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贵不问苍生问鬼神

权贵不问苍生问鬼神

2013.08.15 总第648期 编辑:刘嵩

不久前,《人民日报》刊文疾呼“不信马列信鬼神、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少数官员该警醒了!”为持续近两个月的“大师”批判补上了临门一脚。然而,官方媒体虽然出手定调,也只是指出了问题的存在,解释问题的方式又是习惯性地“深挖思想根源”,但这种解释的吊诡之处在于,别的国家官商权贵“不信马列”的尤其多,为什么没有在政府楼前大建风水球、转运石呢?[详细]

 凤凰视点

迷信权贵素质高其实也是一种“病” 在谈破除“伪科学”的时候,有一种论调很有代表性:“那么多大领导、大明星都信他,必然有可信的地方。那些名人不比你个小老百姓素质高?”且不说类似评论中夹杂着浓厚的“成王败寇”价值观,单说这个结论与事实摆在一起,就很有些滑稽的意味。

近年来类似的调查不见于公众视野,但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程萍博士进行的“地厅级、县处级公务员素质调查”在2006年、2007年却曾激起舆论持续的波澜,尤其是其中对县处级公务员的调查直接触及了对求签、相面、星座等等的迷信,更是引发了一系列报道和评论。

尽管无论是地厅级还是县处级干部,在综合科学素质上都高于公众水平,但仅有不足一半的县处级官员表示:不相信“相面”、“周公解梦”、“星座预测”和“求签”中的任何一种迷信形式。其中,相信“相面”的县处级官员达到28.3%,而据中国科普研究所2007年公布的“第6次中国民众科学素养调查”,“很相信”和“有些相信”“相面”的民众的比例仅为21%。

当然,由于此次调查中并未当下新闻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官场风水”和“算命”,我们也只能以政府大楼门前的转运石、石狮子来估计官员们不信马列信鬼神的程度和范围了。

不过,回到“大师”的话题上,官员们的兴趣点明显与希求“延年益寿”的老干部们有所不同,按照程萍博士2006年对地厅级干部的问卷调查,他们最期望科学技术解决的问题是首先是环境保护问题,其次是癌症及常见病的治疗,第三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往下依次是减少决策失误、自然灾害的预报、新产品开发、长寿、增产粮食、增加就业和减少犯罪。

按照调查者的解释,以上结果主要与地厅级官员主要居于城市有关,粮食生产不是他们的收入来源,而环境污染的压力则使得他们格外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如果我们就此衍生一二,由于干部退休制度的规范化,地厅级干部普遍处于壮年,对于健康养生的需求远没有耄耋之年的老干部们那样强烈,而本身大专以上的平均学历,也让他们对于科学的理解更深一层,单纯的“忽悠”和“杂耍表演”没那么容易令他们拜倒。

然而,既然环境发生了如此的改变,为什么“大师们”仍旧层出不穷?甚至那些在办公楼前大建风水花坛、风水球、转运石的官员们仍敢于肆无忌惮地在公众视野中“裸奔”?

不信马列的权贵们 信的也绝非鬼神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在中国社会之中,“心理安慰”为什么如此稀缺?为什么这种心态蔓延至社会各个阶层?本应成为社会理性基石的官员、科学家、企业家为什么成为社会非理性躁动的推手甚至发起者?这一系列的问题难道不该引起深思吗?

上期“自由谈”中谈及大师频出并非“信仰缺失”造成的,不少读者感到不理解,个中缘故恐怕还在于认识尺度的不同。无论东西方,大凡精神信仰都应该是一种世界观的架构,而非一种方法论的范式,而我们探讨的“大师” 们提供的,往往只是一种“交换关系”形态的方法论,即——你信我,可治病;你信我,可升官;你信我,可发财„„如此种种因为个案成功或骗术引发的狂信,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心理暗示带来的安慰,说是信仰岂不太过滑稽了吗?

然而,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在中国社会之中,“心理安慰”为什么如此稀缺?为什么这种心态蔓延至社会各个阶层?本应成为社会理性基石的官员、科学家、企业家为什么成为社会非理性躁动的推手甚至发起者?这一系列的问题难道不该引起深思吗?

