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梦魇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曹禺与巴金两位文坛巨匠,扩大了文学的影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曹老从《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到改编巴老的《家》;巴老从《激流三部曲》、《憩园》及其《寒夜》,他们的笔下都以“家”为中心题材,成功而生动地塑造了“家”的那个被封建制度以及黑暗的社会现实所腐蚀至衰败如同梦魇般的形象,并以“家”的悲剧呼出人的解放,追求理想、自由的时代强音。本文正是通过分析比较二者笔下“家”的印象、人物性格及类型、“家”的命运及出路等方面的异同,并简要探索成因,来尝试分析这一现象。  关键词:曹禺;巴金;“家”;梦魇  引言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曹禺先生最为成功的几部剧作,几乎毫无例外地选择了“家”作为中心题材。《雷雨》、《北京人》、《家》三部直接以家庭为中心;《日出》、《原野》中故事虽不是发生在特定的深宅大院内,但人物间的矛盾冲突都与“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正是以描写封建家庭的腐败与衰落为题材,对 “家”的主题有着浓厚兴趣。后期的《憩园》也是揭露了一个封建大家庭崩溃后,那些纨绔子弟的结局。此外,1946年底完成的《寒夜》则又是一部以家庭为题材的小说。可见,“家”在曹巴笔下的丰富性。而二人笔下的“家”,并不是一个温馨、甜蜜、让人心驰神往的所在,而是一个罪恶的渊薮,一个令人窒息的樊笼;“家”中人物的形象与性格亦有或多或少的一致性。然而,最终人物命运却不尽相同。  一、“家”:阴郁的樊笼  在《雷雨》中第一幕周萍出场前,曹老这样介绍到:“他要离开这个地方—这个能引起人的无边噩梦似的老房子,走到任何地方。”①在巴老小说《家》的开篇,这样描写公馆:“黑漆大门的公馆静寂地并排立在寒风里。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在门口……”②两人笔下,家不是温暖的避风港,而是 “幽灵似的门庭”,“精神上的樊笼”,“无时不在极度的压抑”③ “家”是阴冷、压抑的牢笼;是精神与肉体的桎梏;是自由与理想的藩篱。  由此可粗略地将曹老剧作中及巴老小说中的人物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周朴园、曾皓、高老太爷,汪母为代表的。如邹红所说:“他们本身就是‘家’这个樊笼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家’人格化的表现。”④简言之,他们是这个“家” 的代言人。像曾皓、高老太爷这种纯粹的封建遗老,充分体现了封建大家长的形象;而周朴园虽也是留过洋的新派人物,汪母也是生活在相对现代的40年代,骨子里依然是十分守旧的。专制、无情、冷漠、自私、固执是这类人物的共同特征,他们才是真正属于这个“家”。第二类是以周萍、蘩漪;文清、愫芳;觉新、瑞珏、梅表姐、剑云;汪文宣等为代表的。这类人物因自身的矛盾性显得复杂。在内心深处,他们不属于这个“家”。“家”的阴郁、沉闷,使他们也一度想冲出“家”的牢笼。可是,终没有放手一搏的勇气;在长期的束缚下,不知不觉地成为了“家”的奴隶。因此,他们的命运便随着“家”的命运沉沦,注定是难以逃离的悲剧。第三类是以周冲、瑞贞、觉慧、觉民、琴、曾树生为代表的。他们是新生的一代,与“家”针锋相对,水火不容。天真活泼、大胆勇敢。要用年轻的生命与无畏的反抗精神冲出“家”的桎梏,奔向自己理想的人生。虽然微弱,但却充满着光明与希望!  二、“家”中人:出走与反出走  首先看 “家”的命运:《雷雨》中的周公馆成了教堂附设的医院;《原野》中焦家家破人亡;《北京人》、《家》中曾、高二家的衰败;《寒夜》以妻离子散、人亡家破凄凉收场。虽然曹巴笔下 “家”的主题并不相同,但无一例外,“家”的结局是悲惨的,以衰落、灭亡而告终。再看“家”中人的命运:曹禺笔下,蘩漪疯了,周萍、周冲、四凤、仇虎、曾皓、曾文清死了;陈白露自杀了;愫芳、瑞贞走了;花金子在黑林子了踏上了逃亡之路;巴金笔下,《家》中高老太爷、瑞珏、梅表姐、剑云死了,觉新郁郁终生,觉民、琴走了;《寒夜》中汪文宣死了,汪母带着小宣苦其余生。然而,从整体上看,与曹不同,巴给那些原本不属于“家”的那些人燃起了走出去的希望:我们看到觉慧、觉民、琴、曾树生在某种程度上都摆脱了“家”的束缚。树生走出了汪家,在觉慧身上我们更看到了激情与希望。可以说,巴老是“出走”的大力提倡者,播撒了光明的种子。