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语言

昆虫的语言

看到这个题目,也许有人会感到惊奇:象昆虫这样小小的动物,怎么会有语言呢? 其实,从广义上说,如果把同种昆虫的不同个体之间,不同昆虫种类之间甚至昆虫与包括其它动物和植物在内的环境之间的“对话”(信息联系) 都看成“语言”的话,那么昆虫的“语言系统”还可算是丰富多彩而且相当有趣的呢! 我们知道,人类是用语言或手势、眼神进行交谈和表达思想、传递感情的。虽然昆虫属于较低等的动物,它们的“语言系统”远远不能与人类的语言系统媲美。但作为动物界中种类最多,个体数量最大的昆虫,必定需要自己的“语言”,而且还具备了眼睛、“嘴巴”(口器) 、“鼻子”(嗅觉器官) 和“耳朵”(听觉器官) 等应用“语言”的条件,因此可以借助颜色、声音、气味和动作等进行“对话”,特别是在两性间传递寻偶、觅食、防卫和避敌等信息。

昆虫的“语言”多姿多彩,表达方式也五花八门。遗憾的是,迄今人类对这种“语言”知之甚少,有的方面只是刚刚涉足,有的则尚未有人探索。尽管如此,我们可以相信,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提高和研究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人类必将越来越深人地揭开昆虫“语言”之谜,并运用这些知识主动而有效控制昆虫的行为。 视觉语言

1、舞蹈语言

昆虫的舞蹈语言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这种作用在蜜蜂中表现尤其突出,在蝴蝶中也很明显。

在蜜蜂的社会生活中,工蜂担负着筑巢、采粉、酿蜜、育儿的繁重任务。大批工蜂出巢采蜜前先派出“侦察蜂”去寻找蜜源。侦察蜂找到距蜂箱100米以内的蜜源时,即回巢报信,除留有追踪信息外,还在蜂巢上交替性地向左或向右转着小圆圈,以“圆舞”的方式爬行。如果蜜源在距蜂箱百米以外,侦察蜂便改变舞姿,呈“∞”字,所以也叫“8字舞”或“摆尾舞”。如果将全部爬行路线相连,直线爬行的时间越长,表示距离蜜源越远。直线爬行持续1秒钟,表示距离蜜源约500米;持续2秒,则约l000米。侦察蜂在做这种表演时,周围的工蜂会伸出头上的触角争先与舞蹈者的身体碰撞,这也许是从它那里了解信息吧。侦察蜂跳的“摆尾舞”,不但可以表示距离蜜源的远近,也起着指定方向的作用。蜜源的方向是靠跳“摆尾舞”时的中轴线在蜂巢中形成的角度来表示的。如遇阴雨天,利用舞蹈定位的方法就有点失灵。蜜蜂还会及时变换指数,依靠天空反射的偏振光束来确定方位,及时回巢。人们也许要问,工蜂在黑洞洞的蜂箱里表演的各种舞蹈动作,其他同伙是怎样领会到的呢? 原来它们是利用头上颤抖的触角抚摸工蜂身体时,使“舞蹈语言”转换成“接触语言”而获得信息的。这种传递方法,有时也会失灵。为此它们还要利用翅的不断振动自发出不同频率的“嗡嗡”声,用来补充“舞蹈语言”的不足和加强语气的表达能力。

鳞翅目昆虫中的蝶类,也常以“舞路语言”来表达同种异性之间的情谊。雌、雄蝶自蛹中羽化出来后,便选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天气,在林间旷野和百花丛中追逐嬉戏。它们时高时低,时远时近,形影不离地跳着“求爱舞蹈”,以表达各自的衷情。尽情飞舞后,便挑选将来儿女们喜爱的寄主植物停留下来,用触角互相抚摸。当雌虫接受求爱后,才开始“洞房花烛之欢”。雄蝶离去,雌蝶方产下粒粒受精卵,达到传种接代的目的。四点斑蝶的求爱“舞蹈语言”更为奇特。当雄、雌个体性成熟后相互接近时,雄蝶便温情脉脉地扇动双翅,在雄蝶周围缓

