b-1)。

答案:C

14. 用标记有15N 的一条双链DNA 分子,在标记有14N 的培养液中进行两次复制,其后代的DNA 分子单链中,含14N 和15N 的比值为

A.1∶1 B.2∶1 C.3∶1 D.4∶1

解析:如果DNA 分子复制的次数为n ,则后代的DNA 分子总数为2n 。又因为DNA 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因此8条DNA 单链中,除了两条来自亲代,标有15N 外,其余6条单链都是在标有14N 的培养液中,经过复制形成的。

答案:C

15.DNA 组成分析表明下列的相关比值中有一个可变的是

A.A/T B.G/C

C. (A+T)/(G+C) D. (A+G)/(T+C)

解析:双链DNA 分子中,A=T,C=G,A+G=T+C。所以,A/T=G/C=1,(A+G)/(T+C)=1。而C 项中(A+T)/(G+C)的值因DNA 分子种类的不同而变化。

答案:C

16. 已知一个蛋白质分子由2条肽链组成,连接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肽键共有198个,翻译成这个蛋白质分子的mRNA 中有A 和G 共200个,则转录成信使RNA 的DNA 分子中,最少有C 和T

A.400个 B.200个 C.600个 D.800个

解析: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数目等于肽键数目加上肽链条数,计算得出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为200个。至少的意思是不包括终止密码子,所以DNA 中6个碱基(三个碱基对)决定一个氨基酸,即有1200个碱基。根据碱基配对原则可知,A+G=T+C,故C+T=600个。如果按题意中mRNA 中有A 和G 共200个来计算,就会走弯路。

答案:C

17. (2004年上海高考题,33)红眼(R )雌果蝇和白眼(r )雄果蝇交配,F 1代全是红眼,自交所得的F 2代中有红眼雌果蝇121头,红眼雄果蝇60头,白眼雌果蝇0头,白眼雄果蝇59头。则F 2代卵中具有R 和r 及精子中具有R 和r 的比例是

A. 卵细胞:R ∶r =1∶1 精子:R ∶r =3∶1

B. 卵细胞:R ∶r =3∶1 精子:R ∶r =3∶1

C. 卵细胞:R ∶r =1∶1 精子:R ∶r =1∶1

D. 卵细胞:R ∶r =3∶1 精子:R ∶r =1∶1

解析:考查基因分离定律,能力要求B 。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是X R X R 、X r Y ,两者杂交得到的F 1,其

基因型是X X 、X Y ,F 1杂交,产生的后代基因型有4种,表现为红眼雌果蝇的是X R X R 、X R X r ,数量121只;红眼雄果蝇X R Y ,60只;白眼雄果蝇X r Y ,59只。根据基因型我们可以计算出后代产生的卵细胞和精子中R ∶r 的比例。

答案:D

18. (2004年广东高考题,17)对一对夫妇所生的两个女儿(非双胞胎)甲和乙的X 染色体进行DNA 序列的分析,假定DNA 序列不发生任何变异,则结果应当是

A. 甲的两条彼此相同、乙的两条彼此相同的概率为1

B. 甲来自母亲的一条与乙来自母亲的一条相同的概率为1

C. 甲来自父亲的一条与乙来自父亲的一条相同的概率为1

D. 甲的任何一条与乙的任何一条都不相同的概率为1

解析:考查性别与染色体传递情况,能力要求B 。根据性别决定可知,女性的两条X 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每个女儿的一条X 染色体,其DNA 的碱基序列不发生任何变异,说明两个女儿都从父亲那里获得了X 染色体。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选项C 符合题意。

答案:C

19. 豌豆灰种皮(G )对白种皮(g )为显性,黄子叶(Y )对绿子叶(y )为显性。每对性状的杂合体(F 1)自交后代(F 2)均表现3∶1的性状分离比。以上种皮颜色的分离比和子叶颜色的分离比分别来自对以下哪代植株群体所结种子的统计

A. F1植株和F 1植株 B. F2植株和F 2植株

C. F1植株和F 2植株 D. F2植株和F 1植株

解析:由题意F 1后代所结种子中,种子的种皮的颜色与F 1相同均为灰种皮(种皮是由珠被发育而来的),但胚的基因型与F 1不同,胚的性状发生了分离,表现为子叶黄色∶子叶绿色为3∶1;而胚所决定的种皮的颜色只能在F 2所结的种子中表现,不能在F 1所结的种子中表现,其表现比应为3∶1,所以应选D 。

答案:D

20.Leber 遗传性视神经病是一种遗传病,此病是由线粒体DNA 基因突变所致。某女士的母亲患有此病,如果该女士结婚生育,下列预测正确的是

A. 如果生男孩,孩子不会携带致病基因

B. 如果生女孩,孩子不会携带致病基因

C. 不管生男或生女,孩子都会携带致病基因

D. 必须经过基因检测,才能确定

解析:据题意,此病是由线粒体DNA 基因突变所致,致病基因存在于细胞质遗传物质中。由受精作用可知:受精卵中的细胞器(线粒体)主要来自于卵细胞,此病属于细胞质遗传病,所生后代不论男孩女孩都会携带致病基因。

答案:C

21. 某地区一些玉米植株比一般玉米植株早熟、生长整齐而健壮,果穗大、籽粒多,因此这些植株可能是

A. 单倍体 B. 三倍体

C. 四倍体 D. 杂交种

解析:多倍体一般生长健壮,果穗大,籽粒多,但成熟期较晚;单倍体一般是高度不育的。因此对比各选项可知D 正确。 R r R

22. 图1-4-3为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遗传病系谱图,该病为隐性伴性遗传病,7号的致病基因是由

男性正常

患病男性

女性正常

患病女性

图1-4-3

A.1号遗传的 B.2号遗传的 C.3号遗传的 D.4号遗传的

解析:肌肉营养不良是隐性伴性遗传病,其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符合遗传的分离定律,7号男患者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5号,5号为携带者,其基因来自2号。

答案:B

23. 用甲地的高产优质枣树品种改造乙地生长健壮、但果实产量低、品质差的枣林,最经济、有效的技术是

A. 用甲地的枣树花粉给乙地枣树授粉

B. 挖去乙地的枣树,种植甲地枣树的种子

C. 挖去乙地的枣树,种植甲地枣树的枝条进行扦插

D. 将甲地枣树的芽或枝条嫁接到乙地枣树上

解析:在农业生产中为保持果品的优良性状,常采用无性生殖(嫁接)来繁殖果树。因此,乙地可采用甲地枣树作接穗,乙地枣树作砧木进行嫁接,就可以获得高产优质的枣树。

答案:D

24. (2004年无锡第三次调研题)图1-4-4中正确表示杂合子(Aa )连续自交若干代,子代中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的曲线图是

自交代数

自交代数

A

自交代数

B 自交代数

C D

图1-4-4

解析:在连续自交若干代后,子代中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越来越接近1/2,但不会达到1/2。

25. (2004年3+X高考名校联考质检抽测题)用秋水仙素诱发基因突变和诱导多倍体,起作用的时间分别是

A. 有丝分裂的间期和中期 B. 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分裂期

C. 有丝分裂的前期和间期 D. 有丝分裂的间期和间期

解析:基因突变发生在DNA 复制时,即细胞分裂间期;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产生的机理是抑制纺锤丝的产生,而纺锤体的出现是在分裂期。

答案:B

26. 下列说法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A. 生存斗争仅指种内斗争 B. 不遗传的变异在进化上是有意义的

C. 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D. 生物的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析: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中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达尔文把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答案:C

27. 一个男孩患红绿色盲,但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视觉都正常。推断其色盲基因来自

