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基地

高教研究资料 2011年第5期(总第281期)

本期要目

一、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基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中国矿业大学工科研究生教育学位工作的创新实践

三、合肥工业大学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的实践

四、南京理工大学建立特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实践

一、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基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围绕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

高等院校面向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建设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现有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和思想修养,使他们不仅能够系统、科学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思维方法、科学态度、科研作风等传授给学生,而且能够教会学生如何当好一名科学工作者;二是补充和引进更多的高水平师资到研究生导师队伍中来,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在长期的学科建设中,形成了以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为优势,以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为支撑的特色学科,于2007年成为国家首批一级重点学科,建成了“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特色和优势试验研究基地,同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自1997年以来,在“自主培养为主,加强引进为辅,竞争与激励兼顾”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针指导下,本学科以建设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教学团队为核心,以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人才为依托,加快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步伐,形成了一支凝聚力强、稳定和谐、富有创新能力的保障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

导师团队,建成了国家“111”人才引智基地,为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师资基础。

1.以创新团队建设为核心,培养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形成必须从教师队伍自我培养做起,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须以具有创新能力的团队建设为核心,不断培养高水平研究生导师,提高整体水平。本学科近年来以培育建设创新团队为核心,先后启动了一系列培养高水平优秀人才的措施,为建设一支适应国内前沿学科建设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优势学科带动相关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源泉。本学科自创建初期,分别培养出了以江泽佳、顾乐观、徐国禹、杨顺昌、周家启等教授为代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老一辈博士生导师逐步退休,至2003年,本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生导师仅有5人、硕士生导师不足20人,研究生导师队伍面临青黄不接。自1995年起,通过加强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优势学科方向的团队建设,培育出了一支以孙才新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教学和科研团队,同时吸引了一批电气工程其它二级学科方向的教师加入该团队从事科研工作和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经过10多年的培养,于2004年建成了“高压输变电设备安全运行理论及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为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学科新培养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6人,并为电气工程其它学科培养出了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6人。

鼓励优势特色方向优先发展,打造学术“奇峰”,自主培养高水平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是本学科师资队伍不断扩大和水平不断提高的动力。在2000年以前,本学科总体水平还难以进入国家电气工程学科前列。通过近几年国家“211工程”和“985项目”建设,本学科鼓励优势特色方向优先发展,努力打造学术“奇峰”,孙才新教授于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目前国内高校在高电压工程领域唯一的1名院士,也成为本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成果的特色和优势标志。同时,本学科建立了多种强化竞争激励机制,改善管理评价模式,通过建立“电气工程基金”教师科研教学奖项、每年自主选拔资助部分导师出国进修、鼓励青年研究生导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行博士后研究等举措,使70%以上的研究生导师有出国进修、访问和交流的经历,促进了优势特色方向的快速发展,同时带动了其它方向的科研教学工作的进步,使研究生导师总体学术和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为青年研究生导师尽快提升学术水平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近5年来,1人被评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被评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30余名教师获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励,使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生导师达到32人、硕士生导师65人,形成了一支以孙才新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的高水平研究生培养师资队伍。

2.以引智工程为依托,建设具有国际一流学术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为了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在引进与培养并举的措施下,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促进本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带动研究生导师队伍水平向国际一流水平发展。本学科积极筹措资金,通过提供科研经费、科研设施等优厚条件,多渠道、多形式引进优秀拔尖人才。至2007年,已成功从德国汉堡工业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等引进高水平人才4名,从武汉高压研究院等引进高水平人才2名。引进人才不但全部稳定,而且3名已经成为学术带头人、3名成为学术骨干。同时,积极从国内外引进学术大师兼任本校博士生导师或兼职教授,通过合作研究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带动师资队伍建设,使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至2007年,已在国内外聘任兼职博士生导师和兼职教授8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外高校教授3人(IEEE Fellow)。通过国际合作,已联合培养出博士研究生4人,并于2007年建成“输变电设备与系统安全”国家“111”海外学术大师创新引智基地,聘任的兼职教授中2人为海外学术大师引智计划成员。通过与国内外学术大师的合作,本学科研究生导师中已有5人进入国际知名学术组织和国内学术机构担任委员,并在近5年新增国内知名学术机构委员8人。

通过创新团队建设和引智工程的实施,推动了本学科发展,优化了教师队伍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为顺利完成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起到了积极作用,加快了学科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学术水平的提高,形成了一支以院士为学术带头人、拥有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新世纪优秀人才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保障了研究生能够直接面对本学科前沿课题从事科学研究,同时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指导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开拓了研究生的思维,提高了研究生独立思考问题和从事创新性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111”引智工程,引进教师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为研究生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既更新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教学水平,受到了学生欢迎。

(二)加快学科建设步伐,打造研究生人才培养基地

要培养具有特色鲜明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一批高水平研究生导师,而且必须依托高水平的学科和一流的特色试验研究基地。近年来,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始终把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为作办学目标,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教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一心一意谋发展,专心致志搞建设,坚持“十年磨一剑”的苦干精神,在学科和试验基地建设上,为高层次特色人才培养积极创造条件,建成了“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在国内外具有显著特色的“输配电装备与系统安全及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出了具有为国家电力工业发展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特色和优势学科与研究基地。

1.创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为培养研究生构建一流学科平台

教育部颁布的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目录中,包含“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以及“电工理论与新技术”5个二级学科,是1个包含较多二级学科的一级学科。重庆大学电气工程一级学科拥有完整的5个二级学科。

上世纪末,由于国家优先发展东部和沿海地区的政策,西部高校的发展速度远不如相对发达的东部高校。在改革开放近20年后,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科与全国一流重点大学同类学科的差距比“文革”前逐步加大。如果仅靠国家开发西部的政策来缩小这一差距,只能是一条常规的学科建设与发展道路。我们的做法是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认真分析未来学科的发展趋势,找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根据地域的特点并利用重庆市直辖的契机,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一心一意谋发展,专心致志搞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十年磨一剑”的苦干精神,经过多年的努力,学科实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强,尤其是在“复杂环境中输变电装备外绝缘”、“电气设备绝缘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2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在国内外具有特色和领先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次全国学科评估中,我院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的综合实力列第10位,正逐渐缩小与先进高校之间的差距,这极大地鼓舞了教师们的建设热情。于是我们又冷静地分析了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新的建设规划,在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通过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现场指导,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形成了“电工理论在通信与测控中的应用”、“电磁场理论和电磁兼容”、“电工新技术”和“电路、信号与系统”4个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同时,继续将大量的科研节约经费投入到学科和试验基地建设中。这一举措赢得了学校的认同和支持,于是学校决定在“211工程”一期建设中,给予电气工程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通过5年的建设,2000年“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二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改写了我院没有国家重点学科的历史。在全国第二次学科评估排名中,我校的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从国内排名第10位一跃成为第5位,这一飞速的进步赢得了国内高校同行的认可与赞许。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又提出了更新的建设目标,即我校的电气工程学科要尽快跨入国内同行学科的先进行列。于是,学校在“211工程”二期建设中又重点给予支持,在“复杂环境中输变电装备安全理论与技术”和“输变电装备状态监测、诊断和寿命预测理论与技术”方向上做出了国内外公认的成绩。2007年“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二级学科被评为新的国家重点学科,加之其它二级学科水平也有较大的提升,使我院电气工程被批准为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实现了电气工程学科跨入国内先进行列的发展目标。

2004年至2007年,学科建设上了2个台阶,即“高电压与绝缘技术”被批准为新的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电气工程”被批准为国家首批一级重点学科。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科的综合实力跨入了国内先进行列,为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了一流的学科平台。

2.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培养研究生创造一流研究条件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对研究生培养需求的不断扩大,全国培养研究生的规模从不足万人到现在上百万人,我院电气工程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规模也由几十人扩大到现在上千人。如果没有一流的特色实验研究基地,也无法保证培养具有高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大批研究生人才。因此,国内重点大学都把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培养高水平研究生的目标和重点。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实验研究基地大都是技术力量薄弱,设备简陋,甚至连本科生的教学实验设备都比较落后,更谈不上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用于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高精尖仪器和装备。资金缺乏是困扰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主要问题。我们主动与企业和研究部门联合,把共同开发新产品和进行技术攻关,作为双方合作的纽带,树立“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为企业服务优先”的思想,确立“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原则,制定“用他之长,克己之短”的方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以人才培养和技术讲座等多种合作方式,赢得了企业和研究单位的信任,自愿将富裕的设备和配件支援我院试验研究基地的建设。通过自行设计、安装和调试,初步建立起了有一定特色的试验装置,如建成了用于外绝缘放电机理研究的小型人工气候实验室、150kV/6A交流污秽试验电源、2400kV冲击电压发生器等。实验室建设得到初步发展,基本满足了研究生培养的实验研究需求。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在国家“211工程”学科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学科建设凝练出的优势特色研究方向,实验室利用“985工程”的建设资金,制定了新的建设目标,先后建成了在国内外具有显著特色的复杂环境下电气设备外绝缘和电气绝缘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试验研究基地,拥有多台具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实验装备和高精尖测量系统。自2004年以来,实验室建成了达到国际IEC标准的±600kV/0.5A直流污秽试验电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目前唯一研究高海拔外绝缘的11.5×Φ7.8米多功能人工气候实验室、200kA/100kV冲击大电流发生器和500kV交直流混合电源动态物理模拟系统等大型试验装备、2000kVA/4A工频无晕试验电源、用于放电研究的超高速摄像机以及电磁、分子动力学、电力系统稳态等大型仿真计算软件,形成了拥有具有国内外显著特色的多台大型装备和各种高参数精密测量仪器以及系列大型仿真计算软件,实验室用房达5000平方米,10万元以上设备总价值达5400余万元。目前本实验室是国内外唯一可以从事高海拔、覆冰、覆雪、酸雨、酸雾、各种污秽综合条件下输配电装备外绝缘方面研究的基地。

