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bakabird的回答(58票)】:

音乐剧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1949年以前,中国整体是对外开放的,所以欧美的歌舞演出也有来到中国的时候,不过基本局限在上海地区演出,也没有什么大型的音乐剧制作来过,因为当时美国自己也没有几部当代风格的音乐剧,更遑论巡演了。

1949年后,我朝面向西方阵营闭关锁国,因此基本上中断了和美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且出于意识形态的目的,将美国的娱乐文化贬低为“资产阶级腐朽糜烂的生活方式”,大加批判。据上海大剧院前艺术总监钱世锦先生说,六十年代他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时,老师们说起美国的百老汇和音乐剧(当时还没有这个译法,一般称为“歌舞剧”),就说是“大腿舞”或者“艳舞”,“低级庸俗”。以至于相当长时期内,大家都将之视为反面典型。

1980年代,中美关系密切时,美国曾向中国提供过两部音乐剧的制作许可:Fantasticks和Music Man。由我朝中央歌剧院组织人手,配合外国编创团队,译配成中文版后,于1987年开始在国内“巡演”过一段——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就是几个城市每个地方演个三到五场,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并不以市场为目的和导向。但是当年参与这部戏中文版创作的一些人员,就此接触到了音乐剧这种表演形式,觉得是十分有潜力的,因此他们就自己开始在这方面找资料做研究,试图寻找这种表演形式与中国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可能性。其中有几位,后来就成立了“中国音乐剧研究会”这个很尴尬的机构,最近刚刚改名为“中国音乐剧协会”。后面有机会再讲。

--后来因为众所周知的不能说的原因,中美关系进入冰期,这种体现“资产阶级自由化文化意识”的东西,自然也就被束之高阁了。

1999年,日本四季(熟悉音乐剧的应该不陌生)的浅利庆太来到我朝,和当时中戏的一班师生(据说孙红雷在里边)合作,制作了《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的中文版。因为我朝在这个领域各方面都缺乏资源和资金,所以据说浅利庆太自己掏了约1500万人民币,在北京连演三个月,亏得他差点连“中国”俩字儿都不能直视,也就打消了他计划从日本引进制作英美音乐剧的念头,转而从国内找中国演员到四季去培训和演出。浅利后来还曾几次来我朝,希望能和国内机构合作制作,但是时过境迁,中日关系后来一直僵持,他的日本人的身份也就没能给他加分。

与此同时,在长江口,一个新的机会冒出来了。

补充于2015年1月30日下午:

要说长江口的故事,还得从前面提到的钱世锦先生说起。钱世锦先生曾在上海芭蕾舞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市演出公司等机构担任领导职务。而上海一直是中国内地与海外文化交流的重点窗口,因此他也经常有机会到国外去考察参观。据他自述,1980年代末,一次去美国访问,接待方问他是不是对音乐剧感兴趣,他当时依然是从学校里带来的概念,觉得音乐剧是很低俗的东西,准备拒绝,但是对方告诉他剧目名称是“悲惨世界”,他就感到好奇了。因为一直以来,在我朝,维克多·雨果的这部著名作品,是被当作“揭露资本主义革命的虚伪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剥削以及暴力镇压”的“革命作品”来对待的,尤其是那部1958年法国和东德合拍的黑白版电影,经过上海译制片厂的精心配音后,在当年为数不多的“引进大片”里,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钱世锦先生就动了心,决定去看看美国人(当时他也不知道这部戏实际上是法国人创作英国人制作的)是如何用“低俗”的手法来表现“革命题材”的,便答应去看一看。这一看,就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逐渐发芽。具体的就不讲述了,你们看过的都明白的。