慢地作半圆圈飞舞,以示求爱。雄蝶飞舞几团后,雌蝶便不停地摆动触角,以表示接受求爱。此时两者靠近,互相用足和触角去触碰对方的翅缘,然后才安静下来,共享欢乐。丝带凤蝶可以说是天生一对,地配一双。雄蝶体色素雅,白衣白裙,衬有黑、红花斑;雌蝶体色浓艳绚丽,黑衣褐裙,镶嵌红色花边.自蛹中羽化为蝶后,它们情投意合,形影不离,流连于花间,用“舞蹈语言”互相倾诉柔情。

2、色彩语言

蝶类虽然它们所能看到的图象模糊不清,但是辨别颜色的能力却非常强。有人认为,蝶类在花丛中飞舞并选择花朵时,不是从花朵的外形来分辨,而是从花朵的颜色来决定的;雄蝶寻觅“伴侣”,也首先用眼睛分辨对象翅上的斑纹是否属于“同族”。还有人发现,苍蝇在产卵时需要寄主植物颜色、形状和化学气味的协调刺激。

昆虫传递信息的主要形式,是利用灵敏的嗅觉器官识别一些信息化合物。昆虫利用气味传递信息的方式,叫做“化学语言”。化学信号在昆虫种内、种间个体联系以及食物、产卵场所和配偶选择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众所周知,稻螟之所以专门以水稻为食,是因为稻株能释放一种被称作稻酮的引诱物质;菜粉蝶爱好在十字花科植物上产卵,也首先因为这类植物具有芥子苷这种引诱信号。雌蛾用腹端腺分泌的性诱外激素气味作为呼唤配偶的“甜言蜜语”,能被距离数百米以外到千米左右的雄蛾所感知。蜜蜂习惯过“大家庭”生活,其“家庭成员间的通讯联系”,甚至各种级别的分化和形成,不少与“化学语言”有关。 昆虫不像高等动物具有专门用来闻味的鼻子。它们的嗅觉器官大多集中在头部前面的那对触角上。生长在触角上的化学物质感受器官,是它们的嗅觉器官。不同种类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长在上面的嗅觉器官样子也不一样,有的像板块,有的呈尖锥形,有的像凹下去的空腔,有的就像鸡身上的羽毛。一些雄蛾的感受器是羽毛状的,就像电视机上的天线,可左右上下不停地摆动,以接受来自不同方位的气味。据科学家们验证,家蚕雄蛾的一根触角上,约有1.6万个毛状感觉器。蜜蜂一根触角上的感受器可多达3000一30000个。它们接受气味的能力非同小可。舞毒娥的雄性可感受到500米以外雌蛾释放出来的气味。一种天蛾能感受到几里以外同种异性的气味,其敏感程度足以达到单个分子的水平。蚂蚁是人们经常见到的生活在地穴中的社会性昆虫。蚂蚁出巢寻找食物,总要先派出“侦察兵”。最先找到食物的,在返巢报信的途中,遇到同巢的成员时,先用触角互相碰撞,然后再用触角闻几下地面,这样不但通过气味信息传递了食物的体积大小,存在的方向和位置,而且也指出了通向食物的路径。蚂蚁的这种通讯方式,被称为信息化合物语言。这种语言只是在同一种昆虫之间传递。

信息素又分为种内的(外激素) 和种间的(他感作用物质) :前者包括性抑制外激素、性诱外激素、标迹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和群集外激素,后者包括利它素、利己素、协同素等。昆虫对这些物质的感受又可以分为嗅觉(空中传播) 和味觉(接触感受) 等形式。

3、声音通讯

通过声音传递信息是昆虫的一种“语言”形式。昆虫虽然不能用嘴发出声音来,却可以充分运用身体上的各种发声器官来弥补这一不足。昆虫虽无镶有耳轮的两只耳朵,但它们有着极为敏感的听觉器官(如听觉毛、江氏听器、鼓膜听器

