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目前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RNA,大小为

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对Vero和Hela等细胞敏感。

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种

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不同亚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 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2.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据文献报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

过气溶胶传播。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3.人群易感性和发病季节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这和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

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三)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

有传染性。

患者急性起病,高热、畏寒、极度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随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现。

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症状。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包括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皮肤出血或咯血、血尿等,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等。可并发心肌炎、肺炎和其它多脏器受损。

(四)病理特点。

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粘膜、脏器的出血,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的典型特点,可见小包含体和凋亡小体。

2-21天,一般为5-12天。尚未发现潜伏期二、诊断、治疗和报告

埃博拉出血热临床早期症状无特殊性,应注意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如拉沙热、黄热病、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相鉴别。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目前对埃博拉出血热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具体参见《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在2小时之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中的“埃博拉出血热”。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相关信息的报告。

三、实验室检测

(一)病原学检测。

1.病毒抗原检测: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血症,

ELISA等方法检测血标本中病毒抗原。一般发病后2-3可采用

周内,可在患者血标本中检测到病毒特异性抗原。可以采用免疫荧光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动物和疑似病例尸检标本中的病毒抗原。

2.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一般发病后2周内可从病人血标本中检测到病毒核酸,发病后1周内的标本检出率高。

3.病毒分离:采集急性发热期患者血标本,用Vero、Hela等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一般发病1周内血标本病毒分离率高。

(二)血清学检测。

据文献报道,最早可从发病后2天的患者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抗体,IgM抗体可维持数月。发病后7-10天可检出Ig G抗体,Ig G抗体可维持数年。多数患者抗体出现于起病后10-14天,也有重症病人始终未能检出抗体。间隔1周及以上的两份血标本IgM抗体阳转或IgG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升高具有诊断意义。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多采用IgM捕捉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多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

四、预防控制措施 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尚没有疫苗可以预防,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

(一)病例和接触者管理。

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以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

密切接触者是指患者发病后,可能接触其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的人员,如陪护、救治、转运患者及尸体处理等人员。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暴露之日起21天。医学观察期间一旦出现发热、乏

力、咽痛等临床症状时,要立即进行隔离,并采集标本进行检测。

病人死亡后,应尽量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尸体应消毒后用密封防漏物品包裹,及时焚烧或按相关规定处理。需作尸体解剖时,应按《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执行。

(二)医院内感染控制。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做好院内感染控制。

1.加强个人防护。

在标准防护的基础上,要做好接触防护和呼吸道防护。

2.对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均严格消毒。 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需严格消毒,可采用化学方法处理;具有传染性的医疗污物(污染的针头、注射器等)可用焚烧或高压蒸汽消毒处理。

人的皮肤暴露于可疑埃博拉出血热病人的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应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或用0.5%碘伏消毒液、75%酒精洗必泰擦拭消毒,使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粘膜应用大量清水冲洗或0.05%碘伏冲洗。

3.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

所有涉及埃博拉病毒的实验活动应严格按照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有关规定执行。

采集标本应做好个人防护。标本应臵于符合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A类包装运输材料之中,按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要求运输至具有从事埃博拉病毒相关实验活动资质的实验室。

开展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有相应的生物安全级别和实验活动资质。相应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应符合《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规定,病毒培养在BSL-4实验室、动物感染实验在

料的操作在ABSL-4实验室、未经培养的感染材BSL-3实验室、灭活材料的操作在BSL-2实验室、无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在BSL-1实验室中进行。

4.流行病学调查

主要包括调查病例在发病期间的活动史、搜索密切接触者和共同暴露者,寻找感染来源。

5.开展公众宣传教育,做好风险沟通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目前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RNA,大小为

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对Vero和Hela等细胞敏感。

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种

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不同亚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 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2.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据文献报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

过气溶胶传播。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3.人群易感性和发病季节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这和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

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三)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

有传染性。

患者急性起病,高热、畏寒、极度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随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现。

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症状。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包括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皮肤出血或咯血、血尿等,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等。可并发心肌炎、肺炎和其它多脏器受损。

(四)病理特点。

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粘膜、脏器的出血,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的典型特点,可见小包含体和凋亡小体。

2-21天,一般为5-12天。尚未发现潜伏期二、诊断、治疗和报告

埃博拉出血热临床早期症状无特殊性,应注意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如拉沙热、黄热病、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相鉴别。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目前对埃博拉出血热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具体参见《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在2小时之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中的“埃博拉出血热”。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相关信息的报告。

三、实验室检测

(一)病原学检测。

1.病毒抗原检测: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血症,

ELISA等方法检测血标本中病毒抗原。一般发病后2-3可采用

周内,可在患者血标本中检测到病毒特异性抗原。可以采用免疫荧光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动物和疑似病例尸检标本中的病毒抗原。

2.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一般发病后2周内可从病人血标本中检测到病毒核酸,发病后1周内的标本检出率高。

3.病毒分离:采集急性发热期患者血标本,用Vero、Hela等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一般发病1周内血标本病毒分离率高。

(二)血清学检测。

据文献报道,最早可从发病后2天的患者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抗体,IgM抗体可维持数月。发病后7-10天可检出Ig G抗体,Ig G抗体可维持数年。多数患者抗体出现于起病后10-14天,也有重症病人始终未能检出抗体。间隔1周及以上的两份血标本IgM抗体阳转或IgG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升高具有诊断意义。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多采用IgM捕捉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多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

