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护城河景观设计设计说明6.11

环城公园西护城河环境景观改造工程 设计说明一、设计背景 西护城河景区是襄阳环城公园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岘秋、安和两 大景区组成,以古城墙为背景,以护城河为依托,景色怡人,绿树红 花,是人们观赏古城墙、休闲娱乐的好地方。然而,经过近十年的开 放使用,特别是随着全国公园风景区建设水平的提高,岘秋景区和安 和景区逐步显现出一些不足之处,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有关 提升景区景观质量和品位、 充分发挥岘秋景区和安和景区在襄樊大旅 游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呼声愈来愈多。为此,我们根据市领导的指 示要求,对岘秋景区和安和景区的景观资源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在 此基础上,就如何改善景区环境、提高景观质量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二、区位分析 岘秋景区位于襄城西南,北临西门桥,南接八一军招,东起古城 墙,西至襄阳人家美食街;安和景区位于襄城西北,北临滨江大道, 南接西门桥,东起古城墙,西至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有多条公交线路 到达,交通十分便利。周边有襄樊职业技术学院、襄樊市第五中学、 襄樊市第七中学等主要学校和众多居住区,人流量大,是市民休闲游 玩主要场所和展示襄樊城市风光的重要窗口。三、设计依据 1、岘秋景区和安和景区现状图(电子文件) 2、 《公园设计规范》 3、 《建筑设计通则》JGJ33-87 4、襄阳古城环城公园总体规划四、设计构思和指导原则 1、设计构思 (1)注重古城文化意象的表达及意境的营造 我们尝试在设计中将种种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元素拼贴起来, 在提 供使用的同时能够具有一定的文化表征意义, 体现符合古城特质的人 文意境。设计中我们还提出建立文化提示系统,目的在于能够将文化 的传承和创新融入到西护城河景观体系中, 而且该系统摆脱一般文化 提示物观赏客体的地位, 将其与使用功能结合, 使文化真正融入环境。 同时,我们提出文化的物质载体只是提供一个平台,真正创造文化的 是环境的使用者。因此,我们将植被、场地、小品等多种景观元素均 作为文化提示系统的载体,赋予其更多的意义,使其在发挥生态功能 和使用功能的同时产生更多的文化价值。 (2)注重现代城市意识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在古迹开发上常常出现两个问题:一是过于注重旅游开发,而忽 视了文物的保护;二是重保护而缺乏旅游开发意识,尤其是针对游客 的配套设施更显不足,缺乏环境氛围的配合。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和配合,是本次设计考虑的重心。注重现代旅游意识与传统文化的 融合,以更适合现代人,进而增加可游性。 (3)注重对现有景观元素的有效利用和合理改造 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际亲身感受, 我们觉得基址中有很多景观元素 可通过有效利用或合理改造,来提升景区景观品质,赋予旧有景观新 的内涵。 如: 现有部分大树长势良好, 姿态优美, 与古城墙交相辉映, 可将其保留, 在其下方设计灌木及花境, 形成多层次的植物景观体系, 或增设桌椅, 供游人驻足休憩; 现有部分铺装样式与景区环境不协调, 可将其更换为富有中国特色的道路铺装,使铺装与周边环境有机结 合,浑然一体。 (4)注重人与环境的互动设计 注重参与性及亲水性是本设计的另一重点, 力求作为主体的人在 环境中能“观之有物,赏之有景,品之有味,听之有声” ,同时能亲 身参与到环境的构成元素中, 更加深刻地体会历史的厚重和自然的清 新。 (5)景观植物生态群落构建及季相改造 以乡土树种为基础,以能体现传统园林文化内涵的树木、花草为 主题,突出秋冬植物景观特色,创造出景观优美、生态和谐的植物景 观群落。 2、指导原则 (1)坚持保护古城墙和护城河优先的原则 襄樊古城墙和护城河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不但已成为襄樊的象征,更是襄樊日新月异变化的见证。因此,我们应当坚持保护古城墙 和护城河优先的原则,在古城墙 25 米范围内不建造建筑物,不随意 减少护城河水面面积,为子孙后代留下这份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2)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创造自然、舒适的环境,营造亲切、欢乐的氛围;在尺度、色彩、 材质等细部设计中,体现人本关怀,努力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和 谐空间场所。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一是营造人与自然共生的景观空间,尊重自然,塑造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环境景观。 二是深刻理解景区建设与使用维护之间的矛盾关系, 规划一些既 满足景区服务功能又能引资创收的景观项目, 使景区的管理达到可持 续发展的要求。五、景区定位 西护城河景区以古城墙和护城河为基础,以历史文化为底蕴,创 建一个人文景观浓郁、山水景观清新的游憩观光景区。其中岘秋景区 侧重秋季景观,安和景区则侧重于冬季景观。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不够。襄阳古城墙护城河是著名的历史文 化遗迹,是襄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据。在这里,城墙巍峨耸立,护城河波光粼粼,羊祜山抬头可望,夫人城、解放襄阳突破口等 历史遗迹历历在目,是游人访古寻幽之处,但在景区中,对此凸现不 足。 2、植物景观不够丰富、树种单调。由于多种原因、景区现有植 物种类数量较少,稀疏单调,缺乏层次,没有形成良好的植物景观体 系。 3、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备、损坏较多。 (1)缺亲水性:由于护城河两岸为人工驳岸,又缺乏亲水平台, 使游人无法亲近护城河,且驳岸过于平整生硬,与城墙周边的自然环 境不协调。 (2) 现有亭、 廓等建筑特色不鲜明, 且缺乏必要的休憩设施, 如: 美人靠、座凳等。 (3)景区公共服务设施匮乏、座凳、垃圾箱很少、场地硬质铺装 破损严重,护栏锈蚀斑驳,厕所破旧等,与环境景观极不谐调。 (4)道路系统分布较为杂乱,未形成合理的道路系统,铺装样式 及材质也与景区定位不协调。七、景观结构分析 岘秋景区: “两带” 两带——城墙景观带和滨水景观带 安和景区: “五区” 五区——滨江景观区、城墙景观区、铁佛景观区、生态景观区、河堤景观区八、景观序列分析 岘秋八景——和平曙光、 茗香苑、 秋风亭、 层林叠嶂、 龙凤双亭、 岘秋夕照、祜山在望、襄阳人家 安和十景——汉江诗韵、故垒惊涛、踏雪寻梅、诗路花语、汉水 解佩、月明翎扇、梨园秋韵、铁佛宝光、芳草萋萋、蝶舞花堤九、主要景点 岘秋八景 1、和平曙光 现有和平广场背景不突出,缺乏层次感和围合感。 设计:和平广场是市民晨练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我们以银杏作 为背景树, 增加小乔和灌木, 加强和平广场的层次感, 营造围合空间, 形成良好的植物景观体系, 为人们提供一个沐浴在晨光中呼吸清新空 气的环境,使人们既强健了体魄,又放松了心情。并对原有铺装进行 改造,通过拉丝、斧凿等处理方法,使铺装既防滑,又丰富了原有铺 装形式。 2、茗香苑 现状服务设施缺乏。 设计:增设一处茶室,并在周边种植翠竹和花灌木,使其“长于 自然又融于自然” ,隐约而不张扬,为茶室营造出一种清新淡雅的环境。茶室为过往的游客提供一处品茗休憩、驻足观赏的场所。 3、秋风亭 现状陈旧,景观匮乏,没有供游人休憩的座椅。 设计:对原有亭子进行修缮、装修,加入中国古典园林元素,并 悬挂匾额和楹联, 在其上雕刻羊祜治襄阳的故事和文人纪念他的诗词 (羊公碑尚在, 读罢泪沾巾) 或在亭内铸坠泪碑。 并在周围种植红枫、 三角枫、青枫、竹柏。萧瑟的秋叶和墨绿的竹柏寄托着人们对羊祜— —这一深受襄阳人民敬爱的名将的怀念。 4、层林叠嶂 现状缺少吸引游人的主景,周边也无供人休憩的林下空间,现有 观景平台上的垂柳遮蔽中心广场景观,影响对岸观赏效果,破坏整个 沿线景观。 设计:在中间广场处增设山石主景,强化中心广场的主景,将外 围画坛进行拆除或分割, 并设臵树池座凳, 为游人提供林下休憩空间。 另外树池座凳采用有中国特色要素的图案。观景平台设计为开敞空 间,并增设座椅。另外我们在此处采用雾森——这一新兴造景手法, 通过缥缈的水雾和影影绰绰的树影,将古城墙衬托得更加沧桑古朴, 将护城河掩映得更加隽秀婀娜,给夏日徜徉其中的人们带来丝丝清 凉。 5、龙凤双亭 现状陈旧,景观匮乏,没有供游人休憩的座椅。 设计:此处为全园最高点,将现有单亭改造成双亭,突出此点在全园中的作用,弱化全园北重南轻的布局,并在建筑风格上作适当调 整、装修,使之具有东汉三国文化的特征,在修缮和装饰上采用汉文 化符号,亭上各悬挂匾额和对联,名曰“卧龙亭”和“凤雏亭” ,在 亭内立碑,上写“司马谏贤”的故事和“卧龙凤雏”的来历。 6、岘秋夕照 现状缺乏层次和主景,缺乏休憩设施。原有花坛亲近性较差,利 用率不高。 设计:将现有马尾松和小叶女贞球改为两个紫薇桩,强化入口广 场,在民主桥入口处设一大石,上书“岘秋”二字,点明游园主旨。 将原有花坛改为木质条凳,并在周边种植色叶树种和小乔及花灌木, 形成合理的生态群落。夕阳西下时,那层层红林代表了热情似火的襄 樊人民欢迎八方宾朋。增设广场进入滨水的道路,加强广场与护城河 的联系。 7、祜山在望 入口不突出,植被缺乏,停车场利用率不高,行道树为棕榈和龙 柏,二者不协调。 设计; 开辟入口广场,将停车场改为沿道路布臵的停车位,并种 植行道树,提高绿化率,行道树采用高大乔木,与巍峨的羊祜山交相 辉映;在景区中段增设旅游服务建筑,供游人驻足远眺羊祜山,增加 南部景区的体量感。 8、襄阳人家 设计:定性为护城河西的美食一条街。景观上已成定局,只是在文化氛围上要作规定,每家酒店必须要挂匾额和楹联(经专家审定 的) ,拆除西门桥襄阳人家牌坊附近房顶上的时尚招牌。增设木质栅 栏将景区与外部交通道路分割开来,实现人车分流。安和十景 1、 汉江诗韵景点位于夫人城广场西侧,场地内现有曲廊有部分破损,缺乏文 化氛围。植物景观匮乏,无法营造宜人的休闲空间。广场下方,临护 城河现有一排商业门面,多为夏季夜间烧烤店,商业价值没有得到发 掘。 设计:将夫人城广场的三折曲廊,改造为一诗歌长廊。其外种植 常青藤,长廊入关口挂匾额楹联,匾额叫:流韵。长廊两侧有 26 个 空档,在每个空档绿地上,卧一诗碑。诗歌选历代著名诗人吟襄阳的 诗篇 26 首。其出口有一小园,现有一大石立其上,拟刻杜甫吟襄阳 的诗一句: “清思汉江” 。将商业门面改建为茶室、旅游纪念品售卖店 等,为景区新增一处旅游服务设施。 2、故垒惊涛 景点位于夫人城广场东侧,原有故垒惊涛浮雕景墙已残破,需修 缮。设计将对浮雕景墙进行修复,并增加亲水平台,扩大景墙的观赏 面,并在广场花坛中臵一大石,上书“故垒惊涛” ,强调其标示性。 3、踏雪寻梅 整个景区缺少一个集中体现冬景的区域,我们在景区中部,游路 密集处开辟一块区域作为梅花专类园,供游人雪后赏梅。 4、诗路花语城墙沿线植物单一,景观匮乏,道路铺装破旧,样式与城墙不协 调。护城河沿线驳岸仅 1 米宽,缺乏观赏喷泉的场地,且驳岸过于平 整生硬。 设计: 将现有铺装更换成与城墙景观和谐的有中国特色的铺装。 种植鸢 尾、萱草等观赏花卉,并在路旁散臵襄樊本土诗人印石,并以此串联 道路。使游人徜徉其中,有心旷神怡的感受,让劳累了一天人们有一 个放松身心的天地。 结合驳岸原有台阶设臵数个亲水平台。 同时将喷泉东侧部分驳岸 采用内收方式加宽,建成观景步道,便于游人观赏喷泉景观 拆除城墙边现有公厕,并在原址前方沿护城河建一茶室,利用场 地现有高差将茶室设臵成假二层结构。 5、汉水解佩 景区南段靠城墙侧现有一临水休息平台, 挡土墙突兀地出现在游 人视线中,景观效果不好。 设计: 利用现有挡土墙作浮雕来表现襄樊汉江上郑交甫奇遇汉水 女神的著名传说。并采用外挑梁方式将现有观景台向护城河方向扩 展,在扩大观景台面积的同时尽量减少工程成本。 6、月明翎扇 景点位于景区东南角,为景区入口广场翎扇广场,广场内现有主 景为一马尾松,其长势不佳,效果不突出。拟将马尾松更换成一棵姿 态优美的大桂花树,从而使广场中心主景鲜明突出。这里也是傍晚市 民跳舞健身的活动场地之一,当明月初升,舞影翩翩之时,阵阵桂香 醉人心扉。 7、梨园秋韵景点位于景区西南角,为景区内三大入口广场之一,广场内现有 中式假山与欧式喷泉不协调。 设计:拆除欧式喷泉,将其改造成树阵广场,种植秋色叶树种— —银杏,为在此拉曲唱戏的老人们提供一个遮阳蔽日的舞台。 8、铁佛宝光 基础服务设施缺乏,主道路与次级道路衔接比较呆板、生硬,植 物景观与附近的铁佛寺和佛教文化景墙不协调 设计:将现有花架改造为旅游配套服务亭。服务亭外设臵富于自 然野趣的块石镶草铺装广场,广场内种植银杏,并散臵一些与广场铺 装形式统一的条石作为座凳。广场南侧现状为一片草地,在草坪上闲 坐、聚集的人比较多,坐在草坪上即可看到马路对面的铁佛寺及佛教 浮雕,基于现状我们将草地改造为一片疏林草地,为游人提供休息纳 凉及冬季沐浴阳光的场所,又不会遮挡对面铁佛寺景观。