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五市环境设计专业考察报告资料

调研报告

课 程 名 称

班级与班级代码 132517081

专 业

指 导 教 师

学 号 [1**********]

名 单

提 交 日 期

广东财经大学教务处 制

姓名 段启发 调研报告成绩

评语:

通过此次华东地区艺术考察,感受江南地区的建筑风格,艺术文化。从实际考察中学到很多难得的知识财富,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设计知识,望财大骄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参加各种实习考察活动,锻炼自己的社会能力,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艺术品味。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目 录

题目 ………………………………………………… ………………6

摘要 关键词 引言 ………………………………………………………6

一、基本概况

(一) 中国古典园林 ……………………………………………… 6

(二) 新中式建筑与景观 ………………………………………… 6

二、“意”新中式景观对古典园林意境的追求

(一) 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精神……………………………………6

(二) 新中式景观的文化表达………………………………………7

三、“源”新中式景观源于古典园林

(一) 平面布局(拙政园、苏州博物馆、) ……………………… 7

(二) 空间序列(拙政园、苏州博物馆) ………………………… 7

(三) 造景手法……………………………………………………………8

(1)看与被看 (拙政园“与谁同坐轩”、苏州博物馆八角凉亭)…… 9

(2)渗透与层次(拙政园、苏州博物馆) ………………… 9

四、“衍”新中式景观对古典园林的衍变理念传承

(一). 结构与重组

(1)色彩的抽取(苏州博物馆主体、,李公堤) …………… 9

(2)虚实结合(苏州博物馆) …………………………………… 10

(二) 简化与转化

(1)堆山叠石(拙政园、苏州博物馆) ………………… 11

(2)庭园理水(拙政园、苏州博物馆) …………………… 12

五、结语 ………………………………………………………………… 13

新中式建筑设计与景观规划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

——华东五市调研报告

摘要:本文大体从“意”、“源”、“衍”三方面研究新中式建筑设计与景观规划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通过赏析中国古典园林的平面布局、空间序列、造景手法等,并寻求传统园林与新中式建筑、景观的内在联系,探讨古典园林在新中式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发展与延续。

关键词:新中式 景观 古典园林 拙政园 苏州博物馆 姑苏会 传承

引言:开学初,学校老师组织了我们大四的学生于9月12日至9月23日到华东五市对无锡、杭州、苏州、上海和南京进行建筑调研实习。对苏州博物馆、拙政园、南京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进行建筑设计方面的考察,其中,对江南园林文化的游走认识尤为深刻,并被新中式建筑与景观设计深深吸引,回校后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了新中式建筑设计与景观规划对中国古典园林“意”、“源”、“衍”三方面的传承。

一、基本概况

(一)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栽体,是世界园林文化遗产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中国古典园林古朴、典雅、自然、清幽、意境深邃。她得山水之性情,饱自然之意趣,是世界山水园林的典范。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对当前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最具代表性,当中江南园林的代表拙政园,是中国园林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二) 新中式建筑与景观

新中式建筑与景观是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在时间长河里的邂逅, 以内敛沉稳的传统文化为出发点, 融入现代设计语言, 为现代空间注入凝练唯美的中国古典情韵, 它不是纯粹的元素堆砌, 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 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景观, 让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得到合适体现, 让使用者感受到浩瀚无垠的传统文化。

二、“意”新中式景观对古典园林意境的追求

(一) 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精神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画的实践版本, 通过山水建筑、植物四季变化、诗词牌匾等将大自然缩小移至摹拟于咫尺之间, 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 最终展现的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园林意境, 指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是我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 也是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二) 新中式景观的文化表达

新中式景观对古典园林意境的现代手法表达, 对中国园林内敛、含蓄园林气质的追求与强化。在借鉴古典园林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式的心理, 通过生态、场所精神、文化设计创造景观空间, 最终达到传统空间意境的现代再现, 勾起中国人内心的回忆, 传达中国人对景观空间的种种感觉, 让使用者和景观空间真正地达到情景交融。

三、“源”新中式景观源于古典园林

(一) 平面布局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布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其中主从分明、重点突出是达到统一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中国园林又是走再现自然的路子,而自然本身并不处处都明显地呈现出孰主孰从的差异,因而主从分明、重点突出这一构图原则在中国园林中通常都是比较含蓄、隐晦的方式来表现的。

