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变通: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

  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就必须受到一定的社会规范的制约和限制,这就要求个体要根据社会信息及时调整自己,有效化解心理矛盾冲突,尽可能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使之适应于社会的要求。  个体通过对外部信息接收角度和强度的转换,或对原有心理认知在重组、迁移、升华的基础上予以整合,使外部刺激与心理认知互为进退地实现协调一致,以避免心理矛盾冲突激化所造成的心理困境,这就是心理调适的重要方法一合理变通。  合理变通的主要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 回避——转移注意力,尽可能躲开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人的大脑里往往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灶。回避了相关的外部刺激,可以使这个兴奋灶让位给其他刺激引起的新的兴奋灶。兴奋中心转移了,也就摆脱了心理困境。  2 变通——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心理学上又叫合理化。就是通过找一些理由为自己开脱,以减轻痛苦,缓解紧张,使内心获得平衡的办法。弗洛伊德指出,常见的合理化有两种:一是希望达到的目的没有达到,心理便否定该目的的价值或意义,俗称酸葡萄效应。二是未达到预定的期望或目标,便提高目前现状的价值或意义,俗称甜柠檬效应,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只能得到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于是便不感到苦恼。心理调适可借用某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事实,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  3 转视——换个角度看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因为并不是任何来自客观现实的外部刺激者阿以回避或淡化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同一客观现实或情境,如果从一个角度来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使人陷入心理困境;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可以发现它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体验转化为积极情绪体验,走出心理困境。  4 换脑——换一种认知解释事物,更新观念,重新解释外部环境信息,也就是相当于换一个脑袋思考、解释问题。在个体出现心理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可以通过换脑法,减少或消除心理认知与心理体验的矛盾冲突。  5 升华——让积极的心理认知国着,把挫折变成财富。  人的心理问题长期不能解决,往往与他们的消极心理固着有关。如何克服心理固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心理位移,即选择一种新的、高层次的、积极的、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心理认知固着代替旧有的心理认知固着,从而改变消极的心理状态,这就是心理升华法。“失败乃成功之母”、“化悲痛为力量”就是从失败的消极因素中,认识其中蕴涵着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个体奋起图强,取得成功的动力和契机。  6 补偿——改弦易辙不变初衷,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人们难免会由于一些内在的缺陷或外在的障碍以及其他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最佳目标动机受挫。这时,往往会采取种种方法来进行弥补,以减轻、消除心理上的困扰。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作用。补偿,就是在目标实现受挫时,通过更替原来的行动目标,求得长远价值目标实现的一种心理调适方式。  7 求实——切合实际调整目标。当实现目标过程中受挫时,就会产生心理紧张或痛苦,避免或缓解这种状况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及时切合实际调整自我,并变换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编辑:唐棣)

  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就必须受到一定的社会规范的制约和限制,这就要求个体要根据社会信息及时调整自己,有效化解心理矛盾冲突,尽可能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使之适应于社会的要求。  个体通过对外部信息接收角度和强度的转换,或对原有心理认知在重组、迁移、升华的基础上予以整合,使外部刺激与心理认知互为进退地实现协调一致,以避免心理矛盾冲突激化所造成的心理困境,这就是心理调适的重要方法一合理变通。  合理变通的主要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 回避——转移注意力,尽可能躲开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人的大脑里往往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灶。回避了相关的外部刺激,可以使这个兴奋灶让位给其他刺激引起的新的兴奋灶。兴奋中心转移了,也就摆脱了心理困境。  2 变通——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心理学上又叫合理化。就是通过找一些理由为自己开脱,以减轻痛苦,缓解紧张,使内心获得平衡的办法。弗洛伊德指出,常见的合理化有两种:一是希望达到的目的没有达到,心理便否定该目的的价值或意义,俗称酸葡萄效应。二是未达到预定的期望或目标,便提高目前现状的价值或意义,俗称甜柠檬效应,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只能得到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于是便不感到苦恼。心理调适可借用某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事实,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  3 转视——换个角度看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因为并不是任何来自客观现实的外部刺激者阿以回避或淡化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同一客观现实或情境,如果从一个角度来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使人陷入心理困境;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可以发现它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体验转化为积极情绪体验,走出心理困境。  4 换脑——换一种认知解释事物,更新观念,重新解释外部环境信息,也就是相当于换一个脑袋思考、解释问题。在个体出现心理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可以通过换脑法,减少或消除心理认知与心理体验的矛盾冲突。  5 升华——让积极的心理认知国着,把挫折变成财富。  人的心理问题长期不能解决,往往与他们的消极心理固着有关。如何克服心理固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心理位移,即选择一种新的、高层次的、积极的、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心理认知固着代替旧有的心理认知固着,从而改变消极的心理状态,这就是心理升华法。“失败乃成功之母”、“化悲痛为力量”就是从失败的消极因素中,认识其中蕴涵着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个体奋起图强,取得成功的动力和契机。  6 补偿——改弦易辙不变初衷,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人们难免会由于一些内在的缺陷或外在的障碍以及其他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最佳目标动机受挫。这时,往往会采取种种方法来进行弥补,以减轻、消除心理上的困扰。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作用。补偿,就是在目标实现受挫时,通过更替原来的行动目标,求得长远价值目标实现的一种心理调适方式。  7 求实——切合实际调整目标。当实现目标过程中受挫时,就会产生心理紧张或痛苦,避免或缓解这种状况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及时切合实际调整自我,并变换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编辑:唐棣)