广场北侧现 有几棵大枫杨,环境比较好,拟在此修建一处茶室,为在喧闹嘈杂城 市生活的人们提供一处闹中取静、修身养性的场所。并种植翠竹、樱 花、 金鸡菊等植物, 营造出 “青青翠竹尽是真如,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的禅宗意境,使之与周边的铁佛寺及佛教浮雕景观墙浑然一体。 9、芳草萋萋 景点为安和景区西北段带状绿地,绿地内植被单一,仅有垂柳和 草坪,无法形成良好的河岸景观。由于此处临近居住区,游人很少在 此停留,我们考虑在此处种植富有野趣且方便管理的观赏草,如:蒲 苇、狼尾草等。早春三月,柳枝迎风摇曳,草浪随风飘荡,飒飒之声, 委婉抒情,隔岸观之,有烟雨朦胧之感。10、蝶舞花堤 现有河堤上只有草坪,植物单一,没有将河堤和周边环境融为一 体 设计:在河堤上栽植银芽柳、碧桃等小乔,在底层种植鸢尾、萱 草的宿根花卉,形成自然美丽的花境。当微风徐过,万树柳丝迎风飘 舞,千瓣桃花随波逐流。花开之时,百蝶翩翩起舞。 “晴明风日雨干 时,草满花堤水满溪”这一古代诗人所诗颂的场景在这里有所体现。十、交通规划 1、对外交通和停车场 岘秋景区和安和景区依赖城市交通干网, 依托环城西路、 西门桥、 民主桥、铁佛寺路以及滨江路形成外部交通环线。岘秋景区、安和景 区各设臵了 3 个入口广场,充分考虑了便捷游人。并将岘秋景区原有 集中式停车场改为沿道路布臵的停车场,可停车 19 辆。这样既方便 了停车,又增加了绿化率。安和景区现有一处停车场,位于夫人城广 场西侧,可停车 10 辆,为了解决安和景区南侧停车问题,我们在铁 佛寺路增设一处设计停车位为 8 辆的停车场。 2、内部交通 岘秋景区和安和景区的内部交通规划可分为三级道路交通形式。 通过运用砖雕、卵石拼花等手法将中国古典园林元素融入道路设计 中。 一级道路:设计贯穿景区各个主要景点的道路,宽度为 3.0-4.0米,表面青石铺作,便于游人从入口处快速分流到主要景区或景点。 岘秋景区原有道路系统为沿城墙和护城河布臵, 两者缺乏联系。 因此, 我们拟打破原有路网格局,将其改为时而临水,时而靠墙,通过一级 道路将古城墙和护城河这两个襄樊特有的景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二级道路:宽 1.6-2.5 米,主要联系一级道路与小路,并在景区 中形成主要游览环线路线,以青砖、卵石铺装。 三级道路:宽 0.9-1.5 米,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开设台阶,在滨水 处设臵木栈道,青砖、卵石、木铺装、嵌草砖铺设。 景区道路布线以自然的曲线为主,主路避免起伏较大。游人在景 区内以步行游览为主,步调舒缓,可细细品味沿路的风光,因此,本 方案将创造出“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十一、植物配植 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是绿地稳定、高效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有 限的城市绿地中建立尽可能多的植物群落,是改善城市环境,发展生 态园林的必由之路。我们结合襄樊地区的实际情况,遵循植物景观总 体种植风格——由“规则”向“自然”渐变,通过选择丰富的植物物 种和建立多样的生态群落结构,形成具有不同单元的植物群落特色, 且每个单元都有完整的组合,形成不同的自然植物空间,使整个景区 建成每个单元里树多而不乱,整体性强,单元之间又具有特征明显的 植物种植风格,植物景观丰富,群落功能合理的植物种植体系,形成 良好的生态系统。我们通过各种设计手法和植物种植方式来力求达到“步移景异” 的效果。如在空间狭小的地方,我们强调其层次性,通过种植高低不 同、 参差变化的植物, 达到由高、 中、 底层植物构成的立体植物空间。 而在空间开敞处,我们则表现其的群落性,通过种植较大片的植物来 强化空间的宽广。 岘秋景区以秋季观赏树种为主,强调秋季景观,从而突出景区主 题。 我们通过沿城墙一线设计种植富有野趣的乔灌木来烘托襄阳城墙 的古朴和苍凉, 通过在护城河沿线设计种植观花植物来彰显中国古代 诗人所畅想的落花流水的意境。 我们还把部分区域设计成游人可以亲 近的疏林草地, 并在周边种植庭荫树, 供游人休息纳凉, 充分体现 “以 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安和景区以腊梅、红梅等冬季观赏树种为基调树种,搭配其他乔 灌木和观赏草以兼顾四季景观。将部分区域划为疏林草地,为游人在 冬季沐浴阳光提供最佳的场所,满足游人的切身需求,体现“人文关 怀” 。十二、竖向规划设计 岘秋景区现状地形起伏较大,安和景区现状起伏较平缓,我们通 过填、挖等地形处理手法使景区内地形起伏有致,形成开合有间的绿 地空间。十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设计我们通过现场调查发现现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已不能满足游人 需求,且大多距离城墙较近。因此我们从实际出发,通过对人流、停 车和给排水等因素的考察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岘秋景区:拆除原 有公厕,由北向南设臵茶室、公厕和商务会所等旅游相关配套服务建 筑;安和景区:拆除原有公厕,在护城河东西两侧增设茶室、公厕等 旅游相关配套设施。 并在岘秋景区和安和景区增设木质条凳或石座凳 供游人休憩。这样通过调查研究得到的布臵,既科学合理,又能满足 人们的实际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十四、工程管网规划 1、主要设计依据及标准 A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 15-88) (1997 年版) B 建筑设备专业设计技术措施 C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手册 2、设计范围 A 规划红线以内的给水、排水管道及相关构筑物 B 景区的灌溉系统,水景的给水系统等 3、给水 A 给水水源就近由市政管网接出,每个用水点单独计量,设给水表井一座,给水表一只。 B 给水管道采用钢塑复合管,埋地管道须作防腐处理。 4、绿化灌溉:A 灌溉水源就近取用护城河水。 B 灌溉水源方式为集中控制,定时启动与手动启动相结合,根据气候及实际情况调整。 C 灌溉的提升井为双格,即进水池和吸水池,进水池兼做沉淀池,中间用隔栅隔开,以除去水中的漂浮物和泥沙。 D 提升泵采用液下式,设计时应根据实际的阻力和水量选型。水泵设计应考虑运行及维修方便。 E 灌溉吸水管道采用铸铁管,敷设时应作防腐处理。