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社课题资料

品社课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计划

宋桂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的应用,好像出自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身就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目标之一。加之教育与课程实施的本身就是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学生亲历的生活情景中,提高学生适应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任课教师必需长期关注,一而贯之的。

一、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内容:

1、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扩大学生的生活体验。然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又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的,一般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他们的观察总会伴随着丰富的想象,容易脱离现实生活。中、高年级学生逐步进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他们会越来越多的观察到细节和变化,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观察身边的生活。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观察生活中的细节。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

2、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信息社会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是信息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要求。品德与社会课是为了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这种发展必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得以实现,就如在

岸上是教不会游泳一样。交往离不开合作,这就需要学生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综合的活动型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成为主体,否则学生个体是无法逐一落实的,只有实现合作的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课堂形态的转变。有研究表明,“合作取向”的学习优于“个人取向”的学习和“竞争取向”的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丰富的有利于开展合作学习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1)要鼓励学生学习与他人交往。

(2)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3)学会一些基本的与他人合作的方法。

3、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的习惯

参与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的参与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

(1)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参与,就要与学生展开“对话”。引导学生多问、多想、多感受。

(2)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评价。

二、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措施:

1、认真地备好、上好每一节品社课,重点备好本节课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哪方面的学习习惯。

2、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听课活动,以此来促进每一位品社教师的课堂授课水平。

3、结合品社课的内容,利用周末时间,布置学生体验性的作业。例如《科技带给我们什么》学完后,可以让学生课后观察比较:以前和现在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未来我们的生活还可能会有哪些变化?以此来对课文进行延伸,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想象的能力。

重在培养 贵在坚持

------思想品德学习习惯培养的反思

曹月红

教育是什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教给孩子什么?仅仅是知识吗?最近读了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的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心里顿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学习效率会提高,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古今中外大量事实证明: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原因不是取决于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同的学科有各自的特点,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当中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习惯的做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1、预习习惯。

没有预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没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在听课过程中,学生不免就有盲人骑瞎马的感觉,找不着方向,抓不住重难点,其效率可想而知的。因此,预习时要阅读相关学习内容,了解本节课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对不理解的地方先画起来,并做好记录。同时也要复习涉及到的以前所学过的相关知识,即预习时应做到看、做、想相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2、认真听课习惯。

课前要准备好所需用的课本练习册还有笔(最好有铅笔和圆珠笔)。正式课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课,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抓住重点,理清知识体系,遇到不明白的要暂时“跳过去”,千万不要只想自己的,而错过老师的讲解;二是认真听同学回答问题,注意分析自己的观点与其有什么不同;三是小组交流时,虚心听取同学的意见,取长补短,为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

3、认真记笔记的习惯。

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难笔头。”可见,作好课堂笔记,对于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首先,要告诉学生笔记记什么?重点知识、难点和疑难问题可以在课本上划出来,可以不记或者简记,而老师的板书提纲、知识结构网络、及教师补充的知识则要详细记;其次,要告诉学生如何记笔记?一是及时笔记、二是及时

整理、三是及时补充。最后,教师可以将自己学习的经验告诉学生,让他们少走弯路。

4、积极主动发言的习惯。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才会常教常新,时时充满活力。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发言呢?首先,我们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给学生创造发言的权利和机会。二是要多鼓励学生,让他们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三是教师要善于接纳不同方面的意见。其次,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第一,其他同学发言时,做一个文明听众,做一个自尊和尊重他人的人。第二,当同学的意见与自己不合时,要尊重他人,等同学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不能对同学的观点进行指手划脚,不能取笑他人,不能侮辱他人,也不能哗众取宠。第三,如果自己要发言,请举手示意,经老师同意后方可发表自己的见解。

5、做作业的习惯。

我要求学生在作业前一定要先复习再做作业并养成习惯。做作业时,要注意审题,要抓住题干的关键词,概括其中心思想,要审清问题的范围和指向,不要盲目答题。遇到不会的题目千万不能草草了事,更不能照抄,要做上标记, 单独问 老师或者等老师讲解的时候认真听。这一习惯的养成,对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自学能力都大有帮助。

6、复习的习惯。

课后复习是对知识的巩固和消化过程。课后一定要进行及时巩固复习,就像牛吃草后要“反刍”一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做到对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掌握。平时复习就要及时整理、修改、补充课堂笔记,深化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总复习要进行知识的归类,处理好框与框之间、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系统化,。并注意查漏补缺,解决疑难问题,更要注意学习方法的回顾和总结,以便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需要提醒的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明确要求,尽早养成。不管是哪一种习惯,教师都要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懂得如何做,怎样做。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开始阶段,就要培养学生的各种习惯,以便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人们常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 循序渐进,严格训练。教师提出习惯要求时,要按照从易到难,由低级向高级阶段的规律,逐步提高,严格训练。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生自觉性强,意志品质良好,而有的学生对自己要求较低,意志又薄弱,难免出现反复现象,所以教师要经常提醒,帮助学生强化各种习惯,对个别特别差的学生,可以采取学生和班级干部共同监督的方式,促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意训练,习惯才能逐渐成自然,学习习惯基本形成。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会受到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对做得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对做得不好的学生提出意见或建议,在学生中形成比较效应,使更多的学生进步得更好、更快。

第四、协调关系,齐抓共管。各科老师和班主任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方面不能各顾各的,应尽量提出统一的要求,每一堂课的学习、每一天的学习、每一科的学习都严格要求,这样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很有益的。

总之,学习习惯的培养并不是难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看成是我们教学的基本内容,时时培养,事事培养,日积月累,习惯成自然!

我的体会是:良好的学习习惯,重在培养,贵在坚持!难在一时,益在一生!