“出走”是巴老对“五四精神”的诠释,只有走出去,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而与巴老不同,曹老笔下大多人物是走不出“家”的。 虽然在曹老笔下,蘩漪、陈白露等都呼出了 “出走”,但结局都是颓废、沉沦、死亡这样悲剧式的“反出走”结束了短暂一生。从“反出走”葬礼中,曹禺先生是在勇敢地面对自己、剖析自己,在暴露和批评封建制度与市民生活得同时,向观众、读者宣告:决定人们命运的不是别人,而是他们自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精神的解放。这正是曹禺戏剧“反出走”结局的超越性之所在。  三、“家”的梦魇之成因  之所以曹的剧作和巴的小说中的“家”有着相同梦魇般的一致性,主要是源于两位作家成长的家庭环境和人生经历的一些相似性。  曹老曾这样说道:“我从小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心灵上是十分孤单而寂寞的。尽管我的父亲很喜欢我,但我不喜欢我的家。这个家庭的氛围是十分沉闷的,很别扭。”⑤在这样的家庭中,曹老对“家”的梦魇之感也就不难理解了。而后来的人生经历更是对曹禺先生创作的影响很大。同样,巴老美好的、充满爱的童年在1914年母亲死后宣告结束。这给他带来了生命中难以抹去的创痕,而后父亲的去世,李公馆的分家让巴老看到了家族间种种倾轧的丑态;他们这房孤儿寡妇备受欺负,使巴老看到了人情世态的炎凉冷暖,看到了诗礼传家后面的丑恶。巴老的原生家庭带给他的记忆是痛苦的,在后来的《激流三部曲》的创作中可见一斑。  而两者笔下“家”之不同,在于二人不同的思想观念支撑和家庭文化态度上。首先,在思想观念支撑上:巴老的前半生都是忠诚的“安那其主义者”,信奉无政府主义。作为出色的小说家,他并不把长、短篇小说看做是目的,而是把它看做一种手段,以它去促进他的读者们加入革命的行列,把现存的、不合理的社会改造成平等、正义和普遍的幸福世界。⑥ 而曹禺先生的创作理论一方面来自早年经历和黑暗现实以及对现实的追索,还受到了易卜生、莎士比亚、奥尼尔、契诃夫这些体察深邃人生的戏剧大师的影响;另一方面,剧作中也看到了基督教和佛教对曹老创作的影响。另外,在家庭文化态度上,虽然二人对传统的家族制度都持有批判的态度,但曹老更关注的是“人”、“人生”,所以将“家”的问题包容在关注个体生命、关注人生和体验人生的内容当中去;而巴老则是关注“家”本身,将“五四”时期的反封建思想引入封建大家庭,通过家庭场面来显示家族礼教的弊端,并通过“家”中青年人的“呐喊”把具有深度的时代主题凸现出来,带来理想与希望!  注释:  ① 曹禺:《雷雨》,曹禺文集(第一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第55页。  ②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中国现代文学百家.巴金(上卷)》,华夏出版社,1997.1 ,第5页。  ③ 曹禺:《北京人》,曹禺文集(第二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第478页。  ④ 邹红:《曹禺剧作散论》,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0.8第一版,第11页。  ⑤ 田本相:《曹禺传》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7,第266页。  ⑥ 陈丹晨:《巴金全传》,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10,第189页。  参考文献:  [1]曹禺,雷雨.曹禺文集(第一卷)[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2]中国现代文学馆编.中国现代文学百家.巴金(上、下卷)[M].华夏出版社,1997.  [3]曹禺.曹禺文集(第二卷)[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4]邹红.曹禺剧作散论[M]. 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5]陈丹晨.巴金全传 [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6]李辉.巴金自述[M].大象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郭 聪(1990-),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09级本科生,汉语言文学专业。)