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电影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题目:李安电影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摘 要

李安是华人导演的骄傲。作为一位华人导演,李安拍摄国语片和英语片都游刃有余。李安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细腻的表现方式,使他的作品成为一道道美丽的、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李安能有今天的成功,是因为他懂得东方,也懂得西方。李安的所有作品都暗含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交融,这与他本身的文化背景及人生经历分不开。

李安拍摄的电影中,东西方文化并存,既有冲突又有融合,互相取长补短。东方的电影中,既有中国传统“家”的温暖,也有西方开放思想、现代文化带来的冲突与矛盾。西方电影中,也会加入诸多东方人的关于审美、道德思想、文化观念等方面的认知和理念。因而使他的电影区别于普通的西方影片,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李安的电影中,无论东西方都体现着冲突与融合,正是在这种逐步深入的交流中,逐渐磨合探索,从而产生出既符合东方人的欣赏口味又能满足西方人审美追求的电影,从而在全世界范围内赢得大家的追捧和喜爱。

关键词:李安 成长 东西方文化 冲突 融合

Abstract

Chinese director Ang Lee is the pride. As a Chinese director, Ang Lee film shot in Mandarin and English films have to cope. Ang Lee with his profou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performance of delicate way , he works as a beautiful Road connecting the East-West cultural bridge. Ang Lee's success has been able to, because he knows the Orient, but also know how the West. Ang Lee's works are all implicit in the East-West cultural conflicts and exchanges, with his own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life experiences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Culture exists side by side in film that Ang Lee shoots, in East and West , both have conflicting and have adopting sb.'s strong points while overcoming one's weak points fuse , mutual. Both kindness having Chinese tradition "family" and, have the west to open thought , conflict and contradiction that modern culture brings about in oriental film. In west film, relative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 morality thought , culture that can join a lot of Oriental concept also waits for the aspect cognition to compose in reply idea. Make his film differentiate the average Yu west film as a result , give off out the luster dazzling the eyes especially.

Disregarding East and West, being embodying conflict and fuse in Ang Lee 's film,running-in probes exactly gradually in this step by step thorough exchange, come into being out thereby now that the sympathetic taste according with Oriental can satisfy film that Occidental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runs after , thereby, hold in both hands and be fond of in going after winning everybody within the whole world range.

Key Words :Ang Lee Growth East and West Conflict Mix

目 录

摘 要…………………………………………………………………………………….I Abstract…………………………………………………………………………………….II 引 言……………………………………………………………………………………1 1李安的创作道路和生活写照…………………………………………………………… 2

1. 1李安的生活和创作历程………………………………………………2

1. 2电影——李安真实生活的写照………………………………………………3

1.2.1父子出镜亮相,全家为影片齐上阵………………………………………………3

1.2.2照搬移植生活……………………………………………………………………4 2东西方之间的冲突……………………………………………………………………4

2. 1生活习惯上的冲突…………………………………………………………5

2. 2语言、文化上的冲突……………………………………………………….. 5

2. 3道德观念上的冲突……………………………………………………….. 6

2. 4婚姻观念上的冲突……………………………………………………….. 6

2.5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7 3东西方之间的共融………………………………………………………………………8

3.1共融——东方…………………………………………………………………………8

3.2. 共融——西方 ………………………………………………………………………11 结 论…………………………………………………………………………………14 致 谢…………………………………………………………………………………15 注 释…………………………………………………………………………………16

参考文献………………………………………………………………………………...17

引 言

纵观李安执导的电影作品,不得不承认,在华人导演中,李安是最擅长表现人与人心灵的沟通,而心的沟通跨越了文化和国界,心心相印自然引起东西方观众共鸣。10多年来,李安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细腻的表现方式,使他的作品成为一道道美丽的、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李安能有今天的成功,是因为他懂得东方,也懂得西方„„他在东方和西方之间自由地游走,越来越游刃有余。

李安是受到中原文化、台湾文化、美国文化三重影响的台湾第二代外省人、留美华人,这些影响综合放在电影身上看似大杂烩,他却很好的理解揣摩,将其巧妙地揉和在了一起,烹制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视觉盛宴。

李安心在东方,目光扫过美国西部;生于台湾,长于美国,从不自设边界,双手总是深深地插入大地,从深埋的根基挖出灵感;他从东到西,飞越竹林,追逐南北战争的幽灵,与简﹒奥斯汀笔下的姑娘逗乐,捧住笨拙牛仔的泪水;喜欢卧室和厨房,熟悉陌生世界不明言的仪式和规矩。李安的电影生涯始于身边最熟的事情——中国人家族、朋友、邻里和族裔的独特关系。渐渐地,李安随风而行,自由发挥,他让中国的传统和西方的开放依次上演,永不重叠,同时又给他的每件作品留下了很好辨认的个性印记,那就是殷勤、克制和敏感。李安的电影中,既有东方式的含蓄内敛,又有西方式的自由开放;既有二者间的冲突摩擦,又有二者间的相互融合贯通。这些,恰恰反应了东西方之间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现实。而想表现这些具体的情况,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力所能解决的。只有李安,在经过多年的学习、生活、体验,才逐渐摸索探索出来的。

李安的电影手法质朴自然,对白风趣幽默,情节细腻别致,剧情圆润流畅。在他身上聚集着各种文化冲击,他拍中国人题材从西方人眼光去拍,不会拍中国人可怜的东西,他拍西方题材又会用东方观念来拍。他的电影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又有西方现代思想的真实表现。[1]

1李安的创作道路和生活写照

李安作为华人,能在东西方影坛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他的成长是分不开的。李安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成长,青少年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成年后的西方文化浸染,形成了李安的文化核心。所以李安无论是拍华语片,还是英语片,中西文化的精髓总在其中。使得李安作品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碰撞和交融现象。所以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他深刻的感受到了当代社会的转型和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正是这种灵魂深处的矛盾和痛苦促使他写出了优秀的剧本,进而开始了他的导演生涯。

1.1李安的生活和创作历程

1954年10月23日,李安在台湾屏东潮州出生。根据爷爷临终遗嘱要爸爸在台湾“另起炉灶”的想法,这个长子让爸爸充满了期盼,取名“李安”,一来是老家在江西德安,二来是爸爸来台湾时搭乘的轮船就叫“永安号”。李安自小在台湾屏东乡下长大,也许是因为父亲是中学校长的缘故,从小被灌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李安花在读书上的时间整整29年。1972年考入台湾艺专影剧科学习。1974年获台湾大专话剧比赛最佳男主角。二年级时他拍了一部十八分钟的黑白短片《星期六下午的懒散》。

1978年李安赴美留学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戏剧系导演组,在戏剧系里,李安接受着西方正规的戏剧教育,由于他在台湾艺专的经验,只用了两年就拿到了艺术学士学位。最初的这些戏剧经验,对李安日后的电影作品的戏剧倾向有着重要影响。出于对电影的向往,李安又来到以电影学院著名的纽约大学,继续学习电影制作。

进入纽约大学后,李安拍摄了16毫米短片《追打》、《我爱中国菜》、《揍艺术家》等。其中1982年拍摄的《荫凉湖畔》,获纽约大学奖学金,并于第二年参加了台湾政府主办的独立制片电影竞赛,获得金穗奖最佳16毫米优等剧情片。1985年完成毕业作品《分界线》,并获电影硕士学位。李安毕业后把所有东西打包成八个纸箱,准备回台湾发展。就在行李要运往港口的前一晚,《分界线》获得纽约大学生电影节金奖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奖,这件事促使他留在了美国。

此后,李安写过很多剧本,但都因种种原因不能拍成,六年的时光就在家里度过。1990年,台湾“新闻局”征选优秀剧本,李安在美国听说此事后,便将他于1982年开始创作,构思多年,写了27稿之多的剧本《推手》和《喜宴》双双寄上,结果双双获奖,真可说是“蛰伏六年,一鸣惊人”。后由台湾中央电影影业公司制作出品,相继于1991年推出《推手》,1992年推出《喜宴》。《推手》是奠定李安导演地位的处女作,也是奠定了其在台湾新生代导演地位的影片。影片一经推出便获得了

极大的轰动。人们开始关注李安,李安的出现为台湾影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李安的电影在艺术上和商业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推手》获1991年台湾金马奖八项提名,李安获最有潜力新导演“评审团特别奖”。此后,李安被视为台湾影视界的“不可多得的人才”。之后于1993年推出了《饮食男女》,完成了“父亲三部曲”的创作。

此后就开始了他的好莱坞大片制作,也是英语片的创作时期,相继于1995年推出《理智与情感》,1997年推出《冰风暴》,1999年推出《与魔鬼共骑》。这3部影片分别代表着维多利亚时代封建保守的英国以及七十年代的美国和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社会背景。2000年拍摄了华语片《卧虎藏龙》,2003年和2005年分别推出了英语片《绿巨人》和《断背山》,这一系列的作品使李安获得了许多国际奖项。而2007年回归华语影坛的《色,戒》,又将李安重新拉回人们的视线当中,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李安下一部电影是《Taking Woodstock》(《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改编自音乐节创办者Elliot Tiber的同名传记,会呈现喜剧风格。由于明年是伍德斯托克音乐节40周年,因此影片将于2009年上映,以此纪念这个20世纪著名的文化事件。

1.2电影——李安真实生活的写照

电影,来源于生活,而又能还原生活。现实可以将灵感加入到电影中,电影中也会将现实中的人物重现。我们既可以把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情感加入到电影的创作中去,又可以通过电影,反映我们现实中的生活。二者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2.1父子出镜亮相, 全家披挂上阵

在李安的电影中,你会看到很多他现实生活中的影子,影片中出现了他的家人,甚至李安本人也在他导演的电影中亲自露上一面。如此真实、坦诚的导演,让人不得不将他的电影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获得更深的感受。

《推手》中杰米一角很难找,既要长得像混血儿,又要能讲中、英文,拍片时又得妈妈跟班,还得花一个月来演。没办法,只好央求大儿子李涵(阿猫)上场。那时候阿猫才六岁,眼睛很大,皮肤白,头发化妆上发油后黄黄的,可以冒充混血儿。[2]《喜宴》里,李安是父子、夫妻都粉墨登场。小儿子石头亮相,先是跳床,接着由李安太太抱着他亲新娘,大家笑得东倒西歪的。李安唯一的幕前亮相,就一个镜头、一句台词:“那是中国人五千年来的性压抑!”对着老外,他解释中国人喜宴的直接露骨。

家人除了在银幕中亮相,在幕后也给李安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全家帮忙拍《绿巨人》,李安的家人对他完成《绿巨人》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和帮助。老婆林惠嘉是微生物学家,《绿巨人》里有关遗传基因生化部分的情节都是林惠嘉先帮助李安了

解后,李安再找人写剧本,以让观众看得清楚明白。电影里的人体细胞图片,也是向林惠嘉借来的;电影里有一场绿巨人与怪兽狗对打的戏,这只怪兽狗的图形是李安的大儿子李涵画的。因为电影中涉及了深层次的人性探讨,李安怕年幼的观众看不懂,于是以小儿子李淳做测试,李淳看后让老爸放心:“没问题,现在年轻人很早熟。”

