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李传军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2)

摘 要:从理论上总结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并结合管理实践预测其发展趋势,对于管理学科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管理学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管理主体(组织)、管理方法(工具)、管理对象(人和物)等方面;而我国管理学尚处于理论建构阶段,对于管理学学科体系尚存在不同的意见。近年来,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管理学呈现出以下明显的趋势:管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管理学发展的理论化、哲学化趋势;新的管理学分支的发展将更加迅速;管理学将更多地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等紧密地结合;管理学研究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特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

一、管理学的研究现状

管理学发展到今天,尽管管理理论的各个学派在建构各自的理论体系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技巧各有千秋,但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冲突,甚至互有借鉴。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组织的发展,并且是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人力资源的深层挖掘去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管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组织的发展,为了组织适应环境的变化。组织要在变化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效率和增加效益。正是基于这一点,各管理学派都在努力寻找更有利于组织发展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在它们看来完全合乎理性的各种假设,展开论述:古典管理理论第一次把管理作为一个科学领域进行研究,它对理论的主要过程、管理的职能和技能的论述在今天仍是大家的共识,并指导着管理的实践;组织行为科学理论学派对激励诱导、群体及组织内人际关系作了详细论述,确定了工人是有价值的资源;管理科学学派运用数学模式和程序求得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特别是运用最新的信息情报系统,大大促进了管理效率的提高;决策学派注重效果,它从“效果”出发,充分考虑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并认为效率是实现效果的必要条件;经验管理学派则试图通过成功与失败的实例分析,寻找在同类条件下如何有效管理的方式,认为一个有效的组织必须以管理者的有效性为基础,而且管理者的有效性本身是对组织发展的最重要的贡献;系统管理理论强调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认为系统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果;权变管理理论则提出根据不同情况随机应变,从而使管理更为有效。

在管理方法方面,体现出显著的量化特征。就决策工具而言,它必须能够实际做出或建议做出决策,将真实世界中现有的那些种类的经验数据作为它们的输入,用量化的方法做出评估。在这种严格条件下的模型设计,选择了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保留最优化;第二个方向是设计满足模型,以合理的计算成本提供足够好的决策。这两个方向共存于管理理论的世界中,不论组织行为理论、决策理论,还是后起的系统分析学派、选择学派有、权变理论,都不同程度地在这两个方向徘徊。

关于人在组织中作用的认识,是管理理论在构建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所无法回避的问题。传统管理理论将重点放在对“事”和“物”的管理上,漠视个人的需要和个人目标,从而看不到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然,这并不是说科学管理学派完全走向了人作为“经济人”的极端,事实上,不仅科学管理学派中的甘特、吉尔布雷斯等人有较多关于重视人的价值的论述,就是泰罗本人关于“精神革命”和培训工人的见解,以及雇主应以平等态度对待工人并了解其真实思想与感情的主张,都表明了他还是注意到了人这一因素。行为科学理论正是为了弥补传统管理理论的不足,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并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中的许多理论

成果,提出了“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等假设,强调管理中人的非理性因素,重视人际关系的影响和人的欲望、感情、动机的作用,因而在发挥人的创造性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行为科学也有缺陷,它过分强调人的感情方面和社会方面因素的作用,而忽略了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以及理性和经济方面因素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评价,在管理理论体系中还很难找到一个折中的、让各学派都能接受的方案,但是在行为人的一个最本质的方面,即个人同组织、个人目标同组织目标的关系上的分析,各管理学派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一致性促成了各学派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补充,使学派主张分立的状况归于统一成为现实。

严格说来,科学的经济管理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如果说古代管理思想基本上还有微观管理和宏观管理两条基本线索,那么,到了近代乃至现代资本主义时期,科学管理理论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已不像过去那样包罗万象,它的着眼点主要集中于微观管理即企业管理这样的领域。尽管亚当•斯密也谈到过社会分工和一国致富的宏观问题,但作为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思想家,他反对政府干预,认为整个社会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因此,在涉及经济管理时,也只是工厂手工业的管理,在宏观方面并没有什么重要任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虽然垄断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但社会本体依然是私有企业制度,管理的主要问题依然在企业内部。正因为如此,泰罗和泰罗以后,管理理论主要在微观的框架里不断完善。尽管管理理论也涉及系统、过程、人际关系等问题,但只是企业内部的系统、过程和人际关系。当然,在国家干预经济已经成为主要倾向的时代,不可能没有宏观管理。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供应学派的供给管理、现代货币主义的货币管理都是宏观管理,但从一般思想体系和其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而言,这些都属于理论经济学的范畴,只是从一般经济理论中引申出来的粗略原则,并不像企业管理那样不断细化,成为系统的宏观管理理论。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复杂结构中,组织并非只有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而是多元层次,如果仅仅依靠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来处理复杂的管理问题,是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的,这往往需要采用系统而综合的方法才能奏效。