灌溉主道采用铝塑复合管,以保证强度和防腐性能。支管采用 PP-R 管, 以适应地面的起伏及接管的灵活性。 5、排水 A 每处排水点的生活污水、粪便污水均先经过化粪池处理后,再排至邻近市政排污系统,不得直接排入护城河。 B 为避免污染地下水,化粪池采用混凝土结构,并做好防水处理。 C 排水管道室内部分采用 UPVC 排水管, 室外部分采用加筋 UPVC 管,承插接口。 D 地表雨水排水局部通过道路自然排入护城河。其余的直接接入市政排水管道。十五、周边环境整治 为了使岘秋景区和安和景区更好地融入到古城墙和护城河中, 拟对古城墙和护城河周边环境进行总体整治。如:将周边建筑外立面进 行装修,使之富有中国古典建筑风格;拆除原有时尚招牌等措施。具 体实施方案将另做专题设计。十六、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岘秋景区投资估算综合单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分部分项名称 观景亭 茶室 公厕 原有亭子修缮 广场铺装 修复广场铺装 道路铺装 单位 m2 m2 m2 m2 m2 m2 m2 数量 价(元) 20 1050 60 40 1091 135 5165 18000 2500合计 (万元) 5.001600 168.00 (可引资建设) 1500 300 200 150 120 150 9.00 1.20 21.82 2.06 61.98 270.00 50.00 16.00绿化改造(含土方) m2 人工造雾 小品、服务设施 灌溉工程 小计 工程不可预见费 m22898425.80 610.86(12)× 10%44.2914工程总造价(12)+(13)487.15 平均造价 171.53岘秋景区改造总造价 487.15安和景区投资估算综合单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分部分项名称 服务中心 茶室 原有建筑修缮 广场铺装 修复广场铺装 道路铺装 单位 m2 m2 m2 m2 m2 m2 数量 价(元) 80 1030 160 1890 380 8054 30490 330 675 2200 1600 900 200 150 120 120 350 380合计 (万元) 17.60 164.80(可引资建设) 14.4 37.80 5.70 96.65 365.88 11.55 25.65 25.00绿化改造(含土方) m2 木栈道 观景台 小品、服务设施 浮雕景墙 灌溉工程 小计 工程不可预见费 工程总造价 座 m2 m2 m22 5069410000 220.00 10.14 795.17(12)× 10% (12)+(13)63.04 693.41安和景区改造总造价 693.41平均造价 138.85岘秋景区经济技术指标项目 绿化 公建、景观建筑 广场铺装 道路铺装 公园总面积面积(m2) 18000 1230 4005 5165 28400占总用地面积百分比 63.38% 4.33% 14.10% 18.19% 100%安和景区经济技术指标项目 绿化 公建、景观建筑 广场铺装面积(m2) 30490 1160 10200占总用地面积百分比 61.06% 2.32% 20.42%道路铺装 公园总面积8090 4994016.20% 100%附:人流量统计 5 月 13 日星期二晚 19:00-19:15 25 人 19:20-19:35 岘秋景区西门桥南侧入口 进入 99 人,出去 47 人 19:50-20:00 安和景区西门桥南侧入口 进入 31 人,出去 46 人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只观察了一个小时。虽然这短短的一个小时 不能表现景区一年的利用情况,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这一时间段为市民饭后纳凉、散步、跳舞的时段,因此人流量较大, 主要利用空间为广场, 与白天利用空间不同, 并且此时处于春夏之交, 群众利用空间也与冬季有所不同。 群众主要活动及活动空间为: 清晨:晨练,散步;广场、游路 下午:纳凉;林荫处 傍晚:跳舞、戏曲、散步、纳凉;广场、游路、草坪 岘秋景区民主桥北侧入口 进入 103 人,出去

环城公园西护城河环境景观改造工程 设计说明一、设计背景 西护城河景区是襄阳环城公园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岘秋、安和两 大景区组成,以古城墙为背景,以护城河为依托,景色怡人,绿树红 花,是人们观赏古城墙、休闲娱乐的好地方。然而,经过近十年的开 放使用,特别是随着全国公园风景区建设水平的提高,岘秋景区和安 和景区逐步显现出一些不足之处,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有关 提升景区景观质量和品位、 充分发挥岘秋景区和安和景区在襄樊大旅 游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呼声愈来愈多。为此,我们根据市领导的指 示要求,对岘秋景区和安和景区的景观资源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在 此基础上,就如何改善景区环境、提高景观质量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二、区位分析 岘秋景区位于襄城西南,北临西门桥,南接八一军招,东起古城 墙,西至襄阳人家美食街;安和景区位于襄城西北,北临滨江大道, 南接西门桥,东起古城墙,西至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有多条公交线路 到达,交通十分便利。周边有襄樊职业技术学院、襄樊市第五中学、 襄樊市第七中学等主要学校和众多居住区,人流量大,是市民休闲游 玩主要场所和展示襄樊城市风光的重要窗口。三、设计依据 1、岘秋景区和安和景区现状图(电子文件) 2、 《公园设计规范》 3、 《建筑设计通则》JGJ33-87 4、襄阳古城环城公园总体规划四、设计构思和指导原则 1、设计构思 (1)注重古城文化意象的表达及意境的营造 我们尝试在设计中将种种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元素拼贴起来, 在提 供使用的同时能够具有一定的文化表征意义, 体现符合古城特质的人 文意境。设计中我们还提出建立文化提示系统,目的在于能够将文化 的传承和创新融入到西护城河景观体系中, 而且该系统摆脱一般文化 提示物观赏客体的地位, 将其与使用功能结合, 使文化真正融入环境。 同时,我们提出文化的物质载体只是提供一个平台,真正创造文化的 是环境的使用者。因此,我们将植被、场地、小品等多种景观元素均 作为文化提示系统的载体,赋予其更多的意义,使其在发挥生态功能 和使用功能的同时产生更多的文化价值。 (2)注重现代城市意识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在古迹开发上常常出现两个问题:一是过于注重旅游开发,而忽 视了文物的保护;二是重保护而缺乏旅游开发意识,尤其是针对游客 的配套设施更显不足,缺乏环境氛围的配合。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和配合,是本次设计考虑的重心。注重现代旅游意识与传统文化的 融合,以更适合现代人,进而增加可游性。 (3)注重对现有景观元素的有效利用和合理改造 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际亲身感受, 我们觉得基址中有很多景观元素 可通过有效利用或合理改造,来提升景区景观品质,赋予旧有景观新 的内涵。 如: 现有部分大树长势良好, 姿态优美, 与古城墙交相辉映, 可将其保留, 在其下方设计灌木及花境, 形成多层次的植物景观体系, 或增设桌椅, 供游人驻足休憩; 现有部分铺装样式与景区环境不协调, 可将其更换为富有中国特色的道路铺装,使铺装与周边环境有机结 合,浑然一体。 (4)注重人与环境的互动设计 注重参与性及亲水性是本设计的另一重点, 力求作为主体的人在 环境中能“观之有物,赏之有景,品之有味,听之有声” ,同时能亲 身参与到环境的构成元素中, 更加深刻地体会历史的厚重和自然的清 新。 (5)景观植物生态群落构建及季相改造 以乡土树种为基础,以能体现传统园林文化内涵的树木、花草为 主题,突出秋冬植物景观特色,创造出景观优美、生态和谐的植物景 观群落。 2、指导原则 (1)坚持保护古城墙和护城河优先的原则 襄樊古城墙和护城河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不但已成为襄樊的象征,更是襄樊日新月异变化的见证。因此,我们应当坚持保护古城墙 和护城河优先的原则,在古城墙 25 米范围内不建造建筑物,不随意 减少护城河水面面积,为子孙后代留下这份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2)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创造自然、舒适的环境,营造亲切、欢乐的氛围;在尺度、色彩、 材质等细部设计中,体现人本关怀,努力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和 谐空间场所。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一是营造人与自然共生的景观空间,尊重自然,塑造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环境景观。 二是深刻理解景区建设与使用维护之间的矛盾关系, 规划一些既 满足景区服务功能又能引资创收的景观项目, 使景区的管理达到可持 续发展的要求。五、景区定位 西护城河景区以古城墙和护城河为基础,以历史文化为底蕴,创 建一个人文景观浓郁、山水景观清新的游憩观光景区。其中岘秋景区 侧重秋季景观,安和景区则侧重于冬季景观。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不够。襄阳古城墙护城河是著名的历史文 化遗迹,是襄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据。在这里,城墙巍峨耸立,护城河波光粼粼,羊祜山抬头可望,夫人城、解放襄阳突破口等 历史遗迹历历在目,是游人访古寻幽之处,但在景区中,对此凸现不 足。 2、植物景观不够丰富、树种单调。由于多种原因、景区现有植 物种类数量较少,稀疏单调,缺乏层次,没有形成良好的植物景观体 系。 3、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备、损坏较多。 (1)缺亲水性:由于护城河两岸为人工驳岸,又缺乏亲水平台, 使游人无法亲近护城河,且驳岸过于平整生硬,与城墙周边的自然环 境不协调。 (2) 现有亭、 廓等建筑特色不鲜明, 且缺乏必要的休憩设施, 如: 美人靠、座凳等。 (3)景区公共服务设施匮乏、座凳、垃圾箱很少、场地硬质铺装 破损严重,护栏锈蚀斑驳,厕所破旧等,与环境景观极不谐调。 (4)道路系统分布较为杂乱,未形成合理的道路系统,铺装样式 及材质也与景区定位不协调。七、景观结构分析 岘秋景区: “两带” 两带——城墙景观带和滨水景观带 安和景区: “五区” 五区——滨江景观区、城墙景观区、铁佛景观区、生态景观区、河堤景观区八、景观序列分析 岘秋八景——和平曙光、 茗香苑、 秋风亭、 层林叠嶂、 龙凤双亭、 岘秋夕照、祜山在望、襄阳人家 安和十景——汉江诗韵、故垒惊涛、踏雪寻梅、诗路花语、汉水 解佩、月明翎扇、梨园秋韵、铁佛宝光、芳草萋萋、蝶舞花堤九、主要景点 岘秋八景 1、和平曙光 现有和平广场背景不突出,缺乏层次感和围合感。 设计:和平广场是市民晨练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我们以银杏作 为背景树, 增加小乔和灌木, 加强和平广场的层次感, 营造围合空间, 形成良好的植物景观体系, 为人们提供一个沐浴在晨光中呼吸清新空 气的环境,使人们既强健了体魄,又放松了心情。并对原有铺装进行 改造,通过拉丝、斧凿等处理方法,使铺装既防滑,又丰富了原有铺 装形式。 2、茗香苑 现状服务设施缺乏。 设计:增设一处茶室,并在周边种植翠竹和花灌木,使其“长于 自然又融于自然” ,隐约而不张扬,为茶室营造出一种清新淡雅的环境。茶室为过往的游客提供一处品茗休憩、驻足观赏的场所。 3、秋风亭 现状陈旧,景观匮乏,没有供游人休憩的座椅。 设计:对原有亭子进行修缮、装修,加入中国古典园林元素,并 悬挂匾额和楹联, 在其上雕刻羊祜治襄阳的故事和文人纪念他的诗词 (羊公碑尚在, 读罢泪沾巾) 或在亭内铸坠泪碑。 并在周围种植红枫、 三角枫、青枫、竹柏。萧瑟的秋叶和墨绿的竹柏寄托着人们对羊祜— —这一深受襄阳人民敬爱的名将的怀念。 4、层林叠嶂 现状缺少吸引游人的主景,周边也无供人休憩的林下空间,现有 观景平台上的垂柳遮蔽中心广场景观,影响对岸观赏效果,破坏整个 沿线景观。 设计:在中间广场处增设山石主景,强化中心广场的主景,将外 围画坛进行拆除或分割, 并设臵树池座凳, 为游人提供林下休憩空间。 另外树池座凳采用有中国特色要素的图案。观景平台设计为开敞空 间,并增设座椅。另外我们在此处采用雾森——这一新兴造景手法, 通过缥缈的水雾和影影绰绰的树影,将古城墙衬托得更加沧桑古朴, 将护城河掩映得更加隽秀婀娜,给夏日徜徉其中的人们带来丝丝清 凉。 5、龙凤双亭 现状陈旧,景观匮乏,没有供游人休憩的座椅。 设计:此处为全园最高点,将现有单亭改造成双亭,突出此点在全园中的作用,弱化全园北重南轻的布局,并在建筑风格上作适当调 整、装修,使之具有东汉三国文化的特征,在修缮和装饰上采用汉文 化符号,亭上各悬挂匾额和对联,名曰“卧龙亭”和“凤雏亭” ,在 亭内立碑,上写“司马谏贤”的故事和“卧龙凤雏”的来历。 