A. 祖父 B. 外祖母 C. 外祖父 D. 祖母

解析:患红绿色盲男孩的基因型为X b Y ,根据伴性遗传的特点,其致病基因来源于他的母亲,而母亲视觉正常,故其母亲基因型为X B X b ,而该男孩的外祖父视觉正常,所以其母亲的X b 基因不可能来自于其外祖父而只能是来自于其外祖母,并且其外祖母的基因型同样是X B X b 。

答案:B

28. 人类16号染色体上有一段DNA 序列,决定血红蛋白的氨基酸组成。这个DNA 序列的某一对碱基发生改变而引起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这种改变属于

A. 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

C. 染色体结构的变化 D. 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解析: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在遗传学上叫做基因。基因分子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答案:A

29. 如果一个种群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将会出现

A. 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能传递给子代 B. 该种群的全部个体为纯合体

C. 该种群的繁殖速度加快 D. 该性状对环境条件有很大的适应性

解析:在一个种群中,若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说明了该性状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对环境的适应性强。 答案:D

30. 遗传的基本规律是指下列哪一项在生物的传种接代过程中的活动规律

A. 染色体 B. 性状 C. 基因 D. 相对性状

解析:考查基因的功能特点。DNA 分子的特异性是由DNA 的一定结构决定的,DNA 分子的结构的特异性是由碱基对的

排列顺序决定的,而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在生物界的DNA 分子中是变化多样的,从而决定了DNA 分子的多样性,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答案:C

31. (2004年北京理综四高考题,3)人类21三体综合征的成因是在生殖细胞形成的过程中,第21号染色体没有分离。若女患者与正常人结婚后可以生育,其子女患该病的概率为

A.0 B.1/4 C.1/2 D.1

解析:创设新情境,考查遗传规律中的概率计算,能力要求B 。我们知道,21三体综合征的女患者,在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的卵细胞一半正常,一半异常;而男性产生的精子则全部正常,因此形成的后代正常与不正常各占1/2。

答案:C

32. 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需氧型生物出现的重大意义表现在

A. 可提供人类呼吸所需的氧气 B. 明显提高生物新陈代谢的效率

C. 降低厌氧型生物对氧气的依赖 D. 增加大气中氧气的含量

解析:生物的各项生命活动都是以新陈代谢为基础的,需氧型生物的出现,明显提高了生物的新陈代谢效率,从而使生物进化速度加快。

答案:B

33. 家兔体内是否产生黄脂或白脂,受遗传因素制约。某饲养基地选择健康的黄脂家兔和白脂家兔从事研究。将两种兔子都分成两组,分别饲喂不同饲料:一组饲料中含黄色素的食物;另一组的饲料中则不含黄色素的食物,结果所实验的家兔体

这一实验结果说明

A. 家兔的脂质颜色是一种不完全显性遗传

B. 黄脂基因会因食物而产生突变

C. 白脂基因会因食物而产生突变

D. 白脂基因使家兔脂质颜色不受食物影响

解析:家兔表现黄脂需要有两个条件:①有黄脂基因,产生黄脂形成所需的酶;②有合成黄脂的原料。此现象说明生物的性状除受基因控制外,还受到环境的影响,具体可用下式表示: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答案:D

34. (2004年天津理综高考题,2)粗糙脉孢菌的单倍体细胞中具有7条染色体。两个不同类型的粗糙脉孢菌A 和a 融合后成为二倍体,随即发生典型的减数分裂,紧接着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此过程最终形成的子细胞数及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分别为

A.8个、7条 B.8个、14条 C.4个、7条 D.4个、14条

解析:考查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数目和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能力要求B 。两个单倍体融合成一个二倍体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形成4个子细胞(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7条),再经过一次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不变),最后形成8个子细胞。

答案:A

35. 如果把糯性水稻和非糯性水稻杂交的F 1的花粉,加碘液在显微镜下观察,约一半花粉呈蓝色(非糯性),一半呈红褐色(糯性),由此证明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A. 产生两种类型而数目相等的配子 B.F 1是杂合体

C.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 D. 在F 1体内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解析: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实质,基因分离定律实质是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

答案:C

36. 科学家经长期观察发现,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的进化速度缓慢,其原因是

A. 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相对稳定,生存斗争较缓和

B. 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稳定,生物变异小

C. 海洋生物一般比陆地生物低等

D. 海洋中生存斗争激烈,很多生物被淘汰

解析:考查生物进化的速度,影响生物进化速度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海洋环境丰富,变化不大,生存斗争较缓和,所以生物进化缓慢。

答案:A

37. (2004年上海高考题,10)马和豚鼠体细胞具有相同数目的染色体,但性状差异很大,原因是

A. 生活环境不同 B.DNA 分子中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

C.DNA 分子中碱基配对方式不同 D. 着丝点数目不同

解析:考查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能力要求B 。形成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的多样性。而遗传物质多样性表现在DNA 分子数目不同,DNA 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等方面,所以马和豚鼠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但由于组成它们的DNA 上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所表现出的性状也一定不同。

答案:B

38. 下列各项依次采用哪种方法最适宜

①鉴别一只羊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 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度 ④检验杂种基因型的方法

A. 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B. 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C. 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D. 杂交、杂交、杂交、测交

解析:考查生物相交的应用。各项最适方法依次是: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答案:C

39. 假如水稻高秆(D )对矮秆(d )为显性,抗稻瘟病(R )对易感稻瘟病(r )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一个纯合易感病的矮秆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病高秆品种(易倒伏)杂交,F 2代中出现既抗病又抗倒伏类型的基因型及其比例

1 8

11C.ddRR ,和ddRr , 168A.ddRR , 1 1611D.DDrr ,和DdRR , 168B.ddRr ,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情况以及通过亲代的表现型推出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的能力。主要的测试目标为1(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定量描述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

P D D R R

高秆、抗稻瘟病 ×d d r r 矮秆、易感稻瘟病F 1D d R r

F 21D D R R 1D D r r 1d d R R 1d d r r 2D d R R 2D d r r 2d d R r

2D D R r 4D d R r

3 39 : : :1

从图解中可以看出,既抗倒伏(矮秆)又抗稻瘟病的基因型是ddRR ,占1/16,ddRr 占2/16,但ddRr 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 2中各基因型所占的比例。

答案:C

40. (2004年江苏高考题,25)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病,隐性纯合子(aa )的患者不到成年就会死亡,可见这种突变基因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容易被淘汰,但是在非洲流行恶性疟疾(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的地区,带有这一突变基因的人(Aa )很多,频率也很稳定。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 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易感染疟疾

B. 杂合子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不易感染疟疾

C. 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也不易感染疟疾

D. 杂合子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也易感染疟疾

解析:考查了自然选择中基因频率的变化,能力要求D 。由题设可知aa 的个体不能存活到成年,即不能产生后代,说明a 基因是不利基因,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被自然淘汰,故AA 、Aa 的个体可产生的后代中,a 基因的频率越来越低。但在非洲Aa 的个体很多,频率也很稳定,说明了a 基因在该地区能适应环境,且Aa 个体不易被恶性疟疾所感染,相对来说AA 的个体的患病要高于Aa 的个体,Aa 的基因频率才会保持稳定。

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41. (5分)实验室内现有如下材料:从某生物体细胞内提取的一个DNA 分子,具有放射性同位素3H 标记的4种脱氧核苷酸。要在实验室内合成新的DNA 分子:

(1)除以上物质外,还必须有_______和_______,才能合成第二代的DNA 分子。

(2)在第二代的DNA 分子中,有_______条含H 的链。

(3)在第二代的DNA 分子中,含有3H 链的碱基序列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4)在第五代的全部DNA 分子中,有_____条不含3H 的链。

