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解读

解读

金刚经

--- FOGECUI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感言:这段是佛祖在开讲金刚经之前吃饭及饭讫的过程描述。可见佛祖是穿好正式衣服,托钵进入舍卫城,入城后是挨门化缘乞食(以示平等,广结法缘)。觉得够了,就回来用膳,吃完饭收衣钵,洗洗脚(印度当时基本赤脚行走),打坐好。当时拥有崇高的声望及成千上万弟子的佛祖并不是让别人端饭奉水的侍候,也没有收取任何钱财布施用于购物买饭,而是与普通的出家人一样托钵乞食。身教胜言传。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感言:须菩提是佛弟子之一,称为解空第一。金刚经内容是以须菩提与佛祖问答为主。安排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很有深意。可预示金刚经的深奥。这段的重点是问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在修行过程中如何保持正念、如何降伏心魔去除杂念。这个提问包含两点:一 发心的人有个前提是善。善男子、善女人指有一定修为的人。没有一定的修为是不会有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没有这个心理准备。二 “住”的含义 很重要,可理解为保持、执着,用英文理解为hold. 佛回答:如是……如是…… 这里如是也很有深意,只能通过下面的内容来理解了。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感言:佛回答不论什么样形态的众生之类都能灭度于无余涅盘,首先是肯定;然后又说其实没有众生得以灭度,接着是否定。肯定再否定,是自相矛盾吗?佛又解释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就知道为什么没有众生得以灭度了,因为无众生相。在他的自性中没有众生的存在分别,哪里来的灭度众生。也没有自我、别人及寿者(时间的概念)分别。这里理解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很重要,否则无法继续。佛在这里是以化身肯定,以报身否定再以法身总结。了解佛的三身会易于理解经文。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感言:佛讲菩萨于法(理念)应该无所执著,行于布施,布施色、香、声、味、触、法也不能执著。不执著于表相、外在形式。 布施并非施舍,劳动是布施,工作是布施,我们的一生都在布施,给家庭给社会给众生。我们在现实中经常约束于各种理念、各种思想、各种规则,并且时间长了有些逐渐成为我们不越雷池的原则,成为束缚我们无形的羁绊,从而精神不得自由。于法无所住不等于无法无天,不等于盲目自由(必须要理解住的含义)。思想及行为无执著才会解脱,达到完全自在清净的境界。 最后化身佛说: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要住的话就应该象上面教导的那样住,即无住而住!执著于不执著。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感言:身相见如来?一直来佛被称为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前面佛讲菩萨应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佛就接着问须菩提可不可以身相见如来。须菩提的回答: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这句话也是肯定否定的二元论。从表象到实质,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感色香声味触法皆为相,这些所有的相,佛说都是虚妄的,是因缘和合而生,不持久,不永恒,最终皆逃脱不了成、住、坏、空这样的过程。如果明白这样的道理,认清诸相的本质,就不会被诸相所累,得清净见自性,就是见如来。如果认为佛学是要人们对一切有形无形的存在(物质、精神)都持否定态度,那就错误了,否定首先是要认清本质,最后是要还归本处(还归本处以后会慢慢来分析)。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感言:须菩提有些担忧:这样高深莫测的言说,听起来似乎自相矛盾、有悖常理,以后有人真正相信吗?佛说别这样讲,以后肯定有持戒修福的人能信,并且能达到这种境界。不仅能达到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能达到无法相、无非法相。什么是法相?一切的教育都是法相、非法相,打个比方相信金刚经是取法相,不相信金刚经是取非法相。佛讲:我所说的这些法(以后记录下来形成经典)就好像度你们到彼岸的竹筏或舟楫一样,只是工具,到彼岸是目的,不要留恋这些工具,应该舍弃。那些不同于佛学的异派理论也是一样,是要舍弃的。 那么彼岸是什么呢?佛学是解脱道,教人离苦得乐。解脱、得清净是作用,见自性,开悟无惑,得大圆满是目的。到达彼岸就是到达这种境界。如果修道者没有达到无法相的境界,始终执著于佛经怎么讲,仪式啊、持戒啊、修行等等啊,这就是还没有离法,还在竹筏上,没有到彼岸。

