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该怎么办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以及扰攘不绝的各类公共事件,让大学走下了圣坛。大学究竟应该怎么办?让我们倾听九位著名大学校长的回答。   ⊙中科大校长侯建国:教育规划应少些功利   中科大很民主,校长被骂是正常的。这跟这所大学的文化传统有关,它尊重学术,要尊重学术先要讲民主。   中科大实行通识教育,就是说数学,物理全校各个学科都要学,目标是培养科学技术型人才,数学和物理的功底非常重要。三年级后,我们就会提供大学生研究计划,在学校里的国家实验室和其他实验室、科学研究所实习。   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是公平高于效益。义务教育阶段,国家的金钱投入应该保证公平,城市农村应该完全一样。现在对城市孩子过度教育,他们学了很多没用的知识,浪费了很多家长和社会的资源,身心受到极大压力,另一方面,农村孩子教育不足,特别是边远地区。   把钱投在教育上,是不会吃亏的,不要太斤斤计较。我觉得,对教育的投入应该看成对未来的投资。   (陈统奎)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重塑精神。重扬理想   通识教育既要给学生灌输理想主义,又要有现实主义,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参加社会实践,对理想和现实间的差距有切身感受。很多有理想主义情结的学生踏上社会后跌得很惨,这是因为他们知识功底不足、现实主义不够。   教育不是简单地拓宽知识面,而是教会你一种综合而独立的思考能力。   我们国家也有不少的危机。这个危机不是说我们国家什么东西没做好,而是整个国家在转型过程中,东西部差别很大,需要一大批受过教育的人到欠发达地区去。遗憾的是,现在不少年轻人不愿意去。他们对国家、民族缺乏感情。其实,(现在下农村)比我们当时下农村好多了。我们当时下农村是遥遥无期的,现在你去一下是让你回来的,而且国家还给你很好的待遇,很好的工作。   (徐 瑗 陈统奎)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育是最高的善   大学精神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崇尚学术,追求真理。如果大学没有了这种精神,没有了这种灵魂性的东西,就不能称之为大学,就不可能有创新,也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教育结构应该多样化。我主张把中国的高等教育建成两个可以相互沟通的体系:一个是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一个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间有“立交桥”。普通本科生教育,主要是培养通用性的应用型人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岗位型操作型人才。要有多种类型的毕业生,也要有多元化的质量观,并据此分类指导就业的路径。   没有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就没有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按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门槛进学校,再按精英就业模式出校门,这是做不到的。能让卫星上天的是人才,能让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但这两类人才的就业要求显然是不一样的。   教育是最高的善,我们都需要共同努力。   (章剑锋)   ⊙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我们还是走自己的道路   大学要为社会服务,但更重要的是要对社会成员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有所推动。   要考虑就业,但不能片面追求就业率。还要防止一种倾向:把一些比较基础,但对于整个人类文明进步有重要意义的、大学应办的学科砍掉,这是不行的。   对于普通老百姓、穷人以及没有权势的人来说,高考是他们走向社会取得出路最重要、最后的机会,这也是最后一个公平。如果取消高考,有可能连最贫困、最底层孩子们的希望都会破灭。   (章剑锋)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世界一流大学之梦   我们是大陆跟台湾交流最密切的一所高校,与台湾19所高校有合作关系。   我们提出新目标,要培养各行业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我们制订了“三三制”新教改方案,第一个“三”指人才培养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识教育阶段,第二阶段是专业化培养阶段,第三阶段是多元培养阶段。第二个“三”指多元培养阶段分三类,一是继续本专业深造,在大四继续学习本专业更高深的学问;二是跨专业继续深造,到其他院系去选修课程,三是直接就业者,安排就业创业辅导,为学生顺利走上社会做好准备。   我们要补课,补应试教育的不足。比如说,应试教育无视公民教育,我们要通过通识教育来补这个课,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怎么爱惜这个国家,怎么样去爱惜这个民族,要承担什么历史责任。   我们就是培养精英,但精英也要到艰苦的环境去,到基层去。假如你想成为二名政治家,我鼓励你去当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去锻炼。现在大学生就业和计划经济时代不同,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毕业我的是“最后一份工作”,而现在找的是“第一份工作”。   (陈统奎)   ⊙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权力行使要在阳光下   山东大学现在正在讨论“一把椅子的理论”:教师推开校长的门,如果只有一把椅子,校长是否应该赶快把椅子让给老师来坐?   大学之间唯一可以比较的是学科。单科性的大学就像苹果和橘子,多科性的大学就像香蕉,而综合性的大学像葡萄,把苹果香蕉葡萄放在一起,谁是第一,这个命题很荒谬。   