学者熊培云曾在一篇文章指出“中国历史上有的是‘神鬼传统’,所谓‘皇帝统治靠天,草民维权靠鬼’。 制度的缺失使每个人都是弱者,他们甚至不得不将自己的成败得失归因于某些不可抗力。这种将自己与社会的命运寄托于神秘力量获取拯救的心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散发着原始的‘占卜政治’的气息。” 众所周知,1949年后“神鬼传统”的断绝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共产党人不怕鬼不信邪”的意识形态教育早已深入人心,因此,指望《搜神记》乃至《包公案》等等古代小说中的鬼魂维权在当代发挥作用已属痴妄,同样,对于官吏“举头三尺有神明”的威胁也一样不再作数。

然而,无论是商业精英还是官场新贵,在这样一个权力仍旧发挥着无所不在作用的国度里,仍旧被命运的不确定性所包围,因此,才有了谨慎如柳传志提出的“当前企业家不应该谈政治的”提醒,也有着绵延数年的精英“移民潮”。

当媒体问及精英移民原因时,最常见的答案无疑是“不安全感”,而不安全感的来源仍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某些官员作为掌握体制权力的一份子,同样抱有类似的恐惧,例如《人民日报》今年1月8日《警惕精神上“缺钙”》一文中的披露: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就曾对移居国外的儿子说:“总有一天中国会不行的”,“有两个国籍,将来就有余地了。”

在此条件下,仍有志于“进一步”的权贵们自然出现了分化,不问苍生问鬼神也就成为一种重要的选择,正如熊培云2007年5月17日刊于《南方周末》文章中的分析:

首先,不难发现,许多官员信奉迷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贿赂鬼神,希望那些神秘力量能为自己所用。所谓:一边贪污腐败,一边烧香拜佛”,凡此种种烧钱与下跪显然不是出于信仰上的虔诚,而是在物质与精神上对鬼神实行双重贿赂。尽管这种贿赂未必奏效。

其次,对于许多公务员来说,只有领导才是其职业生涯的终结者与拯救者,因此他们不辞辛劳供奉上司、迷信上司。从这方面说,针对神秘力量的烧香拜佛不过是唯上级是尊的官场迷信的一个延伸。

第三,对于他们来说,请求菩萨的保佑,无疑是请菩萨做自己腐败事业的帮凶,帮助自己“腐往直前”。如上所述,一些腐败官员通过贿赂鬼神为自己过去的劣迹寻求庇佑,为未来的飞黄腾达开路,一切不过是为我所用。也正是这种迷信让社会静悄悄地背离理性,处于长期的危险之中。

对此,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提炼,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行为其实只有两个要点,唯力是从和交换关系。可以掌握未知命运的力量便值得交换,“大师”们作为“灵媒”乃至于搭上更高级别权力的事实媒介自然会受到“权力社会”的追捧。 归根结底,钱要换权才能更有钱,有钱换权才能更有权,“大师”居于其中分润一二,终不过皮下溃烂拱起的脓包罢了。真正需要治的,仍是这个权力社会的肌体,若是免疫系统一直紊乱下去,又岂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可以解决的? 久病难医 病根究竟在哪里?

正是由于“一跃龙门”的期待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令官员群体形成了强烈的心理波动。在一个随时可能发生“奇迹”也可能沉沦一生的体系之中,寻求奇迹的密码,自然会因人而异地作出不同的选择。同样,由于上文中提及的“唯力是从”和“交换关系”成为广泛不确定性中的确定因素,对其进行依赖性的选择,也绝非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只从媒体的报道来看,权贵们“不问苍生问鬼神”就个老问题,只是久病难治,时不时因为王林之类的大师“发发炎”,引来舆论的又一次围观后依然故我。 所谓权力社会,无论是否承认,其运行的轴心都是自上而下各级的官员,没有官僚组织,也就没有真正的权力社会。而这样的社会下,之所以会产生如上文中提及的广泛不安全感,与其说是一个方向问题,不如说是一个结构问题。

《南方周末》2010年曾刊发一篇报道,《官员如何升迁 “北京样本”折射地方官成长之路》,尽管叙述并不详尽,仍然可窥一斑。其中提及:

“专家认为在从普通干部升至正处官员的阶段,市直委办局的官员在升迁速度上较占优势。因为区县“僧多粥少”——官员众多而职位相对少,而市属委办局的单位人数则相对少,但职位不少。不过也有特例,比如一些专业性过强的部门,系统外流动不多,官员相比而言难以很快升迁。而比较“普适性”的委办局官员,则比专业部门更容易在岗位“流动”中升迁。”