佛说你要相信我,按我说的做;然后又说我所说的都是虚幻的,但这种虚幻是正法;最后说对于我说的一切都要放下,理解就好不能执著。这就是学佛的三个阶段。理解与否要看悟性。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感言:这里佛进一步引导问,如来得无上正等正觉了吗,如来说过什么法了吗?须菩提回答:按我理解佛的讲解(这句话很有智慧),没有什么定法叫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什么常有的固定的法如来可以说的,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一切皆虚幻,都是相,法相不可取,不可执著。一切的圣贤所讲的理念都是如此。所以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的是取相,发心求清净解脱的是取相,发心求圆满涅槃的是取相。依照佛法修行的更是取相(佛法本身就是法相)。我们追求断烦恼的问题到这里看来就解决了,不取法相、非法相。很简单心不取相,就连心不取相的念头也没有。比如说心中如长存我要清净的念头,为此“要清净的念头”就变成了扰乱心神、不得清净的杂念。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感言:这里佛强调金刚经的作用及重要性,既然是法相,为什么又要赞叹。这个要在法华经里找答案(佛打比喻讲:有个长者生有不少子孙,这个大家庭都住在一个大院里,有天这个长者预测到大院将不可避免地起火,如果子孙们不离开大院的话将有生命危险,如实告诉家人,都不相信,孩子们在院里嬉戏不愿出门,然后长者就告诉子孙们在大院外有很多珍宝。装了几大车,如果你们出去就都分给你们了,于是孩子们就争先恐后出院,出院后发现果然有很多“珍宝”,佛并没有欺骗)

简单讲就是要吸引弟子生实信,从而进行思想锤炼。这是诱惑式的引导,一种方便之法。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佛还不忘告诫不要执著于法。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感言:这段是对各个境界起相着相的解释。佛经上有很多果位,代表着修行的阶段,就好像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硕士……院士等分级。最高等级是佛,佛下面的一级是菩萨。有人说金刚经是讲给菩萨听的高等课程,不可否认。因为没有一定修为基础是很难理解此经的,否则就好像小学生学微积分一样。世间众生包括人都不能不起相,就是不可能做到没有念头的完全空灵境界。最根本的是人活着会饥饿要吃饭,吃饭就是起相啊。佛法也并没有让人变成没有念头的草木之人,也没有让人变成断绝所有欲望感情的无情这人,而是教导修学之人起相而不着相,不执于相不为相所累,后面会讲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偈子“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从而达到名义上无相的境界,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禅宗讲明心见性。还归本原。青原惟信有段著名的见山水三段论:三十年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来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三个阶段说得很妙。从见相-起相-着相的自我到见相-起相-断相得无我再到见相-是相-无相可着的真我。正是:万仞峰头盘结草庵,逍遥超出红尘。十字街头解开布袋,热情投入人生。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

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感言:这段比较重要的偈子: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也是三段论啊,相-非相-是名相的无相。六相归空,空又归于一切现成。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最最确切的回答开篇须菩提的提问“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感言:布施就是做好事,以你的能力对别人、对众生进行正面的善意的影响和帮助。一般意义引申为布施钱财。佛法里说布施就是修福而不是修功德。通过下面的梁武帝与禅宗达摩祖师论禅可以理解。

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领悟。祖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感言:佛强调本经的重要性,进一步解释离相与不住。将布施修福与读诵此经为人演说的修福进行比较。对于世间法经常有些疑问:布施就可以修来福报吗?真有业力果报吗?这个宇宙真的很奇妙,浩瀚无边,无始无终,却有一定的规律。那么宇宙如何形成的?时间的本质是什么呢,什么是时间?对时间的感受是物理的还是心理的?时间真的不可逆转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里说时间与空间一起组成四维时空,时间和空间都不是绝对的,大质量物体(比如黑洞)的重力场将造成扭曲的时空结构。霍金解释宇宙的时间存在一个起点,从大爆炸开始,并称物质时间必须一起并存,没有物质存在,时间也无意义。但是这些解释还无法得到证实。力是存在的,在维系这个宇宙的存在平衡,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存在引力,宇宙中存在毫无原因的规律。所以布施可以修福报也好像是毫无原因的规律。佛在这里讲到“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菩萨也不是什么也不干,也在布施、也在作为。无住于法布施即不带有功利性的布施,不执著于目的。道德经里讲到“无为”而无不为。