等) 。昆虫的特殊发音器官与听觉器官密切配合,就形成了传递同种之间各种“代号”的声音通讯系统。

我国劳动人民早已对不同种类昆虫声音通讯的发声机理和部位有所认识。我国古籍《草木疏》上说“蝗类青色,长角长股,股鸣者也。”《埤雅》上说“苍蝇声雄壮,青蝇声清聒,其音皆在翼。”已明确地将不同昆虫的“声语”分为摩擦发声和振动发严。

东亚飞蝗的发声,是用复翅(前翅) 上的音齿和后腿上的刮器互相摩擦所致。音齿长约l 厘米,共有约300个锯齿形的小齿,生在后腿上的刮器齿则很少,但比较粗大。要发声时,先用四条腿将身体支撑起,摆出发音的姿势,再把复翅伸开,弯曲粗大的后腿同时举起与复翅靠拢,上下有节奏地抖动着,使后腿上的刮器与复翅上的音齿相互击接,引起复翅振动,从而发出“嚓啦、嚓啦”的响声。 摩擦发声大多是由20一30个音节组成,每个音节又由80—l00个小音节组成。发出来的声音频率多在500一1000赫兹之间,不同的音节代表着不同的讯号。因此,音节的变换在昆虫之间的声音通讯联络中有着重要作用。

据报道,家蝇翅的振动声音频率为147—200赫兹。国内有人研究过八种蚊虫的翅振频率,不同种类、不同性别均不相同。八种蚊虫的翅振声频可达433—572赫兹,而且雄性明显高于雌性。农民有句谚语:“叫得响的蚊子不咬人”,就是这个道理,因为雄蚊是不咬人的。

大多数昆虫发出的声音是极小的,它们之间使用人类很难模拟的“语言”进行喃喃“私语”。但是,也有的昆虫能发出十分响亮的声音,蝉类就是它们的杰出代表了。雄蝉腹部有一个象大鼓一样的发声器,它们很象不知疲倦的“歌唱家”,夏季从清晨到夜晚到处都可以听到它们响亮的“歌声”。原来,仲夏季节蝉从地下钻到地面后,充其量也只能活到秋天。在短暂的一生中,它们不得不抓紧时间以没完没了的“歌唱”来召唤它的“情侣”(雌蝉) 。有趣的是,蝉的种类不同,呜叫时所发出的声波也不同,如夏蝉喜欢“引吭高歌”,而寒蝉的“歌唱”总带有低沉悲切的色调。这样一来,一种蝉的个体对另一种蝉发出的“求爱”歌声是不会给予理会的。就算是同‘一种蝉,假如雄蝉的“歌喉”出了毛病,由它“演唱”的”情歌”,也会失去对”倩侣”的引诱力。此外,斗蟋蟀时胜利者的得意呜叫,也许就是一种“凯歌”吧!

有发音器就有听觉器(耳朵)。昆虫的听器请参看“千差万别的耳朵(听器)”。昆虫中“声音语言”的巧妙运用与灵敏度,已有点像人类、使用的“大哥大”和“BP 机”,但其“语言”与听觉器官的相互作用,是否已具有人类发音与收音之间的那种密切连带关系,还需进一步探讨。

4、光信号语言

身体渺小的昆虫能巧妙地利用闪光(灯语)进行通讯联络。萤火虫是这种通讯方式的代表。夏日黄昏,山涧草丛,灌木林间,常见有一盏盏悬挂在空中的小灯,像是与繁星争露,又像是对对情侣提灯夜游。如果你用小网,把“小灯”罩住,便会看到它是一种身披硬壳的小甲虫。由于它的腹部末端能发出点点荧光,人们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名字——萤火虫。

萤火虫在昆虫大家族中属于鞘翅目,萤科。它们的远房或近亲约有2000种。萤火虫是一种神奇而又美丽的昆虫。修长略扁的身体上带有蓝绿色光泽,头上一对带有小齿的触角分为11个小节。三对纤细、善于爬行的足。雄的翅鞘发达,后翅像把扇面,平时折叠在前翅下,只有飞时才伸展开;雌的翅短或无翅。萤火