2004年至2007年,实验室基地建设上了2个台阶,即完善了在国内外具有显著特色的特殊环境高电压试验大厅、电气设备绝缘状况在线监测研究小厅、电力系统可靠性研究中心、异步化同步与新能源发电实验室和电力系统谐波治理研究中心;在“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3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整合相关优势力量,2007年建成了

“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试验研究条件,目前已成为电气工程领域培养研究生创新型特色人才的国家级试验研究基地。

3.依托学科特色与基地优势,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一是同行专家的认同,二是社会的需求。本学科依托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和学科特色实验装备,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研究生,他们有的已担任政府或企业的高级领导,有的已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成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有的已成为优秀的企业家,有的在解决关键工程技术问题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已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栋梁,在国民经济建设各部门表现出过硬的本领。

2004-2008年,电气工程学科为国家共培养各类研究生700余人,其中2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9人获得重庆市和重庆大学优秀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141人获得研究生优秀毕业生称号。在全国就业严峻的形势下,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就业率达到100%,且每年都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情况。以上数据说明,没有一批高水平且稳定的师资队伍,没有一个优势的特色重点学科,没有一流的特色试验研究基地,就不可能培养出大批高质量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摘自:《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唐炬等 文)

二、中国矿业大学工科研究生教育学位工作的创新实践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切实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高等院校成功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既是和谐推进教育事业大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关键,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这一正确指导思想的体现。

近年来,作为中国矿业大学高等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对学校创建“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奋斗目标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其发展日益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关注。在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活动中,通过举办研究生教育科技活动周、研究生教育学术论坛、博士生综合考试、改革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办法等方面的实践,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激发了师生的学习、科研热情,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研究生教育学位工作的创新实践

1.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

2002年5月,我校举办了“第一届研究生教育学术论坛”。首届学术论坛开展了如下活

动:

1)研究生学术论文征文活动,共收到应征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240篇,经过评审最终收录170篇,并按学科专业分成力学、数学、地质与勘探、安全采矿、机械计算机与自动化、管理与经济、社科与外语等7个部分,结集成册出版。

2)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及导师的经验交流会,分别请两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及其导师,在各自会场上与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

3)名人名家专题讲座,邀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及知名专家共5人就学生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作学术报告。

2004年5月,我校举办了“第二届研究生教育学术论坛”。内容较第一届丰富,开展了如下活动:

1)这次学术论坛中,共收到应征学术论文377篇,比上一届增加了一半多。经系、研究所推荐,学位分委员会初评,研究生院专家组评定,最后有17篇论文获得一等奖, 37篇获二等奖, 46篇获三等奖。部分获奖论文,结集出版。

2)研究生学术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研究生院和各学院分别组织共6个多媒体会场,在优势学科和新的研究方向上,供优秀学术论文作者进行经验交流,3个会场由研究生担任主席,组织讨论、交流,反映良好。

3)邀请全国知名学者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院院士共8人就学生感兴趣的科研领域作专场学术报告。

4)请新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及其导师介绍学习经验和培养经验,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培养经验交流会,对新上任的导师起到了培训作用。

5)就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的土地复垦专题举办了科研经验交流会。

6)英语演讲比赛。分专业组和非专业组两个组进行。专业组为英语专业研究生,共评出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2人。非专业组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共评出一等奖2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6人。非专业组获奖学生分布在多个学院。

2006年4月,我校启动开展了“第三届研究生教育学术论坛”。本届论坛规模更大,内容继续得到丰富、发展,开展了如下活动:

1)本届学术论坛,学生投稿更为踊跃,共收到投稿论文689篇,比上一届增加了近一倍。论文评审办法与上届相同。有21篇论文获得一等奖, 50篇获二等奖, 70篇获三等奖。获奖论文结集出版。

2)继续开展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筹备举办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依托我校优势学科,为博士生搭建更为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突出抓好工科博士生的学术论文质量及各学科间的

学术交流活动。

3)请新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作者及其导师介绍学习和培养经验,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培养经验交流会,对新增的研究生导师进行培训。

4)邀请全国知名学者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就学生感兴趣的科研领域作专场学术报告。

5)专题科研工作研讨会。

6)继续举办了英语演讲比赛,带动全校学生的外语学习达到一个新水平。

7)开展“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

8)开办了校园文化广场和大学生艺术节,举办了大型文艺表演活动。

2.完善博士生综合考试,对博士生进行全面考核

博士研究生是研究生群体的最高层次,需要有更为综合、全面的培养机制,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更能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我校博士研究生在入学后第三学期中期,各学科专业研究生指导管理小组要对其进行一次德、智、体全面考核,并按照规定认真进行所在学科综合考试。

综合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考核博士研究生是否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及较为广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考查博士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潜在能力。学校成立由各学科专家组成的综合考试委员会。综合考试考核内容和范围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基础知识部分,扩充知识部分,相关专业技术知识部分,能力与技能部分。

考试类型分为:

1)笔试:撰写国际会议论文1篇。

2)口试:重点考察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创新性。

3)能力与技能测试。包括:计算机语言与编程等技术;专业外语的口译和笔译(突出交流能力);查文献资料的能力;专业实验技能;仪器使用与误差估计等内容。根据考核和综合考试结果,确定博士研究生是否可以继续进行学位论文工作。

3.认真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的全面审查

做好学位论文的审阅和答辩工作,保证学位授予质量。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综合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第一,论文的基本科学论点、结论和建议,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第二,应能独立掌握本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在所研究的学科领域或专门技术工作上做出创造性成果,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第三,在本学科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反映作者在本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第四,必须是一篇

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既不是拼凑的学术论文,也不是几篇硕士论文的简单叠加,也不是科研报告的整理翻版,而是对所研究的课题有创造性的见解,取得较显著的科研成果。第五,论文应文笔简练,严格、准确地表达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提出结论。文中引用的他人成果应予注明。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独立完成,博士研究生指导管理小组应对博士学位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检查。

4.改进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办法

为确保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以及学位论文评阅工作的顺利进行,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分两个阶段开展工作,即校内预审和校外正式评审。对博士生提交的学位论文,除在外审时按比例对正常毕业及延期毕业博士生进行抽查以外;在外审之前,实行校内预审办法,以加强学位管理工作。具体办法是:

1)博士学位论文及摘要的评阅工作提前到答辩前2个月进行。

2)答辩前2个月必须提交论文,由研究生院学位管理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校内预审,预审通过者,再送校内外专家评审。

3)预审采取背靠背的评阅方式,先由预审专家按照学位论文预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无记名打分评审,之后再召开预审专家评审会会审,以确保预审阶段评价工作客观准确。预审注重聘请责任心强、治学严谨、在本学科领域有较深造诣、在科研工作中有一定成绩的专家做论文预审人。未通过者根据预审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并再次进行审查。仍未通过者取消参加本次论文评审答辩资格。

4)通过预审的论文,分档次按照学位论文预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合格后初装成册,再由研究生院学位管理办公室从“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库”中遴选出专家进行评阅。通过校内外专家评阅的学位论文,经研究生院审核后,方可参加答辩。答辩完后,根据校内外专家和答辩委员会提出的意见,再次进行修改,待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方可装订成存档本。

5.评选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学校每年评选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采用作者个人申请,导师推荐,院(系)初评,学校专家会审,申请人现场答辩的办法,确定最终人选;并择优推荐参加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等。同时大张旗鼓地给优秀论文作者和导师以奖励。各学院也给予相应奖励,以此来激励师生开拓创新,促进高质量论文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6.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

中国矿业大学有一批致力于科学研究,致力于煤炭事业建设发展的老一辈学者、专家,他们的科研成就创建了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他们严谨学术道德的垂范作用影响、感召着后

辈年轻的矿大人,去建设、发展已有的优势学科,拓展边缘、交叉学科,去做好自己学科专业的学位论文,也做好人生的论文。在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中都设置了独创性声明和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这一举措,对强化学生的学术道德意识,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在平时进行正面教育的同时,严格管理,对有违反学术道德行为的人和事,严肃处理不手软。

(二)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的效果与思考

1.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举办研究生教育创新活动是对深化工科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创新,论坛增加了学生的学术交流机会,调动起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宽了学术交流渠道,也扩大了学校和各个学科的影响。资源共享,这个开放式的交流平台,使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类别的研究生能够相互交流,也是培养环境优化的体现。大规模的创新行为始于研究生阶段,研究生学习的是较前沿的、尚未固化的东西。本科生主要以课堂学习为主,但创新行为在本科生阶段就已经开始了。所以创新学术活动也欢迎高年级本科生参与。总之,论坛也为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2.增强了科研实践能力

我校的研究生教育学术论坛,通过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搞系列讲座,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学术氛围,使学生领略了大师的风采,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论坛为研究生提供了学术交流和自我展示的平台,促进了研究生学术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3.提高了学生外语能力

英语演讲大赛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对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和国际化打下了良好基础,做了必要准备。非专业组获奖学生分布在多个学院,精彩的演讲场面,公开场合大力的表彰,有效激发了学生、导师及任课教师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校园里,在研究生中间掀起了学习外语,学好外语的一个热潮。

4.学位论文质量进一步提高

博士学位论文的校内预审机制,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切实提高了我校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因而这一改革举措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和支持。我校在矿业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等优势学科领域,已有多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这也是研究生培养与学位工作一直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改进完善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审办法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摘自:《矿山测量》 马新宏 文)

