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古尔邦节的文化阐释

回族的古尔邦节的文化阐释

一、民族简介

回族,有人口8602978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其先民主要是1 3 世纪蒙古人3 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回回”人,以及远在唐宋时期侨居中国东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并吸收了汉、蒙古、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

汉语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

二、重大节日

“古尔邦”,阿拉伯语音译“尔德·古尔邦”,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忠孝节”。大部地区的回族称为“小尔德”,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开斋节过后七十天举行。

回族为什么要宰牲过古尔邦节呢?人类的古代先知之——易卜拉欣夜间受到安拉的启示命他宰杀爱子伊斯玛仪献祭,考验他的信仰。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闪闪发光,非常锋利。并问他的儿子:“儿子啊,爸爸真的不忍心下手啊!你走吧。”但是,他的儿子仪斯玛仪说:“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爸爸,我们是真主的仆人,来到这个世界只为拜万能至大的主。”当伊斯玛仪侧卧后,易卜拉欣把刀架在儿子的喉头上。这时他伤心痛哭,泪如溪流。这时,安拉派天仙吉卜热依勒背来一只黑头羚羊作为祭献,代替了伊斯玛仪。这时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头一宰,羊便倒了。这就是“古尔邦”的来历。其中那种对主的忠诚,以及孝敬父母的毅然决然,是后世人要学习的。是全人类学习的楷模 。

古尔邦节,还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宰牲典礼,这就是节日里,除了炸油香、馓子、会礼外,还要宰牛、羊、骆驼。一般经济条件较好的,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宰牲时还有许多讲究,不允许宰不满两岁的小羊羔和不满三岁的小牛犊、骆驼,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选体壮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 宰牲典礼举行后,家家户户又开始热闹起来,老人们一边煮肉,一边给孩子吩咐:吃完肉,骨头不能扔给狗嚼,要用黄土覆盖。这在古尔邦节是一种讲究。肉煮熟后,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烩成菜。而后访亲问友,馈赠油香、

菜,相互登门贺节。有的还要请阿訇到家念经,吃油香,同时,还要去游坟,缅怀先人。这种庆贺节日的形式多种多样,各地互有异同。有些地方除了参加聚礼和访亲问友外,还组织各种文娱体育活动。新疆地区的回民在古尔邦节,无论男女,喜欢组织各种游艺活动,欢天喜地,格外热闹。

三、回族文化

①习俗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见面都要问安。客人来访,要先倒茶,还要端上瓜果点心或自制面点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员都来与客人见面、问好。 若遇上老年客人,还要烧热炕请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宝茶”。送客时,全家人都要一一与客人道别、祝福。有时远客、贵客还要送出村庄或城镇才分手。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②服饰文化

回族服装大体与汉族相近,但在头饰上仍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回族男子一般戴白色无沿小帽,表示清洁不染;妇女头戴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一般把头发、耳朵、脖子都掩盖起来。盖头有少女、媳妇和老年妇人之分,少女戴绿色的,媳妇戴黑色的,老年妇人戴白色的。老年妇人的盖头较长,少女、媳妇的较短,只披到肩上。盖头上有的还绣有花边和图案。妇女服装为右衽大襟短上衣,着长裤。年轻人喜欢在前襟、胸前绣花,在衣服上镶色、滚边。男的头戴回回帽,有白的和黑的两种。上着对襟短上衣,穿白长裤、白袜子,喜欢在白衬衣外套坎肩。回族男子很注意胡须的修饰。男子一般在二十几岁开始留胡须,因教派不同,形式不同,有的只留下巴相,也叫山羊胡,有的留全脸胡。

妇女护头面的头巾,源于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的影响。遮住两耳、脖子和头发,只将面孔露出。青年妇女一般戴绿色的,盖头较短,只披到肩上;老年妇女一般戴白色的,盖头较长,直披到腰际。

③婚礼文化

回族青年男女举行婚礼的前两三天,男方要带上蒸馍、羊肉给女方家送去,叫

娘,新娘表示同意,阿訇则宣布:

④丧葬文化

回族实行土葬。人去世后,一般晚上亡故的凌晨出葬,停亡人不得超过三天。出葬前,要洗净全身,叫

⑤语言文化

早在唐、宋时期,从波斯、阿拉伯等国来华贸易的穆斯林商人,他们生活在广州、泉州、扬州、杭州、长安等城市,把自己原来的波斯、阿拉伯语等语言自然而然地带到了中国。宋代岳珂在《桯史》中写穆斯林“称谓聱牙”,刻的“异书”“如篆籀”,就是指讲的阿拉伯语,刻的阿拉伯文。《天下郡国利病书》载:“自唐设结好使于广州,自是商人立户,迄宋不绝。诡服殊音,多流寓海滨湾泊之地,筑石联城,以长子孙。”从此可以看出,当时来华贸易的穆斯林商人确系操着“殊音”。