尽管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但作为一门学科,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确定了改革与开放的战略方针,确认了管理的重要性。开放打开了国门,使兴盛于国外的管理科学得以顺利进入中国,并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在全国各地成立了企业管理协会以及其他各种学会,在高等学校内普遍设立了管理学院或管理系科,经济管理研究机构、培训中心也纷纷成立。1992年,中国技术监督局颁布了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 92)。该标准将管理学列为工程与技术科学的一个一级学科。“管理学”之下,列有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学、未来学等11个二级学科和48个三级学科。这一标准首次确认了管理科学在整个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正式提出了管理科学的学科层次结构。管理科学在自然科学界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86年成立时,专门设立了管理学科组,担负着运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和发展管理科学的职责。1988年,管理学科组资助了项目《管理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随后又组织召开了管理科学发展战略研讨会。1992年,由20多位专家组成的课题组开始进行“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管理科学”的研究工作。1995年12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上述课题组的调研报告《管理科学》。该书列出了基础理论性学科35个、技术方法性学科18个、实际应用性学科35个。该调研报告初步提出了管理科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也反映了我国管理学研究的现状。

二、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从管理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是推动管理学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人们普遍认为,21世纪将

是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时代。在这样的经济形态中,管理思想、管理手段等都会与今天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管理学的发展必然加快,新的管理活动作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出现,将极大地推动管理学的发展。影响管理学发展的第二大因素主要是与管理学相近的其他学科的发展,特别是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决策科学和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科学的发展,都将为管理学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影响管理学发展的第三个因素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广泛而深入地推进而发生的各种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实践之间的融合、借鉴,跨文化的管理理论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管理科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使管理在功能、组织、方法和理念上产生根本性变化,从而使管理实践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第一,信息化、知识化渗透于管理的各个层面。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推动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尤其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信息网络的覆盖面日益扩大,目前已经形成了全球范围的网络。人们在同一时间内可以同时获取这一网络内的广泛信息,这一变化大大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信息技术给管理带来的是一场全面、深刻的革命,信息化正逐步深入生产、经营战略和组织人事等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信息化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并进入了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综合信息化的新阶段。管理信息化的新发展进一步促进信息管理的普及和提高,导致信息管理在整个管理中的地位的提升。信息管理渗透和体现在各种管理(无论政府管理还是企业管理)的所有方面和全部过程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已经出现了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演进的发展趋势。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如果说信息管理使数据转化为信息,并使信息为组织设定的目标服务,那么知识管理则使信息转化成为知识,并用知识来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通过信息与知识(除显性知识外还包括隐性知识)的共享,运用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知识管理的作用在于培育集体创造力。知识作为无形资产日益变得重要起来,声望、商誉、商标、专利、联系网络,以及员工的经验与技能等等知识资产或智力资产都需要评估和管理。知识密集型的产品、企业、产业和经济,不仅在增加,而且不断显露出它们的相对优势。知识的增加来源于不断的学习,基于实践的学习尤其重要。传统的依赖权力进行管理的组织将被学习型组织所取代。知识管理是学习型组织的特征,它的作用在于培育和提高组织内部个人和集体创造力和推动创新。