虫的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完全不同的虫态,属完全变态类昆虫。 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呢? 原来在它腹部末端的皮肤下面有一层黄色粉末。把这一层切下来放在显微镜下,便可见到数以千计的发光细胞,再下面是反光层,在发光细胞周围密布着小气管和密密麻麻的纤细神经分支。发光细胞中的主要物质是荧光素和荧光酶。当萤火虫开始活动时,呼吸加快,体内吸进大量氧气,氧气通过小气管进入发光细胞,荧光素在细胞内与起着催化剂作用的荧光酶互相作用时,荧光素就会活化,产生生物氧化反应,导致萤火虫的腹下发出碧莹莹的光亮来。又由于萤火虫不同的呼吸节律,便形成时明时暗的“闪光信号”。当你把许多的萤火虫放在一只玻璃瓶里,玻璃瓶就像一只通了电的灯泡,它会发出均匀的光来。

不同种类的萤火虫,闪光的节律变化并不完全一样。一种美国有的萤火虫,雄虫先有节律地发出闪光来,雌虫见到这种光信号后,才准确地闪光2秒钟,雄虫看到同种的光信号,就靠近它结为情侣。人们曾实验,在雌虫发光结束时,用人工发出2秒钟的闪光,雄虫也会被引诱过来。另有一种萤火虫,雌虫能以准确的时间间隔,发出“亮一灭,亮一灭”的信号来,雄虫收到用灯语表达的“悄悄话”后,立刻发出“亮一灭,亮一灭”的灯语作为回答。信息一经沟通,它们便飞到一起共度良宵。

有一种萤火虫,雄虫之间为争夺伴侣,要有一场激烈的竞争。它们还能发出模仿雌虫的假信号,把别的雄虫引开,好独占“娇娘”。

萤火虫能用灯语对讲的秘密,最早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动物学家劳德埃博士发现的。他用了整整18年的时间研究萤火虫的发光现象。可见揭开一项前人未知的奥秘并非易事。

除萤火虫外,还有许多昆虫,它们只有在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后才飞行于花间,一面采蜜,一面为植物授粉。漆黑的夜晚,它们能顺利地找到花朵,这也是“闪光语言”的功劳。夜行昆虫在空中飞翔时,由于翅膀的振动,不断与空气摩擦,产生热能,发出紫外光来向花朵“问路”,花朵因紫外光的照射,激起暗淡的“夜光”回波,发出热情的邀请;昆虫身上的特殊构造接收到花朵“夜光”的回波,就会顾波飞去,为花传粉作媒,使其结果,传递后代。这样,昆虫的灯语也为大自然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因此,夜行昆虫大多有趋光性,“飞蛾扑火”就是这一习性的真实写照。

11日语1班

[1**********]3

凌子平

昆虫的语言

看到这个题目,也许有人会感到惊奇:象昆虫这样小小的动物,怎么会有语言呢? 其实,从广义上说,如果把同种昆虫的不同个体之间,不同昆虫种类之间甚至昆虫与包括其它动物和植物在内的环境之间的“对话”(信息联系) 都看成“语言”的话,那么昆虫的“语言系统”还可算是丰富多彩而且相当有趣的呢! 我们知道,人类是用语言或手势、眼神进行交谈和表达思想、传递感情的。虽然昆虫属于较低等的动物,它们的“语言系统”远远不能与人类的语言系统媲美。但作为动物界中种类最多,个体数量最大的昆虫,必定需要自己的“语言”,而且还具备了眼睛、“嘴巴”(口器) 、“鼻子”(嗅觉器官) 和“耳朵”(听觉器官) 等应用“语言”的条件,因此可以借助颜色、声音、气味和动作等进行“对话”,特别是在两性间传递寻偶、觅食、防卫和避敌等信息。

昆虫的“语言”多姿多彩,表达方式也五花八门。遗憾的是,迄今人类对这种“语言”知之甚少,有的方面只是刚刚涉足,有的则尚未有人探索。尽管如此,我们可以相信,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提高和研究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人类必将越来越深人地揭开昆虫“语言”之谜,并运用这些知识主动而有效控制昆虫的行为。 视觉语言

1、舞蹈语言

昆虫的舞蹈语言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这种作用在蜜蜂中表现尤其突出,在蝴蝶中也很明显。