可见,“流动”,尤其是系统外流动已经成为升迁必不可少的条件,而15年连跃7级,实现由副科级到副部级跨越等等传奇的存在,也令官员们对于升迁黜陟有了普适的憧憬。

再结合截至2012年底中国公务员总数达708.9万人这一事实,在不存在制度硬性禁止的前提下,仅上升期待引发的社会活跃就将达到令人咋舌的程度。与此同时,应该制度化管理的干部升迁,又因为“僧多粥少”而出现了种种非制度化操作。

比如《官员如何升迁 “北京样本”折射地方官成长之路》一文中曾经提及: “此前的北京市曾有一年宣布了一条要求,就是当批提拔官员以30岁为上限,多一个月也不要。张勤说,这批被硬选拔出来的官员,事后证明淘汰率很高。‘本意是要干部年轻化,但是这种转折操作过于粗糙,既伤害了许多干部,也造成了了某些事业损失。’

该政策一贯彻便是几年,当时一批40岁左右的官员,都未能入选,等日后发现方法有问题的时候,当时40岁的已经超过了45岁,年龄过线,被使用的几率大为下降。这样就‘浪费’了一批成熟的人才,而官员的抱怨也往往由此产生。” 对此,《南方周末》记者的分析是,官员的成长,个人努力和组织培养的因素之外,还不同程度受到党政“一把手”,尤其是党委“一把手”判断及其所崇尚的官员政策的影响。很多时候,官员也如待选之鱼,若这一批未被网中,则可能就此失去了机会。

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王择青曾经在评论官场风水问题时谈及,“为什么有人青云直上,有人却掉了乌纱帽?在一些官员看来,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自己不能掌控,就求诸鬼神,找寄托。”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一跃龙门”的期待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令官员群体形成了强烈的心理波动。在一个随时可能发生“奇迹”也可能沉沦一生的体系之中,寻求奇迹的密码,自然会因人而异地作出不同的选择。同样,由于上文中提及的“唯力是从”和“交换关系”成为广泛不确定性中的确定因素,对其进行依赖性的选择,也绝非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为社会治病的药方应该怎么开?

无论我们抱持怎样的立场,英国和日本堪称当今世界社会最稳定的国家当之无愧,而他们所施行的政务官和事务官分离的制度体系,无疑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而这样的制度体系,本身与当前的中国政治环境并无根本性的抵触,反而可以提升社会管理、服务的专业性、规范性,更能够降低官僚体系的血缘纽带、权钱交易、非专业化、一言堂等等问题发生的几率。

对于“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样的顽疾旧患,往常学者开的方子多是民主、法制,偶尔加上科学二字,对症与否,笔者没有见过实例不敢置喙,但本文却想换个方向,提一提“吏治”。

当我们跳出具体问题的分析时就会发现,上述不确定性的存在,根源其实是面对愈发复杂、专业化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问题,官员的选任、晋升并未实现专业化、垂直化的发展原则,而是强调人才的通用性;同样,对于区域的主官,也可以由专门业务人才转任,事务官和政务官时常处于一种动态的交流状态。 反观现代文官制度的鼻祖,1870年建立相关体系的英国。《21世纪商业评论》刊发的《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变迁》一文中详细介绍了英国文官制度的细节。 “文官是与政务官(主要是内阁大臣)分立、终身雇佣、不参与政党活动的事务官。文官专注于政策的落实并不断提升办事效率,成为了政务官的得力助手,是国家机器中隐性知识传承和信息传递的中坚力量,保证了英国政府‘前台轮流执政,后台永不更迭’。

反观现代文官制度的鼻祖,1870年建立相关体系的英国。《21世纪商业评论》刊发的《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变迁》一文中详细介绍了英国文官制度的细节。 英国的文官选拔,采取公开考试的方法。英国将文官的行政工作分为‘机械’和‘智力’工作两类,并由此选拔能力不同的人分别从事这些工作。

机械工作中包括办事员级、文字助理级和打字员级三个级别,其主要职责是帮助政府官员处理日常杂务,因此,在选拔这些人时主要考核的是他们对指令的理解和执行能力,对其文化素养上的要求相对较低。

从事‘智力’工作的文官主要包括管理级、行政级两个级别。他们需要辅助政务官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决策,还需要个人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也要统筹许多政策的实施进展。他们实际上是政策制定时信息筛选的第一道关卡。而他们传递给决策者的信息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目标战略的有效与否。因此,英国在选拔这类文官时,不仅要考察他们的执行力,还非常看重他们是否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

例如,一个在税务部任职的文官,不仅要对数学和财务统计知识十分熟悉,还必须具备相当的政治、历史、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的文化素养。为了考察其个人潜质,文官事务委员会要对他们个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品位进行评定。只有二者兼具的人,才能够成功进入英国的文官系统。”