元代,由于成吉思汗西征,大批的波斯、阿拉伯、中亚人被迁徙到中国来,且分布在全国城乡各地。其政治地位也比较高,据《元史百官志》记载,当时朝廷专门设立了“回回国子学”、“回回国子监”这样一种学习研究回回语言文字的机构,教授“亦思替非文字”(即波斯文)。徐霆的《黑鞑事略》把当时元朝通行波斯文称作“回回字”。

据《泉州伊斯兰教石刻》元代遗留下的石碑载,上面刻有阿拉伯文字,说明当时阿拉伯文流行也很广。元代陶宗议在《南村辍耕录·嘲回回》一节中,也记载了回回语言“阿刺,其语也”。通过上述文献记载可以清楚地看出,由于元代的开放政策,回回人不但讲阿拉伯语、波斯语,朝廷还为回族使用阿拉伯和波斯语言文字提供了有利条件。直到元末明初,虽然有一些政治、经济、文化的上层回族人士,为了仕进,学习汉语,但在整个回族内部,主要还是使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这一时期,在回族当中还出现了阿汉对照的各种公文、

门牌等。明代在“四夷馆”和“会同馆”内专设“回回馆”。明朝后期至清王朝,对外实行封闭政策,对内特别是对回族实行了强制性的汉化政策,不准回族内部相互通婚,不准启用回回姓氏,回族语言自然也受到限制。如安徽巡抚鲁国华向皇帝告御状,说内地回民“异言异服”,请求取缔。清王朝还采取措施,强迫回族迁徙,与汉族杂居、通婚。这样使回族语言逐渐衰落,而因逼迫和交际需要学习汉语的越来越多,最后以汉语为回族的共同语。现在只有海南岛三亚市羊栏区回辉乡和回新乡的四千三百多回民,除了会讲汉语海南话和广州话以外,在本民族内部仍保留着一种跟国内任何民族都不一样的语言,暂定名为“回辉语”。这种语言的语音系统、词汇、语法跟汉藏语系语言有相同之处,但又有自己的特点,至今已保持了数百年。除此以外,现在全国各地的回民都讲汉语。 ⑥信仰文化

我国回族所信仰的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就宗教法学学派而言,又有哈乃裴派、马立克派、沙费尔派和罕伯里派等四大宗教法学派,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属于其中的哈乃裴派。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是信仰安拉为宇宙独一无二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回族宗教学家把这个信条编为16字诀,也叫“清真言”,即:“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

穆斯林教徒必须尊行五项功课,即:念(时常念诵“清真言”)、礼(面向麦加一天作五次礼拜,每礼拜五到清真寺参加聚礼)、斋(一年封一个月的斋)、课(按财产比例交纳天课——宗教税)、朝(有条件的,一生至少去麦加朝觐一次)等“五功”。此外穆斯林每年要举行圣纪、开斋节、古尔邦节等三大节日和进行其他一些宗教活动。

回族的古尔邦节的文化阐释

一、民族简介

回族,有人口8602978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其先民主要是1 3 世纪蒙古人3 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回回”人,以及远在唐宋时期侨居中国东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并吸收了汉、蒙古、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

汉语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

二、重大节日

“古尔邦”,阿拉伯语音译“尔德·古尔邦”,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忠孝节”。大部地区的回族称为“小尔德”,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开斋节过后七十天举行。

回族为什么要宰牲过古尔邦节呢?人类的古代先知之——易卜拉欣夜间受到安拉的启示命他宰杀爱子伊斯玛仪献祭,考验他的信仰。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闪闪发光,非常锋利。并问他的儿子:“儿子啊,爸爸真的不忍心下手啊!你走吧。”但是,他的儿子仪斯玛仪说:“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爸爸,我们是真主的仆人,来到这个世界只为拜万能至大的主。”当伊斯玛仪侧卧后,易卜拉欣把刀架在儿子的喉头上。这时他伤心痛哭,泪如溪流。这时,安拉派天仙吉卜热依勒背来一只黑头羚羊作为祭献,代替了伊斯玛仪。这时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头一宰,羊便倒了。这就是“古尔邦”的来历。其中那种对主的忠诚,以及孝敬父母的毅然决然,是后世人要学习的。是全人类学习的楷模 。