解析:此题重在考查DNA 分子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特点以及DNA 自我复制的原理,需注意:①解旋,由一个DNA 分子形成两条母链。②以每一条母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从周围吸收新的脱氧核苷酸,形成新的脱氧核苷酸链参与构成子代DNA 分子。③DNA 分子复制还需酶、ATP 等必需条件。④在解答(2)(3)(4)小题时,应注意DNA 分子自我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综上分析,在第二代的每个DNA 分子中,含有一条3H 链,一条母链。而在第二代的DNA 分子中,含有3H 的碱基是互补的,因而不同。在第五代的全部DNA 分子中不含3H 的链,只有最初DNA 分子中的两条链。

答案:(1)酶 ATP (2)2 (3)不同 (4)2

42. (13分)(2004年上海高考题,38)下列是有关细胞分裂的问题。图1-4-5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 含量变化的关系;图1-4-6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请据图回答:

D N 3图1-4-

5

甲乙丙

图1-4-6

(1)图1-4-5中AB 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该过程发生于细胞分裂间期的_____期。图1-4-5中CD 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

(2)图1-4-6中_____细胞处于图1中的BC 段,图1-4-6中_____细胞处于图1-4-5中的DE 段。

(3)就图1-4-6乙分析可知,该细胞含有_____条染色单体,染色体数与DNA 分子数之比为_____,该细胞处于____分裂的____期,其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通过具体图表,考查减数分裂及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能力要求B 。题目给出的图像和我们平日训练时的图像基本相同,但该题的关键是图1-4-5中的纵坐标代表每条染色体DNA 含量而不是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含量。

从图1-4-5中可以看出,A →B 段,染色体含量增加,这是由于在细胞分裂间期的S 期,完成了染色体的复制;C →D 段染色体含量减半,这是由于着丝点分裂,一条染色体变为两条染色体的缘故。

图1-4-6中的乙、丙,其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未分开,相当于图1-4-5中的AB 段,甲中染色体的着丝点已分开,相当于DE 段。

乙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其染色体∶DNA =1∶2,由于细胞是不均等分裂,所以该细胞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分别叫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答案:(1)DNA 复制(或染色体复制) S 着丝点分裂 (2)乙、丙 甲 (3)8 1∶2 减数第一次 后 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43. (5分)假设水稻抗病(R )对感病(r )为显性,高秆(T )对矮秆(t )为显性。现有纯合的抗病高秆水稻和感病矮秆水稻。为了在较短的年限内培育出稳定遗传的抗病矮秆水稻,可采取以下步骤:

(1)将纯合的抗病高秆水稻和感病矮秆水稻杂交,得到杂交种子。播种这些种子,长出的植株将要产生基因型为__________的花粉。

(2)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得到单倍体幼苗。

(3)用__________处理单倍体幼苗,使染色体加倍。

(4)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鉴定出其中的抗病植株。

(5)符合要求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

解析:该试题考查了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明显地缩短育种年限)、育种方法(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基因型的表示方法(和配子基因型相同)以及单倍体经过人工诱导后的特点(染色体数目加倍,都是纯合体,性状能稳定遗传)。

答案:(1)RT 、Rt 、rT 、rt (2)花药离体培养 (3)秋水仙素 (4)病原体感染 (5)RRtt

44. (8分)(2003年上海高考题,35)下面是关于生命科学发展史和科学方法的问题。

(1)孟德尔在总结了前人失败原因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经八年观察研究,成功地总结出豌豆的性状遗传规律,从而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请回答:

图1-4-7

①孟德尔选用豌豆为试验材料,是因为豌豆各品种间的_________________,而且是_____和_____植物,可以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研究性状遗传时,由简到繁,先从_____________对相对性状着手,然后再研究__________相对性状,以减少干扰。在处理观察到的数据时,应用统计方法,得到前人未注意到的子代比例关系。他根据试验中得到的材料提出了假设,并对此作了验证试验,从而发现了遗传规律。

②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

(2)2003年是DNA 结构发现50周年。1953年,青年学者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 的结构并构建了模型,从而获得诺贝尔奖,他们的成就开创了分子生物学的时代。

请回答:

①沃森和克里克发现的DNA 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组成DNA 分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的全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他选用豌豆作遗传材料,优点是:豌豆能严格自花传粉,而且是闭花授粉;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例如高茎和矮茎。

孟德尔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选用豌豆作试验材料;二是先针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再针对两对以上相对性状进行研究;三是将统计学的方法运用到数据统计。

沃森和克里克于1953年提出了著名的DNA 双螺旋模型,为合理地解释遗传物质的各种功能奠定了基础,开始了分子生物学时代。组成DNA 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共有四种: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

答案:(1)相对性状易于区分 自花传粉 闭花授粉 一 两对以上 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双螺旋结构 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尿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

45. (8分)某植物种群,AA 基因型个体占30%,aa 基因型个体占20%,则:

(1)该植物的A 、a 基因频率分别是______。

(2)若该植物自交,后代中AA 、aa 基因型个体分别占__________。这时,A 、a 的基因频率分别是______。

(3)依现代进化理论,这种植物在两年中是否发生了进化?___。原因是______。

(4)由此可知,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进化的原材料由______提供,是否发生进化决定于_____,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以及基因频率的算法。由题知Aa 基因型的个体占50%,假设该群体有100个体,则A 基因的总数=30×2+50=110,100个个体含有A 、a 的基因总数=100×2=200,所以A 的基因频率=110/200=55%,则a 的基因频率=45%。若该植物自交,自交后代产生基因型比例为:AA =30%+1/4×50%=42.5%;aa =20%+1/4×50%=32.5%;Aa =1/2×50%=25%。同法可求出:A 、a 的基因型频率仍然为A =42. 5⨯2+25=55%,a =45%。通过计200

算可以发现前后代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生物没有发生进化。

答案:(1)55%、45% (2)42.5%、32.5% 55%、45% (3)没有发生进化 因为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4)种群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基因频率的改变

46. (6分)(2004年广西高考题,38)番茄是自花授粉植物,已知红果(R )对黄果(r )为显性。正常果形(F )对多棱果(f )为显性。以上两对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现有红色多棱果品种、黄色正常果形品种和黄色多棱果品种(三个品种均为纯合体),育种家期望获得红色正常果形的新品种,为此进行杂交。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应选用以上哪两个品种作为杂交亲本?

(2)上述两亲本杂交产生的F 1代具有何种基因型和表现型?

(3)在F 2代中表现红色正常果形植株出现的比例有多大?F 2代中能稳定遗传的红色正常果形植株出现的比例有多大? 解析:通过具体事例,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育种实践上的应用,能力要求C 。根据题目的要求,要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双显性的后代,在选择亲本时,应选择能够产生双杂种的F 1(即基因型为RrFf ,表现型为红色正常果形)的亲本杂交,即红色多棱果和黄色正常果。F 1经减数分裂可以产生4种配子,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出现的F 2中,双显性占9/16,其中

能稳定遗传的占1/16。

答案:(1)红色多棱果品种和黄色正常果形品种。(2)基因型:RrFf ;表现型:红色正常果形。(3)9/16。

47. 有点难度哟!

(8分)图1-4-8中各图分别表示几种不同的育种方法。请据图回答:

B.

