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探索案例分析:科学探索区中的十次失败

幼儿探索案例分析:科学探索区中的十次失败

案例实录

最近我们围绕磁铁往科学探索区投放了不少的操作材料,想让孩子在自我操作、自由游戏中获取有关磁铁的感性经验。

第一次活动时,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用磁铁进行着各种探索,兴奋地交流着自己的发现。如:有的孩子发现手中的磁铁向另一块磁铁靠近时,另一块磁铁会转过头,会逃走;有的孩子则发现去吸时不会逃,但会打圈圈;有的孩子发现磁铁会翻跟头;还有的发现小磁铁会跑到大磁铁身上去……

在孩子们获得了感性经验后,我便考虑如何在投放的材料中设置一些解决问题的因素,从而引导他们进一步有目的地探索磁铁的属性。

第二次活动开始了,孩子们也都积极参与到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天天的小男孩。他看到别的小朋友用一块磁铁从一盘赤豆中一次又一次地吸出混在其中的大头针时,流露出了好奇的神情。于是,自己也去尝试了。只见天天直接拿着磁铁,将其放人一盘赤豆中,很快地吸出了所有的大头针。就这样他反复进行着。可没过一会儿,发现天天的操作有些“跑题”了,他开始用大头针扎赤豆,还把盘子里的东西倒来倒去,使得一些大头针撒落在了地板上。可见材料的新鲜感对天天已经消失了。

这时,我突然产生一个念头:给他一个新的探索动力。我走到他身旁,蹲下身子,一边捡一边像是自言自语式地说:“地上这么多的大头针会扎到小朋友鞋上的。”天天见状,也和我一起收拾起来。待捡完后,我说:“你还想不想用磁铁来帮忙做些其他事情? ”他说:“想啊。”我取来了一个饮料瓶,并在里面放了若干个回形针,“你能用磁铁把这些回形针一下子全部取出来吗? 不过有个规则,就是不能把瓶子倒过来,试试吧! ”

天天拿了一块磁铁开始尝试了,他把磁铁紧贴着瓶身想吸住全部

的回形针往上移,可他马上就发现只能吸出其中的几个。于是他就把瓶身略微倾斜一些,使瓶中的回形针聚拢在一处。没想到刚往上移,就掉下去了,这样反复了几次。突然,他好像想到了什么,把瓶中的回形针全倒了出来,一个一个地串在了一起再放入瓶中,得意的笑容也随之展现在那张胖胖的小脸上。这下他能用磁铁吸住全部的回形针往上移了,可吸到一半又掉了下去,他再次失败了! 大概有点不甘心,他又连续试了三四次,一样让他很失望,不知如何是好,开始四处张望。这是一种求助的神情,我连忙上前:“你要试试看,沿着瓶子的哪一面往上吸,回形针才不会掉下来。”天天看了看,说道:“我知道了,要在平的、光滑的地方往上吸! ”于是又开始了尝试,可就在快要接近成功的时候,又出现了新问题! 瓶子的瓶口处是缩小的,每次回形针总在那无法转弯而掉了下去。他显得很是急躁,站起身,扔下了东西,走到一旁休息去了。这明显是想放弃的表现! 于是我又再次参与到了其中,找到了好多形状不一的磁铁,举到他面前,“我这儿还有一些磁铁,它们也许能帮帮你的忙,说不定还能从其他地方吸上来呢! ”天天听了,并没有马上动手,而是犹豫地看着我,我又加了一句:“我会和你一起想办法的。”他这才接过我手中的东西,一边用手拨弄着,一边若有所思。这不,又重新开始了,左手还是拿着那块磁铁沿瓶身小心地往上吸,快要到瓶口时,他想用扶住瓶子的右手去取盘中的另外一块磁铁,却不想瓶子翻倒了,他扶起瓶子重新再来! 瞧,又快到瓶口了,他对旁边的小女孩大声说:“娜娜,你帮忙拿块磁铁从上面吸住它。”在他们俩的配合下,终于成功了! 我情不自禁地朝他竖起了大拇指。后来我仔细回顾了一下,他竟然失败了十次,这也就意味着他坚持了十次。