研究型大学应该为学生的一生着想,而不是仅仅为学生毕业的那一刻着想。山大本就以文史见长,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诸如孔子、孟子、孙子等都出自山东,这是我们的地缘优势。我们要打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大学,建立世界一流的儒学研究院。在我们的通识教育中,也会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特色,诵经和读典将是必修课。   学者要保持适度的清贫,适度到能够维持自己的尊严就可以了。维护尊严的主要责任在学校,学者过度富有,把学术当饭碗,用学术来谋利,追求奢侈浮华的生活,是灾难。   (田 磊)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倡导精英教育   精英就是具有远大理想,愿意为社会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切,他们不仅有理想,而且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并能以自己为榜样带动自己周围的人去为理想而奋斗。   不同类型的大学,应当有不同的目标。中国现在2000多所大学,99%都应该以市场为导向,让毕业生将来有自己的就业岗位。但是至少要有1%的大学或四五十所高水平的大学,目标要和国外那些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一样,志在培养领袖型人才。   学校是世界上最宽容的地方。当学生时,在校园里表现得散漫一点、个性化一点,说话出格一点,甚至犯一些错,都可以接受,但走上社会就完全不同了。   厦大是厦门这座城市里“一座没有围墙的高校”,普通市民可以在厦大图书馆里看书,可以在校园里散步,可以旁听各类专家教授的讲座……厦大以一种平和、开放的胸襟融入了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   (钟岷源)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不期望世界一流遍地开花   学术自由,政府不应该干预,校长也不能干预。学术范围的工作应该由教授们来决定。   校长其实是拉拉队长,要想尽办法使大家都非常积极和乐观地向前走。当然,除了当好拉拉队队长,你还要把这个学术环境建造得很好,包括为学校争取各种资源。但真正做事主要靠老师,校长做不了太多事情。   内地很多学院都一窝蜂要变成大学,甚至都想变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这个愿望很好,但不很实际。一个社会是非常需要教育普及的,所以中国确实需要很多学校,但不需要全部都是世界级的研究型大学。   社会需要公平,假如我跟一个学生聊聊天,就决定了他能不能进一所好学校,往往会流于主观,有失公平。所以最后我们只能找到一个方法,就是考试。你问我考试制度是不是坏的,我想它的确是,应该这么说,是第二坏的。   (甄静慧)   ⊙台湾大学校长李嗣涔:打造名校品牌的五要素   学校品质,“从注重通识教育做起”;学生品性,“社会良心的最后堡垒”;强势师资,“培养和挖人并举”,专业优势,“树立和坚守学术权威”;文化积淀,“一切需要时间检验”。   (沈惠娜)      (李昊摘自《南风窗》2009年第13期,本刊有删节)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以及扰攘不绝的各类公共事件,让大学走下了圣坛。大学究竟应该怎么办?让我们倾听九位著名大学校长的回答。   ⊙中科大校长侯建国:教育规划应少些功利   中科大很民主,校长被骂是正常的。这跟这所大学的文化传统有关,它尊重学术,要尊重学术先要讲民主。   中科大实行通识教育,就是说数学,物理全校各个学科都要学,目标是培养科学技术型人才,数学和物理的功底非常重要。三年级后,我们就会提供大学生研究计划,在学校里的国家实验室和其他实验室、科学研究所实习。   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是公平高于效益。义务教育阶段,国家的金钱投入应该保证公平,城市农村应该完全一样。现在对城市孩子过度教育,他们学了很多没用的知识,浪费了很多家长和社会的资源,身心受到极大压力,另一方面,农村孩子教育不足,特别是边远地区。   把钱投在教育上,是不会吃亏的,不要太斤斤计较。我觉得,对教育的投入应该看成对未来的投资。   (陈统奎)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重塑精神。重扬理想   通识教育既要给学生灌输理想主义,又要有现实主义,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参加社会实践,对理想和现实间的差距有切身感受。很多有理想主义情结的学生踏上社会后跌得很惨,这是因为他们知识功底不足、现实主义不够。   教育不是简单地拓宽知识面,而是教会你一种综合而独立的思考能力。   我们国家也有不少的危机。这个危机不是说我们国家什么东西没做好,而是整个国家在转型过程中,东西部差别很大,需要一大批受过教育的人到欠发达地区去。遗憾的是,现在不少年轻人不愿意去。他们对国家、民族缺乏感情。其实,(现在下农村)比我们当时下农村好多了。我们当时下农村是遥遥无期的,现在你去一下是让你回来的,而且国家还给你很好的待遇,很好的工作。   (徐 瑗 陈统奎)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育是最高的善   大学精神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崇尚学术,追求真理。如果大学没有了这种精神,没有了这种灵魂性的东西,就不能称之为大学,就不可能有创新,也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教育结构应该多样化。我主张把中国的高等教育建成两个可以相互沟通的体系:一个是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一个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间有“立交桥”。普通本科生教育,主要是培养通用性的应用型人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岗位型操作型人才。要有多种类型的毕业生,也要有多元化的质量观,并据此分类指导就业的路径。   