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_诗经_作品的意境

第23卷 第2期

2001年6月 集宁师专学报Journal of Jining T eachers College vol. 23 No. 2M ar. 2001

试论 诗经 作品的意境

杨景龙

(安阳师范学院 河南安阳455000)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 诗经 中占相当比重的作品是有意境的, 正是这些作品标志

着这部古老诗集的最高思想艺术成就, 使其焕发出永久的艺术生命力。本文对 诗经

的意境作出分类并进行具体论析, 从正面较为完整地展示 诗经 意境的客观风貌, 进而

论及 诗经 意境的一般特征和对后世诗歌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 诗经 意境 分类 例释 特质 影响

分类号 L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9-7171(2001) 02-017-08

完整地展示 诗 境的客观风貌, 进而论及

诗 有境否? 两千多年来的 诗经 研 诗 境的一般特征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究者, 或无意忽略, 或有意回避, 多不谈这个

问题。偶有谈及, 在古代是些印象式的片言

只语, 在现代是些单篇鉴赏文字。正面系统

地揭橥 诗 境的文章似还未看到。这在古

代尚情有可原, 因为古人多把 诗经 当作圣

学来研治, 故其注意力多放在名物训诂、笺

传注疏、典章考据等方面。现代学者在撩去

诗经 的圣学纱幕, 还它以文学的本来面目

以后, 探讨它的思想艺术成就时仅仅论及重

言迭字、复沓章法等显性表现技巧, 或在谈

论赋比兴之外, 强调一下 诗经 的现实主义

精神, 显然是不够的。对于意境 或曰境界)

这一普遍存在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美感现

象, 理应视为阐释 诗经 思想艺术的一个重

要方面去深入探寻, 忽略和回避都是不应该

的。笔者认为, 诗经 中占相当比重的作品

是有境界的, 正是这些作品标志着这一部古

老诗集的最高思想艺术成就, 使其焕发出永

久迷人的艺术生命力。本文拟对 诗 境作

一分类并进行具体的论析, 试图从正面较为 诗 有境否 诗 境分类 诗经 作品的境界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曰赋境, 二曰兴境, 三曰局部之境。先说赋境。赋境即用赋的手法构成的作品境界。挚虞说:! 赋者, 敷陈之称也∀( 文章流别论 ) 刘勰说:! 赋者, 铺也∀( 文心雕龙 ) 钟嵘说:! 直书其事, 尽言写物, 赋也∀( 诗品 ) 朱熹说:! 赋者,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诗集传 ) 。诸家说法小异而大同。即都认为! 赋∀是一种直接铺写的创作方法, 用现代写作学的概念来理解, 大致相当于描写、叙述及直接抒情等。孔颖达说! 赋直而兴微∀( 毛诗正义 ) 陈奂说:! 赋显而兴隐∀( 诗毛氏传疏 ) , 都指出了赋这种手法的直接、明显特性。在铺陈事物、描景抒情方面, 赋法重模写再现, 一般不作变形处理。那么是不是说, 诗经 中用赋法的作品, 由于不存在! 寄兴深微, 归趣难求∀的意旨, 就形不成意境呢? 显然不是。事实上,

诗经 中用赋的手法直接铺叙事件, 或直接#

描写场面, 或直接抒发情感, 侧重客观地再

现事物情感的本来面目, 不联类比兴假借他

物, 皆由直寻而非曲致, 所以, 赋境一般都呈

现出时空上的宽展豁亮和内涵上显明质实,

不似兴境深曲隐约, 真幻离合。赋境在引发

读者审美再创造的鉴赏品评能动性时, 作品

本身的制约和规定性较强, 读者不能超乎作

品去任意地联想发挥抽绎引申, 而必须是基

于作品所提供的事物情景的本来样子, 在大

脑心灵里再现作品的画面形象。其间虽然

有读者主观的丰富或补充, 掺入了个人的经

验或感受, 但总的来说, 赋境的画面形象的

寓意是较具体固定的, 一般不具备暗示、象

征的作用, 这是赋境和兴境的根本区别所

在。

以赋法构成境界的作品, 有 周南∃苤

苜 、 邶风∃静女 、 庸阝风∃桑中 、 王风∃君往笼罩、渗透全诗, 缘景起表, 情景互生, 构成作品虚实相间、真幻互含、情景交融、情韵悠远的境界。比较而言, 赋境的客观显示性较明显, 而兴境中由起兴触动的情感, 多是主体长期积郁于心, 不能释然, 睹物兴感, 一朝引起, 便有春水决堤、不可遏止之势。因此, 兴境的主观色彩往往更浓烈。由不同的表现方法所决定, 赋境重真实而兴境较虚幻; 赋境实指性较强, 而兴境象征性更丰富; 赋境多为一境一意, 景与意一一对应, 不容歧解; 兴境之佳者则往往一景多意, 兴感多端, 在理解其基本意蕴之外还可寻绎境界的情韵义、启示义; 赋境之意多为象内之意, 兴境往往生出象外之意。兴境对解读来说, 弹性限度较大, 它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审美再创造的天地, 读者解读作品时可以更多地融入自己的经验感受, 展开丰富的联想想子于役 、 郑风∃将仲子 、 褰裳 、 溱洧 、象, 结合个人的审美好尚, 去见仁见智地领 魏风∃陟岵 、 十亩之间 、 秦风∃无衣 、略作品的内蕴, 再造作品的境界, 沉潜于兴 豳风∃七月 、 东山 等。境的暗示象征意蕴中流连忘返、妙悟三昧。

次说兴境。兴境指以兴的手法构成的 诗经 ∃中较典型的兴境作品, 有 南周作品境界。郑众说:! 兴者, 托事于物∀( 周∃关睢 、 桃夭 、 汉广 、 葛覃 、 召南∃扌票礼∃春官 郑玄注引) %钟嵘说:! 文已尽而意有梅 、 邶风∃燕燕 、 郑风∃风雨 、 魏风∃有余, 兴也∀( 诗品 ) 。孔颖达说:! 兴者, 起伐檀 、 唐风∃绸缪 、 鸨羽 、 陈风∃月出 、也。取譬引类, 起发已心, 诗 文诸草木鸟 秦风∃蒹葭 、 豳风∃鸱号鸟 、 小雅∃鹿鸣 、兽以见意者, 皆兴辞也∀( 毛诗正义 ) 。朱 伐木 、 鹤鸣 等。

熹说:! 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再说局部之境。 诗经 中还有一些作( 诗集传 ) 。综合各家所言, 比诸赋的铺写

描叙, 比的局部譬喻, 可知兴的手法主要起

一种寓意、联想、暗示、象征的作用, 既可于

篇首发端起情, 又使全诗含蕴有余不尽之

抒情形成, 或在叙描事物中见情意, 或在抒

情议论中见形象, 作品中的事物、场面或情

感、心态本身客观地显现出一种境界, 其间

情、景(事物场面) 的关系混同于一, 妙合无

垠。兴境则主要是一种! 景中情∀, 由起兴的

景物触发一种情绪、气氛, 这种情绪、气氛往

品, 从总体上看, 似乎形不成一个浑融完整、笼罩全篇的境界, 但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章节写得很精彩, 从局部看, 也能构成形象生动可见可感的意境, 有境界的章节都是全诗中提高知名度。后世读者之所以还经常提到某篇作品, 率皆因其有传诵已久的章句, 人们以代代相传的阅读欣赏的审美实践, 印证了诗词! 以有境界为最上∀的评价标准的正确性。也许会有人诘问:几句诗或一两个章节能形成意境吗? 回答是肯定的。高倡境意。两相比较, 赋境主要靠直接铺叙、描写、最动人的部分, 名章俊语, 为全诗增光添色,

界说(意境) 的王国维, 在 人间词话 中谈论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境界大小、人生三境界

等命题时, 都是用句摘的方式引录诗词中的

某一、二句作为例证的。在此仅举大家很熟

悉的一段话:! &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

字, 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 著一

&弄∋字, 而境界全出矣∀。王氏所谓的! 境界

全出∀, 显然是指章句之境而非篇境, 古典诗

歌的境界原有整体与局部, 全篇与章句的种

种不同, 不可一概而论。至于认定意境必须

涵盖全篇, 否则即无意境, 这种看法即不符

合王氏意境说的原意, 也不符合古典诗歌中

无数例证的实际, 当属偏执狭隘之见。

局部之境如 召南∃野有死麇 第三章, 快的意境。方玉润在 诗经原始 中用十分精彩的文字形容读此诗的感受:! 此诗之妙, 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徵实, 自鸣天籁, 一片好音, 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读者试平心静气, 涵泳此诗, 恍听田家妇女, 三三五五, 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 余音袅袅, 若远若近, 忽断忽续, 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闻一多先生也说:! 揣摩那是一个夏天, 艹不苜都结子了, 满山谷都是采艹不苜的妇女, 满山谷响着歌声∀, 他们立足于本文所提供的材料, 用阅读过程中审美创造的想象, 复活了原诗的优美境界, 可谓浸润濡染、深造有得之论。元吴师道说:! 此诗终篇言乐, 不出一乐字, 卫风∃硕人 第二章, 伯兮 第二章, 氓 第读之自见意思。∀诗中洋溢而出的欢快情调

二、三、四章, 郑风∃女曰鸡鸣 首章, 齐风∃正是得力于赋法对劳动过程、劳动场面的真东方未明 首、二章, 小雅∃采薇 第六章, 实再现。王夫之在 姜斋诗话 卷下论述情 无羊 第一, 二章, 十月之交 第三章, 北

山 第四、五、六章等。景的关系时说:! 情景名为二, 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 妙合无垠∀。可以说, 艹不苜 是