第二,创新成为管理的主旋律。企业要生存要发展,首先必须适应信息时代多变的客观环境。21世纪企业的生存能力将取决于它的应变能力,取决于它是不是能跟得上世界大环境的变化规模与变化速度。信息时代的多变性、复杂性和快节奏确定了管理创新的主导地位。管理创新是由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环境改变和需求转换导致的企业生存矛盾引发的,它是管理的灵魂,融合于管理的各大模块之中,显示出其主旋律的应用功能。在管理思想上,企业经营理念已逐步升华,与社会需求日趋吻合。企业文化呈现中西合璧之势,个体、组织、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界相互之间的融合性思潮逐渐成为主流。在组织机构上,柔性模式代替了刚性模式,学习型组织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模式,这实际上组织创新需求的具体表现。在管理方式上发生的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革命,恰恰适应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发挥的需要。管理制度创新已深入到产权制度及人事、工资、财务、生产管理各个方面。可以说,管理的真谛在于创新,21世纪的管理是管理的创新和创新的管理,保持组织的管理创新能力是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三,管理的国际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场革命,其规模和影响之深远超过19世纪的那场工业革命。资金、技术、设备等都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动和转让,市场的国际化造成了竞争的国际化。随着国际交往的推进,不断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地深层次发展,

使得国际企业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建立,并愈来愈得到发展,从而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技术作用。跨国公司的管理是典型的国际化管理。它跨越国别、跨越社会制度,也横跨了民族、历史和文化。这样就给现代管理提供了一种进行比较研究的可能,从而使得各种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得到了相互借鉴、交流、融汇乃至反思的机会。历史证明,世界各国之间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条件。如何在继承本民族传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借鉴世界先进的管理思想,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实现管理理论、管理方法与国际“接轨”,创造一种更加开放的管理模式,也是当代管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四,风险管理是未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市场、金融、经济的全球化扩张,导致不确定性因素增长,由于信息不完备与非对称分布,又促进风险加大。人们在管理活动中不能不考虑风险因素,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在捕捉机遇的同时努力防范风险。国家要防范金融风险,企业要防范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技术风险等等。在风险管理中,应加强监测和预防,以预防为主,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缩小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带来的影响。分析风险的成因,预测风险到来的时机,积极采取防范风险的对策,以回避风险、转移风险、分散风险、减轻风险和做好承受风险的准备。为了搞好风险管理,就需要重视信用管理,信用管理是风险管理的前提。发展市场经济,应讲究信用和信誉。政府不能失信于民,企业不能失信于用户。信誉乃是否有信用和信用度高低的保证。因此,它是一种无形资产。在企业管理中要了解和掌握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的信用,甚至对他们的信用和自己的信用进行评估、分级。

第五,“硬”管理为主向“软”管理为主转化。管理,归根结底都是人的管理。首先,管理的主体是人;其次管理的客体虽然兼有人和物,但是对物的管理取决于对人的管理,所以管理客体主要也是人的问题。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兵家思想,都很重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关键作用。近代外国管理思想则与工业文明密切相关。20世纪初有基于“经济人”假设的泰罗的科学管理,30年代后有基于“社会人”假设的梅奥等人的行为管理,至50年代又有基于“自我实现的人”假设的马斯洛等人的人本管理,80年代以来出现了现代的文化管理,强调超越自我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管理发展史表明,明显地存在着由理性的科学管理即物本主义的“硬”管理向以人为本的“软”管理的转变。“软”管理的发展是以“硬”管理的存在为基础的,而“硬”管理又靠“软”管理来提升,需以“软”管理的指导为前提。“硬”管理主要是高扬理性、崇尚科学的西方管理思想,“软”管理中含有“天人合一”、人际关系融洽的我国古代管理思想。

第六,“非管理化”是未来管理的最高境界。在管理思想的研究上,西方管理理论呈现出向东方探源回归的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威廉•大内(Wiliam G. Ouchi)的《Z理论》开始,“论语加算盘”、“道德经济合一论”作为东方企业管理思想之精华为西方所重视。实质上,见物不见人的基于利益驱动与诱惑思想下的西方管理技术,随着人本主义管理的到来,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将人视为可资利用工具的一整套严谨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一方面是依靠人的能动性、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现代管理变革大潮,两者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在探索人与组织的协调性以及组织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性过程中,人们开始认识到,在新经济时代,人性得到充分尊重、个人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企业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惟一正确的管理模式将是没有管理的管理——非管理化,即人人都是管理者的模式。政府的“非管理化”趋势随着社会中介组织的兴起和社会自治能力的提升而日益凸显。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就敏感地体悟到这种趋势,他觉得自己经营的惟一妙诀是顺应自然法则去做事,他认为人类可以也应该运用智慧去做事,但必须遵循超越人类智慧的伟大自然法则,这才是获得成功与长久发展的切实保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的个性、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为“非管理化”模式的实施奠定了技术基础和物质基础。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在与管理实践的相互影响下,管理学本身也将呈现全新的发展趋势: 第一,管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因为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管理不仅是决定一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且是现代生产力的首要构成要素。管理学的教育将会更加普遍,管理学的重要作用将会体现得更加充分。