与之类似的还有俞天任笔下的日本官僚体系:

首先,日本政治家虽然轮替频繁,但日本政治其实是世界上最稳定的政治之一。日本官僚由考试升迁,官僚是独立的群体,政党无法将“自己人安插在官僚队伍,整个官僚队伍成了高文考试合格者的一统天下”的稳定格局。

其次,日本选举中的议员仅仅需要“看板、地盘和皮包”,即威望、支持者和金钱,这三个方面要素和“政治家本人的素质教养以及能力都没有任何关系。”而日本的官僚则经由考试选拔,遵循“不犯过失不受处分”的原则,可以保证对法律、规则的忠诚,也最好的为国为民。

第三,日本的民主制度设计和考试制度设计有效地防止了官僚的腐化,如果官僚腐败,媒体刨根问底式的狂轰乱炸不但让官僚本人崩溃,而且也让官僚的家人无脸见人。日本考试整个过程透明化,以此提高官僚队伍的入门门槛来“刺激官僚的自尊心。”

第四,官僚不能搞血缘化。政治精英们早就认识到,官员血缘化会兴家败国,最后是家败国败。而且从制度建立开始,明治元勋们就制定了各种规则甚至法令来阻止血缘社会的形成。这一点也和世袭化的日本政治家群体有根本的不同。 综上所述,无论我们抱持怎样的立场,英国和日本堪称当今世界社会最稳定的国家当之无愧,而他们所施行的政务官和事务官分离的制度体系,无疑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而这样的制度体系,本身与当前的中国政治环境并无根本性的抵触,反而可以提升社会管理、服务的专业性、规范性,更能够降低官僚体系的血缘纽带、权钱交易、非专业化、一言堂等等问题发生的几率。

纵然我们要强调民族特色,海峡对岸的台湾政客们迷信相面、算命、风水的也绝不算少,但无论他们如何喧嚣扰攘,稳定的公务员队伍仍旧让基层社会的生活井然有序,这里没有什么魔咒,只不过在过往奠定了现代社会的基石而已。

常言道“浑水摸鱼”,活力和混乱无非一线之隔,作为社会秩序的构建者和维护者,建设真正的稳定社会基石,要比乱象萌生之后再“维稳”要理智得多,成本也低得多,换言之,既然不想“摸鱼”,又何妨让水清一些呢?

调查

 1.你相信这些“大师”吗?(此问必选)

相信

不相信是 不是 说不清 说不清 潜

2.你认为张必清是一位“大师”吗?(此问必选)

3.你认为“大师”为何会使众人盲从?(此问必选)

人类本性中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规则盛行,无论屌丝还是富人都在寻找精神上的“定海神针”

力勾兑的平台 说不清 结识“大师”可以打通与权

 点击查看结果>>

凤凰评论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分享到:

相关议题

   

权贵不问苍生问鬼神

2013.08.15 总第648期 编辑:刘嵩

不久前,《人民日报》刊文疾呼“不信马列信鬼神、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少数官员该警醒了!”为持续近两个月的“大师”批判补上了临门一脚。然而,官方媒体虽然出手定调,也只是指出了问题的存在,解释问题的方式又是习惯性地“深挖思想根源”,但这种解释的吊诡之处在于,别的国家官商权贵“不信马列”的尤其多,为什么没有在政府楼前大建风水球、转运石呢?[详细]

 凤凰视点

迷信权贵素质高其实也是一种“病” 在谈破除“伪科学”的时候,有一种论调很有代表性:“那么多大领导、大明星都信他,必然有可信的地方。那些名人不比你个小老百姓素质高?”且不说类似评论中夹杂着浓厚的“成王败寇”价值观,单说这个结论与事实摆在一起,就很有些滑稽的意味。

近年来类似的调查不见于公众视野,但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程萍博士进行的“地厅级、县处级公务员素质调查”在2006年、2007年却曾激起舆论持续的波澜,尤其是其中对县处级公务员的调查直接触及了对求签、相面、星座等等的迷信,更是引发了一系列报道和评论。

尽管无论是地厅级还是县处级干部,在综合科学素质上都高于公众水平,但仅有不足一半的县处级官员表示:不相信“相面”、“周公解梦”、“星座预测”和“求签”中的任何一种迷信形式。其中,相信“相面”的县处级官员达到28.3%,而据中国科普研究所2007年公布的“第6次中国民众科学素养调查”,“很相信”和“有些相信”“相面”的民众的比例仅为21%。