思想品德课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周颖杰

有一句话叫: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成功。好习惯和成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给学生谈成功,或许早了点,但却可以为将来的成功创造条件,而对于学生来说,培养好习惯对将来走向成功应该是最重要的。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可能开始会难以点儿,但是一旦坚持了一个阶段,形成一种自然,那么,一个普通的学生变成一个优秀的学生,也就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了。其实,习惯是一种养成,是一种比较确定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而这种养成,一开始要有强制性,用以保证某种思想和行为的重复和连续性,并最终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形成一种自然。而对一个普通学生来说,一段时间或很长时间的坚持,便会产生质的飞跃,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所以,根据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把培养一个人的行为习惯的方法应用到各科的学习中去,让学生能养成某一学科良好的自学习惯。

随着素质教育的要求的不断提高,我们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模式上进行了很多尝试,比如,借鉴了洋思和杜郎口的一些优势,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每节课争取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实现“堂堂清”。但一直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都存在学生实际与运用的矛盾,如果过多的强调知识的记忆,可能就会忽略甚至挤掉培养学生能力的时间,而如果淡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则应用就会变得很空洞。因而,以往的教学一直存在一种比较被动和无奈的状况。按教学要求去做,每节课需要一课时完成,若是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则可以完成本节的任务,实现“堂堂清”。但当学习第二节时,需要检查学生对上一节的掌握情况,需要至少十分钟的时间,再去完成第二节,则时间上不允许了。另外,若按旧的模式去进行,学生经常在仓促中接受,很多东西只是粗略的了解,甚至有些差生根本不能掌握,更谈不上应用了,因而效果很不好。但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的模式很难,因为,每次老师们都想让学生先识记,再去理解运用,否则,就谈不上成绩。这种固有的模式像钢筋混凝土一样牢固。

为了改变这种固有的模式,我们经常探讨、探索,希望找到一个有效的突破口。其实,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复习,这并不是坏事,这也符合记忆的规律。但却忽视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预习。虽然,老师们也强调预习,但没有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另外,课堂上没留时间,所谓的预习也是一句空话。预习的环节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该与复习同等重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更加重要。根据这一点,我们逐渐找到了一条变被动为主动,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教学道路,虽然不很成熟,但却可以改变旧有的被动模式,形成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和习惯。

首先,在课时的安排上做一下调整。一般每一课包括两节,以往上课都需要两课时,现在调整为三课时或三个半课时。第一课时就安排为预习课,让学生预习两节的内容争取把这两节的基本问题明确,同时能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然后分两课时完成两节的教学任务,以保证实现“堂堂清”。当学习完一课后(即两节),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再复习一节或半节,同时让学生预习新内容。

其次,调整教学的基本程序。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 出示预习任务或目标。

(二)

指导学生预习方法。1、自读教材,不放过任何文字内容。2、在相应的位置记录或标记预习问题。3、用不同的画写形式把问题在教材上标识出来。4、理解、思考教材上材料后的问题。5、对教材上的难点提出问题。

(三) 以小组形式讨论解决预习的问题,小组长总结好讨论的结果,并总结本组的疑难问题。

(四) 小组发言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先由同学们解决,教师评价、引导、补充,另外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预习和质疑当中。

第二课时,正课的基本程序。

(一)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

(二)小组准备阶段。教师安排好学生活动内容和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预习内容。

(三)小组展示(可以采用不同形式,如黑板展示,小品表演,小组代表讲解,辩论等。)

(四)由学生或老师给与评议。

(五) 教师点拨。教师结合学生活动进行点播、更正、补充,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

(六)巩固复习,当堂训练。通过训练,强化记忆,巩固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节预习课可以根据教材设计的内容多少,增加预习量,可以是两节的内容;而在预习后,再上正课时就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若完成两节的教学后,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第三课时可以安排半节复习课和半节预习课,总之,在每上一节新课时,都要给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

之所以采取这种课堂模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复习的重要性,而忽视了预习,其实,二者应该同样重要。更重要的还在于,强调预习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在教师指导下的预习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阶段,使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实现的阶段,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要认真进行自学指导,即从实际出发,提出适当的自学要求(如何看书、怎样解决基本问题、怎样深入提出问题等)。为了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的学法,我们给学生最重要的不是金子,而是点金术,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比如以下学法可以经常采用。

1、自读理解,大字部分要慢读,小字部分要快读,围绕目标逐个解决问题;

2、提出疑问(质疑)发现问题,便是进步;

3、小组讨论疑难;

4、要求学生学会做“记号”。做到不动笔不动书,养成动笔的习惯,在正确答案下划线,重点词句加着重号,难点疑点画双线或难点画圈,疑点打“?”等等。经常训练,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探索新知的能力,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宗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站在讲台上袖手旁观,而应该积极参与学生自学的过程。教师除了注意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外,更要仔细调查,发现学生的困惑,及时了解。学生自学结束后,教师应通过板演、提问等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质疑问难,最大限度的暴露学习中的问题,特别是带有倾向性问题,为第二课时正课做准备,进行第二次备课,使正课能做到有针对性和条理性。

当然,培养一种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自然养成的,特别是初期最需要强制性,这不仅要求老师在各个环节上对学生严格要求,保证学生坚持不懈的去做,更需要老师要对这种课堂模式也要坚持不懈的贯彻下去,并不断加强自我监督和自我反省。另外,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一直采用小组教学,为了保证这一课堂模式的顺利开展,我制定一套小组加减分的竞争制度,促使小组内部相互协作,小组之间又有竞争。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完成预习和复习任务的小组给予奖励,每月做一次总结表彰。这样,学生们既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品社课如何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李金红

【故事】:在五年级上《祖国的宝岛台湾》一课,让我收获了欣喜与感动,更是引发了深深的思考。记得第二次合作学习,学习任务是阅读P60资料,在书上用笔批注,找出台湾有哪些美丽的景点?然后组内交流,按4、3、2、1的顺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一个景点。最后是全班展示交流。(2分钟)评价要求是仪态大方自信,语言简洁优美。本环节中,我把星星预设给展示最精彩的小组。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全班展示时,小组之间演绎了精彩的PK,一个个孩子用歌曲介绍阿里山,用美文介绍日月潭,用对比介绍台北故宫博物院。发放星星时学生要求投票决定,课堂上竟引发了泪花奔涌的场面。为什么课堂气氛如此热烈呢?我想本节课堂的精彩生成源于高效的合作学习。

【问题】:品社课怎样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策略】:1、培养思考的习惯。在合作学习之前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本课第一次合作学习时,任务是阅读P59资料,思考:台湾与大陆哪个省相邻?台湾的东面、南面、西面、北面各是什么?它与大陆之间夹着什么海峡?你还知道了什么?(时间3分钟)自学完成后,组内依序交流,组长总结并组织展示。(3分钟)各组用喜欢的形式向全班交流。(4分钟)通过清晰明确的导学提示,让学生在充分的自学、讨论、交流、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互相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从而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情感、态度、能力等都得到发挥和提高。2、培养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和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在活动中,我告诉孩子们要学会倾听,自己开始交流之前先在评价他人发言的基础上给予补充与完善,我也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鼓励、引导、帮助,以促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认真倾听等良好合作习惯的养成。

思想品德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古印度谚语说得好:“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

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所以说,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但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长期的、细腻的过程,教师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层次对学生进行培养。并且要持之以恒,使学生明确培养