1.2.2照搬移植生活

由于李安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经历,使得他的电影也变得与众不同。李安的电影中,就有很多场景、故事来源于生活,它们为李安带来创作的灵感和养料,使得他的电影情节更加动人,同时也更加丰富,甚至能触碰到每一个人的心底。《推手》中有一段情节,父亲躺在床上对儿子晓生说:“我告诉你,活罪好受,寂寞难熬,你爸爸四十多年来受过多少罪受过多少委屈,不管怎么折磨我,都无法阻止我武功的进展。咱们练内家的,讲究的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而这恰恰是李安六年蛰伏在家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喜宴》里揉杂了许多李安自己的经验。第一个镜头是在纽约市政府前拍摄的,而市政府也是李安注册结婚的地方。李安在伊大念书时,参加朋友的婚礼及大闹洞房,大伙临走前逼着新郎、新娘钻进被窝里,然后把衣服一件件地丢到被子外。而这段闹洞房的情节就出现在《喜宴》里。《喜宴》中,父亲对伟同说其实自己是逃家从军,后来有人逃出来说爷爷托信给他“老家全完了,让他在海外生根立足,延续高家的香火。”而现实生活中,李安的爷爷在临终的遗嘱也是让爸爸在台湾“另起炉灶”;影片的主人公高伟同是一个在台湾长大、到美国留学的人物,与李安本人经历很相像,他接受了美国文化,同时美国文化也容纳了他。

“我之所以怀念过去的伦理,是因为旧秩序曾经给了我们安全感,也因为过去的教养形成我人格的一部分。当我受到挫折和考验的时候,自然就会流露出来。我必须去面对、去处理,不管是用讽刺喜剧或悲剧感伤的方式,总是要面对它。因此在《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里,我都自然会流露出自己的感怀,一种随风而逝的感伤,这是我的切身感受。”[3] “父亲三部曲”都讲老爸,有些对白就是他说过的话,许多是李安家的事。《喜宴》里包括评字、做菜,甚至婚礼前新郎新娘跪在父母前听训的情景、对白,都是。《卧虎藏龙》,李安认定了电影,而妻子认定了李安。整日苦拼一心养家的林惠嘉正是《卧虎藏龙》里女性人物的原型。李安笑称她是兼具了俞秀莲的坚毅和玉娇龙的叛逆的女强人。

“《与魔鬼共骑》里托比饰演的杰克,个性很像我,所以我会对这本小说认同。他的侵略性不强,个性不突出,但慢慢融入,他是我剧本中很常见的男主角。我当初有六年没拍戏,这是一个大原因,因为这种个性的男主角在美国片里通常是没有票房的。我的男主角经常挣扎于尴尬的两难中,他并非徘徊于利弊当中,而是经常在两利或两弊之间难下抉择,就像离了水的鱼,不知该往哪边站。平常的我,也经常举棋不

定。”[4]

2东西方之间的冲突

李安的电影既有东方题材的,也有西方题材的。由于语言、生活习惯、文化、道德思想等方面的差异,会造成东西方文化之间冲突。

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特色,东方题材的电影主要有1991年《推手》,1993年《喜宴》,1994年《饮食男女》,2000年《卧虎藏龙》,2007年《色,戒》。这些电影,虽然故事的年代、类型不同,但是都饱含了浓郁的中国特色,使人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家”的味道。

西方题材的电影主要有1995年《理性与感性》,1997年《冰风暴》,1999年《与魔鬼共骑》,2003年《绿巨人浩克》,2005年《断背山》。他们虽然是极具西方特色的电影,有着与东方截然不同的观点和特色,但是,这些由华人导演执导的西方影片,在加入东方的元素后,也同样精彩。

2.1生活习惯上的冲突

在中国“民以食为天”,饮食十分讲究,做一顿饭从选料、切法、做法都有很多的讲究,一道工序也忽略不得,“吃”在我们的生活中占了很大的比重,饭菜的色泽、味道都很重要。而西方则更看重饮食的营养搭配,有时候为了追求快节奏的生活,会选择最简单的食品填饱肚子。《推手》中,朱父喜欢吃中餐,常常在厨房里煎炒烹炸一番,而后,一个人端着碗,执箸细细品尝,美国儿媳玛莎则极其简单的用手拿着三明治大嚼特嚼。晓生一家坐在餐桌上吃饭,玛莎给他夹意大利面,老朱给他夹红烧肉,他不得不把这些都吃完。玛莎住院期间,孙子杰米自小吃惯了妈妈准备的三明治,对爷爷做的中餐,实在无法让他下咽,不只一次问妈妈何时归来。

中国人强调“一日之计在于晨”,晨练是很多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小区里、公园中都会看到起大早进行锻炼的人们,他们或舞剑、或打太极、很多人会选择相对安静的运动方式养精蓄锐,为忙碌的一天开个好头。而西方人或许因为性格使然,或许因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他们有人会选择在早上蒙头大睡缓解疲劳,有人会选择作剧烈一些的运动来迎接全天繁忙的工作生活。《推手》影片的开头,朱父选择在自己的房间中打太极拳,一招一式张弛有度,神情淡然镇定;而玛莎无法静下心来写作,选择跑步来缓解压力。《喜宴》中,高父和伟同一大早起来去外面运动健身,而赛门常常闷在家里睡大觉。

2.2语言、文化上的冲突

不同的国家会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我们的母语是中文,而西方很多国家会用

英语交流沟通。很明显,无论从语法、语音等方面上看,两种语言之间都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互相不熟悉对方的语言,简直就是“鸡同鸭讲”必然会引起冲突和误会等问题。而文化上的不同,差距就更大了,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美国建国才不过百年,文化都是新兴的,有着很明显的个人标记。古老和新兴,两者相处必然会磨擦出火花。

语言上的差异——《推手》中,正因为朱父讲中文、玛莎讲英语而造成俩人无法交流和沟通。在一家人共同吃饭的餐桌上,玛莎和晓生用英文讨论写作计划和他们的家务事,老朱很着急的满脸打探的神色。接着老朱用中文和他讨论玛莎为什么只吃蔬菜,则变成了玛莎在一边干瞪眼。《喜宴》里,伟同、威威、赛门正因为高家父母不懂英文而在吃饭时用英语激烈的争吵。

文化中的冲突——李安执导的第一部影片《推手》,故事发生在美国纽约。尽管是在遥远的西方,可《推手》正式开拍那天,李安还是依照中国的传统习惯,带领全剧组面向东南方举行了一次开机仪式,而这种做法却成为美国演员津津乐道的一件奇闻轶事。《推手》一开篇就是朱师傅在家练毛笔书法,这是很中国,很传统的文化,看似简单的一撇一捺,其实蕴含了深远的意境和浓厚的功底。玛莎是典型的美国形象,写作要通过电脑的敲击打字得以实现,而电脑又是西方科技进步、现代文明中最明显的代表之一。晓生对父亲的针灸功夫深信不疑,而洋媳妇玛莎则表示出怀疑的态度。《喜宴》里,威威对高父的王体字大加赞赏,一家人在旁边听得有滋有味,而美国人赛门则傻傻的站在一旁,听得糊里糊涂。

2.3道德观念上的冲突

虽然时代在向前发展,但是中国人的道德观念还深受“儒”、“道”家思想的影响,“百行孝为先”“孝”是最高也是最基本的道德标准,而西方的道德观念并不以他人为先,有着极强的个人色彩,是以“我”为第一考虑对象的。

《推手》中玛莎和好友都不能理解“怪老头”的种种行为,她多次向丈夫提出让父亲搬出去单住的想法。但晓生毕竟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孝”的思想仍然在他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他不能为了自己一家人的幸福而抛弃生他养他的父亲。朱师傅在中国学校教太极拳时认识了来自台湾的陈太太,晓生夹在父亲和妻子中间,想到了撮合两位老人,来解决自己的困境。而陈太太的子女也在这个想法上和他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共识。在西方社会,老人与子女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父母与子女是分开居住的。而中国传统社会观念是“养儿防老”,儿女要尽孝心,两种观念的冲突极为强烈。

《喜宴》里,伟同既想拥有自我(做自己),又想尽孝道(为人子),身陷无法两全的左右为难。高母曾恳求威威把伟同的孩子生下来,毕竟他们只有一个儿子,老人

还想着高家的后继香火,还想着能有孙儿承欢膝下。但是威威却想把孩子打掉,她还年轻,还有自己的大好前程,不愿为了满足他人的要求而委屈自己,尽管这是为了她的“丈夫”也不想牺牲自己的学业和前途。

2.4婚姻观念上的冲突

婚姻对于中国人,是人生中的大事,一辈子才有一次。它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关系到两个家庭的面子、关系等。无论从新人的婚宴、礼服等都要遵从很多传统的礼仪,每一个步骤都不得马虎。而西方人则相对开放,不会被世俗所累,他们的婚姻更私人,更像两个人之间的某种约定和誓言。

《喜宴》是这三部影片中体现东西方冲突最为明显的。它不仅涉及到了中国——结婚办喜事这一牵扯风俗文化最多的礼仪活动。还涉及美国——同性恋的话题,这个话题在当时的台湾来说也是很敏感的。而在美国,同性恋已经是很普通的事情了。高家父母代表着守旧、好面子的传统道德观念,是受中国文化思想熏陶的一代。而高伟同、赛门、威威则代表着思想前卫、做事简单,受西方环境影响颇深的新一代。在他们之间,东西方文化、思想的冲突碰撞就显得尤为明显。高家父母认为婚礼是终身大事不能草率,而伟同夫妇认为形式并不重要;伟同和威威在市政府进行公正仪式时,伟同父母在仪式上神情紧张,而后面的美国女孩不停嚼着口香糖;伟同和威威俩人站错位,公证人念错威威的名字,威威并不流利的誓词,二人互换戒指时的笨拙,亲吻时的尴尬,而美国新人宣誓后久久的亲吻;婚宴上一位外国宾客说:“我认为中国人都是柔顺沉默个数学天才,”而李安饰演的宾客回答说:“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婚礼宴席结束后赛门的清醒和烂醉如泥的中国宾客形成鲜明对比;在看待赛门和伟同的关系上,威威觉得很正常,而高母在得知真相后就差点昏过去。

2.5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

传统,往往意味着墨守陈规,遵循着原有的思想、行为标准亦步亦趋的前行,丝毫不能越雷池半步。而现代,代表着思想开放,行为前卫,打破常规,敢为前人所不为。

《饮食男女》中, 老大家珍,一直生活在自己编造的感情世界里,惧怕爱情,皈依宗教,过早地承担家庭的重任因而变得性格乖戾。老二家倩事业有成,现代女性,有着速食主义的爱情观。老三家宁十七八岁,有着理想化的爱情,并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后来爱上了朋友的男朋友,未婚先孕,结婚离家;父亲原本是国厨,有一手不错的厨艺,起初仍然努力通过“星期天晚餐”维系家庭感情的纽带,最后却“为老不尊”的和女儿的朋友锦荣结婚。传统平凡的家庭表面下隐藏的是充满了现代叛逆、解放的思想,平静的假象再也无法维持,各人都选择了属于自己的出路。尤其是父亲的所作