当然,由于此次调查中并未当下新闻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官场风水”和“算命”,我们也只能以政府大楼门前的转运石、石狮子来估计官员们不信马列信鬼神的程度和范围了。

不过,回到“大师”的话题上,官员们的兴趣点明显与希求“延年益寿”的老干部们有所不同,按照程萍博士2006年对地厅级干部的问卷调查,他们最期望科学技术解决的问题是首先是环境保护问题,其次是癌症及常见病的治疗,第三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往下依次是减少决策失误、自然灾害的预报、新产品开发、长寿、增产粮食、增加就业和减少犯罪。

按照调查者的解释,以上结果主要与地厅级官员主要居于城市有关,粮食生产不是他们的收入来源,而环境污染的压力则使得他们格外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如果我们就此衍生一二,由于干部退休制度的规范化,地厅级干部普遍处于壮年,对于健康养生的需求远没有耄耋之年的老干部们那样强烈,而本身大专以上的平均学历,也让他们对于科学的理解更深一层,单纯的“忽悠”和“杂耍表演”没那么容易令他们拜倒。

然而,既然环境发生了如此的改变,为什么“大师们”仍旧层出不穷?甚至那些在办公楼前大建风水花坛、风水球、转运石的官员们仍敢于肆无忌惮地在公众视野中“裸奔”?

不信马列的权贵们 信的也绝非鬼神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在中国社会之中,“心理安慰”为什么如此稀缺?为什么这种心态蔓延至社会各个阶层?本应成为社会理性基石的官员、科学家、企业家为什么成为社会非理性躁动的推手甚至发起者?这一系列的问题难道不该引起深思吗?

上期“自由谈”中谈及大师频出并非“信仰缺失”造成的,不少读者感到不理解,个中缘故恐怕还在于认识尺度的不同。无论东西方,大凡精神信仰都应该是一种世界观的架构,而非一种方法论的范式,而我们探讨的“大师” 们提供的,往往只是一种“交换关系”形态的方法论,即——你信我,可治病;你信我,可升官;你信我,可发财„„如此种种因为个案成功或骗术引发的狂信,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心理暗示带来的安慰,说是信仰岂不太过滑稽了吗?

然而,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在中国社会之中,“心理安慰”为什么如此稀缺?为什么这种心态蔓延至社会各个阶层?本应成为社会理性基石的官员、科学家、企业家为什么成为社会非理性躁动的推手甚至发起者?这一系列的问题难道不该引起深思吗?

学者熊培云曾在一篇文章指出“中国历史上有的是‘神鬼传统’,所谓‘皇帝统治靠天,草民维权靠鬼’。 制度的缺失使每个人都是弱者,他们甚至不得不将自己的成败得失归因于某些不可抗力。这种将自己与社会的命运寄托于神秘力量获取拯救的心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散发着原始的‘占卜政治’的气息。” 众所周知,1949年后“神鬼传统”的断绝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共产党人不怕鬼不信邪”的意识形态教育早已深入人心,因此,指望《搜神记》乃至《包公案》等等古代小说中的鬼魂维权在当代发挥作用已属痴妄,同样,对于官吏“举头三尺有神明”的威胁也一样不再作数。

然而,无论是商业精英还是官场新贵,在这样一个权力仍旧发挥着无所不在作用的国度里,仍旧被命运的不确定性所包围,因此,才有了谨慎如柳传志提出的“当前企业家不应该谈政治的”提醒,也有着绵延数年的精英“移民潮”。

当媒体问及精英移民原因时,最常见的答案无疑是“不安全感”,而不安全感的来源仍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某些官员作为掌握体制权力的一份子,同样抱有类似的恐惧,例如《人民日报》今年1月8日《警惕精神上“缺钙”》一文中的披露: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就曾对移居国外的儿子说:“总有一天中国会不行的”,“有两个国籍,将来就有余地了。”

在此条件下,仍有志于“进一步”的权贵们自然出现了分化,不问苍生问鬼神也就成为一种重要的选择,正如熊培云2007年5月17日刊于《南方周末》文章中的分析:

首先,不难发现,许多官员信奉迷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贿赂鬼神,希望那些神秘力量能为自己所用。所谓:一边贪污腐败,一边烧香拜佛”,凡此种种烧钱与下跪显然不是出于信仰上的虔诚,而是在物质与精神上对鬼神实行双重贿赂。尽管这种贿赂未必奏效。

