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专题]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

《古代汉语专题》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填空

1. 许慎,说文解字,14篇,30卷,540部首,9353单字,1163重文。

2. 尔雅,释诂,释言,释训。

3.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

4.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

5. 部首,笔画。

6.读若(读如),直音,反切,反切。

7.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8. 王引之《经传释词》,杨树达《词诠》,刘淇《助字辨略》,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

9. 阮元《经籍纂诂》。

10. 刘熙《释名》。

11. 《方言》。

12. 顾炎武,段玉裁,三十部。

13. 王先谦,郭庆藩。

14. 陆法言,193韵,陈彭年。

15. 流水对,借对

16. 精清从心邪,知徹澄娘。

17. 仄仄平平仄仄平。

18. 颔联,颈联

19. 《诗经》,《楚辞》 。

20. 《切韵》。

21. 帛,金。

二、单项选择填空。

1.C 。

2.A .

3.C 。

4. D。

5. A。

6. A。

7. D。

8. B。

9. C。

10. D。

11. C。

12. C。

13. A。

14. C 。

15. A。

16. D。

17. D。

18-27:A 、A 、A 、D 、C 、A 、D 、A 、C 、A

三、名词解释。

1. 省声

用省略了笔画的偏旁做形声字的声符。

2. 省形

用省略了笔画的偏旁做形声字的形符。

3. 亦声

汉字中合体字的意符兼有声符的作用。

4. 反切

用两个字来拼另一个字之音读的注音方法,其原理是:切上字与被注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注字韵母、声调相同。

5. 同源词

由一个母词所派生出来的词群,它们之间有音义相同或相近的关系。

6. 阴声韵

古代学者称纯元音韵母为阴声韵。

7. 阳声韵

古代学者把鼻音韵母称作阳声韵。古代的阳声韵有n 、m 、n ɡ三类韵尾,现代普通话则只有n 、n ɡ两类韵尾。

8. 双声

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或相近叫做双声,判定古代汉语的双声现象,一般应以上古音为依据。

9. 叠韵

两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叫做叠韵,判定古代汉语的叠韵现象,一般应以上古

音为依据。

10. 重唇音

指双唇音帮旁並明四个声母。

11. 舌头音

指舌尖中音端透定泥四个声母。

12. 浊音

发音时声带颤动的音。

13. 古无轻唇音

上古不存在轻唇非敷奉微四母。这条论断是钱大昕提出来的,见《十驾斋养新录》。

14. 七音

指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七类发音部位。

15. 清音

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音。

16. 全清

古代学者把不送气的清音声母称作全清。例如:“帮非端知见”之类。

17. 洪音

古代学者把开口、合口一、二等韵称作洪音;后世把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称作洪音。

18. 平分阴阳

中古的平声到后来分化成了阴平和阳平,“平分阴阳”就是指的这种情况。这种分化在近代就已形成,一直延续到现代。

19. 平仄:前人着眼于中古声调而划分的两大部类:平声为平,上去入三声为仄。

20. 韵目

《广韵》之类韵书中,每一个韵部选用一个字作为代表,这个代表韵部部类的字叫韵目。

21. 声训

又称音训,是一种根据字(词)音疏通词义、探求语源的方法。

22. 疏

又称“正义”,古书注解的体例之一。这种注解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 輮:通“煣”,用火熨木使弯曲。

2. 饭:给„饭吃。

3. 坐:获罪。

4. 饁:送饭。

5. 坚:硬度。

6亟:急忙。

7. 谒:禀告。

8. 载:开始。

9. 宇:屋檐。

10. 恨:遗憾。

11. 叔:拾取。

12. 坟:土堆。

13. 滋:培植。树:栽种。

14. 务:务必。

15. 鸟:像鸟一样。鹿:指帝位。 .

16. 常:通“尝”,曾经。差:差别。

17. 会:聚合。

18. 朋:两杯。

19. 离:通“罹”,触犯。 .

20. 慢:傲慢。 .