分析

“十次失败”是我在大班科学探索区中指导幼儿学习认识磁铁的教育案例。科学探索区是教师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的探索科学的一块区域,幼儿在其中进行探索学习,可以发展一定的操作能力,感受一些科学现象,增加对科学的认识。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探索学习的能力和自主独立的个性。

但是在科学探索区的学习中,幼儿常常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其中有些他们能独自应对解决,而有些却是需要借助外力的支持和帮助。在这“十次失败”的案例中,老师就给予了幼儿适时的支持和帮助。

第一次:天天轻易掌握用磁铁吸找赤豆盘中大头针的技能后,开始转移注意力,进行无目的地玩耍。这时,我用“想不想用磁铁来帮忙做些其他事情”一句话,重新唤起该幼儿的探索热情,并提出了一个“用磁铁将瓶中的许多回形针一下子全部取出”的新课题,使其又有了探索方向与动力。

第二次:天天自己探索成功,将回形针全都串联在了一起,并用磁铁将其往上吸,但由于瓶身的凹凸特征,他一连试了好多次,始终无法成功。这时,我又用一句“你要试试看,沿着瓶子的哪一面往上吸,回形针才不会掉下来”的话进行点拨,使他顿时豁然开朗,并试着用新的方法进行操作,他终于发现了“要在平的、光滑的地方往上吸”的操作策略。

第三次:在天天欲将回形针吸出瓶时,由于瓶口细小,无法将其取出,致使他无奈地跑去旁边休息。这时,我一边告诉他一起想办法,一边又向他提供了新的操作材料。经过一番努力后,天天终于成功地将回形针一下子从瓶中全部取出来了。

反思

1.幼儿是一个需要得到指导的探索学习者

生性好动、喜欢探索是每个幼儿的天性,在这个意义上,幼儿是天生的探索学习者,但同时,他们又是各方面准备不充分的探索学习者。

首先是探索的目的性不强。 3—6岁幼儿活动的有意性水平低,生活经历少,接触事物有限,认识理解肤浅,因此他们有探索的欲望、冲动,但不大会主动选择确定探索的方向,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受兴趣的支配,其探索活动具有明显的玩乐特点。如案例中的天天起初用磁铁吸赤豆盘中的大头针,在满足了其玩乐的需要后,便开始了无目的地玩耍。

其次是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差,不易变换角度分析看待同一问题,常常是顺着一条道儿走到底。如案例中天天在用磁铁将回形针吸过瓶身时,总是用一个方法,而没有想到用别的方法。

再次是幼儿探索学习的韧劲不足。幼儿情绪体验强烈,表现外露,有意性差,不易自控,遇到挫折困难时容易丧失信心而不再努力。如案例中天天在经过反复多次尝试,都未能将回形针从细小的瓶口取出时,他便失去了耐心,停止了探索。

因此,在幼儿探索学习活动中,如果缺乏教师的指导,幼儿就会像一个匆忙的过客,无所收获。

2.教师应关注了解幼儿的探索学习过程,分析把握介入指导的有利时机

幼儿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教师的支持,但并非意味着教师可以不顾实际情况地随意提供帮助。区域活动是幼儿的一种自主活动,教师首先应该着眼于幼儿的“独立”,给予幼儿充分的信任,并竭力创造出幼儿“独立”所需的环境与空间条件。只有当幼儿确实因其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索活动难以继续的时候,才给予一定的支持。这种适度的支持对获得活动的预期效果是十分必要的。许多教育实践表明,如果幼儿没有获得适时的支持,则或者放弃探索,或者自信受打击,探索愿望减少。反过来,无原则过多支持,也只会助长其被动依赖心理,压抑其独立自主能力的发展。