不怀有目的地“勤为”以达到心体合一,是把我们内在的能量、真我的价值最大程度的释放出来,开花结果自不必论。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感言:这些都是讲解经典的作用,让弟子生信心,进而扩大影响的陈述。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感言:究竟通达无我,佛苦口婆心讲的很多,一切的名相啊,方法啊,故事啊,知道就好了,不能被影响,不能住,不能执。还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连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要空掉。参禅的第一步是穷理,理明到了极点,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妄念全消。任何比喻都用不上,任何言语都多余。最后众生本来是佛,众生,非众生,名众生;佛,非佛,名佛。佛即众生。悟了同未悟,无心也无法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感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对于时间的可逆与否现在的科技未能解释清楚。这三句话意思是万事万物刹那生灭,刚才的你(万亿亿分之一秒前)和现在的你不一样,为什么这么说,之前是之前的存在,现在是现在的存在,未来是未来的存在。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感言:应该修福德吗?应该崇拜佛吗?还有疑惑吗?只有自己去悟答案。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感言:佛再次强调要舍弃法,不取法相。如果有人说佛说法了,就是谤佛,为什么呢?讲佛说法就是讲佛有法相,这不是谤佛吗?无法可说何来说法。所谓的“法”只是竹筏而已。须菩提又问:这样后世有人能理解相信吗?其实须菩提自己明白不该问了,还是问了让佛回答。毕竟佛言更具权威。佛说众生实质上毕竟是不存在的。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感言:无论是无上正等正觉还是别的法,别的果,实无可得,就是因为认识到无可得,才是名为无上正等正觉。如果修行悟道者说他有什么领悟,有了什么体会,得了什么果,什么神通等,这都是着相。莫谈无上正等正觉。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感言: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讲平等就是去除分别心。法,非法,非非法,乃至无法都是平等,没有区别。分别心是烦恼的根源之一,人们有高下、长短、穷富、好坏、善恶、美丑等等分别,人们在各种分别中奔波劳苦。有分别必有所执著。分别心难以放下。佛说以无相修一切善法,善法非善法名善法。我们在世间必须承认有善恶,也必须承认有高下、长短等等分别,但也必须明白分别的本质,明白一切只是表相,从而心不受累,不住于分别。“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净空法师总结数十年学佛经验所提出的修行原则。对于修行来讲是非常好的经验指导。悟是需要通过修行来积累的,积累因缘。开悟之后将会明白修行也是着相而已。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感言:珍宝布施只是解人一时之急,法布施给人永恒解脱之道。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感言:法相唯识宗说的三性:分别(妄想)就是遍计所执性;相(有为法)、名(假有)是依他起性;正智、如如是圆成实性。三十二相及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等都是属于妄想名相的。现在很多人供奉佛像,烧香拜佛求得保佑,都属于佛说的行邪道。当然供奉佛像,烧香拜佛也是尊师重道的一种仪式。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感言:说诸法断灭,断灭就是分别。存在断灭与否的分别心是不可得的。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感言:不贪不受福德,成就才会圆满。菩萨行,布施是没有功利心目的,即使果报得功德无贪受念。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感言:“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里理解就是不着相。如果有可说的用来描述来、去,都是着相。无所从来的无也是着相,这里是方便说法而已。这个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感言:一合相或解释为诸法实相或解释为一合执即认为世界实有。其实不管怎么解释也无所谓对错。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感言:佛又进一步引导:人们如果说我讲了什么,见解也好,法也好,经典也好,如果拿来引证,说是佛说的,那么就未能真正理解真意是着了法相。然后又不让听者进入误区,接着讲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真正用心良苦)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感言:金刚经讲起来是很有难度的,因为宣讲金刚经本来就是着相。讲解者本身都在相中,又如何能使听者明白、醒悟呢?佛这里提到演说方法“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在相中而不取于相。一切法有始有终,如梦幻泡影,名梦幻泡影。

要明白一切法如幻。幻的东西当然抓握不住、把持不住。那么物质的、心灵的、精神的还要拥有吗?不拥有即拥有一切。

“众生是佛,即心即佛”。“前念迷是魔,后念悟是佛”!