1958版《悲惨世界》海报1958版《悲惨世界》海报

回到上海后,钱世锦先生就开始一直努力寻找机会,想要把《悲惨世界》这部音乐剧引进中国。但是那时候,上海北京都没有像样的剧院,因此技术上肯定不行。此外,音乐剧是商业演出的特性,也决定了当时的中国并不可能以市场运作的方式来消化掉演出的费用,而只有以政府拨款和文化交流的形式来做,但是这种框架下,政府不会看上音乐剧这种“低俗”的“腐朽”的形式,而外方也不会愿意把这么好的制作,仅做为“政府交流项目”,不痛不痒地做上两三场。这一拖,就是近十年的时间,直到上海大剧院开始建造。

上海大剧院在筹建时,钱世锦先生即被调往筹建组参与创建过程,他立刻就想到了《悲惨世界》,于是便托人打听到了该剧制作方英国的Camermon Mackintosh Ltd.(后简称CML),并致信他们,希望能邀请他们来演出。应该说这时候他心里对音乐剧的演出是怎样制作的,还是没有任何具体概念,以为还是和引进歌剧、芭蕾舞、交响乐等是一回事。而CML的人实际上在1990年代初也来过中国,京广沪港跑了一圈,觉得当时内地各方面都不成熟,所以也没继续下去。钱世锦先生的信一收到,他们也立刻托人进行了一番调研,发现存在合作的可能性,于是开始派人和上海这边接触。于是通过一系列交流沟通,最终在2001年9月11日上午,双方在伦敦的CML公司达成协议,决定以《悲惨世界》(英文版)为第一部引进中国的剧目,于2002年6月在上海大剧院推出。所以说欧美大型音乐剧的原语种制作,在中国大陆内地首次登台演出,始于2002年6月底的上海大剧院为期三周的《悲惨世界》英文版演出。

百老汇《悲惨世界》首演上海大剧院

--这是当年“东方网”上发布的关于演出的消息。

但是实际上,英美现代音乐剧的曲目以舞台形式与内地观众见面的时间,还要往前推一年半左右。2001年9月底,一台名为“非凡之作”的音乐会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国观众见面了。这个音乐会的作品,全部来自英国的著名音乐剧作曲家安德鲁·洛伊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而主要演出者,有英国的音乐剧第一夫人伊莲·佩吉(Elaine Paige),曾经出演《租》(Rent)和《耶稣基督万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而走红的托尼·文森特Tony Vincent;还有在中国内地也一度红透半边天的费翔,以及香港歌手林忆莲。其实演唱会中很多歌曲,早就以流行单曲的形式,在中国被广为传播,比如让人听到麻木的Memory,还有那首每逢世界杯必然会听到的Don't Cry for Mr, Argentina(这首八十年代初被介绍进来时,是被称为“阿根廷民歌”的)。

--这个音乐会有专门的DVD发售,尤其是后附的纪录片,非常值得一看。

当然,中国观众接触到英美现代音乐剧内容的时间,其实还可以推到更早,因为电影版《音乐之声》(Sound of Music)、《窈窕淑女》(My Fair Lady)和《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八十年代就在中国的影院里和电视上播放无数次了。但是当时我们都只知道这是电影,而不知道背后的舞台上的故事。

所以我个人认为,2002年6月的上海大剧院的《悲惨世界》(以下简称LM)依然是可以作为中国观众首次现场观看音乐剧原文语种的纪录,而成为中国音乐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的。而这一点,和钱世锦先生(这时他已经是上海大剧院艺术总监了,所以之后我就简称他为“钱总”)对音乐剧的关注,尤其是对《悲惨世界》在我朝引进和发展的执着,是密不可分的。

按照我们上海话,音乐剧到了这里,算是“起蓬头”了,接下来又会怎么走呢?因为周末有个research report要赶出来,所以只能告假两天,我下周继续再述。

补充于2015年2月5日凌晨1点左右:

2002年的LM在上海大剧院的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可惜我当时还不熟悉音乐剧这个领域,所以没有去看现场(这个遗憾直到2006年才被我“双倍”弥补——如何是“双倍”回头讲述)。据说一开始的时候很多人很不屑一顾:英国人用“歌舞剧”来表演雨果的世界名著?国际玩笑啊!也难怪,当时能走出国门去看音乐剧的凤毛麟角,连正规音乐学院和戏剧学院里也没几个。但是首演后观众体验相当震撼。据钱总说,当时有不少老年观众散场时感叹:人家怎么能把一个革命故事做的那么漂亮精彩?!总之到最后,该剧一票难求,500元的票价在黄牛手里炒到800元!