在蜜蜂的社会生活中,工蜂担负着筑巢、采粉、酿蜜、育儿的繁重任务。大批工蜂出巢采蜜前先派出“侦察蜂”去寻找蜜源。侦察蜂找到距蜂箱100米以内的蜜源时,即回巢报信,除留有追踪信息外,还在蜂巢上交替性地向左或向右转着小圆圈,以“圆舞”的方式爬行。如果蜜源在距蜂箱百米以外,侦察蜂便改变舞姿,呈“∞”字,所以也叫“8字舞”或“摆尾舞”。如果将全部爬行路线相连,直线爬行的时间越长,表示距离蜜源越远。直线爬行持续1秒钟,表示距离蜜源约500米;持续2秒,则约l000米。侦察蜂在做这种表演时,周围的工蜂会伸出头上的触角争先与舞蹈者的身体碰撞,这也许是从它那里了解信息吧。侦察蜂跳的“摆尾舞”,不但可以表示距离蜜源的远近,也起着指定方向的作用。蜜源的方向是靠跳“摆尾舞”时的中轴线在蜂巢中形成的角度来表示的。如遇阴雨天,利用舞蹈定位的方法就有点失灵。蜜蜂还会及时变换指数,依靠天空反射的偏振光束来确定方位,及时回巢。人们也许要问,工蜂在黑洞洞的蜂箱里表演的各种舞蹈动作,其他同伙是怎样领会到的呢? 原来它们是利用头上颤抖的触角抚摸工蜂身体时,使“舞蹈语言”转换成“接触语言”而获得信息的。这种传递方法,有时也会失灵。为此它们还要利用翅的不断振动自发出不同频率的“嗡嗡”声,用来补充“舞蹈语言”的不足和加强语气的表达能力。

鳞翅目昆虫中的蝶类,也常以“舞路语言”来表达同种异性之间的情谊。雌、雄蝶自蛹中羽化出来后,便选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天气,在林间旷野和百花丛中追逐嬉戏。它们时高时低,时远时近,形影不离地跳着“求爱舞蹈”,以表达各自的衷情。尽情飞舞后,便挑选将来儿女们喜爱的寄主植物停留下来,用触角互相抚摸。当雌虫接受求爱后,才开始“洞房花烛之欢”。雄蝶离去,雌蝶方产下粒粒受精卵,达到传种接代的目的。四点斑蝶的求爱“舞蹈语言”更为奇特。当雄、雌个体性成熟后相互接近时,雄蝶便温情脉脉地扇动双翅,在雄蝶周围缓

慢地作半圆圈飞舞,以示求爱。雄蝶飞舞几团后,雌蝶便不停地摆动触角,以表示接受求爱。此时两者靠近,互相用足和触角去触碰对方的翅缘,然后才安静下来,共享欢乐。丝带凤蝶可以说是天生一对,地配一双。雄蝶体色素雅,白衣白裙,衬有黑、红花斑;雌蝶体色浓艳绚丽,黑衣褐裙,镶嵌红色花边.自蛹中羽化为蝶后,它们情投意合,形影不离,流连于花间,用“舞蹈语言”互相倾诉柔情。

2、色彩语言

蝶类虽然它们所能看到的图象模糊不清,但是辨别颜色的能力却非常强。有人认为,蝶类在花丛中飞舞并选择花朵时,不是从花朵的外形来分辨,而是从花朵的颜色来决定的;雄蝶寻觅“伴侣”,也首先用眼睛分辨对象翅上的斑纹是否属于“同族”。还有人发现,苍蝇在产卵时需要寄主植物颜色、形状和化学气味的协调刺激。