达到了情景俱化、妙合无垠的境界的。这首

诗是单纯的极致, 也是优美的极致。

七月 是十五 国风 最长的作品, 全诗

八章八十八句, 全用赋法, 按时令的先后, 逐

月逐季地铺写男女农奴们的劳动和生活, 展

示了广阔的社会全景画面。首章写冬去春

来, 一年农事开始, 接写种田、采桑、纺织、打

猎、修屋、收获等各种繁重劳动, 至第七章写

一年农事结束, 末章写农奴们为领主年终祝

福, 这些是全诗的主干、正笔。正笔之外铺

以! 闲笔∀, 以一连串的物侯特征, 来表现节 诗 境例释不苜 和 豳风∃七月 是较为典 周南艹型的赋境作品。 艹不苜 全诗三章, 纯用赋笔, 变换使用六个动词, 描写风日晴和天气, 田家妇女三不苜的劳动过程。乍五作伴到田野上采摘艹看这首小诗, 直赋其事, 也无余蕴, 语言简单、韵律也简单, 只是对劳动场景的直接再现。除了字面意义外, 似无更多的内涵可供嚼味。但是, 当你循着作品明快的反复所形

成的节奏, 深入体验此诗的情调, 就会感到令的演变, 如!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 春日洋溢全诗的轻盈欢快的情绪, 仿佛看到她们载阳, 有鸣苍庚∀, ! 春日迟迟, 采蘩祁祁∀, 那轻快利索的动作, 听到她们悠扬婉转的歌! 四月秀艹要, 五月鸣蜩∀, 特别是第五章前六声。变换的六个动词有层次地写出了她们句通过昆虫的不同情态写节令的变化, ! 无的喜悦心情向高潮的发展, 反复的咏唱又把

这种收获愈丰的快意渲染得十分浓郁。这

首小诗中, 语言、韵律、动作、心情达到了高

度的适应和统一, 从而构成了优美、明朗、欢岂生 诗寒字而觉寒气逼人∀, 最为出色。吴门义会通 说:! 七月 篇生动处, 太史所本。全篇点缀时景, 都与本事相映∀。闲笔的点染使全篇充满了鲜明的自然风貌和浓烈的#

乡土气息, 为正笔生色不少。全诗正笔闲笔

杂用, 以赋法叙描铺写, 多角度全方位地展

示了细致如绘的事境、物境, 姚际恒 诗经通境的形成至关重要, 姚际恒 诗经通论 指出:! 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 &友之∋、&乐之∋二章之上, 承上递下, 通篇精神论 评这首诗说:! 鸟语、虫鸣、草荣、木实, 似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 方使下&友∋、 月令 ; 妇子入室, 茅淘升屋, 似风俗书; 流&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 则上之云火、寒风, 似 五行志 ; 养老慈幼, 跻堂称觥,

似庠序礼; 田官、染织、狩猎、藏冰、祭献、执

功, 似国家典制书。其中有似 采桑图 、 田

家乐图 、 食谱 、 谷谱 、 酒经 。一诗之

中无不具备, 洵天下之至文也。∀姚氏指出了

七月 赋笔囊括事物无所不备的详切真细

工夫, 但他说 田家乐图 则显系失误。 七

月 叙事写景之中透出的是凄苦的情绪, 化

入物境事境之中的是沉重悲哀的心境。这

在诗的第一、二、五章表现得最充分。读这

首诗, 透过朴实无华的语句, 我们就象面对

一个饱经风霜的老农奴, 听他絮说一年四季

的种种遭际, 平缓沉浊的语调中时而夹杂一

两声深深的叹息。

此外, 如 魏风∃十亩之间 再现桑园中

的安闲气氛和劳动者的愉快心情; 郑风∃溱

洧 展示溱洧岸边, 三月上巳青年男女欢快

游乐、嬉笑谈情的动人场面; 魏风∃陟山占 中

士兵对家乡父母兄弟的思念; 王风∃君子于

役 中思妇日夕怀人的怨情; 郑风∃将仲子

中少女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都是用赋笔或铺

叙或描写抒情, 相当成功地构成作品境界

的。

兴境中较典型的作品如 周南∃关雎 和

汉广 。 关雎 鸟鸣起兴, 触发! 求女∀之

情。春水涣涣的河畔, 沙白草绿的洲渚, 一

至很凄伤, 终于, 另一只鸟应和了, 一声, 数

声, 声声相迭, 雄雌应答, 关关和鸣。这意绪

渗透全诗。诗的第二章即以荇菜在水中左

右飘动兴淑女之难求, 第三章写! 求之不得∀&求∋, 下之云&友∋、&乐∋, 气势弱而不振矣∀。正是由于第三章对男子单相思的动作心理生动传神的描写, 振起文势。坠入情网的男子辗转反侧之际, 思极成幻, 在想象中和河边相遇的采荇姑娘结成美满婚姻, 钟鼓相乐, 琴瑟谐和。全诗情感在此涌向高潮, 是梦是醒, 真耶幻耶? 梦幻般的境界读来令人陶醉。当然, 也可把后两章作实写看待, 即通过追求达成婚姻。但作幻境理解似更有情味。这也显示了兴境的理解弹性。 汉广 以! 南有乔木, 不可休思∀兴! 汉有游女, 不可求思∀。首章四曰! 不可∀, 二、三章复沓咏唱, 又各有两个! 不可∀, 一首小诗, 一片! 不可∀声。陈启源说:! 夫悦之必求之, 然唯可见而不可求, 则慕悦益至∀( 毛诗稽古编 ) 。正是缘于! 可见而不可求∀, 对感情产生更强烈的刺激, 使人顿觉游女之难求犹如眼前浩浩江汉不可逾越, 于是就迭咏江汉, 觉烟水茫茫, 浩渺无际, 广不可泳, 长更无方, 唯有徘徊瞻望, 长歌浩叹而已∀。(方玉润 诗经原始 ) 。这种徘徊瞻顾、长歌浩叹的境况, 把歌者那企慕不已而又无可奈何的惆怅情怀表露无遗。此种情怀对人生历程来说, 又岂止! 求女∀之一端? ! 魅力无穷的! 游女∀对读者便生出某种象征意味, 给人以多方的启悟与感发。事实上, 到屈原的理想的象征, 男女之事中包蕴的已纯然是社会政治意义和理想人格追求, 这一点是人所共知的, ! 求女∀构成了 离骚 后半部分比兴象征系统的主体。从 楚辞 所受 诗经 比只雎鸠鸟在鸣叫, 仿佛很焦灼, 又很执著, 甚 离骚 中, ! 求女∀即成为诗人上下求索美政的情况下, 男子的焦灼, 夜以继日寝寐难安兴手法影响的角度考察, 离骚 之! 求女∀与的思念。这一章处在全诗的关键地位, 对诗 汉广 之! 求女∀恐怕不会是毫无干系的。

汉广 的境界! 极离合飘缈之致∀, 具有强烈

的流注人心, 摇荡性情的艺术力量。

兴境中更有代表性的作品是 秦风∃蒹

葭 。全诗三章均以秋景起兴, 苍苍的芦苇,

浓重的霜露, 浩渺的秋水, 迷氵蒙的晨雾, 物色

萧瑟冷落, 朦胧凄迷。这是诗中凄婉怅惘的

怀人心情的客观化, 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对应娘子漂亮的容貌窈窕的身姿的映衬; 等等, 都是以景起情, 景情相生, 二者交融成美妙动人的意境的佳构。局部之境如 小雅∃采薇 末章:!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是全诗的精彩段落。 宋景文笔记 卷中云:物。诗人的惆怅心绪, 正是借助水边秋晨清! &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写物态慰人情也, 冷的景物得到渲染、烘托、具体化。王夫之谢玄爱之。∀宋祁的看法是对的。! 杨柳依说:! 关情者景, 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

有在心, 在物之分, 而景中情, 情中景, 哀乐依∀数句, 妙在物态描写中见人情, 物中有我, 景中含情, 创造了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之触, 荣悴之迎, 互藏其宅∀( 姜斋诗话 ) 。乐, 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 姜斋诗话 ) 的在这首诗中, 由蒹葭白露之景触发秋水伊人诗美境界。 采薇 成为名篇与末章的动人之思, 可望而不可及的思念追求的痛苦又是

借助起兴发端的景物得以表达, 景情相生,

二者交融成幽深凄迷的意境, 那种疾迷者的

心态宛然如现, 感人至深。蒹葭白露, 秋水

伊人, 溯回溯游, 若远若近, 真不知情何以寄

而人何以堪! 蒹葭 的境界内蕴还不止于

此, 它的深层启示意义在于象征了困扰人类

心灵的理想与现实的永恒矛盾。 蒹葭 中

的! 伊人∀和 汉广 中的! 游女∀一样, 可以作

为美好理想的象征, 她可望而不可即, 可遇

而不可求。诗中的企恋心态是人类追求真

善美极境的形象表现。人类世代生生不息,

人类追求永无止境, 真善美的极境是人类社

会的终极彼岸。在进化完善自我的漫长过

程中, 人类一步步地接近它, 但却永远不能

完全进入这种境界。! 伊人∀作为真善美理

想的化身, 吸引人们永不疲倦地追求她, 这

首诗也因此获得了不朽的生命。

兴境作品佳者尚多。如 郑风∃风雨 中

风雨鸡鸣的暗淡气氛渲染对风雨故人来的

喜出望外之情的衬托; 周南∃葛覃 优美的

风景描写兴起的女子归宁的快乐情绪; 召

南∃扌票有梅 中望见梅子纷纷落地, 引起少女

青春易逝的感伤, 油然生出的! 急婿∀渴求;

