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课文精讲)

故都的秋(课文精讲)

教学参考

1125 2103

故都的秋(课文精讲)

【思考导学】

1.文题《故都的秋》,为什么不叫《北平的秋》?如老舍的散文《想北平》。[《语文读本》(三) ]文章重点写北国的秋味,为什么不叫《北国之秋》?为什么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答案:“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北平”“北国”只能点明描写的地点,却表达不出以上深沉的意蕴。

北国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而南国秋则具有

“慢”“润”“淡”的特点。多次提到南国之秋都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色,以南国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来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浓郁。以南国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秋的

色彩浓重(枣子红透、牵牛花的蓝白之色) 、天之高远(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使人处于其中,回味隽永。

2.故都秋的景物应是丰富多彩的,为什么只选取了几处平常景物来写呢?以什么为顺序和线索组织成文呢?

答案:这是由的思想所决定的。

清代学者王国维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点明了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是依附着一定情感的,而这情感又多是作家本身的情感历程的再现,文中的秋花、秋雨、秋光、秋声„„等这些景物的清闲、幽远、幽静、落寞、衰弱、萧条,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在故都,火一般的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都显示着“秋”的韵味,但因为身处的时代,在作家的内心投下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的阴影,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就笼上一层主观感情色彩。

在写作顺序上,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没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点,都“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 ,笼上了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正是依据这“缘情写景”的手法,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而这“情”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3.在“秋雨图”中,特意加上了“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答案:在一层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就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了,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而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一个

“唉,天可真凉了——”另一个“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从彼此的叹答中,使我们感觉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陶醉在这种腔调所唤起的有一定社会内容的落寞和感伤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雨后之秋的凉意之中。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

4.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是在颂秋还是悲秋?

答案:此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性强而议论成分较多的抒情散文,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感的眷恋、对故都的向往,热忱地爱故都,爱故都的人民,爱故都的秋天,结尾有直抒胸臆的一句:“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炽热的感情如波浪滔滔的万里江河奔涌而出,这是何等的眷恋,何等的激情。但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与哀婉,因此整篇文章或议论、或抒情、或描写,都展示着一种感伤、忧郁而又清静、闲适的情

绪,使全文呈现出一种忧伤的、悲凉的基调,因此可以说是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合作讨论】

你最喜欢写的哪一幅秋景?为什么?

答案:此题其实是考查文学鉴赏能力。

能说得出喜欢描绘的哪幅秋景,就是把握了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披文以入情。”本文写作的主要特点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基本掌握了本文的写作特点。

身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

“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蒙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

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但是,“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去了它固有的特征。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那么逼真,那么清晰!只用了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地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它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当时心情的折光和反射。

文中无论哪一幅秋景,只要能把握的思想感情,便都可品味出无穷妙趣。 如“秋晨图”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 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 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

这是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秋晨生活场景,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筛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显然,这流露出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与“皇城人海”相比,于“一椽破屋”独居,显然又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中难免有“孤单”感觉,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的感觉,便是一种最美的“创造”,是一种对社会的洁身自好,静对秋光、秋花,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的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伤交织的情怀的着落点。

故都的秋(课文精讲)

教学参考

1125 2103

故都的秋(课文精讲)

【思考导学】

1.文题《故都的秋》,为什么不叫《北平的秋》?如老舍的散文《想北平》。[《语文读本》(三) ]文章重点写北国的秋味,为什么不叫《北国之秋》?为什么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答案:“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北平”“北国”只能点明描写的地点,却表达不出以上深沉的意蕴。

北国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而南国秋则具有

“慢”“润”“淡”的特点。多次提到南国之秋都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色,以南国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来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浓郁。以南国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秋的

色彩浓重(枣子红透、牵牛花的蓝白之色) 、天之高远(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使人处于其中,回味隽永。

2.故都秋的景物应是丰富多彩的,为什么只选取了几处平常景物来写呢?以什么为顺序和线索组织成文呢?