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曹禺与巴金两位文坛巨匠,扩大了文学的影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曹老从《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到改编巴老的《家》;巴老从《激流三部曲》、《憩园》及其《寒夜》,他们的笔下都以“家”为中心题材,成功而生动地塑造了“家”的那个被封建制度以及黑暗的社会现实所腐蚀至衰败如同梦魇般的形象,并以“家”的悲剧呼出人的解放,追求理想、自由的时代强音。本文正是通过分析比较二者笔下“家”的印象、人物性格及类型、“家”的命运及出路等方面的异同,并简要探索成因,来尝试分析这一现象。  关键词:曹禺;巴金;“家”;梦魇  引言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曹禺先生最为成功的几部剧作,几乎毫无例外地选择了“家”作为中心题材。《雷雨》、《北京人》、《家》三部直接以家庭为中心;《日出》、《原野》中故事虽不是发生在特定的深宅大院内,但人物间的矛盾冲突都与“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正是以描写封建家庭的腐败与衰落为题材,对 “家”的主题有着浓厚兴趣。后期的《憩园》也是揭露了一个封建大家庭崩溃后,那些纨绔子弟的结局。此外,1946年底完成的《寒夜》则又是一部以家庭为题材的小说。可见,“家”在曹巴笔下的丰富性。而二人笔下的“家”,并不是一个温馨、甜蜜、让人心驰神往的所在,而是一个罪恶的渊薮,一个令人窒息的樊笼;“家”中人物的形象与性格亦有或多或少的一致性。然而,最终人物命运却不尽相同。  一、“家”:阴郁的樊笼  在《雷雨》中第一幕周萍出场前,曹老这样介绍到:“他要离开这个地方—这个能引起人的无边噩梦似的老房子,走到任何地方。”①在巴老小说《家》的开篇,这样描写公馆:“黑漆大门的公馆静寂地并排立在寒风里。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在门口……”②两人笔下,家不是温暖的避风港,而是 “幽灵似的门庭”,“精神上的樊笼”,“无时不在极度的压抑”③ “家”是阴冷、压抑的牢笼;是精神与肉体的桎梏;是自由与理想的藩篱。  由此可粗略地将曹老剧作中及巴老小说中的人物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周朴园、曾皓、高老太爷,汪母为代表的。如邹红所说:“他们本身就是‘家’这个樊笼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家’人格化的表现。”④简言之,他们是这个“家” 的代言人。像曾皓、高老太爷这种纯粹的封建遗老,充分体现了封建大家长的形象;而周朴园虽也是留过洋的新派人物,汪母也是生活在相对现代的40年代,骨子里依然是十分守旧的。专制、无情、冷漠、自私、固执是这类人物的共同特征,他们才是真正属于这个“家”。第二类是以周萍、蘩漪;文清、愫芳;觉新、瑞珏、梅表姐、剑云;汪文宣等为代表的。这类人物因自身的矛盾性显得复杂。在内心深处,他们不属于这个“家”。“家”的阴郁、沉闷,使他们也一度想冲出“家”的牢笼。可是,终没有放手一搏的勇气;在长期的束缚下,不知不觉地成为了“家”的奴隶。因此,他们的命运便随着“家”的命运沉沦,注定是难以逃离的悲剧。第三类是以周冲、瑞贞、觉慧、觉民、琴、曾树生为代表的。他们是新生的一代,与“家”针锋相对,水火不容。天真活泼、大胆勇敢。要用年轻的生命与无畏的反抗精神冲出“家”的桎梏,奔向自己理想的人生。虽然微弱,但却充满着光明与希望!  二、“家”中人:出走与反出走  首先看 “家”的命运:《雷雨》中的周公馆成了教堂附设的医院;《原野》中焦家家破人亡;《北京人》、《家》中曾、高二家的衰败;《寒夜》以妻离子散、人亡家破凄凉收场。虽然曹巴笔下 “家”的主题并不相同,但无一例外,“家”的结局是悲惨的,以衰落、灭亡而告终。再看“家”中人的命运:曹禺笔下,蘩漪疯了,周萍、周冲、四凤、仇虎、曾皓、曾文清死了;陈白露自杀了;愫芳、瑞贞走了;花金子在黑林子了踏上了逃亡之路;巴金笔下,《家》中高老太爷、瑞珏、梅表姐、剑云死了,觉新郁郁终生,觉民、琴走了;《寒夜》中汪文宣死了,汪母带着小宣苦其余生。然而,从整体上看,与曹不同,巴给那些原本不属于“家”的那些人燃起了走出去的希望:我们看到觉慧、觉民、琴、曾树生在某种程度上都摆脱了“家”的束缚。树生走出了汪家,在觉慧身上我们更看到了激情与希望。可以说,巴老是“出走”的大力提倡者,播撒了光明的种子。