以拙政园为例,其属大型私家园林,中部为全园重点景区。在这一部分中,又以倚玉轩及其以西的水景为最佳,堪称为重点中的重点。

苏州博物馆在整体布局上,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

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

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

苏州博物馆

(二) 空间序列

空间序列是关系到园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问题。它不仅可从某些点上看起来具有良好的静观效果——景,而且从行进的过程中看又能把个别的景连贯成完整的序列,进而获得良好的动观效果,所谓“步移景异”正是这种效果的写照。

拙政园经一再改建成为现

状,因而很难有一条既连续又脉

络分明的空间序列。

苏州博物馆内部空间的布局

采用了传统园林中“欲扬先抑”

的手法,即用空间大小的对比手

法,这是苏州传统园林最为常见

的形式。在通往主体空间的前部,有意识的安排一个极小或极低的空间,通过这种空间时,人的视线被极度压缩;但走到高大的主体空间时,豁然开朗,从而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振奋。

从门厅在进入展区时,要经过一条狭长的走道,走到尽头,便是一个较开敞的公共空间连接着两侧的展厅,再往里走,穿过狭窄的通道,又可见一个较大空间的展区。

西廊 展厅 长廊

(三) 造景手法

(1)看与被看

园林建筑,既无轴线引导,又不讲求平衡、对

称或对位关系,乍看起来一切若似任意摆布、纯出

偶然,但实际上却又刻意、含蓄地受到这种视觉关

系的制约。

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

看。扇面亭的位置选择和处理也十分有趣,正

面临水开朗,而其他三面通过门洞、窗口均有景可

对。通过西南门洞可看到三十六鸳鸯馆,通过东北门洞可看到倒影楼,通过背面扇形窗口可窥见西北的浮翠阁。

被看。亭的位置选择非常巧妙。自“别有洞天”进园后,它成为人们可捕捉到的第一个景观对象,起到了“点景”的作用。

苏州博物馆八角凉亭,在主庭园中,贝先生“亭”的设计也是现代的形式——钢结构、双层、亭顶为玻璃并覆盖木饰贴面格栅、结构柱上放置照明灯具、亭中部为洗漱台。贝先生在主庭园西侧水际

安亭,位置选择得很好,亭悬于水面,北可观石与桥,东侧建筑与

松梅也尽收眼底;南侧与建筑大堂的亲水平台以及建筑立面互为对景;西侧为绿色的竹林背景,这样以亭为中心,一副泼墨山水画,营造出“简约”的意境。

(2)渗透与层次

追求意的幽雅和境的深邃是传统园林的另一重要特点,“庭院深深,深几许? ”的诗句正是这一特点的写照。特别是江南私家园林,由于在极为有限的范围内经营,为求境的深邃,以各种方法来增强景的深度感。

传统园林中所谓的“对景”实际上就是透过特意设置的门洞或窗口去看某一景物,从而使景物若似一幅画嵌于框中。由于是隔着一重层次看,因而便显得含蓄深远,这种现象也应属于空间渗透的范畴。

拙政园小飞虹,作为架空的廊桥既有分割空间的作用,又可使两侧空间相互渗透,从而加强了空间的层次 感。半通半隔,意境悠远。 从松风亭透过小飞虹看香洲,前者为近景,后者为远景。从香洲透过小飞虹看松风亭,原来作为近景的松风亭则变为远景。

四、“衍”新中式景观对古典园林的衍变理念传承

1)结构与重组

(1)色彩的抽取

拙政园的整体色调是江南传统的灰白色调,园

中除了花红柳绿和碧波荡漾以外屋瓦的灰色和墙

的白色就是它最重要的颜色。

作为苏州市的地标性建筑博物馆沿用了这种

承载着深厚历史积蕴的灰白调。粉墙黛瓦格局,加之经过简化、雅

化的装饰性灰色边饰,淡雅的灰色线条不仅起到了划分结构的作用,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线条之美。

(2)虚实结合

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设计中的虚实结合体现在有意缩小了新馆的建筑面积,而留出了一大片的庭院和水塘,在它们上方形成的空间让我们很自然联想到了中国画中的“留白”,这种“留白”的用意不外乎增加建筑的灵气和减少建筑太多对空间造成的压迫感,让这种“留白”形成与建筑物之间的虚实对照。这片庭院造成的空间是“虚”,周围的建筑是“实”,整个空间在纵轴上形成了开阔的视野空间表现为“虚”,周围室内空间形态相对于室外空间表现为一种“实”。

