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的启示

腐朽之师,何御外敌?

——论甲午战争之败

整整一个世纪以前,经过长期策划和准备的日本政府,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战争的结局是中国遭到了惨痛的失败。那一年是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按中国干支纪年为甲午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战争”。 随着岁月的流逝,甲午战争似乎已成了一个与当今无关的历史陈迹。但是,历史是不应该忘却的。重新翻开一百年前中华民族的这一页痛史,我们将会从中得到丰富的历史启示。

甲午战争中,一向为李鸿章所倚重的北洋舰队在甲午海战中败给日本,这是李鸿章及其他清朝统治者始料未及的。他们虽然对西方列强畏之若虎,但从未正视过日本这个岛国。在清朝统治者眼中,这个臣伏了千年的小小岛国不过是个蛮夷小邦,是绝不能掀起黄海千尺浪的。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蛮夷小邦翻了清政府赖以自慰的新式海军——北洋舰队,使清朝的海岸线一下子暴露在正觊觎中国这块肥脔的列强眼前。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舰队——北洋舰队是如此不堪一击呢?

首先有了舰队却并不训练,舰队形同虚设。在80年代中期,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初步组建完成,其中以北洋海军的实力最为雄厚。但是虽然引进了先进的舰只,军队的管理模式却依旧陈旧、僵化。这支舰队自组建以来就很少进行训练演习,舰艇也不知保养,以至于炮管上经常晾满水兵的袜子,炮筒中一摸一把黑灰。曾有一位日本将领参观舰队后说:“这种舰队,吨位再大也是没用的。”

有了舰队却不训练,其原因在于清政府根本就不重视舰队的存在与发展。在他们眼中,这支舰队只是用来向世人显威的、自欺欺人的工具。当时的清朝,早已失去开国初期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气象,落日的辉煌已经完全消褪,远远地被抛在世界潮流的后边。体制陈旧、政治腐败,在内忧外患中迎来了它的末日。国家四分五裂,如同一盘散沙。最高统治集团内部明争暗斗不停。朝廷分成帝后两党,一班文臣拥戴光绪皇帝前台执政,但并无实权。“阴主朝政”的慈禧太后外战外行,内战内行,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也不放松窝里斗。1894年11月26日,旅顺失守的消息传入北京,引起举国震惊。这天慈禧太后召见枢臣,大家以为她会对时局有所垂询,没想到太后突然宣布把光绪皇帝宠爱的珍、瑾二妃降为贵人,并贬斥主战派大臣侍读学士文廷式和户部侍郎志锐。前方战场形势吃紧,而宫廷还在内争。范文澜分析说:“中日战争与帝后党争有密切关系。帝党主战要在战争中削弱后党,后党主和,要保住自己的实力,两党借和战争夺权利,随着军事的惨败,后党在政争上取得胜利。”朝廷如此,地方和军队也是派系林立。再加上慈禧大搞“万寿庆典”挪用了海军的军费,极度紧缺燃料、弹药成为舰队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在关键的时刻,英美等国也从中作梗,把质量低劣甚至根本无法使用的炮弹出售给中国。因此,北洋舰队在海战中吃亏很大。

其次,虽然舰队是轰轰烈烈的办起来了,但却是相互林立,关键时刻未能相互协助,使得日军能各个击破,打垮整体。回顾兴办洋务的过程,这其中形成了李鸿章的北洋、淮军;张之洞的南洋;曾国荃、左宗棠的湘系。他们把各自的军队和军事工业作为本集团的私产。李鸿章特向朝廷申明“金陵机器局、江南制造局乃是淮军命脉关系所在,诚不敢轻以托付。”各派系之间畛域分明,相互倾轧。兵部左侍郎黄体芳参奏李鸿章说:“是水师(指北洋水师)并非中国沿海之水师,乃直隶天津之水师;非海军衙门之水师,乃李鸿章之水师。再阅数年,兵权益盛,恐用之于御敌则不足,挟之于自重则有余。”此言虽有偏激之处,却也道出部分实情。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中“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专为直隶、满州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

中央政府控制力减弱,地方和军队便自成体系,各行其是。加上列强进行渗透,在中国培植代理人,派系更为复杂,平时争权夺利,一到战时便互不配合。日军在荣城登陆,李鸿章因为觉得那是山东巡抚李秉衡的防地而置之度外,不派增援。等到荣城失守,威海危在旦夕,李秉衡又因为那是李鸿章的领地而事不关己、漠不关心。南方调来的援军又不归二李节制,于是威海孤军作战,得不到任何增援。正是由于中国军队之间因为门户之见形成的互不统属、各自为阵给日军造成了极大便利,便使其各个击破的战略每每奏效。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清朝的洋务派们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设备的管理却视而不见。他们放不下封建的套路,政治上毫无改变,只单纯的引进技术和设备。所以即使有了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舰队也是无济于事——陈腐的管理模式、疏于训练、缺乏弹药、各自为政相互之间不协作,这些因素都使得这支舰队沦为清朝统治者耀武扬威的工具。