三、合肥工业大学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的实践

合肥工业大学借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之际,参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模式,在广泛调查研究和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建设方案》,并在全校范围启动实施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的重要意义

1.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肩负着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目前,由于各高校对研究生教育重视程度、建设力度和经费投入不同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研究生培养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高校还存在着培养模式简单、课程体系陈旧、实验环节薄弱、培养条件不足、科研支撑不够等方面的问题,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充分考虑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系统性和复杂性,确定了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引导性的项目作为改革突破口,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可以引起学校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视,形成人人关心研究生培养,人人参与研究生培养的良好环境。

2.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选择

研究生教育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评价指标,目前,各高校都在为建设国际知名、国内先进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而不遗余力,学校要实现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不仅需要有高水平、高质量的本科生教育,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招生规模、培养条件等都是评价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而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通过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选择,高校必须要向对待本科教学工作一样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工作,切实加强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切实加大对研究生培养条件的投入和建设,强化质量生命线意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深入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

3.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是迎接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的实际需要

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容,有些学校还进行了缩短学制的改革,部分高校现阶段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条件,已不能满足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不同程度出现下滑,社会各界对研究生教育认可度有所下降。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关省份、有关部委已在所属院校范围内开展培养质量评估工作,通过评估,提高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建设力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按此趋势,教育部也应很快进行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工作,为在评估中取得较好的评价,为学校研究生教育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各高校必须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提前做好迎评准备,对学校研究生教育进一步的梳理,加大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加大研究生教育基础条件建设,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的建设内容

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加大研究生培养经费投入,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强研究生培养条件建设,实现研究生培养资源共享,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围绕以上目标,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共实施八项工程建设,在实际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实施培养体系改革工程,建立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

研究生培养体系是制定研究生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的基础,是培养研究生的基本框架和蓝图,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体制、培养过程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但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尚存在思想与认识相对肤浅、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教育与需求适应不够等一些制约研究生创新教育的习惯行为。为此,必须改革现有研究生培养体系,一方面对现有培养体系中薄弱环节进行加强和改进,另一方面对现有培养体系中缺少的内容进行充实和完善。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我校构建了七个研究生培养平台:语言与文字能力培养平台、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二级学科及方向专业选修课程平台、实验课程平台、学术交流培养平台、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每个研究生必须在各培养平台取得足够的学分。七个培养平台的构建,充分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

2.实施培养方案修订工程,科学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

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要突出体现学科专业交叉和融合的发展趋势,突出体现社会发展尤其是创建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创新型国家的现实需要,最大程度地对学校学科专业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要在一级学科模块上设置课程、修订方案。修订培养方案首先要科学设置研究生课程,根据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相关课程平台的要求,研究生需要在相关课程平台完成规定数量的学分,各课程平台学分设置要充分体现“系统性、科学性”的原则,贯彻“大学科、宽基础”的理念,要按照一级学科设置课程,减少二级学科及方向课程设置数量。其次,根据研究生培养体系要求,增加了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听取学术报告、本人做学术报告、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要求。第三,进一步规范了研究生文献阅读、开题报告、中期检查、

学位论文预审等培养环节的要求,详细制定各个环节的评价标准、考核办法和实施程序,真正发挥各个环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3.实施培养过程质量评估与监控工程,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首先,参照有关部委、有关省份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学校研究生培养实际情况,建立校内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从导师队伍建设、培养方案修订、培养计划执行、课程建设、教学组织、教学改革、教学实践、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课程的教考分离、学位论文预审、学位论文答辩、激励机制、学术交流、创新基地建设、管理机构、人员配备、制度建设、思想教育等方面详细制定评估指标。其次,试行对学院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校内评估,将自我评估与专家评估相结合,全面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全面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思想。第三,成立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生培养质量督导组和研究生信息员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指导、质量督导、信息反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点加强对研究生培养关键环节的质量监控,尤其要加强对课程质量、论文选题、中期检查、学位论文预审、学位论文答辩环节的监督和检查。

4.实施培养条件建设工程,全面改善研究生培养环境

首先,为保证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研究生课程学习效果,规范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要保证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教室及实验室用房。研究生用房主要分四类:第一类是基础课教室,由学校解决;第二类是专业课教室,其中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选课人数超过40人的由学校解决,40人以下的由各学院自行解决,二级学科及方向选修课由学院解决;第三类是研究生实验室,由承担单位解决;第四类是研究生学术活动、创新活动等用房,由学校解决。其次,要加强实验教学经费投入,完善实验课程体系,构建由公共实验、课程实验和创新实验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根据实验课程平台要求,学校将面向研究生开设公共实验课程,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程需要有实验环节。学校将依托学院新建或共建若干研究生公共实验室,以满足研究生公共实验开课要求。各学院应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保证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能够开设实验环节。第三,为满足研究生自主创新的需要,学校将建立若干研究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和支持研究生自主进行新产品、新装置、新机构的研制和开发。各学院尤其是工科性质较强的学院应充分利用学院现有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保证研究生的基本研究条件。

5.实施精品教材建设工程,提高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效果

首先,设立研究生教材出版基金,做好教材出版规划、立项、评审、资助工作,制定研究生教材出版资助与奖励办法,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导师编写、出版各种高水平、有特色、创

新型教材,形成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多媒体教材等交融结合的多样化、立体化教材体系。其次,制定教材使用规定和教材选用制度,明确研究生课程教材的使用要求,加强对研究生课程教材选用的管理,鼓励支持教师积极选用国外优秀原版教材,进一步规范研究生课程教材的使用和选用环节。第三,从学校现有研究生教材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遴选一批能够体现学校学科特色,能够代表学校学术水平的教材进行重点支持建设,积极培育国家级研究生精品教材和教育部研究生教学用书。

6.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深化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首先,制定研究生精品课程培育、资助和建设规划,设立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基金,鼓励支持各教师积极参与精品课程建设,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遴选一批有代表性的课程进行重点培育和建设,在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示范和带动下,全校研究生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其次,精选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内涵,提高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前沿性和国际性;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提倡问题式、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型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相长。鼓励进行双语教学、外语教学和使用原版外语教材。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性质、教学特点以及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课程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提倡研究型、开放式的考核方式,在公共基础课和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探索实行教考分离。第三,每门研究生课程一般要确定2名以上任课教师,要有教学要求和教学大纲,要结合科技的发展不断充实新的知识,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要开出相关配套的实验。

7.实施创新能力培养工程,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

首先,修订完善《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遴选一批有科技实力和较大社会影响的研究院(所)和企业联合培养博士和硕士,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结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推进研究生开放实验室的使用,完善管理规定,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使用效率。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继续有重点地建设若干研究生开放实验室。继续使用好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有重点的实施“优秀学位论文培育计划”、“优秀学位论文奖励项目”、“优秀博士论文出版资助项目”等项目。加强与著名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研究生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其次,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为核心,从教学内容、研究实践和学习方式上形成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环境。从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情况,学位论文的选题,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申请专利,撰写项目申请书,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研制新的机构、装置和产品,获得各类比赛奖励等方面入手,提出创新能力培养环节的要求,制定创新能力评价的标准。第三,严把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关,通过选题来提高研究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导师必须站在学科的前沿,提供学位论文选题信息,指导研究生选题。导师应鼓励研究生自主选题,研究生要在导师的指导下,

搜集资料、独立思考、大胆设想、找准国内外空白点。

8.实施导师队伍建设工程,提高导师队伍整体素质

首先,倡导以科研课题或科研项目为纽带形成导师团队,加强导师间的交流、研讨与合作。鼓励导师深入企业和科研院所,支持导师与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开展交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不断提高导师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鼓励学术团队或研究机构对研究生进行统一管理。其次,对年轻教师的指导能力要进行一定的评估,并有针对性地做好青年导师的培训工作。鼓励青年导师积极投身科研工作和参加科研团队,提高青年导师的科研能力和指导水平。做好资深导师对青年导师的“传、帮、带”工作,提高青年导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年轻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术报告会,通过学术报告促进导师之间交流,提高自己对科研前沿和学科发展动态的把握能力。第三,要严格导师的遴选和复审,还要对导师提出以下要求,每年至少要在学院做一场学术报告,至少要指导研究生完成一项创新任务,至少要为二、三年级的研究生提供一定的助研经费,要具备较深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和良好的师德。

(三)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的预期成效

通过实施“培养质量工程”,基本形成“体系完整、条件保证、过程规范、质量可靠、开放活跃”的研究生教育环境,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显著加强,研究生教育水平明显提高。

1.建立起系统全面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通过“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新的培养体系更加系统、更加全面,更能适应社会实际需求,更能反应科学发展前沿;新的培养体系通过按照一级学科设置课程,减少二级学科及方向课程设置数量,进一步促进了学科交叉与融合;通过增加中文写作课程,进一步提高了研究生的实际研究能力;通过增加学术交流培养环节,进一步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通过增加创新能力培养环节,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使得研究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成果显著提高;新的培养体系,更能满足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更加注重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建立起综合开放的研究生实验环境

通过“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构筑起由公共实验、课程实验和创新实验组成的研究生实验体系,建立起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研究生实验教学环境,培养出能够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全面提高研究生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使用效益。通过项目建设,首先,整合了现有实验室资源,提高了各学科实验室资源的共享程度,提高了实验资源的使用效率;其次,提高了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保证研究生能够有足够实验时间、实验空间和实验条件;第三,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研究,提高实验设计、实验