第二,管理学发展的理论化、哲学化趋势。纵观管理的发展史,由管理活动而管理学,由管理学而管理学原理,由管理学原理而管理哲学,这表明了人类对管理认识深化的历程,也正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总趋势。管理学的理论化趋势,表现在对各类管理之共同规律性的夜认识和总结,并对这些规律进行了一般性的概括与抽象。管理学的哲学化趋势,表现在从哲学的高度,对管理进行了最高层次的考察与解释,把管理与哲学沟通了,终于使一般管理学得以完整地建立。

第三,新的管理学分支的发展将更加迅速。管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管理学分支的发展。由于社会经济活动正在面临巨大的结构变革,进入21世纪的世界经济将会发生质的变化。管理工作将会要解决许多全新的课题,如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资本的管理,信息共享的体系的建设与管理,人力资本管理的创新,新型的组织结构,如学习型组织、战略联盟、虚拟企业等新型组织形式的管理,在更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对组织适应性的管理等,都将形成一些新兴的管理学分支,繁荣年轻的管理学。管理学发展的今天已经呈现出这样一些趋势。

第四,管理学将更多地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等紧密地结合。管理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发展除了管理实践的创新的不断推动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就是其他相近学科的发展,其中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等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都在管理学研究中得到了运用。今天,这些与管理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发展十分迅速。由此可以预测,未来的管理学在管理方法上将更多地借鉴这些学科发展的成果,表现出与这些学科发展更紧密结合的特征来。

第五,管理学研究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特色。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企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将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因此研究如何充分地开发人的智力和体力,将成为管理学更为重要的任务。特别是将人作为一种知识的载体的研究将更为突出。

第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管理学发展最强大的推动力是管理的实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和管理活动的创新,将会为管理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研究对象和案例,也将会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管理学理论。另外,人们为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避免管理中的失误,将更多地把管理置于科学理论的指导之下。管理理论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重视,不仅仅是科学的研究会吸引更多的理论工作者的兴趣,而是管理工作者将更加重视管理理论的作用,更加自觉地在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管理工作。由此不难推知,管理学与管理实践的结合将更加紧密。

参考文献:

[1] 张康之,李传军,张璋.公共行政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 徐向艺. 管辖治理——管理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4] 杨文士,焦叔斌,张雁,李晓光.管理学原理(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 余秀江,张光辉.管理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 唐伟.管理学.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7] 张康之,齐明山.一般管理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8] 张勤国,朱敏.管理学——理念、方法与实务.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9] 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0] [法]H·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1] [美]哈罗德·孔茨,西里尔·奥唐奈.管理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12] [美]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北京:三联书店,1987

[13] [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4] [美]西蒙.管理行为.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15] [美]小詹姆斯·H·唐纳德等.管理学基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李传军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2)

摘 要:从理论上总结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并结合管理实践预测其发展趋势,对于管理学科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管理学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管理主体(组织)、管理方法(工具)、管理对象(人和物)等方面;而我国管理学尚处于理论建构阶段,对于管理学学科体系尚存在不同的意见。近年来,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管理学呈现出以下明显的趋势:管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管理学发展的理论化、哲学化趋势;新的管理学分支的发展将更加迅速;管理学将更多地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等紧密地结合;管理学研究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特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