21. 购:悬赏收买。

22. 寤:通“牾”,逆,倒着。

23. 闻:听见。

24. 绥:安抚。

25. 骤:屡次。贼:杀。

26. 越:坠落。毙:倒下。

27. 防:赌住。

28. 草具:粗劣的食物。

29. 亲:指父母。

30. 颠:跌倒。

31. 如:或。

32. 荷:扛。

33. 隐:怜悯。

34. 归:通“馈”,赠送。

35. 介:给予。

36. 羌:楚辞中特有的语气词。

37. 听:治理,处理。

38. 婴:缠绕。

39. 遵:沿着。

40除:任命。

41. 垂:流传。

42. 课:督促。

43. 被:披。

五、说明下列句中加点代词的用法。

1. 孰:带选择性,哪一个。

2.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有的。

3. 何: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什么。

4. 何:疑问代词作状语,为什么。

5. 恶:疑问代词用在介词“乎”前面,哪里。

六、说明下列句中加点副词的类别和意义。

1. 辄:时间副词,常常。

2. 稍:时间副词,渐渐。

3. 少:程度副词,稍微。

4. 仅:范围副词,将近。

5. 曾:语气副词,竟然。

6. 相:指代性副词,互相。

七、比较说明下列各句中否定词的用法,并指出其词性。

1.弗食不知其旨也。

2.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3、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1. 弗:否定副词,其后面的动词不带宾语。

不:否定副词,其后面的动词可带宾语。

2. 无:否定副词,不要(同“毋”),用于祈使句,其后面的动词可带宾语。

勿:否定副词,不要,用于祈使句,其后面的动词不能带宾语。

3. 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不,否定副词。

八、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用法,并译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1. 以: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

2. 以: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

3. 以:连词,表目的,译为“用来”。

4. 以:介词,表原因,省介宾。

5. 为:介词,表行为涉及对象,译为“对”。

6. 为:介词,表行为涉及对象,替,省介宾。

7. 以:动词,认为。为:表肯定的动词,译为“是”。

8. 以:介词,用。为:动词,治理。

九、说明连词“而”、“则”在下列各句中的用法。

1. 而1:连接主谓结构,表示转折;而2:连接分句,表示递进。

2. 而1:连接分句,表转折。而2:连接主语与谓语,表逆接。

3. 而:连分句,表条件和结果。

4. 则:连接紧缩复句中的分句,表条件与结果。

十、说明下列句中语气词“也”、“焉”所表示的语气。

1. 矣:表已然语气;也:表确认语气。

2. 矣:表将然语气。

3. 耳:表确认,同“也”。

十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1. 弱:形容词使动用法。

2. 目: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3. 小、小:形容词意动用法。

4. 犬:名词作状语。

5. 客:名词意动用法。

6. 走:动词使动用法。

7. 来、来:动词使动用法;安:形容词使动用法。

8. 狼、虎:名词作状语。

9. 肘: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10. 药:名词意动用法。

11. 奴、虏:名词作状语。

12. 将:名词使动用法。

13. 饮:动词使动用法。

14. 智:形容词意动用法。

十二、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

(一)判断句

1. 臣之子皆下才也。

2.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3. 此诸臣之不肖也。

4. 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

5. 非子所能治也。

6. 夫扁鹊,天下之良医。

7. 而不能与灵巫争用者,知与不知也。

8. 制,巖邑也,虢叔死焉。

9.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10. 今京不度,非制也。

11. 射其御者,君子也。

12. 謂之君子而射之,非禮也。

13. 同乘,兄弟也。

(二)被动句

1. 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

2. 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將為戮乎?