所为,如果从中国传统上讲这是有些反道德的,可从现代的角度来解读的话,这也是人性的一种解放。是作为父亲突破传统的一次反抗,是带有现代思想的生活方式。

“当我阅读丹尼尔·伍德瑞尔(Daniel Woodrell)的《与魔鬼共骑》(Woe to Live on )时有感,原来美国内战期间,南方人抗拒北佬的心态,和我们现在西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抗拒感很相似。”[5]《与魔鬼共骑》讲的是美国内战期间的故事,南方是保守与顽固的代表,而北方则是进步与前卫的象征,无论是两者对待黑人奴隶的态度,还是这场战争的本质——工业民主自由的新世界和封建农业的旧时代之争。都是一种冲突的表现。而具体到个人身上,就是杰克·罗德,他身为德国人,本来与这场美国内战无关,但却毅然背井离乡,和北方军队打起了游击。战争并非他想象般那样,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使他的身心饱受煎熬。

《冰风暴》中,丈夫本·胡德和妻子的关系濒临解散,他们现在的坚持只是为了孩子们能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他们虽然传统,但有时也耐不住寂寞,丈夫经常和邻居珍妮特·哈珀偷情,对于丈夫的不忠,妻子虽然有所察觉,但还是一直忍让。而他们的儿子保罗、女儿温迪也在逐渐成长和试探的过程中不断向前。这一切,都在感恩节前一场冰风暴中爆发。传统的妻子也加入到“钥匙派对”,儿子面对一场诱惑与考验,女儿正陶醉在同邻家男孩子的某种游戏中„„原本平凡的一家人在冰风暴的那一夜情感一同爆发,他们都在彷徨,都在试探,都在成长,在传统道德和行为解放、思想成长的边缘线上徘徊着,犹豫着。

《断背山》中,传统的婚嫁观还不能容忍同性恋,但是两个主人公却在景色优美的断背山上产生了挑战传统的同性之恋。面对现实和传统,他们也只得妥协,分别结婚当上了父亲,过起了正常人的婚姻生活。然而,杰克和艾尼斯仍然无法忘记对方,此后他们虽然定期约会,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对彼此的思念。但是艾尼斯即使离了婚,也始终无法将自己心中的传统道德观念彻底打破。现实和理想始终有差距和冲突,正是如此,或许才注定他们悲剧般的结局。

《色,戒》照李安的说法――“色”是我们的野心,我们的情感;“戒”是怎样适可而止。王佳芝的出发点是爱国,为刺杀汉奸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贞操。这是出于东方人爱国、保家以大义为重思想的表现。但是王佳芝和易先生突破东方人观念的“七分钟”情欲戏,无论是虐恋还是偷情。都是地地道道的现代西方表现手法。两者之间,显然有着不小的冲突,而这种冲突,在影片结尾处表现得似乎更加明显。刺杀易先生的任务马上就要进行,但是王佳芝却因“爱”牺牲了爱国大业,放掉了易先生,这种行为显然违背了她的初衷。正是这种冲突,使得王佳芝等人丢掉了生命。

3东西方之间的共融

在李安的电影中,东西方之间虽然有不小的冲突,同时,两者之间也有融合。 在共同的生活中,东西方之间的种种不同虽然会引发一些或大或小的冲突,但是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过程中,已经慢慢发生了改变,两者正在慢慢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在李安的电影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李安自身的教育模式和思想、成长背景,使他更容易理解、把握和掌控两者之间的尺度,既使它们融洽得自然,又不至于太突兀。

3.1共融——东方

太极拳里的“推手”是一种双人模拟对练的运动。拳经里提示的要决:如“圆化直发”、“舍己从人”、“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渺”、“不丢不顶”等等,这些是和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太极中着重是要练“气”,讲究的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讲究是“平衡”“中庸”,而这往往就会演变成一种妥协、一种共融。

《推手》中混血儿杰米有着中国和美国两种血统,又同时会中国和美国的两种文字和语言,这本身就是一种融合。父亲因在中国餐馆打工闯祸被捕,在监狱里,儿子晓生痛哭流涕地跪在父亲面前,请求父亲回家,父亲对儿子说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话:“只要你们过得好,我这把年纪了,又在乎什么呢? ”朱父最后选择主动搬离儿子晓生的家单住,就是一种妥协和共融,他没有和儿子、儿媳硬碰硬,让儿子难堪,而是学习美国老人的养老方式——住到老人公寓。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让晓生背上“大不孝”的恶名,但这毕竟是在美国,要想让自己和他人过得舒服,就要入乡随俗,选择最“美国”的方式生活。

《喜宴》中,婚礼喜宴虽然是在美国举行,但影片从始至终都充满了浓浓的中国味道,这似乎也是一种融合。高父对高母说威威能生能养,是个不错的媳妇;在汽车上,高父对威威说:“按礼数我们应该提着四色礼物到你们家提亲才对”;到了家里,高母夸奖威威:“这年头会做饭的女孩已经不多了,伟同命真好;她给儿媳妇威威的红包见面礼、珍珠项链、红珊瑚胸针、镯子和旗袍,以及对威威说的“母女连心,代代相传”“有缘千里来相会,天涯咫尺”;婚宴的早上,高伟同对父母行跪拜之礼;中国餐馆的老陈对待师长一家,无论从称呼上还是补办婚礼的行动上,都显示出对老师长深深的敬意之情,而这正是“忠”的表现;婚礼中的全家福婚礼照片,小男孩跳床,喜宴上亲友凑热闹起哄灌酒,闹洞房的“国粹”,席间宾客吃错婚宴的小插曲,都显示出了极其浓厚的中国传统色彩。影片中,美国人赛门和中国人伟同的结合;赛门在开门迎接伟同父母前,特意摘下的耳钉和他并不娴熟的中文;高父对伟同和赛门关系的某种妥协,和赛门私底下的英语对话;威威答应把伟同的孩子生下来,而塞门同意留下当孩子的另一个爸爸,三人紧紧搂在一起;这些都是东西方之间的共融。在机场

的送别中,高父对赛门说: “谢谢你照顾伟同”,对威威说:“高家会谢谢你”, 这种做法表示他最终还是接受了儿子伟同同性恋的事实,接受了塞门,接受了这种中西合璧的家庭。而在安检时,高父高高举起的双手,更像是对生活、对西方现代文化的一种投降。

《饮食男女》中老朱父女各自的爱情能看到中表现了埃勒克特拉情结,朱师傅实际是个复杂的文化包容体。还有中国的孝道和亲情的维系,像《饮食男女》中二女儿对父亲的爱(当然,李安的孝是平等关系基础上的孝,而不是父权制度下的孝在亲情伦理上,他代表的是传统;在情爱伦理上,他代表的是现代(与锦荣的忘年恋) 。朱师傅这一人物的设立鲜明地表现了传统在现代文化的相互吸收和融合。最后朱师傅的新家有了爱情的结晶并得到了女儿的谅解,他的味觉恢复了。李安期望通过家庭成员的相互理解和中西文化的相互吸收,使人们的生活达到良好的状态。《饮食男女》里有句对白和《理性与感性》一模一样,即两姊妹争吵时说What do you know about my heart? 在《饮食男女》里,大姊对二姊说:“那你对我的心又了解多少? ”虽然他们使用的语言和所处的地域不同,但是,两部片子都讲姊妹,都是女人戏,她们的心理还都是相通的。

“我到英国拍片,用英国的班底;在美国就拍用美国的班底,,拍《卧虎藏龙》的时候,用的是中国两岸三地工作人员,再不够,就从美国调,总之,我混用了适合当地和我的方法,拍我想拍的电影。这种制片方式,也是慢慢摸索出来的,自《饮食男女》定型后,我可以到任何地方去拍片,之后回纽约做后制剪辑,詹姆士负责监督剧本,以便通过国际检验。这种中西合作的模式,使我无形中受到美国想法的影响。”

[6] 李安总是能反应时代,至少能把他所表现的那个时代表现及至,这三部曲里点滴的都有时代的特色,出国热,房产热,性的解放等等,各种观念上新旧的冲突汇集起来也就成为了东方传统人伦观念与西方新进思潮的冲突,或者也是两代人思想上的冲突。从这一点来说,这样的电影,即使现在来看,因为其冲突的仍然存在而电影也同样具有时代意义。

《卧虎藏龙》中有飘逸优美的武打设计、精心构造的传统中国韵味、江南的灵秀与沙漠的雄浑。在武侠片中融入了相当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玄牝剑法”就是从《老子》的“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得来的;《老子》中所讲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为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就像李慕白一开场所讲的,打坐时感觉到一股巨大的悲伤。而玉娇龙的“外阴内阳”和俞秀莲的“外阳内阴”代表着中国文化里的一部分精髓。在这部影片中,还表现了一种中国传统道德中的隐忍和克制。李慕白和俞秀莲,礼教他们之间永远无法逾越的障碍。他们所以这么多年来互相坦然面对,将恋情埋在心底,正是因为这份“礼”与“义”。

同时也加入了西方文化对爱情、对自由的理解和诠释。而玉蛟龙和罗小虎,虽然一个出身在官宦之家,一个出生在人迹罕至的大漠,但是他们都不甘于受命运的束缚,都渴望着自由,过一种无拘无束、游荡四方的“江湖”生活。“《卧虎藏龙》中的恋爱戏和侦探戏的对白撰写,就借助了西方手法。像玉夫人、俞秀莲谈论陕甘捕头被杀事件时的一问一答,即借用西方侦探式对白。又如李慕白问俞秀莲有关碧眼狐狸下落的侦探戏,那句:“案发当时,你在场吗? ”京剧里的念白“案发你可在场”或“你可知晓”都不够白话,不适合现代,要拍了没办法,只好借助英文。”[7]俞秀莲的的群体性很强,理性外显,其实就像埃玛·汤普森《理性与感性》中的角色。俞秀莲和玉娇龙的关系:阳刚与阴柔,爱与恨,反目成仇与手帕交的姊妹情谊。就像《理性与感性》里的两姐妹及《饮食男女》里的大姐、二姐之间,都存在着这种混杂的互动关系。《卧虎藏龙》中在窑洞里李慕白对俞秀莲的表白戏,类似《理性与感性》里休·格兰特向埃玛倾吐的那场戏,只不过收尾是一悲一喜。《卧虎藏龙》意义在于他让美国人,也让西方人认识了中国电影,使他们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将最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东西介绍给了西方观众,拓展了中国被世界所认识、了解的渠道,将华语电影引向了世界。李安成为将华语片引向世界的领路人。

3.2共融——西方

东西方文化共融在李安拍摄的西方电影中的表现,更多的是以东方人的情感如隐忍、大度、细腻准确的拿捏西方人的感情世界,让其奔放的情感逐步释放而不是一下子全部宣泄出来。他仿佛能纠住你的心,将感情从点滴渗透,一点点深入你的内心,将其刻画得更加深刻而隽永。