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促使学生不断地纠正自己的不良学习习惯。

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明辨是非,学会做人。做人,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其它行为习惯的养成。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思想品德课上需要注重培养的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以及培养这些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课前预习、精心准备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先学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阶段,是学生主体作用最充分显示的阶段,教师要认真进行自学指导,即从实际出发,提出适当的自学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教师要重点指导学习方法,我们给学生最重要的不是金子,而是点金术,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因此,预习时要逐词逐句阅读相关学习内容,联系以前所学过的相关知识,了解本节课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对不理解的地方先画起来,并做好记录。总之,预习时应做到看、做、思相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另外课前还应准备好教材、伴你学、学习用具等等;二是心理准备。首先是静下心来,不要再想着什么事好玩,什么事好笑,要为即将开始的学习准备好心理因素。

二、认真阅读、专心听讲的习惯

通过阅读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学生阅读首先要读懂,只有读懂,才能有兴趣,久而久之才能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并能从读书的习惯中悟出一些规律和方法

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特别是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更要特别专心。应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个人的看法,不要被其他同学所左右。同时,应注意养成善于记录课堂

笔记的习惯,要记录学习的要点、学习新得,以及老师对教材的补充和延伸。对教材中的关键词句、补充的内容最好用不同颜色的笔做记号,以便引起注意。

三、独立思考、善于自学的习惯

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学生往往会遇到难题马上就请教老师同学,不愿动脑,这样对知识的掌握会很不牢固,不利于形成自学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时应该自己先根据学过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动脑思考,结合教材自主探究,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养成自己动脑,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乐于合作、善于交流的习惯

有位哲学家说过,两位朋友各有一个苹果,交换后仍是各有一个苹果,如果各有一种思想,交换后就有两种思想了。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可以采用学生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整理、分析处理、感受和体验知识,有效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学生的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慢长的过程。所以,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第一、为确保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我做到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对学生学习习惯进行培养。

第二、明确要求,尽早养成。不管是哪一种习惯,我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让学生懂得如何操作训练。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初一就要开始培养学生的各种习惯,以便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人们常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循序渐进,严格训练。我提出习惯要求时,一般按照从易到难,由低级向高级阶段的规律,逐步提高,严格训练。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生自觉性强,意志品质良好,而有的学生对自己要求较低,意志又薄弱,难免出现反复现象,所以我会经常提醒,帮助学生强化各种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意训练,习惯逐渐成自然,学习习惯基本形成。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会受到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我经常鼓励学生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并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做得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对做得不好的学生提出意见或建议,在学生中形成比较效应,使更多的学生进步得更好、更快。

第五、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和班主作、其他任课教师达成共识。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方面尽量提出统一的要求,每一堂课的学习、每一天的学习、每一科的学习都严格要求,这样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很有益的。

第六、要求家长做到精诚合作。父母的积极配合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前提,我经常通过电话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让家长了解我的做法,更让家长知道这样做的深远意义,终极目的是充分争取家长的配合,有力的促进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第七、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励学生进步。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最佳方式就是为学生提供版样,让学生模仿,榜样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中的佼佼者。在课堂教学中,我做到了一方面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做学生的表率,另一方面大力发现学生中的佼佼者,树立榜样,发现学生的有点,具体细致地指出他们的长处,促使这些同学更加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使其他同学觉察到自己和榜样的差距,从而更用心地观察学习,促使自己的良好习惯进快养成。

总之,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并不是难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看成是我们教学的基本内容,堂堂课培养,天天培养,时时培养,日积月累,习以为常!

我的体会是:良好的学习习惯,重在培养,贵在坚持!

古印度谚语说得好:“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所以说,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但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长期的、细腻的过程,教师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层次对学生进行培养。并且要持之以恒,使学生明确培养

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促使学生不断地纠正自己的不良学习习

惯。

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明辨是非,学会做人。做人,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其它行为习惯的养成。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思想品德课上需要注重培养的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以及培养这些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课前预习、精心准备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先学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阶段,是学生主体作用最充分显示的阶段,教师要认真进行自学指导,即从实际出发,提出适当的自学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教师要重点指导学习方法,我们给学生最重要的不是金子,而是点金术,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因此,预习时要逐词逐句阅读相关学习内容,联系以前所学过的相关知识,了解本节课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对不理解的地方先画起来,并做好记录。总之,预习时应做到看、做、思相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另外课前还应准备好教材、伴你学、学习用具等等;二是心理准备。首先是静下心来,不要再想着什么事好玩,什么事好笑,要为即将开始的学习准备好心理因素。

二、认真阅读、专心听讲的习惯

通过阅读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学生阅读首先要读懂,只有读懂,才能有兴趣,久而久之才能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并能从读书的习惯中悟出一些规律和方法

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特别是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更要特别专心。应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个人的看法,不要被其他同学所左右。同时,应注意养成善于记录课堂笔记的习惯,要记录学习的要点、学习新得,以及老师对教材的补充和延伸。对教材中的关键词句、补充的内容最好用不同颜色的笔做记号,以便引起注意。

三、独立思考、善于自学的习惯

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学生往往会遇到难题马上就请教老师同学,不愿动脑,这样对知识的掌握会很不牢固,不利于形成自学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时应该自己先根据学过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动脑思考,结合教材自主探究,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养成自己动脑,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乐于合作、善于交流的习惯

有位哲学家说过,两位朋友各有一个苹果,交换后仍是各有一个苹果,如果各有一种思想,交换后就有两种思想了。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可以采用学生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整理、分析处理、感受和体验知识,有效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学生的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慢长的过程。所以,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第一、为确保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我做到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对学生学习习惯进行培养。

第二、明确要求,尽早养成。不管是哪一种习惯,我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让学生懂得如何操作训练。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初一就要开始培养学生的各种习惯,以便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人们常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循序渐进,严格训练。我提出习惯要求时,一般按照从易到难,由低级向高级阶段的规律,逐步提高,严格训练。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生自觉性强,意志品质良好,而有的学生对自己要求较低,意志又薄弱,难免出现反复现象,所以我会经常提醒,帮助学生强化各种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意训练,习惯逐渐成自然,学习习惯基本形成。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会受到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我经常鼓励学生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并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做得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对做得不好的学生提出意见或建议,在学生中形成比较效应,使更多的学生进

步得更好、更快。

第五、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和班主作、其他任课教师达成共识。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方面尽量提出统一的要求,每一堂课的学习、每一天的学习、每一科的学习都严格要求,这样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很有益的。

第六、要求家长做到精诚合作。父母的积极配合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前提,我经常通过电话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让家长了解我的做法,更让家长知道这样做的深远意义,终极目的是充分争取家长的配合,有力的促进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第七、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励学生进步。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最佳方式就是为学生提供版样,让学生模仿,榜样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中的佼佼者。在课堂教学中,我做到了一方面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做学生的表率,另一方面大力发现学生中的佼佼者,树立榜样,发现学生的有点,具体细致地指出他们的长处,促使这些同学更加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使其他同学觉察到自己和榜样的差距,从而更用心地观察学习,促使自己的良好习惯进快养成。总之,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并不是难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看成是我们教学的基本内容,堂堂课培养,天天培养,时时培养,日积月累,习以为常!