(三)宾语前置

1. 故事求远而失近,广藏而狭弃,斯之谓也。

句式:宾语用代词复指。

2. 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句式:宾语用代词复指。

十三、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 谓语前置,谓语是“败矣”。

2. 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何”,疑问代词作宾语。

3判断句,主语 + 谓语。

4. 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利”,宾语用代词复指。

5. 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己”,否定句代词作宾语。

6. 判断句,主语 + 副词 + 谓语 + 也(表示肯定判断)。

7. 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何陋”,宾语用代词复指。

8. 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方城、汉水”,强调介词的宾语。

9. 判断句,主语 + 谓语。

10. 被动句,“于”字句。

11. 被动句,“被”字句。

12. 判断句,主语 + 者 + 谓语 + 也。

13. 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奚”,疑问代词作宾语。

14. 被动句,“为”字句。

15. 判断句,主语 + 谓语 + 也。

16. 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胡”,疑问代词作宾语。

17. 判断句,主语 + 判断词“是”+ 宾语。

18. 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一言”,强调介词的宾语。

19. 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吾”,否定句代词作宾语。

20. 判断句,(主语)+ 副词 + 谓语(表示否定判断)。

十四、指出下列各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1.委婉。

2.并提。

3.譬喻(包含两个暗喻) 。

4.互文。

5.对偶。

6.委婉。

7.互文。

8.夸饰。

9.代称“三闾”以官代人。

10.代称。,“三尺”代剑,数量代物。

十五、翻译

(一)上古时代,人少而禽兽多,人们经受不住禽兽虫蛇的侵害。有圣人兴起,在树上构成巢(作住处),来躲避各种伤害,人们悦服他,使他作天下之王,称他为有巢氏。

(二)古代男子不用耕种,植物的果食就够人吃了;女子不用纺织,动物的皮子就够人穿了。不用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给养充足,人少而物资有余,所以民众不争斗。因此厚赏不需施行,重罚不需使用,而民众能够自然安定有序。

(三)在高山里居住而要到深谷(才可以)汲水的人,遇到节日的时候把水作为礼物相馈赠;在沼泽低洼处居住苦于水患的人,出钱雇人疏通水道放水。所以荒年的时候,自己的幼弟也不送给食物;丰年的时候,关系疏远的过客也一定会招待。并不是疏远自己的骨肉而喜爱过客,而是因为粮食的多少不同。

(四)所以周文王施行仁义而成为天下的王,徐偃王施行仁义而失去了自己的国家,这是因为仁义(可以)用于古代而不(可以)用于今日呀。所以说:时代不同了,事就不同了。 十六、论述题

1、什么叫假借字,假借字有哪些分类

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假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有两种结果:A 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a 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b 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B 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有三种情况:A 、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a 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b 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如“彼匪”。B 、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C 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 “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2、什么叫古今字?古今子的形体如何构成?古今紫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与假借字有何关系?

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如“莫→暮”。

古今字的形体:(1)古字+形符→今字。如“其→箕”“取→娶”“昏→婚”。(2)古字改变形符→今字。如“说→悦”“振→赈”“没→殁”“张→胀”。(3)古字略加变形→今字。

如“大→太”“闲→间”“陈→阵”。(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如“亡→无”“伯→霸”。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1)古今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正→征”“队→坠”“或→域”。(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责→债”“益→溢”“景→影”。(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如“解→懈”“家→嫁”“支→肢”“道→导”。(4)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如“辟→避”“厌→餍”“与→欤”。

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二者有交叉现象。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

3、词义变化的类型有哪些?

词义变化的类型: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

词义的缩小: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如“坟”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臭”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闻的气味。另外还有“亲戚”“宫”“禽”“丈夫”“丈人”等。

词义的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焚”古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另外有:“响”“色”“河”“江”“裁”等。

词义的转移: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封”古义指积土成堆,今义指封闭。另外还有“走、脚、狱、诛、货”等。

4、怎样掌握词的古义?

我们必须勤查有关的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词义的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和语言的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的古义。

分三方面谈:1)从字形上分析。如“劝”从“力”,可见本义是勉力、奋力。“醒”从酉,本义是酒醒。2)从语境上分析。如“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证明“睡”的本义是“打瞌睡”。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治-乱”。

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如“款待”中的“款”古义是诚恳。“捐躯”中的“捐”古义是舍弃。“呼天抢地”中的“抢”古义是触、碰。“举世无双”中的“举”古义是“全”。等。

5、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我们可以依据什么来探求词的本义?二者的有何联系?

