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教案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断句 教案

目标:

1.考纲解读;

2.方法指导----文言断句的方法;

3.针对练习。

课时:2课时。

重点:方法指导。

步骤和内容:

一.考纲解读

2013年《湖南卷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古代诗文阅读的考试范围包括“正确断句”。 1、2010----2013年湖南卷考查文言断句的情况是:

【2010年】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 杀者/王者之事也

C.宥过无大刑/散无小/帝者之政 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考生首先要通读文段,尝试理解,然后可以巧借选项帮助句读。四个选项前两处断句A、C一样,B、D一样,第三句都相同,可知,“宥过无大刑故无小”讲的是“帝者之政”的两个方向即“恕和罚”,所以可排除A、C。B、D比较可知D项的断句语意不同。文言断句,考纲虽没有明确规定,但同样考查了考生的文言翻译、分析、理解等能力,属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此处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稍微降低了难度。

【2011】 (2011年湖南高考题)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A.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B.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C.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D.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解析: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按句子意思划分句

读。

【2012年】 9.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於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答案】B

【解析】本题新颖而又回归课本,对很多考生来说是熟悉的陌生题。单凭感觉很难选出答案,需要冷静地去分析对与错。这四段文字均出自人教版高中必修与选修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中。

A项出自必修四《苏武传》课后第三题,意思是:“您过去凭着单车出使到拥有强兵的敌国,逢上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

B项出自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第四题,意思是:“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左右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式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人却往往因为胆小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回来后有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故正确的断法是“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土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原题就是加标点。

C项出自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第三题,意思是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但沉迷于烛之武说的利益,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

D项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这是对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和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孟子见梁惠王》的延伸阅读,强调民本思想,意思是“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这护城河,筑牢这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城池、国家,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那么这就可以行得通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四个选项均出自课后练习题。出题导向很好,引导师生回归教材。

【2013年】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A.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B.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C.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D.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答案】 C

【解析】本题断句对于很多考生而言有点难度,既要考查学生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又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经验积累。这道题的关键是对“臣奉旨寻详”这句话的正确理解,以及文言句式的“四字一断”格式。裴松之注《三国志》是受诏加注。

2、命题趋向

①、文言断句题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直接给指定的画线句子断句,二是以选择题形式来考查。 高考湖南卷采用的是选择题的形式。分值为3分。

②、试题难度不大。

③、材料多出自阅读语段。

④、2014年预测:沿用2013年模式。

3、应试对策

①、做断句题时,考生要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解决难点。

②、掌握断句的方法。

③、做一些针对性练习。

二.断句的方法: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名词或代词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如: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2、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句首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可在其前断句;

句末语气词“者、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可在其后断句; “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关联词,多可在其前断句;

“于、为、则、而、以”等通常作句中连词,前后不能断开;

叹词“嘻、嗟夫、呜呼”等构成独词句,前后都可断;

句首时间词“顷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熟悉这些知识并加以利用,可避免误断失分。

【参考答案】 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夫;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具告沛公,沛公惊。”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再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例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如: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例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也。

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 、引文 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qìng显现)于前不可类(虚构)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qìng显现)于前,不可类(虚构)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例示】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7、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

例如: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断句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

“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间,

“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

“也”“者”作用要停顿。

或“句”或“逗”看情形

三.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

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检查。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

(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

四.高考题示例

(2013年广东卷)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参考答案:A

五。针对练习:

1、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

太宗(指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答案】太宗(指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2、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

京房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

【答案】京房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

3、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

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答案】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4、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

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死之鬼何异余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

【答案】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无知无觉的样子)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死之鬼何异?余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

5、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说苑》)

【答案】: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本题2分,断对3处给1分)

6、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料想)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答案】: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料想)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7、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答案】: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8、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

鲁有执竹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答案】:鲁有执竹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9、2011·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问题。(3分)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曲线的部分断句。

