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句中词类活用辨正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句中词类活用辨正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句中词类活用辨正

之为 2014-7-17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出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78页,注释③的翻译是“把宝鼎看做铁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珍珠看做石子”。以此表面秦王朝珍宝的富有和生活的奢侈。

应该说, “鼎铛”“ 玉石” “金块”“ 珠砾”的结构都是一样。在此,为了简化,我只讨论“鼎铛”的结构。

我们学校所用的《金太阳导学案》105页涉及到了本句的此类活用。它所给的答案是:“鼎、玉、金、珠”名词作状语,译为“把鼎、把玉、把金、把珠”“ 铛、石、块、砾”名词作动词, “当作铛、当作石、当作块、当作砾”。

连带《金太阳导学案》上的理解,有几以下几种理解。

第一种, “鼎”,名词作状语,译为“把鼎 ” “ 铛”,名词作动词, “当作铛”。 状语“鼎”放在谓语动词“铛”前修饰谓语,即状语+谓语,属于状中关系的偏正短语。如果是这样,“鼎铛”还是省略了主语“秦人”。不过,在古汉语中,两个名词连用时,如果存在活用现象,一般都是前一个名词活用,或活用为一般动词,或活用为意动,或活用为使动。如“瓮牖绳枢”“数目项王”“函梁王之首”“左右欲刃相如”“饭疏食饮水” (《论语·述而》),这 几个句子中的“瓮” “绳”“目”“函”“刃”“饭”均为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粪土当年万年万户侯”“稍稍宾客其父”“草菅其命”“鱼肉百姓”,这几个句子中的“粪土”“宾客”““草菅”“鱼肉”均为意动用法。“齐威王欲将孙膑”“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这两个句中的“将”“肉”为使动用法。

第二种,“鼎”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如果是意动用法,“鼎铛”就应该翻译成“把铁锅当做宝鼎”,而这个意思恰好与课文愿意相反。举几个必修教材中典型的名词意动用法的例子:“侣鱼虾而友麋鹿”句,译成“把鱼虾当作侣伴,把麋鹿当作朋友”; “越国以鄙远”译成“把遥远的地方当作边邑”;“ 吾从而师之” 译成“我跟从他并且把他当作老师”。

第三种,“鼎铛”一句中根本就没有词类活用的现象。从语法角度来看,“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是四个名词谓语句,“鼎”是主语,“铛”是宾语,谓语动词省略,是一个高度浓缩的整句,译为“宝鼎(像)铁锅(一样多)”。没有词类活用现象。“弃之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鼎玉金珠”这些宝物。“人山人海、车水马龙、一刻千金、一诺千金、一字千金、一日三秋、口蜜腹剑、咫尺天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结构跟“鼎铛”的结构一样。

从语法的角度去分析,是由本体和喻体并列构成的比喻,是本体和喻体相并列、不出现喻词的比喻,这种类型在古今汉语中都很常见,是一种特殊的比喻。 “一片冰心在玉壶”中的“冰心”,都是两个名词连用构成的比喻。“米珠薪桂”“锦绣河山”“祖国母亲”“柳眉杏眼”“花容月貌”等也是本体喻体并列构成的比喻。所以,“鼎铛”也可归入这一类比喻,译为“(在秦人眼中)鼎像铛一样”,是说这些东西在秦人眼中“多、不珍贵、不值钱”,后文文内容“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用之如泥沙”这些句子也照应了这个说法。

第四种,“鼎铛”中的“鼎”是名词作动词,意思是“把宝鼎当作„„”,“铛”没有活用。原因有二:其一,从语法角度分析,整个句子是一个省略了主语“秦人”的句子,所以“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而“铛”是名词作宾语,句子成分完整;其二,从表意简明、容易理解的角度来看,理解为名词活用为动词表意简明,语法结构简单。 如果句子省略了主语“秦人”,就与后文的“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有点矛盾。

《过秦论》中有类似“鼎铛”结构的句子。瓮牖绳枢:“瓮”、“绳”,名词活用作动词,“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家境极为贫寒,“陈渉瓮牖绳枢之子”意译为“陈涉是穷人家的孩子”。 对于““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一句中,到底有没有此类活用?如果有,到底是哪一个词活用?究竟是怎样活用的?亲爱的朋友,你比较认同哪一种说法呢?你还有新的看法吗?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句中词类活用辨正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句中词类活用辨正

之为 2014-7-17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出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78页,注释③的翻译是“把宝鼎看做铁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珍珠看做石子”。以此表面秦王朝珍宝的富有和生活的奢侈。

应该说, “鼎铛”“ 玉石” “金块”“ 珠砾”的结构都是一样。在此,为了简化,我只讨论“鼎铛”的结构。

我们学校所用的《金太阳导学案》105页涉及到了本句的此类活用。它所给的答案是:“鼎、玉、金、珠”名词作状语,译为“把鼎、把玉、把金、把珠”“ 铛、石、块、砾”名词作动词, “当作铛、当作石、当作块、当作砾”。

连带《金太阳导学案》上的理解,有几以下几种理解。

第一种, “鼎”,名词作状语,译为“把鼎 ” “ 铛”,名词作动词, “当作铛”。 状语“鼎”放在谓语动词“铛”前修饰谓语,即状语+谓语,属于状中关系的偏正短语。如果是这样,“鼎铛”还是省略了主语“秦人”。不过,在古汉语中,两个名词连用时,如果存在活用现象,一般都是前一个名词活用,或活用为一般动词,或活用为意动,或活用为使动。如“瓮牖绳枢”“数目项王”“函梁王之首”“左右欲刃相如”“饭疏食饮水” (《论语·述而》),这 几个句子中的“瓮” “绳”“目”“函”“刃”“饭”均为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粪土当年万年万户侯”“稍稍宾客其父”“草菅其命”“鱼肉百姓”,这几个句子中的“粪土”“宾客”““草菅”“鱼肉”均为意动用法。“齐威王欲将孙膑”“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这两个句中的“将”“肉”为使动用法。