当时成立不久的上海大剧院通过这次演出,感到音乐剧是一个“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双丰收”的好事情,于是就基本定下“一年引进一部”的基本战略。因此,继LM后,2003年迎来了另一部举世闻名的音乐剧Cats;2004年底则是与LM地位可说比肩的《剧院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以下简称POTO);2006年(POTO从04年底演至05年3月,共计100场,所以05年不排剧目了)夏季又上演了迪士尼的《狮子王》(the Lion King,以下简称TLK),共计101场;07年是《妈妈咪呀!》(Mamma Mia!,以下简称MMM);08年是《发胶星梦》(Hairspray);09年是迪士尼的又一部作品《歌舞青春》(High School Musical,以下简称HSM)。10年开始,因为有SB会,所以没有引进任何音乐剧作品。

如果熟悉音乐剧的朋友,可能看出来上海大剧院的这条“引进轨迹”的一个走向了:从世界级名剧逐渐转向二三流剧目,然后在2010年戛然而止。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期间,上海大剧院经历了一次“转制”。从成立至2005年,上海大剧院一直是隶属于上海文广集团,虽然也是官办企业,但是是以经营为特色的。2005年开始,上面把他们从文广集团里剥离出来,结合上海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等四家演出单位和上海音乐厅,组成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归市委XC部直属,变成了彻底的事业单位,这样就使得他们的项目取向发生了变化,对于音乐剧这种商业性演出来说,整个运营机制就不太适合了,管理层也就逐渐不再把音乐剧的引进和演出作为重要工作来对待。而一部音乐剧的引进项目,不会是在当年才启动的。LM因为有之前的种种渊源,加上是内地第一次引进这样的演出,所以从开始谈,到最后上演,经历了四五年时间。之后的几部大型制作(直到MMM为止),每部也是在前期要投入一到两年年时间,才能确定所有合同事项,签订意向书。所以当大剧院转制时,TLK和MMM都已经签订了意向书,即使从XC部派来的领导不想做,也不那么方便否决。而之后的Hairspray和HSM,演期都只有一个月不到,规模和之前的都不能相提并论了。而到了2010年,因为有SB会,所以当时的领导就欣然以此为由,结束了“一年引进一部”的做法。

到现在为止,一直在说上海这边的情况,但是我朝如此天地广阔,引进剧目不可能只在上海一地开花。所以先写到这里,等我得空了,再来说其他地方的情况。

【长风的回答(1票)】:

反响好的几乎都是在引进和购买版权,国产的和百老汇日本四季剧团的不能比……实话实说,就当前的各种状况我不认为国内会有原创性的好音乐剧。

原文地址:知乎

【bakabird的回答(58票)】:

音乐剧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1949年以前,中国整体是对外开放的,所以欧美的歌舞演出也有来到中国的时候,不过基本局限在上海地区演出,也没有什么大型的音乐剧制作来过,因为当时美国自己也没有几部当代风格的音乐剧,更遑论巡演了。

1949年后,我朝面向西方阵营闭关锁国,因此基本上中断了和美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且出于意识形态的目的,将美国的娱乐文化贬低为“资产阶级腐朽糜烂的生活方式”,大加批判。据上海大剧院前艺术总监钱世锦先生说,六十年代他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时,老师们说起美国的百老汇和音乐剧(当时还没有这个译法,一般称为“歌舞剧”),就说是“大腿舞”或者“艳舞”,“低级庸俗”。以至于相当长时期内,大家都将之视为反面典型。