指导和设备使用水平,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建立起浓厚活跃的研究生创新氛围

通过“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项目建设,首先,加强了创新条件建设,加大研究生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力度,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空间;其次,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设立创新基金,建立创新实践基地,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保证;第三,新的培养体系中增加了研究生学术交流和创新能力培养环节。学术交流方面,鼓励支持导师和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鼓励支持研究生到国外著名高校与学校相关一流学科进行访学交流,建立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资助体系,开阔导师和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从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情况,学位论文的选题,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申请专利,撰写项目申请书,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研制新的机构、装置和产品,获得各类比赛奖励等方面入手,提出创新能力培养环节的要求,制定创新能力评价的标准。(摘自:《科技信息》 李军鹏 文)

四、南京理工大学建立特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实践

(一)国防特色研究生教育理念的确立

作为一所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国防科技院校,学校自1978年招收研究生起,就十分注重将学校长期积淀的国防特色及国防科研与教育的特殊规律,与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结合起来,秉持“国家利益至上”的信念,自觉瞄准与服从国家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国防特色学科优势,致力于培养“能为国家创新成果作出突出贡献,担当国家国防与民族产业的中坚,成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骨干的”高层次人才,形成了以“忠诚奉献、自主创新”的研究生教育理念。

国防科技事业是一项神圣而特殊的事业,关乎国家主权与独立、国家安全与尊严,武器装备追求独特与领先的属性决定了自主创新是国防科技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学校在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中,从国防科技事业的特殊性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出发,形成并明确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生教育的“忠诚奉献,自主创新”育人理念,即在注意研究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同时,特别强调培养研究生两方面素质:一是“献身国防、忠诚国家”的精神,二是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

首先,通过学校文化氛围熏陶与导师的言传身教来树立与提高研究生的“国防情结”与献身精神。20世纪80年代,学校提炼出“团结、献身、求是、创新”八字校风,并明确“献身”精神是校风的核心。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南理工人不断奋发进取。学校通

过宣传引导、环境建设、开展活动等方式营造出浓郁的军工文化氛围,让校风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而以献身精神为核心的八字校风更是已经成为南理工教育工作者的为师之道,他们“以身立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丰富着献身精神,构筑了南理工独特的文化环境与育人环境。

其次,学校特别强调研究生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学校从四个方面推动:一是对研究生的思想认识上提出要求,全体研究生都要树立创新创业的观念,把自力更生、原始创新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探索新概念、新原理、新思路、新方法,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掌握核心技术;二是把提炼科学问题、提高系统集成能力作为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鼓励研究生参与到学校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中,依托重点工程打造集成创新平台,并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条件,针对提炼出的科学问题加大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力度,提高自主创新的起点,增强开放条件下的再创新能力;三是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工程,强化知识产权工作,鼓励与要求研究生在从事前沿与创新性科研中,积极申报专利;四是设立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与研究生创新基金,支持研究生开展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学术交流;支持研究生自发组织各种形式的自主科研创新团队,参加科技活动;支持研究生依托国防科技工业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和教育部研究生创新中心开展自主创新研究。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研究生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提高。

(二)“三严一励”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系的构建

研究生教育是与科学研究密切相关的高层次人才教育,学校在长期的研究生培养实践中,不断探索新形势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为核心,以鼓励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为导向,以提升研究生培养各主要环节的培优、促优功能为重点,大力加强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建设,形成了弘扬优良传统、建立促优体系、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特色。

1.严谨治学,塑造研究生科学态度

在严谨的治学、治教作风中塑造研究生的科学精神,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国防科研是一项高度精密、高度严格,也是具有高危险性的工作。学校自“哈军工”建校时期起,在开展国防科研和教育工作中,就形成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谨慎操作、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1960年,学校从“哈军工”分建出来后,仍以具有治学严、管理严、纪律严的治学传统,在全国高校中闻名。几十年的办学实践,严谨治学的传统已成为南理工办学的一大特色,这一传统特色在南理工师生代代相传下,自觉贯彻执行、内化升华。1978年,学校正式开始招收研究生,严谨治学的作风又在研究生教育中发扬光大,并作为教育理念确保了我校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促进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良好发展。在研究生教育中,学校

秉承“哈军工”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的教育理念,发挥学校“治学严谨,组织严密,要求严格”的优良作风和传统,通过导师的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的工作作风与表率作用,努力培育研究生的优秀治学品质。

2.严肃学风,培养研究生学术道德

树立研究生良好的学术道德,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在研究生培养中十分重视学术纪律和学术道德的建设。为了促进教风、学风建设,学校制定了《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条例》和《南京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条例》等文件,对导师的学术行为进行指导和规范。学校成立了南京理工大学学术道德与纪律监督委员会,制定了《南京理工大学学术道德规范与纪律守则》,针对研究生和导师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学术道德规范与纪律守则;同时制定了《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和导师违反学术道德与纪律处分条例》,条例规定了13种违反学术道德或纪律的行为,明确了对违反学术道德和纪律的研究生给予处分的详细规定,条例还对处分和申诉程序作了详细规定。

学校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所指导的研究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和学术培养负有全面责任。防止学术行为不端最根本的还是靠师生共同的自觉自律。对于新聘任的博士生导师,学校自2003年起,每两年进行岗前培训,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传授研究生培养的经验体会、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学校还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让研究生懂得,学术诚信不但是道德更是智慧,是自信的表现。通过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严明纪律,严守规范,不仅维护了我校纯正的学术风气与研究生教育培养环境,并且促进了研究生纯正的科学精神、严肃的科学态度、民主的学术气氛和健康的学术人格的形成,有力地促进了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3.严格管理,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建立严密完整的管理监控制度,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学校努力推进制度创新,制定了严格的管理程序和标准,建立全程质量监控体系,并注重制度的培优、促优功能,形成了良好的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改进的内部运行机制,从每一个环节上确保和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首先,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中,学校注意管好两头,即生源环节和学位授予环节。在生源环节,学校十分重视优化选拔方式,遴选优秀人才来校深造。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努力扩大“985工程”、“211工程”院校或来自重点学科的考生报考我校的比例;提高硕博连读生和提前攻博生的比例;压缩在职博士研究生比例。在学位授予环节,发挥学位授予标准对研究生培养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主要包括学位论文的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发表学术论文的档次标准两部分。学位论文的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通过评阅书体现,一般包括:论文选

题、论文综述、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科研能力和创新性、写作能力等方面;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标准一般通过学术期刊的水平来衡量。

其次,学校极其重视学位论文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因而在相关制度上进行规范和约束。从学位论文选题开始,学校就鼓励博士研究生积极选择有创新性的课题。从2006年开始,对博士学位论文实行预答辩制度,预答辩委员有三人,并且必须有相关的基础理论方面的专家。对于通过预答辩的学位论文,也必须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至少一个月的修改,并经导师审核后,方能提出评审的申请。在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的把关方面,学校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高校中较早地改革博士学位论文的送审方式,每位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采用匿名的方式送3位校外专家评审,校内专家一律不参加评审工作,绝大部分论文送到国内著名且有国家级重点学科的院校。

最后,学校建立了规范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制度,每三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一次修订。在修订过程中以学科为单位,根据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对培养目标和评价指标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本学科研究生必备的理论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等,并以此为修订依据。从1983年至今,学校已经进行了9次修订工作。目前已经形成了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硕士三类培养方案。

4.创新方法,鼓励研究生争先创优

学校将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作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注重研究生培养各主要环节的建设,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激励机制,鼓励和促使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首先,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确保课程教学质量。在硕士研究生重点课程建设方面,从受益面较大、在研究生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中选择60门左右的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到“十一五”末期,建成能够代表我校最高教学水平、在国内高校中处于先进地位的精品课程体系。

其次,学校从引导和激励两个方面同时加大工作力度,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养成研究生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的习惯。学校依托工信部和教育部研究生创新基地和国家大学科技园,设立了研究生创新基金,用于支持研究生开展创新项目研究、实验探索和科技竞赛活动。

最后,从“十五”开始,学校实行优秀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设立了“优秀博士培养基金”,选拔60名左右的在校博士研究生作为培养对象进行重点跟踪、培养和扶持。2008年底,在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修订颁发了新的《南京理工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条例》,将优秀博士的培养分为培养对象、重点培养对象两个层次。重点培养对象到3年级时,一般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在5篇以上。

从南京理工大学探索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可以看到,南京理工大学首先做好的是自身的特色定位——国防特色即“忠诚奉献、自主创新”;其次是研究生教育一直以来都紧紧抓住教育的精髓——培养擅长进行科研创新的优秀人才,不断探索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的路径,构建“三严一励”的教育质量体系;最后,也是学校一直以来所坚持的,贯穿整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其中的变革,即紧跟时代潮流积极进行变革,以使其培养的研究生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不断进行探索,逐渐进行完善。(摘自:《人力资源管理》 刘静波 文)

编 辑:孙丽曼 孙德强 发布日期:2011年5月5日 周 力

高教研究资料 2011年第5期(总第281期)

本期要目

一、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基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中国矿业大学工科研究生教育学位工作的创新实践

三、合肥工业大学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的实践

四、南京理工大学建立特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实践

一、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基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围绕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

高等院校面向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建设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现有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和思想修养,使他们不仅能够系统、科学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思维方法、科学态度、科研作风等传授给学生,而且能够教会学生如何当好一名科学工作者;二是补充和引进更多的高水平师资到研究生导师队伍中来,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在长期的学科建设中,形成了以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为优势,以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为支撑的特色学科,于2007年成为国家首批一级重点学科,建成了“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特色和优势试验研究基地,同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自1997年以来,在“自主培养为主,加强引进为辅,竞争与激励兼顾”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针指导下,本学科以建设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教学团队为核心,以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人才为依托,加快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步伐,形成了一支凝聚力强、稳定和谐、富有创新能力的保障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