四、预防控制措施 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尚没有疫苗可以预防,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

(一)病例和接触者管理。

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以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

密切接触者是指患者发病后,可能接触其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的人员,如陪护、救治、转运患者及尸体处理等人员。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暴露之日起21天。医学观察期间一旦出现发热、乏

力、咽痛等临床症状时,要立即进行隔离,并采集标本进行检测。

病人死亡后,应尽量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尸体应消毒后用密封防漏物品包裹,及时焚烧或按相关规定处理。需作尸体解剖时,应按《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执行。

(二)医院内感染控制。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做好院内感染控制。

1.加强个人防护。

在标准防护的基础上,要做好接触防护和呼吸道防护。

2.对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均严格消毒。 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需严格消毒,可采用化学方法处理;具有传染性的医疗污物(污染的针头、注射器等)可用焚烧或高压蒸汽消毒处理。

人的皮肤暴露于可疑埃博拉出血热病人的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应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或用0.5%碘伏消毒液、75%酒精洗必泰擦拭消毒,使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粘膜应用大量清水冲洗或0.05%碘伏冲洗。

3.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

所有涉及埃博拉病毒的实验活动应严格按照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有关规定执行。

采集标本应做好个人防护。标本应臵于符合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A类包装运输材料之中,按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要求运输至具有从事埃博拉病毒相关实验活动资质的实验室。

开展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有相应的生物安全级别和实验活动资质。相应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应符合《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规定,病毒培养在BSL-4实验室、动物感染实验在

料的操作在ABSL-4实验室、未经培养的感染材BSL-3实验室、灭活材料的操作在BSL-2实验室、无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在BSL-1实验室中进行。

4.流行病学调查

主要包括调查病例在发病期间的活动史、搜索密切接触者和共同暴露者,寻找感染来源。

5.开展公众宣传教育,做好风险沟通


相关内容

  • 2014年度云南省华医网全员培训答案(埃博拉出血热及鼠疫)
  • 2014年度云南省华医网全员培训答案(埃博拉出血热及鼠疫防治知识)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培训 1.下面对埃博拉病毒的描述错误的是( )A 2.对人致病性最强的埃博拉病毒是( )A 3.现阶段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是( )A 4.埃博拉病毒的潜伏期是( )D 5.根据WHO对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跨境旅行传 ...

  • 流动人口与新发传染病
  • 目前全球面临着传染病的严重挑战.一方面,一些过去基本控制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另一方面,随着自然.社会因素的变化,新的传染病又不断出现.近30多年来,世界上出现了40余种过去从未认识的传染病.在我国已经发现的新发传染病有艾滋病.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 感染.O139 霍乱.军团病.空肠弯曲菌 ...

  • 埃博拉病毒传播的数学模型
  • 数 学 建 模 论 文 基于传染病模型的埃博拉疫情发展建模分析 院系名称: 地球科学学院 专业名称: 环境科学 学生姓名:崔昊天.牛星智.朱家佑 学 号: 崔昊天:2013010176 指导教师: 孟得新 完成日期2015 年 4 月 29 日 论文的分工说明: 本篇数学建模论文,是在朱家佑.崔昊天 ...

  • 埃博拉病毒出血热常见问题
  • 埃博拉出血热常见问题(2014 年 8 月 7 日更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4-08-09 1.什么是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出血热(以下简称埃博拉)是一种严重且往往致 命的疾病,病死率最高可达 90%.该病可侵犯人类和其它灵 长目动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 1976 ...

  • 传染病管理工作计划
  • 黔东南州中医医院 2014年传染病管理工作总结 2014年我院传染病管理工作在院领导的关心及支持下,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通过全院医务人员的努力,有效控制传染病在我院发生和流行.现将本年度传染病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健全规章制度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相关 ...

  • 2015年丰台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 2015年丰台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含答案 2015.1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0分) 初学为文,常觉文思枯涩难以为继.有人认为疗治之方是多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甲 (虽然/固然)可以充实学问增广见闻,主要的还是 ...

  • 2015上半年传染病工作总结
  • 桦甸市桦郊乡***卫生院 2015年上半年传染病工作总结 2015年我院的传染病管理工作在卫生局和疾控中心的指导下,通过全院医务人员的努力,有效控制和降低了法定传染病在本辖区发生.现将2015上年度传染病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健全规章制度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 阅读专项训练
  • 阅读专项训练 ----------------------------- 流泪的蓑衣 余君才 那件蓑衣,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土墙上有一截嵌入在泥里的木头,有些腐朽了,蓑衣就被挂在了土墙的木头上.蓑衣轻轻靠在土墙上,当夜晚的风吹穿过窗户,吹进老屋,蓑衣也就开始飘荡.而很长的时间里,在土墙的角 ...

  • 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作文素材)
  • 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导读]:一年光阴中,什么样的善行如阳光温暖人心?什么人的名字让全中国真情动容?一起来看下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在雪融花开的声音中凝听"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为真与情的故事落泪,向刚与伟的面孔致敬! [1]于敏: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中 ...