第二种,“鼎”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如果是意动用法,“鼎铛”就应该翻译成“把铁锅当做宝鼎”,而这个意思恰好与课文愿意相反。举几个必修教材中典型的名词意动用法的例子:“侣鱼虾而友麋鹿”句,译成“把鱼虾当作侣伴,把麋鹿当作朋友”; “越国以鄙远”译成“把遥远的地方当作边邑”;“ 吾从而师之” 译成“我跟从他并且把他当作老师”。

第三种,“鼎铛”一句中根本就没有词类活用的现象。从语法角度来看,“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是四个名词谓语句,“鼎”是主语,“铛”是宾语,谓语动词省略,是一个高度浓缩的整句,译为“宝鼎(像)铁锅(一样多)”。没有词类活用现象。“弃之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鼎玉金珠”这些宝物。“人山人海、车水马龙、一刻千金、一诺千金、一字千金、一日三秋、口蜜腹剑、咫尺天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结构跟“鼎铛”的结构一样。

从语法的角度去分析,是由本体和喻体并列构成的比喻,是本体和喻体相并列、不出现喻词的比喻,这种类型在古今汉语中都很常见,是一种特殊的比喻。 “一片冰心在玉壶”中的“冰心”,都是两个名词连用构成的比喻。“米珠薪桂”“锦绣河山”“祖国母亲”“柳眉杏眼”“花容月貌”等也是本体喻体并列构成的比喻。所以,“鼎铛”也可归入这一类比喻,译为“(在秦人眼中)鼎像铛一样”,是说这些东西在秦人眼中“多、不珍贵、不值钱”,后文文内容“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用之如泥沙”这些句子也照应了这个说法。

第四种,“鼎铛”中的“鼎”是名词作动词,意思是“把宝鼎当作„„”,“铛”没有活用。原因有二:其一,从语法角度分析,整个句子是一个省略了主语“秦人”的句子,所以“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而“铛”是名词作宾语,句子成分完整;其二,从表意简明、容易理解的角度来看,理解为名词活用为动词表意简明,语法结构简单。 如果句子省略了主语“秦人”,就与后文的“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有点矛盾。

《过秦论》中有类似“鼎铛”结构的句子。瓮牖绳枢:“瓮”、“绳”,名词活用作动词,“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家境极为贫寒,“陈渉瓮牖绳枢之子”意译为“陈涉是穷人家的孩子”。 对于““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一句中,到底有没有此类活用?如果有,到底是哪一个词活用?究竟是怎样活用的?亲爱的朋友,你比较认同哪一种说法呢?你还有新的看法吗?


相关内容

  •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当如何翻译高考复习
  • 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传统的中学语文教材,人教社2002年,2005年审查通过的教材,都选了这篇课文.其中第二段"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一句课下是这么翻译的:"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笔者认为这样翻译极不妥当, ...

  • 高一语文必修二古诗文整理与练习
  • 六国论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曝露) .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 . (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毋",不 ...

  • 文言词类活用
  • 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汉语中比较普遍.活用后的意义与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词化了. 例:范增数目项王 用眼睛示意 名词活用动词有以下规律: (1)名词后带了补语,这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2) ...

  • 必修2文言文基础知识点
  • 必修2文言文基础知识点 阿房宫赋 [唐]杜牧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六王毕,四海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二.实词 (一)古今异义 1 古义: 今义: 2 古义: 今义 ...

  • 高中语文第二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 酉阳二中高2010级教材复习过关检测练习 编辑:王兴业 高中语文第二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第五单元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请注字音 遗镞( ) 锋镝( ) 瓮牖( )( ) 崤( )函 逡巡( ) 隳坏( ) 鞭笞( ) 劲弩( ) 钩戟长铩( ) 墨翟( ) 行伍( ) 万乘( ) 氓隶( ) 度长絜 ...

  • 高一语文5月月考试题
  • 2014学年高一语文试题 第I卷 选择题(46分) 一.基础部分选择题(1-17,每题2分,共38分) 1.下面加点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感喟牙咧嘴zī .wâi 打烊.yáng 教诲.huì 龇. B.神祇邻pí 臻于不朽zhēn .qí 挑剔.tī 毗.. C.棕榈懂měn ...

  • 阿房宫赋考点默写
  • <阿房宫赋>考点默写 一.注音: 廊腰缦( )回 妃嫔媵( )嫱 不霁( )何虹 鼎铛( )玉石 剽( )掠其人 取之尽锱( )铢 在庾( )之粟粒 弃掷逦( ) 迤 辇( )来于秦 架梁之椽( ) 直栏横槛( ) 呕哑( ) 二.重点实词: 1.蜀山兀.,阿房出 ( ) 2.骊山北构而 ...

  • 阿房宫赋翻译及练习题
  • 阿房宫赋 练习题 一.古今异义: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宫室建筑的精巧 :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②一宫之间,而气候不同齐( 古义:指天气(雨雪阴睛)的意思: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义:搜集保存:今义:筹划.计划或组织 ) ④可怜焦土( 古义:可惜:今 ...

  • 阿房宫赋 杜牧
  • 阿房宫赋 杜牧.txt大人物的悲哀在于他们需要不停地做出选择:而小人物的悲哀在于他们从来没有选择的机会.男人因沧桑而成熟,女人因成熟而沧桑.男人有了烟,有了酒,也就有了故事:女人有了钱,有了资色,也就有了悲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Lí)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