为什么北洋舰队会出现这些情况,最后导致甲午战争失利呢?根本原因在于清朝统治者们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是先圣们制定出来的,一旦涉及到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不仅损害到他们自身的利益,还会遭来由于亵渎祖先而带来的灭顶之灾。这种主观上的桎梏影响了洋务运动的进程及其发挥的作用,无法形成中国近代完整的工业基础和新的生产关系。正因如此,引进的只能是设备和技术等器物层面,而不涉及制度层面。而对比当时的日本,其已经通过明治维新进行过大刀阔斧地改革,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走上独立发展的强国之路。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它还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吸收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丰硕的科技成果,并使之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垄断组织的形成及壮大,促使日本于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转移人民斗争的视线,日本出台了“大陆政策”,把中国和朝鲜划入了其“利益线”范围。当时的日本有野心和有一定的实力,腐朽的清政府妄图通过一支舰队来防御外敌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经济决定一切,而腐败衰败的政治、落后的生产力必将导致经济的衰弱,从而把民族、国家引向败亡的深渊。环顾当今世界局势,风云莫测,中国既面临机

遇,又面临挑战。中国只有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完善各项社会制度,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物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振兴中华民族。

腐朽之师,何御外敌?

——论甲午战争之败

整整一个世纪以前,经过长期策划和准备的日本政府,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战争的结局是中国遭到了惨痛的失败。那一年是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按中国干支纪年为甲午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战争”。 随着岁月的流逝,甲午战争似乎已成了一个与当今无关的历史陈迹。但是,历史是不应该忘却的。重新翻开一百年前中华民族的这一页痛史,我们将会从中得到丰富的历史启示。

甲午战争中,一向为李鸿章所倚重的北洋舰队在甲午海战中败给日本,这是李鸿章及其他清朝统治者始料未及的。他们虽然对西方列强畏之若虎,但从未正视过日本这个岛国。在清朝统治者眼中,这个臣伏了千年的小小岛国不过是个蛮夷小邦,是绝不能掀起黄海千尺浪的。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蛮夷小邦翻了清政府赖以自慰的新式海军——北洋舰队,使清朝的海岸线一下子暴露在正觊觎中国这块肥脔的列强眼前。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舰队——北洋舰队是如此不堪一击呢?

首先有了舰队却并不训练,舰队形同虚设。在80年代中期,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初步组建完成,其中以北洋海军的实力最为雄厚。但是虽然引进了先进的舰只,军队的管理模式却依旧陈旧、僵化。这支舰队自组建以来就很少进行训练演习,舰艇也不知保养,以至于炮管上经常晾满水兵的袜子,炮筒中一摸一把黑灰。曾有一位日本将领参观舰队后说:“这种舰队,吨位再大也是没用的。”

有了舰队却不训练,其原因在于清政府根本就不重视舰队的存在与发展。在他们眼中,这支舰队只是用来向世人显威的、自欺欺人的工具。当时的清朝,早已失去开国初期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气象,落日的辉煌已经完全消褪,远远地被抛在世界潮流的后边。体制陈旧、政治腐败,在内忧外患中迎来了它的末日。国家四分五裂,如同一盘散沙。最高统治集团内部明争暗斗不停。朝廷分成帝后两党,一班文臣拥戴光绪皇帝前台执政,但并无实权。“阴主朝政”的慈禧太后外战外行,内战内行,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也不放松窝里斗。1894年11月26日,旅顺失守的消息传入北京,引起举国震惊。这天慈禧太后召见枢臣,大家以为她会对时局有所垂询,没想到太后突然宣布把光绪皇帝宠爱的珍、瑾二妃降为贵人,并贬斥主战派大臣侍读学士文廷式和户部侍郎志锐。前方战场形势吃紧,而宫廷还在内争。范文澜分析说:“中日战争与帝后党争有密切关系。帝党主战要在战争中削弱后党,后党主和,要保住自己的实力,两党借和战争夺权利,随着军事的惨败,后党在政争上取得胜利。”朝廷如此,地方和军队也是派系林立。再加上慈禧大搞“万寿庆典”挪用了海军的军费,极度紧缺燃料、弹药成为舰队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在关键的时刻,英美等国也从中作梗,把质量低劣甚至根本无法使用的炮弹出售给中国。因此,北洋舰队在海战中吃亏很大。

其次,虽然舰队是轰轰烈烈的办起来了,但却是相互林立,关键时刻未能相互协助,使得日军能各个击破,打垮整体。回顾兴办洋务的过程,这其中形成了李鸿章的北洋、淮军;张之洞的南洋;曾国荃、左宗棠的湘系。他们把各自的军队和军事工业作为本集团的私产。李鸿章特向朝廷申明“金陵机器局、江南制造局乃是淮军命脉关系所在,诚不敢轻以托付。”各派系之间畛域分明,相互倾轧。兵部左侍郎黄体芳参奏李鸿章说:“是水师(指北洋水师)并非中国沿海之水师,乃直隶天津之水师;非海军衙门之水师,乃李鸿章之水师。再阅数年,兵权益盛,恐用之于御敌则不足,挟之于自重则有余。”此言虽有偏激之处,却也道出部分实情。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中“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专为直隶、满州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