李安刚接到《理性与感性》的剧本时,一看到简·奥斯汀的名字,还猜想他们是不是脑袋短路了,不明白为什么会找到自己。因为这种英国片充满了敬礼、握手、谁介绍谁的礼貌仪态,以为大概不是什么热门片,所以才找个外国人拍。其实不然,18世纪的英国是个保守、传统的时代,而当时西方的导演受现代开放思想熏陶太深,已经很难再掌握那个年代的节奏和尺度,很难拍出那种绅士、淑女的味道。影片虽然不适合西方的导演拍摄,但是却和当时东方社会的气息、节奏十分相似,而李安又恰恰是能得其精髓之人,因此选择李安拍摄可以说是理所当然。

《理性与感性》是18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作品。1995年的李安,1795年的英国乡村,200年殊途同归,200年理智情感,东西方文化和腔调刹那间碰撞集结,李安在原著的基础上,更多地融入了东方的节制、隐忍与西方的热情、奔放的感情色彩。大姐埃莉诺成了典型的东方女性,坚强隐忍,恪守礼仪,她的理智超乎所以,感情成了附属和压抑。对爱德华的爱意始终压在心底不与人诉说,她的等待和忍耐之

爱最终换来有情人终成眷属。妹妹玛丽安却纯粹西方,她不拘小节,敢爱敢恨,对威洛比用情至深。只是单纯的爱和想念,她把一切看成理所应然而放任热烈的生活。但现实的残忍却使俩人无法走到一起,玛丽安终归拘禁了她的情感,回到了一直深爱她的布兰登上校身边。

影片完好,每个人都有了归宿。李安用他的细腻和真实征服了西方观众。当把东方“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的精神和西方民主妥贴的观念恰好融合,得以一个最好的角度和契机,导演确实是让人敬畏的。他深沉时候不从哀怨,明亮时候不从热烈,喜欢的浅吟深唱和深居浅出,不温不火,不置可否。或许他回望时候,又可以用同一种调调微笑: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智与情感。“李安说:中文译名为《理性与感性》非我本意,因为太过表面。我觉得严格来讲,应该翻成《知性与感性》,知性包括感性,它并非只限于一个理性、一个感性的截然二分,而是知性里面感性的讨论。所以自然落到埃玛身上,理性的姐姐得到一个最浪漫的平结局,妹妹则对感性有了理性的认知,它之所以动人原因在此,并非姐姐理性、感性的比较,或谁是谁非。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十分的复杂微妙,这与中国的“阴阳”相通,每样东西都有个双面性,其实许多西方人还不见得容易体会到简·奥斯汀的两面性,反倒是中国人较易一点就通。这个观念与中国的“阴阳”结合,对我之后拍摄《卧虎藏龙》及构思《绿巨人浩克》都有影响。”[8]

“在电影的想象世界里,中年的我与年少的我相遇,西方的我与东方的我共融。人与人的灵魂能在同样的知觉里交会,让亘古与现在合而为一,让岁月、种族、地域的差距在我们面前消失,让心灵挣脱现实的禁锢,上穷碧落下黄泉地翱翔于古今天地„”[9]

《与魔鬼共骑》虽然是一部美国影片,但是李安用其一惯的慢节奏叙述方式将故事娓娓道来, 中间能看出惟有东方人才懂的有意思的小细节, 比如小牛杰克和寡妇幽会, 让兄弟到外面去打鸟,其实是为他们腾出空间和时间;当杰克再次遇到从前要杀死自己的人时, 没有开抢, 一切都应该结束了, 每个人生活着都是痛苦的, 当经历这一切过去的时候, 平静与宽容是最重要的, 完全的东方式的表达。

《冰风暴》中,影片开头和结尾的段落是相同的,都是一家人迎接儿子回家。但是在观看这两段时,观众的心情是绝对不同的。当了解到一家人在一夜之中的变化后,再迎接儿子的归来心情是异常复杂的。李安在处理这两个场面时都用了静场,没有声音,以“无声”胜“有声”。在凝重的气氛中传达出人物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又能引起观影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冰风暴》中的风暴代表了某种毁灭性的打击,对一个家庭而言,它是致命的,是一种深刻的变故,但又意味着新的开始和重获新生。李安的影片表现的不是彻底的绝望和悲观,而是带给人一丝宽慰、一点勇气、继续生存下去的必不可少的信心,是刺痛人心的温和的反讽,这也是中国文化带给李

安的影响。彻底的孤独、绝望在中国文化中是很少的,只要有人的存在、有家的存在,人总是能够从他人和家庭中寻找到支持和帮助。人不是孤立无援的,可以拾回信心,重新开始。《冰风暴》中的这个家庭中的每个人也在风暴之后获得人格自省。这个家庭将会在未来漫长的日子里重新寻找到支撑点。

看李安的电影,总是要感触到的就是隐忍。《绿巨人》克伦布鲁斯知道自己在极度气愤的情况下会变身成为绿巨人,因此极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在想利用他进行研究的格伦面前,在想吸收他全部力量的亲生父亲面前,尽管他们为达目的百般的羞辱和挑衅,克鲁斯都隐忍极力不发作,但是一味的忍让并为使他们退缩,最后克鲁斯被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他又变身成为绿巨人,这时的他,已经是伤悲满腔。李安谈论这部电影时说:“这部影片一定和以往好莱坞的大片不一样。”作为传统的东方导演,李安在影片中融合了哲学、心理学和对人生因果的探讨。绿巨人作为一个艺术形象,隐喻着许多李安对人类境地的思考,绿巨人的遭遇其实就是人类自身命运的写照。人类的所有科学进步,如果没有理智光辉的照耀,那么世界就会走向黑暗,走向灭亡。

《断背山》虽然讲述的是一段在当时的西方仍是禁忌的同性之恋,但李安用一种东方的含蓄情怀和相当人性的方法将面临的问题克服、化解。李安用中国的文化来解读西方的人文世界,因此片中没有太多冲突的剧情,而很多细节需要慢慢体会。比如影片开头杰克对着汽车后视镜刮胡子,同时偷看艾尼斯,就是一种情感的暗示和含蓄的表达,为俩人关系的进一步升级埋下伏笔。影片最后,杰克因意外死去,当艾尼斯来到他父母的家中,无意中发现两人在断背山时曾经穿过的衣服紧紧套在一起时,无须多言,一切已经明了。这些情节的设置,都隐隐表达出杰克对艾尼斯深深的爱意。而艾尼斯对杰克也有着同样强烈的爱,但是他的爱碍于世俗观念的束缚,不敢明目张胆,而是爱的隐忍克制。李安在影片中对同性之恋表达非常含蓄,这是一种思想的沉淀,同时李安含蓄隽永的掌镜也绝对炉火纯青,影片中浑然而出的雄性气概、开篇寂寥苍茫的远山景致,都有一种中国山水画般的写意情怀和荡气回肠,让这段凄美的同性爱情升华到了极致。

内地影评人曾表示:“李安的身上一直有着浓浓的怀旧气息,《断臂山》将李安跨越东西方文化的创作追求表露无遗。至于《断臂山》中的情感,李安认为这是一部非常艰难的爱情电影,对情感场面的处理是克制而抒情的,这些都是符合李安一贯风格的处理。”[10]

结 论

李安电影中东西方之间的文化,既有冲突又有融合。

由于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和教育背景,使得他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能够很好的吸取运用。李安在拍摄的东方题材电影中,会把西方一些比较先进、开放的思想融入到电影中,而西方先进的电影运作模式也会加入到影片的拍摄和运作中。在他拍摄的西方题材电影中,他取长补短,在其中也加入了诸多东方人关于审美、道德思想、文化观念等方面的认知和理念。因而使他的电影区别于普通的西方影片,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东、西方在李安的电影中,既有冲突,中西合璧家庭的争吵、对不同文化和生活习惯的排斥、彼此间语言无法沟通、思想差距大等问题都会出现在这样的家庭中。同时,融合也是显而易见的,从相互不理解到慢慢接受和改变,试着了解对方的文化、语言和想法,正是这种种的努力,才使得东西方之间没有越来越疏远,而是相互间取长补短,逐渐走向对方,共同发展和进步,让中西间的家庭和国家文化交流更加畅通,彼此的联系也更加密切。李安的电影,无论从大到国家,小到家庭成员间的对话交流,都能够看出东西方的冲突和交流,正是他曾经体验过,感受过才能将它们诠释的如此细致而真实。

正是李安,打开了一扇大门,使东方,使中国的武侠文化、书法艺术、饮食文化等展现在西方观众的面前,让他们感受更多的东方文化,继而对产生对中国的向往。正式李安,架起了一座桥梁,使西方开放的思想,先进的文化科技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无论从视觉上还是从思想上,对我们也是一次不小的洗礼,值得更多的人的学习和借鉴。

注 释

[1]《电影画刊》总281期,第12页、13页,2007年9月

[2]《十年一觉电影梦》42页

[3]《华人纵横天下》4:92

[4]《十年一觉电影梦》150页

[5]《十年一觉电影梦》147页

[6]《十年一觉电影梦》90页

[7]《十年一觉电影梦》188页

[8]《十年一觉电影梦》101页

[9]《十年一觉电影梦》147页

[10]出自http://www.dianying.com

参考文献

[1]张靓蓓. 十年一觉电影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90-150

[2]张克荣. 华人纵横天下-李安[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5

[3]李安:两度捧得奥斯卡奖的华人导演[J].大众电影,2007-16

[4]http://www.dianying.com[z]

[5]李安. 《推手》[z].1991

[6]李安. 《喜宴》[z].1993

[7]李安. 《饮食男女》[z].1994

[8]李安. 《理性与感性》[z].1995

[9]李安. 《冰风暴》[z].1997

[10]李安. 《与魔鬼共骑》[z].1999

[11]李安. 《卧虎藏龙》[z].2000

[12]李安. 《绿巨人浩克》[z].2003

[13]李安. 《断背山》[z].2005

[14]李安. 《色·戒》[z]2007

题目:李安电影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摘 要

李安是华人导演的骄傲。作为一位华人导演,李安拍摄国语片和英语片都游刃有余。李安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细腻的表现方式,使他的作品成为一道道美丽的、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李安能有今天的成功,是因为他懂得东方,也懂得西方。李安的所有作品都暗含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交融,这与他本身的文化背景及人生经历分不开。

李安拍摄的电影中,东西方文化并存,既有冲突又有融合,互相取长补短。东方的电影中,既有中国传统“家”的温暖,也有西方开放思想、现代文化带来的冲突与矛盾。西方电影中,也会加入诸多东方人的关于审美、道德思想、文化观念等方面的认知和理念。因而使他的电影区别于普通的西方影片,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李安的电影中,无论东西方都体现着冲突与融合,正是在这种逐步深入的交流中,逐渐磨合探索,从而产生出既符合东方人的欣赏口味又能满足西方人审美追求的电影,从而在全世界范围内赢得大家的追捧和喜爱。

关键词:李安 成长 东西方文化 冲突 融合

Abstract

Chinese director Ang Lee is the pride. As a Chinese director, Ang Lee film shot in Mandarin and English films have to cope. Ang Lee with his profou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performance of delicate way , he works as a beautiful Road connecting the East-West cultural bridge. Ang Lee's success has been able to, because he knows the Orient, but also know how the West. Ang Lee's works are all implicit in the East-West cultural conflicts and exchanges, with his own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life experiences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Culture exists side by side in film that Ang Lee shoots, in East and West , both have conflicting and have adopting sb.'s strong points while overcoming one's weak points fuse , mutual. Both kindness having Chinese tradition "family" and, have the west to open thought , conflict and contradiction that modern culture brings about in oriental film. In west film, relative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 morality thought , culture that can join a lot of Oriental concept also waits for the aspect cognition to compose in reply idea. Make his film differentiate the average Yu west film as a result , give off out the luster dazzling the eyes especially.