6、岘秋夕照 现状缺乏层次和主景,缺乏休憩设施。原有花坛亲近性较差,利 用率不高。 设计:将现有马尾松和小叶女贞球改为两个紫薇桩,强化入口广 场,在民主桥入口处设一大石,上书“岘秋”二字,点明游园主旨。 将原有花坛改为木质条凳,并在周边种植色叶树种和小乔及花灌木, 形成合理的生态群落。夕阳西下时,那层层红林代表了热情似火的襄 樊人民欢迎八方宾朋。增设广场进入滨水的道路,加强广场与护城河 的联系。 7、祜山在望 入口不突出,植被缺乏,停车场利用率不高,行道树为棕榈和龙 柏,二者不协调。 设计; 开辟入口广场,将停车场改为沿道路布臵的停车位,并种 植行道树,提高绿化率,行道树采用高大乔木,与巍峨的羊祜山交相 辉映;在景区中段增设旅游服务建筑,供游人驻足远眺羊祜山,增加 南部景区的体量感。 8、襄阳人家 设计:定性为护城河西的美食一条街。景观上已成定局,只是在文化氛围上要作规定,每家酒店必须要挂匾额和楹联(经专家审定 的) ,拆除西门桥襄阳人家牌坊附近房顶上的时尚招牌。增设木质栅 栏将景区与外部交通道路分割开来,实现人车分流。安和十景 1、 汉江诗韵景点位于夫人城广场西侧,场地内现有曲廊有部分破损,缺乏文 化氛围。植物景观匮乏,无法营造宜人的休闲空间。广场下方,临护 城河现有一排商业门面,多为夏季夜间烧烤店,商业价值没有得到发 掘。 设计:将夫人城广场的三折曲廊,改造为一诗歌长廊。其外种植 常青藤,长廊入关口挂匾额楹联,匾额叫:流韵。长廊两侧有 26 个 空档,在每个空档绿地上,卧一诗碑。诗歌选历代著名诗人吟襄阳的 诗篇 26 首。其出口有一小园,现有一大石立其上,拟刻杜甫吟襄阳 的诗一句: “清思汉江” 。将商业门面改建为茶室、旅游纪念品售卖店 等,为景区新增一处旅游服务设施。 2、故垒惊涛 景点位于夫人城广场东侧,原有故垒惊涛浮雕景墙已残破,需修 缮。设计将对浮雕景墙进行修复,并增加亲水平台,扩大景墙的观赏 面,并在广场花坛中臵一大石,上书“故垒惊涛” ,强调其标示性。 3、踏雪寻梅 整个景区缺少一个集中体现冬景的区域,我们在景区中部,游路 密集处开辟一块区域作为梅花专类园,供游人雪后赏梅。 4、诗路花语城墙沿线植物单一,景观匮乏,道路铺装破旧,样式与城墙不协 调。护城河沿线驳岸仅 1 米宽,缺乏观赏喷泉的场地,且驳岸过于平 整生硬。 设计: 将现有铺装更换成与城墙景观和谐的有中国特色的铺装。 种植鸢 尾、萱草等观赏花卉,并在路旁散臵襄樊本土诗人印石,并以此串联 道路。使游人徜徉其中,有心旷神怡的感受,让劳累了一天人们有一 个放松身心的天地。 结合驳岸原有台阶设臵数个亲水平台。 同时将喷泉东侧部分驳岸 采用内收方式加宽,建成观景步道,便于游人观赏喷泉景观 拆除城墙边现有公厕,并在原址前方沿护城河建一茶室,利用场 地现有高差将茶室设臵成假二层结构。 5、汉水解佩 景区南段靠城墙侧现有一临水休息平台, 挡土墙突兀地出现在游 人视线中,景观效果不好。 设计: 利用现有挡土墙作浮雕来表现襄樊汉江上郑交甫奇遇汉水 女神的著名传说。并采用外挑梁方式将现有观景台向护城河方向扩 展,在扩大观景台面积的同时尽量减少工程成本。 6、月明翎扇 景点位于景区东南角,为景区入口广场翎扇广场,广场内现有主 景为一马尾松,其长势不佳,效果不突出。拟将马尾松更换成一棵姿 态优美的大桂花树,从而使广场中心主景鲜明突出。这里也是傍晚市 民跳舞健身的活动场地之一,当明月初升,舞影翩翩之时,阵阵桂香 醉人心扉。 7、梨园秋韵景点位于景区西南角,为景区内三大入口广场之一,广场内现有 中式假山与欧式喷泉不协调。 设计:拆除欧式喷泉,将其改造成树阵广场,种植秋色叶树种— —银杏,为在此拉曲唱戏的老人们提供一个遮阳蔽日的舞台。 8、铁佛宝光 基础服务设施缺乏,主道路与次级道路衔接比较呆板、生硬,植 物景观与附近的铁佛寺和佛教文化景墙不协调 设计:将现有花架改造为旅游配套服务亭。服务亭外设臵富于自 然野趣的块石镶草铺装广场,广场内种植银杏,并散臵一些与广场铺 装形式统一的条石作为座凳。广场南侧现状为一片草地,在草坪上闲 坐、聚集的人比较多,坐在草坪上即可看到马路对面的铁佛寺及佛教 浮雕,基于现状我们将草地改造为一片疏林草地,为游人提供休息纳 凉及冬季沐浴阳光的场所,又不会遮挡对面铁佛寺景观。广场北侧现 有几棵大枫杨,环境比较好,拟在此修建一处茶室,为在喧闹嘈杂城 市生活的人们提供一处闹中取静、修身养性的场所。并种植翠竹、樱 花、 金鸡菊等植物, 营造出 “青青翠竹尽是真如,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的禅宗意境,使之与周边的铁佛寺及佛教浮雕景观墙浑然一体。 9、芳草萋萋 景点为安和景区西北段带状绿地,绿地内植被单一,仅有垂柳和 草坪,无法形成良好的河岸景观。由于此处临近居住区,游人很少在 此停留,我们考虑在此处种植富有野趣且方便管理的观赏草,如:蒲 苇、狼尾草等。早春三月,柳枝迎风摇曳,草浪随风飘荡,飒飒之声, 委婉抒情,隔岸观之,有烟雨朦胧之感。10、蝶舞花堤 现有河堤上只有草坪,植物单一,没有将河堤和周边环境融为一 体 设计:在河堤上栽植银芽柳、碧桃等小乔,在底层种植鸢尾、萱 草的宿根花卉,形成自然美丽的花境。当微风徐过,万树柳丝迎风飘 舞,千瓣桃花随波逐流。花开之时,百蝶翩翩起舞。 “晴明风日雨干 时,草满花堤水满溪”这一古代诗人所诗颂的场景在这里有所体现。十、交通规划 1、对外交通和停车场 岘秋景区和安和景区依赖城市交通干网, 依托环城西路、 西门桥、 民主桥、铁佛寺路以及滨江路形成外部交通环线。岘秋景区、安和景 区各设臵了 3 个入口广场,充分考虑了便捷游人。并将岘秋景区原有 集中式停车场改为沿道路布臵的停车场,可停车 19 辆。这样既方便 了停车,又增加了绿化率。安和景区现有一处停车场,位于夫人城广 场西侧,可停车 10 辆,为了解决安和景区南侧停车问题,我们在铁 佛寺路增设一处设计停车位为 8 辆的停车场。 2、内部交通 岘秋景区和安和景区的内部交通规划可分为三级道路交通形式。 通过运用砖雕、卵石拼花等手法将中国古典园林元素融入道路设计 中。 一级道路:设计贯穿景区各个主要景点的道路,宽度为 3.0-4.0米,表面青石铺作,便于游人从入口处快速分流到主要景区或景点。 岘秋景区原有道路系统为沿城墙和护城河布臵, 两者缺乏联系。 因此, 我们拟打破原有路网格局,将其改为时而临水,时而靠墙,通过一级 道路将古城墙和护城河这两个襄樊特有的景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二级道路:宽 1.6-2.5 米,主要联系一级道路与小路,并在景区 中形成主要游览环线路线,以青砖、卵石铺装。 三级道路:宽 0.9-1.5 米,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开设台阶,在滨水 处设臵木栈道,青砖、卵石、木铺装、嵌草砖铺设。 景区道路布线以自然的曲线为主,主路避免起伏较大。