我的体会是:良好的学习习惯,重在培养,贵在坚持!

浅谈思想品德课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满丽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具体目标第一条是:“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给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授人以渔”。只有这样学生就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下就是我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尝试。

第一、营造宽松氛围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必须用“情”感化学生。有个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育首先要爱学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即生活上关怀学生;学习上了解学生,多鼓励学生,而不轻易否定。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我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很少指责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总是怕说不好,感到“丢面子”,于是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只要站起来敢说话,大家就鼓掌。慢慢地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活动当中,课堂气氛也很热烈,学生由此也喜欢我代的这门课。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

第二、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就是想学,喜欢学。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所学科目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学习成绩,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这种学习兴趣。培养兴趣从以下两点做起:

1、备好预案,培养问题意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与课前预习紧密相连,课前预习的效果怎样又与教师的严格要求、具体指导分不开。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学生,学生做课前准备时,教师提供预习提纲,学生学习的目标就明确了,兴趣也随之产生,学习的热情也高涨。我上课前让科代表把本节课所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

交待给大家,让大家带着问题去预习,制定学习目标,预习后自己还可以生疑。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来逐个解决问题,学生踊跃地参与课堂活动,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充分训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2、联系实际,培养生活意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鲜活的教学案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应该提炼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回归生活现实。在学习《生命和健康的权利》内容时,我列举了我们宫河镇去年秋天发生的一起血案,一名3岁的孩子在路边土堆旁玩耍,被施工地上的翻斗车压死。许多学生都知道这件事,有些甚至亲眼目睹了这件事情的经过,血淋淋的生活案例摆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思考并讨论,我们的身边还存在哪些侵犯生命健康权的行为?我们又如何防范?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探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浅谈思想品德课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张华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具体目标第一条是:“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给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授人以渔”。只有这样学生就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下就是我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尝试。

第一、营造宽松氛围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必须用“情”感化学生。有个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育首先要爱学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即生活上关怀学生;学习上了解学生,多鼓励学生,而不轻易否定。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我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很少指责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总是怕说不好,感到“丢面子”,于是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只要站起来敢说话,大家就鼓掌。慢慢地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活动当中,课堂气氛也很热烈,学生由此也喜欢我代的这门课。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

第二、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就是想学,喜欢学。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所学科目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学习成绩,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这种学习兴趣。培养兴趣从以下两点做起:

1、备好预案,培养问题意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与课前预习紧密相连,课前预习的效果怎样又与教师的严格要求、具体指导分不开。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学生,学生做课前准备时,教师提供预习提纲,学生学习的目标就明确了,兴趣也随之产生,学

习的热情也高涨。我上课前让科代表把本节课所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交待给大家,让大家带着问题去预习,制定学习目标,预习后自己还可以生疑。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来逐个解决问题,学生踊跃地参与课堂活动,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充分训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2、联系实际,培养生活意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鲜活的教学案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应该提炼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回归生活现实。在学习《生命和健康的权利》内容时,我列举了我们宫河镇去年秋天发生的一起血案,一名3岁的孩子在路边土堆旁玩耍,被施工地上的翻斗车压死。许多学生都知道这件事,有些甚至亲眼目睹了这件事情的经过,血淋淋的生活案例摆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思考并讨论,我们的身边还存在哪些侵犯生命健康权的行为?我们又如何防范?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探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第三、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从而树立自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全面观察、分析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的潜在素质和闪光点,绝不用一种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允许学生的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有存在差别,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特长,张扬自己个性的学习环境。一(2)班的彭光超同学,第一学期中期考试成绩40几分,在他们班所有成绩都比较靠后。我了解了他的一些情况,他来此姚川小学,基础不好,对学习缺乏兴趣,中期总结时我没有批评,只向他说了:“你虽然这次没考好,老师相信你会做的更好,只要努力。”此后我还经常鼓励他,只要有进步就对他提出表扬,让他有成就感,结果期末考试他的名次一下子上升到前二十名,他很高兴,学习的动劲更大,兴趣更浓,课堂参与意识更强,成绩也在不断的提

高。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设计作业时,应分层设计,力求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完成,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主地进行选择,激发兴趣,增强自信心。

第四、实行开放性教学

在学习过程中,冲破学科、课堂和书本的局限,实行思维方式和教学途径的强化。这就要求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走出课堂,超越书本,不迷信老师的经验和权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独到 见解,敢于想别人所未想,言别人所未言,做别人所未做的事。要积极开拓获得知识的来源和获得发展的空间,思想品德课开放性教学,将会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和渠道,学生可冲破政治课堂和学科的局限,能自主的、能动的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辩论会,举办模拟法庭,研究性学习等。

总之,只有真正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习惯。

品社课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计划

宋桂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的应用,好像出自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身就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目标之一。加之教育与课程实施的本身就是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学生亲历的生活情景中,提高学生适应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任课教师必需长期关注,一而贯之的。

一、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内容:

1、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扩大学生的生活体验。然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又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的,一般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他们的观察总会伴随着丰富的想象,容易脱离现实生活。中、高年级学生逐步进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他们会越来越多的观察到细节和变化,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观察身边的生活。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观察生活中的细节。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

2、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信息社会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是信息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要求。品德与社会课是为了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这种发展必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得以实现,就如在

岸上是教不会游泳一样。交往离不开合作,这就需要学生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综合的活动型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成为主体,否则学生个体是无法逐一落实的,只有实现合作的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课堂形态的转变。有研究表明,“合作取向”的学习优于“个人取向”的学习和“竞争取向”的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丰富的有利于开展合作学习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1)要鼓励学生学习与他人交往。

(2)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3)学会一些基本的与他人合作的方法。

3、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的习惯

参与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的参与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

(1)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参与,就要与学生展开“对话”。引导学生多问、多想、多感受。

(2)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评价。

二、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措施:

1、认真地备好、上好每一节品社课,重点备好本节课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哪方面的学习习惯。

2、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听课活动,以此来促进每一位品社教师的课堂授课水平。

3、结合品社课的内容,利用周末时间,布置学生体验性的作业。例如《科技带给我们什么》学完后,可以让学生课后观察比较:以前和现在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未来我们的生活还可能会有哪些变化?以此来对课文进行延伸,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想象的能力。