君子之于射也,内 志 正 外 体 直 持 弓 矢 审 固 而 后 可 以 言 中 故 古 者 射 以 观 德 德 也 者 得 之 于 其 心 也。

([明]王守仁《观德亭记》)

【答案】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参考译文】

君子射箭的时候,内心态度端正,外表身体站直,拿着弓箭瞄准,这样才可以射中靶子。所以古人通过射箭来观察一个人的品德。品德,是从内心中体现出来的。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三_月_得_千_里_马_马_已_死_买_其_首_五_百_金_反_以_报_君_君_大_怒_曰_所_求_者_生_马_安_事_死_马_而_捐_五_百_金_涓_人_对_曰_死_马_且_买_之_五_百_金_况_生_马_乎_天_下必_以_王_为_能_市_马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取材自《战国策》)

【注】 涓人:太监。

【答案】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参考译文】

古代有个为寻求千里马而不惜花费千金的国君。他三年还没有求得千里马。一个太监对

国君说:“请让我为您找找看。”

三个月的时间,他寻到一匹千里马,可那马已经死了,他花了五百金买了那死马的头,回去向国君复命。国君看了大怒说:“我要的是活马,哪里用得着为一匹死马浪费五百金呢!”那个太监回答说:“死马买下它尚且花了五百金,何况是活马呢,天下人一定把大王您看作最诚心买马的。”

(果然像他说的)过了不到一年,就有多匹千里马被主动送上门来了。

11.请用“/”给下面文段断句。(5分)

王 黄 门 兄 弟 三 人 俱 诣 谢 公 子 猷 子 重 多 说 俗 事 子 敬 寒 温 既 出 坐 客 问 谢 公 向 三 贤 孰 愈 谢 公 曰 小 者 最 胜 客 曰 何 以 知 之 谢 公 曰 吉 人 之 辞 寡 躁 人 之 辞 多 推 此 知 之。

(《世说新语·品藻第九》)

【答案】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参考译文】

黄门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一同去拜访谢安,子猷和子重大多说些日常事情,子敬不过寒暄几句罢了。三人走了以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刚才那三位贤士谁较好?”谢安说:“小的最好。”客人问道:“怎么知道呢?”谢安说:“善良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是从这两句话推断出来的。”

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壶遂曰:“孔_子_之_时_上_无_明_君_下_不_得_任_用_故_作_《春秋》_垂_空_文_以_断_礼_义_当_一_王_之_法_今_夫_子_上_遇_明_天_子_下_得_守_职_万_事_既_具_咸_各_序_其_宜_夫_子_所_论_欲_以_何_明?”

【答案】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5分,“//”可断可不断)

【参考译文】

壶遂说:“孔子的时候,上没有圣明的君主,下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写了《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文字拿它来判断礼教和道义,把它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现在先生您上遇到了圣明的天子,下能当官供职,万事都齐全完备,而且大家全都依照应有的秩序各得其所,先生您所要撰述的又想阐明什么呢?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断句 教案

目标:

1.考纲解读;

2.方法指导----文言断句的方法;

3.针对练习。

课时:2课时。

重点:方法指导。

步骤和内容:

一.考纲解读

2013年《湖南卷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古代诗文阅读的考试范围包括“正确断句”。 1、2010----2013年湖南卷考查文言断句的情况是:

【2010年】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 杀者/王者之事也

C.宥过无大刑/散无小/帝者之政 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考生首先要通读文段,尝试理解,然后可以巧借选项帮助句读。四个选项前两处断句A、C一样,B、D一样,第三句都相同,可知,“宥过无大刑故无小”讲的是“帝者之政”的两个方向即“恕和罚”,所以可排除A、C。B、D比较可知D项的断句语意不同。文言断句,考纲虽没有明确规定,但同样考查了考生的文言翻译、分析、理解等能力,属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此处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稍微降低了难度。

【2011】 (2011年湖南高考题)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A.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B.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C.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D.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解析: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按句子意思划分句

读。

【2012年】 9.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於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答案】B