游人在景 区内以步行游览为主,步调舒缓,可细细品味沿路的风光,因此,本 方案将创造出“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十一、植物配植 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是绿地稳定、高效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有 限的城市绿地中建立尽可能多的植物群落,是改善城市环境,发展生 态园林的必由之路。我们结合襄樊地区的实际情况,遵循植物景观总 体种植风格——由“规则”向“自然”渐变,通过选择丰富的植物物 种和建立多样的生态群落结构,形成具有不同单元的植物群落特色, 且每个单元都有完整的组合,形成不同的自然植物空间,使整个景区 建成每个单元里树多而不乱,整体性强,单元之间又具有特征明显的 植物种植风格,植物景观丰富,群落功能合理的植物种植体系,形成 良好的生态系统。我们通过各种设计手法和植物种植方式来力求达到“步移景异” 的效果。如在空间狭小的地方,我们强调其层次性,通过种植高低不 同、 参差变化的植物, 达到由高、 中、 底层植物构成的立体植物空间。 而在空间开敞处,我们则表现其的群落性,通过种植较大片的植物来 强化空间的宽广。 岘秋景区以秋季观赏树种为主,强调秋季景观,从而突出景区主 题。 我们通过沿城墙一线设计种植富有野趣的乔灌木来烘托襄阳城墙 的古朴和苍凉, 通过在护城河沿线设计种植观花植物来彰显中国古代 诗人所畅想的落花流水的意境。 我们还把部分区域设计成游人可以亲 近的疏林草地, 并在周边种植庭荫树, 供游人休息纳凉, 充分体现 “以 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安和景区以腊梅、红梅等冬季观赏树种为基调树种,搭配其他乔 灌木和观赏草以兼顾四季景观。将部分区域划为疏林草地,为游人在 冬季沐浴阳光提供最佳的场所,满足游人的切身需求,体现“人文关 怀” 。十二、竖向规划设计 岘秋景区现状地形起伏较大,安和景区现状起伏较平缓,我们通 过填、挖等地形处理手法使景区内地形起伏有致,形成开合有间的绿 地空间。十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设计我们通过现场调查发现现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已不能满足游人 需求,且大多距离城墙较近。因此我们从实际出发,通过对人流、停 车和给排水等因素的考察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岘秋景区:拆除原 有公厕,由北向南设臵茶室、公厕和商务会所等旅游相关配套服务建 筑;安和景区:拆除原有公厕,在护城河东西两侧增设茶室、公厕等 旅游相关配套设施。 并在岘秋景区和安和景区增设木质条凳或石座凳 供游人休憩。这样通过调查研究得到的布臵,既科学合理,又能满足 人们的实际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十四、工程管网规划 1、主要设计依据及标准 A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 15-88) (1997 年版) B 建筑设备专业设计技术措施 C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手册 2、设计范围 A 规划红线以内的给水、排水管道及相关构筑物 B 景区的灌溉系统,水景的给水系统等 3、给水 A 给水水源就近由市政管网接出,每个用水点单独计量,设给水表井一座,给水表一只。 B 给水管道采用钢塑复合管,埋地管道须作防腐处理。 4、绿化灌溉:A 灌溉水源就近取用护城河水。 B 灌溉水源方式为集中控制,定时启动与手动启动相结合,根据气候及实际情况调整。 C 灌溉的提升井为双格,即进水池和吸水池,进水池兼做沉淀池,中间用隔栅隔开,以除去水中的漂浮物和泥沙。 D 提升泵采用液下式,设计时应根据实际的阻力和水量选型。水泵设计应考虑运行及维修方便。 E 灌溉吸水管道采用铸铁管,敷设时应作防腐处理。灌溉主道采用铝塑复合管,以保证强度和防腐性能。支管采用 PP-R 管, 以适应地面的起伏及接管的灵活性。 5、排水 A 每处排水点的生活污水、粪便污水均先经过化粪池处理后,再排至邻近市政排污系统,不得直接排入护城河。 B 为避免污染地下水,化粪池采用混凝土结构,并做好防水处理。 C 排水管道室内部分采用 UPVC 排水管, 室外部分采用加筋 UPVC 管,承插接口。 D 地表雨水排水局部通过道路自然排入护城河。其余的直接接入市政排水管道。十五、周边环境整治 为了使岘秋景区和安和景区更好地融入到古城墙和护城河中, 拟对古城墙和护城河周边环境进行总体整治。如:将周边建筑外立面进 行装修,使之富有中国古典建筑风格;拆除原有时尚招牌等措施。具 体实施方案将另做专题设计。十六、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岘秋景区投资估算综合单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分部分项名称 观景亭 茶室 公厕 原有亭子修缮 广场铺装 修复广场铺装 道路铺装 单位 m2 m2 m2 m2 m2 m2 m2 数量 价(元) 20 1050 60 40 1091 135 5165 18000 2500合计 (万元) 5.001600 168.00 (可引资建设) 1500 300 200 150 120 150 9.00 1.20 21.82 2.06 61.98 270.00 50.00 16.00绿化改造(含土方) m2 人工造雾 小品、服务设施 灌溉工程 小计 工程不可预见费 m22898425.80 610.86(12)× 10%44.2914工程总造价(12)+(13)487.15 平均造价 171.53岘秋景区改造总造价 487.15安和景区投资估算综合单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分部分项名称 服务中心 茶室 原有建筑修缮 广场铺装 修复广场铺装 道路铺装 单位 m2 m2 m2 m2 m2 m2 数量 价(元) 80 1030 160 1890 380 8054 30490 330 675 2200 1600 900 200 150 120 120 350 380合计 (万元) 17.60 164.80(可引资建设) 14.4 37.80 5.70 96.65 365.88 11.55 25.65 25.00绿化改造(含土方) m2 木栈道 观景台 小品、服务设施 浮雕景墙 灌溉工程 小计 工程不可预见费 工程总造价 座 m2 m2 m22 5069410000 220.00 10.14 795.17(12)× 10% (12)+(13)63.04 693.41安和景区改造总造价 693.41平均造价 138.85岘秋景区经济技术指标项目 绿化 公建、景观建筑 广场铺装 道路铺装 公园总面积面积(m2) 18000 1230 4005 5165 28400占总用地面积百分比 63.38% 4.33% 14.10% 18.19% 100%安和景区经济技术指标项目 绿化 公建、景观建筑 广场铺装面积(m2) 30490 1160 10200占总用地面积百分比 61.06% 2.32% 20.42%道路铺装 公园总面积8090 4994016.20% 100%附:人流量统计 5 月 13 日星期二晚 19:00-19:15 25 人 19:20-19:35 岘秋景区西门桥南侧入口 进入 99 人,出去 47 人 19:50-20:00 安和景区西门桥南侧入口 进入 31 人,出去 46 人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只观察了一个小时。