昆虫传递信息的主要形式,是利用灵敏的嗅觉器官识别一些信息化合物。昆虫利用气味传递信息的方式,叫做“化学语言”。化学信号在昆虫种内、种间个体联系以及食物、产卵场所和配偶选择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众所周知,稻螟之所以专门以水稻为食,是因为稻株能释放一种被称作稻酮的引诱物质;菜粉蝶爱好在十字花科植物上产卵,也首先因为这类植物具有芥子苷这种引诱信号。雌蛾用腹端腺分泌的性诱外激素气味作为呼唤配偶的“甜言蜜语”,能被距离数百米以外到千米左右的雄蛾所感知。蜜蜂习惯过“大家庭”生活,其“家庭成员间的通讯联系”,甚至各种级别的分化和形成,不少与“化学语言”有关。 昆虫不像高等动物具有专门用来闻味的鼻子。它们的嗅觉器官大多集中在头部前面的那对触角上。生长在触角上的化学物质感受器官,是它们的嗅觉器官。不同种类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长在上面的嗅觉器官样子也不一样,有的像板块,有的呈尖锥形,有的像凹下去的空腔,有的就像鸡身上的羽毛。一些雄蛾的感受器是羽毛状的,就像电视机上的天线,可左右上下不停地摆动,以接受来自不同方位的气味。据科学家们验证,家蚕雄蛾的一根触角上,约有1.6万个毛状感觉器。蜜蜂一根触角上的感受器可多达3000一30000个。它们接受气味的能力非同小可。舞毒娥的雄性可感受到500米以外雌蛾释放出来的气味。一种天蛾能感受到几里以外同种异性的气味,其敏感程度足以达到单个分子的水平。蚂蚁是人们经常见到的生活在地穴中的社会性昆虫。蚂蚁出巢寻找食物,总要先派出“侦察兵”。最先找到食物的,在返巢报信的途中,遇到同巢的成员时,先用触角互相碰撞,然后再用触角闻几下地面,这样不但通过气味信息传递了食物的体积大小,存在的方向和位置,而且也指出了通向食物的路径。蚂蚁的这种通讯方式,被称为信息化合物语言。这种语言只是在同一种昆虫之间传递。

信息素又分为种内的(外激素) 和种间的(他感作用物质) :前者包括性抑制外激素、性诱外激素、标迹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和群集外激素,后者包括利它素、利己素、协同素等。昆虫对这些物质的感受又可以分为嗅觉(空中传播) 和味觉(接触感受) 等形式。

3、声音通讯

通过声音传递信息是昆虫的一种“语言”形式。昆虫虽然不能用嘴发出声音来,却可以充分运用身体上的各种发声器官来弥补这一不足。昆虫虽无镶有耳轮的两只耳朵,但它们有着极为敏感的听觉器官(如听觉毛、江氏听器、鼓膜听器

等) 。昆虫的特殊发音器官与听觉器官密切配合,就形成了传递同种之间各种“代号”的声音通讯系统。

我国劳动人民早已对不同种类昆虫声音通讯的发声机理和部位有所认识。我国古籍《草木疏》上说“蝗类青色,长角长股,股鸣者也。”《埤雅》上说“苍蝇声雄壮,青蝇声清聒,其音皆在翼。”已明确地将不同昆虫的“声语”分为摩擦发声和振动发严。

东亚飞蝗的发声,是用复翅(前翅) 上的音齿和后腿上的刮器互相摩擦所致。音齿长约l 厘米,共有约300个锯齿形的小齿,生在后腿上的刮器齿则很少,但比较粗大。要发声时,先用四条腿将身体支撑起,摆出发音的姿势,再把复翅伸开,弯曲粗大的后腿同时举起与复翅靠拢,上下有节奏地抖动着,使后腿上的刮器与复翅上的音齿相互击接,引起复翅振动,从而发出“嚓啦、嚓啦”的响声。 摩擦发声大多是由20一30个音节组成,每个音节又由80—l00个小音节组成。发出来的声音频率多在500一1000赫兹之间,不同的音节代表着不同的讯号。因此,音节的变换在昆虫之间的声音通讯联络中有着重要作用。

据报道,家蝇翅的振动声音频率为147—200赫兹。国内有人研究过八种蚊虫的翅振频率,不同种类、不同性别均不相同。八种蚊虫的翅振声频可达433—572赫兹,而且雄性明显高于雌性。农民有句谚语:“叫得响的蚊子不咬人”,就是这个道理,因为雄蚊是不咬人的。