新个

体(丙)

A A B B D D R R A B D R ① AABBDDRR . 普通小麦×黑麦C 不育杂种ddtt DDTT 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品种2. 高秆抗锈病×矮秆易染锈病D

ddtt ① ② ③DDTT 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品种E F . 高秆抗锈病×矮秆易染锈病1

图1-4-8

(1)B 图所示过程称克隆技术,新个体丙的性别决定于__________亲本。

(2)在A 图中,由物种P 突变为物种P ′,是指导蛋白质合成时,③处的氨基酸由物种P 的______改变成了____。(缬氨酸GUC ;谷氨酰胺CAG ;天门冬氨酸GAC )

(3)C 图所表示的育种方法叫____,该方法最常用的做法是在①处_______。

(4)D 图表示的育种方法是____,若要在F 2中选出最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最简单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5)E 图中过程②常用的方法是____,与D 方法相比,E 方法的突出特点是____。

解析:克隆是无性生殖,其后代性别由提供的细胞核中的性染色体决定。诱变育种是用人工的方法诱导基因突变,改变生物的性状。杂交育种是通过基因重组获得更符合人类需要的品种。单倍体育种往往先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然后再用秋水仙素将单倍体中的染色体加倍,形成纯合的可育植株;而多倍体育种通常是对某一植株直接应用秋水仙素处理,诱导细胞中的染色体加倍。

答案:(1)甲 (2)天门冬氨酸 缬氨酸 (3)多倍体育种 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4)杂交育种 选出矮秆抗锈病的个体,让其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5)花药离体培养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48. (7分)(探究创新题)人们在观察甲、乙两处蝌蚪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测量蝌蚪的身长后,得到图1-4-9所示的曲线。

已知甲处为某湖区小池塘,乙处为山区某处山沟。试分析:

图1-4-9

(1)蝌蚪发育正常的是_____处。

(2)甲处蝌蚪由于该地区土壤、水和食物中缺_____,从而影响了蝌蚪体内_____的合成,使得该地区的蝌蚪长成_____。

(3)欲在实验室内观察蝌蚪的发育过程,适宜的条件是_____(选填序号)。

①适宜的温度 ②低温 ③玻璃密封缸 ④玻璃缸敞口,并放入水草 ⑤清洁的河水

⑥自来水

(4)人们观察动物的发育过程,为何常以青蛙作为实验材料?

(5)要想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观察到蛙的发育过程,应如何处理?

解析:从坐标图中可以看出,甲处蝌蚪的身长不断增加,说明发育受到了阻碍,所以乙处的蝌蚪发育正常;发育不正常的原因就是此处水域缺碘,而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动物的发育。人们观察动物的发育过程,之所以选用青蛙的幼体(蝌蚪)作为实验材料,主要是蛙的胚后发育为变态发育,便于观察。

答案:(1)乙 (2)碘 甲状腺激素 巨型蝌蚪 (3)①④⑤ (4)蛙的胚后发育过程为变态发育,便于对比观察。

(5)用含甲状腺激素的饲料饲喂蝌蚪。

专题四 生命的延续、遗传变异与进化

能力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 (2004年湖南师大附中第五次月考题)人的体细胞有23对同源染色体,在下列情况中,预料有多少条染色体

a. 初级精母细胞 b. 次级精母细胞 c. 精原细胞 d. 极体

A.a :46,b :23,c :23,d :46 B.a :23,b :46,c :23,d :23

C.a :46,b :23,c :46,d :23 D.a :23,b :23,c :46,d :23

解析:初级精母细胞是由精原细胞染色体复制后形成的,着丝点没有分开,染色体条数仍为46条,次级精母细胞只是初级精母细胞的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极体由次级卵母细胞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细胞形成,含23条染色体。

答案:C

2. 某一生物有四对染色体。假设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产生精细胞的过程中,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则这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正常精细胞和异常精细胞的比例为

A.1∶1 B.1∶2 C.1∶3 D.0∶4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精子形成过程的特点。但出题角度较新,因而也是对考生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和分析判断能力的考查。题干中某一生物有四对染色体是干扰信息,与解题无关。原始生殖细胞经复制形成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分别形成两个精细胞。若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同一极,则产生了两个异常的精细胞,而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正常分裂形成两个正常的精细胞,因此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可产生正常精细胞和异常精细胞的比例为1∶1。

答案:A

3. (2004年湖南师大附中第六次月考题)图1-4-2所示的四个细胞中,属于二倍体生物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A B

C D

图1-4-2

解析:由图可知A 、B 、C 、D 都是二倍体生物的细胞,C 中无同源染色体而有姐妹染色单体。所以C 为二倍体生物次级精母细胞。

答案:C

4. 西瓜的瓜子壳、西瓜的两片仁及大豆的豆荚壳,分别由下列哪项发育而来

A. 珠被、基细胞、子房壁 B. 子房壁、顶细胞、子房壁

C. 珠被、顶细胞、子房壁 D. 子房壁、基细胞、珠被

解析:①明确被子植物花的结构与果实形成的关系。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

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受精卵经一次分裂形成的顶细胞→球状胚体→胚;形成的基细胞→胚柄。②掌握西瓜子是西瓜的种子,西瓜子壳是种皮,由珠被发育而来,西瓜两片仁是子叶,由顶细胞发育而来,大豆的豆荚是果实,豆荚壳是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来。

答案:C

5. 用四倍体水稻作为母方、二倍体水稻(24条染色体)作为父方杂交产生的种子中,种皮细胞、胚细胞、胚乳细胞的染色体个数分别是

A.24、38、46 B.48、36、60

C.36、48、72 D.48、36、48

解析:二倍体水稻有24条染色体,作为父方产生的精子中染色体数为12条,四倍体水稻有48条染色体,作为母方产生的卵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种皮是由母方的珠被发育成的,珠被是体细胞,染色体数是48条,经有丝分裂产生种皮细胞中染色体数仍为48条。胚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精子染色体数为12条,卵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4条,受精卵的染色体数为36条。胚乳是由受精极核发育成的,一个精子(12)和两个极核(24×2=48)三者融为受精极核,其染色体数为60,胚乳细胞中染色体数即为60。

答案:B

6. 在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中,早期原肠胚的细胞从一个部位移植到另一个部位时,被移植的细胞能适应新的部位,并参与那里器官的形成。但如果在原肠胚的末期,把未来发育成蝾螈下肢的部分细胞移植到另一个蝾螈胚胎不长下肢的部分,将发育成一条多余的腿,这说明

A. 细胞是全能的 B. 原肠胚末期已出现了组织和器官的形成

C. 原肠胚已出现了三个胚层 D. 原肠胚末期出现了细胞分化

解析:现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已能在许多植物身上实现细胞的全能性。而继植物组织培养后,克隆绵羊的成功,证明动物细胞也具有全能性,但要表达是有条件的。原肠胚早期就出现了三个胚层,但细胞并未分化,原肠胚末期组织和器官并未形成,只是出现了细胞的分化,这样,在移植这种细胞后,它们将继续分化、发育成特定的组织或器官。

答案:D

7. (2004年柳州模拟题)蛙的受精卵发育至原肠胚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A. 细胞的总面积与总体积的比值逐渐增大

B. 细胞的数目增多,有机物的含量增加

C. 每个细胞的DNA 含量不断增加,全能性增高

D. 囊胚腔逐渐减小,形成原肠腔和羊膜

解析:本题考查了蛙的受精卵发育至原肠胚过程中DNA 总量、每个细胞的体积、所有细胞体积之和、有机物总量的变化趋势,出题角度较新颖,综合性强,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受精卵发育至囊胚过程中,由于卵裂,细胞数目增多,每个分裂形成的细胞都有一份DNA ,因此DNA 总量随时间的增长而增多;在卵裂过程中,细胞以几何级数不断分裂,每个细胞的体积随时间增长而减小;由于每个细胞的体积呈减小趋势,所以所有细胞体积之和、有机物总量不可能上升。

答案:A

8. (2004年3+X高考名校联考质检抽测题)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发生在下列哪些结构中