1980年代,中美关系密切时,美国曾向中国提供过两部音乐剧的制作许可:Fantasticks和Music Man。由我朝中央歌剧院组织人手,配合外国编创团队,译配成中文版后,于1987年开始在国内“巡演”过一段——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就是几个城市每个地方演个三到五场,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并不以市场为目的和导向。但是当年参与这部戏中文版创作的一些人员,就此接触到了音乐剧这种表演形式,觉得是十分有潜力的,因此他们就自己开始在这方面找资料做研究,试图寻找这种表演形式与中国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可能性。其中有几位,后来就成立了“中国音乐剧研究会”这个很尴尬的机构,最近刚刚改名为“中国音乐剧协会”。后面有机会再讲。

--后来因为众所周知的不能说的原因,中美关系进入冰期,这种体现“资产阶级自由化文化意识”的东西,自然也就被束之高阁了。

1999年,日本四季(熟悉音乐剧的应该不陌生)的浅利庆太来到我朝,和当时中戏的一班师生(据说孙红雷在里边)合作,制作了《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的中文版。因为我朝在这个领域各方面都缺乏资源和资金,所以据说浅利庆太自己掏了约1500万人民币,在北京连演三个月,亏得他差点连“中国”俩字儿都不能直视,也就打消了他计划从日本引进制作英美音乐剧的念头,转而从国内找中国演员到四季去培训和演出。浅利后来还曾几次来我朝,希望能和国内机构合作制作,但是时过境迁,中日关系后来一直僵持,他的日本人的身份也就没能给他加分。

与此同时,在长江口,一个新的机会冒出来了。

补充于2015年1月30日下午:

要说长江口的故事,还得从前面提到的钱世锦先生说起。钱世锦先生曾在上海芭蕾舞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市演出公司等机构担任领导职务。而上海一直是中国内地与海外文化交流的重点窗口,因此他也经常有机会到国外去考察参观。据他自述,1980年代末,一次去美国访问,接待方问他是不是对音乐剧感兴趣,他当时依然是从学校里带来的概念,觉得音乐剧是很低俗的东西,准备拒绝,但是对方告诉他剧目名称是“悲惨世界”,他就感到好奇了。因为一直以来,在我朝,维克多·雨果的这部著名作品,是被当作“揭露资本主义革命的虚伪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剥削以及暴力镇压”的“革命作品”来对待的,尤其是那部1958年法国和东德合拍的黑白版电影,经过上海译制片厂的精心配音后,在当年为数不多的“引进大片”里,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钱世锦先生就动了心,决定去看看美国人(当时他也不知道这部戏实际上是法国人创作英国人制作的)是如何用“低俗”的手法来表现“革命题材”的,便答应去看一看。这一看,就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逐渐发芽。具体的就不讲述了,你们看过的都明白的。

1958版《悲惨世界》海报1958版《悲惨世界》海报

回到上海后,钱世锦先生就开始一直努力寻找机会,想要把《悲惨世界》这部音乐剧引进中国。但是那时候,上海北京都没有像样的剧院,因此技术上肯定不行。此外,音乐剧是商业演出的特性,也决定了当时的中国并不可能以市场运作的方式来消化掉演出的费用,而只有以政府拨款和文化交流的形式来做,但是这种框架下,政府不会看上音乐剧这种“低俗”的“腐朽”的形式,而外方也不会愿意把这么好的制作,仅做为“政府交流项目”,不痛不痒地做上两三场。这一拖,就是近十年的时间,直到上海大剧院开始建造。