【解析】本题新颖而又回归课本,对很多考生来说是熟悉的陌生题。单凭感觉很难选出答案,需要冷静地去分析对与错。这四段文字均出自人教版高中必修与选修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中。

A项出自必修四《苏武传》课后第三题,意思是:“您过去凭着单车出使到拥有强兵的敌国,逢上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

B项出自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第四题,意思是:“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左右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式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人却往往因为胆小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回来后有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故正确的断法是“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土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原题就是加标点。

C项出自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第三题,意思是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但沉迷于烛之武说的利益,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

D项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这是对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和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孟子见梁惠王》的延伸阅读,强调民本思想,意思是“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这护城河,筑牢这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城池、国家,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那么这就可以行得通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四个选项均出自课后练习题。出题导向很好,引导师生回归教材。

【2013年】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A.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B.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C.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D.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答案】 C

【解析】本题断句对于很多考生而言有点难度,既要考查学生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又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经验积累。这道题的关键是对“臣奉旨寻详”这句话的正确理解,以及文言句式的“四字一断”格式。裴松之注《三国志》是受诏加注。

2、命题趋向

①、文言断句题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直接给指定的画线句子断句,二是以选择题形式来考查。 高考湖南卷采用的是选择题的形式。分值为3分。

②、试题难度不大。

③、材料多出自阅读语段。

④、2014年预测:沿用2013年模式。

3、应试对策

①、做断句题时,考生要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解决难点。

②、掌握断句的方法。

③、做一些针对性练习。

二.断句的方法: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名词或代词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如: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2、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句首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可在其前断句;

句末语气词“者、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可在其后断句; “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关联词,多可在其前断句;

“于、为、则、而、以”等通常作句中连词,前后不能断开;

叹词“嘻、嗟夫、呜呼”等构成独词句,前后都可断;

句首时间词“顷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熟悉这些知识并加以利用,可避免误断失分。

【参考答案】 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夫;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具告沛公,沛公惊。”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再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例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如: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例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也。

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 、引文 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qìng显现)于前不可类(虚构)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qìng显现)于前,不可类(虚构)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例示】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7、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

例如: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断句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

“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间,

“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

“也”“者”作用要停顿。

或“句”或“逗”看情形

三.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

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检查。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

(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

四.高考题示例

(2013年广东卷)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参考答案:A

五。针对练习:

1、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

太宗(指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答案】太宗(指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2、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

京房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

【答案】京房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

3、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

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答案】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4、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

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死之鬼何异余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

【答案】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无知无觉的样子)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死之鬼何异?余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

5、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说苑》)

【答案】: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本题2分,断对3处给1分)

6、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料想)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答案】: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料想)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7、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答案】: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8、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

鲁有执竹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答案】:鲁有执竹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9、2011·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问题。(3分)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曲线的部分断句。

君子之于射也,内 志 正 外 体 直 持 弓 矢 审 固 而 后 可 以 言 中 故 古 者 射 以 观 德 德 也 者 得 之 于 其 心 也。

([明]王守仁《观德亭记》)

【答案】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参考译文】

君子射箭的时候,内心态度端正,外表身体站直,拿着弓箭瞄准,这样才可以射中靶子。所以古人通过射箭来观察一个人的品德。品德,是从内心中体现出来的。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三_月_得_千_里_马_马_已_死_买_其_首_五_百_金_反_以_报_君_君_大_怒_曰_所_求_者_生_马_安_事_死_马_而_捐_五_百_金_涓_人_对_曰_死_马_且_买_之_五_百_金_况_生_马_乎_天_下必_以_王_为_能_市_马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取材自《战国策》)

【注】 涓人:太监。

【答案】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参考译文】

古代有个为寻求千里马而不惜花费千金的国君。他三年还没有求得千里马。一个太监对

国君说:“请让我为您找找看。”