古尔邦节,还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宰牲典礼,这就是节日里,除了炸油香、馓子、会礼外,还要宰牛、羊、骆驼。一般经济条件较好的,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宰牲时还有许多讲究,不允许宰不满两岁的小羊羔和不满三岁的小牛犊、骆驼,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选体壮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 宰牲典礼举行后,家家户户又开始热闹起来,老人们一边煮肉,一边给孩子吩咐:吃完肉,骨头不能扔给狗嚼,要用黄土覆盖。这在古尔邦节是一种讲究。肉煮熟后,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烩成菜。而后访亲问友,馈赠油香、

菜,相互登门贺节。有的还要请阿訇到家念经,吃油香,同时,还要去游坟,缅怀先人。这种庆贺节日的形式多种多样,各地互有异同。有些地方除了参加聚礼和访亲问友外,还组织各种文娱体育活动。新疆地区的回民在古尔邦节,无论男女,喜欢组织各种游艺活动,欢天喜地,格外热闹。

三、回族文化

①习俗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见面都要问安。客人来访,要先倒茶,还要端上瓜果点心或自制面点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员都来与客人见面、问好。 若遇上老年客人,还要烧热炕请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宝茶”。送客时,全家人都要一一与客人道别、祝福。有时远客、贵客还要送出村庄或城镇才分手。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②服饰文化

回族服装大体与汉族相近,但在头饰上仍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回族男子一般戴白色无沿小帽,表示清洁不染;妇女头戴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一般把头发、耳朵、脖子都掩盖起来。盖头有少女、媳妇和老年妇人之分,少女戴绿色的,媳妇戴黑色的,老年妇人戴白色的。老年妇人的盖头较长,少女、媳妇的较短,只披到肩上。盖头上有的还绣有花边和图案。妇女服装为右衽大襟短上衣,着长裤。年轻人喜欢在前襟、胸前绣花,在衣服上镶色、滚边。男的头戴回回帽,有白的和黑的两种。上着对襟短上衣,穿白长裤、白袜子,喜欢在白衬衣外套坎肩。回族男子很注意胡须的修饰。男子一般在二十几岁开始留胡须,因教派不同,形式不同,有的只留下巴相,也叫山羊胡,有的留全脸胡。

妇女护头面的头巾,源于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的影响。遮住两耳、脖子和头发,只将面孔露出。青年妇女一般戴绿色的,盖头较短,只披到肩上;老年妇女一般戴白色的,盖头较长,直披到腰际。

③婚礼文化

回族青年男女举行婚礼的前两三天,男方要带上蒸馍、羊肉给女方家送去,叫

娘,新娘表示同意,阿訇则宣布:

④丧葬文化

回族实行土葬。人去世后,一般晚上亡故的凌晨出葬,停亡人不得超过三天。出葬前,要洗净全身,叫

⑤语言文化

早在唐、宋时期,从波斯、阿拉伯等国来华贸易的穆斯林商人,他们生活在广州、泉州、扬州、杭州、长安等城市,把自己原来的波斯、阿拉伯语等语言自然而然地带到了中国。宋代岳珂在《桯史》中写穆斯林“称谓聱牙”,刻的“异书”“如篆籀”,就是指讲的阿拉伯语,刻的阿拉伯文。《天下郡国利病书》载:“自唐设结好使于广州,自是商人立户,迄宋不绝。诡服殊音,多流寓海滨湾泊之地,筑石联城,以长子孙。”从此可以看出,当时来华贸易的穆斯林商人确系操着“殊音”。

元代,由于成吉思汗西征,大批的波斯、阿拉伯、中亚人被迁徙到中国来,且分布在全国城乡各地。其政治地位也比较高,据《元史百官志》记载,当时朝廷专门设立了“回回国子学”、“回回国子监”这样一种学习研究回回语言文字的机构,教授“亦思替非文字”(即波斯文)。徐霆的《黑鞑事略》把当时元朝通行波斯文称作“回回字”。

据《泉州伊斯兰教石刻》元代遗留下的石碑载,上面刻有阿拉伯文字,说明当时阿拉伯文流行也很广。元代陶宗议在《南村辍耕录·嘲回回》一节中,也记载了回回语言“阿刺,其语也”。通过上述文献记载可以清楚地看出,由于元代的开放政策,回回人不但讲阿拉伯语、波斯语,朝廷还为回族使用阿拉伯和波斯语言文字提供了有利条件。直到元末明初,虽然有一些政治、经济、文化的上层回族人士,为了仕进,学习汉语,但在整个回族内部,主要还是使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这一时期,在回族当中还出现了阿汉对照的各种公文、