周南∃桃夭 中艳丽的桃花摇曳的桃枝与新氵戢境界是分不开的, 正如方玉润所说:! 此诗之佳全在末章, 真情实景, 感时伤事, 别有深情, 非可言喻∀( 诗经原始 ) 。 小雅∃无羊 首章:! 尔羊来思, 其角氵戢, 尔牛来思, 其耳湿湿∀, 写牧群聚集, 但见无数羊角攒聚, 一片牛耳翕动, 十分传神。二章:! 或降于阿, 或饮于池, 或寝或讹。尔牧来思, 何蓑何笠, 或负其糇∀, 写散处的牛羊有的走下山坡, 有的去池塘边饮水, 有的饱食思睡, 有的来往撒欢。牧人们悠悠地走过来, 身披蓑衣头戴斗笠, 有的还背着干粮包。铺写放牧场景, 历历如绘, 宛然在目。清方玉润读罢此诗不禁赞叹道:! 人物杂写, 或牛羊并题, 或牛羊浑言, ((其体物入微处, 有画手所不能到, 晋唐田家诸诗何能梦见此境((真化工之笔也∀。王士祯 渔洋诗话 在称赞! 诗三百篇 真如画工之肖物∀时, 亦举 无羊 二章作为例证, 评价道:! 字字写生, 恐史道硕、戴嵩画手, 未能如此极妍尽态也∀。再如 卫风∃硕人 次章写卫庄姜的美丽:! 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 螓首峨眉。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前五句以比为赋, 从细部描写庄姜的双手、肤肌、颈项、牙齿、额头和眉毛, 如工笔重彩仕女#

图; 后二句换一副笔墨, 写其姣好的笑靥, 顾

盼的眼波, 传美人之神。这一节赋美人形神

俱佳, 妙境诱人, 清孙联奎说:! 卫风 之咏

硕人也, 曰&手如柔荑∋云云, 犹是以物比物,

未见其神。至&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则传

神写照, 正在阿睹, 直把个绝世美人活活请

出来在书本上氵晃漾。千载而下, 犹如亲见其当时的律令制度亦较宽疏, 如 周礼∃地官∃媒氏 规定:! 媒氏(媒官) 掌万民之判(匹配) ((中春之月, 令会男女, 于是时也, 奔者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命者, 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这不啻是对一种风俗习尚的来自官方的公开鼓励。因此, 人们尤其是青年男女在情感生活领域里较少顾忌, 在歌笑貌∀( 诗品臆说 ) 。观其赞叹备至的语唱自己的愿望欲求时也多率真大胆, 这在气, 大有目视神遇、叹为观止之意。 国风 中表现得最充分, 确如朱熹所说:! 凡

诗 境特质

诚如论者所言:有诗人之意境, 有诗歌

之意境, 有读者之意境。我们在这里所说的

也就是读者立足于 诗经 作品的文本之上,

通过联想、想象等能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景画面和感受到的情绪摇曳。 诗 境和后

世诗歌意境的区别在于一个! 真∀字。首先

是情感表达的纯真。 诗经 民歌的众多作

者, 主要是生活在二、三千年前北方中原地

区的劳动人民, 他们从事着农桑生产劳动,

简朴的生活决定了他们浑厚的性格和单纯

的思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遭遇触动他们

心中的喜怒哀乐, ! 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

事∀, 他们的歌唱是他们生活遭遇和思想感

情的自然流露。象 七月 就是对一年繁重

鼠 对劳动成果被剥夺的满腔愤怒不平,

艹不苜 十亩之间 体验到的劳动中的欢快

愉悦, 溱洧 狡童 品尝到的爱情欢乐和痛

苦, 等等。 诗经 作者生活的时代, 去太古

未远, 儒家学派及其所衍生的思想禁锢尚未

产生, 大众的心理意识较少受到压抑窒息,

天性尚能够得到较为自由的舒展, 华夏民族

还没有泯灭载歌载舞的激情, 诗经 的时代

是我们古老民族的春天, 人们的精神世界一

片盎然生机。与社会发展阶段实际相适应,

诗之所谓风者, 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 所谓男女相与咏歌, 各言其情也∀( 诗集传∃序 ) 。如 关雎 中青年男子的焦灼, 扌票有梅 中那位少女欲嫁的急迫, 野有死麇 所对于情感所持的豁达开朗近于满不在乎的态度; 其真的程度决非后世诗歌所能想望。天籁自鸣, 一片好音, 自有一种摇憾心魄、直逼灵魂的艺术穿透力。与情感表达的纯真赤诚相适应, 诗 境多为再现式的写境, 而非表现式的造境。赋境一类作品的客观再现性固不必说, 即使是兴境一类作品有较浓的主观情感色彩, 但其情感表达也是! 摅至情, 发至性∀, 直道其本来面目、天然形态, 不加雕饰、不加掩藏的。一些境界较为朦胧惝恍的作品, 蒹葭 、 汉广 、 月出 等, 亦非作者有意去制造一种作者唱出的也无非是那即目所见的自然景物, 自己心中的所感所思, 自己此时的所作所为。思念、追寻又可望而不可及, 思慕之深、渴望之切导致失望至极, 所以心中生出无限的凄迷怅惘之情, 这情怀与沾满霜露的苍苍芦苇, 与江汉浩渺瀚漫的水波, 与一片清幽皎洁的月光相触相融, 相感相生, 此景也此情, 使得这几首古朴的民歌境界几与宋代婉约词的意境相追似, 但必须明白, 这只是一种客观上的自然显示, 而非创作者的匠 诗 境, 侧重于诗歌之意境和读者之意境。写! 有女怀春, 吉士诱之∀的情事, 褰裳 中于其眼前、心中、大脑屏幕上所映现出的事 诗经 中情感抒发的高度真实构成的诗境, 劳动和痛苦生活的凄怆诉说。 伐檀 硕! 雾里看花∀!帘中窥美∀的! 烟水迷离之致∀。

心经营, 是写境而非造境。

诗 境由于是写境而非造境, 所以, 在

形成意境的具体手法技巧上, 诗经 的作者

们也决不象后人那样去呕心沥血, 切磋琢

磨, 精雕细刻, 锻句炼字, 营构篇章。! 语不

惊人死不休∀、! 新诗改罢自长吟∀、! 晚节渐

! 吟安五个字, 捻断数茎须∀等刻意求工苦吟

推敲的情形, 对 诗经 的作者们来说, 简直

诗经 中那些形象、传神、生动、逼真的动

词, 尤其是那些重言双声迭韵的形容词, 或

绘声绘色, 或摹形状物, 或传情达意, 无不鲜

活逼肖, 典型者象! &灼灼∋状桃花之鲜, &依

依∋尽杨柳之貌, &杲杲∋为日出之容, &虫要虫要

拟雨雪之状, &喈喈∋逐黄鸟之音, &濂濂∋学

草虫之韵∀( 文心雕龙∃物色 ) 。但这些极

富表现力的词汇, 决非后世文人惨淡经营文

字所能得, 而是出于劳动者对事物的深入观

察, 稔熟了各种事物的特点, 因而才能找到

了最准确的语言来描摹它们, 语言的准确性

来源于事物的天然形态, 和后世文人琢炼所

得有着根本的区别。重章迭句的复沓章法

也不是象某些后世文人理解的那样, 是为了

追求章法上的! 奇变∀, 而是出于民歌! 群歌

互答∀的咏唱需要, 既能抒情尽兴, 又便于记

忆传诵。在一唱三叹的反复过程中诗意悠

然不尽, 形成深厚的 诗 境。如果是单纯追

求形式的新奇, 不但于 诗 境的形成无补,

反而会闹出笑话, 袁枚在 随园诗话 卷三中

就谈到过这种情况。至于 诗经 的韵律, 正

如江永所言:! 里巷童谣, 矢口成韵, 古岂有

韵书哉! 韵即其时之方音, 是以妇孺犹能知

之协之也∀( 古韵标准例言 ) 。因此, 和谐

自然就成为 诗经 音韵的特点。明陈第说:

! 毛诗 之韵, 动乎天机, 不费雕刻∀( 读诗这种区别于后世动辄犯禁的森严声律的天籁之音, 对构成 诗 境! 真∀的特质, 无疑也起着重要作用。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 中指出:!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 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 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否强调说:! 何以谓之有意境? 曰:写情则沁人心脾, 写景则在人耳目, 述事如其口出是情境、物境、事境三类, 当然, 在艺术上成功的作品中, 情景事三者尽管各有侧重, 总归是统一于意境的。境界的核心是一个! 真∀字, 情真、景真、事真, 作到这一点, 即是有意境, 反之则无。正是在写景、抒情、叙事的高度真实性方面, 诗经 显示了它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以其纯朴天然的原生状态, 形成了许多作品的动作境界。以真为根本, 以真为核心, 以真包蕴善美, 使 诗 境往往成为真善美统一的极境, 为后人所仰慕追攀。近人任中敏先生云:! 三百篇 之所以成为吾国韵文之极轨者, 不必以其&六义∋也, 而实以其&六义∋之外一总义, &真∋是也。∀任先生所谓! 真∀的! 总义∀,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由真情真景真事所决定, 诗经 作品那种超乎! 六义∀细锁手法之上, 整体显示出的真善美统一的境界,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真∀。后世诗人写景、抒情、叙事非为不真, 但与 诗经 相比, 一为人工之真, 一为天然之真, 虽难以高下优劣论, 然其境界的差别甚大, 则是不言自明的。于诗律细∀、! 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则谓之无境界∀。在 宋元戏曲考 中, 他又是无法想象的, 因而也是根本不存在的。也∀。可知王氏标举的境界说(意境) , 包括 诗 境流韵雨沾溉后世文学非止一端。从意境的角度看, 诗 境对后世诗人的创作实践产生的启 诗经 作为中国文学的光辉源头, 其拙言 ) , 近人刘师培也说:! 上古之时, ((示作用和借鉴意义是巨大的, 流风余韵, 邈谣谚之音, 多循天籁之自然∀( 论文杂记 ) 。远绵长。后世诗人诗论家不仅在一般的意#