重在培养 贵在坚持

------思想品德学习习惯培养的反思

曹月红

教育是什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教给孩子什么?仅仅是知识吗?最近读了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的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心里顿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学习效率会提高,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古今中外大量事实证明: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原因不是取决于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同的学科有各自的特点,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当中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习惯的做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1、预习习惯。

没有预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没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在听课过程中,学生不免就有盲人骑瞎马的感觉,找不着方向,抓不住重难点,其效率可想而知的。因此,预习时要阅读相关学习内容,了解本节课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对不理解的地方先画起来,并做好记录。同时也要复习涉及到的以前所学过的相关知识,即预习时应做到看、做、想相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2、认真听课习惯。

课前要准备好所需用的课本练习册还有笔(最好有铅笔和圆珠笔)。正式课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课,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抓住重点,理清知识体系,遇到不明白的要暂时“跳过去”,千万不要只想自己的,而错过老师的讲解;二是认真听同学回答问题,注意分析自己的观点与其有什么不同;三是小组交流时,虚心听取同学的意见,取长补短,为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

3、认真记笔记的习惯。

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难笔头。”可见,作好课堂笔记,对于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首先,要告诉学生笔记记什么?重点知识、难点和疑难问题可以在课本上划出来,可以不记或者简记,而老师的板书提纲、知识结构网络、及教师补充的知识则要详细记;其次,要告诉学生如何记笔记?一是及时笔记、二是及时

整理、三是及时补充。最后,教师可以将自己学习的经验告诉学生,让他们少走弯路。

4、积极主动发言的习惯。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才会常教常新,时时充满活力。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发言呢?首先,我们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给学生创造发言的权利和机会。二是要多鼓励学生,让他们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三是教师要善于接纳不同方面的意见。其次,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第一,其他同学发言时,做一个文明听众,做一个自尊和尊重他人的人。第二,当同学的意见与自己不合时,要尊重他人,等同学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不能对同学的观点进行指手划脚,不能取笑他人,不能侮辱他人,也不能哗众取宠。第三,如果自己要发言,请举手示意,经老师同意后方可发表自己的见解。

5、做作业的习惯。

我要求学生在作业前一定要先复习再做作业并养成习惯。做作业时,要注意审题,要抓住题干的关键词,概括其中心思想,要审清问题的范围和指向,不要盲目答题。遇到不会的题目千万不能草草了事,更不能照抄,要做上标记, 单独问 老师或者等老师讲解的时候认真听。这一习惯的养成,对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自学能力都大有帮助。

6、复习的习惯。

课后复习是对知识的巩固和消化过程。课后一定要进行及时巩固复习,就像牛吃草后要“反刍”一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做到对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掌握。平时复习就要及时整理、修改、补充课堂笔记,深化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总复习要进行知识的归类,处理好框与框之间、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系统化,。并注意查漏补缺,解决疑难问题,更要注意学习方法的回顾和总结,以便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需要提醒的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明确要求,尽早养成。不管是哪一种习惯,教师都要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懂得如何做,怎样做。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开始阶段,就要培养学生的各种习惯,以便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人们常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 循序渐进,严格训练。教师提出习惯要求时,要按照从易到难,由低级向高级阶段的规律,逐步提高,严格训练。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生自觉性强,意志品质良好,而有的学生对自己要求较低,意志又薄弱,难免出现反复现象,所以教师要经常提醒,帮助学生强化各种习惯,对个别特别差的学生,可以采取学生和班级干部共同监督的方式,促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意训练,习惯才能逐渐成自然,学习习惯基本形成。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会受到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对做得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对做得不好的学生提出意见或建议,在学生中形成比较效应,使更多的学生进步得更好、更快。

第四、协调关系,齐抓共管。各科老师和班主任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方面不能各顾各的,应尽量提出统一的要求,每一堂课的学习、每一天的学习、每一科的学习都严格要求,这样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很有益的。

总之,学习习惯的培养并不是难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看成是我们教学的基本内容,时时培养,事事培养,日积月累,习惯成自然!

我的体会是:良好的学习习惯,重在培养,贵在坚持!难在一时,益在一生!

思想品德课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周颖杰

有一句话叫: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成功。好习惯和成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给学生谈成功,或许早了点,但却可以为将来的成功创造条件,而对于学生来说,培养好习惯对将来走向成功应该是最重要的。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可能开始会难以点儿,但是一旦坚持了一个阶段,形成一种自然,那么,一个普通的学生变成一个优秀的学生,也就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了。其实,习惯是一种养成,是一种比较确定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而这种养成,一开始要有强制性,用以保证某种思想和行为的重复和连续性,并最终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形成一种自然。而对一个普通学生来说,一段时间或很长时间的坚持,便会产生质的飞跃,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所以,根据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把培养一个人的行为习惯的方法应用到各科的学习中去,让学生能养成某一学科良好的自学习惯。

随着素质教育的要求的不断提高,我们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模式上进行了很多尝试,比如,借鉴了洋思和杜郎口的一些优势,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每节课争取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实现“堂堂清”。但一直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都存在学生实际与运用的矛盾,如果过多的强调知识的记忆,可能就会忽略甚至挤掉培养学生能力的时间,而如果淡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则应用就会变得很空洞。因而,以往的教学一直存在一种比较被动和无奈的状况。按教学要求去做,每节课需要一课时完成,若是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则可以完成本节的任务,实现“堂堂清”。但当学习第二节时,需要检查学生对上一节的掌握情况,需要至少十分钟的时间,再去完成第二节,则时间上不允许了。另外,若按旧的模式去进行,学生经常在仓促中接受,很多东西只是粗略的了解,甚至有些差生根本不能掌握,更谈不上应用了,因而效果很不好。但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的模式很难,因为,每次老师们都想让学生先识记,再去理解运用,否则,就谈不上成绩。这种固有的模式像钢筋混凝土一样牢固。

为了改变这种固有的模式,我们经常探讨、探索,希望找到一个有效的突破口。其实,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复习,这并不是坏事,这也符合记忆的规律。但却忽视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预习。虽然,老师们也强调预习,但没有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另外,课堂上没留时间,所谓的预习也是一句空话。预习的环节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该与复习同等重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更加重要。根据这一点,我们逐渐找到了一条变被动为主动,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教学道路,虽然不很成熟,但却可以改变旧有的被动模式,形成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和习惯。

首先,在课时的安排上做一下调整。一般每一课包括两节,以往上课都需要两课时,现在调整为三课时或三个半课时。第一课时就安排为预习课,让学生预习两节的内容争取把这两节的基本问题明确,同时能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然后分两课时完成两节的教学任务,以保证实现“堂堂清”。当学习完一课后(即两节),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再复习一节或半节,同时让学生预习新内容。