导师团队,建成了国家“111”人才引智基地,为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师资基础。

1.以创新团队建设为核心,培养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形成必须从教师队伍自我培养做起,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须以具有创新能力的团队建设为核心,不断培养高水平研究生导师,提高整体水平。本学科近年来以培育建设创新团队为核心,先后启动了一系列培养高水平优秀人才的措施,为建设一支适应国内前沿学科建设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优势学科带动相关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源泉。本学科自创建初期,分别培养出了以江泽佳、顾乐观、徐国禹、杨顺昌、周家启等教授为代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老一辈博士生导师逐步退休,至2003年,本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生导师仅有5人、硕士生导师不足20人,研究生导师队伍面临青黄不接。自1995年起,通过加强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优势学科方向的团队建设,培育出了一支以孙才新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教学和科研团队,同时吸引了一批电气工程其它二级学科方向的教师加入该团队从事科研工作和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经过10多年的培养,于2004年建成了“高压输变电设备安全运行理论及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为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学科新培养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6人,并为电气工程其它学科培养出了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6人。

鼓励优势特色方向优先发展,打造学术“奇峰”,自主培养高水平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是本学科师资队伍不断扩大和水平不断提高的动力。在2000年以前,本学科总体水平还难以进入国家电气工程学科前列。通过近几年国家“211工程”和“985项目”建设,本学科鼓励优势特色方向优先发展,努力打造学术“奇峰”,孙才新教授于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目前国内高校在高电压工程领域唯一的1名院士,也成为本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成果的特色和优势标志。同时,本学科建立了多种强化竞争激励机制,改善管理评价模式,通过建立“电气工程基金”教师科研教学奖项、每年自主选拔资助部分导师出国进修、鼓励青年研究生导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行博士后研究等举措,使70%以上的研究生导师有出国进修、访问和交流的经历,促进了优势特色方向的快速发展,同时带动了其它方向的科研教学工作的进步,使研究生导师总体学术和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为青年研究生导师尽快提升学术水平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近5年来,1人被评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被评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30余名教师获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励,使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生导师达到32人、硕士生导师65人,形成了一支以孙才新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的高水平研究生培养师资队伍。

2.以引智工程为依托,建设具有国际一流学术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为了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在引进与培养并举的措施下,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促进本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带动研究生导师队伍水平向国际一流水平发展。本学科积极筹措资金,通过提供科研经费、科研设施等优厚条件,多渠道、多形式引进优秀拔尖人才。至2007年,已成功从德国汉堡工业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等引进高水平人才4名,从武汉高压研究院等引进高水平人才2名。引进人才不但全部稳定,而且3名已经成为学术带头人、3名成为学术骨干。同时,积极从国内外引进学术大师兼任本校博士生导师或兼职教授,通过合作研究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带动师资队伍建设,使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至2007年,已在国内外聘任兼职博士生导师和兼职教授8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外高校教授3人(IEEE Fellow)。通过国际合作,已联合培养出博士研究生4人,并于2007年建成“输变电设备与系统安全”国家“111”海外学术大师创新引智基地,聘任的兼职教授中2人为海外学术大师引智计划成员。通过与国内外学术大师的合作,本学科研究生导师中已有5人进入国际知名学术组织和国内学术机构担任委员,并在近5年新增国内知名学术机构委员8人。

通过创新团队建设和引智工程的实施,推动了本学科发展,优化了教师队伍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为顺利完成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起到了积极作用,加快了学科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学术水平的提高,形成了一支以院士为学术带头人、拥有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新世纪优秀人才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保障了研究生能够直接面对本学科前沿课题从事科学研究,同时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指导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开拓了研究生的思维,提高了研究生独立思考问题和从事创新性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111”引智工程,引进教师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为研究生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既更新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教学水平,受到了学生欢迎。

(二)加快学科建设步伐,打造研究生人才培养基地

要培养具有特色鲜明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一批高水平研究生导师,而且必须依托高水平的学科和一流的特色试验研究基地。近年来,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始终把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为作办学目标,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教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一心一意谋发展,专心致志搞建设,坚持“十年磨一剑”的苦干精神,在学科和试验基地建设上,为高层次特色人才培养积极创造条件,建成了“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在国内外具有显著特色的“输配电装备与系统安全及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出了具有为国家电力工业发展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特色和优势学科与研究基地。

1.创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为培养研究生构建一流学科平台

教育部颁布的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目录中,包含“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以及“电工理论与新技术”5个二级学科,是1个包含较多二级学科的一级学科。重庆大学电气工程一级学科拥有完整的5个二级学科。

上世纪末,由于国家优先发展东部和沿海地区的政策,西部高校的发展速度远不如相对发达的东部高校。在改革开放近20年后,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科与全国一流重点大学同类学科的差距比“文革”前逐步加大。如果仅靠国家开发西部的政策来缩小这一差距,只能是一条常规的学科建设与发展道路。我们的做法是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认真分析未来学科的发展趋势,找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根据地域的特点并利用重庆市直辖的契机,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一心一意谋发展,专心致志搞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十年磨一剑”的苦干精神,经过多年的努力,学科实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强,尤其是在“复杂环境中输变电装备外绝缘”、“电气设备绝缘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2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在国内外具有特色和领先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次全国学科评估中,我院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的综合实力列第10位,正逐渐缩小与先进高校之间的差距,这极大地鼓舞了教师们的建设热情。于是我们又冷静地分析了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新的建设规划,在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通过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现场指导,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形成了“电工理论在通信与测控中的应用”、“电磁场理论和电磁兼容”、“电工新技术”和“电路、信号与系统”4个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同时,继续将大量的科研节约经费投入到学科和试验基地建设中。这一举措赢得了学校的认同和支持,于是学校决定在“211工程”一期建设中,给予电气工程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通过5年的建设,2000年“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二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改写了我院没有国家重点学科的历史。在全国第二次学科评估排名中,我校的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从国内排名第10位一跃成为第5位,这一飞速的进步赢得了国内高校同行的认可与赞许。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又提出了更新的建设目标,即我校的电气工程学科要尽快跨入国内同行学科的先进行列。于是,学校在“211工程”二期建设中又重点给予支持,在“复杂环境中输变电装备安全理论与技术”和“输变电装备状态监测、诊断和寿命预测理论与技术”方向上做出了国内外公认的成绩。2007年“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二级学科被评为新的国家重点学科,加之其它二级学科水平也有较大的提升,使我院电气工程被批准为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实现了电气工程学科跨入国内先进行列的发展目标。

2004年至2007年,学科建设上了2个台阶,即“高电压与绝缘技术”被批准为新的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电气工程”被批准为国家首批一级重点学科。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科的综合实力跨入了国内先进行列,为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了一流的学科平台。

2.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培养研究生创造一流研究条件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对研究生培养需求的不断扩大,全国培养研究生的规模从不足万人到现在上百万人,我院电气工程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规模也由几十人扩大到现在上千人。如果没有一流的特色实验研究基地,也无法保证培养具有高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大批研究生人才。因此,国内重点大学都把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培养高水平研究生的目标和重点。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实验研究基地大都是技术力量薄弱,设备简陋,甚至连本科生的教学实验设备都比较落后,更谈不上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用于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高精尖仪器和装备。资金缺乏是困扰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主要问题。我们主动与企业和研究部门联合,把共同开发新产品和进行技术攻关,作为双方合作的纽带,树立“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为企业服务优先”的思想,确立“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原则,制定“用他之长,克己之短”的方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以人才培养和技术讲座等多种合作方式,赢得了企业和研究单位的信任,自愿将富裕的设备和配件支援我院试验研究基地的建设。通过自行设计、安装和调试,初步建立起了有一定特色的试验装置,如建成了用于外绝缘放电机理研究的小型人工气候实验室、150kV/6A交流污秽试验电源、2400kV冲击电压发生器等。实验室建设得到初步发展,基本满足了研究生培养的实验研究需求。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在国家“211工程”学科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学科建设凝练出的优势特色研究方向,实验室利用“985工程”的建设资金,制定了新的建设目标,先后建成了在国内外具有显著特色的复杂环境下电气设备外绝缘和电气绝缘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试验研究基地,拥有多台具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实验装备和高精尖测量系统。自2004年以来,实验室建成了达到国际IEC标准的±600kV/0.5A直流污秽试验电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目前唯一研究高海拔外绝缘的11.5×Φ7.8米多功能人工气候实验室、200kA/100kV冲击大电流发生器和500kV交直流混合电源动态物理模拟系统等大型试验装备、2000kVA/4A工频无晕试验电源、用于放电研究的超高速摄像机以及电磁、分子动力学、电力系统稳态等大型仿真计算软件,形成了拥有具有国内外显著特色的多台大型装备和各种高参数精密测量仪器以及系列大型仿真计算软件,实验室用房达5000平方米,10万元以上设备总价值达5400余万元。目前本实验室是国内外唯一可以从事高海拔、覆冰、覆雪、酸雨、酸雾、各种污秽综合条件下输配电装备外绝缘方面研究的基地。

2004年至2007年,实验室基地建设上了2个台阶,即完善了在国内外具有显著特色的特殊环境高电压试验大厅、电气设备绝缘状况在线监测研究小厅、电力系统可靠性研究中心、异步化同步与新能源发电实验室和电力系统谐波治理研究中心;在“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3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整合相关优势力量,2007年建成了

“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试验研究条件,目前已成为电气工程领域培养研究生创新型特色人才的国家级试验研究基地。