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如“诛”从言,本义是谴责。

2)考察文献语言用例。如“狱”在先秦文献中都是“诉讼”、案件义,到汉代文献才有当“监狱”讲的,因而本义是“诉讼”。

词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

1)相似:a 形貌性状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b 功能作用相似。如“关” 由门闩引申为关卡。c 方式情态相似。如“奋”由鸟展翅引申为举起、扬起。2)相关。a 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如“齿”由门牙、牙齿引申为年龄。b 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如“倡”由领唱引申为一般的唱,再引申为以演唱为职业的人。C 借形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如“刚”由坚硬引申为金属钢。D 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如“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王的坟墓。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如“危”本义为陡峭、高峻。陡而高则易倾,故引申为不

稳定。

6、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形式?判断句的表达功能是什么?

1)“主+谓+也”,如:此王业也。2)“主+者+谓+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3)“主+者+谓”,如:兵者,凶器。 4)“主+谓”,如:兵,凶器。5)“主+副+谓+(也)”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6)“主+为+ 宾”,如:“余为伯倏。”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两种基本表达功能,主谓语除了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外,在逻辑上也构成判断关系:1)表示类属关系。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表示等同关系。如:梁父即楚将项燕。另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1)表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2)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如:夫战,勇气也。3)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

《古代汉语专题》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填空

1. 许慎,说文解字,14篇,30卷,540部首,9353单字,1163重文。

2. 尔雅,释诂,释言,释训。

3.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

4.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

5. 部首,笔画。

6.读若(读如),直音,反切,反切。

7.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8. 王引之《经传释词》,杨树达《词诠》,刘淇《助字辨略》,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

9. 阮元《经籍纂诂》。

10. 刘熙《释名》。

11. 《方言》。

12. 顾炎武,段玉裁,三十部。

13. 王先谦,郭庆藩。

14. 陆法言,193韵,陈彭年。

15. 流水对,借对

16. 精清从心邪,知徹澄娘。

17. 仄仄平平仄仄平。

18. 颔联,颈联

19. 《诗经》,《楚辞》 。

20. 《切韵》。

21. 帛,金。

二、单项选择填空。

1.C 。

2.A .

3.C 。

4. D。

5. A。

6. A。

7. D。

8. B。

9. C。

10. D。

11. C。

12. C。

13. A。

14. C 。

15. A。

16. D。

17. D。

18-27:A 、A 、A 、D 、C 、A 、D 、A 、C 、A

三、名词解释。

1. 省声

用省略了笔画的偏旁做形声字的声符。

2. 省形

用省略了笔画的偏旁做形声字的形符。

3. 亦声

汉字中合体字的意符兼有声符的作用。

4. 反切

用两个字来拼另一个字之音读的注音方法,其原理是:切上字与被注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注字韵母、声调相同。

5. 同源词

由一个母词所派生出来的词群,它们之间有音义相同或相近的关系。

6. 阴声韵

古代学者称纯元音韵母为阴声韵。

7. 阳声韵

古代学者把鼻音韵母称作阳声韵。古代的阳声韵有n 、m 、n ɡ三类韵尾,现代普通话则只有n 、n ɡ两类韵尾。

8. 双声

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或相近叫做双声,判定古代汉语的双声现象,一般应以上古音为依据。

9. 叠韵

两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叫做叠韵,判定古代汉语的叠韵现象,一般应以上古

音为依据。

10. 重唇音

指双唇音帮旁並明四个声母。

11. 舌头音

指舌尖中音端透定泥四个声母。

12. 浊音

发音时声带颤动的音。

13. 古无轻唇音

上古不存在轻唇非敷奉微四母。这条论断是钱大昕提出来的,见《十驾斋养新录》。

14. 七音

指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七类发音部位。

15. 清音

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音。

16. 全清

古代学者把不送气的清音声母称作全清。例如:“帮非端知见”之类。

17. 洪音

古代学者把开口、合口一、二等韵称作洪音;后世把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称作洪音。

18. 平分阴阳

中古的平声到后来分化成了阴平和阳平,“平分阴阳”就是指的这种情况。这种分化在近代就已形成,一直延续到现代。

19. 平仄:前人着眼于中古声调而划分的两大部类:平声为平,上去入三声为仄。

20. 韵目

《广韵》之类韵书中,每一个韵部选用一个字作为代表,这个代表韵部部类的字叫韵目。

21. 声训

又称音训,是一种根据字(词)音疏通词义、探求语源的方法。

22. 疏

又称“正义”,古书注解的体例之一。这种注解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 輮:通“煣”,用火熨木使弯曲。