其次,调整教学的基本程序。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 出示预习任务或目标。

(二)

指导学生预习方法。1、自读教材,不放过任何文字内容。2、在相应的位置记录或标记预习问题。3、用不同的画写形式把问题在教材上标识出来。4、理解、思考教材上材料后的问题。5、对教材上的难点提出问题。

(三) 以小组形式讨论解决预习的问题,小组长总结好讨论的结果,并总结本组的疑难问题。

(四) 小组发言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先由同学们解决,教师评价、引导、补充,另外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预习和质疑当中。

第二课时,正课的基本程序。

(一)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

(二)小组准备阶段。教师安排好学生活动内容和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预习内容。

(三)小组展示(可以采用不同形式,如黑板展示,小品表演,小组代表讲解,辩论等。)

(四)由学生或老师给与评议。

(五) 教师点拨。教师结合学生活动进行点播、更正、补充,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

(六)巩固复习,当堂训练。通过训练,强化记忆,巩固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节预习课可以根据教材设计的内容多少,增加预习量,可以是两节的内容;而在预习后,再上正课时就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若完成两节的教学后,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第三课时可以安排半节复习课和半节预习课,总之,在每上一节新课时,都要给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

之所以采取这种课堂模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复习的重要性,而忽视了预习,其实,二者应该同样重要。更重要的还在于,强调预习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在教师指导下的预习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阶段,使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实现的阶段,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要认真进行自学指导,即从实际出发,提出适当的自学要求(如何看书、怎样解决基本问题、怎样深入提出问题等)。为了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的学法,我们给学生最重要的不是金子,而是点金术,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比如以下学法可以经常采用。

1、自读理解,大字部分要慢读,小字部分要快读,围绕目标逐个解决问题;

2、提出疑问(质疑)发现问题,便是进步;

3、小组讨论疑难;

4、要求学生学会做“记号”。做到不动笔不动书,养成动笔的习惯,在正确答案下划线,重点词句加着重号,难点疑点画双线或难点画圈,疑点打“?”等等。经常训练,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探索新知的能力,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宗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站在讲台上袖手旁观,而应该积极参与学生自学的过程。教师除了注意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外,更要仔细调查,发现学生的困惑,及时了解。学生自学结束后,教师应通过板演、提问等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质疑问难,最大限度的暴露学习中的问题,特别是带有倾向性问题,为第二课时正课做准备,进行第二次备课,使正课能做到有针对性和条理性。

当然,培养一种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自然养成的,特别是初期最需要强制性,这不仅要求老师在各个环节上对学生严格要求,保证学生坚持不懈的去做,更需要老师要对这种课堂模式也要坚持不懈的贯彻下去,并不断加强自我监督和自我反省。另外,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一直采用小组教学,为了保证这一课堂模式的顺利开展,我制定一套小组加减分的竞争制度,促使小组内部相互协作,小组之间又有竞争。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完成预习和复习任务的小组给予奖励,每月做一次总结表彰。这样,学生们既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品社课如何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李金红

【故事】:在五年级上《祖国的宝岛台湾》一课,让我收获了欣喜与感动,更是引发了深深的思考。记得第二次合作学习,学习任务是阅读P60资料,在书上用笔批注,找出台湾有哪些美丽的景点?然后组内交流,按4、3、2、1的顺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一个景点。最后是全班展示交流。(2分钟)评价要求是仪态大方自信,语言简洁优美。本环节中,我把星星预设给展示最精彩的小组。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全班展示时,小组之间演绎了精彩的PK,一个个孩子用歌曲介绍阿里山,用美文介绍日月潭,用对比介绍台北故宫博物院。发放星星时学生要求投票决定,课堂上竟引发了泪花奔涌的场面。为什么课堂气氛如此热烈呢?我想本节课堂的精彩生成源于高效的合作学习。

【问题】:品社课怎样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策略】:1、培养思考的习惯。在合作学习之前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本课第一次合作学习时,任务是阅读P59资料,思考:台湾与大陆哪个省相邻?台湾的东面、南面、西面、北面各是什么?它与大陆之间夹着什么海峡?你还知道了什么?(时间3分钟)自学完成后,组内依序交流,组长总结并组织展示。(3分钟)各组用喜欢的形式向全班交流。(4分钟)通过清晰明确的导学提示,让学生在充分的自学、讨论、交流、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互相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从而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情感、态度、能力等都得到发挥和提高。2、培养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和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在活动中,我告诉孩子们要学会倾听,自己开始交流之前先在评价他人发言的基础上给予补充与完善,我也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鼓励、引导、帮助,以促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认真倾听等良好合作习惯的养成。

思想品德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古印度谚语说得好:“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

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所以说,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但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长期的、细腻的过程,教师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层次对学生进行培养。并且要持之以恒,使学生明确培养

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促使学生不断地纠正自己的不良学习习惯。

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明辨是非,学会做人。做人,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其它行为习惯的养成。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思想品德课上需要注重培养的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以及培养这些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课前预习、精心准备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先学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阶段,是学生主体作用最充分显示的阶段,教师要认真进行自学指导,即从实际出发,提出适当的自学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教师要重点指导学习方法,我们给学生最重要的不是金子,而是点金术,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因此,预习时要逐词逐句阅读相关学习内容,联系以前所学过的相关知识,了解本节课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对不理解的地方先画起来,并做好记录。总之,预习时应做到看、做、思相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另外课前还应准备好教材、伴你学、学习用具等等;二是心理准备。首先是静下心来,不要再想着什么事好玩,什么事好笑,要为即将开始的学习准备好心理因素。

二、认真阅读、专心听讲的习惯

通过阅读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学生阅读首先要读懂,只有读懂,才能有兴趣,久而久之才能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并能从读书的习惯中悟出一些规律和方法

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特别是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更要特别专心。应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个人的看法,不要被其他同学所左右。同时,应注意养成善于记录课堂

笔记的习惯,要记录学习的要点、学习新得,以及老师对教材的补充和延伸。对教材中的关键词句、补充的内容最好用不同颜色的笔做记号,以便引起注意。

三、独立思考、善于自学的习惯

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学生往往会遇到难题马上就请教老师同学,不愿动脑,这样对知识的掌握会很不牢固,不利于形成自学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时应该自己先根据学过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动脑思考,结合教材自主探究,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养成自己动脑,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乐于合作、善于交流的习惯