何为众生?何为心?何为魔?何为佛?何为名!

清净、空灵,焕然新生。

FOGECUI

解读

金刚经

--- FOGECUI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感言:这段是佛祖在开讲金刚经之前吃饭及饭讫的过程描述。可见佛祖是穿好正式衣服,托钵进入舍卫城,入城后是挨门化缘乞食(以示平等,广结法缘)。觉得够了,就回来用膳,吃完饭收衣钵,洗洗脚(印度当时基本赤脚行走),打坐好。当时拥有崇高的声望及成千上万弟子的佛祖并不是让别人端饭奉水的侍候,也没有收取任何钱财布施用于购物买饭,而是与普通的出家人一样托钵乞食。身教胜言传。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感言:须菩提是佛弟子之一,称为解空第一。金刚经内容是以须菩提与佛祖问答为主。安排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很有深意。可预示金刚经的深奥。这段的重点是问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在修行过程中如何保持正念、如何降伏心魔去除杂念。这个提问包含两点:一 发心的人有个前提是善。善男子、善女人指有一定修为的人。没有一定的修为是不会有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没有这个心理准备。二 “住”的含义 很重要,可理解为保持、执着,用英文理解为hold. 佛回答:如是……如是…… 这里如是也很有深意,只能通过下面的内容来理解了。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感言:佛回答不论什么样形态的众生之类都能灭度于无余涅盘,首先是肯定;然后又说其实没有众生得以灭度,接着是否定。肯定再否定,是自相矛盾吗?佛又解释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就知道为什么没有众生得以灭度了,因为无众生相。在他的自性中没有众生的存在分别,哪里来的灭度众生。也没有自我、别人及寿者(时间的概念)分别。这里理解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很重要,否则无法继续。佛在这里是以化身肯定,以报身否定再以法身总结。了解佛的三身会易于理解经文。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感言:佛讲菩萨于法(理念)应该无所执著,行于布施,布施色、香、声、味、触、法也不能执著。不执著于表相、外在形式。 布施并非施舍,劳动是布施,工作是布施,我们的一生都在布施,给家庭给社会给众生。我们在现实中经常约束于各种理念、各种思想、各种规则,并且时间长了有些逐渐成为我们不越雷池的原则,成为束缚我们无形的羁绊,从而精神不得自由。于法无所住不等于无法无天,不等于盲目自由(必须要理解住的含义)。思想及行为无执著才会解脱,达到完全自在清净的境界。 最后化身佛说: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要住的话就应该象上面教导的那样住,即无住而住!执著于不执著。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感言:身相见如来?一直来佛被称为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前面佛讲菩萨应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佛就接着问须菩提可不可以身相见如来。须菩提的回答: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这句话也是肯定否定的二元论。从表象到实质,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感色香声味触法皆为相,这些所有的相,佛说都是虚妄的,是因缘和合而生,不持久,不永恒,最终皆逃脱不了成、住、坏、空这样的过程。如果明白这样的道理,认清诸相的本质,就不会被诸相所累,得清净见自性,就是见如来。如果认为佛学是要人们对一切有形无形的存在(物质、精神)都持否定态度,那就错误了,否定首先是要认清本质,最后是要还归本处(还归本处以后会慢慢来分析)。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感言:须菩提有些担忧:这样高深莫测的言说,听起来似乎自相矛盾、有悖常理,以后有人真正相信吗?佛说别这样讲,以后肯定有持戒修福的人能信,并且能达到这种境界。不仅能达到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能达到无法相、无非法相。什么是法相?一切的教育都是法相、非法相,打个比方相信金刚经是取法相,不相信金刚经是取非法相。佛讲:我所说的这些法(以后记录下来形成经典)就好像度你们到彼岸的竹筏或舟楫一样,只是工具,到彼岸是目的,不要留恋这些工具,应该舍弃。那些不同于佛学的异派理论也是一样,是要舍弃的。 那么彼岸是什么呢?佛学是解脱道,教人离苦得乐。解脱、得清净是作用,见自性,开悟无惑,得大圆满是目的。到达彼岸就是到达这种境界。如果修道者没有达到无法相的境界,始终执著于佛经怎么讲,仪式啊、持戒啊、修行等等啊,这就是还没有离法,还在竹筏上,没有到彼岸。