因此,教师要关注了解幼儿的探索学习过程,了解幼儿面临的各种认知困难和问题,善于区分出哪些可以也应该由幼儿自己独立解决,哪些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从而及时抓住介入的有利时机。如案例中,当看到天天小朋友用磁铁吸大头针后开始进行无目的玩耍时,即感到原先材料对该幼儿已不再具有探索的意义,同时因为该幼儿事先知道并轻易地掌握了用磁铁吸大头针的知识技能,因此,这一过程更多是让幼儿操作体验,满足好奇心,而没有达到探索学习的目的和效果,此时幼儿就需要从外界获得一种产生新的探索需求的刺激。接着,当该幼儿在探索操作中无法用磁铁将回形针吸过瓶身,而不知所措地四处张望时,我及时捕捉到了幼儿发出的这一求助信号;当该幼

儿在最后的探索操作中未实现目标,而去旁边休息时,我又意识到幼儿因缺少工具无法操作,由此对完成这一操作任务失去了信心。这些事例都说明了教师一定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教育经验。

3.教师要及时把握介入时机,选用适宜的指导策略

教师在观察了解了幼儿的需求后,很重要的是根据幼儿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地给予一个心理与能力的支点,使其能依托这一支点,顺利地克服困难,沿既定方向继续探索前行。本案例中我的三次干预指导在策略上都力图做到这些。

第一次,当天天小朋友不再玩磁铁吸大头针的游戏时,原先材料对他已不再具有探索的意义,我及时为他提供了新的材料,并提出新的探索任务要求,即从瓶中一下子取出所有回形针。与前一任务相比,这一任务难度提高了,需要依次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瓶中的回形针先要连成一体。二是用磁铁将此连成一体的回形针同时吸出。这一新任务显然更具有挑战性,也有一定趣味性。结果,天天小朋友接受并开始了新的探索学习。

第二次,在天天小朋友用磁铁将瓶中已串联好的回形针往瓶口方向吸,但始终无法将回形针吸过瓶身,感到无助时,我即用一句“你要试试看,沿着瓶子的哪一面往上吸,回形针才不会掉下来”的话进行点拨。这一句非常有针对性的话,显然产生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使幼儿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犹如黑夜中划过一道亮光。他试着变换思维角度,用新的方法进行尝试操作,很快找到了解决办法,并兴奋地喊了起来。

第三次,当天天小朋友经历多次曲折,冲击最后一关,但终未成功而失去信心时,我对其讲了一句“我会和你一起想办法的”。在幼儿十分沮丧和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这句话无疑给了他一种希望,并重拾起信心。同时,还为其提供了解决这一难题所必须的工具材料。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又回来继续解决原先的问题,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从“科学探索区十次失败”案例中我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作更多幼儿园课稿编辑:帮帮宝网

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同时也需要敏锐的洞察力与一定的教育智慧,这样才能使幼儿在认知探索时,借助适当的外力,独自走完探索旅程。

幼儿探索案例分析:科学探索区中的十次失败

案例实录

最近我们围绕磁铁往科学探索区投放了不少的操作材料,想让孩子在自我操作、自由游戏中获取有关磁铁的感性经验。

第一次活动时,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用磁铁进行着各种探索,兴奋地交流着自己的发现。如:有的孩子发现手中的磁铁向另一块磁铁靠近时,另一块磁铁会转过头,会逃走;有的孩子则发现去吸时不会逃,但会打圈圈;有的孩子发现磁铁会翻跟头;还有的发现小磁铁会跑到大磁铁身上去……

在孩子们获得了感性经验后,我便考虑如何在投放的材料中设置一些解决问题的因素,从而引导他们进一步有目的地探索磁铁的属性。

第二次活动开始了,孩子们也都积极参与到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天天的小男孩。他看到别的小朋友用一块磁铁从一盘赤豆中一次又一次地吸出混在其中的大头针时,流露出了好奇的神情。于是,自己也去尝试了。只见天天直接拿着磁铁,将其放人一盘赤豆中,很快地吸出了所有的大头针。就这样他反复进行着。可没过一会儿,发现天天的操作有些“跑题”了,他开始用大头针扎赤豆,还把盘子里的东西倒来倒去,使得一些大头针撒落在了地板上。可见材料的新鲜感对天天已经消失了。