没有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就没有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按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门槛进学校,再按精英就业模式出校门,这是做不到的。能让卫星上天的是人才,能让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但这两类人才的就业要求显然是不一样的。   教育是最高的善,我们都需要共同努力。   (章剑锋)   ⊙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我们还是走自己的道路   大学要为社会服务,但更重要的是要对社会成员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有所推动。   要考虑就业,但不能片面追求就业率。还要防止一种倾向:把一些比较基础,但对于整个人类文明进步有重要意义的、大学应办的学科砍掉,这是不行的。   对于普通老百姓、穷人以及没有权势的人来说,高考是他们走向社会取得出路最重要、最后的机会,这也是最后一个公平。如果取消高考,有可能连最贫困、最底层孩子们的希望都会破灭。   (章剑锋)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世界一流大学之梦   我们是大陆跟台湾交流最密切的一所高校,与台湾19所高校有合作关系。   我们提出新目标,要培养各行业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我们制订了“三三制”新教改方案,第一个“三”指人才培养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识教育阶段,第二阶段是专业化培养阶段,第三阶段是多元培养阶段。第二个“三”指多元培养阶段分三类,一是继续本专业深造,在大四继续学习本专业更高深的学问;二是跨专业继续深造,到其他院系去选修课程,三是直接就业者,安排就业创业辅导,为学生顺利走上社会做好准备。   我们要补课,补应试教育的不足。比如说,应试教育无视公民教育,我们要通过通识教育来补这个课,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怎么爱惜这个国家,怎么样去爱惜这个民族,要承担什么历史责任。   我们就是培养精英,但精英也要到艰苦的环境去,到基层去。假如你想成为二名政治家,我鼓励你去当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去锻炼。现在大学生就业和计划经济时代不同,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毕业我的是“最后一份工作”,而现在找的是“第一份工作”。   (陈统奎)   ⊙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权力行使要在阳光下   山东大学现在正在讨论“一把椅子的理论”:教师推开校长的门,如果只有一把椅子,校长是否应该赶快把椅子让给老师来坐?   大学之间唯一可以比较的是学科。单科性的大学就像苹果和橘子,多科性的大学就像香蕉,而综合性的大学像葡萄,把苹果香蕉葡萄放在一起,谁是第一,这个命题很荒谬。   研究型大学应该为学生的一生着想,而不是仅仅为学生毕业的那一刻着想。山大本就以文史见长,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诸如孔子、孟子、孙子等都出自山东,这是我们的地缘优势。我们要打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大学,建立世界一流的儒学研究院。在我们的通识教育中,也会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特色,诵经和读典将是必修课。   学者要保持适度的清贫,适度到能够维持自己的尊严就可以了。维护尊严的主要责任在学校,学者过度富有,把学术当饭碗,用学术来谋利,追求奢侈浮华的生活,是灾难。   (田 磊)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倡导精英教育   精英就是具有远大理想,愿意为社会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切,他们不仅有理想,而且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并能以自己为榜样带动自己周围的人去为理想而奋斗。   不同类型的大学,应当有不同的目标。中国现在2000多所大学,99%都应该以市场为导向,让毕业生将来有自己的就业岗位。但是至少要有1%的大学或四五十所高水平的大学,目标要和国外那些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一样,志在培养领袖型人才。   学校是世界上最宽容的地方。当学生时,在校园里表现得散漫一点、个性化一点,说话出格一点,甚至犯一些错,都可以接受,但走上社会就完全不同了。   厦大是厦门这座城市里“一座没有围墙的高校”,普通市民可以在厦大图书馆里看书,可以在校园里散步,可以旁听各类专家教授的讲座……厦大以一种平和、开放的胸襟融入了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   (钟岷源)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不期望世界一流遍地开花   学术自由,政府不应该干预,校长也不能干预。学术范围的工作应该由教授们来决定。   校长其实是拉拉队长,要想尽办法使大家都非常积极和乐观地向前走。当然,除了当好拉拉队队长,你还要把这个学术环境建造得很好,包括为学校争取各种资源。但真正做事主要靠老师,校长做不了太多事情。   内地很多学院都一窝蜂要变成大学,甚至都想变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这个愿望很好,但不很实际。一个社会是非常需要教育普及的,所以中国确实需要很多学校,但不需要全部都是世界级的研究型大学。   社会需要公平,假如我跟一个学生聊聊天,就决定了他能不能进一所好学校,往往会流于主观,有失公平。所以最后我们只能找到一个方法,就是考试。你问我考试制度是不是坏的,我想它的确是,应该这么说,是第二坏的。   (甄静慧)   ⊙台湾大学校长李嗣涔:打造名校品牌的五要素   学校品质,“从注重通识教育做起”;学生品性,“社会良心的最后堡垒”;强势师资,“培养和挖人并举”,专业优势,“树立和坚守学术权威”;文化积淀,“一切需要时间检验”。   (沈惠娜)      (李昊摘自《南风窗》2009年第13期,本刊有删节)