上海大剧院在筹建时,钱世锦先生即被调往筹建组参与创建过程,他立刻就想到了《悲惨世界》,于是便托人打听到了该剧制作方英国的Camermon Mackintosh Ltd.(后简称CML),并致信他们,希望能邀请他们来演出。应该说这时候他心里对音乐剧的演出是怎样制作的,还是没有任何具体概念,以为还是和引进歌剧、芭蕾舞、交响乐等是一回事。而CML的人实际上在1990年代初也来过中国,京广沪港跑了一圈,觉得当时内地各方面都不成熟,所以也没继续下去。钱世锦先生的信一收到,他们也立刻托人进行了一番调研,发现存在合作的可能性,于是开始派人和上海这边接触。于是通过一系列交流沟通,最终在2001年9月11日上午,双方在伦敦的CML公司达成协议,决定以《悲惨世界》(英文版)为第一部引进中国的剧目,于2002年6月在上海大剧院推出。所以说欧美大型音乐剧的原语种制作,在中国大陆内地首次登台演出,始于2002年6月底的上海大剧院为期三周的《悲惨世界》英文版演出。

百老汇《悲惨世界》首演上海大剧院

--这是当年“东方网”上发布的关于演出的消息。

但是实际上,英美现代音乐剧的曲目以舞台形式与内地观众见面的时间,还要往前推一年半左右。2001年9月底,一台名为“非凡之作”的音乐会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国观众见面了。这个音乐会的作品,全部来自英国的著名音乐剧作曲家安德鲁·洛伊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而主要演出者,有英国的音乐剧第一夫人伊莲·佩吉(Elaine Paige),曾经出演《租》(Rent)和《耶稣基督万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而走红的托尼·文森特Tony Vincent;还有在中国内地也一度红透半边天的费翔,以及香港歌手林忆莲。其实演唱会中很多歌曲,早就以流行单曲的形式,在中国被广为传播,比如让人听到麻木的Memory,还有那首每逢世界杯必然会听到的Don't Cry for Mr, Argentina(这首八十年代初被介绍进来时,是被称为“阿根廷民歌”的)。

--这个音乐会有专门的DVD发售,尤其是后附的纪录片,非常值得一看。

当然,中国观众接触到英美现代音乐剧内容的时间,其实还可以推到更早,因为电影版《音乐之声》(Sound of Music)、《窈窕淑女》(My Fair Lady)和《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八十年代就在中国的影院里和电视上播放无数次了。但是当时我们都只知道这是电影,而不知道背后的舞台上的故事。

所以我个人认为,2002年6月的上海大剧院的《悲惨世界》(以下简称LM)依然是可以作为中国观众首次现场观看音乐剧原文语种的纪录,而成为中国音乐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的。而这一点,和钱世锦先生(这时他已经是上海大剧院艺术总监了,所以之后我就简称他为“钱总”)对音乐剧的关注,尤其是对《悲惨世界》在我朝引进和发展的执着,是密不可分的。

按照我们上海话,音乐剧到了这里,算是“起蓬头”了,接下来又会怎么走呢?因为周末有个research report要赶出来,所以只能告假两天,我下周继续再述。

补充于2015年2月5日凌晨1点左右:

2002年的LM在上海大剧院的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可惜我当时还不熟悉音乐剧这个领域,所以没有去看现场(这个遗憾直到2006年才被我“双倍”弥补——如何是“双倍”回头讲述)。据说一开始的时候很多人很不屑一顾:英国人用“歌舞剧”来表演雨果的世界名著?国际玩笑啊!也难怪,当时能走出国门去看音乐剧的凤毛麟角,连正规音乐学院和戏剧学院里也没几个。但是首演后观众体验相当震撼。据钱总说,当时有不少老年观众散场时感叹:人家怎么能把一个革命故事做的那么漂亮精彩?!总之到最后,该剧一票难求,500元的票价在黄牛手里炒到800元!