Disregarding East and West, being embodying conflict and fuse in Ang Lee 's film,running-in probes exactly gradually in this step by step thorough exchange, come into being out thereby now that the sympathetic taste according with Oriental can satisfy film that Occidental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runs after , thereby, hold in both hands and be fond of in going after winning everybody within the whole world range.

Key Words :Ang Lee Growth East and West Conflict Mix

目 录

摘 要…………………………………………………………………………………….I Abstract…………………………………………………………………………………….II 引 言……………………………………………………………………………………1 1李安的创作道路和生活写照…………………………………………………………… 2

1. 1李安的生活和创作历程………………………………………………2

1. 2电影——李安真实生活的写照………………………………………………3

1.2.1父子出镜亮相,全家为影片齐上阵………………………………………………3

1.2.2照搬移植生活……………………………………………………………………4 2东西方之间的冲突……………………………………………………………………4

2. 1生活习惯上的冲突…………………………………………………………5

2. 2语言、文化上的冲突……………………………………………………….. 5

2. 3道德观念上的冲突……………………………………………………….. 6

2. 4婚姻观念上的冲突……………………………………………………….. 6

2.5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7 3东西方之间的共融………………………………………………………………………8

3.1共融——东方…………………………………………………………………………8

3.2. 共融——西方 ………………………………………………………………………11 结 论…………………………………………………………………………………14 致 谢…………………………………………………………………………………15 注 释…………………………………………………………………………………16

参考文献………………………………………………………………………………...17

引 言

纵观李安执导的电影作品,不得不承认,在华人导演中,李安是最擅长表现人与人心灵的沟通,而心的沟通跨越了文化和国界,心心相印自然引起东西方观众共鸣。10多年来,李安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细腻的表现方式,使他的作品成为一道道美丽的、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李安能有今天的成功,是因为他懂得东方,也懂得西方„„他在东方和西方之间自由地游走,越来越游刃有余。

李安是受到中原文化、台湾文化、美国文化三重影响的台湾第二代外省人、留美华人,这些影响综合放在电影身上看似大杂烩,他却很好的理解揣摩,将其巧妙地揉和在了一起,烹制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视觉盛宴。

李安心在东方,目光扫过美国西部;生于台湾,长于美国,从不自设边界,双手总是深深地插入大地,从深埋的根基挖出灵感;他从东到西,飞越竹林,追逐南北战争的幽灵,与简﹒奥斯汀笔下的姑娘逗乐,捧住笨拙牛仔的泪水;喜欢卧室和厨房,熟悉陌生世界不明言的仪式和规矩。李安的电影生涯始于身边最熟的事情——中国人家族、朋友、邻里和族裔的独特关系。渐渐地,李安随风而行,自由发挥,他让中国的传统和西方的开放依次上演,永不重叠,同时又给他的每件作品留下了很好辨认的个性印记,那就是殷勤、克制和敏感。李安的电影中,既有东方式的含蓄内敛,又有西方式的自由开放;既有二者间的冲突摩擦,又有二者间的相互融合贯通。这些,恰恰反应了东西方之间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现实。而想表现这些具体的情况,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力所能解决的。只有李安,在经过多年的学习、生活、体验,才逐渐摸索探索出来的。

李安的电影手法质朴自然,对白风趣幽默,情节细腻别致,剧情圆润流畅。在他身上聚集着各种文化冲击,他拍中国人题材从西方人眼光去拍,不会拍中国人可怜的东西,他拍西方题材又会用东方观念来拍。他的电影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又有西方现代思想的真实表现。[1]

1李安的创作道路和生活写照

李安作为华人,能在东西方影坛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他的成长是分不开的。李安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成长,青少年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成年后的西方文化浸染,形成了李安的文化核心。所以李安无论是拍华语片,还是英语片,中西文化的精髓总在其中。使得李安作品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碰撞和交融现象。所以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他深刻的感受到了当代社会的转型和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正是这种灵魂深处的矛盾和痛苦促使他写出了优秀的剧本,进而开始了他的导演生涯。

1.1李安的生活和创作历程

1954年10月23日,李安在台湾屏东潮州出生。根据爷爷临终遗嘱要爸爸在台湾“另起炉灶”的想法,这个长子让爸爸充满了期盼,取名“李安”,一来是老家在江西德安,二来是爸爸来台湾时搭乘的轮船就叫“永安号”。李安自小在台湾屏东乡下长大,也许是因为父亲是中学校长的缘故,从小被灌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李安花在读书上的时间整整29年。1972年考入台湾艺专影剧科学习。1974年获台湾大专话剧比赛最佳男主角。二年级时他拍了一部十八分钟的黑白短片《星期六下午的懒散》。

1978年李安赴美留学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戏剧系导演组,在戏剧系里,李安接受着西方正规的戏剧教育,由于他在台湾艺专的经验,只用了两年就拿到了艺术学士学位。最初的这些戏剧经验,对李安日后的电影作品的戏剧倾向有着重要影响。出于对电影的向往,李安又来到以电影学院著名的纽约大学,继续学习电影制作。

进入纽约大学后,李安拍摄了16毫米短片《追打》、《我爱中国菜》、《揍艺术家》等。其中1982年拍摄的《荫凉湖畔》,获纽约大学奖学金,并于第二年参加了台湾政府主办的独立制片电影竞赛,获得金穗奖最佳16毫米优等剧情片。1985年完成毕业作品《分界线》,并获电影硕士学位。李安毕业后把所有东西打包成八个纸箱,准备回台湾发展。就在行李要运往港口的前一晚,《分界线》获得纽约大学生电影节金奖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奖,这件事促使他留在了美国。

此后,李安写过很多剧本,但都因种种原因不能拍成,六年的时光就在家里度过。1990年,台湾“新闻局”征选优秀剧本,李安在美国听说此事后,便将他于1982年开始创作,构思多年,写了27稿之多的剧本《推手》和《喜宴》双双寄上,结果双双获奖,真可说是“蛰伏六年,一鸣惊人”。后由台湾中央电影影业公司制作出品,相继于1991年推出《推手》,1992年推出《喜宴》。《推手》是奠定李安导演地位的处女作,也是奠定了其在台湾新生代导演地位的影片。影片一经推出便获得了

极大的轰动。人们开始关注李安,李安的出现为台湾影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李安的电影在艺术上和商业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推手》获1991年台湾金马奖八项提名,李安获最有潜力新导演“评审团特别奖”。此后,李安被视为台湾影视界的“不可多得的人才”。之后于1993年推出了《饮食男女》,完成了“父亲三部曲”的创作。

此后就开始了他的好莱坞大片制作,也是英语片的创作时期,相继于1995年推出《理智与情感》,1997年推出《冰风暴》,1999年推出《与魔鬼共骑》。这3部影片分别代表着维多利亚时代封建保守的英国以及七十年代的美国和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社会背景。2000年拍摄了华语片《卧虎藏龙》,2003年和2005年分别推出了英语片《绿巨人》和《断背山》,这一系列的作品使李安获得了许多国际奖项。而2007年回归华语影坛的《色,戒》,又将李安重新拉回人们的视线当中,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李安下一部电影是《Taking Woodstock》(《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改编自音乐节创办者Elliot Tiber的同名传记,会呈现喜剧风格。由于明年是伍德斯托克音乐节40周年,因此影片将于2009年上映,以此纪念这个20世纪著名的文化事件。

1.2电影——李安真实生活的写照

电影,来源于生活,而又能还原生活。现实可以将灵感加入到电影中,电影中也会将现实中的人物重现。我们既可以把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情感加入到电影的创作中去,又可以通过电影,反映我们现实中的生活。二者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2.1父子出镜亮相, 全家披挂上阵

在李安的电影中,你会看到很多他现实生活中的影子,影片中出现了他的家人,甚至李安本人也在他导演的电影中亲自露上一面。如此真实、坦诚的导演,让人不得不将他的电影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获得更深的感受。

《推手》中杰米一角很难找,既要长得像混血儿,又要能讲中、英文,拍片时又得妈妈跟班,还得花一个月来演。没办法,只好央求大儿子李涵(阿猫)上场。那时候阿猫才六岁,眼睛很大,皮肤白,头发化妆上发油后黄黄的,可以冒充混血儿。[2]《喜宴》里,李安是父子、夫妻都粉墨登场。小儿子石头亮相,先是跳床,接着由李安太太抱着他亲新娘,大家笑得东倒西歪的。李安唯一的幕前亮相,就一个镜头、一句台词:“那是中国人五千年来的性压抑!”对着老外,他解释中国人喜宴的直接露骨。

家人除了在银幕中亮相,在幕后也给李安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全家帮忙拍《绿巨人》,李安的家人对他完成《绿巨人》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和帮助。老婆林惠嘉是微生物学家,《绿巨人》里有关遗传基因生化部分的情节都是林惠嘉先帮助李安了

解后,李安再找人写剧本,以让观众看得清楚明白。电影里的人体细胞图片,也是向林惠嘉借来的;电影里有一场绿巨人与怪兽狗对打的戏,这只怪兽狗的图形是李安的大儿子李涵画的。因为电影中涉及了深层次的人性探讨,李安怕年幼的观众看不懂,于是以小儿子李淳做测试,李淳看后让老爸放心:“没问题,现在年轻人很早熟。”

1.2.2照搬移植生活

由于李安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经历,使得他的电影也变得与众不同。李安的电影中,就有很多场景、故事来源于生活,它们为李安带来创作的灵感和养料,使得他的电影情节更加动人,同时也更加丰富,甚至能触碰到每一个人的心底。《推手》中有一段情节,父亲躺在床上对儿子晓生说:“我告诉你,活罪好受,寂寞难熬,你爸爸四十多年来受过多少罪受过多少委屈,不管怎么折磨我,都无法阻止我武功的进展。咱们练内家的,讲究的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而这恰恰是李安六年蛰伏在家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喜宴》里揉杂了许多李安自己的经验。第一个镜头是在纽约市政府前拍摄的,而市政府也是李安注册结婚的地方。李安在伊大念书时,参加朋友的婚礼及大闹洞房,大伙临走前逼着新郎、新娘钻进被窝里,然后把衣服一件件地丢到被子外。而这段闹洞房的情节就出现在《喜宴》里。《喜宴》中,父亲对伟同说其实自己是逃家从军,后来有人逃出来说爷爷托信给他“老家全完了,让他在海外生根立足,延续高家的香火。”而现实生活中,李安的爷爷在临终的遗嘱也是让爸爸在台湾“另起炉灶”;影片的主人公高伟同是一个在台湾长大、到美国留学的人物,与李安本人经历很相像,他接受了美国文化,同时美国文化也容纳了他。

