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之路

——从钱学森的大学生涯谈起

日期:2011-12-05 作者:马德秀 来源:文汇报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马德秀

今年是钱学森诞辰一百周年。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人民科学家。1929年,钱学森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于1934年毕业,这几年是其人生中一段极为重要的经历。求学时期的钱学森,在思想上积极追求进步,信仰辩证唯物主义;在人生志向上立志报国,踏上航空航天之路;在学术上勇攀高峰,奠定科学研究之基;在学识素养上科艺并举,终成全面发展之才。青年钱学森的成长道路和精神风范,对当代青年知识分子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和启示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始终不渝地坚持真理

在交通大学读书期间,钱学森就非常关心社会,主动参加社会科学研究会、读书合作社等中共外围组织的读书讨论会,开始接触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进步,觉悟不断提高。他认识到,只有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才是最有道理的。此后,他始终不渝坚持以辩证唯物论指导科学研究。他曾讲过:“一个科学家,他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一个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这样,他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致迷失道路;这样,他在科学研究上的一切辛勤劳动,才不会白费,才能真正对人类、对自己的祖国做出有益的贡献。”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奠定一个人的精神底色,直接影响到青年知识分子一生走什么路,成为什么样的人。当前,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新兴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西方思潮交汇激荡,对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多元等问题,时刻考验着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成才。青年钱学森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只有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并始终如一地坚守之,才能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胸怀祖国与人民,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青年时代的钱学森就心忧国难,心系民族,树立了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终身的人生志向。他很早就意识到,只有在中国土地上建立强大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民族才能复兴,国家才能强盛,人民才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钱学森选择了交通大学,攻读铁道机械专业,准备日后实践“交通救国”的抱负。一·二八事件中,目睹上海遭到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后的惨状,钱学森强烈地意识到飞机与制空权在现代国防中的重要意义。面对时之需、国之患,他主动将国家需要和个人志向结合,决定改行攻读航空工程,这种为祖国强盛而奋斗的强烈信念,成为钱学森终身不渝的志向。

正是因为有大批像钱学森这样的优秀青年知识分子,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前赴后继献身国家发展,近代中国才实现了民族解放,走上了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之路。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更多青年知识分子胸怀远大理想,将国家的需要化为个人前进的动力,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三、努力掌握真才实学,始终保持探求真知的渴望和热情

钱学森在求学期间,就秉承交通大学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传统,精勤不辍,求真为学,为其后来从事高端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9年2月,钱学森在为交通大学1934级毕业55周年纪念刊撰文时这样写道:“上海交大在当时的大学本科教学已是世界先进水平”、“对我们在三十年代受到的优良教育感到欣慰”。至今,在交大校园里还盛传着他当年在水力学考试和热工实验报告中“两个100分”的故事。钱学森在四年级选修“航空工程”课程,两学期平均成绩达90分,列选修该课程的14人之首。在赴美留学之前,他就已在航空科学上颇有自己的研究心得,发表过6篇关于航空、火箭的文章。1934年7月,钱学森以机械工程系第一名的成绩高分毕业,为此,黎照寰校长给他颁发奖状,表彰他“潜心研攻,学有专长”。

青年钱学森以饱满的求知热情,将人生的兴趣融化在科学探索和创造之中,从而始终保持着旺盛学术生命力和创造力。当代青年知识分子要以钱学森为榜样,戒除浮躁、刻苦钻研,不断认识和掌握科学真理,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社会的过硬本领。

四、坚持科学与艺术人文相结合,努力实现全面发展

科学求真,艺术求美。艺术是钱学森科学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并将科学与艺术结合作为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在交大读书期间,钱学森不仅术业有专攻,而且兴趣广泛,注重科学、艺术与人文的结合。