义上标举学习 诗经 的风雅比兴, 他们更具

体地认识到学习 诗 境的重要性:! 三百

篇 之体制音节, 不必学, 不能学; 三百篇

之神理意境, 不可不学也∀(清潘德舆 养一

斋诗话 ) 。事实也是如此, 历代诗人几乎无

不从 诗 境吸取营养, 或在广度上拓宽, 或的承袭, 其实, 日夕起愁的意境濡染后人又岂止是唐人闺怨一体。兴境佳构 陈风∃月出 对望月怀人意境的开辟, 使一轮皓月的清幽辉光洒满了此后二千余年的诗歌史。 焦氏笔乘 说:! 月出 见月怀人, 能道意中事。太白 送祝八 在细部上深化, 或增饰文彩, 或展衍声情, 或&若见天涯思故人, 浣溪石上窥明月∋; 子美正面添色, 或背面翻新, 来营构自己作品的 梦太白 &落月满屋梁, 犹疑照颜色∋; 常见境界, 尽管林林总总, 千姿百态, 但一些基本 宿王昌龄隐处 &松际露微月, 清光犹为范型并没有改变。仔细寻绎其脉络, 对于我

们认清后世文学与前代文学之间的继承创

新关系, 深入体察 诗 境与后世受其影响的

作品境界的相同和差异, 从而提高分析评价

的准确性和审美鉴赏的精微度, 都是很有意

义的。限于篇幅, 笔者在此无法作出过细的

论析, 只举数例将 诗 境笼罩后世几类作品

的大致轮廓勾画出来。

赋境名篇 王风∃君子于役 , 借助黄昏

时分村景的描写, 渲染了浓郁的气氛, 思妇

怀人念远的情感浸润于整个空间画面, 构成

了迷茫怅惘、深沉绵缈的意境。这种日夕起

愁、情景互生的艺术境界, 令后世作家纷起

仿效。司马相如 长门赋 :! 日黄昏而绝望

兮, 怅独托于空堂∀。潘岳 寡妇赋 :! 时暖

暖而向昏兮, 日杳杳而西匿。雀群飞而赴楹

兮, 鸡登栖而敛翼。归空馆而自怜兮, 抚衾

衤周而叹息∀。白居易 闺妇 云:! 邪凭绣床愁

不动, 红绡带缓绿鬟低。辽阳春尽无消息, 君∋; 王昌龄 送冯六元二 &山月出华阴, 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 豁然展心悟∋; 此类甚多, 大抵出自 陈风 也∀。其实, 从 古诗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开始, 历代诗词歌赋咏月怀人寄情, 涌现了难以数计的作品, 其间杰作迭出, 如谢庄 月赋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张九龄 望月怀远 、李白 静夜思 、 长相思 、杜甫 月夜 、苏轼 水调歌头∃中秋 等等, 那皎洁的光影, 迷幻的色彩, 清幽的氛围, 绵渺的情怀, 高远的寄托, 深邃的境界, 莫不受惠于 陈风∃月出 的首创之功。 周南∃卷耳 和 魏风∃陟岵 , 一为思妇怀念征夫, 一为征人思念父母兄弟, 皆设想对方如何惦念自己, 虚笔取影, 以客代主, 透过一层, 使得诗中怀人之情弥笃而思亲之念愈切。这种构思取境启示了后世无数诗人, 如徐陵写征夫思念家室的 关山月 , 王维登高思亲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杜甫身陷长安怀念妻儿的 月夜 , 郑会写旅途思家的夜合花开日又西∀。韩亻屋 夕阳 :! 花前洒泪 题邸间壁 等等。六朝以下, 仿效 卷耳 临寒食, 醉里回头问夕阳。不管相思人老 陟岵 构思取境的例子极多, 或游子怀乡, 尽, 朝朝容易下西墙∀。赵德邻 清平乐 :

! 断送一生憔悴, 只消几个黄昏∀。钱钟书先或闺中念远, 或征夫思亲, 或朋友相忆, 或情人相思, 往往为了加倍抒情, 设想对方如何生指出这些诗词的! 取景造境, 亦 君子于如何, 此类作品多到不胜枚举。

役 之遗意∀( 管锥编 一) , 是十分正确的。 周南∃扌票有梅 中深感于青春易逝因而许瑶光 再读) 诗经%四十二首 之十四云:

! 鸡栖于桀下牛羊, 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渴求爱情的情怀, 对后世诗人诗作的渗透也是深广的, 最明显者如北朝民歌 地驱乐歌 唐人闺怨句, 最难消遣是昏黄∀( 雪门持! 驱羊入谷∀、 折杨柳歌 !门前一树枣∀, 唐抄 ) 。道出了唐人闺怨对 君子于役 意境杜秋娘 多缕曲 皆是。(下转第35页)

的描写中, 无论是对人生复杂的多面体的展

示, 还是从对象表层行为引向深层的丰富而

发展着的灵魂史, 都离不开自我介入。尤其

是作为一位伟人, 往往总是难以穷尽的, 总

会有不同时代的不同作者将其作为传记文

学的描写对象。这样就出现了多部拿破仑记文学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由于自我的介入, 传记文学的创作也就真正成了一种文学的艺术创造活动。从严格意义上说, 传记文学不单是为某一人物作传, 同时也是作者的! 我∀的艺术品。(待续)

传, 多部肖伯纳传, 多部居里夫人传的现象。注:

这些传记文学对同一对象的描写, 自然有相

同的地方, 但更为明显的是区别, 即不同作

者眼睛里和笔下的拿破仑、肖伯纳和居里夫

人。这样, 作者的自我介入实际上也就是传∗ 肖伯纳传 序。+ 傅雷家书 第194页。, 昆仑 1987年第3期第247页, 王炳根 面对陈毅:传记文学的玄想 。

(上接第24页) 卫风∃伯兮 中思妇以其憔悴显现的对爱情的忠贞, 这种心理带有普遍性, 后世诗人多袭用其意。如徐干 室思 、 情诗 , 晋乐府 清商曲辞∃攀杨枝 , 刘宋孝武帝 拟徐干 。鲍令晖 题书后寄行人 , 张九龄、雍裕之 自君之出矣 等等, 皆步其踵武之作。

豳风∃鸱号鸟 作为诗歌史上第一首禽言诗, 它的意境直接影响了汉乐府中的 雉子班 、 乌生 、 艳歌何尝行 、 枯鱼过河泣 、 捷蝶行 等民歌。魏晋以降, 又由禽言诗衍生出禽言赋, 且由民间创作发展为文人模拟。唐代诗人中杜甫曾作 义鹘行 , 韩愈有 病鸱 , 柳宗元有 支乌词 , 居易有 燕诗示刘叟 。宋元以下, 代有佳作, 这一诗体正是从 鸱号鸟 发轫的。

此外, 诗经 中 七月 、 伐檀 、 硕鼠 一类诗对! 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汉乐府民歌及杜甫、白居易等人反映民瘼的现实主义诗作的影响, 已为人们反复论及, 兹不赘述。需要注意的是, 白居易 新乐府 、 秦中吟 的直切颇似 伐檀 、 硕鼠 , 而杜甫 三吏 、 三别 等于平缓中见沉痛的诗作则深得 七月 之遗意。它如 邶风∃燕燕 之于送别, 王士祯 分甘余话 说:! 燕燕 之诗, 许彦周以为可泣鬼神。合本事观之, 家国兴亡之感, 伤逝怀旧之情, 尽在阿睹中, 黍离 、 麦秀 未足喻其悲也。宜为万古送别之祖∀。 周南∃桃夭 之于咏美, 姚际恒 诗经通论 说:! 桃花色最艳, 故以喻女子, 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唐风∃葛生 之于悼亡, 王风∃黍离 之于吊古, 唐风∃蟋蟀 之于惜时, 小雅∃采薇 之于边塞诗, 庸阝∃载驰 、 秦风∃无衣 之于爱国诗, 卫风∃氓 、 邶风∃谷风 之于弃妇诗, 等等, 其写境命意在古代诗歌史上均有开创意义。篇境之外, 诗经 中的一些章句之境对后世诗歌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 如 七月 二章春日采桑的描写对汉乐府民歌 陌上桑 及其后历代采桑诗词的影响: 采薇 末章! 杨柳依依∀的句境对后世无数优美的咏柳寄情诗词的影响; 硕鼠 中! 乐土∀的境界诱发了陶潜 桃花源诗并记 中的理想社会构想, 此后又有多少诗人词客对桃源乐土心向往之, 发为唱叹。西人云:!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就 诗经 境界的首创意义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而言, 我们也可以说:! 说不尽的 诗 境∀。#

第23卷 第2期

2001年6月 集宁师专学报Journal of Jining T eachers College vol. 23 No. 2M ar. 2001

试论 诗经 作品的意境

杨景龙

(安阳师范学院 河南安阳455000)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 诗经 中占相当比重的作品是有意境的, 正是这些作品标志

着这部古老诗集的最高思想艺术成就, 使其焕发出永久的艺术生命力。本文对 诗经

的意境作出分类并进行具体论析, 从正面较为完整地展示 诗经 意境的客观风貌, 进而

论及 诗经 意境的一般特征和对后世诗歌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 诗经 意境 分类 例释 特质 影响