一、管理学的研究现状

管理学发展到今天,尽管管理理论的各个学派在建构各自的理论体系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技巧各有千秋,但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冲突,甚至互有借鉴。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组织的发展,并且是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人力资源的深层挖掘去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管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组织的发展,为了组织适应环境的变化。组织要在变化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效率和增加效益。正是基于这一点,各管理学派都在努力寻找更有利于组织发展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在它们看来完全合乎理性的各种假设,展开论述:古典管理理论第一次把管理作为一个科学领域进行研究,它对理论的主要过程、管理的职能和技能的论述在今天仍是大家的共识,并指导着管理的实践;组织行为科学理论学派对激励诱导、群体及组织内人际关系作了详细论述,确定了工人是有价值的资源;管理科学学派运用数学模式和程序求得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特别是运用最新的信息情报系统,大大促进了管理效率的提高;决策学派注重效果,它从“效果”出发,充分考虑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并认为效率是实现效果的必要条件;经验管理学派则试图通过成功与失败的实例分析,寻找在同类条件下如何有效管理的方式,认为一个有效的组织必须以管理者的有效性为基础,而且管理者的有效性本身是对组织发展的最重要的贡献;系统管理理论强调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认为系统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果;权变管理理论则提出根据不同情况随机应变,从而使管理更为有效。

在管理方法方面,体现出显著的量化特征。就决策工具而言,它必须能够实际做出或建议做出决策,将真实世界中现有的那些种类的经验数据作为它们的输入,用量化的方法做出评估。在这种严格条件下的模型设计,选择了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保留最优化;第二个方向是设计满足模型,以合理的计算成本提供足够好的决策。这两个方向共存于管理理论的世界中,不论组织行为理论、决策理论,还是后起的系统分析学派、选择学派有、权变理论,都不同程度地在这两个方向徘徊。

关于人在组织中作用的认识,是管理理论在构建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所无法回避的问题。传统管理理论将重点放在对“事”和“物”的管理上,漠视个人的需要和个人目标,从而看不到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然,这并不是说科学管理学派完全走向了人作为“经济人”的极端,事实上,不仅科学管理学派中的甘特、吉尔布雷斯等人有较多关于重视人的价值的论述,就是泰罗本人关于“精神革命”和培训工人的见解,以及雇主应以平等态度对待工人并了解其真实思想与感情的主张,都表明了他还是注意到了人这一因素。行为科学理论正是为了弥补传统管理理论的不足,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并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中的许多理论

成果,提出了“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等假设,强调管理中人的非理性因素,重视人际关系的影响和人的欲望、感情、动机的作用,因而在发挥人的创造性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行为科学也有缺陷,它过分强调人的感情方面和社会方面因素的作用,而忽略了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以及理性和经济方面因素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评价,在管理理论体系中还很难找到一个折中的、让各学派都能接受的方案,但是在行为人的一个最本质的方面,即个人同组织、个人目标同组织目标的关系上的分析,各管理学派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一致性促成了各学派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补充,使学派主张分立的状况归于统一成为现实。

严格说来,科学的经济管理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如果说古代管理思想基本上还有微观管理和宏观管理两条基本线索,那么,到了近代乃至现代资本主义时期,科学管理理论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已不像过去那样包罗万象,它的着眼点主要集中于微观管理即企业管理这样的领域。尽管亚当•斯密也谈到过社会分工和一国致富的宏观问题,但作为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思想家,他反对政府干预,认为整个社会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因此,在涉及经济管理时,也只是工厂手工业的管理,在宏观方面并没有什么重要任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虽然垄断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但社会本体依然是私有企业制度,管理的主要问题依然在企业内部。正因为如此,泰罗和泰罗以后,管理理论主要在微观的框架里不断完善。尽管管理理论也涉及系统、过程、人际关系等问题,但只是企业内部的系统、过程和人际关系。当然,在国家干预经济已经成为主要倾向的时代,不可能没有宏观管理。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供应学派的供给管理、现代货币主义的货币管理都是宏观管理,但从一般思想体系和其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而言,这些都属于理论经济学的范畴,只是从一般经济理论中引申出来的粗略原则,并不像企业管理那样不断细化,成为系统的宏观管理理论。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复杂结构中,组织并非只有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而是多元层次,如果仅仅依靠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来处理复杂的管理问题,是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的,这往往需要采用系统而综合的方法才能奏效。