3.依托学科特色与基地优势,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一是同行专家的认同,二是社会的需求。本学科依托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和学科特色实验装备,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研究生,他们有的已担任政府或企业的高级领导,有的已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成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有的已成为优秀的企业家,有的在解决关键工程技术问题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已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栋梁,在国民经济建设各部门表现出过硬的本领。

2004-2008年,电气工程学科为国家共培养各类研究生700余人,其中2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9人获得重庆市和重庆大学优秀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141人获得研究生优秀毕业生称号。在全国就业严峻的形势下,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就业率达到100%,且每年都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情况。以上数据说明,没有一批高水平且稳定的师资队伍,没有一个优势的特色重点学科,没有一流的特色试验研究基地,就不可能培养出大批高质量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摘自:《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唐炬等 文)

二、中国矿业大学工科研究生教育学位工作的创新实践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切实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高等院校成功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既是和谐推进教育事业大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关键,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这一正确指导思想的体现。

近年来,作为中国矿业大学高等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对学校创建“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奋斗目标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其发展日益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关注。在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活动中,通过举办研究生教育科技活动周、研究生教育学术论坛、博士生综合考试、改革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办法等方面的实践,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激发了师生的学习、科研热情,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研究生教育学位工作的创新实践

1.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

2002年5月,我校举办了“第一届研究生教育学术论坛”。首届学术论坛开展了如下活

动:

1)研究生学术论文征文活动,共收到应征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240篇,经过评审最终收录170篇,并按学科专业分成力学、数学、地质与勘探、安全采矿、机械计算机与自动化、管理与经济、社科与外语等7个部分,结集成册出版。

2)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及导师的经验交流会,分别请两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及其导师,在各自会场上与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

3)名人名家专题讲座,邀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及知名专家共5人就学生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作学术报告。

2004年5月,我校举办了“第二届研究生教育学术论坛”。内容较第一届丰富,开展了如下活动:

1)这次学术论坛中,共收到应征学术论文377篇,比上一届增加了一半多。经系、研究所推荐,学位分委员会初评,研究生院专家组评定,最后有17篇论文获得一等奖, 37篇获二等奖, 46篇获三等奖。部分获奖论文,结集出版。

2)研究生学术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研究生院和各学院分别组织共6个多媒体会场,在优势学科和新的研究方向上,供优秀学术论文作者进行经验交流,3个会场由研究生担任主席,组织讨论、交流,反映良好。

3)邀请全国知名学者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院院士共8人就学生感兴趣的科研领域作专场学术报告。

4)请新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及其导师介绍学习经验和培养经验,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培养经验交流会,对新上任的导师起到了培训作用。

5)就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的土地复垦专题举办了科研经验交流会。

6)英语演讲比赛。分专业组和非专业组两个组进行。专业组为英语专业研究生,共评出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2人。非专业组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共评出一等奖2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6人。非专业组获奖学生分布在多个学院。

2006年4月,我校启动开展了“第三届研究生教育学术论坛”。本届论坛规模更大,内容继续得到丰富、发展,开展了如下活动:

1)本届学术论坛,学生投稿更为踊跃,共收到投稿论文689篇,比上一届增加了近一倍。论文评审办法与上届相同。有21篇论文获得一等奖, 50篇获二等奖, 70篇获三等奖。获奖论文结集出版。

2)继续开展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筹备举办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依托我校优势学科,为博士生搭建更为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突出抓好工科博士生的学术论文质量及各学科间的

学术交流活动。

3)请新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作者及其导师介绍学习和培养经验,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培养经验交流会,对新增的研究生导师进行培训。

4)邀请全国知名学者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就学生感兴趣的科研领域作专场学术报告。

5)专题科研工作研讨会。

6)继续举办了英语演讲比赛,带动全校学生的外语学习达到一个新水平。

7)开展“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

8)开办了校园文化广场和大学生艺术节,举办了大型文艺表演活动。

2.完善博士生综合考试,对博士生进行全面考核

博士研究生是研究生群体的最高层次,需要有更为综合、全面的培养机制,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更能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我校博士研究生在入学后第三学期中期,各学科专业研究生指导管理小组要对其进行一次德、智、体全面考核,并按照规定认真进行所在学科综合考试。

综合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考核博士研究生是否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及较为广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考查博士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潜在能力。学校成立由各学科专家组成的综合考试委员会。综合考试考核内容和范围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基础知识部分,扩充知识部分,相关专业技术知识部分,能力与技能部分。

考试类型分为:

1)笔试:撰写国际会议论文1篇。

2)口试:重点考察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创新性。

3)能力与技能测试。包括:计算机语言与编程等技术;专业外语的口译和笔译(突出交流能力);查文献资料的能力;专业实验技能;仪器使用与误差估计等内容。根据考核和综合考试结果,确定博士研究生是否可以继续进行学位论文工作。

3.认真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的全面审查

做好学位论文的审阅和答辩工作,保证学位授予质量。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综合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第一,论文的基本科学论点、结论和建议,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第二,应能独立掌握本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在所研究的学科领域或专门技术工作上做出创造性成果,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第三,在本学科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反映作者在本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第四,必须是一篇

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既不是拼凑的学术论文,也不是几篇硕士论文的简单叠加,也不是科研报告的整理翻版,而是对所研究的课题有创造性的见解,取得较显著的科研成果。第五,论文应文笔简练,严格、准确地表达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提出结论。文中引用的他人成果应予注明。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独立完成,博士研究生指导管理小组应对博士学位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检查。

4.改进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办法

为确保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以及学位论文评阅工作的顺利进行,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分两个阶段开展工作,即校内预审和校外正式评审。对博士生提交的学位论文,除在外审时按比例对正常毕业及延期毕业博士生进行抽查以外;在外审之前,实行校内预审办法,以加强学位管理工作。具体办法是:

1)博士学位论文及摘要的评阅工作提前到答辩前2个月进行。

2)答辩前2个月必须提交论文,由研究生院学位管理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校内预审,预审通过者,再送校内外专家评审。

3)预审采取背靠背的评阅方式,先由预审专家按照学位论文预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无记名打分评审,之后再召开预审专家评审会会审,以确保预审阶段评价工作客观准确。预审注重聘请责任心强、治学严谨、在本学科领域有较深造诣、在科研工作中有一定成绩的专家做论文预审人。未通过者根据预审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并再次进行审查。仍未通过者取消参加本次论文评审答辩资格。

4)通过预审的论文,分档次按照学位论文预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合格后初装成册,再由研究生院学位管理办公室从“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库”中遴选出专家进行评阅。通过校内外专家评阅的学位论文,经研究生院审核后,方可参加答辩。答辩完后,根据校内外专家和答辩委员会提出的意见,再次进行修改,待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方可装订成存档本。

5.评选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学校每年评选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采用作者个人申请,导师推荐,院(系)初评,学校专家会审,申请人现场答辩的办法,确定最终人选;并择优推荐参加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等。同时大张旗鼓地给优秀论文作者和导师以奖励。各学院也给予相应奖励,以此来激励师生开拓创新,促进高质量论文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6.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

中国矿业大学有一批致力于科学研究,致力于煤炭事业建设发展的老一辈学者、专家,他们的科研成就创建了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他们严谨学术道德的垂范作用影响、感召着后

辈年轻的矿大人,去建设、发展已有的优势学科,拓展边缘、交叉学科,去做好自己学科专业的学位论文,也做好人生的论文。在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中都设置了独创性声明和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这一举措,对强化学生的学术道德意识,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在平时进行正面教育的同时,严格管理,对有违反学术道德行为的人和事,严肃处理不手软。

(二)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的效果与思考

1.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举办研究生教育创新活动是对深化工科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创新,论坛增加了学生的学术交流机会,调动起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宽了学术交流渠道,也扩大了学校和各个学科的影响。资源共享,这个开放式的交流平台,使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类别的研究生能够相互交流,也是培养环境优化的体现。大规模的创新行为始于研究生阶段,研究生学习的是较前沿的、尚未固化的东西。本科生主要以课堂学习为主,但创新行为在本科生阶段就已经开始了。所以创新学术活动也欢迎高年级本科生参与。总之,论坛也为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2.增强了科研实践能力

我校的研究生教育学术论坛,通过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搞系列讲座,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学术氛围,使学生领略了大师的风采,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论坛为研究生提供了学术交流和自我展示的平台,促进了研究生学术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3.提高了学生外语能力

英语演讲大赛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对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和国际化打下了良好基础,做了必要准备。非专业组获奖学生分布在多个学院,精彩的演讲场面,公开场合大力的表彰,有效激发了学生、导师及任课教师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校园里,在研究生中间掀起了学习外语,学好外语的一个热潮。

4.学位论文质量进一步提高

博士学位论文的校内预审机制,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切实提高了我校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因而这一改革举措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和支持。我校在矿业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等优势学科领域,已有多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这也是研究生培养与学位工作一直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改进完善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审办法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摘自:《矿山测量》 马新宏 文)

三、合肥工业大学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的实践

合肥工业大学借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之际,参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模式,在广泛调查研究和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建设方案》,并在全校范围启动实施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的重要意义

1.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肩负着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目前,由于各高校对研究生教育重视程度、建设力度和经费投入不同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研究生培养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高校还存在着培养模式简单、课程体系陈旧、实验环节薄弱、培养条件不足、科研支撑不够等方面的问题,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充分考虑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系统性和复杂性,确定了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引导性的项目作为改革突破口,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可以引起学校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视,形成人人关心研究生培养,人人参与研究生培养的良好环境。

2.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选择

研究生教育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评价指标,目前,各高校都在为建设国际知名、国内先进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而不遗余力,学校要实现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不仅需要有高水平、高质量的本科生教育,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招生规模、培养条件等都是评价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而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通过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选择,高校必须要向对待本科教学工作一样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工作,切实加强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切实加大对研究生培养条件的投入和建设,强化质量生命线意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深入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