三个月的时间,他寻到一匹千里马,可那马已经死了,他花了五百金买了那死马的头,回去向国君复命。国君看了大怒说:“我要的是活马,哪里用得着为一匹死马浪费五百金呢!”那个太监回答说:“死马买下它尚且花了五百金,何况是活马呢,天下人一定把大王您看作最诚心买马的。”

(果然像他说的)过了不到一年,就有多匹千里马被主动送上门来了。

11.请用“/”给下面文段断句。(5分)

王 黄 门 兄 弟 三 人 俱 诣 谢 公 子 猷 子 重 多 说 俗 事 子 敬 寒 温 既 出 坐 客 问 谢 公 向 三 贤 孰 愈 谢 公 曰 小 者 最 胜 客 曰 何 以 知 之 谢 公 曰 吉 人 之 辞 寡 躁 人 之 辞 多 推 此 知 之。

(《世说新语·品藻第九》)

【答案】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参考译文】

黄门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一同去拜访谢安,子猷和子重大多说些日常事情,子敬不过寒暄几句罢了。三人走了以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刚才那三位贤士谁较好?”谢安说:“小的最好。”客人问道:“怎么知道呢?”谢安说:“善良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是从这两句话推断出来的。”

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壶遂曰:“孔_子_之_时_上_无_明_君_下_不_得_任_用_故_作_《春秋》_垂_空_文_以_断_礼_义_当_一_王_之_法_今_夫_子_上_遇_明_天_子_下_得_守_职_万_事_既_具_咸_各_序_其_宜_夫_子_所_论_欲_以_何_明?”

【答案】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5分,“//”可断可不断)

【参考译文】

壶遂说:“孔子的时候,上没有圣明的君主,下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写了《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文字拿它来判断礼教和道义,把它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现在先生您上遇到了圣明的天子,下能当官供职,万事都齐全完备,而且大家全都依照应有的秩序各得其所,先生您所要撰述的又想阐明什么呢?


相关内容

  • 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复习教案
  • 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统合知识点,归纳特殊句式的特点. 2.学会翻译特殊句式. 3.学会应用.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统合必修一~必修五所学的文言句式 2.让学生归纳句式的特点是什么. 3.对所归纳的句式进行翻译(老师适当引入高考考的特殊句式) 4.教室引导,让学生依据 ...

  • 文言句式判断句教案
  • 文言文复习专题--句式(判断句) 一.目标引领 能在句子翻译中区别体现各种文言句式 二.教材引领 聚焦重点:规范翻译判断句 破解难点:判断句语言标志的区分 三.学法引领 思想方法:从典型例句中归纳句式翻译特点.方法,运用到语句翻译中. 关键指点:判断句的语言标志 判断句 四.学程引领被动句 学程之一 ...

  • 文言文断句公开课教案
  • 公开课教学设计 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探讨并总结出一些文言文断句简易方法: 2.学会一点归纳思维并善加实际运用,以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3.借此来提升文言文断句乃至翻译技能. 二.教学课时:4课时 第1课时 一.考点解读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古书 ...

  • 文言文断句技巧(超实用教案)
  • 文言文断句方法技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2.过程和方法:通过做练习与讨论,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古代的优秀文化,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消除对文言文断句的恐惧心理, 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 ...

  • [师说]教案2
  •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名.意动),"其.而.之"等虚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 2.培养学生自渎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文章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 ...

  • 活见鬼教案
  • 教材 内容 第九单元 活见鬼 第 2 课时 1.通过学习能学会本课 5 个生字. 知 识 2.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3.能根据现代文.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在反复诵读课文中, 能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情感 教育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产生学习文言文的 ...

  • [游褒禅山记]教案和文言知识点及翻译
  •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从侧面. 4.问其深, ...

  • 10杨氏之子第一课时教案
  • 10.<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法学法: 1.多种形式的朗 ...

  • 1.文言文两则教案表格式
  • 电子备课课时教案 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谁学下棋?⑵怎么学下棋?⑶学得结果怎么样?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