“我之所以怀念过去的伦理,是因为旧秩序曾经给了我们安全感,也因为过去的教养形成我人格的一部分。当我受到挫折和考验的时候,自然就会流露出来。我必须去面对、去处理,不管是用讽刺喜剧或悲剧感伤的方式,总是要面对它。因此在《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里,我都自然会流露出自己的感怀,一种随风而逝的感伤,这是我的切身感受。”[3] “父亲三部曲”都讲老爸,有些对白就是他说过的话,许多是李安家的事。《喜宴》里包括评字、做菜,甚至婚礼前新郎新娘跪在父母前听训的情景、对白,都是。《卧虎藏龙》,李安认定了电影,而妻子认定了李安。整日苦拼一心养家的林惠嘉正是《卧虎藏龙》里女性人物的原型。李安笑称她是兼具了俞秀莲的坚毅和玉娇龙的叛逆的女强人。

“《与魔鬼共骑》里托比饰演的杰克,个性很像我,所以我会对这本小说认同。他的侵略性不强,个性不突出,但慢慢融入,他是我剧本中很常见的男主角。我当初有六年没拍戏,这是一个大原因,因为这种个性的男主角在美国片里通常是没有票房的。我的男主角经常挣扎于尴尬的两难中,他并非徘徊于利弊当中,而是经常在两利或两弊之间难下抉择,就像离了水的鱼,不知该往哪边站。平常的我,也经常举棋不

定。”[4]

2东西方之间的冲突

李安的电影既有东方题材的,也有西方题材的。由于语言、生活习惯、文化、道德思想等方面的差异,会造成东西方文化之间冲突。

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特色,东方题材的电影主要有1991年《推手》,1993年《喜宴》,1994年《饮食男女》,2000年《卧虎藏龙》,2007年《色,戒》。这些电影,虽然故事的年代、类型不同,但是都饱含了浓郁的中国特色,使人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家”的味道。

西方题材的电影主要有1995年《理性与感性》,1997年《冰风暴》,1999年《与魔鬼共骑》,2003年《绿巨人浩克》,2005年《断背山》。他们虽然是极具西方特色的电影,有着与东方截然不同的观点和特色,但是,这些由华人导演执导的西方影片,在加入东方的元素后,也同样精彩。

2.1生活习惯上的冲突

在中国“民以食为天”,饮食十分讲究,做一顿饭从选料、切法、做法都有很多的讲究,一道工序也忽略不得,“吃”在我们的生活中占了很大的比重,饭菜的色泽、味道都很重要。而西方则更看重饮食的营养搭配,有时候为了追求快节奏的生活,会选择最简单的食品填饱肚子。《推手》中,朱父喜欢吃中餐,常常在厨房里煎炒烹炸一番,而后,一个人端着碗,执箸细细品尝,美国儿媳玛莎则极其简单的用手拿着三明治大嚼特嚼。晓生一家坐在餐桌上吃饭,玛莎给他夹意大利面,老朱给他夹红烧肉,他不得不把这些都吃完。玛莎住院期间,孙子杰米自小吃惯了妈妈准备的三明治,对爷爷做的中餐,实在无法让他下咽,不只一次问妈妈何时归来。

中国人强调“一日之计在于晨”,晨练是很多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小区里、公园中都会看到起大早进行锻炼的人们,他们或舞剑、或打太极、很多人会选择相对安静的运动方式养精蓄锐,为忙碌的一天开个好头。而西方人或许因为性格使然,或许因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他们有人会选择在早上蒙头大睡缓解疲劳,有人会选择作剧烈一些的运动来迎接全天繁忙的工作生活。《推手》影片的开头,朱父选择在自己的房间中打太极拳,一招一式张弛有度,神情淡然镇定;而玛莎无法静下心来写作,选择跑步来缓解压力。《喜宴》中,高父和伟同一大早起来去外面运动健身,而赛门常常闷在家里睡大觉。

2.2语言、文化上的冲突

不同的国家会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我们的母语是中文,而西方很多国家会用

英语交流沟通。很明显,无论从语法、语音等方面上看,两种语言之间都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互相不熟悉对方的语言,简直就是“鸡同鸭讲”必然会引起冲突和误会等问题。而文化上的不同,差距就更大了,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美国建国才不过百年,文化都是新兴的,有着很明显的个人标记。古老和新兴,两者相处必然会磨擦出火花。

语言上的差异——《推手》中,正因为朱父讲中文、玛莎讲英语而造成俩人无法交流和沟通。在一家人共同吃饭的餐桌上,玛莎和晓生用英文讨论写作计划和他们的家务事,老朱很着急的满脸打探的神色。接着老朱用中文和他讨论玛莎为什么只吃蔬菜,则变成了玛莎在一边干瞪眼。《喜宴》里,伟同、威威、赛门正因为高家父母不懂英文而在吃饭时用英语激烈的争吵。

文化中的冲突——李安执导的第一部影片《推手》,故事发生在美国纽约。尽管是在遥远的西方,可《推手》正式开拍那天,李安还是依照中国的传统习惯,带领全剧组面向东南方举行了一次开机仪式,而这种做法却成为美国演员津津乐道的一件奇闻轶事。《推手》一开篇就是朱师傅在家练毛笔书法,这是很中国,很传统的文化,看似简单的一撇一捺,其实蕴含了深远的意境和浓厚的功底。玛莎是典型的美国形象,写作要通过电脑的敲击打字得以实现,而电脑又是西方科技进步、现代文明中最明显的代表之一。晓生对父亲的针灸功夫深信不疑,而洋媳妇玛莎则表示出怀疑的态度。《喜宴》里,威威对高父的王体字大加赞赏,一家人在旁边听得有滋有味,而美国人赛门则傻傻的站在一旁,听得糊里糊涂。

2.3道德观念上的冲突

虽然时代在向前发展,但是中国人的道德观念还深受“儒”、“道”家思想的影响,“百行孝为先”“孝”是最高也是最基本的道德标准,而西方的道德观念并不以他人为先,有着极强的个人色彩,是以“我”为第一考虑对象的。

《推手》中玛莎和好友都不能理解“怪老头”的种种行为,她多次向丈夫提出让父亲搬出去单住的想法。但晓生毕竟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孝”的思想仍然在他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他不能为了自己一家人的幸福而抛弃生他养他的父亲。朱师傅在中国学校教太极拳时认识了来自台湾的陈太太,晓生夹在父亲和妻子中间,想到了撮合两位老人,来解决自己的困境。而陈太太的子女也在这个想法上和他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共识。在西方社会,老人与子女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父母与子女是分开居住的。而中国传统社会观念是“养儿防老”,儿女要尽孝心,两种观念的冲突极为强烈。

《喜宴》里,伟同既想拥有自我(做自己),又想尽孝道(为人子),身陷无法两全的左右为难。高母曾恳求威威把伟同的孩子生下来,毕竟他们只有一个儿子,老人

还想着高家的后继香火,还想着能有孙儿承欢膝下。但是威威却想把孩子打掉,她还年轻,还有自己的大好前程,不愿为了满足他人的要求而委屈自己,尽管这是为了她的“丈夫”也不想牺牲自己的学业和前途。

2.4婚姻观念上的冲突

婚姻对于中国人,是人生中的大事,一辈子才有一次。它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关系到两个家庭的面子、关系等。无论从新人的婚宴、礼服等都要遵从很多传统的礼仪,每一个步骤都不得马虎。而西方人则相对开放,不会被世俗所累,他们的婚姻更私人,更像两个人之间的某种约定和誓言。

《喜宴》是这三部影片中体现东西方冲突最为明显的。它不仅涉及到了中国——结婚办喜事这一牵扯风俗文化最多的礼仪活动。还涉及美国——同性恋的话题,这个话题在当时的台湾来说也是很敏感的。而在美国,同性恋已经是很普通的事情了。高家父母代表着守旧、好面子的传统道德观念,是受中国文化思想熏陶的一代。而高伟同、赛门、威威则代表着思想前卫、做事简单,受西方环境影响颇深的新一代。在他们之间,东西方文化、思想的冲突碰撞就显得尤为明显。高家父母认为婚礼是终身大事不能草率,而伟同夫妇认为形式并不重要;伟同和威威在市政府进行公正仪式时,伟同父母在仪式上神情紧张,而后面的美国女孩不停嚼着口香糖;伟同和威威俩人站错位,公证人念错威威的名字,威威并不流利的誓词,二人互换戒指时的笨拙,亲吻时的尴尬,而美国新人宣誓后久久的亲吻;婚宴上一位外国宾客说:“我认为中国人都是柔顺沉默个数学天才,”而李安饰演的宾客回答说:“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婚礼宴席结束后赛门的清醒和烂醉如泥的中国宾客形成鲜明对比;在看待赛门和伟同的关系上,威威觉得很正常,而高母在得知真相后就差点昏过去。

2.5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

传统,往往意味着墨守陈规,遵循着原有的思想、行为标准亦步亦趋的前行,丝毫不能越雷池半步。而现代,代表着思想开放,行为前卫,打破常规,敢为前人所不为。

《饮食男女》中, 老大家珍,一直生活在自己编造的感情世界里,惧怕爱情,皈依宗教,过早地承担家庭的重任因而变得性格乖戾。老二家倩事业有成,现代女性,有着速食主义的爱情观。老三家宁十七八岁,有着理想化的爱情,并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后来爱上了朋友的男朋友,未婚先孕,结婚离家;父亲原本是国厨,有一手不错的厨艺,起初仍然努力通过“星期天晚餐”维系家庭感情的纽带,最后却“为老不尊”的和女儿的朋友锦荣结婚。传统平凡的家庭表面下隐藏的是充满了现代叛逆、解放的思想,平静的假象再也无法维持,各人都选择了属于自己的出路。尤其是父亲的所作

所为,如果从中国传统上讲这是有些反道德的,可从现代的角度来解读的话,这也是人性的一种解放。是作为父亲突破传统的一次反抗,是带有现代思想的生活方式。

“当我阅读丹尼尔·伍德瑞尔(Daniel Woodrell)的《与魔鬼共骑》(Woe to Live on )时有感,原来美国内战期间,南方人抗拒北佬的心态,和我们现在西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抗拒感很相似。”[5]《与魔鬼共骑》讲的是美国内战期间的故事,南方是保守与顽固的代表,而北方则是进步与前卫的象征,无论是两者对待黑人奴隶的态度,还是这场战争的本质——工业民主自由的新世界和封建农业的旧时代之争。都是一种冲突的表现。而具体到个人身上,就是杰克·罗德,他身为德国人,本来与这场美国内战无关,但却毅然背井离乡,和北方军队打起了游击。战争并非他想象般那样,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使他的身心饱受煎熬。

《冰风暴》中,丈夫本·胡德和妻子的关系濒临解散,他们现在的坚持只是为了孩子们能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他们虽然传统,但有时也耐不住寂寞,丈夫经常和邻居珍妮特·哈珀偷情,对于丈夫的不忠,妻子虽然有所察觉,但还是一直忍让。而他们的儿子保罗、女儿温迪也在逐渐成长和试探的过程中不断向前。这一切,都在感恩节前一场冰风暴中爆发。传统的妻子也加入到“钥匙派对”,儿子面对一场诱惑与考验,女儿正陶醉在同邻家男孩子的某种游戏中„„原本平凡的一家人在冰风暴的那一夜情感一同爆发,他们都在彷徨,都在试探,都在成长,在传统道德和行为解放、思想成长的边缘线上徘徊着,犹豫着。