3.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是迎接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的实际需要

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容,有些学校还进行了缩短学制的改革,部分高校现阶段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条件,已不能满足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不同程度出现下滑,社会各界对研究生教育认可度有所下降。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关省份、有关部委已在所属院校范围内开展培养质量评估工作,通过评估,提高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建设力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按此趋势,教育部也应很快进行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工作,为在评估中取得较好的评价,为学校研究生教育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各高校必须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提前做好迎评准备,对学校研究生教育进一步的梳理,加大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加大研究生教育基础条件建设,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的建设内容

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加大研究生培养经费投入,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强研究生培养条件建设,实现研究生培养资源共享,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围绕以上目标,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共实施八项工程建设,在实际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实施培养体系改革工程,建立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

研究生培养体系是制定研究生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的基础,是培养研究生的基本框架和蓝图,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体制、培养过程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但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尚存在思想与认识相对肤浅、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教育与需求适应不够等一些制约研究生创新教育的习惯行为。为此,必须改革现有研究生培养体系,一方面对现有培养体系中薄弱环节进行加强和改进,另一方面对现有培养体系中缺少的内容进行充实和完善。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我校构建了七个研究生培养平台:语言与文字能力培养平台、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二级学科及方向专业选修课程平台、实验课程平台、学术交流培养平台、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每个研究生必须在各培养平台取得足够的学分。七个培养平台的构建,充分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

2.实施培养方案修订工程,科学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

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要突出体现学科专业交叉和融合的发展趋势,突出体现社会发展尤其是创建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创新型国家的现实需要,最大程度地对学校学科专业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要在一级学科模块上设置课程、修订方案。修订培养方案首先要科学设置研究生课程,根据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相关课程平台的要求,研究生需要在相关课程平台完成规定数量的学分,各课程平台学分设置要充分体现“系统性、科学性”的原则,贯彻“大学科、宽基础”的理念,要按照一级学科设置课程,减少二级学科及方向课程设置数量。其次,根据研究生培养体系要求,增加了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听取学术报告、本人做学术报告、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要求。第三,进一步规范了研究生文献阅读、开题报告、中期检查、

学位论文预审等培养环节的要求,详细制定各个环节的评价标准、考核办法和实施程序,真正发挥各个环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3.实施培养过程质量评估与监控工程,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首先,参照有关部委、有关省份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学校研究生培养实际情况,建立校内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从导师队伍建设、培养方案修订、培养计划执行、课程建设、教学组织、教学改革、教学实践、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课程的教考分离、学位论文预审、学位论文答辩、激励机制、学术交流、创新基地建设、管理机构、人员配备、制度建设、思想教育等方面详细制定评估指标。其次,试行对学院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校内评估,将自我评估与专家评估相结合,全面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全面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思想。第三,成立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生培养质量督导组和研究生信息员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指导、质量督导、信息反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点加强对研究生培养关键环节的质量监控,尤其要加强对课程质量、论文选题、中期检查、学位论文预审、学位论文答辩环节的监督和检查。

4.实施培养条件建设工程,全面改善研究生培养环境

首先,为保证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研究生课程学习效果,规范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要保证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教室及实验室用房。研究生用房主要分四类:第一类是基础课教室,由学校解决;第二类是专业课教室,其中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选课人数超过40人的由学校解决,40人以下的由各学院自行解决,二级学科及方向选修课由学院解决;第三类是研究生实验室,由承担单位解决;第四类是研究生学术活动、创新活动等用房,由学校解决。其次,要加强实验教学经费投入,完善实验课程体系,构建由公共实验、课程实验和创新实验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根据实验课程平台要求,学校将面向研究生开设公共实验课程,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程需要有实验环节。学校将依托学院新建或共建若干研究生公共实验室,以满足研究生公共实验开课要求。各学院应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保证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能够开设实验环节。第三,为满足研究生自主创新的需要,学校将建立若干研究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和支持研究生自主进行新产品、新装置、新机构的研制和开发。各学院尤其是工科性质较强的学院应充分利用学院现有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保证研究生的基本研究条件。

5.实施精品教材建设工程,提高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效果

首先,设立研究生教材出版基金,做好教材出版规划、立项、评审、资助工作,制定研究生教材出版资助与奖励办法,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导师编写、出版各种高水平、有特色、创

新型教材,形成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多媒体教材等交融结合的多样化、立体化教材体系。其次,制定教材使用规定和教材选用制度,明确研究生课程教材的使用要求,加强对研究生课程教材选用的管理,鼓励支持教师积极选用国外优秀原版教材,进一步规范研究生课程教材的使用和选用环节。第三,从学校现有研究生教材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遴选一批能够体现学校学科特色,能够代表学校学术水平的教材进行重点支持建设,积极培育国家级研究生精品教材和教育部研究生教学用书。

6.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深化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首先,制定研究生精品课程培育、资助和建设规划,设立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基金,鼓励支持各教师积极参与精品课程建设,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遴选一批有代表性的课程进行重点培育和建设,在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示范和带动下,全校研究生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其次,精选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内涵,提高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前沿性和国际性;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提倡问题式、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型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相长。鼓励进行双语教学、外语教学和使用原版外语教材。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性质、教学特点以及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课程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提倡研究型、开放式的考核方式,在公共基础课和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探索实行教考分离。第三,每门研究生课程一般要确定2名以上任课教师,要有教学要求和教学大纲,要结合科技的发展不断充实新的知识,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要开出相关配套的实验。

7.实施创新能力培养工程,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

首先,修订完善《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遴选一批有科技实力和较大社会影响的研究院(所)和企业联合培养博士和硕士,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结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推进研究生开放实验室的使用,完善管理规定,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使用效率。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继续有重点地建设若干研究生开放实验室。继续使用好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有重点的实施“优秀学位论文培育计划”、“优秀学位论文奖励项目”、“优秀博士论文出版资助项目”等项目。加强与著名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研究生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其次,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为核心,从教学内容、研究实践和学习方式上形成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环境。从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情况,学位论文的选题,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申请专利,撰写项目申请书,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研制新的机构、装置和产品,获得各类比赛奖励等方面入手,提出创新能力培养环节的要求,制定创新能力评价的标准。第三,严把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关,通过选题来提高研究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导师必须站在学科的前沿,提供学位论文选题信息,指导研究生选题。导师应鼓励研究生自主选题,研究生要在导师的指导下,

搜集资料、独立思考、大胆设想、找准国内外空白点。

8.实施导师队伍建设工程,提高导师队伍整体素质

首先,倡导以科研课题或科研项目为纽带形成导师团队,加强导师间的交流、研讨与合作。鼓励导师深入企业和科研院所,支持导师与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开展交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不断提高导师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鼓励学术团队或研究机构对研究生进行统一管理。其次,对年轻教师的指导能力要进行一定的评估,并有针对性地做好青年导师的培训工作。鼓励青年导师积极投身科研工作和参加科研团队,提高青年导师的科研能力和指导水平。做好资深导师对青年导师的“传、帮、带”工作,提高青年导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年轻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术报告会,通过学术报告促进导师之间交流,提高自己对科研前沿和学科发展动态的把握能力。第三,要严格导师的遴选和复审,还要对导师提出以下要求,每年至少要在学院做一场学术报告,至少要指导研究生完成一项创新任务,至少要为二、三年级的研究生提供一定的助研经费,要具备较深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和良好的师德。

(三)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的预期成效

通过实施“培养质量工程”,基本形成“体系完整、条件保证、过程规范、质量可靠、开放活跃”的研究生教育环境,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显著加强,研究生教育水平明显提高。

1.建立起系统全面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通过“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新的培养体系更加系统、更加全面,更能适应社会实际需求,更能反应科学发展前沿;新的培养体系通过按照一级学科设置课程,减少二级学科及方向课程设置数量,进一步促进了学科交叉与融合;通过增加中文写作课程,进一步提高了研究生的实际研究能力;通过增加学术交流培养环节,进一步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通过增加创新能力培养环节,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使得研究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成果显著提高;新的培养体系,更能满足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更加注重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建立起综合开放的研究生实验环境

通过“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构筑起由公共实验、课程实验和创新实验组成的研究生实验体系,建立起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研究生实验教学环境,培养出能够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全面提高研究生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使用效益。通过项目建设,首先,整合了现有实验室资源,提高了各学科实验室资源的共享程度,提高了实验资源的使用效率;其次,提高了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保证研究生能够有足够实验时间、实验空间和实验条件;第三,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研究,提高实验设计、实验

指导和设备使用水平,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建立起浓厚活跃的研究生创新氛围

通过“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项目建设,首先,加强了创新条件建设,加大研究生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力度,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空间;其次,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设立创新基金,建立创新实践基地,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保证;第三,新的培养体系中增加了研究生学术交流和创新能力培养环节。学术交流方面,鼓励支持导师和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鼓励支持研究生到国外著名高校与学校相关一流学科进行访学交流,建立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资助体系,开阔导师和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从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情况,学位论文的选题,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申请专利,撰写项目申请书,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研制新的机构、装置和产品,获得各类比赛奖励等方面入手,提出创新能力培养环节的要求,制定创新能力评价的标准。(摘自:《科技信息》 李军鹏 文)

四、南京理工大学建立特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实践

(一)国防特色研究生教育理念的确立

作为一所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国防科技院校,学校自1978年招收研究生起,就十分注重将学校长期积淀的国防特色及国防科研与教育的特殊规律,与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结合起来,秉持“国家利益至上”的信念,自觉瞄准与服从国家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国防特色学科优势,致力于培养“能为国家创新成果作出突出贡献,担当国家国防与民族产业的中坚,成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骨干的”高层次人才,形成了以“忠诚奉献、自主创新”的研究生教育理念。