大多数昆虫发出的声音是极小的,它们之间使用人类很难模拟的“语言”进行喃喃“私语”。但是,也有的昆虫能发出十分响亮的声音,蝉类就是它们的杰出代表了。雄蝉腹部有一个象大鼓一样的发声器,它们很象不知疲倦的“歌唱家”,夏季从清晨到夜晚到处都可以听到它们响亮的“歌声”。原来,仲夏季节蝉从地下钻到地面后,充其量也只能活到秋天。在短暂的一生中,它们不得不抓紧时间以没完没了的“歌唱”来召唤它的“情侣”(雌蝉) 。有趣的是,蝉的种类不同,呜叫时所发出的声波也不同,如夏蝉喜欢“引吭高歌”,而寒蝉的“歌唱”总带有低沉悲切的色调。这样一来,一种蝉的个体对另一种蝉发出的“求爱”歌声是不会给予理会的。就算是同‘一种蝉,假如雄蝉的“歌喉”出了毛病,由它“演唱”的”情歌”,也会失去对”倩侣”的引诱力。此外,斗蟋蟀时胜利者的得意呜叫,也许就是一种“凯歌”吧!

有发音器就有听觉器(耳朵)。昆虫的听器请参看“千差万别的耳朵(听器)”。昆虫中“声音语言”的巧妙运用与灵敏度,已有点像人类、使用的“大哥大”和“BP 机”,但其“语言”与听觉器官的相互作用,是否已具有人类发音与收音之间的那种密切连带关系,还需进一步探讨。

4、光信号语言

身体渺小的昆虫能巧妙地利用闪光(灯语)进行通讯联络。萤火虫是这种通讯方式的代表。夏日黄昏,山涧草丛,灌木林间,常见有一盏盏悬挂在空中的小灯,像是与繁星争露,又像是对对情侣提灯夜游。如果你用小网,把“小灯”罩住,便会看到它是一种身披硬壳的小甲虫。由于它的腹部末端能发出点点荧光,人们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名字——萤火虫。

萤火虫在昆虫大家族中属于鞘翅目,萤科。它们的远房或近亲约有2000种。萤火虫是一种神奇而又美丽的昆虫。修长略扁的身体上带有蓝绿色光泽,头上一对带有小齿的触角分为11个小节。三对纤细、善于爬行的足。雄的翅鞘发达,后翅像把扇面,平时折叠在前翅下,只有飞时才伸展开;雌的翅短或无翅。萤火

虫的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完全不同的虫态,属完全变态类昆虫。 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呢? 原来在它腹部末端的皮肤下面有一层黄色粉末。把这一层切下来放在显微镜下,便可见到数以千计的发光细胞,再下面是反光层,在发光细胞周围密布着小气管和密密麻麻的纤细神经分支。发光细胞中的主要物质是荧光素和荧光酶。当萤火虫开始活动时,呼吸加快,体内吸进大量氧气,氧气通过小气管进入发光细胞,荧光素在细胞内与起着催化剂作用的荧光酶互相作用时,荧光素就会活化,产生生物氧化反应,导致萤火虫的腹下发出碧莹莹的光亮来。又由于萤火虫不同的呼吸节律,便形成时明时暗的“闪光信号”。当你把许多的萤火虫放在一只玻璃瓶里,玻璃瓶就像一只通了电的灯泡,它会发出均匀的光来。

不同种类的萤火虫,闪光的节律变化并不完全一样。一种美国有的萤火虫,雄虫先有节律地发出闪光来,雌虫见到这种光信号后,才准确地闪光2秒钟,雄虫看到同种的光信号,就靠近它结为情侣。人们曾实验,在雌虫发光结束时,用人工发出2秒钟的闪光,雄虫也会被引诱过来。另有一种萤火虫,雌虫能以准确的时间间隔,发出“亮一灭,亮一灭”的信号来,雄虫收到用灯语表达的“悄悄话”后,立刻发出“亮一灭,亮一灭”的灯语作为回答。信息一经沟通,它们便飞到一起共度良宵。