有位哲学家说过,两位朋友各有一个苹果,交换后仍是各有一个苹果,如果各有一种思想,交换后就有两种思想了。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可以采用学生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整理、分析处理、感受和体验知识,有效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学生的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慢长的过程。所以,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第一、为确保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我做到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对学生学习习惯进行培养。

第二、明确要求,尽早养成。不管是哪一种习惯,我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让学生懂得如何操作训练。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初一就要开始培养学生的各种习惯,以便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人们常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循序渐进,严格训练。我提出习惯要求时,一般按照从易到难,由低级向高级阶段的规律,逐步提高,严格训练。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生自觉性强,意志品质良好,而有的学生对自己要求较低,意志又薄弱,难免出现反复现象,所以我会经常提醒,帮助学生强化各种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意训练,习惯逐渐成自然,学习习惯基本形成。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会受到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我经常鼓励学生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并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做得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对做得不好的学生提出意见或建议,在学生中形成比较效应,使更多的学生进步得更好、更快。

第五、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和班主作、其他任课教师达成共识。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方面尽量提出统一的要求,每一堂课的学习、每一天的学习、每一科的学习都严格要求,这样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很有益的。

第六、要求家长做到精诚合作。父母的积极配合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前提,我经常通过电话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让家长了解我的做法,更让家长知道这样做的深远意义,终极目的是充分争取家长的配合,有力的促进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第七、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励学生进步。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最佳方式就是为学生提供版样,让学生模仿,榜样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中的佼佼者。在课堂教学中,我做到了一方面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做学生的表率,另一方面大力发现学生中的佼佼者,树立榜样,发现学生的有点,具体细致地指出他们的长处,促使这些同学更加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使其他同学觉察到自己和榜样的差距,从而更用心地观察学习,促使自己的良好习惯进快养成。

总之,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并不是难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看成是我们教学的基本内容,堂堂课培养,天天培养,时时培养,日积月累,习以为常!

我的体会是:良好的学习习惯,重在培养,贵在坚持!

古印度谚语说得好:“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所以说,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但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长期的、细腻的过程,教师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层次对学生进行培养。并且要持之以恒,使学生明确培养

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促使学生不断地纠正自己的不良学习习

惯。

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明辨是非,学会做人。做人,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其它行为习惯的养成。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思想品德课上需要注重培养的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以及培养这些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课前预习、精心准备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先学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阶段,是学生主体作用最充分显示的阶段,教师要认真进行自学指导,即从实际出发,提出适当的自学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教师要重点指导学习方法,我们给学生最重要的不是金子,而是点金术,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因此,预习时要逐词逐句阅读相关学习内容,联系以前所学过的相关知识,了解本节课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对不理解的地方先画起来,并做好记录。总之,预习时应做到看、做、思相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另外课前还应准备好教材、伴你学、学习用具等等;二是心理准备。首先是静下心来,不要再想着什么事好玩,什么事好笑,要为即将开始的学习准备好心理因素。

二、认真阅读、专心听讲的习惯

通过阅读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学生阅读首先要读懂,只有读懂,才能有兴趣,久而久之才能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并能从读书的习惯中悟出一些规律和方法

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特别是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更要特别专心。应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个人的看法,不要被其他同学所左右。同时,应注意养成善于记录课堂笔记的习惯,要记录学习的要点、学习新得,以及老师对教材的补充和延伸。对教材中的关键词句、补充的内容最好用不同颜色的笔做记号,以便引起注意。

三、独立思考、善于自学的习惯

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学生往往会遇到难题马上就请教老师同学,不愿动脑,这样对知识的掌握会很不牢固,不利于形成自学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时应该自己先根据学过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动脑思考,结合教材自主探究,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养成自己动脑,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乐于合作、善于交流的习惯

有位哲学家说过,两位朋友各有一个苹果,交换后仍是各有一个苹果,如果各有一种思想,交换后就有两种思想了。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可以采用学生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整理、分析处理、感受和体验知识,有效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学生的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慢长的过程。所以,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第一、为确保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我做到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对学生学习习惯进行培养。

第二、明确要求,尽早养成。不管是哪一种习惯,我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让学生懂得如何操作训练。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初一就要开始培养学生的各种习惯,以便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人们常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循序渐进,严格训练。我提出习惯要求时,一般按照从易到难,由低级向高级阶段的规律,逐步提高,严格训练。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生自觉性强,意志品质良好,而有的学生对自己要求较低,意志又薄弱,难免出现反复现象,所以我会经常提醒,帮助学生强化各种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意训练,习惯逐渐成自然,学习习惯基本形成。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会受到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我经常鼓励学生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并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做得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对做得不好的学生提出意见或建议,在学生中形成比较效应,使更多的学生进

步得更好、更快。

第五、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和班主作、其他任课教师达成共识。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方面尽量提出统一的要求,每一堂课的学习、每一天的学习、每一科的学习都严格要求,这样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很有益的。

第六、要求家长做到精诚合作。父母的积极配合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前提,我经常通过电话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让家长了解我的做法,更让家长知道这样做的深远意义,终极目的是充分争取家长的配合,有力的促进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第七、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励学生进步。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最佳方式就是为学生提供版样,让学生模仿,榜样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中的佼佼者。在课堂教学中,我做到了一方面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做学生的表率,另一方面大力发现学生中的佼佼者,树立榜样,发现学生的有点,具体细致地指出他们的长处,促使这些同学更加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使其他同学觉察到自己和榜样的差距,从而更用心地观察学习,促使自己的良好习惯进快养成。总之,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并不是难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看成是我们教学的基本内容,堂堂课培养,天天培养,时时培养,日积月累,习以为常!

我的体会是:良好的学习习惯,重在培养,贵在坚持!

浅谈思想品德课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满丽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具体目标第一条是:“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给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授人以渔”。只有这样学生就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下就是我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尝试。

第一、营造宽松氛围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必须用“情”感化学生。有个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育首先要爱学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即生活上关怀学生;学习上了解学生,多鼓励学生,而不轻易否定。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我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很少指责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总是怕说不好,感到“丢面子”,于是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只要站起来敢说话,大家就鼓掌。慢慢地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活动当中,课堂气氛也很热烈,学生由此也喜欢我代的这门课。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

第二、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就是想学,喜欢学。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所学科目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学习成绩,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这种学习兴趣。培养兴趣从以下两点做起:

1、备好预案,培养问题意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与课前预习紧密相连,课前预习的效果怎样又与教师的严格要求、具体指导分不开。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学生,学生做课前准备时,教师提供预习提纲,学生学习的目标就明确了,兴趣也随之产生,学习的热情也高涨。我上课前让科代表把本节课所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