佛说你要相信我,按我说的做;然后又说我所说的都是虚幻的,但这种虚幻是正法;最后说对于我说的一切都要放下,理解就好不能执著。这就是学佛的三个阶段。理解与否要看悟性。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感言:这里佛进一步引导问,如来得无上正等正觉了吗,如来说过什么法了吗?须菩提回答:按我理解佛的讲解(这句话很有智慧),没有什么定法叫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什么常有的固定的法如来可以说的,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一切皆虚幻,都是相,法相不可取,不可执著。一切的圣贤所讲的理念都是如此。所以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的是取相,发心求清净解脱的是取相,发心求圆满涅槃的是取相。依照佛法修行的更是取相(佛法本身就是法相)。我们追求断烦恼的问题到这里看来就解决了,不取法相、非法相。很简单心不取相,就连心不取相的念头也没有。比如说心中如长存我要清净的念头,为此“要清净的念头”就变成了扰乱心神、不得清净的杂念。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感言:这里佛强调金刚经的作用及重要性,既然是法相,为什么又要赞叹。这个要在法华经里找答案(佛打比喻讲:有个长者生有不少子孙,这个大家庭都住在一个大院里,有天这个长者预测到大院将不可避免地起火,如果子孙们不离开大院的话将有生命危险,如实告诉家人,都不相信,孩子们在院里嬉戏不愿出门,然后长者就告诉子孙们在大院外有很多珍宝。装了几大车,如果你们出去就都分给你们了,于是孩子们就争先恐后出院,出院后发现果然有很多“珍宝”,佛并没有欺骗)

简单讲就是要吸引弟子生实信,从而进行思想锤炼。这是诱惑式的引导,一种方便之法。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佛还不忘告诫不要执著于法。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感言:这段是对各个境界起相着相的解释。佛经上有很多果位,代表着修行的阶段,就好像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硕士……院士等分级。最高等级是佛,佛下面的一级是菩萨。有人说金刚经是讲给菩萨听的高等课程,不可否认。因为没有一定修为基础是很难理解此经的,否则就好像小学生学微积分一样。世间众生包括人都不能不起相,就是不可能做到没有念头的完全空灵境界。最根本的是人活着会饥饿要吃饭,吃饭就是起相啊。佛法也并没有让人变成没有念头的草木之人,也没有让人变成断绝所有欲望感情的无情这人,而是教导修学之人起相而不着相,不执于相不为相所累,后面会讲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偈子“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从而达到名义上无相的境界,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禅宗讲明心见性。还归本原。青原惟信有段著名的见山水三段论:三十年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来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三个阶段说得很妙。从见相-起相-着相的自我到见相-起相-断相得无我再到见相-是相-无相可着的真我。正是:万仞峰头盘结草庵,逍遥超出红尘。十字街头解开布袋,热情投入人生。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

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感言:这段比较重要的偈子: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也是三段论啊,相-非相-是名相的无相。六相归空,空又归于一切现成。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最最确切的回答开篇须菩提的提问“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感言:布施就是做好事,以你的能力对别人、对众生进行正面的善意的影响和帮助。一般意义引申为布施钱财。佛法里说布施就是修福而不是修功德。通过下面的梁武帝与禅宗达摩祖师论禅可以理解。