其次,对于许多公务员来说,只有领导才是其职业生涯的终结者与拯救者,因此他们不辞辛劳供奉上司、迷信上司。从这方面说,针对神秘力量的烧香拜佛不过是唯上级是尊的官场迷信的一个延伸。

第三,对于他们来说,请求菩萨的保佑,无疑是请菩萨做自己腐败事业的帮凶,帮助自己“腐往直前”。如上所述,一些腐败官员通过贿赂鬼神为自己过去的劣迹寻求庇佑,为未来的飞黄腾达开路,一切不过是为我所用。也正是这种迷信让社会静悄悄地背离理性,处于长期的危险之中。

对此,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提炼,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行为其实只有两个要点,唯力是从和交换关系。可以掌握未知命运的力量便值得交换,“大师”们作为“灵媒”乃至于搭上更高级别权力的事实媒介自然会受到“权力社会”的追捧。 归根结底,钱要换权才能更有钱,有钱换权才能更有权,“大师”居于其中分润一二,终不过皮下溃烂拱起的脓包罢了。真正需要治的,仍是这个权力社会的肌体,若是免疫系统一直紊乱下去,又岂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可以解决的? 久病难医 病根究竟在哪里?

正是由于“一跃龙门”的期待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令官员群体形成了强烈的心理波动。在一个随时可能发生“奇迹”也可能沉沦一生的体系之中,寻求奇迹的密码,自然会因人而异地作出不同的选择。同样,由于上文中提及的“唯力是从”和“交换关系”成为广泛不确定性中的确定因素,对其进行依赖性的选择,也绝非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只从媒体的报道来看,权贵们“不问苍生问鬼神”就个老问题,只是久病难治,时不时因为王林之类的大师“发发炎”,引来舆论的又一次围观后依然故我。 所谓权力社会,无论是否承认,其运行的轴心都是自上而下各级的官员,没有官僚组织,也就没有真正的权力社会。而这样的社会下,之所以会产生如上文中提及的广泛不安全感,与其说是一个方向问题,不如说是一个结构问题。

《南方周末》2010年曾刊发一篇报道,《官员如何升迁 “北京样本”折射地方官成长之路》,尽管叙述并不详尽,仍然可窥一斑。其中提及:

“专家认为在从普通干部升至正处官员的阶段,市直委办局的官员在升迁速度上较占优势。因为区县“僧多粥少”——官员众多而职位相对少,而市属委办局的单位人数则相对少,但职位不少。不过也有特例,比如一些专业性过强的部门,系统外流动不多,官员相比而言难以很快升迁。而比较“普适性”的委办局官员,则比专业部门更容易在岗位“流动”中升迁。”

可见,“流动”,尤其是系统外流动已经成为升迁必不可少的条件,而15年连跃7级,实现由副科级到副部级跨越等等传奇的存在,也令官员们对于升迁黜陟有了普适的憧憬。

再结合截至2012年底中国公务员总数达708.9万人这一事实,在不存在制度硬性禁止的前提下,仅上升期待引发的社会活跃就将达到令人咋舌的程度。与此同时,应该制度化管理的干部升迁,又因为“僧多粥少”而出现了种种非制度化操作。

比如《官员如何升迁 “北京样本”折射地方官成长之路》一文中曾经提及: “此前的北京市曾有一年宣布了一条要求,就是当批提拔官员以30岁为上限,多一个月也不要。张勤说,这批被硬选拔出来的官员,事后证明淘汰率很高。‘本意是要干部年轻化,但是这种转折操作过于粗糙,既伤害了许多干部,也造成了了某些事业损失。’

该政策一贯彻便是几年,当时一批40岁左右的官员,都未能入选,等日后发现方法有问题的时候,当时40岁的已经超过了45岁,年龄过线,被使用的几率大为下降。这样就‘浪费’了一批成熟的人才,而官员的抱怨也往往由此产生。” 对此,《南方周末》记者的分析是,官员的成长,个人努力和组织培养的因素之外,还不同程度受到党政“一把手”,尤其是党委“一把手”判断及其所崇尚的官员政策的影响。很多时候,官员也如待选之鱼,若这一批未被网中,则可能就此失去了机会。

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王择青曾经在评论官场风水问题时谈及,“为什么有人青云直上,有人却掉了乌纱帽?在一些官员看来,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自己不能掌控,就求诸鬼神,找寄托。”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一跃龙门”的期待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令官员群体形成了强烈的心理波动。在一个随时可能发生“奇迹”也可能沉沦一生的体系之中,寻求奇迹的密码,自然会因人而异地作出不同的选择。同样,由于上文中提及的“唯力是从”和“交换关系”成为广泛不确定性中的确定因素,对其进行依赖性的选择,也绝非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为社会治病的药方应该怎么开?