交待给大家,让大家带着问题去预习,制定学习目标,预习后自己还可以生疑。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来逐个解决问题,学生踊跃地参与课堂活动,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充分训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2、联系实际,培养生活意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鲜活的教学案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应该提炼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回归生活现实。在学习《生命和健康的权利》内容时,我列举了我们宫河镇去年秋天发生的一起血案,一名3岁的孩子在路边土堆旁玩耍,被施工地上的翻斗车压死。许多学生都知道这件事,有些甚至亲眼目睹了这件事情的经过,血淋淋的生活案例摆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思考并讨论,我们的身边还存在哪些侵犯生命健康权的行为?我们又如何防范?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探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浅谈思想品德课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张华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具体目标第一条是:“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给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授人以渔”。只有这样学生就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下就是我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尝试。

第一、营造宽松氛围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必须用“情”感化学生。有个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育首先要爱学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即生活上关怀学生;学习上了解学生,多鼓励学生,而不轻易否定。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我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很少指责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总是怕说不好,感到“丢面子”,于是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只要站起来敢说话,大家就鼓掌。慢慢地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活动当中,课堂气氛也很热烈,学生由此也喜欢我代的这门课。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

第二、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就是想学,喜欢学。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所学科目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学习成绩,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这种学习兴趣。培养兴趣从以下两点做起:

1、备好预案,培养问题意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与课前预习紧密相连,课前预习的效果怎样又与教师的严格要求、具体指导分不开。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学生,学生做课前准备时,教师提供预习提纲,学生学习的目标就明确了,兴趣也随之产生,学

习的热情也高涨。我上课前让科代表把本节课所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交待给大家,让大家带着问题去预习,制定学习目标,预习后自己还可以生疑。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来逐个解决问题,学生踊跃地参与课堂活动,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充分训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2、联系实际,培养生活意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鲜活的教学案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应该提炼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回归生活现实。在学习《生命和健康的权利》内容时,我列举了我们宫河镇去年秋天发生的一起血案,一名3岁的孩子在路边土堆旁玩耍,被施工地上的翻斗车压死。许多学生都知道这件事,有些甚至亲眼目睹了这件事情的经过,血淋淋的生活案例摆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思考并讨论,我们的身边还存在哪些侵犯生命健康权的行为?我们又如何防范?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探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第三、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从而树立自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全面观察、分析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的潜在素质和闪光点,绝不用一种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允许学生的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有存在差别,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特长,张扬自己个性的学习环境。一(2)班的彭光超同学,第一学期中期考试成绩40几分,在他们班所有成绩都比较靠后。我了解了他的一些情况,他来此姚川小学,基础不好,对学习缺乏兴趣,中期总结时我没有批评,只向他说了:“你虽然这次没考好,老师相信你会做的更好,只要努力。”此后我还经常鼓励他,只要有进步就对他提出表扬,让他有成就感,结果期末考试他的名次一下子上升到前二十名,他很高兴,学习的动劲更大,兴趣更浓,课堂参与意识更强,成绩也在不断的提

高。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设计作业时,应分层设计,力求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完成,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主地进行选择,激发兴趣,增强自信心。

第四、实行开放性教学

在学习过程中,冲破学科、课堂和书本的局限,实行思维方式和教学途径的强化。这就要求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走出课堂,超越书本,不迷信老师的经验和权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独到 见解,敢于想别人所未想,言别人所未言,做别人所未做的事。要积极开拓获得知识的来源和获得发展的空间,思想品德课开放性教学,将会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和渠道,学生可冲破政治课堂和学科的局限,能自主的、能动的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辩论会,举办模拟法庭,研究性学习等。

总之,只有真正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习惯。


相关内容

  • 教师怎样进行个人课题研究
  • 教师怎样进行个人课题研究 一.什么是个人课题? "个人课题"是以教师个人为研究主体的课题,是与各级"集体课题"相对而言的."个人课题"区别于其他课题的本质属性就是研究主体是教师个人,而不是"集体"(课题组). " ...

  • 教师课题研究技术线路探索
  • 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 每位教师做课题研究都有一个基本过程,即:课题研究基本过程分为"选择课题→设计方案→开题论证→搜集资料→处理资料→撰写报告→炼制论文"七个环节.下面我们以中小学一线教师的视角,就其中每个环节的具体路径和操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从问题生成到课题定名 问 ...

  • 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内部管理制度
  • 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 内部管理制度 为了建立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更好地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大家的潜能,科学.合理.高效地完成公司的新产品开发工作.特制订本管理制度,本制度包括组织机构建设.总则.日常管理制度.课题管理制度.技术秘密管理制度五个部分. 1.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研发中 ...

  • 微型课题研究基本要求
  • 连南民族高级中学微型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 1.严格执行课题研究计划,确定课题研究的步骤.根据研究计划合理安排课题研究的时间和顺序,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 ...

  • 课题研究培训材料
  • 课题研究培训材料 主讲人:卢征平 课题研究的主要环节包括:课题立项.开题.实施.结题.后续 工作.后续工作包括:鉴定.表彰.宣传推广等. 第一讲 怎样撰写研究方案 在学校教育科研的课题研究中,撰写课题研究方案与课题结题报 告,是课题研究准备阶段与总结阶段的两件大事.我通过研究,不断总结经验,谈谈我自 ...

  •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 一、指导思想。 我校的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十一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正处于第二阶段,属于积极进行课题试验的过程性阶段,是大力进行教学研究活动的阶段。xx年--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已顺利结束,上一学期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课题组成员明确了各自所在的模式中应该探 ...

  • 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制度
  • 《教育法》规定:国家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科研在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我校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特制定此管理制度。 第一章 教师科研工作条例 为实现“创名牌学校、当一流教师”的目标,促进我校争创科研示范校、教师争 ...

  • 药品企业研发管理制度
  • 新产品研发部管理制度 分类:默认栏目 2006.11.22 14:14 作者: | 评论:0 | 阅读:3514 药品是特殊的商品,其质量的优劣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了保障广大用药者的用药安全,切实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性,国家十分重视医药行业的监管工作,药品注册即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 ...

  • 新课程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课题研究计划
  • 根据省总课题组的课题研究计划及有关工作的安排布置,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的重点是继续开展“教学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同时认真完成课题的结题资料的整理及相关成果的送审工作。为了保证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特制订我校2011年上学期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一、总体目标: 1、继续以“ ...

  • 如何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 如何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按照课题管理的有关规定,课题管理部门对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的评价,一是决定课题研究是否按时完成,二是对研究质量做出评估. 一. 结题准备 (一)课题负责人进行结题自评 自评要做好如下工作: 1. 评估课题研究是否达到预定目的 2. 评估课题研究在实施过程中是否按照预定方案如期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