2)简化与转化

(1)堆山叠石

部景区入口处理,进腰门后,怪石崚嶒,苔藓斑驳,犹如一道翠障横呈眼前。倘无此山石,园中景色悉入目中,含蓄深邃之感便失之殆尽。以山石代替影壁,起遮挡视线作用,使不能一览无余。 拙政园中部景区,借山石把单一大空间分割成为两个狭长的小空间,(中部有沟壑相通),前者较富变化,后者则更幽静,这样处理不仅避免了空旷、单调,还显得曲折幽深。

苏州博物馆的叠山是现代

的,选材舍弃了传统叠山素材湖

石和黄石,而是选用山东泰安的

花岗石切片,将置石置于沙砾之

上,用水加以阻隔,使人“只可

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维护

置石的尺度感和整体的氛围,同时又是古典的,借拙政园的白墙为背景,将新旧园林、古典与现代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绘在墙上、浮在水中的水墨山水画,如周董的“在泼墨山水画里, 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里所描绘的情情境。

(2)庭园理水

水是园林的血脉,苏州是著名的水城,水在园林中是不可缺少的,园林用水可分为集中与分散两种手法。

拙政园的理水手法。

a. 中部较大的一块水面狭长,横贯东西,有深远感

b. 香洲前的水面较迂回曲折,贯穿廊桥之间,有

深邃藏幽之妙。

c. 见山楼前的水面,较开阔宁静,可延伸至见山

楼以西,引人入胜

a b c

苏州博物馆庭院水面总体较为规整,神似留园水面,水面的分割处理借鉴了传统理水的手法,通过桥、亭等的划分,使水面有聚有散,桥面低平,亲水性好。同时也有创新之处,池岸的处理,没有延续传统园林中池岸形态活泼多变、由湖石黄石堆积驳岸的特点,而是采用现代简约几何形式,由不规则长短直线围合而成,呈现现代感的明快、简洁。

而莲花池,用墙面规则的矩形凹块,把清水自上而下阶梯状地引入底楼池塘,而楼梯设计成悬挑增大了楼梯下空间利用。

五、结语

中国园林, 由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它是一种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开放和动态园林形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它从新解读古典园林, 传承古典园林造园精髓, 同时结合现代设计语言和功能要求, 形成了当代中国园林形式。面对今天全球化的浪潮,我相信中国传统园林同样能获得凤凰涅槃后的新生。新中式建筑与景观力求回归本土的设计, 虽然还不成熟, 但却是中国景观设计行业对我国景观地域精神缺失的思考与实践, 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同时也是对现代文化的创造, 间接推动新时期中国园林的发展。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从来都不是个别人的使命,作为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都要具备这种文化的觉醒,都有责任在继承传统园林文化方面做出探索。

调研报告

课 程 名 称

班级与班级代码 132517081

专 业

指 导 教 师

学 号 [1**********]

名 单

提 交 日 期

广东财经大学教务处 制

姓名 段启发 调研报告成绩

评语:

通过此次华东地区艺术考察,感受江南地区的建筑风格,艺术文化。从实际考察中学到很多难得的知识财富,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设计知识,望财大骄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参加各种实习考察活动,锻炼自己的社会能力,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艺术品味。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目 录

题目 ………………………………………………… ………………6

摘要 关键词 引言 ………………………………………………………6

一、基本概况

(一) 中国古典园林 ……………………………………………… 6

(二) 新中式建筑与景观 ………………………………………… 6

二、“意”新中式景观对古典园林意境的追求

(一) 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精神……………………………………6

(二) 新中式景观的文化表达………………………………………7

三、“源”新中式景观源于古典园林

(一) 平面布局(拙政园、苏州博物馆、) ……………………… 7

(二) 空间序列(拙政园、苏州博物馆) ………………………… 7

(三) 造景手法……………………………………………………………8

(1)看与被看 (拙政园“与谁同坐轩”、苏州博物馆八角凉亭)…… 9

(2)渗透与层次(拙政园、苏州博物馆) ………………… 9

四、“衍”新中式景观对古典园林的衍变理念传承

(一). 结构与重组

(1)色彩的抽取(苏州博物馆主体、,李公堤) …………… 9

(2)虚实结合(苏州博物馆) …………………………………… 10

(二) 简化与转化

(1)堆山叠石(拙政园、苏州博物馆) ………………… 11

(2)庭园理水(拙政园、苏州博物馆) …………………… 12

五、结语 ………………………………………………………………… 13

新中式建筑设计与景观规划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

——华东五市调研报告

摘要:本文大体从“意”、“源”、“衍”三方面研究新中式建筑设计与景观规划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通过赏析中国古典园林的平面布局、空间序列、造景手法等,并寻求传统园林与新中式建筑、景观的内在联系,探讨古典园林在新中式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发展与延续。