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领悟。祖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感言:佛强调本经的重要性,进一步解释离相与不住。将布施修福与读诵此经为人演说的修福进行比较。对于世间法经常有些疑问:布施就可以修来福报吗?真有业力果报吗?这个宇宙真的很奇妙,浩瀚无边,无始无终,却有一定的规律。那么宇宙如何形成的?时间的本质是什么呢,什么是时间?对时间的感受是物理的还是心理的?时间真的不可逆转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里说时间与空间一起组成四维时空,时间和空间都不是绝对的,大质量物体(比如黑洞)的重力场将造成扭曲的时空结构。霍金解释宇宙的时间存在一个起点,从大爆炸开始,并称物质时间必须一起并存,没有物质存在,时间也无意义。但是这些解释还无法得到证实。力是存在的,在维系这个宇宙的存在平衡,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存在引力,宇宙中存在毫无原因的规律。所以布施可以修福报也好像是毫无原因的规律。佛在这里讲到“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菩萨也不是什么也不干,也在布施、也在作为。无住于法布施即不带有功利性的布施,不执著于目的。道德经里讲到“无为”而无不为。

不怀有目的地“勤为”以达到心体合一,是把我们内在的能量、真我的价值最大程度的释放出来,开花结果自不必论。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感言:这些都是讲解经典的作用,让弟子生信心,进而扩大影响的陈述。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感言:究竟通达无我,佛苦口婆心讲的很多,一切的名相啊,方法啊,故事啊,知道就好了,不能被影响,不能住,不能执。还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连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要空掉。参禅的第一步是穷理,理明到了极点,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妄念全消。任何比喻都用不上,任何言语都多余。最后众生本来是佛,众生,非众生,名众生;佛,非佛,名佛。佛即众生。悟了同未悟,无心也无法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感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对于时间的可逆与否现在的科技未能解释清楚。这三句话意思是万事万物刹那生灭,刚才的你(万亿亿分之一秒前)和现在的你不一样,为什么这么说,之前是之前的存在,现在是现在的存在,未来是未来的存在。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感言:应该修福德吗?应该崇拜佛吗?还有疑惑吗?只有自己去悟答案。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感言:佛再次强调要舍弃法,不取法相。如果有人说佛说法了,就是谤佛,为什么呢?讲佛说法就是讲佛有法相,这不是谤佛吗?无法可说何来说法。所谓的“法”只是竹筏而已。须菩提又问:这样后世有人能理解相信吗?其实须菩提自己明白不该问了,还是问了让佛回答。毕竟佛言更具权威。佛说众生实质上毕竟是不存在的。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感言:无论是无上正等正觉还是别的法,别的果,实无可得,就是因为认识到无可得,才是名为无上正等正觉。如果修行悟道者说他有什么领悟,有了什么体会,得了什么果,什么神通等,这都是着相。莫谈无上正等正觉。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感言: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讲平等就是去除分别心。法,非法,非非法,乃至无法都是平等,没有区别。分别心是烦恼的根源之一,人们有高下、长短、穷富、好坏、善恶、美丑等等分别,人们在各种分别中奔波劳苦。有分别必有所执著。分别心难以放下。佛说以无相修一切善法,善法非善法名善法。我们在世间必须承认有善恶,也必须承认有高下、长短等等分别,但也必须明白分别的本质,明白一切只是表相,从而心不受累,不住于分别。“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净空法师总结数十年学佛经验所提出的修行原则。对于修行来讲是非常好的经验指导。悟是需要通过修行来积累的,积累因缘。开悟之后将会明白修行也是着相而已。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感言:珍宝布施只是解人一时之急,法布施给人永恒解脱之道。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感言:法相唯识宗说的三性:分别(妄想)就是遍计所执性;相(有为法)、名(假有)是依他起性;正智、如如是圆成实性。三十二相及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等都是属于妄想名相的。现在很多人供奉佛像,烧香拜佛求得保佑,都属于佛说的行邪道。当然供奉佛像,烧香拜佛也是尊师重道的一种仪式。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感言:说诸法断灭,断灭就是分别。存在断灭与否的分别心是不可得的。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感言:不贪不受福德,成就才会圆满。菩萨行,布施是没有功利心目的,即使果报得功德无贪受念。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感言:“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里理解就是不着相。如果有可说的用来描述来、去,都是着相。无所从来的无也是着相,这里是方便说法而已。这个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感言:一合相或解释为诸法实相或解释为一合执即认为世界实有。其实不管怎么解释也无所谓对错。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感言:佛又进一步引导:人们如果说我讲了什么,见解也好,法也好,经典也好,如果拿来引证,说是佛说的,那么就未能真正理解真意是着了法相。然后又不让听者进入误区,接着讲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真正用心良苦)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感言:金刚经讲起来是很有难度的,因为宣讲金刚经本来就是着相。讲解者本身都在相中,又如何能使听者明白、醒悟呢?佛这里提到演说方法“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在相中而不取于相。一切法有始有终,如梦幻泡影,名梦幻泡影。