钱学森年轻时就“迷”上了音乐,并显露出非凡的音乐才华。他特别喜欢贝多芬的乐曲,学过钢琴和管弦乐;加入学校铜管乐队,成为铜管乐队出色的成员;广泛涉猎音乐理论书籍,发表过专门讨论音乐的文章。他对于画画和摄影也有浓厚的兴趣,并担任1934级级刊委员会美术部干事。1991年10月16日,他在人民大会堂“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授奖仪式上即兴演讲中说:“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两者追求的终极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青年知识分子应努力做到文理兼通、专博相济、量性双悟,使自己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今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到科学中“最厚最硬的地方”,做最有价值的创造性工作,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从钱学森的大学生涯谈起

日期:2011-12-05 作者:马德秀 来源:文汇报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马德秀

今年是钱学森诞辰一百周年。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人民科学家。1929年,钱学森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于1934年毕业,这几年是其人生中一段极为重要的经历。求学时期的钱学森,在思想上积极追求进步,信仰辩证唯物主义;在人生志向上立志报国,踏上航空航天之路;在学术上勇攀高峰,奠定科学研究之基;在学识素养上科艺并举,终成全面发展之才。青年钱学森的成长道路和精神风范,对当代青年知识分子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和启示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始终不渝地坚持真理

在交通大学读书期间,钱学森就非常关心社会,主动参加社会科学研究会、读书合作社等中共外围组织的读书讨论会,开始接触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进步,觉悟不断提高。他认识到,只有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才是最有道理的。此后,他始终不渝坚持以辩证唯物论指导科学研究。他曾讲过:“一个科学家,他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一个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这样,他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致迷失道路;这样,他在科学研究上的一切辛勤劳动,才不会白费,才能真正对人类、对自己的祖国做出有益的贡献。”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奠定一个人的精神底色,直接影响到青年知识分子一生走什么路,成为什么样的人。当前,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新兴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西方思潮交汇激荡,对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多元等问题,时刻考验着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成才。青年钱学森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只有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并始终如一地坚守之,才能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胸怀祖国与人民,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青年时代的钱学森就心忧国难,心系民族,树立了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终身的人生志向。他很早就意识到,只有在中国土地上建立强大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民族才能复兴,国家才能强盛,人民才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钱学森选择了交通大学,攻读铁道机械专业,准备日后实践“交通救国”的抱负。一·二八事件中,目睹上海遭到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后的惨状,钱学森强烈地意识到飞机与制空权在现代国防中的重要意义。面对时之需、国之患,他主动将国家需要和个人志向结合,决定改行攻读航空工程,这种为祖国强盛而奋斗的强烈信念,成为钱学森终身不渝的志向。

正是因为有大批像钱学森这样的优秀青年知识分子,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前赴后继献身国家发展,近代中国才实现了民族解放,走上了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之路。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更多青年知识分子胸怀远大理想,将国家的需要化为个人前进的动力,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三、努力掌握真才实学,始终保持探求真知的渴望和热情

钱学森在求学期间,就秉承交通大学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传统,精勤不辍,求真为学,为其后来从事高端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9年2月,钱学森在为交通大学1934级毕业55周年纪念刊撰文时这样写道:“上海交大在当时的大学本科教学已是世界先进水平”、“对我们在三十年代受到的优良教育感到欣慰”。至今,在交大校园里还盛传着他当年在水力学考试和热工实验报告中“两个100分”的故事。钱学森在四年级选修“航空工程”课程,两学期平均成绩达90分,列选修该课程的14人之首。在赴美留学之前,他就已在航空科学上颇有自己的研究心得,发表过6篇关于航空、火箭的文章。1934年7月,钱学森以机械工程系第一名的成绩高分毕业,为此,黎照寰校长给他颁发奖状,表彰他“潜心研攻,学有专长”。

青年钱学森以饱满的求知热情,将人生的兴趣融化在科学探索和创造之中,从而始终保持着旺盛学术生命力和创造力。当代青年知识分子要以钱学森为榜样,戒除浮躁、刻苦钻研,不断认识和掌握科学真理,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社会的过硬本领。

四、坚持科学与艺术人文相结合,努力实现全面发展

科学求真,艺术求美。艺术是钱学森科学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并将科学与艺术结合作为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在交大读书期间,钱学森不仅术业有专攻,而且兴趣广泛,注重科学、艺术与人文的结合。