无论我们抱持怎样的立场,英国和日本堪称当今世界社会最稳定的国家当之无愧,而他们所施行的政务官和事务官分离的制度体系,无疑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而这样的制度体系,本身与当前的中国政治环境并无根本性的抵触,反而可以提升社会管理、服务的专业性、规范性,更能够降低官僚体系的血缘纽带、权钱交易、非专业化、一言堂等等问题发生的几率。

对于“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样的顽疾旧患,往常学者开的方子多是民主、法制,偶尔加上科学二字,对症与否,笔者没有见过实例不敢置喙,但本文却想换个方向,提一提“吏治”。

当我们跳出具体问题的分析时就会发现,上述不确定性的存在,根源其实是面对愈发复杂、专业化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问题,官员的选任、晋升并未实现专业化、垂直化的发展原则,而是强调人才的通用性;同样,对于区域的主官,也可以由专门业务人才转任,事务官和政务官时常处于一种动态的交流状态。 反观现代文官制度的鼻祖,1870年建立相关体系的英国。《21世纪商业评论》刊发的《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变迁》一文中详细介绍了英国文官制度的细节。 “文官是与政务官(主要是内阁大臣)分立、终身雇佣、不参与政党活动的事务官。文官专注于政策的落实并不断提升办事效率,成为了政务官的得力助手,是国家机器中隐性知识传承和信息传递的中坚力量,保证了英国政府‘前台轮流执政,后台永不更迭’。

反观现代文官制度的鼻祖,1870年建立相关体系的英国。《21世纪商业评论》刊发的《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变迁》一文中详细介绍了英国文官制度的细节。 英国的文官选拔,采取公开考试的方法。英国将文官的行政工作分为‘机械’和‘智力’工作两类,并由此选拔能力不同的人分别从事这些工作。

机械工作中包括办事员级、文字助理级和打字员级三个级别,其主要职责是帮助政府官员处理日常杂务,因此,在选拔这些人时主要考核的是他们对指令的理解和执行能力,对其文化素养上的要求相对较低。

从事‘智力’工作的文官主要包括管理级、行政级两个级别。他们需要辅助政务官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决策,还需要个人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也要统筹许多政策的实施进展。他们实际上是政策制定时信息筛选的第一道关卡。而他们传递给决策者的信息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目标战略的有效与否。因此,英国在选拔这类文官时,不仅要考察他们的执行力,还非常看重他们是否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

例如,一个在税务部任职的文官,不仅要对数学和财务统计知识十分熟悉,还必须具备相当的政治、历史、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的文化素养。为了考察其个人潜质,文官事务委员会要对他们个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品位进行评定。只有二者兼具的人,才能够成功进入英国的文官系统。”

与之类似的还有俞天任笔下的日本官僚体系:

首先,日本政治家虽然轮替频繁,但日本政治其实是世界上最稳定的政治之一。日本官僚由考试升迁,官僚是独立的群体,政党无法将“自己人安插在官僚队伍,整个官僚队伍成了高文考试合格者的一统天下”的稳定格局。

其次,日本选举中的议员仅仅需要“看板、地盘和皮包”,即威望、支持者和金钱,这三个方面要素和“政治家本人的素质教养以及能力都没有任何关系。”而日本的官僚则经由考试选拔,遵循“不犯过失不受处分”的原则,可以保证对法律、规则的忠诚,也最好的为国为民。

第三,日本的民主制度设计和考试制度设计有效地防止了官僚的腐化,如果官僚腐败,媒体刨根问底式的狂轰乱炸不但让官僚本人崩溃,而且也让官僚的家人无脸见人。日本考试整个过程透明化,以此提高官僚队伍的入门门槛来“刺激官僚的自尊心。”

第四,官僚不能搞血缘化。政治精英们早就认识到,官员血缘化会兴家败国,最后是家败国败。而且从制度建立开始,明治元勋们就制定了各种规则甚至法令来阻止血缘社会的形成。这一点也和世袭化的日本政治家群体有根本的不同。 综上所述,无论我们抱持怎样的立场,英国和日本堪称当今世界社会最稳定的国家当之无愧,而他们所施行的政务官和事务官分离的制度体系,无疑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而这样的制度体系,本身与当前的中国政治环境并无根本性的抵触,反而可以提升社会管理、服务的专业性、规范性,更能够降低官僚体系的血缘纽带、权钱交易、非专业化、一言堂等等问题发生的几率。