门牌等。明代在“四夷馆”和“会同馆”内专设“回回馆”。明朝后期至清王朝,对外实行封闭政策,对内特别是对回族实行了强制性的汉化政策,不准回族内部相互通婚,不准启用回回姓氏,回族语言自然也受到限制。如安徽巡抚鲁国华向皇帝告御状,说内地回民“异言异服”,请求取缔。清王朝还采取措施,强迫回族迁徙,与汉族杂居、通婚。这样使回族语言逐渐衰落,而因逼迫和交际需要学习汉语的越来越多,最后以汉语为回族的共同语。现在只有海南岛三亚市羊栏区回辉乡和回新乡的四千三百多回民,除了会讲汉语海南话和广州话以外,在本民族内部仍保留着一种跟国内任何民族都不一样的语言,暂定名为“回辉语”。这种语言的语音系统、词汇、语法跟汉藏语系语言有相同之处,但又有自己的特点,至今已保持了数百年。除此以外,现在全国各地的回民都讲汉语。 ⑥信仰文化

我国回族所信仰的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就宗教法学学派而言,又有哈乃裴派、马立克派、沙费尔派和罕伯里派等四大宗教法学派,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属于其中的哈乃裴派。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是信仰安拉为宇宙独一无二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回族宗教学家把这个信条编为16字诀,也叫“清真言”,即:“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

穆斯林教徒必须尊行五项功课,即:念(时常念诵“清真言”)、礼(面向麦加一天作五次礼拜,每礼拜五到清真寺参加聚礼)、斋(一年封一个月的斋)、课(按财产比例交纳天课——宗教税)、朝(有条件的,一生至少去麦加朝觐一次)等“五功”。此外穆斯林每年要举行圣纪、开斋节、古尔邦节等三大节日和进行其他一些宗教活动。


相关内容

  • 临河回校召开古尔邦节座谈会2015年9月23日
  • 临河回校召开"喜迎古尔邦节.共话民族团结"座谈会 今年的9月24日是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十个少数民族一年一度的共同节日--古尔邦节.古尔邦节,阿拉伯语音译"尔德·古尔邦"."尔德. 阿祖哈&qu ...

  • 文化节串词
  • 文化节串词 节目1.<吉祥>舞蹈 A.hi .加措听说你们藏族朋友都非常能歌善舞, B. 嗯,是啊.而且在藏族里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 A. 这句话我似曾相识,那就让我们共同领略一下他们的风采! B. 请欣赏藏族舞蹈<吉祥> 2. 维吾尔族民歌& ...

  • 回族风俗习惯
  • 历史上,回族人从出生时开始,就要请阿訇起回回名字,结婚时请阿訇证婚,死亡后请阿訇主持殡葬,各方面均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特别在饮食习惯上,回民忌吃猪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之动物,等等.这原是<古兰经>的规定,千百年来已经逐渐变成了回族的风俗习惯.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实行反动的民族同化政策,对 ...

  • 维.回族简介
  • 民族概况 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回族人口数为9816802.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青海以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分布也较多,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由中国国内及国外的多种民族成分在长时期历史发展中形成 ...

  • 六盘山导游词
  • 宁夏沙坡头旅游区导游词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的沙坡头旅游区是一处景观独特的游览 区. 过去,沙坡头是以治沙成果而闻名.包兰铁路在中卫境内六次穿 越沙漠,其中以沙坡头坡度 最大,风沙最猛烈,为了保证铁路畅通, 避免路轨被沙埋住,从 50 年代起,在铁路两侧营 造防风固沙工程. 这项工程取得了成功,铁路两 ...

  • 回族古尔邦节来源及习俗
  • 古尔邦,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献牲节.忠孝节.尔德节.宁夏南部山区等地的回族称为大尔德,云南等地的回族称为小尔德,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开斋节过后七十天举行.这个节日属于穆斯林朝觐功课的仪式范围.伊斯兰教规定,教历每年12月上旬,穆斯林去麦加朝圣,朝觐的最后一天,开始举行庆祝活动. ...

  • 湖南民俗风情
  • 上刀梯 上刀梯是苗族人民的传统风俗,每当赶年场或重大节日如"四月八"."赶秋节"等,都有勇士表演上刀梯.刀梯器材是一根高10m以上的木杆,杆上凿开36节孔眼,安插上36把钢刀,钢刀长45cm,刀背厚0.5-1cm,刀刃锋利.刀口向上,装成刀梯,安装时加间固紧, ...

  • 2012年全国导游考试[导游基础知识]模拟试题
  • 2012年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模拟试题 一:填空 1: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大体上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大语系. 答案: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 2:汉语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八大 ...

  • 回族的宗教信仰
  • 回族的宗教信仰 2009-4-13 15:37:22 出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回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作用.伊斯兰教是在7世纪初阿拉伯各部氏族制度瓦解的过程中,由穆罕默德创立的一种宗教. 回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