相关内容

  • 2012.3最新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考试87分
  •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考试 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 1. ( )是判断个体心理健康与否的基本要件之一 智力表现正常 (A) 自我感觉是否良好 (B) 情绪积极稳定协调 (C) 价值观和人生观与社会主导基(D) 本一致 [分值:2. 睡眠前过饱.饥饿.口渴等也会直接影响睡眠属于( ...

  • 扬州继续教育公共科目[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判断题
  • (三) 判断题 1. 情绪变化往往会在我们的一些神经生理活动中表现出来 (是) 2. 心理和思想两者含义不同,但内在的联系,它们同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是) 3. 自卑心理源于心理上的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 (否) 4. 有易感素质和不良性格特征的人,反而更难患神经衰弱. (否) 5. 一个成年人需要每 ...

  • 心理健康教材笔记cz继续教育
  • 第一章 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卫生 两种概念 P1 心理保健 定义 主要任务 P1 第一节 现代健康观念 一 个体的健康应该是身心健康的有机统一 健康的定义 P3 健康的内容 P3 二 个体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互为因果 生理健康 P4 心理健康 P4 胡兰夫德 P4 三 个 ...

  • 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R 161.5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1-1022-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健康教育:方法:学生保健服务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促进学生心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存在动力心理.学习心理.创造心理.交际 ...

  • 医疗卫生人员单选题
  • 4.(C )包括掌握了多少生活知识技能,是否有正确的生活目标,能否遵守社会生活规范,顺利融入社会群体,承担社会 角色,适应社会生活等.(单选 ) A.身体发育情况B.心理发展状态 C.社会化的程度 D.道德文明水平 5.(A )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标准.(单选 ) A.智 ...

  • 就业指导教案
  • <就业技巧篇>教案 年级 授课 潘其光 级汉语.文秘.新闻 2015.10 13 第六章 就业形势 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及发展趋势 2.增强我院16届毕业生就业信心 3.了解我院三个专业往届毕业生就业的特点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2016届毕业生临的严峻就业形 ...

  • 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观点
  • 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发展至今,从一开始的分离状态,逐渐有走向融合的趋势.各种职业理论流派众多,但以笔者的经验范围来看,起到重要理论支撑作用的,在实际中被运用比较广泛的还是只有少数的几位大师级的人物.在这里,笔者将主要介绍这些大师的重要理论观点,因为这些观点经历过时间的考验,仍然没有过时,至今也在对笔者 ...

  • 教师的自我心理调适
  •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教师作为心灵的使者,赋之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教师不仅需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去影响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与道德力量,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通过自身良好的情绪和健康.成熟的性格去感染学生. 但是,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前进,竞争 ...

  • 教师职业倦怠的个体成因及自我调适
  • 摘 要: 教师个体的主动调适,是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过高的职业期望.过低的自尊水平.外控倾向的心理控制源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在成因.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培养积极的自尊意识,选择合理的归因方式,是教师远离职业倦怠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教师职业倦怠 个体成因 自我调适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