尽管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但作为一门学科,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确定了改革与开放的战略方针,确认了管理的重要性。开放打开了国门,使兴盛于国外的管理科学得以顺利进入中国,并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在全国各地成立了企业管理协会以及其他各种学会,在高等学校内普遍设立了管理学院或管理系科,经济管理研究机构、培训中心也纷纷成立。1992年,中国技术监督局颁布了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 92)。该标准将管理学列为工程与技术科学的一个一级学科。“管理学”之下,列有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学、未来学等11个二级学科和48个三级学科。这一标准首次确认了管理科学在整个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正式提出了管理科学的学科层次结构。管理科学在自然科学界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86年成立时,专门设立了管理学科组,担负着运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和发展管理科学的职责。1988年,管理学科组资助了项目《管理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随后又组织召开了管理科学发展战略研讨会。1992年,由20多位专家组成的课题组开始进行“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管理科学”的研究工作。1995年12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上述课题组的调研报告《管理科学》。该书列出了基础理论性学科35个、技术方法性学科18个、实际应用性学科35个。该调研报告初步提出了管理科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也反映了我国管理学研究的现状。

二、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从管理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是推动管理学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人们普遍认为,21世纪将

是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时代。在这样的经济形态中,管理思想、管理手段等都会与今天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管理学的发展必然加快,新的管理活动作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出现,将极大地推动管理学的发展。影响管理学发展的第二大因素主要是与管理学相近的其他学科的发展,特别是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决策科学和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科学的发展,都将为管理学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影响管理学发展的第三个因素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广泛而深入地推进而发生的各种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实践之间的融合、借鉴,跨文化的管理理论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管理科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使管理在功能、组织、方法和理念上产生根本性变化,从而使管理实践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第一,信息化、知识化渗透于管理的各个层面。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推动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尤其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信息网络的覆盖面日益扩大,目前已经形成了全球范围的网络。人们在同一时间内可以同时获取这一网络内的广泛信息,这一变化大大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信息技术给管理带来的是一场全面、深刻的革命,信息化正逐步深入生产、经营战略和组织人事等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信息化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并进入了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综合信息化的新阶段。管理信息化的新发展进一步促进信息管理的普及和提高,导致信息管理在整个管理中的地位的提升。信息管理渗透和体现在各种管理(无论政府管理还是企业管理)的所有方面和全部过程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已经出现了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演进的发展趋势。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如果说信息管理使数据转化为信息,并使信息为组织设定的目标服务,那么知识管理则使信息转化成为知识,并用知识来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通过信息与知识(除显性知识外还包括隐性知识)的共享,运用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知识管理的作用在于培育集体创造力。知识作为无形资产日益变得重要起来,声望、商誉、商标、专利、联系网络,以及员工的经验与技能等等知识资产或智力资产都需要评估和管理。知识密集型的产品、企业、产业和经济,不仅在增加,而且不断显露出它们的相对优势。知识的增加来源于不断的学习,基于实践的学习尤其重要。传统的依赖权力进行管理的组织将被学习型组织所取代。知识管理是学习型组织的特征,它的作用在于培育和提高组织内部个人和集体创造力和推动创新。

第二,创新成为管理的主旋律。企业要生存要发展,首先必须适应信息时代多变的客观环境。21世纪企业的生存能力将取决于它的应变能力,取决于它是不是能跟得上世界大环境的变化规模与变化速度。信息时代的多变性、复杂性和快节奏确定了管理创新的主导地位。管理创新是由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环境改变和需求转换导致的企业生存矛盾引发的,它是管理的灵魂,融合于管理的各大模块之中,显示出其主旋律的应用功能。在管理思想上,企业经营理念已逐步升华,与社会需求日趋吻合。企业文化呈现中西合璧之势,个体、组织、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界相互之间的融合性思潮逐渐成为主流。在组织机构上,柔性模式代替了刚性模式,学习型组织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模式,这实际上组织创新需求的具体表现。在管理方式上发生的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革命,恰恰适应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发挥的需要。管理制度创新已深入到产权制度及人事、工资、财务、生产管理各个方面。可以说,管理的真谛在于创新,21世纪的管理是管理的创新和创新的管理,保持组织的管理创新能力是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三,管理的国际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场革命,其规模和影响之深远超过19世纪的那场工业革命。资金、技术、设备等都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动和转让,市场的国际化造成了竞争的国际化。随着国际交往的推进,不断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地深层次发展,