“出走”是巴老对“五四精神”的诠释,只有走出去,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而与巴老不同,曹老笔下大多人物是走不出“家”的。 虽然在曹老笔下,蘩漪、陈白露等都呼出了 “出走”,但结局都是颓废、沉沦、死亡这样悲剧式的“反出走”结束了短暂一生。从“反出走”葬礼中,曹禺先生是在勇敢地面对自己、剖析自己,在暴露和批评封建制度与市民生活得同时,向观众、读者宣告:决定人们命运的不是别人,而是他们自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精神的解放。这正是曹禺戏剧“反出走”结局的超越性之所在。  三、“家”的梦魇之成因  之所以曹的剧作和巴的小说中的“家”有着相同梦魇般的一致性,主要是源于两位作家成长的家庭环境和人生经历的一些相似性。  曹老曾这样说道:“我从小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心灵上是十分孤单而寂寞的。尽管我的父亲很喜欢我,但我不喜欢我的家。这个家庭的氛围是十分沉闷的,很别扭。”⑤在这样的家庭中,曹老对“家”的梦魇之感也就不难理解了。而后来的人生经历更是对曹禺先生创作的影响很大。同样,巴老美好的、充满爱的童年在1914年母亲死后宣告结束。这给他带来了生命中难以抹去的创痕,而后父亲的去世,李公馆的分家让巴老看到了家族间种种倾轧的丑态;他们这房孤儿寡妇备受欺负,使巴老看到了人情世态的炎凉冷暖,看到了诗礼传家后面的丑恶。巴老的原生家庭带给他的记忆是痛苦的,在后来的《激流三部曲》的创作中可见一斑。  而两者笔下“家”之不同,在于二人不同的思想观念支撑和家庭文化态度上。首先,在思想观念支撑上:巴老的前半生都是忠诚的“安那其主义者”,信奉无政府主义。作为出色的小说家,他并不把长、短篇小说看做是目的,而是把它看做一种手段,以它去促进他的读者们加入革命的行列,把现存的、不合理的社会改造成平等、正义和普遍的幸福世界。⑥ 而曹禺先生的创作理论一方面来自早年经历和黑暗现实以及对现实的追索,还受到了易卜生、莎士比亚、奥尼尔、契诃夫这些体察深邃人生的戏剧大师的影响;另一方面,剧作中也看到了基督教和佛教对曹老创作的影响。另外,在家庭文化态度上,虽然二人对传统的家族制度都持有批判的态度,但曹老更关注的是“人”、“人生”,所以将“家”的问题包容在关注个体生命、关注人生和体验人生的内容当中去;而巴老则是关注“家”本身,将“五四”时期的反封建思想引入封建大家庭,通过家庭场面来显示家族礼教的弊端,并通过“家”中青年人的“呐喊”把具有深度的时代主题凸现出来,带来理想与希望!  注释:  ① 曹禺:《雷雨》,曹禺文集(第一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第55页。  ②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中国现代文学百家.巴金(上卷)》,华夏出版社,1997.1 ,第5页。  ③ 曹禺:《北京人》,曹禺文集(第二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第478页。  ④ 邹红:《曹禺剧作散论》,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0.8第一版,第11页。  ⑤ 田本相:《曹禺传》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7,第266页。  ⑥ 陈丹晨:《巴金全传》,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10,第189页。  参考文献:  [1]曹禺,雷雨.曹禺文集(第一卷)[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2]中国现代文学馆编.中国现代文学百家.巴金(上、下卷)[M].华夏出版社,1997.  [3]曹禺.曹禺文集(第二卷)[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4]邹红.曹禺剧作散论[M]. 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5]陈丹晨.巴金全传 [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6]李辉.巴金自述[M].大象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郭 聪(1990-),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09级本科生,汉语言文学专业。)