钱学森年轻时就“迷”上了音乐,并显露出非凡的音乐才华。他特别喜欢贝多芬的乐曲,学过钢琴和管弦乐;加入学校铜管乐队,成为铜管乐队出色的成员;广泛涉猎音乐理论书籍,发表过专门讨论音乐的文章。他对于画画和摄影也有浓厚的兴趣,并担任1934级级刊委员会美术部干事。1991年10月16日,他在人民大会堂“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授奖仪式上即兴演讲中说:“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两者追求的终极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青年知识分子应努力做到文理兼通、专博相济、量性双悟,使自己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今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到科学中“最厚最硬的地方”,做最有价值的创造性工作,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相关内容

  • 开拓创新是青年人成长进步的不竭动力
  • 创新是青年人成长进步的不竭动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青年人的成长进步和建功立业,提出明确要求和殷切希望,这为我们今后如何做好共青团和青年人工作,指明了方向,确定了路线,奠定了基础.在讲话中,总书记特别是对青年人要坚持开拓创新,进行了新的阐 ...

  • 我的教师成长之路
  • 我的成长之路 临江二中地理教师:张孝南 时光飞逝,转眼间参加工作已经4年了,这4年既短暂又漫长,在这段时间里,正是有了领导的关怀,同事间的互助,师生间的灵犀,才让我这个年轻教师得到了很好地成长,自己真正经历过,才知道做老师虽然很辛苦但是很快乐很充实,"我想成为一名教师!"因为这个 ...

  • 韩愈的师道观对当代青年教师成长的启示
  • 内容摘要: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强调尊师重道.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重提师道,使以儒学为主的道统重新确立.尊师重道关乎学生的成才, 关乎教师的成长,关乎教育的发展,关乎文化的传承,关乎社会的进步.尊师重道的传统是青年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使他们能够自由发展与成长.青年教师成长之路要经历为传道奠基,为授业 ...

  • 在共青团全省青年人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 一.关于近年来全省共青团青年人才工作 共青团xx省委始终把培育"四有"新人作为根本任务,历来重视青年人才工作.我们注重发挥团组织自身优势,努力服务全省工作大局,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扎实有效地做好青年人才工作. 第一,坚持科学理论指导,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

  • 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故事2
  • 教师专业成长故事 在路上 达岚中心小学 刘芬 年华似水,岁月飞逝,回首相视,竟已在教育这个行业里耕耘了五载了. 在这路上,有刚上路的欣喜与不安,有成功时的喜悦与自豪:也有困难时的苦恼与退缩--桩桩件件,历历在目.它们如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如良师帮助我更上层楼:如益友为我扫清路上的荆棘-- 回味这一 ...

  • 五四讲话心得体会
  • 学习胡锦涛书记"五四"讲话心得体会 通过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讲话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语重心长,意义重大.讲话中希望广大青年坚持刻苦学习,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如饥似渴地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丰 ...

  • 五青年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 作者: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1997年03期 本报北京4月24日讯 五名青年今天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这是团中央.全国青联首次颁发的授予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 这五名青年是:青海石油管理局高级工程师秦文贵.上海液压泵厂工人李斌.山西省柳林县薛村乡农民刘笑.南京军区上海警备区某 ...

  • 丝绸之路传奇心得
  • 篇一: 为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历时三个月拍摄的大型电视献礼剧<丝绸之路传奇>6月23日在阜康天山天池封镜,拟于今年10月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 <丝绸之路传奇>讲述了维吾尔族青年艾拉提·苏莱曼从一个穷苦的艾德莱斯纺织传人,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代高级纺织专家的励志故事.该剧通过和 ...

  • 施工项目青年人才一站式培养实施要点
  • 施工项目青年人才一站式培养实施要点 青年是五局的未来,青年强则五局强. 2015年工作会上,周勇董事长明确指出,"坚持控总量与优结构相结合,打一场员工队伍素质提升的攻坚战",并特别强调要进一步加大对年轻人的培养力度,重点关注毕业3-5年这个区间的学生,整合现有平台载体,建立项目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