分类号 L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9-7171(2001) 02-017-08

完整地展示 诗 境的客观风貌, 进而论及

诗 有境否? 两千多年来的 诗经 研 诗 境的一般特征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究者, 或无意忽略, 或有意回避, 多不谈这个

问题。偶有谈及, 在古代是些印象式的片言

只语, 在现代是些单篇鉴赏文字。正面系统

地揭橥 诗 境的文章似还未看到。这在古

代尚情有可原, 因为古人多把 诗经 当作圣

学来研治, 故其注意力多放在名物训诂、笺

传注疏、典章考据等方面。现代学者在撩去

诗经 的圣学纱幕, 还它以文学的本来面目

以后, 探讨它的思想艺术成就时仅仅论及重

言迭字、复沓章法等显性表现技巧, 或在谈

论赋比兴之外, 强调一下 诗经 的现实主义

精神, 显然是不够的。对于意境 或曰境界)

这一普遍存在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美感现

象, 理应视为阐释 诗经 思想艺术的一个重

要方面去深入探寻, 忽略和回避都是不应该

的。笔者认为, 诗经 中占相当比重的作品

是有境界的, 正是这些作品标志着这一部古

老诗集的最高思想艺术成就, 使其焕发出永

久迷人的艺术生命力。本文拟对 诗 境作

一分类并进行具体的论析, 试图从正面较为 诗 有境否 诗 境分类 诗经 作品的境界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曰赋境, 二曰兴境, 三曰局部之境。先说赋境。赋境即用赋的手法构成的作品境界。挚虞说:! 赋者, 敷陈之称也∀( 文章流别论 ) 刘勰说:! 赋者, 铺也∀( 文心雕龙 ) 钟嵘说:! 直书其事, 尽言写物, 赋也∀( 诗品 ) 朱熹说:! 赋者,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诗集传 ) 。诸家说法小异而大同。即都认为! 赋∀是一种直接铺写的创作方法, 用现代写作学的概念来理解, 大致相当于描写、叙述及直接抒情等。孔颖达说! 赋直而兴微∀( 毛诗正义 ) 陈奂说:! 赋显而兴隐∀( 诗毛氏传疏 ) , 都指出了赋这种手法的直接、明显特性。在铺陈事物、描景抒情方面, 赋法重模写再现, 一般不作变形处理。那么是不是说, 诗经 中用赋法的作品, 由于不存在! 寄兴深微, 归趣难求∀的意旨, 就形不成意境呢? 显然不是。事实上,

诗经 中用赋的手法直接铺叙事件, 或直接#

描写场面, 或直接抒发情感, 侧重客观地再

现事物情感的本来面目, 不联类比兴假借他

物, 皆由直寻而非曲致, 所以, 赋境一般都呈

现出时空上的宽展豁亮和内涵上显明质实,

不似兴境深曲隐约, 真幻离合。赋境在引发

读者审美再创造的鉴赏品评能动性时, 作品

本身的制约和规定性较强, 读者不能超乎作

品去任意地联想发挥抽绎引申, 而必须是基

于作品所提供的事物情景的本来样子, 在大

脑心灵里再现作品的画面形象。其间虽然

有读者主观的丰富或补充, 掺入了个人的经

验或感受, 但总的来说, 赋境的画面形象的

寓意是较具体固定的, 一般不具备暗示、象

征的作用, 这是赋境和兴境的根本区别所

在。

以赋法构成境界的作品, 有 周南∃苤

苜 、 邶风∃静女 、 庸阝风∃桑中 、 王风∃君往笼罩、渗透全诗, 缘景起表, 情景互生, 构成作品虚实相间、真幻互含、情景交融、情韵悠远的境界。比较而言, 赋境的客观显示性较明显, 而兴境中由起兴触动的情感, 多是主体长期积郁于心, 不能释然, 睹物兴感, 一朝引起, 便有春水决堤、不可遏止之势。因此, 兴境的主观色彩往往更浓烈。由不同的表现方法所决定, 赋境重真实而兴境较虚幻; 赋境实指性较强, 而兴境象征性更丰富; 赋境多为一境一意, 景与意一一对应, 不容歧解; 兴境之佳者则往往一景多意, 兴感多端, 在理解其基本意蕴之外还可寻绎境界的情韵义、启示义; 赋境之意多为象内之意, 兴境往往生出象外之意。兴境对解读来说, 弹性限度较大, 它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审美再创造的天地, 读者解读作品时可以更多地融入自己的经验感受, 展开丰富的联想想子于役 、 郑风∃将仲子 、 褰裳 、 溱洧 、象, 结合个人的审美好尚, 去见仁见智地领 魏风∃陟岵 、 十亩之间 、 秦风∃无衣 、略作品的内蕴, 再造作品的境界, 沉潜于兴 豳风∃七月 、 东山 等。境的暗示象征意蕴中流连忘返、妙悟三昧。

次说兴境。兴境指以兴的手法构成的 诗经 ∃中较典型的兴境作品, 有 南周作品境界。郑众说:! 兴者, 托事于物∀( 周∃关睢 、 桃夭 、 汉广 、 葛覃 、 召南∃扌票礼∃春官 郑玄注引) %钟嵘说:! 文已尽而意有梅 、 邶风∃燕燕 、 郑风∃风雨 、 魏风∃有余, 兴也∀( 诗品 ) 。孔颖达说:! 兴者, 起伐檀 、 唐风∃绸缪 、 鸨羽 、 陈风∃月出 、也。取譬引类, 起发已心, 诗 文诸草木鸟 秦风∃蒹葭 、 豳风∃鸱号鸟 、 小雅∃鹿鸣 、兽以见意者, 皆兴辞也∀( 毛诗正义 ) 。朱 伐木 、 鹤鸣 等。

熹说:! 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再说局部之境。 诗经 中还有一些作( 诗集传 ) 。综合各家所言, 比诸赋的铺写

描叙, 比的局部譬喻, 可知兴的手法主要起

一种寓意、联想、暗示、象征的作用, 既可于

篇首发端起情, 又使全诗含蕴有余不尽之

抒情形成, 或在叙描事物中见情意, 或在抒

情议论中见形象, 作品中的事物、场面或情

感、心态本身客观地显现出一种境界, 其间

情、景(事物场面) 的关系混同于一, 妙合无

垠。兴境则主要是一种! 景中情∀, 由起兴的

景物触发一种情绪、气氛, 这种情绪、气氛往

品, 从总体上看, 似乎形不成一个浑融完整、笼罩全篇的境界, 但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章节写得很精彩, 从局部看, 也能构成形象生动可见可感的意境, 有境界的章节都是全诗中提高知名度。后世读者之所以还经常提到某篇作品, 率皆因其有传诵已久的章句, 人们以代代相传的阅读欣赏的审美实践, 印证了诗词! 以有境界为最上∀的评价标准的正确性。也许会有人诘问:几句诗或一两个章节能形成意境吗? 回答是肯定的。高倡境意。两相比较, 赋境主要靠直接铺叙、描写、最动人的部分, 名章俊语, 为全诗增光添色,

界说(意境) 的王国维, 在 人间词话 中谈论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境界大小、人生三境界

等命题时, 都是用句摘的方式引录诗词中的

某一、二句作为例证的。在此仅举大家很熟

悉的一段话:! &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

字, 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 著一

&弄∋字, 而境界全出矣∀。王氏所谓的! 境界

全出∀, 显然是指章句之境而非篇境, 古典诗

歌的境界原有整体与局部, 全篇与章句的种

种不同, 不可一概而论。至于认定意境必须

涵盖全篇, 否则即无意境, 这种看法即不符

合王氏意境说的原意, 也不符合古典诗歌中

无数例证的实际, 当属偏执狭隘之见。

局部之境如 召南∃野有死麇 第三章, 快的意境。方玉润在 诗经原始 中用十分精彩的文字形容读此诗的感受:! 此诗之妙, 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徵实, 自鸣天籁, 一片好音, 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读者试平心静气, 涵泳此诗, 恍听田家妇女, 三三五五, 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 余音袅袅, 若远若近, 忽断忽续, 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闻一多先生也说:! 揣摩那是一个夏天, 艹不苜都结子了, 满山谷都是采艹不苜的妇女, 满山谷响着歌声∀, 他们立足于本文所提供的材料, 用阅读过程中审美创造的想象, 复活了原诗的优美境界, 可谓浸润濡染、深造有得之论。元吴师道说:! 此诗终篇言乐, 不出一乐字, 卫风∃硕人 第二章, 伯兮 第二章, 氓 第读之自见意思。∀诗中洋溢而出的欢快情调

二、三、四章, 郑风∃女曰鸡鸣 首章, 齐风∃正是得力于赋法对劳动过程、劳动场面的真东方未明 首、二章, 小雅∃采薇 第六章, 实再现。王夫之在 姜斋诗话 卷下论述情 无羊 第一, 二章, 十月之交 第三章, 北

山 第四、五、六章等。景的关系时说:! 情景名为二, 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 妙合无垠∀。可以说, 艹不苜 是

达到了情景俱化、妙合无垠的境界的。这首

诗是单纯的极致, 也是优美的极致。

七月 是十五 国风 最长的作品, 全诗

八章八十八句, 全用赋法, 按时令的先后, 逐

月逐季地铺写男女农奴们的劳动和生活, 展

示了广阔的社会全景画面。首章写冬去春

来, 一年农事开始, 接写种田、采桑、纺织、打

猎、修屋、收获等各种繁重劳动, 至第七章写

一年农事结束, 末章写农奴们为领主年终祝

福, 这些是全诗的主干、正笔。正笔之外铺

以! 闲笔∀, 以一连串的物侯特征, 来表现节 诗 境例释不苜 和 豳风∃七月 是较为典 周南艹型的赋境作品。 艹不苜 全诗三章, 纯用赋笔, 变换使用六个动词, 描写风日晴和天气, 田家妇女三不苜的劳动过程。乍五作伴到田野上采摘艹看这首小诗, 直赋其事, 也无余蕴, 语言简单、韵律也简单, 只是对劳动场景的直接再现。除了字面意义外, 似无更多的内涵可供嚼味。但是, 当你循着作品明快的反复所形