答案:这是由的思想所决定的。

清代学者王国维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点明了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是依附着一定情感的,而这情感又多是作家本身的情感历程的再现,文中的秋花、秋雨、秋光、秋声„„等这些景物的清闲、幽远、幽静、落寞、衰弱、萧条,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在故都,火一般的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都显示着“秋”的韵味,但因为身处的时代,在作家的内心投下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的阴影,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就笼上一层主观感情色彩。

在写作顺序上,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没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点,都“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 ,笼上了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正是依据这“缘情写景”的手法,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而这“情”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3.在“秋雨图”中,特意加上了“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答案:在一层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就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了,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而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一个

“唉,天可真凉了——”另一个“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从彼此的叹答中,使我们感觉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陶醉在这种腔调所唤起的有一定社会内容的落寞和感伤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雨后之秋的凉意之中。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

4.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是在颂秋还是悲秋?

答案:此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性强而议论成分较多的抒情散文,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感的眷恋、对故都的向往,热忱地爱故都,爱故都的人民,爱故都的秋天,结尾有直抒胸臆的一句:“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炽热的感情如波浪滔滔的万里江河奔涌而出,这是何等的眷恋,何等的激情。但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与哀婉,因此整篇文章或议论、或抒情、或描写,都展示着一种感伤、忧郁而又清静、闲适的情

绪,使全文呈现出一种忧伤的、悲凉的基调,因此可以说是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合作讨论】

你最喜欢写的哪一幅秋景?为什么?

答案:此题其实是考查文学鉴赏能力。

能说得出喜欢描绘的哪幅秋景,就是把握了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披文以入情。”本文写作的主要特点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基本掌握了本文的写作特点。

身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

“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蒙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

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但是,“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去了它固有的特征。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那么逼真,那么清晰!只用了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地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它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当时心情的折光和反射。

文中无论哪一幅秋景,只要能把握的思想感情,便都可品味出无穷妙趣。 如“秋晨图”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 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 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

这是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秋晨生活场景,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筛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显然,这流露出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与“皇城人海”相比,于“一椽破屋”独居,显然又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中难免有“孤单”感觉,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的感觉,便是一种最美的“创造”,是一种对社会的洁身自好,静对秋光、秋花,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的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伤交织的情怀的着落点。


相关内容

  • 人教版必修二目录
  • 人教版必修二目录 人教版必修二目录xfnl 1.<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之二(上) 荷塘月色·教案之二(下) 荷塘月色(课文精讲) <荷塘月色>同步练习 2.<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之二 故都的秋(课文精讲) <故都的秋> ...

  • 经崎岖之丘探窈窕之壑
  • 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其学业成绩,而且对其毕生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个时代需要学习型人才.因此,长期以来,教育者一直致力于探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根据我们对自主学习的界定,我们认为,要想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确立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凸现学生的 ...

  • 高中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 高中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高一年级教学指导意见 学生刚上高中,对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方法等都不熟悉,老师必须要注意初高中的衔接,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辨证性和周密性.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基础知识:落实课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 ...

  •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整合运用
  •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 ...

  • 现代文应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删去
  • 现代文应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删去 本文中,我将提出一个多年来如骨鲠在喉,而今不得不吐的建议.这个建议(如题),也许会让语文教育界以至整个教育界大感意外.读者诸君听我细细道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一以贯之,从不间断.语文教学从来就是学校教学主科中的主科,作为母语,又是" ...

  • [故都的秋]说课稿
  • <故都的秋>说课稿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故都的秋>.根据"教学评一致性"教育原理,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进行今天的说课. 一. 教材分析 ...

  • [故都的秋]说课稿4
  • <故都的秋>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故都的秋>,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 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课文特点及地位:<故都的秋>所处的单元是中国现 ...

  • 高二语文故都的秋 人教版
  • 故都的秋 导语 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现代作家郁达夫 ...

  • 浅论_中心论阅读模式_以_故都的秋_为例
  • 教法探讨 浅论"中心论阅读模式" ---以<故都的秋>为例 ■文/陈丽华 "中心论阅读模式"主要是为解决阅读复杂记叙文(散文)的困难而设的.这里的"中心",一般指文章的中心思想.首先,这篇文章写什么不写什么(即选材)要由中心来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