虽然这短短的一个小时 不能表现景区一年的利用情况,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这一时间段为市民饭后纳凉、散步、跳舞的时段,因此人流量较大, 主要利用空间为广场, 与白天利用空间不同, 并且此时处于春夏之交, 群众利用空间也与冬季有所不同。 群众主要活动及活动空间为: 清晨:晨练,散步;广场、游路 下午:纳凉;林荫处 傍晚:跳舞、戏曲、散步、纳凉;广场、游路、草坪 岘秋景区民主桥北侧入口 进入 103 人,出去


相关内容

  • [摄影]襄阳城的城墙与护城河
  • 提起襄阳城人们可以在中国很多历史事件文献记载,以及一些小说,故事,中看到关于襄阳城的描述,比如三国演义中有七十多次讲到襄阳城,金庸小说中的郭靖,黄蓉战死沙场也是在襄阳城.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极其重视襄阳城这个地方派他手下十大将领之一的康泽重兵把守襄阳城.......从历史记载看襄阳城是一个军事重镇,自 ...

  • 襄阳古城导游词
  •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这里旅游. 襄阳城位于汉江南岸,襄樊市中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是一座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古城.因"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也". 襄阳城雄据汉水中游,楚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城池始建于汉:周长7公里:护城河最宽处250米,堪称华夏第一 ...

  • 襄阳古城--导游词 - 已解决 - 搜搜问问
  • 襄阳古城--导游词 [ 标签:襄阳古城,导游词 ] 匿名 回答:1 人气:6 解决时间:2010-02-26 13:34 满意答案 好评率:0%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这里旅游. 襄阳城位于汉江南岸,襄樊市中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是一座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古城.因"城在襄水之阳 ...

  • 中国古城墙大全(上)
  • 中国古城墙大全(上) 1,西安城墙 陕西省西安市古城墙,是明朝洪武3年到洪武11年(公元1370-1378年),在唐代和元代城墙基础上扩建的.平面呈长方形,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周长约13.7公里.城墙外有宽20米.深10米的护城河.墙面用青砖包砌,厚重坚实,东西南北四面均开设城门.城 ...

  • 襄阳十大历史文化名人
  • 襄阳十大历史文化名人 古老而年轻的襄阳,一座千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历代众多的文化名流,如唐朝的孟浩然.宋朝的米芾,等等.都与这座城市结缘甚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等等.都与这座城市结缘甚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或故事.今天我们了解襄阳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便是对他们在创造文化成就的大地上留下了脚迹 ...

  • [优秀作文]影视城半日游
  • 影视城半日游 406 文峰学校 叶梓超 星期五,我们去象山影视城游玩,我们一下车就看见了一座巨大的,神雕大理石雕像,这大雕展开强健有力的翅膀,好想要展翅欲飞.它的爪子像刀刃一样锋利,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紧盯远处.神雕后面就是影视城北大门.大门的上面的屋檐飞翘,屋顶还有一块匾额,这边额蓝底,还写着:象山 ...

  • 中国古城墙大全
  • 中国古城墙大全 1. 西安城墙 陕西省西安市古城墙,是明朝洪武3年到洪武11年(公元1370-1378年),在唐代和元代城墙基础上扩建的.平面呈长方形,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周长约13.7公里.城墙外有宽20米.深10米的护城河.墙面用青砖包砌,厚重坚实,东西南北四面均开设城门.城门上 ...

  • 湖北的世界之最
  • 湖北的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大的洞穴通道和长度-- 利川腾龙洞(恩施州) 世界第一坝---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宜昌地区) 世界最大的绿松石产地--郧县云盖山(十堰地区) 世界上荷载最大的公铁两用桥--天兴洲长江大桥(武汉) 世界最早的铜矿遗址---大冶铜绿山古矿遗址 (黄石地区) 世界最早的茶叶专著 ...

  • 盘龙城导游词
  • 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将要带大家参观的是殷商古城--盘龙城遗址. 盘龙城地处武汉北郊黄陂区盘龙湖畔.盘龙湖将其三面环抱,因此得名盘龙城.1954年,长江洪水泛滥,武汉受灾.防汛中,人们在盘龙湖取土筑堤,意外发现了这座殷商文化遗址.这座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商城,也是继安阳殷墟以后的第二最早古城,于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