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2)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南迁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识读两段史料,学会感知有效信息,培养读史能力和比较分析 能力。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1)科技实力决定发展水平;(2)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

重点、难点

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质疑自探

导入新课:

继汉朝400多年的大一统之后,是长达近三个半世纪的动荡与分裂。先是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后是西晋短暂统一,不久北方是五胡十六国纷争,南方是东晋。随后是南北朝对峙。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可以归结为一个字――“乱”。但在政权分立、战乱不断的动荡中不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江南地区的开发。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112.

二、分组学习 合作交流

1、动荡中怎么还会有开发呢?是不是信口雌黄?我们来看两则史料。《史记》和《宋书》。思考两个问题:

(1)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2)本次开发取得了哪些成果?

2、江南地区开发表现是什么?

3、为什么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得到长足的进步,原因何在?

4、听说南方也有战争啊。而且是一场大战,怎么回事?

三、精讲点拨 巩固训练 为什么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得到长足的进步,原因何在?由学生阅读课本进行回答。根据教材表述,学生大致会得出以下结论,我在教学中,将重点对其中的几个结论进行放大教学、加深探究。

结论1: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较为努力。――点拨学生

结论2:北人南迁,劳动力、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作物品种的丰富――新品种引入江南地区)。

结论3:南方自然条件好――反问:自然条件好,为什么在秦汉时期没有得到明显的开发?引导学生认识到――长期的战乱,兵祸年年,逼迫北人南迁。北人南迁客观上开发了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潜力,促进江南经济的开发。

十、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说出通过学习本课我学会了哪些基础知识,懂得了哪些道理进行总结

十一、巩固练习:

二、板书设计

第20课 动荡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3.人口南迁

2.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4. 淝水之战

十三、课后反思:

本节课看似条理清楚——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表现。但(1)因为跨度比较大,朝代更迭频繁,比较混乱。(2)涉及经济内容,比较枯燥。针对此我采用了一上课就把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朝代更迭图给到学生,让他们有一个整体感知,并概括出本阶段的特点:“乱”

话锋一转在动荡中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江南地区的开发。让学生精神为之一震,眼前一亮,并有亲切感。消除陌生、畏难情绪。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

从教育学的研究来看,具有挑战性思维的问题,能够极大地调动人类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最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调整了教材的顺序,将教材的第三目调到最开始讲授,将前两目调整到后面来学习,即先讲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果”,后谈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将因果关系的惯性思维方式,改变为逆向推理思维方式,由结果探究原因,挑战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挑战中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学习本课内容。 最后,通过层层设疑的原因探究引导学生得出的结论对现实社会发展的启示角度,强调――当今发展靠科技实力的高低,当今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相互促进,初步渗透学史致用的原则。并在课中设置一个情景剧场,引发一个小小高潮。

课后练习中,设计一个石家庄“三年大变样”建设中身为小主人的他们应该从今天的江南经济发展中学到什么经验或有什么建议?激发主人翁责任感,学生热情高涨,参与意识强烈。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起到了激趣----启智------致用的良性连环作用。

本课要落实的内容标准是“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

史实”属于识记层面的要求,教学难度本身并不高。但从教材内容看,编写者明显对“说出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有所忽视,诚然,北民南迁与南方已有居民(包括汉族及其他众多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史实,与同一时期北方正在发生的民族融合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个人感觉给学生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阶段性特征认识与了解中,还是应当从高标准落实课标的立场出发,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正确认识到:江南地区的开发,不仅是南迁人口做出的贡献,而是南迁人口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

总体感觉本节课应该算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把经济问题进行了化难为易的处理。并让学生学以致用,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2)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南迁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识读两段史料,学会感知有效信息,培养读史能力和比较分析 能力。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1)科技实力决定发展水平;(2)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

重点、难点

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质疑自探

导入新课:

继汉朝400多年的大一统之后,是长达近三个半世纪的动荡与分裂。先是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后是西晋短暂统一,不久北方是五胡十六国纷争,南方是东晋。随后是南北朝对峙。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可以归结为一个字――“乱”。但在政权分立、战乱不断的动荡中不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江南地区的开发。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112.

二、分组学习 合作交流

1、动荡中怎么还会有开发呢?是不是信口雌黄?我们来看两则史料。《史记》和《宋书》。思考两个问题:

(1)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2)本次开发取得了哪些成果?

2、江南地区开发表现是什么?

3、为什么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得到长足的进步,原因何在?

4、听说南方也有战争啊。而且是一场大战,怎么回事?