2. 饭:给„饭吃。

3. 坐:获罪。

4. 饁:送饭。

5. 坚:硬度。

6亟:急忙。

7. 谒:禀告。

8. 载:开始。

9. 宇:屋檐。

10. 恨:遗憾。

11. 叔:拾取。

12. 坟:土堆。

13. 滋:培植。树:栽种。

14. 务:务必。

15. 鸟:像鸟一样。鹿:指帝位。 .

16. 常:通“尝”,曾经。差:差别。

17. 会:聚合。

18. 朋:两杯。

19. 离:通“罹”,触犯。 .

20. 慢:傲慢。 .

21. 购:悬赏收买。

22. 寤:通“牾”,逆,倒着。

23. 闻:听见。

24. 绥:安抚。

25. 骤:屡次。贼:杀。

26. 越:坠落。毙:倒下。

27. 防:赌住。

28. 草具:粗劣的食物。

29. 亲:指父母。

30. 颠:跌倒。

31. 如:或。

32. 荷:扛。

33. 隐:怜悯。

34. 归:通“馈”,赠送。

35. 介:给予。

36. 羌:楚辞中特有的语气词。

37. 听:治理,处理。

38. 婴:缠绕。

39. 遵:沿着。

40除:任命。

41. 垂:流传。

42. 课:督促。

43. 被:披。

五、说明下列句中加点代词的用法。

1. 孰:带选择性,哪一个。

2.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有的。

3. 何: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什么。

4. 何:疑问代词作状语,为什么。

5. 恶:疑问代词用在介词“乎”前面,哪里。

六、说明下列句中加点副词的类别和意义。

1. 辄:时间副词,常常。

2. 稍:时间副词,渐渐。

3. 少:程度副词,稍微。

4. 仅:范围副词,将近。

5. 曾:语气副词,竟然。

6. 相:指代性副词,互相。

七、比较说明下列各句中否定词的用法,并指出其词性。

1.弗食不知其旨也。

2.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3、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1. 弗:否定副词,其后面的动词不带宾语。

不:否定副词,其后面的动词可带宾语。

2. 无:否定副词,不要(同“毋”),用于祈使句,其后面的动词可带宾语。

勿:否定副词,不要,用于祈使句,其后面的动词不能带宾语。

3. 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不,否定副词。

八、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用法,并译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1. 以: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

2. 以: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

3. 以:连词,表目的,译为“用来”。

4. 以:介词,表原因,省介宾。

5. 为:介词,表行为涉及对象,译为“对”。

6. 为:介词,表行为涉及对象,替,省介宾。

7. 以:动词,认为。为:表肯定的动词,译为“是”。

8. 以:介词,用。为:动词,治理。

九、说明连词“而”、“则”在下列各句中的用法。

1. 而1:连接主谓结构,表示转折;而2:连接分句,表示递进。

2. 而1:连接分句,表转折。而2:连接主语与谓语,表逆接。

3. 而:连分句,表条件和结果。

4. 则:连接紧缩复句中的分句,表条件与结果。

十、说明下列句中语气词“也”、“焉”所表示的语气。

1. 矣:表已然语气;也:表确认语气。

2. 矣:表将然语气。

3. 耳:表确认,同“也”。

十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1. 弱:形容词使动用法。

2. 目: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3. 小、小:形容词意动用法。

4. 犬:名词作状语。

5. 客:名词意动用法。

6. 走:动词使动用法。

7. 来、来:动词使动用法;安:形容词使动用法。

8. 狼、虎:名词作状语。

9. 肘: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10. 药:名词意动用法。

11. 奴、虏:名词作状语。

12. 将:名词使动用法。

13. 饮:动词使动用法。

14. 智:形容词意动用法。

十二、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

(一)判断句

1. 臣之子皆下才也。

2.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3. 此诸臣之不肖也。

4. 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

5. 非子所能治也。

6. 夫扁鹊,天下之良医。

7. 而不能与灵巫争用者,知与不知也。

8. 制,巖邑也,虢叔死焉。

9.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10. 今京不度,非制也。

11. 射其御者,君子也。

12. 謂之君子而射之,非禮也。

13. 同乘,兄弟也。

(二)被动句

1. 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

2. 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將為戮乎?