关键词:新中式 景观 古典园林 拙政园 苏州博物馆 姑苏会 传承

引言:开学初,学校老师组织了我们大四的学生于9月12日至9月23日到华东五市对无锡、杭州、苏州、上海和南京进行建筑调研实习。对苏州博物馆、拙政园、南京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进行建筑设计方面的考察,其中,对江南园林文化的游走认识尤为深刻,并被新中式建筑与景观设计深深吸引,回校后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了新中式建筑设计与景观规划对中国古典园林“意”、“源”、“衍”三方面的传承。

一、基本概况

(一)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栽体,是世界园林文化遗产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中国古典园林古朴、典雅、自然、清幽、意境深邃。她得山水之性情,饱自然之意趣,是世界山水园林的典范。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对当前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最具代表性,当中江南园林的代表拙政园,是中国园林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二) 新中式建筑与景观

新中式建筑与景观是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在时间长河里的邂逅, 以内敛沉稳的传统文化为出发点, 融入现代设计语言, 为现代空间注入凝练唯美的中国古典情韵, 它不是纯粹的元素堆砌, 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 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景观, 让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得到合适体现, 让使用者感受到浩瀚无垠的传统文化。

二、“意”新中式景观对古典园林意境的追求

(一) 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精神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画的实践版本, 通过山水建筑、植物四季变化、诗词牌匾等将大自然缩小移至摹拟于咫尺之间, 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 最终展现的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园林意境, 指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是我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 也是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二) 新中式景观的文化表达

新中式景观对古典园林意境的现代手法表达, 对中国园林内敛、含蓄园林气质的追求与强化。在借鉴古典园林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式的心理, 通过生态、场所精神、文化设计创造景观空间, 最终达到传统空间意境的现代再现, 勾起中国人内心的回忆, 传达中国人对景观空间的种种感觉, 让使用者和景观空间真正地达到情景交融。

三、“源”新中式景观源于古典园林

(一) 平面布局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布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其中主从分明、重点突出是达到统一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中国园林又是走再现自然的路子,而自然本身并不处处都明显地呈现出孰主孰从的差异,因而主从分明、重点突出这一构图原则在中国园林中通常都是比较含蓄、隐晦的方式来表现的。

以拙政园为例,其属大型私家园林,中部为全园重点景区。在这一部分中,又以倚玉轩及其以西的水景为最佳,堪称为重点中的重点。

苏州博物馆在整体布局上,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

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

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

苏州博物馆

(二) 空间序列

空间序列是关系到园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问题。它不仅可从某些点上看起来具有良好的静观效果——景,而且从行进的过程中看又能把个别的景连贯成完整的序列,进而获得良好的动观效果,所谓“步移景异”正是这种效果的写照。

拙政园经一再改建成为现

状,因而很难有一条既连续又脉

络分明的空间序列。

苏州博物馆内部空间的布局

采用了传统园林中“欲扬先抑”

的手法,即用空间大小的对比手

法,这是苏州传统园林最为常见

的形式。在通往主体空间的前部,有意识的安排一个极小或极低的空间,通过这种空间时,人的视线被极度压缩;但走到高大的主体空间时,豁然开朗,从而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振奋。

从门厅在进入展区时,要经过一条狭长的走道,走到尽头,便是一个较开敞的公共空间连接着两侧的展厅,再往里走,穿过狭窄的通道,又可见一个较大空间的展区。

西廊 展厅 长廊

(三) 造景手法

(1)看与被看

园林建筑,既无轴线引导,又不讲求平衡、对

称或对位关系,乍看起来一切若似任意摆布、纯出

偶然,但实际上却又刻意、含蓄地受到这种视觉关

系的制约。

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

看。扇面亭的位置选择和处理也十分有趣,正

面临水开朗,而其他三面通过门洞、窗口均有景可

对。通过西南门洞可看到三十六鸳鸯馆,通过东北门洞可看到倒影楼,通过背面扇形窗口可窥见西北的浮翠阁。

被看。亭的位置选择非常巧妙。自“别有洞天”进园后,它成为人们可捕捉到的第一个景观对象,起到了“点景”的作用。

苏州博物馆八角凉亭,在主庭园中,贝先生“亭”的设计也是现代的形式——钢结构、双层、亭顶为玻璃并覆盖木饰贴面格栅、结构柱上放置照明灯具、亭中部为洗漱台。贝先生在主庭园西侧水际