这时,我突然产生一个念头:给他一个新的探索动力。我走到他身旁,蹲下身子,一边捡一边像是自言自语式地说:“地上这么多的大头针会扎到小朋友鞋上的。”天天见状,也和我一起收拾起来。待捡完后,我说:“你还想不想用磁铁来帮忙做些其他事情? ”他说:“想啊。”我取来了一个饮料瓶,并在里面放了若干个回形针,“你能用磁铁把这些回形针一下子全部取出来吗? 不过有个规则,就是不能把瓶子倒过来,试试吧! ”

天天拿了一块磁铁开始尝试了,他把磁铁紧贴着瓶身想吸住全部

的回形针往上移,可他马上就发现只能吸出其中的几个。于是他就把瓶身略微倾斜一些,使瓶中的回形针聚拢在一处。没想到刚往上移,就掉下去了,这样反复了几次。突然,他好像想到了什么,把瓶中的回形针全倒了出来,一个一个地串在了一起再放入瓶中,得意的笑容也随之展现在那张胖胖的小脸上。这下他能用磁铁吸住全部的回形针往上移了,可吸到一半又掉了下去,他再次失败了! 大概有点不甘心,他又连续试了三四次,一样让他很失望,不知如何是好,开始四处张望。这是一种求助的神情,我连忙上前:“你要试试看,沿着瓶子的哪一面往上吸,回形针才不会掉下来。”天天看了看,说道:“我知道了,要在平的、光滑的地方往上吸! ”于是又开始了尝试,可就在快要接近成功的时候,又出现了新问题! 瓶子的瓶口处是缩小的,每次回形针总在那无法转弯而掉了下去。他显得很是急躁,站起身,扔下了东西,走到一旁休息去了。这明显是想放弃的表现! 于是我又再次参与到了其中,找到了好多形状不一的磁铁,举到他面前,“我这儿还有一些磁铁,它们也许能帮帮你的忙,说不定还能从其他地方吸上来呢! ”天天听了,并没有马上动手,而是犹豫地看着我,我又加了一句:“我会和你一起想办法的。”他这才接过我手中的东西,一边用手拨弄着,一边若有所思。这不,又重新开始了,左手还是拿着那块磁铁沿瓶身小心地往上吸,快要到瓶口时,他想用扶住瓶子的右手去取盘中的另外一块磁铁,却不想瓶子翻倒了,他扶起瓶子重新再来! 瞧,又快到瓶口了,他对旁边的小女孩大声说:“娜娜,你帮忙拿块磁铁从上面吸住它。”在他们俩的配合下,终于成功了! 我情不自禁地朝他竖起了大拇指。后来我仔细回顾了一下,他竟然失败了十次,这也就意味着他坚持了十次。

分析

“十次失败”是我在大班科学探索区中指导幼儿学习认识磁铁的教育案例。科学探索区是教师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的探索科学的一块区域,幼儿在其中进行探索学习,可以发展一定的操作能力,感受一些科学现象,增加对科学的认识。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探索学习的能力和自主独立的个性。

但是在科学探索区的学习中,幼儿常常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其中有些他们能独自应对解决,而有些却是需要借助外力的支持和帮助。在这“十次失败”的案例中,老师就给予了幼儿适时的支持和帮助。

第一次:天天轻易掌握用磁铁吸找赤豆盘中大头针的技能后,开始转移注意力,进行无目的地玩耍。这时,我用“想不想用磁铁来帮忙做些其他事情”一句话,重新唤起该幼儿的探索热情,并提出了一个“用磁铁将瓶中的许多回形针一下子全部取出”的新课题,使其又有了探索方向与动力。

第二次:天天自己探索成功,将回形针全都串联在了一起,并用磁铁将其往上吸,但由于瓶身的凹凸特征,他一连试了好多次,始终无法成功。这时,我又用一句“你要试试看,沿着瓶子的哪一面往上吸,回形针才不会掉下来”的话进行点拨,使他顿时豁然开朗,并试着用新的方法进行操作,他终于发现了“要在平的、光滑的地方往上吸”的操作策略。

第三次:在天天欲将回形针吸出瓶时,由于瓶口细小,无法将其取出,致使他无奈地跑去旁边休息。这时,我一边告诉他一起想办法,一边又向他提供了新的操作材料。经过一番努力后,天天终于成功地将回形针一下子从瓶中全部取出来了。