①线粒体 ②高尔基体 ③叶绿体 ④核糖体 ⑤中心体 ⑥细胞核

A. ②⑥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③④⑥ D. ①③⑤⑥

解析:DNA 双螺旋结构具有碱基互补配对,发生DNA 复制和转录形成RNA 以及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中有碱基互补配对,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中都有DNA 分子,核糖体内完成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C

9. (2004年全国理综四高考题,4)肺炎双球菌中的S 型具有多糖类荚膜,R 型则不具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培养R 型活细菌时加S 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能产生一些具荚膜的细菌

B. 培养R 型活细菌时加S 型细菌DNA 的完全水解产物,不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

C. 培养R 型活细菌时加S 型细菌的DNA ,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

D. 培养R 型活细菌时加S 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

解析:只有S 型细菌的遗传物质才可以使R 型细菌发生转化,表现出S 型细菌的某些性状,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S 型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而不是蛋白质或多糖类物质,也不是DNA 的完全水解产物。

答案:A

10.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

A. 在噬菌体DNA 的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

B. 在细菌DNA 的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

C. 在噬菌体DNA 的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

D. 在细菌DNA 的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

解析:当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注入到细菌细胞内的只有噬菌体DNA ,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 都是在噬菌体DNA 的指导下,用细菌的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合成。

答案:A

11. (2004年上海高考题,28)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DNA 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B.DNA 能自我复制

C.DNA 是遗传物质 D.DNA 能控制蛋白质合成

解析: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及得出的结论,能力要求B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侵入细胞体内的噬菌体DNA 不但能够复制,而且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形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在整个过程中,不能证明DNA 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答案:A

12. 已知一段双链DNA 中碱基的对数和腺嘌呤的个数,能否知道这段DNA 中4种碱基的比例和(A+C)∶(T+G)的比值

A. 能 B. 否

C. 只知道(A+C)∶(T+G)的比值 D. 只知道4种碱基的比例

解析:已知腺嘌呤A 的个数,等于已知T 的个数(A=T)。知道DNA 中碱基的对数,可以求出C+G的数目,也就可以求

出G 和C 的数目(G=C)。在双链DNA 中,(A+C)/(T+G)=1。

答案:A

13. 在含有4种碱基的DNA 区段中,有腺嘌呤a 个,占该区段全部碱基的比例为b ,则

A.b ≤0.5 B.b ≥0.5

C. 胞嘧啶为a (1/2b-1) D. 胞嘧啶为b (1/2b-1)

解析: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有A=T,C=G;A=a=T,A/(A+T+C+G)=b。可以得出:a/(2a+C+G)=b,G+C=a/b-2a ,故C=G=1/2(a/b-2a )=a(1/2b-1)。

答案:C

14. 用标记有15N 的一条双链DNA 分子,在标记有14N 的培养液中进行两次复制,其后代的DNA 分子单链中,含14N 和15N 的比值为

A.1∶1 B.2∶1 C.3∶1 D.4∶1

解析:如果DNA 分子复制的次数为n ,则后代的DNA 分子总数为2n 。又因为DNA 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因此8条DNA 单链中,除了两条来自亲代,标有15N 外,其余6条单链都是在标有14N 的培养液中,经过复制形成的。

答案:C

15.DNA 组成分析表明下列的相关比值中有一个可变的是

A.A/T B.G/C

C. (A+T)/(G+C) D. (A+G)/(T+C)

解析:双链DNA 分子中,A=T,C=G,A+G=T+C。所以,A/T=G/C=1,(A+G)/(T+C)=1。而C 项中(A+T)/(G+C)的值因DNA 分子种类的不同而变化。

答案:C

16. 已知一个蛋白质分子由2条肽链组成,连接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肽键共有198个,翻译成这个蛋白质分子的mRNA 中有A 和G 共200个,则转录成信使RNA 的DNA 分子中,最少有C 和T

A.400个 B.200个 C.600个 D.800个

解析: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数目等于肽键数目加上肽链条数,计算得出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为200个。至少的意思是不包括终止密码子,所以DNA 中6个碱基(三个碱基对)决定一个氨基酸,即有1200个碱基。根据碱基配对原则可知,A+G=T+C,故C+T=600个。如果按题意中mRNA 中有A 和G 共200个来计算,就会走弯路。

答案:C

17. (2004年上海高考题,33)红眼(R )雌果蝇和白眼(r )雄果蝇交配,F 1代全是红眼,自交所得的F 2代中有红眼雌果蝇121头,红眼雄果蝇60头,白眼雌果蝇0头,白眼雄果蝇59头。则F 2代卵中具有R 和r 及精子中具有R 和r 的比例是

A. 卵细胞:R ∶r =1∶1 精子:R ∶r =3∶1

B. 卵细胞:R ∶r =3∶1 精子:R ∶r =3∶1

C. 卵细胞:R ∶r =1∶1 精子:R ∶r =1∶1

D. 卵细胞:R ∶r =3∶1 精子:R ∶r =1∶1

解析:考查基因分离定律,能力要求B 。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是X R X R 、X r Y ,两者杂交得到的F 1,其

基因型是X X 、X Y ,F 1杂交,产生的后代基因型有4种,表现为红眼雌果蝇的是X R X R 、X R X r ,数量121只;红眼雄果蝇X R Y ,60只;白眼雄果蝇X r Y ,59只。根据基因型我们可以计算出后代产生的卵细胞和精子中R ∶r 的比例。

答案:D

18. (2004年广东高考题,17)对一对夫妇所生的两个女儿(非双胞胎)甲和乙的X 染色体进行DNA 序列的分析,假定DNA 序列不发生任何变异,则结果应当是

A. 甲的两条彼此相同、乙的两条彼此相同的概率为1

B. 甲来自母亲的一条与乙来自母亲的一条相同的概率为1

C. 甲来自父亲的一条与乙来自父亲的一条相同的概率为1

D. 甲的任何一条与乙的任何一条都不相同的概率为1

解析:考查性别与染色体传递情况,能力要求B 。根据性别决定可知,女性的两条X 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每个女儿的一条X 染色体,其DNA 的碱基序列不发生任何变异,说明两个女儿都从父亲那里获得了X 染色体。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选项C 符合题意。

答案:C

19. 豌豆灰种皮(G )对白种皮(g )为显性,黄子叶(Y )对绿子叶(y )为显性。每对性状的杂合体(F 1)自交后代(F 2)均表现3∶1的性状分离比。以上种皮颜色的分离比和子叶颜色的分离比分别来自对以下哪代植株群体所结种子的统计

A. F1植株和F 1植株 B. F2植株和F 2植株

C. F1植株和F 2植株 D. F2植株和F 1植株

解析:由题意F 1后代所结种子中,种子的种皮的颜色与F 1相同均为灰种皮(种皮是由珠被发育而来的),但胚的基因型与F 1不同,胚的性状发生了分离,表现为子叶黄色∶子叶绿色为3∶1;而胚所决定的种皮的颜色只能在F 2所结的种子中表现,不能在F 1所结的种子中表现,其表现比应为3∶1,所以应选D 。

答案:D

20.Leber 遗传性视神经病是一种遗传病,此病是由线粒体DNA 基因突变所致。某女士的母亲患有此病,如果该女士结婚生育,下列预测正确的是

A. 如果生男孩,孩子不会携带致病基因

B. 如果生女孩,孩子不会携带致病基因

C. 不管生男或生女,孩子都会携带致病基因

D. 必须经过基因检测,才能确定

解析:据题意,此病是由线粒体DNA 基因突变所致,致病基因存在于细胞质遗传物质中。由受精作用可知:受精卵中的细胞器(线粒体)主要来自于卵细胞,此病属于细胞质遗传病,所生后代不论男孩女孩都会携带致病基因。