纵然我们要强调民族特色,海峡对岸的台湾政客们迷信相面、算命、风水的也绝不算少,但无论他们如何喧嚣扰攘,稳定的公务员队伍仍旧让基层社会的生活井然有序,这里没有什么魔咒,只不过在过往奠定了现代社会的基石而已。

常言道“浑水摸鱼”,活力和混乱无非一线之隔,作为社会秩序的构建者和维护者,建设真正的稳定社会基石,要比乱象萌生之后再“维稳”要理智得多,成本也低得多,换言之,既然不想“摸鱼”,又何妨让水清一些呢?

调查

 1.你相信这些“大师”吗?(此问必选)

相信

不相信是 不是 说不清 说不清 潜

2.你认为张必清是一位“大师”吗?(此问必选)

3.你认为“大师”为何会使众人盲从?(此问必选)

人类本性中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规则盛行,无论屌丝还是富人都在寻找精神上的“定海神针”

力勾兑的平台 说不清 结识“大师”可以打通与权

 点击查看结果>>

凤凰评论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分享到:

相关议题

   


相关内容

  • 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官员该猛醒了
  • 人民日报: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官员该猛醒了 气功大师遭质疑人民网-人民日报余清楚2013-07-30 05:30 对于那些不信马列信鬼神.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少数官员,有必要大喝一声,是该猛醒的时候了 王林这个名字,近日突然变得热闹起来.这个曾经"引无数官员.老板.明星竞折腰"的所谓 ...

  • 如果官员"不问苍生问鬼神"
  • 南宋时,杭州西湖边有一座四圣观,据称观前的湖面上,每日黄昏后,都有一盏青红色的灯浮上来,从施食亭南至西冷桥间,来回浮动,月明之夜则灯光稍暗,遇上风雨天,"光愈盛","雷电之时,则与电光争闪烁",非常神奇.大概因为有这神迹出现,四圣观的香火很盛.理学家陆九渊观察 ...

  •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 机械止损:械止损保护让你损失最小-------理智接受那些错误的开仓 这个没必要多说,持有亏损的仓位是一切罪恶之源,跟止损谈条件,市场不会跟你谈条件. 大势 斜率:斜率是开仓精髓,价格总是朝阻力最小的方向发展,这会体现在价格运行的速度上,市场某个方向的阻力加大,一定会让价格速度衰减. 有一件事是无限 ...

  • 浅谈[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
  • 浅谈<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 文 章 来 源w w w . 3 e d u . n e t 摘 要:对于汉乐府中的名篇<陌上桑>受到历代称颂.诗评家大多集中在对罗敷这一形象的分析上,而对诗中的另一个形象"使君"则很少论及.对这个配角仔细分析后笔者发现此君乃是 ...

  • 关于贾谊的诗
  • 关于贾谊的诗 一.贾生 唐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客,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 ...

  • 西汉文学家贾谊简介,贾谊是谁?
  • 让购物,成为职业www.fenglingou.com 西汉文学家贾谊简介,贾谊是谁? 贾谊简介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年168年),西汉时期洛阳人,今河南省洛阳东市,曾做过长沙王太傅,所以世人也称呼贾谊为贾太傅,贾长沙.是汉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著作<过秦论>.<治安策& ...

  • 我能理解的古诗词[散文欣赏]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读这句话时,脑海里浮现的总是:一个酒鬼到邻村喝酒,醉后卧于途中,等到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野外的河边,清风徐来,几颗寒星,,一弯残月.我知道柳先生的本意并非如此,可我就是这样想象着,也许是老公常常宿酒不归,我对他的期望吧!期望他躺在荒郊野外,被狗 ...

  • 酒与李白诗歌
  • 酒与李白诗歌 姓 名:余廷林 通讯地址: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洪山路毕节实验高中 邮政编码:551700 联系电话:[1**********] 摘要: 李白与酒有关的诗在其诗歌总量中占有极大比重,历代以来褒亦有,贬亦有.但我们若仔细去分析其诗内涵,挖掘其意境,就能得出一个结论:无酒就无李白,无酒就无李 ...

  • 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特点
  • 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特点 [ 2011-10-31 9:25:00 | By: 李白与浪漫主义 ] 推荐 [摘要]: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开元.天宝的四十多年,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