反思

1.幼儿是一个需要得到指导的探索学习者

生性好动、喜欢探索是每个幼儿的天性,在这个意义上,幼儿是天生的探索学习者,但同时,他们又是各方面准备不充分的探索学习者。

首先是探索的目的性不强。 3—6岁幼儿活动的有意性水平低,生活经历少,接触事物有限,认识理解肤浅,因此他们有探索的欲望、冲动,但不大会主动选择确定探索的方向,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受兴趣的支配,其探索活动具有明显的玩乐特点。如案例中的天天起初用磁铁吸赤豆盘中的大头针,在满足了其玩乐的需要后,便开始了无目的地玩耍。

其次是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差,不易变换角度分析看待同一问题,常常是顺着一条道儿走到底。如案例中天天在用磁铁将回形针吸过瓶身时,总是用一个方法,而没有想到用别的方法。

再次是幼儿探索学习的韧劲不足。幼儿情绪体验强烈,表现外露,有意性差,不易自控,遇到挫折困难时容易丧失信心而不再努力。如案例中天天在经过反复多次尝试,都未能将回形针从细小的瓶口取出时,他便失去了耐心,停止了探索。

因此,在幼儿探索学习活动中,如果缺乏教师的指导,幼儿就会像一个匆忙的过客,无所收获。

2.教师应关注了解幼儿的探索学习过程,分析把握介入指导的有利时机

幼儿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教师的支持,但并非意味着教师可以不顾实际情况地随意提供帮助。区域活动是幼儿的一种自主活动,教师首先应该着眼于幼儿的“独立”,给予幼儿充分的信任,并竭力创造出幼儿“独立”所需的环境与空间条件。只有当幼儿确实因其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索活动难以继续的时候,才给予一定的支持。这种适度的支持对获得活动的预期效果是十分必要的。许多教育实践表明,如果幼儿没有获得适时的支持,则或者放弃探索,或者自信受打击,探索愿望减少。反过来,无原则过多支持,也只会助长其被动依赖心理,压抑其独立自主能力的发展。

因此,教师要关注了解幼儿的探索学习过程,了解幼儿面临的各种认知困难和问题,善于区分出哪些可以也应该由幼儿自己独立解决,哪些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从而及时抓住介入的有利时机。如案例中,当看到天天小朋友用磁铁吸大头针后开始进行无目的玩耍时,即感到原先材料对该幼儿已不再具有探索的意义,同时因为该幼儿事先知道并轻易地掌握了用磁铁吸大头针的知识技能,因此,这一过程更多是让幼儿操作体验,满足好奇心,而没有达到探索学习的目的和效果,此时幼儿就需要从外界获得一种产生新的探索需求的刺激。接着,当该幼儿在探索操作中无法用磁铁将回形针吸过瓶身,而不知所措地四处张望时,我及时捕捉到了幼儿发出的这一求助信号;当该幼

儿在最后的探索操作中未实现目标,而去旁边休息时,我又意识到幼儿因缺少工具无法操作,由此对完成这一操作任务失去了信心。这些事例都说明了教师一定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教育经验。

3.教师要及时把握介入时机,选用适宜的指导策略

教师在观察了解了幼儿的需求后,很重要的是根据幼儿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地给予一个心理与能力的支点,使其能依托这一支点,顺利地克服困难,沿既定方向继续探索前行。本案例中我的三次干预指导在策略上都力图做到这些。

第一次,当天天小朋友不再玩磁铁吸大头针的游戏时,原先材料对他已不再具有探索的意义,我及时为他提供了新的材料,并提出新的探索任务要求,即从瓶中一下子取出所有回形针。与前一任务相比,这一任务难度提高了,需要依次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瓶中的回形针先要连成一体。二是用磁铁将此连成一体的回形针同时吸出。这一新任务显然更具有挑战性,也有一定趣味性。结果,天天小朋友接受并开始了新的探索学习。