国防科技事业是一项神圣而特殊的事业,关乎国家主权与独立、国家安全与尊严,武器装备追求独特与领先的属性决定了自主创新是国防科技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学校在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中,从国防科技事业的特殊性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出发,形成并明确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生教育的“忠诚奉献,自主创新”育人理念,即在注意研究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同时,特别强调培养研究生两方面素质:一是“献身国防、忠诚国家”的精神,二是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

首先,通过学校文化氛围熏陶与导师的言传身教来树立与提高研究生的“国防情结”与献身精神。20世纪80年代,学校提炼出“团结、献身、求是、创新”八字校风,并明确“献身”精神是校风的核心。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南理工人不断奋发进取。学校通

过宣传引导、环境建设、开展活动等方式营造出浓郁的军工文化氛围,让校风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而以献身精神为核心的八字校风更是已经成为南理工教育工作者的为师之道,他们“以身立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丰富着献身精神,构筑了南理工独特的文化环境与育人环境。

其次,学校特别强调研究生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学校从四个方面推动:一是对研究生的思想认识上提出要求,全体研究生都要树立创新创业的观念,把自力更生、原始创新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探索新概念、新原理、新思路、新方法,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掌握核心技术;二是把提炼科学问题、提高系统集成能力作为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鼓励研究生参与到学校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中,依托重点工程打造集成创新平台,并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条件,针对提炼出的科学问题加大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力度,提高自主创新的起点,增强开放条件下的再创新能力;三是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工程,强化知识产权工作,鼓励与要求研究生在从事前沿与创新性科研中,积极申报专利;四是设立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与研究生创新基金,支持研究生开展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学术交流;支持研究生自发组织各种形式的自主科研创新团队,参加科技活动;支持研究生依托国防科技工业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和教育部研究生创新中心开展自主创新研究。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研究生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提高。

(二)“三严一励”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系的构建

研究生教育是与科学研究密切相关的高层次人才教育,学校在长期的研究生培养实践中,不断探索新形势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为核心,以鼓励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为导向,以提升研究生培养各主要环节的培优、促优功能为重点,大力加强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建设,形成了弘扬优良传统、建立促优体系、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特色。

1.严谨治学,塑造研究生科学态度

在严谨的治学、治教作风中塑造研究生的科学精神,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国防科研是一项高度精密、高度严格,也是具有高危险性的工作。学校自“哈军工”建校时期起,在开展国防科研和教育工作中,就形成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谨慎操作、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1960年,学校从“哈军工”分建出来后,仍以具有治学严、管理严、纪律严的治学传统,在全国高校中闻名。几十年的办学实践,严谨治学的传统已成为南理工办学的一大特色,这一传统特色在南理工师生代代相传下,自觉贯彻执行、内化升华。1978年,学校正式开始招收研究生,严谨治学的作风又在研究生教育中发扬光大,并作为教育理念确保了我校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促进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良好发展。在研究生教育中,学校

秉承“哈军工”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的教育理念,发挥学校“治学严谨,组织严密,要求严格”的优良作风和传统,通过导师的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的工作作风与表率作用,努力培育研究生的优秀治学品质。

2.严肃学风,培养研究生学术道德

树立研究生良好的学术道德,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在研究生培养中十分重视学术纪律和学术道德的建设。为了促进教风、学风建设,学校制定了《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条例》和《南京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条例》等文件,对导师的学术行为进行指导和规范。学校成立了南京理工大学学术道德与纪律监督委员会,制定了《南京理工大学学术道德规范与纪律守则》,针对研究生和导师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学术道德规范与纪律守则;同时制定了《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和导师违反学术道德与纪律处分条例》,条例规定了13种违反学术道德或纪律的行为,明确了对违反学术道德和纪律的研究生给予处分的详细规定,条例还对处分和申诉程序作了详细规定。

学校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所指导的研究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和学术培养负有全面责任。防止学术行为不端最根本的还是靠师生共同的自觉自律。对于新聘任的博士生导师,学校自2003年起,每两年进行岗前培训,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传授研究生培养的经验体会、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学校还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让研究生懂得,学术诚信不但是道德更是智慧,是自信的表现。通过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严明纪律,严守规范,不仅维护了我校纯正的学术风气与研究生教育培养环境,并且促进了研究生纯正的科学精神、严肃的科学态度、民主的学术气氛和健康的学术人格的形成,有力地促进了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3.严格管理,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建立严密完整的管理监控制度,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学校努力推进制度创新,制定了严格的管理程序和标准,建立全程质量监控体系,并注重制度的培优、促优功能,形成了良好的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改进的内部运行机制,从每一个环节上确保和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首先,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中,学校注意管好两头,即生源环节和学位授予环节。在生源环节,学校十分重视优化选拔方式,遴选优秀人才来校深造。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努力扩大“985工程”、“211工程”院校或来自重点学科的考生报考我校的比例;提高硕博连读生和提前攻博生的比例;压缩在职博士研究生比例。在学位授予环节,发挥学位授予标准对研究生培养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主要包括学位论文的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发表学术论文的档次标准两部分。学位论文的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通过评阅书体现,一般包括:论文选

题、论文综述、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科研能力和创新性、写作能力等方面;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标准一般通过学术期刊的水平来衡量。

其次,学校极其重视学位论文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因而在相关制度上进行规范和约束。从学位论文选题开始,学校就鼓励博士研究生积极选择有创新性的课题。从2006年开始,对博士学位论文实行预答辩制度,预答辩委员有三人,并且必须有相关的基础理论方面的专家。对于通过预答辩的学位论文,也必须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至少一个月的修改,并经导师审核后,方能提出评审的申请。在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的把关方面,学校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高校中较早地改革博士学位论文的送审方式,每位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采用匿名的方式送3位校外专家评审,校内专家一律不参加评审工作,绝大部分论文送到国内著名且有国家级重点学科的院校。

最后,学校建立了规范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制度,每三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一次修订。在修订过程中以学科为单位,根据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对培养目标和评价指标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本学科研究生必备的理论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等,并以此为修订依据。从1983年至今,学校已经进行了9次修订工作。目前已经形成了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硕士三类培养方案。

4.创新方法,鼓励研究生争先创优

学校将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作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注重研究生培养各主要环节的建设,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激励机制,鼓励和促使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首先,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确保课程教学质量。在硕士研究生重点课程建设方面,从受益面较大、在研究生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中选择60门左右的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到“十一五”末期,建成能够代表我校最高教学水平、在国内高校中处于先进地位的精品课程体系。

其次,学校从引导和激励两个方面同时加大工作力度,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养成研究生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的习惯。学校依托工信部和教育部研究生创新基地和国家大学科技园,设立了研究生创新基金,用于支持研究生开展创新项目研究、实验探索和科技竞赛活动。

最后,从“十五”开始,学校实行优秀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设立了“优秀博士培养基金”,选拔60名左右的在校博士研究生作为培养对象进行重点跟踪、培养和扶持。2008年底,在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修订颁发了新的《南京理工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条例》,将优秀博士的培养分为培养对象、重点培养对象两个层次。重点培养对象到3年级时,一般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在5篇以上。

从南京理工大学探索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可以看到,南京理工大学首先做好的是自身的特色定位——国防特色即“忠诚奉献、自主创新”;其次是研究生教育一直以来都紧紧抓住教育的精髓——培养擅长进行科研创新的优秀人才,不断探索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的路径,构建“三严一励”的教育质量体系;最后,也是学校一直以来所坚持的,贯穿整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其中的变革,即紧跟时代潮流积极进行变革,以使其培养的研究生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不断进行探索,逐渐进行完善。(摘自:《人力资源管理》 刘静波 文)

编 辑:孙丽曼 孙德强 发布日期:2011年5月5日 周 力


相关内容

  • 武汉理工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 武汉理工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2001年-2020年) 为了适应新世纪国内外政治.经济.以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适应社会不断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特制定武汉理工大学创建"两个一流"高水平大学发展战略规划. 一.学校面临的发展形势 (一)学校跨越式和可 ...

  • 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
  • 一.序言 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党的十七大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并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我 ...

  • 高等学校"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 附件: 高等学校"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目 录 一.形势与需求 ........................................................................1 二.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 ... ...

  • 1_西南科技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docx
  • 附件1 西南科技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一.学校整体学科现状 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硕士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国家批准独立设臵硕士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个,其中工程硕士13个领域.学校现有4个省级优势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省级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建 ...

  • 邮电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
  • 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优先"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南京邮电大学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为实现超常规.跨越式科学发展,引领和支撑"创新型&q ...

  • 全国重点高校专业评点
  • 重点高校专业评点 专业评点 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理工院校 学校名片 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 邮编:151001 网址:www.hit.edu.cn 招生网站:www.zsb.hit.edu.cn 学在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黑龙江省高校中可谓是当之无愧 ...

  • 关于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思考
  • 关于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思考 --以萍乡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一.办学定位在地方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性 (一) 地方高校的发展依赖于地方政府的支持 地方专科学校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办学层 次得到了提升,对人才培养规格和服务社会能力要 求也提高了,但地方高等学校的区位布局和服务分 区并未改变,地方政府政策 ...

  • 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 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为进一步提高我省高等教育水平和竞争力,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

  • 体育部十三五专业发展规划
  •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体育部"十三五"专业发展规划 一.系部专业发展整体规划 专业建设是体育部最重要的基本建设,专业建设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格局和办学水平,是系部生存的支柱和关键.根据<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目标要求,在总结体育部&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