成的节奏, 深入体验此诗的情调, 就会感到令的演变, 如!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 春日洋溢全诗的轻盈欢快的情绪, 仿佛看到她们载阳, 有鸣苍庚∀, ! 春日迟迟, 采蘩祁祁∀, 那轻快利索的动作, 听到她们悠扬婉转的歌! 四月秀艹要, 五月鸣蜩∀, 特别是第五章前六声。变换的六个动词有层次地写出了她们句通过昆虫的不同情态写节令的变化, ! 无的喜悦心情向高潮的发展, 反复的咏唱又把

这种收获愈丰的快意渲染得十分浓郁。这

首小诗中, 语言、韵律、动作、心情达到了高

度的适应和统一, 从而构成了优美、明朗、欢岂生 诗寒字而觉寒气逼人∀, 最为出色。吴门义会通 说:! 七月 篇生动处, 太史所本。全篇点缀时景, 都与本事相映∀。闲笔的点染使全篇充满了鲜明的自然风貌和浓烈的#

乡土气息, 为正笔生色不少。全诗正笔闲笔

杂用, 以赋法叙描铺写, 多角度全方位地展

示了细致如绘的事境、物境, 姚际恒 诗经通境的形成至关重要, 姚际恒 诗经通论 指出:! 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 &友之∋、&乐之∋二章之上, 承上递下, 通篇精神论 评这首诗说:! 鸟语、虫鸣、草荣、木实, 似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 方使下&友∋、 月令 ; 妇子入室, 茅淘升屋, 似风俗书; 流&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 则上之云火、寒风, 似 五行志 ; 养老慈幼, 跻堂称觥,

似庠序礼; 田官、染织、狩猎、藏冰、祭献、执

功, 似国家典制书。其中有似 采桑图 、 田

家乐图 、 食谱 、 谷谱 、 酒经 。一诗之

中无不具备, 洵天下之至文也。∀姚氏指出了

七月 赋笔囊括事物无所不备的详切真细

工夫, 但他说 田家乐图 则显系失误。 七

月 叙事写景之中透出的是凄苦的情绪, 化

入物境事境之中的是沉重悲哀的心境。这

在诗的第一、二、五章表现得最充分。读这

首诗, 透过朴实无华的语句, 我们就象面对

一个饱经风霜的老农奴, 听他絮说一年四季

的种种遭际, 平缓沉浊的语调中时而夹杂一

两声深深的叹息。

此外, 如 魏风∃十亩之间 再现桑园中

的安闲气氛和劳动者的愉快心情; 郑风∃溱

洧 展示溱洧岸边, 三月上巳青年男女欢快

游乐、嬉笑谈情的动人场面; 魏风∃陟山占 中

士兵对家乡父母兄弟的思念; 王风∃君子于

役 中思妇日夕怀人的怨情; 郑风∃将仲子

中少女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都是用赋笔或铺

叙或描写抒情, 相当成功地构成作品境界

的。

兴境中较典型的作品如 周南∃关雎 和

汉广 。 关雎 鸟鸣起兴, 触发! 求女∀之

情。春水涣涣的河畔, 沙白草绿的洲渚, 一

至很凄伤, 终于, 另一只鸟应和了, 一声, 数

声, 声声相迭, 雄雌应答, 关关和鸣。这意绪

渗透全诗。诗的第二章即以荇菜在水中左

右飘动兴淑女之难求, 第三章写! 求之不得∀&求∋, 下之云&友∋、&乐∋, 气势弱而不振矣∀。正是由于第三章对男子单相思的动作心理生动传神的描写, 振起文势。坠入情网的男子辗转反侧之际, 思极成幻, 在想象中和河边相遇的采荇姑娘结成美满婚姻, 钟鼓相乐, 琴瑟谐和。全诗情感在此涌向高潮, 是梦是醒, 真耶幻耶? 梦幻般的境界读来令人陶醉。当然, 也可把后两章作实写看待, 即通过追求达成婚姻。但作幻境理解似更有情味。这也显示了兴境的理解弹性。 汉广 以! 南有乔木, 不可休思∀兴! 汉有游女, 不可求思∀。首章四曰! 不可∀, 二、三章复沓咏唱, 又各有两个! 不可∀, 一首小诗, 一片! 不可∀声。陈启源说:! 夫悦之必求之, 然唯可见而不可求, 则慕悦益至∀( 毛诗稽古编 ) 。正是缘于! 可见而不可求∀, 对感情产生更强烈的刺激, 使人顿觉游女之难求犹如眼前浩浩江汉不可逾越, 于是就迭咏江汉, 觉烟水茫茫, 浩渺无际, 广不可泳, 长更无方, 唯有徘徊瞻望, 长歌浩叹而已∀。(方玉润 诗经原始 ) 。这种徘徊瞻顾、长歌浩叹的境况, 把歌者那企慕不已而又无可奈何的惆怅情怀表露无遗。此种情怀对人生历程来说, 又岂止! 求女∀之一端? ! 魅力无穷的! 游女∀对读者便生出某种象征意味, 给人以多方的启悟与感发。事实上, 到屈原的理想的象征, 男女之事中包蕴的已纯然是社会政治意义和理想人格追求, 这一点是人所共知的, ! 求女∀构成了 离骚 后半部分比兴象征系统的主体。从 楚辞 所受 诗经 比只雎鸠鸟在鸣叫, 仿佛很焦灼, 又很执著, 甚 离骚 中, ! 求女∀即成为诗人上下求索美政的情况下, 男子的焦灼, 夜以继日寝寐难安兴手法影响的角度考察, 离骚 之! 求女∀与的思念。这一章处在全诗的关键地位, 对诗 汉广 之! 求女∀恐怕不会是毫无干系的。

汉广 的境界! 极离合飘缈之致∀, 具有强烈

的流注人心, 摇荡性情的艺术力量。

兴境中更有代表性的作品是 秦风∃蒹

葭 。全诗三章均以秋景起兴, 苍苍的芦苇,

浓重的霜露, 浩渺的秋水, 迷氵蒙的晨雾, 物色

萧瑟冷落, 朦胧凄迷。这是诗中凄婉怅惘的

怀人心情的客观化, 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对应娘子漂亮的容貌窈窕的身姿的映衬; 等等, 都是以景起情, 景情相生, 二者交融成美妙动人的意境的佳构。局部之境如 小雅∃采薇 末章:!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是全诗的精彩段落。 宋景文笔记 卷中云:物。诗人的惆怅心绪, 正是借助水边秋晨清! &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写物态慰人情也, 冷的景物得到渲染、烘托、具体化。王夫之谢玄爱之。∀宋祁的看法是对的。! 杨柳依说:! 关情者景, 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

有在心, 在物之分, 而景中情, 情中景, 哀乐依∀数句, 妙在物态描写中见人情, 物中有我, 景中含情, 创造了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之触, 荣悴之迎, 互藏其宅∀( 姜斋诗话 ) 。乐, 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 姜斋诗话 ) 的在这首诗中, 由蒹葭白露之景触发秋水伊人诗美境界。 采薇 成为名篇与末章的动人之思, 可望而不可及的思念追求的痛苦又是

借助起兴发端的景物得以表达, 景情相生,

二者交融成幽深凄迷的意境, 那种疾迷者的

心态宛然如现, 感人至深。蒹葭白露, 秋水

伊人, 溯回溯游, 若远若近, 真不知情何以寄

而人何以堪! 蒹葭 的境界内蕴还不止于

此, 它的深层启示意义在于象征了困扰人类

心灵的理想与现实的永恒矛盾。 蒹葭 中

的! 伊人∀和 汉广 中的! 游女∀一样, 可以作

为美好理想的象征, 她可望而不可即, 可遇

而不可求。诗中的企恋心态是人类追求真

善美极境的形象表现。人类世代生生不息,

人类追求永无止境, 真善美的极境是人类社

会的终极彼岸。在进化完善自我的漫长过

程中, 人类一步步地接近它, 但却永远不能

完全进入这种境界。! 伊人∀作为真善美理

想的化身, 吸引人们永不疲倦地追求她, 这

首诗也因此获得了不朽的生命。

兴境作品佳者尚多。如 郑风∃风雨 中

风雨鸡鸣的暗淡气氛渲染对风雨故人来的

喜出望外之情的衬托; 周南∃葛覃 优美的

风景描写兴起的女子归宁的快乐情绪; 召

南∃扌票有梅 中望见梅子纷纷落地, 引起少女

青春易逝的感伤, 油然生出的! 急婿∀渴求;

周南∃桃夭 中艳丽的桃花摇曳的桃枝与新氵戢境界是分不开的, 正如方玉润所说:! 此诗之佳全在末章, 真情实景, 感时伤事, 别有深情, 非可言喻∀( 诗经原始 ) 。 小雅∃无羊 首章:! 尔羊来思, 其角氵戢, 尔牛来思, 其耳湿湿∀, 写牧群聚集, 但见无数羊角攒聚, 一片牛耳翕动, 十分传神。二章:! 或降于阿, 或饮于池, 或寝或讹。尔牧来思, 何蓑何笠, 或负其糇∀, 写散处的牛羊有的走下山坡, 有的去池塘边饮水, 有的饱食思睡, 有的来往撒欢。牧人们悠悠地走过来, 身披蓑衣头戴斗笠, 有的还背着干粮包。铺写放牧场景, 历历如绘, 宛然在目。清方玉润读罢此诗不禁赞叹道:! 人物杂写, 或牛羊并题, 或牛羊浑言, ((其体物入微处, 有画手所不能到, 晋唐田家诸诗何能梦见此境((真化工之笔也∀。王士祯 渔洋诗话 在称赞! 诗三百篇 真如画工之肖物∀时, 亦举 无羊 二章作为例证, 评价道:! 字字写生, 恐史道硕、戴嵩画手, 未能如此极妍尽态也∀。再如 卫风∃硕人 次章写卫庄姜的美丽:! 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 螓首峨眉。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前五句以比为赋, 从细部描写庄姜的双手、肤肌、颈项、牙齿、额头和眉毛, 如工笔重彩仕女#