中央政府控制力减弱,地方和军队便自成体系,各行其是。加上列强进行渗透,在中国培植代理人,派系更为复杂,平时争权夺利,一到战时便互不配合。日军在荣城登陆,李鸿章因为觉得那是山东巡抚李秉衡的防地而置之度外,不派增援。等到荣城失守,威海危在旦夕,李秉衡又因为那是李鸿章的领地而事不关己、漠不关心。南方调来的援军又不归二李节制,于是威海孤军作战,得不到任何增援。正是由于中国军队之间因为门户之见形成的互不统属、各自为阵给日军造成了极大便利,便使其各个击破的战略每每奏效。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清朝的洋务派们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设备的管理却视而不见。他们放不下封建的套路,政治上毫无改变,只单纯的引进技术和设备。所以即使有了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舰队也是无济于事——陈腐的管理模式、疏于训练、缺乏弹药、各自为政相互之间不协作,这些因素都使得这支舰队沦为清朝统治者耀武扬威的工具。

为什么北洋舰队会出现这些情况,最后导致甲午战争失利呢?根本原因在于清朝统治者们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是先圣们制定出来的,一旦涉及到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不仅损害到他们自身的利益,还会遭来由于亵渎祖先而带来的灭顶之灾。这种主观上的桎梏影响了洋务运动的进程及其发挥的作用,无法形成中国近代完整的工业基础和新的生产关系。正因如此,引进的只能是设备和技术等器物层面,而不涉及制度层面。而对比当时的日本,其已经通过明治维新进行过大刀阔斧地改革,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走上独立发展的强国之路。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它还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吸收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丰硕的科技成果,并使之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垄断组织的形成及壮大,促使日本于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转移人民斗争的视线,日本出台了“大陆政策”,把中国和朝鲜划入了其“利益线”范围。当时的日本有野心和有一定的实力,腐朽的清政府妄图通过一支舰队来防御外敌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经济决定一切,而腐败衰败的政治、落后的生产力必将导致经济的衰弱,从而把民族、国家引向败亡的深渊。环顾当今世界局势,风云莫测,中国既面临机

遇,又面临挑战。中国只有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完善各项社会制度,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物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振兴中华民族。


相关内容

  • 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启示
  •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科学评价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以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讲话用世界眼光和创新思维科学地总结了抗日战争胜利留给我们的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深刻的历史启示.他深刻指出:"我们回顾历史,是为 ...

  • 近期几场局部战争对我国军事斗争准备启示论文
  • 近期几场局部战争对我国军事斗争准备的启示 摘要:本文着眼二十世纪以来的几场重大局部战争, 试图通过深入分析局部战争, 揭示其对军事斗争准备的启示. 关键词:局部战争 军事斗争准备 启示 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因此, 充分做好军事斗争 ...

  • _孙子兵法_思维智慧的主要表现及启示
  • 第29卷第1期,Vol.29No.1 滨州学院学报 JournalofBinzhouUniversit 2013年2月,Feb.2013 [孙子研究] <孙子兵法>思维智慧的主要表现及启示 傅海滨 ()国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作为<孙子兵法>军事思想重要支撑的孙子 ...

  • 抗战的启示
  •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在这一天,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结束. 岁月的脚步匆匆走过60年.黄河边上的硝烟已随风飘散,历史仿佛已经远去.但是,从卢沟桥头卷起的那场战争留下的教训却是刻骨铭心.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那是永远的国殇,永远的奋争,也是永 ...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及其启示
  • 军事历史 战争史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及其启示 彭训厚 关键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图分类号:.%/ 影响 启示 文章编号:%$$ 徐新民 文献标识号:0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战争.研究它的划时代的影响及其启示,是社会科学的重大课题.多年以来,世界各国的 ...

  • 史纲:抗日战争启示录
  • 抗日战争启示录 李龙 [email protected] 一直以为抗日战争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共合作,以前的北伐战争国共两党所面临的是北洋军阀,也是当时的名义上的合法政府,但是由于是中国人打中国人,谁都不是谁的绝对的敌人,因此,"革命尚未成功",奉系军阀张作霖还未消灭,国共两党就以先行分 ...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及其启示_彭训厚
  • 军事历史"$$%年第&期 战争史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及其启示 彭训厚 关键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图分类号:.%/ 影响 启示 文章编号:%$$"-*##)-("$$%)$&-$$"#-$* 徐新民 文献标识号:0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迄今为 ...

  • 论抗日战争对今人的启示
  • 我看抗日战争(湖北大学-窦斐) --论抗日战争给今人的启示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起抵抗,日军全面侵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自甲午始,至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展开了疯狂的大屠杀和 ...

  • 马勇:甲午战争的教训与启示
  • ●今年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记住历史,不是延续仇恨,而是记住教训,知耻后勇,不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1894年的甲午战争距今已两个甲子.一百多年来,世界格局.东亚格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由於最近若干年东亚诸国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的分歧,甲午战争又成为舆论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