答案:C

21. 某地区一些玉米植株比一般玉米植株早熟、生长整齐而健壮,果穗大、籽粒多,因此这些植株可能是

A. 单倍体 B. 三倍体

C. 四倍体 D. 杂交种

解析:多倍体一般生长健壮,果穗大,籽粒多,但成熟期较晚;单倍体一般是高度不育的。因此对比各选项可知D 正确。 R r R

22. 图1-4-3为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遗传病系谱图,该病为隐性伴性遗传病,7号的致病基因是由

男性正常

患病男性

女性正常

患病女性

图1-4-3

A.1号遗传的 B.2号遗传的 C.3号遗传的 D.4号遗传的

解析:肌肉营养不良是隐性伴性遗传病,其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符合遗传的分离定律,7号男患者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5号,5号为携带者,其基因来自2号。

答案:B

23. 用甲地的高产优质枣树品种改造乙地生长健壮、但果实产量低、品质差的枣林,最经济、有效的技术是

A. 用甲地的枣树花粉给乙地枣树授粉

B. 挖去乙地的枣树,种植甲地枣树的种子

C. 挖去乙地的枣树,种植甲地枣树的枝条进行扦插

D. 将甲地枣树的芽或枝条嫁接到乙地枣树上

解析:在农业生产中为保持果品的优良性状,常采用无性生殖(嫁接)来繁殖果树。因此,乙地可采用甲地枣树作接穗,乙地枣树作砧木进行嫁接,就可以获得高产优质的枣树。

答案:D

24. (2004年无锡第三次调研题)图1-4-4中正确表示杂合子(Aa )连续自交若干代,子代中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的曲线图是

自交代数

自交代数

A

自交代数

B 自交代数

C D

图1-4-4

解析:在连续自交若干代后,子代中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越来越接近1/2,但不会达到1/2。

25. (2004年3+X高考名校联考质检抽测题)用秋水仙素诱发基因突变和诱导多倍体,起作用的时间分别是

A. 有丝分裂的间期和中期 B. 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分裂期

C. 有丝分裂的前期和间期 D. 有丝分裂的间期和间期

解析:基因突变发生在DNA 复制时,即细胞分裂间期;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产生的机理是抑制纺锤丝的产生,而纺锤体的出现是在分裂期。

答案:B

26. 下列说法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A. 生存斗争仅指种内斗争 B. 不遗传的变异在进化上是有意义的

C. 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D. 生物的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析: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中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达尔文把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答案:C

27. 一个男孩患红绿色盲,但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视觉都正常。推断其色盲基因来自

A. 祖父 B. 外祖母 C. 外祖父 D. 祖母

解析:患红绿色盲男孩的基因型为X b Y ,根据伴性遗传的特点,其致病基因来源于他的母亲,而母亲视觉正常,故其母亲基因型为X B X b ,而该男孩的外祖父视觉正常,所以其母亲的X b 基因不可能来自于其外祖父而只能是来自于其外祖母,并且其外祖母的基因型同样是X B X b 。

答案:B

28. 人类16号染色体上有一段DNA 序列,决定血红蛋白的氨基酸组成。这个DNA 序列的某一对碱基发生改变而引起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这种改变属于

A. 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

C. 染色体结构的变化 D. 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解析: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在遗传学上叫做基因。基因分子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答案:A

29. 如果一个种群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将会出现

A. 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能传递给子代 B. 该种群的全部个体为纯合体

C. 该种群的繁殖速度加快 D. 该性状对环境条件有很大的适应性

解析:在一个种群中,若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说明了该性状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对环境的适应性强。 答案:D

30. 遗传的基本规律是指下列哪一项在生物的传种接代过程中的活动规律

A. 染色体 B. 性状 C. 基因 D. 相对性状

解析:考查基因的功能特点。DNA 分子的特异性是由DNA 的一定结构决定的,DNA 分子的结构的特异性是由碱基对的

排列顺序决定的,而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在生物界的DNA 分子中是变化多样的,从而决定了DNA 分子的多样性,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答案:C

31. (2004年北京理综四高考题,3)人类21三体综合征的成因是在生殖细胞形成的过程中,第21号染色体没有分离。若女患者与正常人结婚后可以生育,其子女患该病的概率为

A.0 B.1/4 C.1/2 D.1

解析:创设新情境,考查遗传规律中的概率计算,能力要求B 。我们知道,21三体综合征的女患者,在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的卵细胞一半正常,一半异常;而男性产生的精子则全部正常,因此形成的后代正常与不正常各占1/2。

答案:C

32. 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需氧型生物出现的重大意义表现在

A. 可提供人类呼吸所需的氧气 B. 明显提高生物新陈代谢的效率

C. 降低厌氧型生物对氧气的依赖 D. 增加大气中氧气的含量

解析:生物的各项生命活动都是以新陈代谢为基础的,需氧型生物的出现,明显提高了生物的新陈代谢效率,从而使生物进化速度加快。

答案:B

33. 家兔体内是否产生黄脂或白脂,受遗传因素制约。某饲养基地选择健康的黄脂家兔和白脂家兔从事研究。将两种兔子都分成两组,分别饲喂不同饲料:一组饲料中含黄色素的食物;另一组的饲料中则不含黄色素的食物,结果所实验的家兔体

这一实验结果说明

A. 家兔的脂质颜色是一种不完全显性遗传

B. 黄脂基因会因食物而产生突变

C. 白脂基因会因食物而产生突变

D. 白脂基因使家兔脂质颜色不受食物影响

解析:家兔表现黄脂需要有两个条件:①有黄脂基因,产生黄脂形成所需的酶;②有合成黄脂的原料。此现象说明生物的性状除受基因控制外,还受到环境的影响,具体可用下式表示: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答案:D

34. (2004年天津理综高考题,2)粗糙脉孢菌的单倍体细胞中具有7条染色体。两个不同类型的粗糙脉孢菌A 和a 融合后成为二倍体,随即发生典型的减数分裂,紧接着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此过程最终形成的子细胞数及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分别为

A.8个、7条 B.8个、14条 C.4个、7条 D.4个、14条

解析:考查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数目和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能力要求B 。两个单倍体融合成一个二倍体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形成4个子细胞(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7条),再经过一次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不变),最后形成8个子细胞。

答案:A

35. 如果把糯性水稻和非糯性水稻杂交的F 1的花粉,加碘液在显微镜下观察,约一半花粉呈蓝色(非糯性),一半呈红褐色(糯性),由此证明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A. 产生两种类型而数目相等的配子 B.F 1是杂合体

C.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 D. 在F 1体内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解析: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实质,基因分离定律实质是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

答案:C

36. 科学家经长期观察发现,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的进化速度缓慢,其原因是

A. 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相对稳定,生存斗争较缓和

B. 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稳定,生物变异小

C. 海洋生物一般比陆地生物低等

D. 海洋中生存斗争激烈,很多生物被淘汰

解析:考查生物进化的速度,影响生物进化速度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海洋环境丰富,变化不大,生存斗争较缓和,所以生物进化缓慢。

答案:A

37. (2004年上海高考题,10)马和豚鼠体细胞具有相同数目的染色体,但性状差异很大,原因是

A. 生活环境不同 B.DNA 分子中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

C.DNA 分子中碱基配对方式不同 D. 着丝点数目不同

解析:考查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能力要求B 。形成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的多样性。而遗传物质多样性表现在DNA 分子数目不同,DNA 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等方面,所以马和豚鼠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但由于组成它们的DNA 上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所表现出的性状也一定不同。

答案:B

38. 下列各项依次采用哪种方法最适宜

①鉴别一只羊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 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度 ④检验杂种基因型的方法