图; 后二句换一副笔墨, 写其姣好的笑靥, 顾

盼的眼波, 传美人之神。这一节赋美人形神

俱佳, 妙境诱人, 清孙联奎说:! 卫风 之咏

硕人也, 曰&手如柔荑∋云云, 犹是以物比物,

未见其神。至&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则传

神写照, 正在阿睹, 直把个绝世美人活活请

出来在书本上氵晃漾。千载而下, 犹如亲见其当时的律令制度亦较宽疏, 如 周礼∃地官∃媒氏 规定:! 媒氏(媒官) 掌万民之判(匹配) ((中春之月, 令会男女, 于是时也, 奔者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命者, 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这不啻是对一种风俗习尚的来自官方的公开鼓励。因此, 人们尤其是青年男女在情感生活领域里较少顾忌, 在歌笑貌∀( 诗品臆说 ) 。观其赞叹备至的语唱自己的愿望欲求时也多率真大胆, 这在气, 大有目视神遇、叹为观止之意。 国风 中表现得最充分, 确如朱熹所说:! 凡

诗 境特质

诚如论者所言:有诗人之意境, 有诗歌

之意境, 有读者之意境。我们在这里所说的

也就是读者立足于 诗经 作品的文本之上,

通过联想、想象等能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景画面和感受到的情绪摇曳。 诗 境和后

世诗歌意境的区别在于一个! 真∀字。首先

是情感表达的纯真。 诗经 民歌的众多作

者, 主要是生活在二、三千年前北方中原地

区的劳动人民, 他们从事着农桑生产劳动,

简朴的生活决定了他们浑厚的性格和单纯

的思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遭遇触动他们

心中的喜怒哀乐, ! 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

事∀, 他们的歌唱是他们生活遭遇和思想感

情的自然流露。象 七月 就是对一年繁重

鼠 对劳动成果被剥夺的满腔愤怒不平,

艹不苜 十亩之间 体验到的劳动中的欢快

愉悦, 溱洧 狡童 品尝到的爱情欢乐和痛

苦, 等等。 诗经 作者生活的时代, 去太古

未远, 儒家学派及其所衍生的思想禁锢尚未

产生, 大众的心理意识较少受到压抑窒息,

天性尚能够得到较为自由的舒展, 华夏民族

还没有泯灭载歌载舞的激情, 诗经 的时代

是我们古老民族的春天, 人们的精神世界一

片盎然生机。与社会发展阶段实际相适应,

诗之所谓风者, 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 所谓男女相与咏歌, 各言其情也∀( 诗集传∃序 ) 。如 关雎 中青年男子的焦灼, 扌票有梅 中那位少女欲嫁的急迫, 野有死麇 所对于情感所持的豁达开朗近于满不在乎的态度; 其真的程度决非后世诗歌所能想望。天籁自鸣, 一片好音, 自有一种摇憾心魄、直逼灵魂的艺术穿透力。与情感表达的纯真赤诚相适应, 诗 境多为再现式的写境, 而非表现式的造境。赋境一类作品的客观再现性固不必说, 即使是兴境一类作品有较浓的主观情感色彩, 但其情感表达也是! 摅至情, 发至性∀, 直道其本来面目、天然形态, 不加雕饰、不加掩藏的。一些境界较为朦胧惝恍的作品, 蒹葭 、 汉广 、 月出 等, 亦非作者有意去制造一种作者唱出的也无非是那即目所见的自然景物, 自己心中的所感所思, 自己此时的所作所为。思念、追寻又可望而不可及, 思慕之深、渴望之切导致失望至极, 所以心中生出无限的凄迷怅惘之情, 这情怀与沾满霜露的苍苍芦苇, 与江汉浩渺瀚漫的水波, 与一片清幽皎洁的月光相触相融, 相感相生, 此景也此情, 使得这几首古朴的民歌境界几与宋代婉约词的意境相追似, 但必须明白, 这只是一种客观上的自然显示, 而非创作者的匠 诗 境, 侧重于诗歌之意境和读者之意境。写! 有女怀春, 吉士诱之∀的情事, 褰裳 中于其眼前、心中、大脑屏幕上所映现出的事 诗经 中情感抒发的高度真实构成的诗境, 劳动和痛苦生活的凄怆诉说。 伐檀 硕! 雾里看花∀!帘中窥美∀的! 烟水迷离之致∀。

心经营, 是写境而非造境。

诗 境由于是写境而非造境, 所以, 在

形成意境的具体手法技巧上, 诗经 的作者

们也决不象后人那样去呕心沥血, 切磋琢

磨, 精雕细刻, 锻句炼字, 营构篇章。! 语不

惊人死不休∀、! 新诗改罢自长吟∀、! 晚节渐

! 吟安五个字, 捻断数茎须∀等刻意求工苦吟

推敲的情形, 对 诗经 的作者们来说, 简直

诗经 中那些形象、传神、生动、逼真的动

词, 尤其是那些重言双声迭韵的形容词, 或

绘声绘色, 或摹形状物, 或传情达意, 无不鲜

活逼肖, 典型者象! &灼灼∋状桃花之鲜, &依

依∋尽杨柳之貌, &杲杲∋为日出之容, &虫要虫要

拟雨雪之状, &喈喈∋逐黄鸟之音, &濂濂∋学

草虫之韵∀( 文心雕龙∃物色 ) 。但这些极

富表现力的词汇, 决非后世文人惨淡经营文

字所能得, 而是出于劳动者对事物的深入观

察, 稔熟了各种事物的特点, 因而才能找到

了最准确的语言来描摹它们, 语言的准确性

来源于事物的天然形态, 和后世文人琢炼所

得有着根本的区别。重章迭句的复沓章法

也不是象某些后世文人理解的那样, 是为了

追求章法上的! 奇变∀, 而是出于民歌! 群歌

互答∀的咏唱需要, 既能抒情尽兴, 又便于记

忆传诵。在一唱三叹的反复过程中诗意悠

然不尽, 形成深厚的 诗 境。如果是单纯追

求形式的新奇, 不但于 诗 境的形成无补,

反而会闹出笑话, 袁枚在 随园诗话 卷三中

就谈到过这种情况。至于 诗经 的韵律, 正

如江永所言:! 里巷童谣, 矢口成韵, 古岂有

韵书哉! 韵即其时之方音, 是以妇孺犹能知

之协之也∀( 古韵标准例言 ) 。因此, 和谐

自然就成为 诗经 音韵的特点。明陈第说:

! 毛诗 之韵, 动乎天机, 不费雕刻∀( 读诗这种区别于后世动辄犯禁的森严声律的天籁之音, 对构成 诗 境! 真∀的特质, 无疑也起着重要作用。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 中指出:!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 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 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否强调说:! 何以谓之有意境? 曰:写情则沁人心脾, 写景则在人耳目, 述事如其口出是情境、物境、事境三类, 当然, 在艺术上成功的作品中, 情景事三者尽管各有侧重, 总归是统一于意境的。境界的核心是一个! 真∀字, 情真、景真、事真, 作到这一点, 即是有意境, 反之则无。正是在写景、抒情、叙事的高度真实性方面, 诗经 显示了它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以其纯朴天然的原生状态, 形成了许多作品的动作境界。以真为根本, 以真为核心, 以真包蕴善美, 使 诗 境往往成为真善美统一的极境, 为后人所仰慕追攀。近人任中敏先生云:! 三百篇 之所以成为吾国韵文之极轨者, 不必以其&六义∋也, 而实以其&六义∋之外一总义, &真∋是也。∀任先生所谓! 真∀的! 总义∀,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由真情真景真事所决定, 诗经 作品那种超乎! 六义∀细锁手法之上, 整体显示出的真善美统一的境界,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真∀。后世诗人写景、抒情、叙事非为不真, 但与 诗经 相比, 一为人工之真, 一为天然之真, 虽难以高下优劣论, 然其境界的差别甚大, 则是不言自明的。于诗律细∀、! 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则谓之无境界∀。在 宋元戏曲考 中, 他又是无法想象的, 因而也是根本不存在的。也∀。可知王氏标举的境界说(意境) , 包括 诗 境流韵雨沾溉后世文学非止一端。从意境的角度看, 诗 境对后世诗人的创作实践产生的启 诗经 作为中国文学的光辉源头, 其拙言 ) , 近人刘师培也说:! 上古之时, ((示作用和借鉴意义是巨大的, 流风余韵, 邈谣谚之音, 多循天籁之自然∀( 论文杂记 ) 。远绵长。后世诗人诗论家不仅在一般的意#