《断背山》中,传统的婚嫁观还不能容忍同性恋,但是两个主人公却在景色优美的断背山上产生了挑战传统的同性之恋。面对现实和传统,他们也只得妥协,分别结婚当上了父亲,过起了正常人的婚姻生活。然而,杰克和艾尼斯仍然无法忘记对方,此后他们虽然定期约会,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对彼此的思念。但是艾尼斯即使离了婚,也始终无法将自己心中的传统道德观念彻底打破。现实和理想始终有差距和冲突,正是如此,或许才注定他们悲剧般的结局。

《色,戒》照李安的说法――“色”是我们的野心,我们的情感;“戒”是怎样适可而止。王佳芝的出发点是爱国,为刺杀汉奸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贞操。这是出于东方人爱国、保家以大义为重思想的表现。但是王佳芝和易先生突破东方人观念的“七分钟”情欲戏,无论是虐恋还是偷情。都是地地道道的现代西方表现手法。两者之间,显然有着不小的冲突,而这种冲突,在影片结尾处表现得似乎更加明显。刺杀易先生的任务马上就要进行,但是王佳芝却因“爱”牺牲了爱国大业,放掉了易先生,这种行为显然违背了她的初衷。正是这种冲突,使得王佳芝等人丢掉了生命。

3东西方之间的共融

在李安的电影中,东西方之间虽然有不小的冲突,同时,两者之间也有融合。 在共同的生活中,东西方之间的种种不同虽然会引发一些或大或小的冲突,但是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过程中,已经慢慢发生了改变,两者正在慢慢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在李安的电影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李安自身的教育模式和思想、成长背景,使他更容易理解、把握和掌控两者之间的尺度,既使它们融洽得自然,又不至于太突兀。

3.1共融——东方

太极拳里的“推手”是一种双人模拟对练的运动。拳经里提示的要决:如“圆化直发”、“舍己从人”、“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渺”、“不丢不顶”等等,这些是和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太极中着重是要练“气”,讲究的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讲究是“平衡”“中庸”,而这往往就会演变成一种妥协、一种共融。

《推手》中混血儿杰米有着中国和美国两种血统,又同时会中国和美国的两种文字和语言,这本身就是一种融合。父亲因在中国餐馆打工闯祸被捕,在监狱里,儿子晓生痛哭流涕地跪在父亲面前,请求父亲回家,父亲对儿子说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话:“只要你们过得好,我这把年纪了,又在乎什么呢? ”朱父最后选择主动搬离儿子晓生的家单住,就是一种妥协和共融,他没有和儿子、儿媳硬碰硬,让儿子难堪,而是学习美国老人的养老方式——住到老人公寓。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让晓生背上“大不孝”的恶名,但这毕竟是在美国,要想让自己和他人过得舒服,就要入乡随俗,选择最“美国”的方式生活。

《喜宴》中,婚礼喜宴虽然是在美国举行,但影片从始至终都充满了浓浓的中国味道,这似乎也是一种融合。高父对高母说威威能生能养,是个不错的媳妇;在汽车上,高父对威威说:“按礼数我们应该提着四色礼物到你们家提亲才对”;到了家里,高母夸奖威威:“这年头会做饭的女孩已经不多了,伟同命真好;她给儿媳妇威威的红包见面礼、珍珠项链、红珊瑚胸针、镯子和旗袍,以及对威威说的“母女连心,代代相传”“有缘千里来相会,天涯咫尺”;婚宴的早上,高伟同对父母行跪拜之礼;中国餐馆的老陈对待师长一家,无论从称呼上还是补办婚礼的行动上,都显示出对老师长深深的敬意之情,而这正是“忠”的表现;婚礼中的全家福婚礼照片,小男孩跳床,喜宴上亲友凑热闹起哄灌酒,闹洞房的“国粹”,席间宾客吃错婚宴的小插曲,都显示出了极其浓厚的中国传统色彩。影片中,美国人赛门和中国人伟同的结合;赛门在开门迎接伟同父母前,特意摘下的耳钉和他并不娴熟的中文;高父对伟同和赛门关系的某种妥协,和赛门私底下的英语对话;威威答应把伟同的孩子生下来,而塞门同意留下当孩子的另一个爸爸,三人紧紧搂在一起;这些都是东西方之间的共融。在机场

的送别中,高父对赛门说: “谢谢你照顾伟同”,对威威说:“高家会谢谢你”, 这种做法表示他最终还是接受了儿子伟同同性恋的事实,接受了塞门,接受了这种中西合璧的家庭。而在安检时,高父高高举起的双手,更像是对生活、对西方现代文化的一种投降。

《饮食男女》中老朱父女各自的爱情能看到中表现了埃勒克特拉情结,朱师傅实际是个复杂的文化包容体。还有中国的孝道和亲情的维系,像《饮食男女》中二女儿对父亲的爱(当然,李安的孝是平等关系基础上的孝,而不是父权制度下的孝在亲情伦理上,他代表的是传统;在情爱伦理上,他代表的是现代(与锦荣的忘年恋) 。朱师傅这一人物的设立鲜明地表现了传统在现代文化的相互吸收和融合。最后朱师傅的新家有了爱情的结晶并得到了女儿的谅解,他的味觉恢复了。李安期望通过家庭成员的相互理解和中西文化的相互吸收,使人们的生活达到良好的状态。《饮食男女》里有句对白和《理性与感性》一模一样,即两姊妹争吵时说What do you know about my heart? 在《饮食男女》里,大姊对二姊说:“那你对我的心又了解多少? ”虽然他们使用的语言和所处的地域不同,但是,两部片子都讲姊妹,都是女人戏,她们的心理还都是相通的。

“我到英国拍片,用英国的班底;在美国就拍用美国的班底,,拍《卧虎藏龙》的时候,用的是中国两岸三地工作人员,再不够,就从美国调,总之,我混用了适合当地和我的方法,拍我想拍的电影。这种制片方式,也是慢慢摸索出来的,自《饮食男女》定型后,我可以到任何地方去拍片,之后回纽约做后制剪辑,詹姆士负责监督剧本,以便通过国际检验。这种中西合作的模式,使我无形中受到美国想法的影响。”

[6] 李安总是能反应时代,至少能把他所表现的那个时代表现及至,这三部曲里点滴的都有时代的特色,出国热,房产热,性的解放等等,各种观念上新旧的冲突汇集起来也就成为了东方传统人伦观念与西方新进思潮的冲突,或者也是两代人思想上的冲突。从这一点来说,这样的电影,即使现在来看,因为其冲突的仍然存在而电影也同样具有时代意义。

《卧虎藏龙》中有飘逸优美的武打设计、精心构造的传统中国韵味、江南的灵秀与沙漠的雄浑。在武侠片中融入了相当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玄牝剑法”就是从《老子》的“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得来的;《老子》中所讲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为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就像李慕白一开场所讲的,打坐时感觉到一股巨大的悲伤。而玉娇龙的“外阴内阳”和俞秀莲的“外阳内阴”代表着中国文化里的一部分精髓。在这部影片中,还表现了一种中国传统道德中的隐忍和克制。李慕白和俞秀莲,礼教他们之间永远无法逾越的障碍。他们所以这么多年来互相坦然面对,将恋情埋在心底,正是因为这份“礼”与“义”。

同时也加入了西方文化对爱情、对自由的理解和诠释。而玉蛟龙和罗小虎,虽然一个出身在官宦之家,一个出生在人迹罕至的大漠,但是他们都不甘于受命运的束缚,都渴望着自由,过一种无拘无束、游荡四方的“江湖”生活。“《卧虎藏龙》中的恋爱戏和侦探戏的对白撰写,就借助了西方手法。像玉夫人、俞秀莲谈论陕甘捕头被杀事件时的一问一答,即借用西方侦探式对白。又如李慕白问俞秀莲有关碧眼狐狸下落的侦探戏,那句:“案发当时,你在场吗? ”京剧里的念白“案发你可在场”或“你可知晓”都不够白话,不适合现代,要拍了没办法,只好借助英文。”[7]俞秀莲的的群体性很强,理性外显,其实就像埃玛·汤普森《理性与感性》中的角色。俞秀莲和玉娇龙的关系:阳刚与阴柔,爱与恨,反目成仇与手帕交的姊妹情谊。就像《理性与感性》里的两姐妹及《饮食男女》里的大姐、二姐之间,都存在着这种混杂的互动关系。《卧虎藏龙》中在窑洞里李慕白对俞秀莲的表白戏,类似《理性与感性》里休·格兰特向埃玛倾吐的那场戏,只不过收尾是一悲一喜。《卧虎藏龙》意义在于他让美国人,也让西方人认识了中国电影,使他们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将最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东西介绍给了西方观众,拓展了中国被世界所认识、了解的渠道,将华语电影引向了世界。李安成为将华语片引向世界的领路人。

3.2共融——西方

东西方文化共融在李安拍摄的西方电影中的表现,更多的是以东方人的情感如隐忍、大度、细腻准确的拿捏西方人的感情世界,让其奔放的情感逐步释放而不是一下子全部宣泄出来。他仿佛能纠住你的心,将感情从点滴渗透,一点点深入你的内心,将其刻画得更加深刻而隽永。

李安刚接到《理性与感性》的剧本时,一看到简·奥斯汀的名字,还猜想他们是不是脑袋短路了,不明白为什么会找到自己。因为这种英国片充满了敬礼、握手、谁介绍谁的礼貌仪态,以为大概不是什么热门片,所以才找个外国人拍。其实不然,18世纪的英国是个保守、传统的时代,而当时西方的导演受现代开放思想熏陶太深,已经很难再掌握那个年代的节奏和尺度,很难拍出那种绅士、淑女的味道。影片虽然不适合西方的导演拍摄,但是却和当时东方社会的气息、节奏十分相似,而李安又恰恰是能得其精髓之人,因此选择李安拍摄可以说是理所当然。

《理性与感性》是18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作品。1995年的李安,1795年的英国乡村,200年殊途同归,200年理智情感,东西方文化和腔调刹那间碰撞集结,李安在原著的基础上,更多地融入了东方的节制、隐忍与西方的热情、奔放的感情色彩。大姐埃莉诺成了典型的东方女性,坚强隐忍,恪守礼仪,她的理智超乎所以,感情成了附属和压抑。对爱德华的爱意始终压在心底不与人诉说,她的等待和忍耐之

爱最终换来有情人终成眷属。妹妹玛丽安却纯粹西方,她不拘小节,敢爱敢恨,对威洛比用情至深。只是单纯的爱和想念,她把一切看成理所应然而放任热烈的生活。但现实的残忍却使俩人无法走到一起,玛丽安终归拘禁了她的情感,回到了一直深爱她的布兰登上校身边。