三、精讲点拨 巩固训练 为什么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得到长足的进步,原因何在?由学生阅读课本进行回答。根据教材表述,学生大致会得出以下结论,我在教学中,将重点对其中的几个结论进行放大教学、加深探究。

结论1: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较为努力。――点拨学生

结论2:北人南迁,劳动力、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作物品种的丰富――新品种引入江南地区)。

结论3:南方自然条件好――反问:自然条件好,为什么在秦汉时期没有得到明显的开发?引导学生认识到――长期的战乱,兵祸年年,逼迫北人南迁。北人南迁客观上开发了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潜力,促进江南经济的开发。

十、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说出通过学习本课我学会了哪些基础知识,懂得了哪些道理进行总结

十一、巩固练习:

二、板书设计

第20课 动荡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3.人口南迁

2.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4. 淝水之战

十三、课后反思:

本节课看似条理清楚——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表现。但(1)因为跨度比较大,朝代更迭频繁,比较混乱。(2)涉及经济内容,比较枯燥。针对此我采用了一上课就把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朝代更迭图给到学生,让他们有一个整体感知,并概括出本阶段的特点:“乱”

话锋一转在动荡中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江南地区的开发。让学生精神为之一震,眼前一亮,并有亲切感。消除陌生、畏难情绪。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

从教育学的研究来看,具有挑战性思维的问题,能够极大地调动人类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最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调整了教材的顺序,将教材的第三目调到最开始讲授,将前两目调整到后面来学习,即先讲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果”,后谈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将因果关系的惯性思维方式,改变为逆向推理思维方式,由结果探究原因,挑战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挑战中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学习本课内容。 最后,通过层层设疑的原因探究引导学生得出的结论对现实社会发展的启示角度,强调――当今发展靠科技实力的高低,当今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相互促进,初步渗透学史致用的原则。并在课中设置一个情景剧场,引发一个小小高潮。

课后练习中,设计一个石家庄“三年大变样”建设中身为小主人的他们应该从今天的江南经济发展中学到什么经验或有什么建议?激发主人翁责任感,学生热情高涨,参与意识强烈。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起到了激趣----启智------致用的良性连环作用。

本课要落实的内容标准是“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

史实”属于识记层面的要求,教学难度本身并不高。但从教材内容看,编写者明显对“说出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有所忽视,诚然,北民南迁与南方已有居民(包括汉族及其他众多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史实,与同一时期北方正在发生的民族融合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个人感觉给学生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阶段性特征认识与了解中,还是应当从高标准落实课标的立场出发,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正确认识到:江南地区的开发,不仅是南迁人口做出的贡献,而是南迁人口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

总体感觉本节课应该算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把经济问题进行了化难为易的处理。并让学生学以致用,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相关内容

  • [§1.3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 <§1.3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四大地区的范围并对比分析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知道我国南北方的划分界线及区域差异,限制性因素和发展方向. 4.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教学重点] 1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

  • 8-2014年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新版5)
  • 第八章 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 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能举例说明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2. 熟悉北京的著名建筑和历史文化景观,并以此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特色. 3. 能利用地图说明北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征. 4. ...

  • (人民版)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全册教案
  • (人民版)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全册教案 第一课 别把尊严丢了 第一课时 尊重自己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2.尊严不是一时的得失,更不是财富的多寡,而是你是否把自己当做大写的人. 教学过程 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都不愿失去尊严,人格尊严是一个人立于天地之间的精 神根基,没有了它,人只剩下空空的躯 ...

  • 高中地理教案: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复习
  • [考纲要求]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京杭运河概况. [知识讲解] 一.河流湖泊概况 1.内流区和外流区 外 ...

  •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教案
  • 为什么停止三江平原的开发教案 教学设计: 本节是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同时突出湿地的成因及作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竞争意识,表达能力等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全班同学共分为六组,分配任务,每一组探讨一个问题,小组选取发言人展示得 ...

  • 3.3水资源教案8(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 第三节.水资源 教学目的 1.掌握我国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掌握水资源的分布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掌握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途径. 2.在学习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培养学生使用图表资料分析水资源特点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地理分析能力. 3.使学生认识水资源的珍贵,培养他们树立珍惜水资 ...

  •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16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内容标准: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能力培养目标:了解政权分立的基本特征以及江南六朝的概念,识读"东汉至隋朝政权分和示意图:"知道北方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江南经济开的史实,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和作用. 教学 ...

  •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3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章末复习教案新版粤教版
  • 第3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复习目标 1. 了解我国的自然资源的概况. 2. 了解我国的土地资源. 3. 我国的水资源和海洋资源.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复习重难点 (1)了解中国的自然资源概况. (2)掌握我国的水资源和海洋资源.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 自然资源的特征 2. 自然 ...

  • 山东人民出版社五年级下册黄土高坡教案
  • 山东人民出版社五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地理环境. 2.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探究这样的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 3.了解黄土高原上独特的民风民俗和文化. 情感目标: 4.知道黄土高原地区对我国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引发学生热爱黄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