安亭,位置选择得很好,亭悬于水面,北可观石与桥,东侧建筑与

松梅也尽收眼底;南侧与建筑大堂的亲水平台以及建筑立面互为对景;西侧为绿色的竹林背景,这样以亭为中心,一副泼墨山水画,营造出“简约”的意境。

(2)渗透与层次

追求意的幽雅和境的深邃是传统园林的另一重要特点,“庭院深深,深几许? ”的诗句正是这一特点的写照。特别是江南私家园林,由于在极为有限的范围内经营,为求境的深邃,以各种方法来增强景的深度感。

传统园林中所谓的“对景”实际上就是透过特意设置的门洞或窗口去看某一景物,从而使景物若似一幅画嵌于框中。由于是隔着一重层次看,因而便显得含蓄深远,这种现象也应属于空间渗透的范畴。

拙政园小飞虹,作为架空的廊桥既有分割空间的作用,又可使两侧空间相互渗透,从而加强了空间的层次 感。半通半隔,意境悠远。 从松风亭透过小飞虹看香洲,前者为近景,后者为远景。从香洲透过小飞虹看松风亭,原来作为近景的松风亭则变为远景。

四、“衍”新中式景观对古典园林的衍变理念传承

1)结构与重组

(1)色彩的抽取

拙政园的整体色调是江南传统的灰白色调,园

中除了花红柳绿和碧波荡漾以外屋瓦的灰色和墙

的白色就是它最重要的颜色。

作为苏州市的地标性建筑博物馆沿用了这种

承载着深厚历史积蕴的灰白调。粉墙黛瓦格局,加之经过简化、雅

化的装饰性灰色边饰,淡雅的灰色线条不仅起到了划分结构的作用,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线条之美。

(2)虚实结合

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设计中的虚实结合体现在有意缩小了新馆的建筑面积,而留出了一大片的庭院和水塘,在它们上方形成的空间让我们很自然联想到了中国画中的“留白”,这种“留白”的用意不外乎增加建筑的灵气和减少建筑太多对空间造成的压迫感,让这种“留白”形成与建筑物之间的虚实对照。这片庭院造成的空间是“虚”,周围的建筑是“实”,整个空间在纵轴上形成了开阔的视野空间表现为“虚”,周围室内空间形态相对于室外空间表现为一种“实”。

2)简化与转化

(1)堆山叠石

部景区入口处理,进腰门后,怪石崚嶒,苔藓斑驳,犹如一道翠障横呈眼前。倘无此山石,园中景色悉入目中,含蓄深邃之感便失之殆尽。以山石代替影壁,起遮挡视线作用,使不能一览无余。 拙政园中部景区,借山石把单一大空间分割成为两个狭长的小空间,(中部有沟壑相通),前者较富变化,后者则更幽静,这样处理不仅避免了空旷、单调,还显得曲折幽深。

苏州博物馆的叠山是现代

的,选材舍弃了传统叠山素材湖

石和黄石,而是选用山东泰安的

花岗石切片,将置石置于沙砾之

上,用水加以阻隔,使人“只可

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维护

置石的尺度感和整体的氛围,同时又是古典的,借拙政园的白墙为背景,将新旧园林、古典与现代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绘在墙上、浮在水中的水墨山水画,如周董的“在泼墨山水画里, 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里所描绘的情情境。

(2)庭园理水

水是园林的血脉,苏州是著名的水城,水在园林中是不可缺少的,园林用水可分为集中与分散两种手法。

拙政园的理水手法。

a. 中部较大的一块水面狭长,横贯东西,有深远感

b. 香洲前的水面较迂回曲折,贯穿廊桥之间,有

深邃藏幽之妙。

c. 见山楼前的水面,较开阔宁静,可延伸至见山

楼以西,引人入胜

a b c

苏州博物馆庭院水面总体较为规整,神似留园水面,水面的分割处理借鉴了传统理水的手法,通过桥、亭等的划分,使水面有聚有散,桥面低平,亲水性好。同时也有创新之处,池岸的处理,没有延续传统园林中池岸形态活泼多变、由湖石黄石堆积驳岸的特点,而是采用现代简约几何形式,由不规则长短直线围合而成,呈现现代感的明快、简洁。