相关内容

  • 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
  • 1.如何搞好学校内的各种人际关系? 2.大学生是该多注重学习课本理论知识,还是该更多参加实践? 3.自考生将来的待遇如何? 4.毕业后能否顺利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5.有时候很急躁,总有一种匆匆逃避的感觉,为什么? 6.想上大学的上不了,上了大学的不好好学,教育制度改革了吗? 7.为什么生活让我这么 ...

  • 大学生调查问卷4
  • 调 查 问 卷 亲爱的同学: 为了解您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我们开展本次问卷调查.问卷不记名,调查结果仅供研究用,不涉及对您个人和学校的评价,请如实填写. 感谢您的大力支持! 您现在是:c A. 专科或高职学生 B. 本科一二年级学生 C. 本科三四年级学生 D. 硕士研究生 E. 博士研究生 您的政治 ...

  • 选学校还是选专业?听听清华大学招办主任怎么说
  • 刘震从理念问题.主体性问题以及具体问题三个方面做出分析,认为对学生的价值引导比升学规划更为重要,同时强调应该把选择和规划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出最为理性的选择.最后对学生在选择学校还是专业的具体问题上,刘震认为学生应该优先选择学校. 以下内容整理自刘震主任演讲实录: 价值引导比 ...

  • 大学生广泛社交利弊问题
  • 自我介绍: 正一:在书海中畅游12年,却最终败在职场之上. 正二:满读诗书无法施展,别人笑我太痴狂,我笑他人看不穿. 正三:一心只读圣贤书,却两耳不闻窗外事.错错错! 正四:还没有社交经验吗?同学,你out了~ 合: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大学生广泛社交果然利大于弊! 分别自我介绍. 反一:大学生广泛社 ...

  • 单招面试题3
  • 1.蔬菜价格上涨超过肉类,怎么看这个现象? 2.怎么看逆向思维? 3.英国一思想家说,"国家的首要荣誉应该属于立法者和国家缔造者."怎么看这句话? 4.中国目前是否有信仰,与道德.伦理和法制是否冲突? 5.水蒸气也是温室气体,为什么只治理二氧化碳? 6.怎样看教育多元化和教育公平 ...

  • 当代大学生应该怎么做.doc
  • 社会学导论 当代大学生应该怎么做(角色不清)? 1. 对角色不清的理解 ① 个体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 2. 扮演好相应的角色所需要的条件 ① 具备相应的角色意识,能够认识到自己正在或即将要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② 行为者自身要具备扮演相应角色的能力,要能按照角色的规范要求来选 择合适的行为. 3. ...

  • 如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 如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对话著名教育家杨福家 • 大学培养杰出人才关键在于建立真正的现代大学制度. • 英国大学高明之处在于实行导师制,每个人从进大学起就有人关爱. • 现代大学四要素:有形资产.人力资源.文化内涵.良好办学机制. • 英国大学可以与美国竞争,但是永远超不过美国. • 新中国成立以 ...

  • 高校辅导员招聘真题
  • 湖南农大辅导员笔试试题 第一题:选择题:考的是一些公务员方面的知识:但是比公务员考试好像要专一点. 第二题:填空题:<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文件的一些内容. 第三题:简答题 1.辅导员的基本素质:(高等学校辅导员管理规定里的) 2.中国***的性质 3.学生退学的条件(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 ...

  • 关于采访学长的问题
  • 关于优秀学长的采访问题 1.站在大学毕业的路口,就当今社会的就业状况,你有什么看法(有什么感想)? 2.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大学的学习生涯中,什么事对你的印象最为深刻,有什么意义? 3.你对未来有什么期望,对工作有什么寄语? 4.你平时是什么工作?有什么意义(或优点)? 5.作为一名优秀的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