使得国际企业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建立,并愈来愈得到发展,从而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技术作用。跨国公司的管理是典型的国际化管理。它跨越国别、跨越社会制度,也横跨了民族、历史和文化。这样就给现代管理提供了一种进行比较研究的可能,从而使得各种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得到了相互借鉴、交流、融汇乃至反思的机会。历史证明,世界各国之间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条件。如何在继承本民族传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借鉴世界先进的管理思想,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实现管理理论、管理方法与国际“接轨”,创造一种更加开放的管理模式,也是当代管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四,风险管理是未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市场、金融、经济的全球化扩张,导致不确定性因素增长,由于信息不完备与非对称分布,又促进风险加大。人们在管理活动中不能不考虑风险因素,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在捕捉机遇的同时努力防范风险。国家要防范金融风险,企业要防范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技术风险等等。在风险管理中,应加强监测和预防,以预防为主,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缩小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带来的影响。分析风险的成因,预测风险到来的时机,积极采取防范风险的对策,以回避风险、转移风险、分散风险、减轻风险和做好承受风险的准备。为了搞好风险管理,就需要重视信用管理,信用管理是风险管理的前提。发展市场经济,应讲究信用和信誉。政府不能失信于民,企业不能失信于用户。信誉乃是否有信用和信用度高低的保证。因此,它是一种无形资产。在企业管理中要了解和掌握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的信用,甚至对他们的信用和自己的信用进行评估、分级。

第五,“硬”管理为主向“软”管理为主转化。管理,归根结底都是人的管理。首先,管理的主体是人;其次管理的客体虽然兼有人和物,但是对物的管理取决于对人的管理,所以管理客体主要也是人的问题。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兵家思想,都很重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关键作用。近代外国管理思想则与工业文明密切相关。20世纪初有基于“经济人”假设的泰罗的科学管理,30年代后有基于“社会人”假设的梅奥等人的行为管理,至50年代又有基于“自我实现的人”假设的马斯洛等人的人本管理,80年代以来出现了现代的文化管理,强调超越自我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管理发展史表明,明显地存在着由理性的科学管理即物本主义的“硬”管理向以人为本的“软”管理的转变。“软”管理的发展是以“硬”管理的存在为基础的,而“硬”管理又靠“软”管理来提升,需以“软”管理的指导为前提。“硬”管理主要是高扬理性、崇尚科学的西方管理思想,“软”管理中含有“天人合一”、人际关系融洽的我国古代管理思想。

第六,“非管理化”是未来管理的最高境界。在管理思想的研究上,西方管理理论呈现出向东方探源回归的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威廉•大内(Wiliam G. Ouchi)的《Z理论》开始,“论语加算盘”、“道德经济合一论”作为东方企业管理思想之精华为西方所重视。实质上,见物不见人的基于利益驱动与诱惑思想下的西方管理技术,随着人本主义管理的到来,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将人视为可资利用工具的一整套严谨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一方面是依靠人的能动性、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现代管理变革大潮,两者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在探索人与组织的协调性以及组织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性过程中,人们开始认识到,在新经济时代,人性得到充分尊重、个人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企业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惟一正确的管理模式将是没有管理的管理——非管理化,即人人都是管理者的模式。政府的“非管理化”趋势随着社会中介组织的兴起和社会自治能力的提升而日益凸显。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就敏感地体悟到这种趋势,他觉得自己经营的惟一妙诀是顺应自然法则去做事,他认为人类可以也应该运用智慧去做事,但必须遵循超越人类智慧的伟大自然法则,这才是获得成功与长久发展的切实保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的个性、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为“非管理化”模式的实施奠定了技术基础和物质基础。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在与管理实践的相互影响下,管理学本身也将呈现全新的发展趋势: 第一,管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因为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管理不仅是决定一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且是现代生产力的首要构成要素。管理学的教育将会更加普遍,管理学的重要作用将会体现得更加充分。

第二,管理学发展的理论化、哲学化趋势。纵观管理的发展史,由管理活动而管理学,由管理学而管理学原理,由管理学原理而管理哲学,这表明了人类对管理认识深化的历程,也正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总趋势。管理学的理论化趋势,表现在对各类管理之共同规律性的夜认识和总结,并对这些规律进行了一般性的概括与抽象。管理学的哲学化趋势,表现在从哲学的高度,对管理进行了最高层次的考察与解释,把管理与哲学沟通了,终于使一般管理学得以完整地建立。