义上标举学习 诗经 的风雅比兴, 他们更具

体地认识到学习 诗 境的重要性:! 三百

篇 之体制音节, 不必学, 不能学; 三百篇

之神理意境, 不可不学也∀(清潘德舆 养一

斋诗话 ) 。事实也是如此, 历代诗人几乎无

不从 诗 境吸取营养, 或在广度上拓宽, 或的承袭, 其实, 日夕起愁的意境濡染后人又岂止是唐人闺怨一体。兴境佳构 陈风∃月出 对望月怀人意境的开辟, 使一轮皓月的清幽辉光洒满了此后二千余年的诗歌史。 焦氏笔乘 说:! 月出 见月怀人, 能道意中事。太白 送祝八 在细部上深化, 或增饰文彩, 或展衍声情, 或&若见天涯思故人, 浣溪石上窥明月∋; 子美正面添色, 或背面翻新, 来营构自己作品的 梦太白 &落月满屋梁, 犹疑照颜色∋; 常见境界, 尽管林林总总, 千姿百态, 但一些基本 宿王昌龄隐处 &松际露微月, 清光犹为范型并没有改变。仔细寻绎其脉络, 对于我

们认清后世文学与前代文学之间的继承创

新关系, 深入体察 诗 境与后世受其影响的

作品境界的相同和差异, 从而提高分析评价

的准确性和审美鉴赏的精微度, 都是很有意

义的。限于篇幅, 笔者在此无法作出过细的

论析, 只举数例将 诗 境笼罩后世几类作品

的大致轮廓勾画出来。

赋境名篇 王风∃君子于役 , 借助黄昏

时分村景的描写, 渲染了浓郁的气氛, 思妇

怀人念远的情感浸润于整个空间画面, 构成

了迷茫怅惘、深沉绵缈的意境。这种日夕起

愁、情景互生的艺术境界, 令后世作家纷起

仿效。司马相如 长门赋 :! 日黄昏而绝望

兮, 怅独托于空堂∀。潘岳 寡妇赋 :! 时暖

暖而向昏兮, 日杳杳而西匿。雀群飞而赴楹

兮, 鸡登栖而敛翼。归空馆而自怜兮, 抚衾

衤周而叹息∀。白居易 闺妇 云:! 邪凭绣床愁

不动, 红绡带缓绿鬟低。辽阳春尽无消息, 君∋; 王昌龄 送冯六元二 &山月出华阴, 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 豁然展心悟∋; 此类甚多, 大抵出自 陈风 也∀。其实, 从 古诗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开始, 历代诗词歌赋咏月怀人寄情, 涌现了难以数计的作品, 其间杰作迭出, 如谢庄 月赋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张九龄 望月怀远 、李白 静夜思 、 长相思 、杜甫 月夜 、苏轼 水调歌头∃中秋 等等, 那皎洁的光影, 迷幻的色彩, 清幽的氛围, 绵渺的情怀, 高远的寄托, 深邃的境界, 莫不受惠于 陈风∃月出 的首创之功。 周南∃卷耳 和 魏风∃陟岵 , 一为思妇怀念征夫, 一为征人思念父母兄弟, 皆设想对方如何惦念自己, 虚笔取影, 以客代主, 透过一层, 使得诗中怀人之情弥笃而思亲之念愈切。这种构思取境启示了后世无数诗人, 如徐陵写征夫思念家室的 关山月 , 王维登高思亲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杜甫身陷长安怀念妻儿的 月夜 , 郑会写旅途思家的夜合花开日又西∀。韩亻屋 夕阳 :! 花前洒泪 题邸间壁 等等。六朝以下, 仿效 卷耳 临寒食, 醉里回头问夕阳。不管相思人老 陟岵 构思取境的例子极多, 或游子怀乡, 尽, 朝朝容易下西墙∀。赵德邻 清平乐 :

! 断送一生憔悴, 只消几个黄昏∀。钱钟书先或闺中念远, 或征夫思亲, 或朋友相忆, 或情人相思, 往往为了加倍抒情, 设想对方如何生指出这些诗词的! 取景造境, 亦 君子于如何, 此类作品多到不胜枚举。

役 之遗意∀( 管锥编 一) , 是十分正确的。 周南∃扌票有梅 中深感于青春易逝因而许瑶光 再读) 诗经%四十二首 之十四云:

! 鸡栖于桀下牛羊, 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渴求爱情的情怀, 对后世诗人诗作的渗透也是深广的, 最明显者如北朝民歌 地驱乐歌 唐人闺怨句, 最难消遣是昏黄∀( 雪门持! 驱羊入谷∀、 折杨柳歌 !门前一树枣∀, 唐抄 ) 。道出了唐人闺怨对 君子于役 意境杜秋娘 多缕曲 皆是。(下转第35页)

的描写中, 无论是对人生复杂的多面体的展

示, 还是从对象表层行为引向深层的丰富而

发展着的灵魂史, 都离不开自我介入。尤其

是作为一位伟人, 往往总是难以穷尽的, 总

会有不同时代的不同作者将其作为传记文

学的描写对象。这样就出现了多部拿破仑记文学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由于自我的介入, 传记文学的创作也就真正成了一种文学的艺术创造活动。从严格意义上说, 传记文学不单是为某一人物作传, 同时也是作者的! 我∀的艺术品。(待续)

传, 多部肖伯纳传, 多部居里夫人传的现象。注:

这些传记文学对同一对象的描写, 自然有相

同的地方, 但更为明显的是区别, 即不同作

者眼睛里和笔下的拿破仑、肖伯纳和居里夫

人。这样, 作者的自我介入实际上也就是传∗ 肖伯纳传 序。+ 傅雷家书 第194页。, 昆仑 1987年第3期第247页, 王炳根 面对陈毅:传记文学的玄想 。

(上接第24页) 卫风∃伯兮 中思妇以其憔悴显现的对爱情的忠贞, 这种心理带有普遍性, 后世诗人多袭用其意。如徐干 室思 、 情诗 , 晋乐府 清商曲辞∃攀杨枝 , 刘宋孝武帝 拟徐干 。鲍令晖 题书后寄行人 , 张九龄、雍裕之 自君之出矣 等等, 皆步其踵武之作。

豳风∃鸱号鸟 作为诗歌史上第一首禽言诗, 它的意境直接影响了汉乐府中的 雉子班 、 乌生 、 艳歌何尝行 、 枯鱼过河泣 、 捷蝶行 等民歌。魏晋以降, 又由禽言诗衍生出禽言赋, 且由民间创作发展为文人模拟。唐代诗人中杜甫曾作 义鹘行 , 韩愈有 病鸱 , 柳宗元有 支乌词 , 居易有 燕诗示刘叟 。宋元以下, 代有佳作, 这一诗体正是从 鸱号鸟 发轫的。

此外, 诗经 中 七月 、 伐檀 、 硕鼠 一类诗对! 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汉乐府民歌及杜甫、白居易等人反映民瘼的现实主义诗作的影响, 已为人们反复论及, 兹不赘述。需要注意的是, 白居易 新乐府 、 秦中吟 的直切颇似 伐檀 、 硕鼠 , 而杜甫 三吏 、 三别 等于平缓中见沉痛的诗作则深得 七月 之遗意。它如 邶风∃燕燕 之于送别, 王士祯 分甘余话 说:! 燕燕 之诗, 许彦周以为可泣鬼神。合本事观之, 家国兴亡之感, 伤逝怀旧之情, 尽在阿睹中, 黍离 、 麦秀 未足喻其悲也。宜为万古送别之祖∀。 周南∃桃夭 之于咏美, 姚际恒 诗经通论 说:! 桃花色最艳, 故以喻女子, 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唐风∃葛生 之于悼亡, 王风∃黍离 之于吊古, 唐风∃蟋蟀 之于惜时, 小雅∃采薇 之于边塞诗, 庸阝∃载驰 、 秦风∃无衣 之于爱国诗, 卫风∃氓 、 邶风∃谷风 之于弃妇诗, 等等, 其写境命意在古代诗歌史上均有开创意义。篇境之外, 诗经 中的一些章句之境对后世诗歌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 如 七月 二章春日采桑的描写对汉乐府民歌 陌上桑 及其后历代采桑诗词的影响: 采薇 末章! 杨柳依依∀的句境对后世无数优美的咏柳寄情诗词的影响; 硕鼠 中! 乐土∀的境界诱发了陶潜 桃花源诗并记 中的理想社会构想, 此后又有多少诗人词客对桃源乐土心向往之, 发为唱叹。西人云:!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就 诗经 境界的首创意义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而言, 我们也可以说:! 说不尽的 诗 境∀。#


相关内容

  • [诗经][关雎蒹葭]教案
  • <诗经>关雎 蒹葭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 活动准备: 3. 利用工具书,自我疏通文意. 4. 收集<诗经>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 教学建 ...

  • 九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案
  • 24.<诗经>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 ...

  • 浅析 [诗经]与爱情
  • 浅析 <诗经>与爱情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诗经>中的爱情诗灿若繁星,令人赏心悦目.在<诗经.国风>中的160篇诗 ...

  • [诗经]微型课教学设计
  • <诗经·蒹葭>教学设计 旧城中学张文景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中国古典诗歌含蓄的表达方式,感受诗歌朦胧凄清的意境.把握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学习诗歌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体会"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此基 ...

  • [诗经]的艺术特色
  • <诗经>的艺术特色 张欣然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步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 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诗经>中的作品,反映了各方面的生活,具有深厚丰富的文 ...

  • 魏风 伐檀
  • 魏风 伐檀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抽到的说课题目为"伐檀".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布置作业七个方面来进行本次的说课. 一.说教材.<伐檀>出自语文出版社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主要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 ...

  • 简答论述关于古代文学
  • 简答论述: 1为什么说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诗经>开创了抒情诗传统.<诗经>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 ...

  • 中国古代文学YES
  • 简明中国文学史考试准备YES 一.填空 1中国先民们在原始狩猎,祭祀,婚恋,放牧活动中很早就确立了"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 2①"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
  • 12.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7分)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④⑤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 úy ǐ):车前(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