第二次,在天天小朋友用磁铁将瓶中已串联好的回形针往瓶口方向吸,但始终无法将回形针吸过瓶身,感到无助时,我即用一句“你要试试看,沿着瓶子的哪一面往上吸,回形针才不会掉下来”的话进行点拨。这一句非常有针对性的话,显然产生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使幼儿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犹如黑夜中划过一道亮光。他试着变换思维角度,用新的方法进行尝试操作,很快找到了解决办法,并兴奋地喊了起来。

第三次,当天天小朋友经历多次曲折,冲击最后一关,但终未成功而失去信心时,我对其讲了一句“我会和你一起想办法的”。在幼儿十分沮丧和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这句话无疑给了他一种希望,并重拾起信心。同时,还为其提供了解决这一难题所必须的工具材料。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又回来继续解决原先的问题,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从“科学探索区十次失败”案例中我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作更多幼儿园课稿编辑:帮帮宝网

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同时也需要敏锐的洞察力与一定的教育智慧,这样才能使幼儿在认知探索时,借助适当的外力,独自走完探索旅程。


相关内容

  • 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对策研究
  • 课程设计作业 题 目 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对策研究 系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 称 教师教育学院 学前教育 二〇一 五 年 一 月 十五 日 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对策研究 摘 要:教师应积极关注每个幼儿,对幼儿的发现.失败和冲突都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给幼儿一种支持感.活动中 ...

  • 合作真快乐
  • <合作真快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我是X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大班社会活动<合 作真快乐>,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构想,分别是教材分析.活 动目标.活动重难点.活动准备.活动方法和活动过程. 首先要进行的是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合作真快乐& ...

  • 主题背景下中班幼儿科学区材料投放适宜性的研究
  • 主题背景下中班幼儿科学区材料投放适宜性的研究 施 蕾 一.研究背景 新<纲要>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 ...

  • 2013-1中班年级组计划
  • 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中班教研组计划 一.情况分析 我们中班教研组共有4个班级8位教师.本组教师的结构层次已成熟型.骨干型. 年轻为主,有4位成熟型老师教学经验丰富,1位骨干型教师教学特色明显,3位教龄在3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年轻.好学.工作态度认真,学习与领悟能力较强,我们的这个组合在上学期一级园复 ...

  • 给"失败"一个奖励
  • ○案例描述: 某日,一早上班,就看见一位家长带着一帮人对某教师大吵大闹,说该教师昨天体罚他家孩子,不给孩子吃午饭,要打教师.经调查,原因是该教师让小组长帮助端饭给小朋友,把他孩子给漏了,孩子胆小没有说,老师疏忽没有检查,导致她中午没吃饭. 很明显,教师的一个小小的疏忽造成一个很大的影响,不光孩子挨了 ...

  • 幼儿成长档案
  • ◆给家长的一封信 ◆爸爸妈妈对我说 ◆我的秘密 ◆我的自画像 ◆我的好朋友 ◆我的成长小目标 ◆相亲相爱在一起 ◆主题回放 主题说明--我学会了--活动掠影 --小贴士--我的作品 亲爱的郁欣蕊爸爸妈妈: 您好!很高兴能与你们认识,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意愿,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幼儿成长档 ...

  • 探析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 摘 要: 文章主要从外部影响因素――幼儿教师.同伴关系.儿童游戏及内部影响因素――内隐特质观两大方面对幼儿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探析.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自我效能感 同伴关系 内隐特质观 一.幼儿自我效能感 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 ...

  • 幼儿科学活动的『五步法』
  •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笔者认为以"五步法"为流程.可以较好地达成这一要求.下面试以大班科学活动"装回去"作简要阐述. 第一步:观察现象.引发疑问 科学活动导入环节 ...

  • 特色课程科技教育
  • 特色课程--幼儿科技教育 幼儿科技教育说明 (一) 幼小的年龄和简单的经历,使得我们的孩子对生活.对世界.对未来充满着幻想.他们的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种思考.说话的方式,还有一百种惊奇.探索的方式. 我们成人,有一个很重要的责任,那就是希望孩子从小到大,在无限的想象中能做点什么--使其需要和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