A. 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B. 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C. 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D. 杂交、杂交、杂交、测交

解析:考查生物相交的应用。各项最适方法依次是: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答案:C

39. 假如水稻高秆(D )对矮秆(d )为显性,抗稻瘟病(R )对易感稻瘟病(r )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一个纯合易感病的矮秆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病高秆品种(易倒伏)杂交,F 2代中出现既抗病又抗倒伏类型的基因型及其比例

1 8

11C.ddRR ,和ddRr , 168A.ddRR , 1 1611D.DDrr ,和DdRR , 168B.ddRr ,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情况以及通过亲代的表现型推出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的能力。主要的测试目标为1(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定量描述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

P D D R R

高秆、抗稻瘟病 ×d d r r 矮秆、易感稻瘟病F 1D d R r

F 21D D R R 1D D r r 1d d R R 1d d r r 2D d R R 2D d r r 2d d R r

2D D R r 4D d R r

3 39 : : :1

从图解中可以看出,既抗倒伏(矮秆)又抗稻瘟病的基因型是ddRR ,占1/16,ddRr 占2/16,但ddRr 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 2中各基因型所占的比例。

答案:C

40. (2004年江苏高考题,25)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病,隐性纯合子(aa )的患者不到成年就会死亡,可见这种突变基因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容易被淘汰,但是在非洲流行恶性疟疾(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的地区,带有这一突变基因的人(Aa )很多,频率也很稳定。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 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易感染疟疾

B. 杂合子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不易感染疟疾

C. 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也不易感染疟疾

D. 杂合子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也易感染疟疾

解析:考查了自然选择中基因频率的变化,能力要求D 。由题设可知aa 的个体不能存活到成年,即不能产生后代,说明a 基因是不利基因,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被自然淘汰,故AA 、Aa 的个体可产生的后代中,a 基因的频率越来越低。但在非洲Aa 的个体很多,频率也很稳定,说明了a 基因在该地区能适应环境,且Aa 个体不易被恶性疟疾所感染,相对来说AA 的个体的患病要高于Aa 的个体,Aa 的基因频率才会保持稳定。

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41. (5分)实验室内现有如下材料:从某生物体细胞内提取的一个DNA 分子,具有放射性同位素3H 标记的4种脱氧核苷酸。要在实验室内合成新的DNA 分子:

(1)除以上物质外,还必须有_______和_______,才能合成第二代的DNA 分子。

(2)在第二代的DNA 分子中,有_______条含H 的链。

(3)在第二代的DNA 分子中,含有3H 链的碱基序列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4)在第五代的全部DNA 分子中,有_____条不含3H 的链。

解析:此题重在考查DNA 分子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特点以及DNA 自我复制的原理,需注意:①解旋,由一个DNA 分子形成两条母链。②以每一条母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从周围吸收新的脱氧核苷酸,形成新的脱氧核苷酸链参与构成子代DNA 分子。③DNA 分子复制还需酶、ATP 等必需条件。④在解答(2)(3)(4)小题时,应注意DNA 分子自我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综上分析,在第二代的每个DNA 分子中,含有一条3H 链,一条母链。而在第二代的DNA 分子中,含有3H 的碱基是互补的,因而不同。在第五代的全部DNA 分子中不含3H 的链,只有最初DNA 分子中的两条链。

答案:(1)酶 ATP (2)2 (3)不同 (4)2

42. (13分)(2004年上海高考题,38)下列是有关细胞分裂的问题。图1-4-5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 含量变化的关系;图1-4-6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请据图回答:

D N 3图1-4-

5

甲乙丙

图1-4-6

(1)图1-4-5中AB 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该过程发生于细胞分裂间期的_____期。图1-4-5中CD 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

(2)图1-4-6中_____细胞处于图1中的BC 段,图1-4-6中_____细胞处于图1-4-5中的DE 段。

(3)就图1-4-6乙分析可知,该细胞含有_____条染色单体,染色体数与DNA 分子数之比为_____,该细胞处于____分裂的____期,其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通过具体图表,考查减数分裂及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能力要求B 。题目给出的图像和我们平日训练时的图像基本相同,但该题的关键是图1-4-5中的纵坐标代表每条染色体DNA 含量而不是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含量。

从图1-4-5中可以看出,A →B 段,染色体含量增加,这是由于在细胞分裂间期的S 期,完成了染色体的复制;C →D 段染色体含量减半,这是由于着丝点分裂,一条染色体变为两条染色体的缘故。

图1-4-6中的乙、丙,其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未分开,相当于图1-4-5中的AB 段,甲中染色体的着丝点已分开,相当于DE 段。

乙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其染色体∶DNA =1∶2,由于细胞是不均等分裂,所以该细胞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分别叫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答案:(1)DNA 复制(或染色体复制) S 着丝点分裂 (2)乙、丙 甲 (3)8 1∶2 减数第一次 后 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43. (5分)假设水稻抗病(R )对感病(r )为显性,高秆(T )对矮秆(t )为显性。现有纯合的抗病高秆水稻和感病矮秆水稻。为了在较短的年限内培育出稳定遗传的抗病矮秆水稻,可采取以下步骤:

(1)将纯合的抗病高秆水稻和感病矮秆水稻杂交,得到杂交种子。播种这些种子,长出的植株将要产生基因型为__________的花粉。

(2)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得到单倍体幼苗。

(3)用__________处理单倍体幼苗,使染色体加倍。

(4)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鉴定出其中的抗病植株。

(5)符合要求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

解析:该试题考查了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明显地缩短育种年限)、育种方法(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基因型的表示方法(和配子基因型相同)以及单倍体经过人工诱导后的特点(染色体数目加倍,都是纯合体,性状能稳定遗传)。

答案:(1)RT 、Rt 、rT 、rt (2)花药离体培养 (3)秋水仙素 (4)病原体感染 (5)RRtt

44. (8分)(2003年上海高考题,35)下面是关于生命科学发展史和科学方法的问题。

(1)孟德尔在总结了前人失败原因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经八年观察研究,成功地总结出豌豆的性状遗传规律,从而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请回答:

图1-4-7

①孟德尔选用豌豆为试验材料,是因为豌豆各品种间的_________________,而且是_____和_____植物,可以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研究性状遗传时,由简到繁,先从_____________对相对性状着手,然后再研究__________相对性状,以减少干扰。在处理观察到的数据时,应用统计方法,得到前人未注意到的子代比例关系。他根据试验中得到的材料提出了假设,并对此作了验证试验,从而发现了遗传规律。

②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

(2)2003年是DNA 结构发现50周年。1953年,青年学者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 的结构并构建了模型,从而获得诺贝尔奖,他们的成就开创了分子生物学的时代。

请回答:

①沃森和克里克发现的DNA 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组成DNA 分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的全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他选用豌豆作遗传材料,优点是:豌豆能严格自花传粉,而且是闭花授粉;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例如高茎和矮茎。

孟德尔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选用豌豆作试验材料;二是先针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再针对两对以上相对性状进行研究;三是将统计学的方法运用到数据统计。

沃森和克里克于1953年提出了著名的DNA 双螺旋模型,为合理地解释遗传物质的各种功能奠定了基础,开始了分子生物学时代。组成DNA 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共有四种: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

答案:(1)相对性状易于区分 自花传粉 闭花授粉 一 两对以上 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双螺旋结构 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尿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

45. (8分)某植物种群,AA 基因型个体占30%,aa 基因型个体占20%,则:

(1)该植物的A 、a 基因频率分别是______。

(2)若该植物自交,后代中AA 、aa 基因型个体分别占__________。这时,A 、a 的基因频率分别是______。

(3)依现代进化理论,这种植物在两年中是否发生了进化?___。原因是______。

(4)由此可知,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进化的原材料由______提供,是否发生进化决定于_____,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以及基因频率的算法。由题知Aa 基因型的个体占50%,假设该群体有100个体,则A 基因的总数=30×2+50=110,100个个体含有A 、a 的基因总数=100×2=200,所以A 的基因频率=110/200=55%,则a 的基因频率=45%。若该植物自交,自交后代产生基因型比例为:AA =30%+1/4×50%=42.5%;aa =20%+1/4×50%=32.5%;Aa =1/2×50%=25%。同法可求出:A 、a 的基因型频率仍然为A =42. 5⨯2+25=55%,a =45%。通过计200

算可以发现前后代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生物没有发生进化。

答案:(1)55%、45% (2)42.5%、32.5% 55%、45% (3)没有发生进化 因为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4)种群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基因频率的改变

46. (6分)(2004年广西高考题,38)番茄是自花授粉植物,已知红果(R )对黄果(r )为显性。正常果形(F )对多棱果(f )为显性。以上两对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现有红色多棱果品种、黄色正常果形品种和黄色多棱果品种(三个品种均为纯合体),育种家期望获得红色正常果形的新品种,为此进行杂交。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应选用以上哪两个品种作为杂交亲本?

(2)上述两亲本杂交产生的F 1代具有何种基因型和表现型?

(3)在F 2代中表现红色正常果形植株出现的比例有多大?F 2代中能稳定遗传的红色正常果形植株出现的比例有多大? 解析:通过具体事例,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育种实践上的应用,能力要求C 。根据题目的要求,要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双显性的后代,在选择亲本时,应选择能够产生双杂种的F 1(即基因型为RrFf ,表现型为红色正常果形)的亲本杂交,即红色多棱果和黄色正常果。F 1经减数分裂可以产生4种配子,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出现的F 2中,双显性占9/16,其中

能稳定遗传的占1/16。

答案:(1)红色多棱果品种和黄色正常果形品种。(2)基因型:RrFf ;表现型:红色正常果形。(3)9/16。

47. 有点难度哟!

(8分)图1-4-8中各图分别表示几种不同的育种方法。请据图回答:

B.

新个

体(丙)

A A B B D D R R A B D R ① AABBDDRR . 普通小麦×黑麦C 不育杂种ddtt DDTT 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品种2. 高秆抗锈病×矮秆易染锈病D

ddtt ① ② ③DDTT 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品种E F . 高秆抗锈病×矮秆易染锈病1

图1-4-8

(1)B 图所示过程称克隆技术,新个体丙的性别决定于__________亲本。

(2)在A 图中,由物种P 突变为物种P ′,是指导蛋白质合成时,③处的氨基酸由物种P 的______改变成了____。(缬氨酸GUC ;谷氨酰胺CAG ;天门冬氨酸GAC )

(3)C 图所表示的育种方法叫____,该方法最常用的做法是在①处_______。

(4)D 图表示的育种方法是____,若要在F 2中选出最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最简单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5)E 图中过程②常用的方法是____,与D 方法相比,E 方法的突出特点是____。

解析:克隆是无性生殖,其后代性别由提供的细胞核中的性染色体决定。诱变育种是用人工的方法诱导基因突变,改变生物的性状。杂交育种是通过基因重组获得更符合人类需要的品种。单倍体育种往往先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然后再用秋水仙素将单倍体中的染色体加倍,形成纯合的可育植株;而多倍体育种通常是对某一植株直接应用秋水仙素处理,诱导细胞中的染色体加倍。

答案:(1)甲 (2)天门冬氨酸 缬氨酸 (3)多倍体育种 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4)杂交育种 选出矮秆抗锈病的个体,让其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5)花药离体培养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48. (7分)(探究创新题)人们在观察甲、乙两处蝌蚪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测量蝌蚪的身长后,得到图1-4-9所示的曲线。

已知甲处为某湖区小池塘,乙处为山区某处山沟。试分析:

图1-4-9

(1)蝌蚪发育正常的是_____处。

(2)甲处蝌蚪由于该地区土壤、水和食物中缺_____,从而影响了蝌蚪体内_____的合成,使得该地区的蝌蚪长成_____。

(3)欲在实验室内观察蝌蚪的发育过程,适宜的条件是_____(选填序号)。

①适宜的温度 ②低温 ③玻璃密封缸 ④玻璃缸敞口,并放入水草 ⑤清洁的河水

⑥自来水

(4)人们观察动物的发育过程,为何常以青蛙作为实验材料?

(5)要想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观察到蛙的发育过程,应如何处理?

解析:从坐标图中可以看出,甲处蝌蚪的身长不断增加,说明发育受到了阻碍,所以乙处的蝌蚪发育正常;发育不正常的原因就是此处水域缺碘,而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动物的发育。人们观察动物的发育过程,之所以选用青蛙的幼体(蝌蚪)作为实验材料,主要是蛙的胚后发育为变态发育,便于观察。

答案:(1)乙 (2)碘 甲状腺激素 巨型蝌蚪 (3)①④⑤ (4)蛙的胚后发育过程为变态发育,便于对比观察。

(5)用含甲状腺激素的饲料饲喂蝌蚪。


相关内容

  • 概念图汇编
  • 必修一 第1章 走进细胞 概念图汇编 河南省滑县第六高级中学 李希明 一.本章核心概念 主要概念: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生命系 统及层次,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病毒,细胞学说 次要概念:原核生物,真核生物,拟核,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 二.本章总概念图 第1节 从 ...

  • 新课程标准教材与大纲版教材对比
  •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与大纲版教材对比解析 一.能力要求方面的对比分析 大纲版<考试说明>对学生生物学科能力的考查要求包括: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的能力四个方面.新课程标准的<考试大纲>对生物学科能力的考查依然是这四个能力,但是四个能力中的都有一 ...

  • 生物遗传变异的专题复习
  • 摘要: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高中生物的核心内容,在一轮复习夯实双基的基础上,以遗传变异为中心启发学生运用发散思维的建立知识网络体系,引导学生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角度考虑,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命调节.遗传进化.生态环境等认知领域建立联系. 关键词:高三生物 遗传变异 发散思维 如何 ...

  • 生物说课稿
  •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是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在说课前请允许我板书相应的内容.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我 ...

  • 专题一生物和生物圈
  • 专题一 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 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例: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⑥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厚度大约2 ...

  •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计划
  • 2014年高中生物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2013-8至2014-2) 第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按章节捋清知识点,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构建知识体系,配合经典的题例.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向纵横方向引申和扩展,通过复习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以利于知识的迁移,这是学科能力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前提. ...

  • 关于遗传算法的研究 毕业论文
  • 摘要:在本篇论文主要讨论的是通过介绍生物的遗传问题,什么是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遗传算法的性质,应用,传统遗传算法的基本步骤和遗传算法的目前的发展趋向等等内容,使大家得到关于遗传算法的比较深厚的了解. 中文关键词:遗传:遗传算法:染色体:基因:基因地点:基因特征值:适应度 ...

  •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导学案
  • 织金八中2015--2016学年度 (第二学期) 教 学 设 计 班 级 初二(1.2.9.10.11.12)班 科 目 生 物 教 师 雷 昌 富 织金县第八中学 2016年3月 第七单元 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第七单元 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 生物的生 ...

  •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学案
  • 第二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学案1 编 写 审 核 :高一生物组 第 周 学习目标:描述什么是种群.物种.基因库和基因频率. 学习重点:种群和物种的联系和区别: 学习难点:种群和物种的联系和区别: 学习过程 一.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讨论展示]"如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