(三)宾语前置

1. 故事求远而失近,广藏而狭弃,斯之谓也。

句式:宾语用代词复指。

2. 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句式:宾语用代词复指。

十三、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 谓语前置,谓语是“败矣”。

2. 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何”,疑问代词作宾语。

3判断句,主语 + 谓语。

4. 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利”,宾语用代词复指。

5. 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己”,否定句代词作宾语。

6. 判断句,主语 + 副词 + 谓语 + 也(表示肯定判断)。

7. 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何陋”,宾语用代词复指。

8. 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方城、汉水”,强调介词的宾语。

9. 判断句,主语 + 谓语。

10. 被动句,“于”字句。

11. 被动句,“被”字句。

12. 判断句,主语 + 者 + 谓语 + 也。

13. 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奚”,疑问代词作宾语。

14. 被动句,“为”字句。

15. 判断句,主语 + 谓语 + 也。

16. 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胡”,疑问代词作宾语。

17. 判断句,主语 + 判断词“是”+ 宾语。

18. 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一言”,强调介词的宾语。

19. 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吾”,否定句代词作宾语。

20. 判断句,(主语)+ 副词 + 谓语(表示否定判断)。

十四、指出下列各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1.委婉。

2.并提。

3.譬喻(包含两个暗喻) 。

4.互文。

5.对偶。

6.委婉。

7.互文。

8.夸饰。

9.代称“三闾”以官代人。

10.代称。,“三尺”代剑,数量代物。

十五、翻译

(一)上古时代,人少而禽兽多,人们经受不住禽兽虫蛇的侵害。有圣人兴起,在树上构成巢(作住处),来躲避各种伤害,人们悦服他,使他作天下之王,称他为有巢氏。

(二)古代男子不用耕种,植物的果食就够人吃了;女子不用纺织,动物的皮子就够人穿了。不用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给养充足,人少而物资有余,所以民众不争斗。因此厚赏不需施行,重罚不需使用,而民众能够自然安定有序。

(三)在高山里居住而要到深谷(才可以)汲水的人,遇到节日的时候把水作为礼物相馈赠;在沼泽低洼处居住苦于水患的人,出钱雇人疏通水道放水。所以荒年的时候,自己的幼弟也不送给食物;丰年的时候,关系疏远的过客也一定会招待。并不是疏远自己的骨肉而喜爱过客,而是因为粮食的多少不同。

(四)所以周文王施行仁义而成为天下的王,徐偃王施行仁义而失去了自己的国家,这是因为仁义(可以)用于古代而不(可以)用于今日呀。所以说:时代不同了,事就不同了。 十六、论述题

1、什么叫假借字,假借字有哪些分类

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假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有两种结果:A 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a 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b 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B 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有三种情况:A 、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a 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b 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如“彼匪”。B 、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C 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 “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2、什么叫古今字?古今子的形体如何构成?古今紫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与假借字有何关系?

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如“莫→暮”。

古今字的形体:(1)古字+形符→今字。如“其→箕”“取→娶”“昏→婚”。(2)古字改变形符→今字。如“说→悦”“振→赈”“没→殁”“张→胀”。(3)古字略加变形→今字。

如“大→太”“闲→间”“陈→阵”。(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如“亡→无”“伯→霸”。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1)古今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正→征”“队→坠”“或→域”。(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责→债”“益→溢”“景→影”。(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如“解→懈”“家→嫁”“支→肢”“道→导”。(4)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如“辟→避”“厌→餍”“与→欤”。

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二者有交叉现象。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

3、词义变化的类型有哪些?