第三,新的管理学分支的发展将更加迅速。管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管理学分支的发展。由于社会经济活动正在面临巨大的结构变革,进入21世纪的世界经济将会发生质的变化。管理工作将会要解决许多全新的课题,如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资本的管理,信息共享的体系的建设与管理,人力资本管理的创新,新型的组织结构,如学习型组织、战略联盟、虚拟企业等新型组织形式的管理,在更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对组织适应性的管理等,都将形成一些新兴的管理学分支,繁荣年轻的管理学。管理学发展的今天已经呈现出这样一些趋势。

第四,管理学将更多地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等紧密地结合。管理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发展除了管理实践的创新的不断推动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就是其他相近学科的发展,其中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等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都在管理学研究中得到了运用。今天,这些与管理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发展十分迅速。由此可以预测,未来的管理学在管理方法上将更多地借鉴这些学科发展的成果,表现出与这些学科发展更紧密结合的特征来。

第五,管理学研究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特色。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企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将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因此研究如何充分地开发人的智力和体力,将成为管理学更为重要的任务。特别是将人作为一种知识的载体的研究将更为突出。

第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管理学发展最强大的推动力是管理的实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和管理活动的创新,将会为管理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研究对象和案例,也将会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管理学理论。另外,人们为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避免管理中的失误,将更多地把管理置于科学理论的指导之下。管理理论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重视,不仅仅是科学的研究会吸引更多的理论工作者的兴趣,而是管理工作者将更加重视管理理论的作用,更加自觉地在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管理工作。由此不难推知,管理学与管理实践的结合将更加紧密。

参考文献:

[1] 张康之,李传军,张璋.公共行政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 徐向艺. 管辖治理——管理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4] 杨文士,焦叔斌,张雁,李晓光.管理学原理(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 余秀江,张光辉.管理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 唐伟.管理学.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7] 张康之,齐明山.一般管理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8] 张勤国,朱敏.管理学——理念、方法与实务.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9] 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0] [法]H·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1] [美]哈罗德·孔茨,西里尔·奥唐奈.管理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12] [美]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北京:三联书店,1987

[13] [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4] [美]西蒙.管理行为.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15] [美]小詹姆斯·H·唐纳德等.管理学基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相关内容

  • 经济管理系论文题目
  • 经济管理系论文选题 ( 这个范围好广啊.....) 企业管理方面的:企业管理有规律可循--企业运行轨道的探索及其对企业管理的现实意义 张康宁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7-05-15 期刊 0 24 2 转型经济中的企业管理--第六届企业跨国经营国际研讨会观点综述 赵曙明; 李乾文; 王文宇 经济管理 ...

  • 焊接技术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焊接技术毕业论文选题(1396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起, ...

  • 中国桥梁工程建设行业调查研究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 ...

  • 2016年节水灌溉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2016-2022年中国节水灌溉行业发展研究分 析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902199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 ...

  • 2016年数字出版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
  • 2016年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发展调研与发展 趋势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1667678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 ...

  • 电子商务论文题目
  • 电子商务论文题目汇总(参考) 电子货币的风险与研究 浅析电子商务在中国酒店业的应用 浅探网络品牌的误区 浅谈网上书店的顾客忠诚度 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风险防范 计算机行业中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 电子商务下零售业顾客忠诚的建立 中国网络营销市场的发展及前景分析 国内三大门户网站的现状分析和发展研究 国内专 ...

  • 2016年公路建设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2016-2022年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发展现状调 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1812682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 ...

  • 金融和金融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金融和金融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学生可根据以下毕业论文的参考选题范围拟定论文题目,题目不必与下列题目完全相同,但应注意选题不要超越金融学科的范围. 1. 从中外银行竞争力比较看中资银行竞争策略的选择 2. 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退出机制 3.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4. 论我国上 ...

  •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学生可根据以下毕业论文的参考选题范围拟定论文题目,题目不必与下列题目完全相同,但应注意选题不要超越物流学科的范围 1. 国内外主要港口物流发展模式及对深圳的启示 2. 第三方物流的风险识别及防范 3. 中国邮政物流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4.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探讨-- ...

  • 2016年重点港口现代物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中国重点港口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监测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5-2020年) 报告编号:1617993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