当时成立不久的上海大剧院通过这次演出,感到音乐剧是一个“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双丰收”的好事情,于是就基本定下“一年引进一部”的基本战略。因此,继LM后,2003年迎来了另一部举世闻名的音乐剧Cats;2004年底则是与LM地位可说比肩的《剧院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以下简称POTO);2006年(POTO从04年底演至05年3月,共计100场,所以05年不排剧目了)夏季又上演了迪士尼的《狮子王》(the Lion King,以下简称TLK),共计101场;07年是《妈妈咪呀!》(Mamma Mia!,以下简称MMM);08年是《发胶星梦》(Hairspray);09年是迪士尼的又一部作品《歌舞青春》(High School Musical,以下简称HSM)。10年开始,因为有SB会,所以没有引进任何音乐剧作品。

如果熟悉音乐剧的朋友,可能看出来上海大剧院的这条“引进轨迹”的一个走向了:从世界级名剧逐渐转向二三流剧目,然后在2010年戛然而止。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期间,上海大剧院经历了一次“转制”。从成立至2005年,上海大剧院一直是隶属于上海文广集团,虽然也是官办企业,但是是以经营为特色的。2005年开始,上面把他们从文广集团里剥离出来,结合上海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等四家演出单位和上海音乐厅,组成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归市委XC部直属,变成了彻底的事业单位,这样就使得他们的项目取向发生了变化,对于音乐剧这种商业性演出来说,整个运营机制就不太适合了,管理层也就逐渐不再把音乐剧的引进和演出作为重要工作来对待。而一部音乐剧的引进项目,不会是在当年才启动的。LM因为有之前的种种渊源,加上是内地第一次引进这样的演出,所以从开始谈,到最后上演,经历了四五年时间。之后的几部大型制作(直到MMM为止),每部也是在前期要投入一到两年年时间,才能确定所有合同事项,签订意向书。所以当大剧院转制时,TLK和MMM都已经签订了意向书,即使从XC部派来的领导不想做,也不那么方便否决。而之后的Hairspray和HSM,演期都只有一个月不到,规模和之前的都不能相提并论了。而到了2010年,因为有SB会,所以当时的领导就欣然以此为由,结束了“一年引进一部”的做法。

到现在为止,一直在说上海这边的情况,但是我朝如此天地广阔,引进剧目不可能只在上海一地开花。所以先写到这里,等我得空了,再来说其他地方的情况。

【长风的回答(1票)】:

反响好的几乎都是在引进和购买版权,国产的和百老汇日本四季剧团的不能比……实话实说,就当前的各种状况我不认为国内会有原创性的好音乐剧。

原文地址:知乎


相关内容

  • 2015年数字内容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2015-2020年中国数字内容市场现状调研分 析及发展前景报告 报告编号:1568702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 ...

  • 2016年网络直播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 2016-2022年中国网络直播市场现状调研分 析及发展前景报告 报告编号:1883782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 ...

  • 2016-2022年中国新媒体市场调查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中国行业研究报告咨询系列 ●基本信息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2016-2022年中国新媒体市场调查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是博研咨询依托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国家经济信息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

  • 2015年传媒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
  • 全球及中国传媒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发展趋 势预测报告(2015版) 报告编号:158617A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 ...

  • 2016年女装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中国女装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 告(2016年版) 报告编号:1667523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 ...

  • 教育培训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中国教育培训行业发展回顾与市场前景预 测报告(2015-2020年) 报告编号:1557388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 ...

  • 当前国内一般图书消费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当前国内一般图书消费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一般图书消费市场现状 1.近十年来国内一般图书消费市场发展历程 纵观近十年来我国的图书消费市场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图书市场平稳发展,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化 1994年是中国图书出版业深化图书发行体制最重要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图书业发展的 ...

  • 诚品书店的"场所精神"
  • 诚品书店的"场所精神" "我为这种精神定义了三个元素,人.空间.活动,它们共同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 <环球>杂志记者/任沁沁 (发自台北) 阳光从天花板洒下,空气中流动着爵士.古典与新世纪的音乐,人们忽高忽低地走着,与空间交织互动. 诚品书店,众 ...

  • 2016-2022年中国期货行业现状研究分析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 2016-2022年中国期货行业现状研究分析与 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