词义变化的类型: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

词义的缩小: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如“坟”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臭”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闻的气味。另外还有“亲戚”“宫”“禽”“丈夫”“丈人”等。

词义的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焚”古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另外有:“响”“色”“河”“江”“裁”等。

词义的转移: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封”古义指积土成堆,今义指封闭。另外还有“走、脚、狱、诛、货”等。

4、怎样掌握词的古义?

我们必须勤查有关的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词义的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和语言的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的古义。

分三方面谈:1)从字形上分析。如“劝”从“力”,可见本义是勉力、奋力。“醒”从酉,本义是酒醒。2)从语境上分析。如“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证明“睡”的本义是“打瞌睡”。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治-乱”。

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如“款待”中的“款”古义是诚恳。“捐躯”中的“捐”古义是舍弃。“呼天抢地”中的“抢”古义是触、碰。“举世无双”中的“举”古义是“全”。等。

5、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我们可以依据什么来探求词的本义?二者的有何联系?

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如“诛”从言,本义是谴责。

2)考察文献语言用例。如“狱”在先秦文献中都是“诉讼”、案件义,到汉代文献才有当“监狱”讲的,因而本义是“诉讼”。

词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

1)相似:a 形貌性状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b 功能作用相似。如“关” 由门闩引申为关卡。c 方式情态相似。如“奋”由鸟展翅引申为举起、扬起。2)相关。a 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如“齿”由门牙、牙齿引申为年龄。b 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如“倡”由领唱引申为一般的唱,再引申为以演唱为职业的人。C 借形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如“刚”由坚硬引申为金属钢。D 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如“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王的坟墓。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如“危”本义为陡峭、高峻。陡而高则易倾,故引申为不

稳定。

6、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形式?判断句的表达功能是什么?

1)“主+谓+也”,如:此王业也。2)“主+者+谓+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3)“主+者+谓”,如:兵者,凶器。 4)“主+谓”,如:兵,凶器。5)“主+副+谓+(也)”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6)“主+为+ 宾”,如:“余为伯倏。”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两种基本表达功能,主谓语除了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外,在逻辑上也构成判断关系:1)表示类属关系。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表示等同关系。如:梁父即楚将项燕。另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1)表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2)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如:夫战,勇气也。3)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相关内容

  • 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参考书目一览
  • 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参考书目一览 本文系统介绍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难度,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就业,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学费,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辅导,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大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北大考研机构! 五.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 ...

  • 人大历史学院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
  • 人大历史学院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 作为名牌院校的北京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15%. 1.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该专业研究生去向主要为政府.企业.教学.科研等部门中负责 ...

  • 2017人大历史学院各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
  • 2017人大历史学院各专业最低录取分数 线 201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系考研复试分数线总分不低于310分,政治.英语不低于50分,专业课不低于180分. 复试包括专业综合课和外语笔试.外语听力和口语测试.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专业面试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研究能力(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发表成果.科研活动) ...

  • 2017人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方向
  • 2017人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方向 作为名牌院校的中国人民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15%.就业率居于全国同类专业院校的首位. 人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毕业 ...

  • 人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方向有哪些
  • 人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方向有哪些 作为名牌院校的中国人民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15%.就业率居于全国同类专业院校的首位. 人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毕业后 ...

  • 人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共有哪些考试科目
  • 人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共有哪些考试科 目 人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费总额3万元,学制2年,为鼓励考生报考以及培养更优秀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本专业设立三个等级奖学金,奖励范围为50%. 其考试科目如下: ①思想政治理论 ②英语一 ③汉语基础 ④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基础 本文系统介绍人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难度 ...

  • 2017人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就业前景
  • 2017人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就业 前景 作为名牌院校的中国人民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15%.就业率居于全国同类专业院校的首位. 人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 ...

  • 人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就业前景如何
  • 人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就业前景 如何 作为名牌院校的中国人民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15%.就业率居于全国同类专业院校的首位. 人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 ...

  • 公共基础知识题库:_人文常识练习题
  • 公共基础知识题库: 人文常识练习题二 人文常识是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常考类型,这部分内容涵盖面广,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在备考期间,一定要多做题,从练习中掌握人文常识是比较快速的方法. 1.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而黑色一般表示的则是: A.忠耿正直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