而莲花池,用墙面规则的矩形凹块,把清水自上而下阶梯状地引入底楼池塘,而楼梯设计成悬挑增大了楼梯下空间利用。

五、结语

中国园林, 由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它是一种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开放和动态园林形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它从新解读古典园林, 传承古典园林造园精髓, 同时结合现代设计语言和功能要求, 形成了当代中国园林形式。面对今天全球化的浪潮,我相信中国传统园林同样能获得凤凰涅槃后的新生。新中式建筑与景观力求回归本土的设计, 虽然还不成熟, 但却是中国景观设计行业对我国景观地域精神缺失的思考与实践, 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同时也是对现代文化的创造, 间接推动新时期中国园林的发展。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从来都不是个别人的使命,作为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都要具备这种文化的觉醒,都有责任在继承传统园林文化方面做出探索。


相关内容

  • 华东五市创优工作及旅游业发展的考察报告
  • 华东五市创优工作及旅游业发展的考察报告 为进一步推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单大年率由市人大民宗侨外委员会.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市旅游局有关人员组成的旅游工作考察组,于2000年5月10日至19日先后对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五市"创优"工作及旅游业发展 ...

  • 求真 务实 创新----华东五市教育文化交流考察报告
  • 求真 务实 创新----华东五市教育文化交流考察报告 鞍山市教育局组织台安县.岫岩县部分中小学书记和党务工作者15人,于2004年4月20--26日,考察了华东(沪苏浙)五市部分学校,围绕学校"三个文明"建设.基层党建的主题,通过看资料.听经验介绍.观摩课堂教学.实地参观等形式学 ...

  • 旅游业发展的考察报告
  • 为进一步推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单大年率由市人大民宗侨外委员会.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市旅游局有关人员组成的旅游工作考察组,于200x年5月10日至19日先后对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五市"创优"工作及旅游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考察.考察组通过与五市人大.旅 ...

  • 赴浙江考察报告
  • 隆阳区招商局赴浙江考察学习报告' 考察组 (2011年10月25日) 为全面深入开展"桥头堡建设,隆阳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开阔思路,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对外来投资企业的服务水平.10月15日至11 月21日,我局组织考察团,在副局长段克丽的带领 ...

  • 企业战略管理_[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设计大纲
  •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设计大纲 一.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企业战略管理>是管理类一门综合的专业课,要求学生在系统学习管理专业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从战略高度,系统地分析企业战略中的各种问题,以便从整体上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观念. 本课程设计是学习完<企业战 ...

  • 博物馆考察报告范文
  • 篇一:博物馆调研报告 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 调研报告 专业班级 环艺<4>班 姓 名 指导教师 所在学院 2014年 10月 大河博物馆调研报告 一. 调研题目:博物馆设计 二. 调研目的: 1. 进一步了解博物馆内的空间功能布局,实地的体验其内部 的空间感受,了解博物馆内部功能的布置方法 ...

  • 华东地区考察学习报告范文
  • 一.学习考察概况 根据区委中心组全年学习安排,第二季度中心组的学习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加快大发展"为主题,结合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市委二届三次全委会精神和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以区委书记xxx为团长的学习考察团一行27人,于7月13日 ...

  • 华东政法大学法硕就业前景分析
  • 华东政法大学法硕就业前景分析 一.华东政法大学法硕就业怎么样? 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本身的学术氛围好.师资力量强.人脉资源广,华东政法大学法硕在全国的知名度是响当当的,华东政法大学在社会上地位也不容小觑,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 现今法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从事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和企业管理 ...

  • 上海市特殊教育考察报告
  • 上海市特殊教育考察报告 何文明 4月24日至27日,我们组织部分教师赴上海学习考察特殊教育.我们先后考察了上海市第一聋校.第四聋校.聋哑青年技术学校和卢湾区辅读学校.笔者作为湖南省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及盲聋弱智教育专业部负责人,并就上海市特殊教育发展作了比较详细的了解.通过听领导介绍.进课堂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