有一种萤火虫,雄虫之间为争夺伴侣,要有一场激烈的竞争。它们还能发出模仿雌虫的假信号,把别的雄虫引开,好独占“娇娘”。

萤火虫能用灯语对讲的秘密,最早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动物学家劳德埃博士发现的。他用了整整18年的时间研究萤火虫的发光现象。可见揭开一项前人未知的奥秘并非易事。

除萤火虫外,还有许多昆虫,它们只有在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后才飞行于花间,一面采蜜,一面为植物授粉。漆黑的夜晚,它们能顺利地找到花朵,这也是“闪光语言”的功劳。夜行昆虫在空中飞翔时,由于翅膀的振动,不断与空气摩擦,产生热能,发出紫外光来向花朵“问路”,花朵因紫外光的照射,激起暗淡的“夜光”回波,发出热情的邀请;昆虫身上的特殊构造接收到花朵“夜光”的回波,就会顾波飞去,为花传粉作媒,使其结果,传递后代。这样,昆虫的灯语也为大自然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因此,夜行昆虫大多有趋光性,“飞蛾扑火”就是这一习性的真实写照。

11日语1班

[1**********]3

凌子平


相关内容

  • 大班语言识字教学[昆虫音乐会]
  • 大班语言识字教学<昆虫音乐会> 活动名称:昆虫音乐会 年龄段:大班 活动重点及难点:幼儿能够掌握五个词组,认识昆虫名称,对昆虫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活动目标: 1.幼儿在轻松.活泼.师幼互动的氛围中学习有关昆虫的五个词语:蜜蜂.蚂蚁.蝴蝶.螳螂及蜻蜓,并了解五个词语的共同特征--都有虫字旁 ...

  • 七年级语文上册[绿色蝈蝈]教学案例新人教版
  • 广西桂林灵川县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绿色蝈蝈>教学案例 新 人教版 一.加强课堂有机拓展的现实意义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课堂教学效率重要性的日益凸现,增加课堂的容量已经成为一 个不可或缺的突破口.课堂内加入拓展材料也已经从新课程改革之初的单纯追求时尚和模式 走到了现在的讲究必要和有效 ...

  • [装满昆虫的衣袋]
  •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课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 东湖二小 张蓉蓉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童趣十足的叙事性文章,文章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两件事:一是抓纺织娘, 二是放鸭子时观察小虫子.这两件事充分体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也是文章的重点. ...

  • "少教多学"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及反思样本
  •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 姓名 一.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阅读来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能够借助网络等平台搜集.处理.交流文本信息.认识世界,并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教学中,应抓住重点语段和词句,注 ...

  • 寒花葬志学案
  • <寒花葬志>预习生成单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背诵全文. 2.深入分析作者隐藏于文中的情感. 3.尝试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和写作特色. 自主学习: 1.解题. 寒花:归有光妻子陪嫁的婢女.葬志:为死者写的记事文章.这个题目告诉我们 此文是归有光为家里的婢女所写的一篇悼念之作. 思考:婢 ...

  • [绿色蝈蝈]课堂教学实录
  • <绿色蝈蝈>课堂教学实录 浙江平阳麻步三中林彦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揣摩品味语言,体会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培养仔细观察.细心揣摩的探索创新精神. 课堂实录 一走进教室,感觉就不一样.因 ...

  • 绿色蝈蝈)
  • 学习目标: 1.学生速读课文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2.学习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创造性地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学习重点) 3.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态度.(学习难点) 一.基础修行,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科学小品,又称知识小品.它是一种科学普及性的短小精悍的短文, ...

  •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自读课1
  • 第四单元自读课--<绿色蝈蝈>.<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 还是女儿> 第一部分:<绿色蝈蝈> 一.字词补充 1. 生字:篝(g ōu )火.狩(sh òu )猎.窸(x ī)窣(s ū).篡(cu àn )夺.钳(qi án )子.果酱(ji àng ).和睦 ...

  • 五年级阅读教案
  • <昆虫记> [教学目标] 1.对<昆虫记>作者法布尔作初步的了解,推荐作品 <昆虫记>. 2.激发学生对<昆虫记>的阅读兴趣,指导大家用浏 览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封面.内容提要和作者简介. 3.指导学生欣赏<昆虫记>精彩片段.体会语言文字 的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