影片完好,每个人都有了归宿。李安用他的细腻和真实征服了西方观众。当把东方“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的精神和西方民主妥贴的观念恰好融合,得以一个最好的角度和契机,导演确实是让人敬畏的。他深沉时候不从哀怨,明亮时候不从热烈,喜欢的浅吟深唱和深居浅出,不温不火,不置可否。或许他回望时候,又可以用同一种调调微笑: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智与情感。“李安说:中文译名为《理性与感性》非我本意,因为太过表面。我觉得严格来讲,应该翻成《知性与感性》,知性包括感性,它并非只限于一个理性、一个感性的截然二分,而是知性里面感性的讨论。所以自然落到埃玛身上,理性的姐姐得到一个最浪漫的平结局,妹妹则对感性有了理性的认知,它之所以动人原因在此,并非姐姐理性、感性的比较,或谁是谁非。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十分的复杂微妙,这与中国的“阴阳”相通,每样东西都有个双面性,其实许多西方人还不见得容易体会到简·奥斯汀的两面性,反倒是中国人较易一点就通。这个观念与中国的“阴阳”结合,对我之后拍摄《卧虎藏龙》及构思《绿巨人浩克》都有影响。”[8]

“在电影的想象世界里,中年的我与年少的我相遇,西方的我与东方的我共融。人与人的灵魂能在同样的知觉里交会,让亘古与现在合而为一,让岁月、种族、地域的差距在我们面前消失,让心灵挣脱现实的禁锢,上穷碧落下黄泉地翱翔于古今天地„”[9]

《与魔鬼共骑》虽然是一部美国影片,但是李安用其一惯的慢节奏叙述方式将故事娓娓道来, 中间能看出惟有东方人才懂的有意思的小细节, 比如小牛杰克和寡妇幽会, 让兄弟到外面去打鸟,其实是为他们腾出空间和时间;当杰克再次遇到从前要杀死自己的人时, 没有开抢, 一切都应该结束了, 每个人生活着都是痛苦的, 当经历这一切过去的时候, 平静与宽容是最重要的, 完全的东方式的表达。

《冰风暴》中,影片开头和结尾的段落是相同的,都是一家人迎接儿子回家。但是在观看这两段时,观众的心情是绝对不同的。当了解到一家人在一夜之中的变化后,再迎接儿子的归来心情是异常复杂的。李安在处理这两个场面时都用了静场,没有声音,以“无声”胜“有声”。在凝重的气氛中传达出人物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又能引起观影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冰风暴》中的风暴代表了某种毁灭性的打击,对一个家庭而言,它是致命的,是一种深刻的变故,但又意味着新的开始和重获新生。李安的影片表现的不是彻底的绝望和悲观,而是带给人一丝宽慰、一点勇气、继续生存下去的必不可少的信心,是刺痛人心的温和的反讽,这也是中国文化带给李

安的影响。彻底的孤独、绝望在中国文化中是很少的,只要有人的存在、有家的存在,人总是能够从他人和家庭中寻找到支持和帮助。人不是孤立无援的,可以拾回信心,重新开始。《冰风暴》中的这个家庭中的每个人也在风暴之后获得人格自省。这个家庭将会在未来漫长的日子里重新寻找到支撑点。

看李安的电影,总是要感触到的就是隐忍。《绿巨人》克伦布鲁斯知道自己在极度气愤的情况下会变身成为绿巨人,因此极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在想利用他进行研究的格伦面前,在想吸收他全部力量的亲生父亲面前,尽管他们为达目的百般的羞辱和挑衅,克鲁斯都隐忍极力不发作,但是一味的忍让并为使他们退缩,最后克鲁斯被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他又变身成为绿巨人,这时的他,已经是伤悲满腔。李安谈论这部电影时说:“这部影片一定和以往好莱坞的大片不一样。”作为传统的东方导演,李安在影片中融合了哲学、心理学和对人生因果的探讨。绿巨人作为一个艺术形象,隐喻着许多李安对人类境地的思考,绿巨人的遭遇其实就是人类自身命运的写照。人类的所有科学进步,如果没有理智光辉的照耀,那么世界就会走向黑暗,走向灭亡。

《断背山》虽然讲述的是一段在当时的西方仍是禁忌的同性之恋,但李安用一种东方的含蓄情怀和相当人性的方法将面临的问题克服、化解。李安用中国的文化来解读西方的人文世界,因此片中没有太多冲突的剧情,而很多细节需要慢慢体会。比如影片开头杰克对着汽车后视镜刮胡子,同时偷看艾尼斯,就是一种情感的暗示和含蓄的表达,为俩人关系的进一步升级埋下伏笔。影片最后,杰克因意外死去,当艾尼斯来到他父母的家中,无意中发现两人在断背山时曾经穿过的衣服紧紧套在一起时,无须多言,一切已经明了。这些情节的设置,都隐隐表达出杰克对艾尼斯深深的爱意。而艾尼斯对杰克也有着同样强烈的爱,但是他的爱碍于世俗观念的束缚,不敢明目张胆,而是爱的隐忍克制。李安在影片中对同性之恋表达非常含蓄,这是一种思想的沉淀,同时李安含蓄隽永的掌镜也绝对炉火纯青,影片中浑然而出的雄性气概、开篇寂寥苍茫的远山景致,都有一种中国山水画般的写意情怀和荡气回肠,让这段凄美的同性爱情升华到了极致。

内地影评人曾表示:“李安的身上一直有着浓浓的怀旧气息,《断臂山》将李安跨越东西方文化的创作追求表露无遗。至于《断臂山》中的情感,李安认为这是一部非常艰难的爱情电影,对情感场面的处理是克制而抒情的,这些都是符合李安一贯风格的处理。”[10]

结 论

李安电影中东西方之间的文化,既有冲突又有融合。

由于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和教育背景,使得他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能够很好的吸取运用。李安在拍摄的东方题材电影中,会把西方一些比较先进、开放的思想融入到电影中,而西方先进的电影运作模式也会加入到影片的拍摄和运作中。在他拍摄的西方题材电影中,他取长补短,在其中也加入了诸多东方人关于审美、道德思想、文化观念等方面的认知和理念。因而使他的电影区别于普通的西方影片,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东、西方在李安的电影中,既有冲突,中西合璧家庭的争吵、对不同文化和生活习惯的排斥、彼此间语言无法沟通、思想差距大等问题都会出现在这样的家庭中。同时,融合也是显而易见的,从相互不理解到慢慢接受和改变,试着了解对方的文化、语言和想法,正是这种种的努力,才使得东西方之间没有越来越疏远,而是相互间取长补短,逐渐走向对方,共同发展和进步,让中西间的家庭和国家文化交流更加畅通,彼此的联系也更加密切。李安的电影,无论从大到国家,小到家庭成员间的对话交流,都能够看出东西方的冲突和交流,正是他曾经体验过,感受过才能将它们诠释的如此细致而真实。

正是李安,打开了一扇大门,使东方,使中国的武侠文化、书法艺术、饮食文化等展现在西方观众的面前,让他们感受更多的东方文化,继而对产生对中国的向往。正式李安,架起了一座桥梁,使西方开放的思想,先进的文化科技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无论从视觉上还是从思想上,对我们也是一次不小的洗礼,值得更多的人的学习和借鉴。

注 释

[1]《电影画刊》总281期,第12页、13页,2007年9月

[2]《十年一觉电影梦》42页

[3]《华人纵横天下》4:92

[4]《十年一觉电影梦》150页

[5]《十年一觉电影梦》147页

[6]《十年一觉电影梦》90页

[7]《十年一觉电影梦》188页

[8]《十年一觉电影梦》101页

[9]《十年一觉电影梦》147页

[10]出自http://www.dianying.com

参考文献

[1]张靓蓓. 十年一觉电影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90-150

[2]张克荣. 华人纵横天下-李安[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5

[3]李安:两度捧得奥斯卡奖的华人导演[J].大众电影,2007-16

[4]http://www.dianying.com[z]

[5]李安. 《推手》[z].1991

[6]李安. 《喜宴》[z].1993

[7]李安. 《饮食男女》[z].1994

[8]李安. 《理性与感性》[z].1995

[9]李安. 《冰风暴》[z].1997

[10]李安. 《与魔鬼共骑》[z].1999

[11]李安. 《卧虎藏龙》[z].2000

[12]李安. 《绿巨人浩克》[z].2003

[13]李安. 《断背山》[z].2005

[14]李安. 《色·戒》[z]2007


相关内容

  • 毕业论文周记范文
  • 光阴如梭,转眼间大学已经到了尾声,也该决定毕业论文的选题了,经过了慎重的考虑,我最终确定了毕业论文的选题--李安电影中的文化差异与融合. 电影是我的爱好之一,至高中起我就对电影有着独特的兴趣.上了大学之后,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接触了许多外文电影也同时扩宽了我的视野,老师们会时常在课堂上放一些电影以及跟 ...

  • 新中国文化第一
  • 文化方面的第一 1.第一次汉字改革--<汉字简化方案>.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在第23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这是新中国对汉字进行的第一次重大改革. 2.1983年第一届春晚: 2月12日晚8点,第一届春节文艺晚会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厅向全国现 ...

  •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文化碰撞和融合--探讨少数裔文化在美国主流文化下的生存 2 美剧网络字幕翻译研究 3 英语新闻中委婉语的社会功用 4 人文主义思想在<皆大欢喜>中的运用 5 Colonialist Ideology in The Last of the M ...

  • [转发]十年一觉电影梦 11部李安代表作品回顾
  • 来源: OnlyLady女人志 编辑:园子 2013-02-27 进入论坛:onlylady女性论坛 [Onlylady 乐活 悦活] 北京时间2月25日上午(美国当地时间2月24日下午),第85届奥斯卡获奖名单出炉,李安执导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勇夺最佳导演奖,这是历届奥斯卡最有分量. ...

  • 上海电影节李安'砸场子':给电影一点成长空间,不要拔苗助长
  • 文:网大君 编辑:荣四条 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就像打了鸡血.吃了兴奋剂一样燥热,发展速度让全世界大吃一惊,在本次上海电影节期间,由腾讯娱乐主办的<票房即将超美国,成为"老大"还差几件事>的论坛上,李安导演的一席话却似乎给燥热的中国电影市场下了场降温雨. 在李安面前,连 ...

  • (全英文论文)分析野性的呼唤的生存原则
  •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 ...

  • 试析德莱塞对[嘉莉妹妹]女主人公的非道德描写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情境创设在小学英语词汇 ...

  • 国家文化战略.文化产业与国家形象构建
  • 国家文化战略.文化产业与国家形象构建 陈林侠 摘要 国家文化战略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必须借助文化产业及其大众文 化.在当下语境中,大众文化已突破了原有三元结构的文化概念,而是政治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等三种强势文化的融合,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主流文化,是塑造 ...

  • 新历史主义的华丽注脚
  • 作者:庄诒晶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2年06期 从本质上来说,电影可以说是对"历史"的一种叙述.摄影机记录了它眼前所发生的一切,而电影则自动放映过去发生的事:然而,这里所说电影的"历史特质",指的是电影将它所讲述的事件与我们的认知结构中的联觉中心产生交流,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