相关内容

  • 美少年梦工厂绮丽版攻略
  • 水漪涟天 2009-07-25 03:37 美少年梦工厂绮丽版(完整版攻略) 课程 文学 创造+ 温柔+ 尊严+ 师承学艺 搏击 武术+ 敏捷+ 尊严 不稳定+ 速攻 敏捷+ 体能+ 毅力 不稳定+ 魔法 魔力+ 创造+ 体能 不稳定+ 平衡 武术+ 魔力+ 温柔 不稳定+ 锻炼 体能+ 敏捷+ 毅 ...

  • 坦白和没坦白的 "南京梦魇"募捐实录真相调查
  • 这是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但围绕该片的争论,早已超出历史和艺术的范围.彼此的指控中,涉及到金钱.侮辱.怀疑.谁在欺世盗名,谁在骗人钱财?似乎谁都无辜,似乎谁都有难以辨清之处.纪录片总要还原事实,但<南京梦魇>相关事实的还原却显得那么艰难 梦魇 一段时间来,梦魇这个词占据了脑神经医学专 ...

  • 读[一只猎雕的遭遇]后的梦魇 800字
  • 我翻开这本书,书中那一个个字,就像一个个小精灵,让我读下去,读着读着,那些小精灵越来越模糊,眼皮也越来越沉,像灌满了铅似的,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渐渐的,渐渐的-- 咦,现在我怎么在这里,这里是哪里呀,刚想下去,双手一扑腾,呀,我的手怎么变成了翅膀了!再看全身,竟长满了金黄色的羽毛,我竟然是只金雕!我 ...

  • 张爱玲作品:红楼梦魇(文学评论)
  • 作者:张爱玲        分类:四大名著及研究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状态:全本1 新浪独家连载,不得转载 张爱玲形容自己考据<红楼梦>"是一种疯狂的情形,故得句"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 张爱玲形容自己考据<红楼梦>&q ...

  • 虱子的梦魇
  • 赖雅,张爱玲的美国老公,1967年去世.这对于张爱玲,不只意味着十年婚姻的终结,还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起点她就此开始了离群索居的生涯. 之前,她也不是个热闹人,但没有那么极端,不跟人见面也罢了,电话接不接,也得视她心情而定,信件常常过了很多天才拆,仿佛拆一封信,都是沉重的精神负担. 因为频繁搬家,她 ...

  • 小人物的电竞大梦想:不拿世界冠军就是不甘心
  • 夺冠后,队员们接受国际媒体采访.受访者供图 队员们正在训练.京华时报记者 怀若谷 摄 10月22日,在澳大利亚悉尼,ELGaming战队的7位队员与教练第3次捧起网络游戏WGL-APAC-S1总决赛(亚太杯<坦克世界>比赛第一赛季)冠军奖杯时,脸上都乐开了花. 这群"打游戏挣钱 ...

  • 周末的梦魇
  • 巴士徐徐地泊进终站,司机熟练地操纵着,庞然的车身溜到车站的尽头,发出了长长的.舒气似的"吱.吱"声.在辛劳了一整天的喘息后,车轮被缓缓地煞住,车声戛然而止. 巴士进入了完全静止的状态中,乘客都在不知不觉间消失掉.我茫然地看着窗外,直至前面的司机从特大号后视镜中向我投来询问的眼神, ...

  • 魔蝎座男人_梦魇夜未央
  • 魔羯的双重性格(地狱或天堂) 年轻的魔羯都是很单纯的,我想他们也不会知道自己将从天使变成恶魔,魔羯座的人天生善良,感情也都很脆弱,也许会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难过很长时间,所以他们通常在表面表现的酷酷的与事隔离的样子,其实他们只是不希望让别人看到他脆弱的一面,坚强,理智,承受是魔羯的代名词,他们并不是很 ...

  • 吃它半斤还八两,一念回头免祸殃(图文) 中国佛教故事网
  • 如今未出年里,看见餐桌上堆成小山的鸡鸭鱼肉,心中总会生出些慈悲恻隐,这一番流水席下去,又不知道滚出多少因果債. 我吃素,讲一个我吃素的真实故事,可能有些长,请诸位耐心看下去. 和许多有佛道因缘的人一样,我自小便有一个"困扰"--梦魇.梦中四肢百骸皆不能动,灵识却是清醒的,眼睛能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