要明白一切法如幻。幻的东西当然抓握不住、把持不住。那么物质的、心灵的、精神的还要拥有吗?不拥有即拥有一切。

“众生是佛,即心即佛”。“前念迷是魔,后念悟是佛”!

何为众生?何为心?何为魔?何为佛?何为名!

清净、空灵,焕然新生。

FOGECUI


相关内容

  • [西游记]解读
  • <西游记>解读 相信大家都记得<西游记>中悟空的72般变化,唐僧的执着,八戒的随性,沙僧的任劳任怨,白龙马的意念.作者吴承恩在开篇写到"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意思就是"要想知道人生的真谛,那就必须看西游记!".可惜,看懂& ...

  • 王维山水诗_禅文化解读及其翻译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4/2006 王维山水诗:禅文化解读及其翻译 金秀敏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200444) 摘 要 受佛教禅学的深刻影响,王维的山水诗,在描写客观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时都带有浓厚的佛教意味,表现了其独特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情趣.为了准确传达原诗的文化,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就要把 ...

  •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 "学孔论孟思辨仁义礼智, 参禅悟道感受禅宗道德, 修身治企品悟易学人生" 华夏五千年,中国国学常盛不衰,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四顾寰宇,华夏文化乍起,华商捭阖纵横,数英雄人物还看今朝;溯本寻源,尽在道然中,尽在古代文明中。当代企业家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孙 ...

  • 化学选修三教材完全解读
  • 第一节 原子结构 [科学探究] 1. 每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 2. 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不同的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 [学与问] 1. 原子核外电子的每一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2. 每个能层所具有的能级数等于能层的序数(n). 3. 英文字母相同的不同 ...

  • 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
  • 三类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 [考点命题规律分析] [考点趋势剖析] 3年考情统计 22分 题型示例 2015上海,13.14,4 分 2014上海,11,2分 2013江苏,8,2分 考点分析 国新课标卷直接考查三类岩石命题趋势 个考点考查的统计3年8考,分值2015天津,3.4, 8分 通过近三年的高 ...

  • [红楼梦]春灯谜解读
  • 作者:林方直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6年07期 内容提要: 暖香坞春灯谜,是由四则相互关联具有因果逻辑.描述事物发展过程的谜语构成的有机整体."观音未有世家传",意谓善心.善行.善政并未在贾府世家中体现,王夫人等礼佛事佛,俨然观音,可是名善实恶,"虽善无征&qu ...

  • "尚古杯"微信创意大赛 |一封关于[楞伽经]的情书
  • (向上滑动启阅) 亲爱的真真: 见字如面.展阅安好. 入春以来,沪上的天气阴晴不定,料峭的春寒却似乎没有去意,近几天暖意稍至,又是连绵的阴雨,想到你我之间,不仅隔着距离,又多了雨幕的层层阻隔,思念之心,就越发难以控制了. 你来信说最近想读<楞伽经>,因为被其中"藏识如巨海,业相 ...

  • 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 一个人内心的强大决定着他人生的成就,人都有铸造某种辉煌的潜能,但是这种潜能需要一定的方法来挖掘出来,其中一个方法就是禅修.<金刚经>中云:"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认识自己,降伏自己的心.无论东方的 ...

  • 藏传佛教常用名词解释
  • 藏传佛教常用名词解释 3.金刚乘 若以二分法,可将佛教分为大.小二乘:大.小乘之主要区别,在于无上菩提心-为利益众生愿成佛.大乘又称菩萨乘,若以因果来分则有显.密二宗.即大乘佛教可分为因乘及果乘,因乘名般若密多乘,一般称为显教,或直接称为大乘:果乘就是金刚乘,一般称为密教或密咒乘,亦有通称密宗. 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